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我国山楂属主要种花粉形态的观察



全 文 :性 、 稳定性分析模式 。 作物所计算机组与本所主
持的全国小麦区域试验课题组合作 , 进行了品种
适应性、 稳定性分析的研究 ,对 6种模式作了分析
和 比较 , 认为其中的 E be hr ar t和 R u议 j] 模式能够更科学地 、 客观地反 映出品种的适应性和稳定
性 。 并提出 , 除该模式指出的 b 和 成两个参数
外 , 要全面评价一个品种 , 还要以 I (环境 ) 的最
低值大小来决定 。
该模型 已投入实际应用 , 四年来对北方 区试
组逐年 、 逐点 、逐组进行了计算和多年综合分析 ,
运行程序30 个 (次 ) ,运算数据20 多万个 , 为良种
推广提供了有用信息 , 推广实际情况证明了分析
的正确性。 目前 , 在生产上推广面积比较大的品
种 , 如豫麦 2号b道为 0 . 9 683 , S乙为 1 281 . 54 ; 丰
抗号 b值在0 . 98 62一 1 . 0597之间 , S二值在 8 3 5 一
1 974
.
8之间 。
(二 ) 提出 了北京地区 冬小麦理想株型育种
方案。 作物所 i 算机组 与本所生理室 、麦类系合作 ,
在连续 4 年田间试验的基础上 , 应用优化分析方
法 , 结合北京地区育种经验 , 初步提出了在每亩
基本苗约15 万株的密度下 , 达到每亩350 一 4 0 公
斤产量水平 ; “ 理想 ” 的冠层结构参数是 穗数厂平
方 米 , 525 一 630 ; 穗粒数, 25 一 2息; 千粒重 , 37 一
41 克 ; 穗粒重 , 1 . 0一 1 . 1 5克 ;单株成穗数 , 2 一
3 ; 株高, 80 一 9c0 m ; 旗叶长 , 16 一 18c m ; 旗叶 宽 ,
1
.
4一 1. s c m ; 旗叶面 积 , 20 一 22 c耐 ; 旗叶基角 ,
2 5 一 4 0度 ; 旗叶开张角 , 3 5一 5 度 ; 旗叶披垂
度 , ( 十 一 ) 15 度 ; 孕租期叶面积系数 , 7 ; 开
花期叶面积系数 , 6 ; 抽穗期 , 不晚于 5 月10 日
成熟期 , 不晚于 6 月 15 日; 叶面积持续期长 , 收获
指数较高 , 落黄好 。
该项研究结果 , 为育种家考虑选种目标 , 选
配亲本 , 选择后代 , 品种评价以及计算机模拟育
种提供了初步优化方案 。
( 三 ) 完成了家蚕最佳杂交组合的选配方案。
中国农科院蚕业所与浙江大学计算机科学系合作 ,
采用多重分析模拟系统 , 提出 了家蚕最佳杂交组
合的初步方案 。 该系统具有两个并行系统 , 即 : 多
元回归分析预测系统和人工智能专家系统 1 984 一
1 9 8 5年用其分 别进行最优杂交组合选择 , 并与育
种专家利用 lF 代性状选择 , 进行多次试验 比较 ,
命中率分别为邪 . 3 一 10 % 和 60 一 75 % 。 上述
两个并行系统提出的组合方案经过专家评判 , 结
合蚕品种数据库 , 遗传参数分析库 , 蚕种知识库 ,
得出最佳杂交组合方案 ,缩减了 2 / 3的工作量 。
(四 )建立了家蚕 、 小麦亲本数据库 , 并相继
投入了使用 。 蚕业所在C R O M EM C O一 C S Z微机
上建立的蚕 品种资源数据库及管理系统达到了 日
本S E R IS - I L S E R IS一 3 同类数据库水平 。 已在
家蚕育种中投入使用 。 作物所在长城 0 520 微机
上 , 建立的北方冬小麦常用亲本数据库及管理
系统 , 已输入8 10 份亲本材料 , 即将投入使用 。
(五) 完成 “ 冬小麦常用遗传距离分析 ( 1, H:)’
“ 家蚕最佳杂交组合选配专家系统” 等专题研究报
告 9篇。
曾启明 赵双宁
`中国农 业科学 院作物所 , 北京 )
我国山植属主要种花粉形态的观察
o 跳 e r va t宜o n s o 。 P o l ze n M o r p h o zo g y o r M aj o r e r a t a e g u s s p e e se s i n e h in a
山喳属植物种类繁多 , 其花粉形态 , 国内外
观察研究较少。 1 976 年 B ya t 曾对本属 分布在欧
洲一些种的花粉进行过观察研究 , 在我国对山植
属植物花粉形态的观察研究甚微 , 除了 19“ 年《 中
国植物花粉形态》 一书仅描述了我国 工种 (野山
植 Cra 如己毽之侣 ` u ” ea 故 iS eb et Zuc c ) 在显微
镜下的花粉形态以外 , 从 未见过有关报道。 作者
几年来首次 比较系统地对我国山植属 8 种 3 变种
和一些栽培品种的花粉形态都作了光学显微镜和
扫描电子显微镜的观察 , 每一种也都做了显微镜
和 扫描电镜的照像 。
