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枣属植物资源及其综合利用



全 文 : ○中药研究○
枣属植物资源及其综合利用
★ 韩璐 1, 2 王亚丽 1* 韩南银 2 (1.甘肃中医学院药学系 兰州 730000;2.北京大学药学院药物分析教
研室 北京 100191)
摘要:目的:整理枣属植物资源 , 探讨其综合开发利用的策略。方法:通过查阅文献和专著 , 对我国的枣属植物资源进行归纳
整理。结果:我国产枣属植物 14种 , 9变型 ,其中药用植物 4种。结论:枣属植物资源丰富 , 可进一步综合开发利用。
关键词:鼠李科;枣属;药用植物;资源;综合利用
中图分类号:R282.71  文献标识码:B
1 枣属植物分类学概况
鼠李目(Rhamnales)共有两个科 ,鼠李科 (Rh-
amnaceae)以花下位至上位 、花瓣小 、常保持雄蕊或
无花瓣 、心皮 2 ~ 5、胚直立 、核果等明显不同于葡萄
科(Vitaceae)的特征而相区分 [ 1] 。
1.1 鼠李科
共 58属约 900种 ,广布全球 ,主要分布北温带。
全国各省均有分布 。
根据花和果实结构 ,按传统的分类 ,中国的鼠李
科植物分 4个族:(1)鼠李族(Rhamneae),中国有 6
属:雀梅藤属(Sageretia)、对刺藤属(Scutia)、鼠李属
(Rhamnus)、枳椇属 、蛇藤属(Colubrina)、麦珠子属
(Alphitonia)。 (2)枣族(Zizipheae),中国有 6属:铜
钱树属 (Paliurus)、枣属 (Ziziphus)、勾儿茶属
(Berchemia)、苞叶木属 (Chaydaia)、小勾儿茶属
(Berchemiela)、猫乳属(Rhamnela)。 (3)翼核果族
(Ventilagineae),中国仅有 1属:翼核果属 (Ventila-
go)。 (4)咀签族(Gouanieae),中国仅有 1属:咀签
属(Gouania)。
1.2 枣属
枣属(ZiziphusMil.)植物在鼠李科中具有重要
的地位 ,其属的特征比较明显 。本属约 170多种 ,主
要分布在亚洲和美洲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 ,少数种
在非洲和两半球温带也有分布[ 2, 3] 。我国有 14种 ,
9个变型 ,除枣和无刺枣在全国各地栽培外 ,主要产
于西南和华南。
2 枣属植物资源
2.1 枣属植物资源概况
枣属(ZiziphusMil.)是鼠李科(Rhamnaceae)58
个属中最富经济价值的一个属 ,该属拥有枣(Z.ju-
jubaMil.)、酸枣(Z.jujubaMil.Varspinosa)和毛
叶枣(Z.mauritianaLam.)等多种重要栽培果树及观
赏 、药用 、蜜源和紫胶虫寄主植物。
据前人考证和统计分析 ,初步认定全世界约有
枣属植物 170种 , 12个变种 [ 2 -3] 。枣属基本上是一
个泛热带分布属 ,但有少数种延伸到两半球温带 。
枣属水平分布的北界约在英国伦敦(51°31N),南界
是非洲的好望角(34°21N);垂直分布多在 1500 m
以下 ,最高可达 2 000 ~ 2 800m;在 Takhtajan(1978)
世界植物区系中的印度—马来西亚植物亚区枣属种
类最丰富 ,是枣属的多度中心和演化中心;枣属分布
最广的种是枣 、酸枣和毛叶枣 ,前两种分布于整个北
温带和亚热带 ,后者分布于亚 、非 、大洋洲三大洲的
热带和亚热带地区。
我国枣属植物的分布具有一个明显特点 ,即北
