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鹅掌楸属种间杂种苗期生长性状的遗传变异与优良遗传型选择



全 文 :西北林学院学报 2 0 01 , 16 ( 2 ) : 5~ 9 .
Jo u
r n a l o f N o r t h w e s t F o r e s t r y U n iv e r s it y
鹅掌揪属种间杂种苗期生长性状的遗传变异
与优良遗传型选择 `
李周岐` , 王章荣2
(1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林学院 ,陕西 杨陵 7 1 2 1。。 ; 2 . 南京林业大学 森林资源与环境学院 , 江苏 南京 2 1。。3 7)
摘 要 : 以 1 个中国马褂木 ( iL ir od en d or n ` hl’ ne ns 。 ( H e m sl . ) aS gr . ) 自由授粉家系为对照 , 对
鹅掌袱属 23 个种间杂种家系 Z a 生苗木生长性状的研究结果表明 , 在苗高和地径性状上 , 正
交 、 反交 、 回交及 F l 个体之间相互杂交 4 种 交配系统之间无显著差异 ,但家系间在两个性状
上的差异均达极显著程度 (P < 。 . 01 ) 。 对于苗高性状 , 家系平均变异系数为 29 . 16 % 、 家系内平
均变幅为 2 . 31 m , 在地径性状上 , 家系平均变异系数为 31 . 87 % 、 家系内平均变幅为 2 . 63 。 m 。
因此 ,在鹅掌橄属种间杂种优势开发中 ,上述 4 种交配系统均可采用 , 重 .饭应进行家系选择和
家系内选择 。 如果选前 10 名 家系 , 苗高和地径平均生长量可分别提高 8 . 30 写和 9 , 73 % 。 选出
7 株优良单株的平均苗高为 3 . 68 m , 平均地径 4 . 4 。m , 与杂种家系平均值相比 , 苗高和地径平
均生长全分别可提高 45 . 83 %和 82 . 17 % 。
关键词 : 鹅掌袱属 ,杂种家系 ;遗传变异 ;选择
中图分类号 : 5 7 9 2 . 2 1 0 . 4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0 0 1一 7 4 6 1 ( 2 0 0一) 0 2一 0 0 0 5一 0 5
V a r i a t io n a n d s e l e e t io n o f I n t e r s P e e i fi e H y b r id i n L i r i o d e n d or n
L l Z h o u

q i l
,
W A N G Z h
a n g
一 r o n g Z
( 1
·
c “ 亡叮` of oF耐即 卜 No 八 h .w s C i一eT c h 口 n i · C f A梦 · a n d F o r一 aY n gl i n g , S h a a n x i 7 1 2 1 0 0 , C h访a ,
2
.
C o l勺 e of oF 邝 s t R。洲 cer s a 粗d nE vi or n二 e , t . N 口nj 动 9 F o r已 s t即 nU i砂亡八£勺 , N 巨可认 g , 刀口 , g ` “ 2 1 0 0 3 7 , hC i , a )
A b s t r a c t
:
U s i n g o n e o p e n in g p o l l i n a t e d f a m i l y o f L iir o d e n d onr
c h i n e n s e a s e h e e k
,
t h e v a r i a t io n o f h e i g h t
a n d G L D (g r o u n d l i n e d i a m e t e r ) t r a i t s a m o n g 4 m a t t i n g s y s t e m s a n d a m o n g a n d w i t h i n 2 3 h y b r id f a m i l i e s
i n L i r i o d e n d or
n w e r e s t u d ie d b a s e d o n t h e i n e r e m e n t a f t e r t h e s e e o n d g r o w i n g s e a s o n
.
T h e r e s u l t s r e v e a l e d
t h a t t h e 4 m a t t i n g s y s t e m s o f d i r e e t e r o s s
, r e e i p r o e a l e r o s s
,
b a e k e r o s s a n d e r o s s a m o n g F I i n d i v id u a l s d id
n o t h a v e s ig n i f i e a n t d i f f e r e n e e
,
w h i l e t h e f a m i l i e s w it h i n m a t t i n g s y s t e m s d i f f e r e n t s i g n i f ie a n t ly ( P <
0
.
0 2 )
.
T h e m e a n C V w i t h i n f a m i l ie s i n h e i g h t a n d G L D t r a i t s w e r e 2 9
.
1 6%
a n d 3 1
.
8 7%
, r e s p e e t i v e ly
.