观察所得主要结果 : ( 一 ) 明确了我国 山植属
植物花粉形态特征 , 它均属于三沟花粉类型 (稀
具 四沟 ) 在显微镜下花粉粒极面为三裂圆型 , 赤
道面为椭圆形 , 长椭圆形至圆形 ; 花粉粒的 大小
在 ( 2 3一 4 5加m 火 ( 2 1一 35 )拜 m 左右 ; 外壁内层明
显 , 厚度多相等 , 少外层厚于 内层 。 在电镜下观
察其外壁厚的1 5一 2 . 5娜 ,外壁内层沟间区处较
中属农业科学
薄 , 外壁外层分成为内基粒棒层和外表具条纹或
间有穿孔的覆盖层 。 (二 ) 各种山植花粉形态 , 除
了在花粉形状和 大小有差异外 , 其主要差异表现
在花粉沟间区整体纹饰的变化上 。 在习嚼研究山碴属植物花粉沟间的基础上 , 根据我国花粉形态
的特点 , 参照 B ya t 的分型标准 , 将我们所现察
研究的山植花粉划分了 3 组 6 个类型 , 与 B y at t
的基本相似 , 但又有些不同 , 其中最明显的是组
3 类型 ( 由湖北山植 C h别扭 he us 比 和 云南山植
C S ca b找八〕l必所显示 )具有条脊不明显 , 条脊宽
l 一 2 别111 , 表面平滑 , 穿孔小而多 , 并间有凹池
等特点 , 是 B y at t类型 中所没有的。
以上所得的资料和数据 , 将对植物学和分类
学等教学和科研工作者进行有关方面的深入研究
提供依据和参考。
辛孝贵 张育明
(沈阳农 学院 ,
王 巨
沈 阳 )
硬粒小麦4 0单体附加系 的选育与利用
B r e e d i n g a n d U t i l i z a t i o n o f 4D M o n o s o m i e A d d iit o n L in e z n D u r 口m V月l e a t
太谷核不育小麦是一个十分有用的遗传改良
工具 , 现在 已广 泛用于我国的小麦育种实践 。 它
的显性不育基因位于 4 D 染色体上的事实 ,似乎限
制了这个基因在硬粒小麦 、 圆锥小麦和六倍体小
黑麦中的应用 。 这些物种 4 D 单体附加系 的产生 ,
有可能打开小麦显性不育基因应用于这些物种的
大门
以显性核不育中国春 ( A A B B D D ) 为母本 ,
硬粒小麦品种墨西卡利 75 (A A B )B 为轮 回父本 ,
每代选携带显 性不育基因 的不育株回交 。 回交
高代对不 育株做细胞学观察 , 从中选出具有 14 个
二价体和 1 个单价体的植株 。 随后 , 我们继续用
硬粒小麦 给 I f + 1 ’ 不育株回交 , 现在 已经得到
分离后代不育株 ( 14 ’ + r ) 和可育株 (1 了 ) 农艺
性状基 本稳定的不育材料 , 即硬粒小麦 4 D 单
体附加系 。 以这个材料为聋拓出, 通过 回交转育可
以得到任何硬粒小麦和圆锥小麦品种遗传背景的
4 D 单体附加系 。
携带显性不育基因的硬粒小麦 4 D 单体附加
系 , 能产生 15 和 14 ’ 两种配子 , 前者包括有显性
不育基因的载体 4 D , 后者则没有。 让硬粒小麦与
该单体附加系授粉 , 1 983 年得到了48 株 , 其中可
育的43 株 , 不育的 5 株 ; 1 985 年种植2 59 株 , 可育
的 231 株 ,不 育的28 株。 在回交后代不育株仍然是
4 D 单体附加系 , 而可育株则丢失了附加的单价体 。
这样 , 我们就可 以计算出 4 D 单价体通过雌配子的
遗传率是 10 . 6% 。
以硬粒小麦某一品种为遗传背景的 4 D单体附
加系与另一硬粒小麦品种杂交 , 其后代分离出的
可育株失去了附加的4 D 染色体 ,完全是一个硬粒
小麦品种间杂交种 , 而分离出的不育株可继续与
其它硬粒小麦品种杂交 。 因此 ,硬粒小麦4 D 单体
附加系是一个良好的品种改良工具 。 利用太 谷核
不育小麦进行常规育种的时候 , 人们的注意力往
往集中在后代分离出 的可育株上 , 期望后代有较
大的可供选择的可育株群体。 然而 , 这个愿望受
到太谷核不育小麦后代有一半不育株和一半可育
株的限制 在硬粒小麦 4 D单休 附加系中 , 4 D 单价
体低的传递率 ( 10 . 6 % 、 . 为在后代群体中得到较高
比例的可育株提供了可能性 。 类似地 , 还可 以用子
以硬粒小麦为基础的远缘杂交 。
此外 , 我们还利用硬粒小麦单体附加不育材
料 , 把太谷 核不育小麦的 显性不育基因成功 地定
位在4 D 染色体上 , 并基本上弄清了这个基因 的抑
制性质 。 由于 4 D单体附加系后代的可育株与不育
株只有一条4 D 染色体的差异 , 因此它也是用生化
分 析等手段探索不育基因表达机理的好材料 。
刘秉华 杨 丽
(中国农业科学 院作 物所 , 北京 )
1986年第 3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