方尤以华北和西北地区 ,种的密度很低(只有枣和
酸枣两个种),但个体密度非常高 ,是最为常见的植
物 ,而在南方尤以云南 、广西 、海南等省 ,种的密度虽
高 ,但个体密度却很低。
2.2 枣属药用植物资源
·67·
江西中医药 2010年 5月第 5期总 41卷第 329期  
* 通讯作者:王亚丽 ,教授 ,主要从事化学计量学和中药分析研究。 Tel/Fax:(0931)8765367;E-mail:cnwyl1166@hotmail.com
 ○中药研究○
2.2.1 枣 落叶小乔木 ,稀灌木 ,高达 10余米;树
皮褐色或灰褐色;有长枝 、短枝和无芽小枝(即新
枝)比长枝光滑 ,紫褐色或灰褐色 ,呈之字形曲折 ,
具 2个托叶刺 ,长刺可达 3 cm,粗直 ,短刺下弯 ,长 4
~ 6 mm;短枝短粗 ,矩状 ,自老枝发出;当年生小绿
枝 ,下垂 ,单生或 2 ~ 7个簇生于短枝上 。叶纸质 ,卵
形 ,卵状椭圆形 ,或卵状矩圆形 ,长 3 ~ 7 cm,宽 1.5
~ 4 cm,顶端钝或圆形 ,稀尖锐 ,具小尖头 ,基部稍不
对称 ,近圆形 ,边缘具圆齿状锯齿 ,上面深绿色 ,无
毛 ,下面浅绿色 ,无毛或仅沿脉多少被疏微毛 ,基生
三出脉;叶柄长 1 ~ 6 mm,或在长枝上的可达 1 cm,
无毛或有疏微毛 ,托叶刺纤细 ,后期常脱落 。花黄绿
色 ,两性 , 5基数 ,无毛 ,具短总花梗 ,单生或 2 ~ 8个
密集成腋生聚伞花序;花更长 2 ~ 3 mm;萼片卵状三
角形;花瓣倒卵圆形 ,基部有爪 ,与雄蕊等长;花盘
厚 ,肉质 ,圆形 , 5裂;子房下部藏于花盘内 ,与花盘
合生 , 2室 ,每室有 1胚珠 ,花瓣 2半裂。核果矩圆
形或长卵圆形 ,长 2 ~ 3.5 cm,直径 1.5 ~ 2 cm,成熟
时红色 ,后变成紫红色 ,中果皮肉质 ,味甜 ,核顶端锐
尖 ,基部锐尖或钝 , 2室 ,具 1或 2种子 ,果梗长 2 ~ 5
mm;种子扁椭圆形 ,长约 1cm,宽 8 mm。花期 5 ~ 7
月 ,果期 8 ~ 9月 。
产吉林 、辽宁 、河北 、山东 、山西 、陕西 、河南 、甘
肃 、新疆 、安徽 、江苏 、浙江 、江西 、福建 、广东 、广西 、
湖南 、湖北 、四川 、云南 、贵州。生长于海拔 1 700 m
以下的山区 、丘陵或平原 。广为栽培。本种原产我
国 ,现在亚洲 、欧洲和美洲常有栽培 [ 1, 4] 。
2.2.2 酸枣 落叶灌木或小乔木 ,高 1 ~ 3 m;托叶
刺有 2种 ,一种直伸 ,长达 3厘米 ,另一种常弯曲 。
叶片椭圆形至卵状披针形 ,长 1.5 ~ 3.5 cm,宽 0.6
~ 1.2 cm,边缘有细锯齿 ,基部 3出脉 。花黄绿色 , 2
~ 3朵族生于叶腋 。核果小 ,熟时红褐色 ,近球形或
长圆形 ,长 0.7 ~ 1.5cm,味酸 ,核两端钝 。花期 4 ~
5月 ,果期 8 ~ 9月。
生于野生山坡 、旷野或路旁;分布于辽宁 、内蒙
古 、河北 、山西 、山东 、安徽 、河南 、湖北 、甘肃 、陕西 、
四川等省 [ 5] 。
2.2.3 枣属药用植物资源及其分布 枣属植物中 ,
许多植物除了具有很好的经济价值之外 ,也具有很
重要的药用价值[ 6] 。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和专
著 [ 4, 7 ~ 10] ,共整理出枣属药用植物 4种 ,其药用部位
及功效详见表 1。
表 1 我国枣属药用植物资源一览表
植物名 学名 入药部位 药材名 功效 产地
枣 ZiziphusjujubaMil.