T h e m e a n r a n g e s w it h i n f a m i li e s i n t h e t w o t r a i t s w e r e 2
.
3 1 m a n d 2
.
6 3 e m
, r e s p e e t iv e l y
.
T h e r e f o r e
, t h e
4 m a t t i n g s y s t e m s a l l e o u ld b e u s e d
.
B u t f o r o b t a i n i n g h i g h e r h e t e r o s i s a n d g a i n
,
f a m i l y s e l e e t i o n a n d w i t h
-
i n f a m i l y s e l e e t io n s h o u ld b e e a r r i e d o u t
.
If t h e 1 0 s u p e r i o r f a m i l i e s w e r e s e l e e t e d
, t h e g a i n s i n h e i g h t a n d
G L D w o u ld b e 8
.
3 0写 a n d 9 . 7 3写 , r e s p e e t iv e l y , 。 o m p a r e d w i t h t h e m e a n o f o v e r滋 1 h y b r id f a m i l i e s . S e v e n
s u p e r i o r i n d i v id u a l s w i t h m e a n h e i g h t 3
.
6 8 m a n d m e a n G L D 4
.
4 e m h a d b e s e l e e t e d
.
T h e g a i n s i n h e i g h t
a n d G L D w e r e 4 5
.
8 3 % a n d 8 2
.
1 7% r e s P e e t i v e l y
.
K e y w o r d s
:
L i ir o de
n d or n ; h y b r id f a m i l y ; i n h e r i t a n e e a n d v a r i a t io n ; s e l e e t i o n
自从 1 9 6 3 年叶培忠教授首次以鹅掌揪属 ( iL ir -
od en d or )n 两个现存种中国马 褂木 ( L . : ih en .n’ 。
( H e m s l
.
) S a r g
.
) 和北美鹅掌揪 ( L . t u ziP ife ar L . )
为亲本杂交获得种间杂种以来 l[] , 杂种马褂木以其
. 收稿日期 : 2 0 0 2一 0 1一 20
作者简介 :李周岐 ( 1 9 62 一 ) ,男 , 映西凤翔县人 , 副教授 (博士 ) , 主要从事林木遗传育种的教学和科研工作 , 研究方向为林木生物技术育
种 。
西北林学院学报 1 6 卷
生长迅速 、 生长期长 、 适应性强 、 树型美观 、 枝叶浓
密 、 花色鲜艳等特点而显示出十分广阔的开发利用
前景图 。 叶培忠教授及其它早期的杂交工作主要集
中于正交 ( 中国马褂木 X 北美鹅掌揪 ) ,反交研究的
很少 ,而且亲本的遗传基础较窄 。虽然已有研究证明
杂种家系间差异较大 、 具有一定的选择潜力〔3一 s〕 ,但
关于家系内变异及不同交配系统间的差异性却未见
报道 . 近年来 , 在前人杂交育种工作的基础上 ,作者
等开展了较为广泛的杂交试验 , 不仅扩大了亲本来
源 , 而且进行了正交 、 反交 、 回交及 F l 个体之间杂
交等 。 本文从交配系统 、 家系和家系内个体 3 个水平
研究了杂种马褂木的遗传变异 ,并在此基础上进行
了优良遗传型 的初步选择 , 为鹅掌揪杂交育种方案
的制定和杂种马褂木的推广利用提供依据 。
定 , 8 个小区 , 5 次重复 , 完全随机区组设计 , 株行距
2 0 。m X 2 0 。 m 。 1 9 9 7 年 1 1 月 2 0 日及 1 9 9 8 年 1 2 月
2 6 日调查苗高和地径生长量 。 试验地位于南京林业
大学育种试验圃 , 光照充分 , 地力均一 。 采用二级因
子方差分析 ( n e s t e d a n a ly s i s o f v a r i a n e e )法以小区
内植株为单位进行不同交配系统间差异性分析阁 ,
按完全随机区组设计方差分析法 , 以小区平均值为
单位进行不同家系间差异性分析 , 利用 t 检验法进
行家系间多重 比较图 , 以中国马褂木 自由授粉家系
为对照计算杂种优势率 ( R H 肠 ) 。
1 材料与方法
选 取 中 国 马 褂 木 ( L . 认 i n e n s。 ( H e m s l . )
S a r g
.
) 4 株 ( C I 、 C z 、 C 3 、 C 4 ) 、 北美鹅掌揪 ( L . t u l iP -
if6 ar L
.
) 9 株 ( T l 、 T Z 、 T 3 、 T 4 、 T S、 T 6 、 T 7 、 T S 、
T g )
、杂种马褂木 ( L . hc ien sn 君 x L 。 ut il P ife ar 或 .L
t u l iP ife ar x 乙
.
c h i n e n s e ) 6 株 ( H z 、 H Z 、 H 3 、 H 4 、 H S 、
H 6) 作为杂交亲本 , 1 9 9 6 年花期按测交设计进行控
制授粉 , 试验包括正交 (C T ) 、 反交 ( T )C 、 以北美鹅
掌揪为轮回亲本的回交 ( H T ) 及 F l 个体之间杂交
( H H )4 种交配系统 , 共 109 个杂交组合 。 聚合果成
熟后采收 , 1 9 9 7 年 3 月 15 日在花盆内播种 , 6 月 20
日移栽 。 由于部分杂交组合的亲和力低 、 出苗数较少
而未参加田间试验 。 共有 23 个杂交家系及 1 个中国
马褂木 自由授粉家系 ( C K )参加了 田间生长性状测
2 结果与分析
2
.
1 不同交配系统间的差异性
根据 a2 生苗木生长量进行方差分析 (表 1 ) , 结
果表明 ,在苗高和地径性状上 , 正交 、 反交 、 回交及
F l 个体之间杂交 4 种交配系统之间无显著差异 ,而
交配系统内家系之间在 2 个性状上均达到差异极显
著程度 。 在苗高性状上 ,正交 、 反交 、 回交及 F l 个体
之间杂交 4 种交配系统的平均杂种优势率分别为
7 4
.
8 3%

7 8
.
8 4 %

7 0
.
9 3%和 5 7 . 9 2% ,在地径性状
上分别为 6 3 . 7 8纬 、 6 2 . 7 5% 、 4 7 . 4 6%和 3 8 . 2 6写 ,这
不仅说明进行鹅掌揪属种间正反交均可获得较强的
杂种优势 , 而且说明这种生长优势在回交及 F Z代
仍基本保持 。 因此 , 在鹅掌揪属种间杂种优势开发
中 , 正交 、反交 、 以北美鹅掌揪为轮回亲本的回交及
F l 个体之间杂交 4 种交配系统均可采用 , 为了获得
较高的遗传增益 , 重点应进行家系选择和家系内选
择 。
表 1 不同交配系统生长性状方差分析
T a b l e 1 A n a ly
s
i
s o f v a r i a n e e o f d i f f e
r e n t m a t t i n g s y
s t e m s in 2 g r o w th t r a i t s
变异来源 自由度 苗 高 地 径
5
.
5
.
M
.
S
.
F
,JO曰4左`
,二OJ
口J
交配系统间
交配系统内家系间
区组间
误差
1
.
92 6 4
2 1
.
38 8 8
3 0
.
12 5 3
1 7 4
.
9 7 3 8
0
.
6 4 2 1
1
.
1 2 5 7
7
.
5 3 1 3
0
.
4 4 4 1
0
.
5 7 0 4
2
.
53 4 8二
1 6
.
95 8 6二
6
.
2 2 0 5
2 5
.
0 8 4 9
1 3
,
9 7 3 8
2 4 1
.
7 43 5
2
.
0 7 3 5
1
.
3 2 0 3
3
.
49 3 5
0
.
6 13 6
1
.
5 7 0 5
2
.
1 5 1 7 二
5
.
6 93 4二
注 : 根据 2。 生小区内植株生长量进行分析 , 二 二 指在 0 . 01 水平上差异显著。
2
.