果实 大枣 补脾胃 ,益气血 ,安心神 ,调营卫 ,和药性。
果核 枣核 解毒 ,敛疮。
叶 枣叶 清热解毒。
树皮 枣树皮 涩肠止泻 ,镇咳止血。
根 枣树根 调经止血 ,祛风止痛 ,补脾止泻。
原产我国 ,现在吉林 、辽宁 、河北、山东 、山西 、陕西 、河南 、甘肃 、新疆 、安徽 、江苏 、浙江 、江西 、福建、广东 、广西 、湖南 、湖北 、四川 、云南 、贵州等地广为栽培。
酸枣 Z.jujubaMil.Varspinosa
种子 酸枣仁 宁心安神 ,养肝 ,敛汗
果肉 酸枣肉 止血止泻
花 刺刺花 敛疮 ,明目
叶 刺叶 敛疮 ,解毒
棘刺 棘针 清热解毒 ,消肿止痛
树皮 酸枣树皮 敛疮生肌 ,解毒止血
根 酸枣根 安神
根皮 酸枣根皮 止血 ,涩精 ,收湿敛疮
华北 、西北及辽宁 、山东 、江苏 、安徽 、河南 、安徽 、四川 、湖北。
滇刺枣 Z.mauritianaLam. 树皮 、果实 缅枣 清热止痛 ,收敛止泻 广东 、广西 、四川 、云南 、福建 、台湾 、海南
印度枣 Z.incurvaRoxb. 根 印度枣根 舒筋活络 贵州兴义
3 枣属植物资源的综合利用
3.1 经济价值及其利用
鼠李科枣属含有许多经济树种 ,具有多方面的
经济价值 。酸枣主要分布华北地区 ,多生长于向阳
或坡地 ,性耐干旱。其果实含糖 6%,水分 40%,还
含有维生素 C、枣酸 、脂肪油 、挥发油等 ,可提取维生
素 C或酿酒 ,有健脾作用;酸枣的种子酸枣仁入药 ,
有镇定安神之功效 ,主治神经衰弱 ,失眠等症;花芳
香 ,富含蜜腺 ,为华北地区的重要蜜源植物之一;枝
具锐刺 , 常用作绿篱 。核壳可以用来制作活性
炭 [ 11-12] 。
枣的果实味甜 ,含丰富的维生素 C、P,除供鲜食
外 ,常可以制成蜜枣 、红枣 、熏枣 、黑枣 、酒枣以及牙
枣等蜜饯和果脯 ,还可以作枣泥 、枣面 、枣酒 、枣醋等
为食品工业原料 。枣又供药用 ,枣仁和根均可入药 ,
枣仁可以安神 ,为重要药品之一 。枣树花期较长 ,芳
香多蜜 ,为良好的蜜源植物 [ 13] 。在中国 ,枣的热水
提取液在医学上被用作镇静剂 、健胃剂 、壮阳剂 ,并
·68·
 JIANGXIJOURNAL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
 ○中药研究○
且用来治疗关节炎和神经衰弱症 。枣树的根用来治
疗消化不良。枣在民间被用来治疗贫血 、肌张力亢
进等症。肾炎和神经错乱。在伊朗 ,枣树的叶子用
来减少甜味的摄入 。
滇刺枣木材坚实 ,纹理密致 ,适于制作家具和工
业用材;果实可食用;树皮可供药用 ,有消炎生肌之
功效;叶含有单宁 ,可提取栲胶。
紫胶也是一种重要的工业原料 ,本科一些种类
是紫胶虫的良好寄主 [ 9] 。产于广东 、海南 、云南及
广西等地的皱枣(Z.rugosaLam.)也是紫胶虫的良
好寄主;另外 ,滇刺枣也是紫胶虫的重要寄生树种。
果树资源除了对枣的开发利用外 ,其它种类则
处于自然状态下的利用 ,效益很低 。本属可食的果
树资源植物有皱枣 、滇刺枣等 ,此外枣属(Ziziphus)
植物大多数可作为枣树优良品种嫁接的砧木。
3.2 综合开发利用建议
建议定期进行资源贮藏量的调查 ,做到有组织
有计划利用资源。经过科学的考察 、分析 ,制定出开
发方案 ,再按计划 ,分区 、分批 、分年采集利用 ,使其
自然群落保持本身的多样性和良性循环 ,避免资源
枯竭 ,走上可持续开发利用的轨道 。
近年来 ,已经从枣属植物中分得新化合物 200
多个 ,分别属于生物碱类 、三萜皂苷类 、黄酮及其苷
类 [ 14 -15] 。尽管如此 ,还必须加强本属资源植物的化
学成分及营养价值的研究 ,尤其是本属大多植物的
化学成分目前研究不够深入或尚属于空白 ,开展好
这一工作是枣属植物资源开发利用的基础保证 ,不
断地发现本类群有利用价值的其它物种。
开展引种驯化和良种选育。对一些常处于野生
自然状态的优良品种 ,可以逐步进行人工驯化 ,为其
合理 、可持续开发提供资源保证。
枣属植物的食用药用价值很高 ,目前已经有很
多产品上市。但存在的问题是 ,目前市场上对枣树
植物及其相关产品的开发大多技术含量很低 ,且大
多还没有统一的质量控制标准 ,严重限制了其进一
步产业化和国际化 ,因此 ,加大对该属植物及其相关
产品的深加工研究 ,大枣高技术含量的产品 ,从而更
加科学有效的开发利用该属植物资源[ 16] 。
参考文献
[ 1]中科院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中国植物志 [ M] .北京:科学出
版社 , 1982.