2 家系间变异与优良家系选择 外其它杂种家系均与对照 ( C K )存在显著差异 , 有
以小区平均值为单位进行方差分析 (表 2) 的结 4 对杂种家系间达到差异显著程度 。 在地径性状
果同样表明 : 家系间在苗高和地径性状上均达到差 上 , 杂种家系平均值 1 . 8~ 2 . 9 c m , 生长最快家系比
异极显著程度 。 由表 3 可以看出 ,在苗高性状上 , 杂 最慢家系生长 量大 61 . 87 % , 家系间杂种优势率
种家系平均值变化在 2 . 0 3~ 2 . 8 7 m ,生长最快家系 (尺万 ) 变化在 1 7 . 1 8% ~ 8 9 . 6 8 %之间 ,除 C T l l 等 6
比最慢家系生长量大 41 . 34 写 , 家系间杂种优势率 个家系外其它杂种家系均与对照 ( C K )存在显著差
( R H )变化在 37 . 35 % ~ 94 . 13 % , 除 C T 08 和 H T 05 异 ,有 40 对杂种家系间达到差异显著程度 。 由此可
第 2期 李周岐等 鹅掌揪属种间杂种苗期生长性状的遗传变异与优良遗传型选择
见 ,虽然各杂种家系普遍表现出生长优势 ,但家系间 变异很大 ,具有较大的选择潜力 。
表 2 不同家系生长性状方差分析
T a b le 2 A n a ly s i s o f v a r i a n e e o f d i ff e r e n t f a m i li e s in 2 g r o w t h t r a i t s
变异来源
家系间
区组间
误 差
自由度 — 一一一攫狙追5 . 5 . M . 5 . 尸 地 径5 . 5 .
1 4
.
0 7 5 9
8
.
6 3 7 0
2 4
.
9 6 4 3
0
.
6 12 0
2
.
1 59 3
0
.
2 68 4
2
.
2 8 0 2二
8
.
0 4 5 1二
1 5
.
3 4 8 6
3
.
6 3 6 3
2 1
.
5 5 7 3
M
. 乐
0
.
6 6 7 3
0
.
9 0 9 1
0
.
2 3 1 8
2
.
8 78 8二
3
.
9 2 1 9
.
八J
4
口」,曰Où
注 : 根据 2a 生小区平均数进行分析 , , 和 , , 分别指在 。 . 05 和 。 . 01 水平上差异显著 .
表 3 苗高和地径性状家系间变异与家系内变异
T a b l e 3 V a r i a t i o n o f h e ig h t a n d G L D a m o n g a n d w i t h in fa m i l i e s
苗高 /m } 地径c/ m家系 平均 变幅 即 / % R H /肠 卜 et st { 家系 平均 变幅 vc /% * H /%
t一
l (尸 < 0 . 0 5 )
H T 0 4 2
.
8 6 7 0
.
4 2~ 3
.
9 3 2 4
.
2 2 9 4
.
1 3 A
1…. …一 . .C T 0 9 2 8 4 8 1 . 2 0~ 2 . 7 0 1 9 . 0 8 9 2 . 8 3 AC T 0 2 2 . 7 8 3 0 . 8 2~ 3 . 6 3 2 2 . 7 5 8 8 . 4 7 A BC T 1 2 2 . 7 5 3 1 . 2 0~ 3 . 4 2 18 . 9 8 8 6 . 4 3 A BH T 0 6 2 . 7 4 8 2 . 7 0~ 3 . 5 2 22 . 9 3 8 6 . 1 1 A BC T 0 3 2 . 7 4 6 2 . 1 0~ 3 . 3 8 1 5 . 4 6 8 5 . 9 2 A BC T 0 6 2 . 7 0 4 1 . 7 0~ 3 . 3 5 1 3 . 7 9 8 3 . 1 0 A BT C 0 2 2 . 6 7 8 0 . 9 0 ~ 3 . 5 5 24 . 6 7 8 1 . 3 7 A B CH T 0 1 2 . 6 6 5 1 . 7 0 ~ 3 . 5 2 2 0 . 9 1 8 0 . 4 5 A B CC T 0 1 2 . 65 7 1 . 3 0 ~ 3 . 6 6 2 1 . 5 0 7 9 . 9 8 A B CT C 0 1 2 . 59 8 0 . 6 0 ~ 3 . 6 2 2 9 . 9 3 7 5 9 4 A B CC T 1 0 2 . 5 6 0 0 . 8 5~ 3 . 6 1 2 8 . 1 2 7 3 . 3 9 A B CC T 0 7 2 . 5 3 9 1 . 7 0~ 3 . 3 6 2 6 . 3 7 7 1 . 9 4 A B CC T 0 5 2 . 4 9 7 0 . 7 5~ 3 . 3 0 3 7 . 2 2 6 9 . 0 9 A B CH T 0 7 2 . 4 9 7 1 . 5 3~ 3 . 5 0 2 8 . 2 4 6 9 . 0 9 A B CC T 0 4 2 . 4 7 6 0 . 4 6~ 3 . 3 5 4 0 . 3 2 6 7 . 6 9 A B CH T 0 3 2 . 4 58 1 . 5 0~ 3 . 1 0 1 8 . 3 8 6 6 . 4 5 A B CC T l l 2 . 27 5 0 . 6 2~ 3 . 2 4 4 0 . 2 5 5 4 0 6 A B CC T 13 2 . 2 6 3 0 . 4 0 ~ 3 . 7 0 4 5 . 9 8 5 3 2 1 A B CH H 0 1 2 . 2 5 0 0 . 8 7 ~ 3 . 3 9 3 1 . 6 5 5 2 . 4 1 A B CH T 0 2 2 . 1 3 7 0 . 7 5 ~ 3 . 2 8 40 . 3 7 4 4 . 6 9 B CC T 0 8 2 . 0 3 6 0 . 8 0~ 2 . 9 5 34 . 3 1 3 7 . 8 6 C DH T 0 5 2 . 0 2 8 0 . 7 5~ 3 . 6 0 24 . 2 2 3 7 . 3 5 DC K 1 . 4 7 7 0 . 4 6~ 2 . 9 0 70 . Z I D
对苗高和地径生长量分别标准化 , 并按其合计
值大小进行家系排序 (表 4 ) 。 根据 2a 生排序结果 ,
如果选前 10 名家系 ,则人选家系苗高和地径的平均
杂种优势率分别为 85 , 17 肠和 71 . 17 肠 ,与杂种家系
平均值相 比 , 苗高和 地径平均生长量分别可提高
8
.
30 % 和 9 . 73 % 。 如果选前 5 名家系 ,则人选家系
苗高和地径的平均杂种优势率分别为 89 . 0 %和
7
.
3 9%
, 与杂种家系平均值相 比 , 苗高和地径平均
生长量分别可提高 10 . 54 %和 1 3 . 72 % 。 说明通过家
系选择可取得较大的增益 。
相关分析的结果表明 ,在 la 生与 Z a 生之间 , 苗
高、 地径及其标准化后合计值的相关系数分别为
0
.
6 2 7 1

0
.
6 10 5 和 0 . 6 2 8 8 ,均达到极显著程度 ( P
< 0
.
01 )
, 但 1 、 Za 生家系排序的秩次相关系数仅为
0
.
4 0 0 0
,未达到显著程度 。 由表 4 也可以看出 ,家系
H T 06 在 l a 生是排列第 2 位 , 但在 Za 生是排列第
6 位 , 而家系 C T n 在 a1 生是排列第 6 位 , 但在 2a
生是排列第 19 位 。 因此 ,根据 la 生结果进行家系选
择时 ,其选择强度不能太大 , 最多只宜淘汰约 5 %的
低劣家系 。
2
.
3 家系内变异与优良单株选择
由表 3 可以看出 ,对于苗高性状 ,杂种家系平均
变异系数为 29 . 16 % , 家系内平均变幅为 2 . 31 m 。 在
地径性状上 , 杂种家系平均变异系数为 3 1 . 87 写 、 家
系内平均变幅为 2 . 63 c m ,说明家系内存在较大变
异 ,有必要进行家系内选择 。根据全部杂种苗苗高和
西北林学院学报 1 6卷
地径的平均数及变异系数 , 对两个性状均按平均数 马 褂 木 自 由 授 粉 家 系 ( CK ) 的 149 . 30 写和
加 1 . 5 倍标准差的标准进行优良单株选择 , 共选出 1 84 . 17 % ,与杂种平均生长量相比 , 苗高和地径分别
优良单株 7 株 (表 5) ,人选率为 1 . 67 % 。 人选单株的 平均提高 45 . 83 %和 82 . 17 肠 。 说明通过家系内优良
平均苗高 3 . 68 m ,平均地径 4 . 4 c m ,分别超过中国 单株选择可获得较大的改良效果 。
表 4 家系生长总 t 排序与优良家系选择
T a b l e 4 R a n k in g a n d s e l e e t io n o f f a m i li e s b a s e d o n t h e h e ig h t a dn G L D g or wt h
s t a
dn
a r d i z e d
肘104,3552 189287146 33 67
家系
C K
C T 0 1
C T 0 2
e T o 3 .
C T 0 4
C T 0 5
C T 0 6
C T 0 7
C T 0 8
C T 0 9
C T 1 0
C T l l
C T 1 2
C T 1 3
T C 0 1
T C 0 2
H T 0 1
H T 0 2
H T 0 3
.