[ 2]刘孟军.枣属植物分类学研究进展 [ J] .园艺学报 , 1999(05):302
-308.
[ 3]祁业凤 ,刘孟军 ,王瑞亨.国际枣属植物文献研究分析 [ J].安徽
农业科学 , 2008(22):9791-9792+9805.
[ 4]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中华本草 [ M].上海:上海
科学技术出版社 , 1999.
[ 5]中科院植物研究所.中国高等植物图鉴 [ M] .北京:科学出版社 ,
1972.
[ 6]孙庆文 ,何顺志.贵州大戟科 ,鼠李科等四个科药用植物资源的
研究 [ J].贵州科学 , 2005, 23(004):23-26.
[ 7]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 S] .第一部.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 2005.
[ 8]南京中医药大学编写组.中药大辞典 [ M] .上册.上海:上海科学
技术出版社 , 2006.
[ 9]樊国盛 ,冯立民.中国鼠李科植物资源的开发 [ J] .经济林研究 ,
1995, 13(001):48-50.
[ 10]李莉 ,彭建营 ,白瑞霞.中国枣属植物亲缘关系的 srap分析 [ J] .
中国农业科学 , 2009(05):1713-1719.
[ 11]温素卿 ,孟树标.酸枣改接大枣及配套管理技术 [ J].北方园艺 ,
2007(7):113-114.
[ 12]周白云 ,胡付香,李海菊.野生酸枣嫁接大枣技术 [ J].林业实用
技术 , 2004(3):13-14.
[ 13]樊君 ,吕磊 ,尚红伟.大枣的研究与开发进展 [ J].食品科学 ,
2003, 24(004):161-163.
[ 14]何峰 ,潘勤 ,闵知大.枣属植物化学成分研究进展 [ J].国外医药
· 植物药分册 , 2005, 20(1):1-5.
[ 15]程功 ,白焱晶 ,赵玉英.枣属植物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研究概况
[ J].国外医药.植物药分册 , 1999(04):151-157.
[ 16]张秀珍 ,张志善.我国枣树研究进展及进一步开发利用的途径
[ J].农牧情报研究 , 1992(001):25-27.
(收稿日期:2010-03-09 责任编辑:曾文雪)
新专栏征稿
《江西中医学院学报》(双月刊)已全面改版 ,以下重点栏目面向全国征稿:
○理论研究 对中医重大理论问题进行专题论述 。讨论专题有:中医水理论研究 、火理论研究 、体
质学说研究 、梦理论研究 、病证理论研究 。
○中医文化研究 主要反映中医与古代哲学 、古代社会政治经济 、人文地理等文化形态的研究成果
以及五运六气研究 、生命学说研究的最新动态 。
○道教医学研究 包括道教医药文献研究 、道教医药人物研究 、道教医药史研究 、道教医学理论研
究 、道教医学方药研究 、道教医学养生研究等 ,要求观点正确 ,不违背国家宗教政策。
欢迎广大作者踊跃投稿。
·69·
江西中医药 2010年 5月第 5期总 41卷第 32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