H T 0 4
H T 0 5
H T 0 6
H T 0 7
H H 0 1
l a 生 a2 生
H
一 1 . 9 2 1 6
1
.
2 7 7 3
1

3 7 4 1
0
.
2 7 8 7
一 0 . 3 0 8 6
一 0 . 0 0 2 9
一 0 . 4 7 0 0
一 0 . 25 0 2
一 1 . 0 7 4 4
0
.
4 1 9 5
0
.
3 6 4 5
0
.
6 5 9 8
一 0 . 4 8 0 3
0
.
0 3 4 8
一 0 . 1 5 4 0
0
.
5 0 5 3
1
.
7 3 8 1
一 0 . 6 1 4 2
1
.
0 7 8 8
1
.
7 1 4 1
一 0 . 3 7 3 8
一 0 . 6 3 1 4
1
.
2 8 8 3
0
.
1 6 1 9
G L D
一 1。 6 8 6 0
0
.
6 5 9 8
1
.
4 2 4 7
0
.
4 7 2 8
0
.
9 6 5 8
1
.
0 33 8
0
.
4 2 1 8
0
.
0 6 5 0
0
.
0 9 9 0
0
.
4 8 9 8
0
.
5 5 7 8
0
.
9 6 5 8
0
.
0 4 8 0
一 0。 1 3 9 1
0
.
1 6 6 8
0
.
2 3 4 8
0
.
7 9 5 8
一 1。 6 3 5 0
0
.
8 6 3 8
1
.
7 1 3 7
一 0 . 9 5 5 1
一 0。 9 2 1 1
一 0。 1 5 6 1
一 0 4 6 2 1
H+ G L D
一 3 . 6 0 7 6
1
.
9 3 7 1
2
.
7 9 8 8
0
.
7 5 1 5
0
.
6 5 7 2
1
.
0 3 0 9
一 0 . 0 4 8 2
一 0 . 1 8 5 2
一 0 . 9 7 5 4
0
.
9 0 9 3
0
.
9 2 2 3
1
.
62 5 6
一 0 . 4 3 2 3
一 0 . 1 0 4 3
0 0 1 2 8
0
.
7 4 0 1
2
.
5 3 3 9
一 2 , 2 4 9 2
1
.
9 4 2
`
6
3
.
4 2 7 8
一 1 . 3 2 8 9
一 1 . 5 5 2 5
1
,
13 2 2
一 0 . 3 0 0 2
排序
2 4
5
2
1 1
1 3
8
1 5
1 7
2 0
1 0
9
6
1 9
1 6
1 4
1 2
3
2 3
4
1
2 1
2 2
7
l 8
H
一 2 . 8 5 5 4
0
.
6 2 0 2
0
.
9 8 9 2
0
.
8 7 8 3
0
.
0 8 6 1
0
.
1 4 7 0
0
.
7 5 5 8
0
.
2 7 0 6
一 1 . 2 0 9 8
1
.
1 7 8 4
0
.
3 3 3 6
一 0 . 5 0 6 2
0
.
9 0 0 3
一 0 . 5 4 3 0
0
.
4 4 4 5
0
.
6 8 0 5
0
.
6 4 0 5
一 0 . 9 13 2
0
.
0 32 0
1
.
2 3 4 9
一 1 . 2 3 2 2
0
.
8 8 6 5
0
.
1 4 6 7
一0 . 5 6 0 1
G L D
一 2 . 3 5 4 3
0
.
5 0 3 3
1’ . 0 5 0 6
0
.
3 6 2 6
1
.
0 6 3 0
0
.
4 5 6 7
1
.
0 1 1 1
一 0 . 0 9 2 6
一 1 . 1 9 5 7
1
.
7 2 8 5
0
.
9 1 6 4
一 0 . 9 18 9
1
.
2 28 7
一 0 . 1 22 3
0
.
3 74 8
0
.
6 1 5 0
一 0 . 1 4 7 5
一 1 . 0 4 2 8
0
.
0 2 8 3
0
.
8 2 5 5
一 1 . 5 7 2 2
0
.
6 1 5 0
一 0 . 5牙7 4
一 0 . 6 12 2
H + G乙D
一 5 。 2 0 9 7
1

1 2 3 5
2
.
0 3 9 8
1
.
2 4 0 9
1

14 9 1
0
.
60 3 7
1
.
7 6 6 9
0

17 8 0
一 2 . 4 0 5 5
2
.
9 0 6 9
1
.
2 5 0 0
一 1 . 4 2 5 1
2
.
1 2 9 0
一 0 。 6 6 5 3
0
.
8 1 9 3
1
.
2 9 5 5
0
.
4 3 9 0
一 1 . 9弓6 0
0
. 护60 3
2 0 60 4
一 2 . 8 0 4 4
1
.
5 0 1 5
一 0 . 4 5 0 7
一 1。 1 7 2 3
排序
表 5 优良单株选择及其增益
aT b l
e 5 S u p e r i o r in d i v id u a l s e le e t io n a n d ht e g a in
编号 选出家系 苗高/ m 超过 C K / % 超过杂种平均/ 写 地径c/ m 超过 C K / % 超过杂种平均 / %
通`又d掩hù吐任O口O曰内了叮éno以,n`曲了心U1.196一 0 1
9 6一 0 2
9 6一 0 3
9 6一 0 4
9 6一 0 5
9 6一 0 6
9 6一 0 7
平均
C T 0 1
C T 0 9
C T 0 9
C T 1 0
C T 1 3
T C 0 1
H T 0 4
1 4 7
.
8 5
1 5 0
.
5 6
1 4 0
.
4 0
1 4 4
.
4 6
1 5 0
,
5 6
14 5
.
14
1 6 6
.
13
1 4 9
.
30
4 4
.
9 8
4 6
.
5 6
4
.
0
5
.
0
4
.
4
4
.
0
4
.
0
1 6 0
.
8 8
2 2 6
.
0 9
1 8 6
.
9 6
1 6 0
.
8 8
1 6 0
.
8 8
1 8 0
.
4 4
2 13
.
0 5
1 84
.
1 7
6 7
-
1 0 9
-

.
:
口月了O甘ó拭ù一匕心U行l
月七0匕」内O,匕`」.`
几JZ口
3
.
6 1
4 3
4
.
8
4
.
4
1 0 0
-
8 2
-
O口n门bo“叮`njb`Cù只J,口丹O一乙…0几Oōbo口.勺匕连óJ任.巴J40,曰,JS叮拓矛bo以内O
:
,.
件J六合几舀勺」
3 结论与讨论
在苗高和地径性状上 , 正交 、 反交 、 回交及 F l
个体之间相互杂交 4 种交配系统之间无显著差异 。
因此 , 在鹅掌揪属种间杂种优势开发中 , 正交 、 反交 、
以北美鹅掌揪为轮回亲本的回交及 F l 个体之间杂
交 4 种交配系统均可采用 , 特别是在目前北美鹅掌
揪资源较少的情况下 ,利用 已有杂种马褂木进行回
交或相互交配无疑是满足 目前对杂种马褂木苗木大
量需求的有效途径 。
家系间在苗高和地径性状上均存在极显著差
异 , 具有较大的选择潜力 。 如果选前 10 名家系 , 则人
选 家系苗高和 地径 的平 均杂种优势率 分别 为
85
·
17 %和 71 · 17 % , 与杂种家系平均值相比 , 苗高
和地径平均生长量分别可提高 8 . 30 %和 9 . 73 % 。
对于 苗高性状 , 杂种家系平均变 异系数 为
第 2 期 李周岐等 鹅掌揪属种间杂种苗期生长性状的遗传变异与优良遗传型选择
目前对杂种马褂木大量开发中参考 。
参考文献 :
南京林产工业学院 林学系育种组 .亚美杂种马褂木的育种
[ J 〕 .林业科技通讯 , 1 9 7 3 , ( 1 2 ) : 10 ~ 1 1 ,
王章荣 . 中国马褂木遗传资源的保存与杂交育种前景【月 . 林
业科技通讯 , 1 , 9 7 , ( 9 ) : 8 ~ 1 0 .
赵书喜 . 杂交马褂木的引种与杂种优势利用〔J〕. 湖南林业科
技 , 1 9 8 9 , ( 2 ) : 2 0~ 21 .
张武兆 , 马山林 ,邢纪达 ,等 . 马褂木不同家系生长动态及杂种
优势对比试验〔jJ . 林业科技开发 , 1 9 97 , (2 ) : 32 ~ 3 .
赵书喜 . 杂交马褂木引种栽培试验 〔J〕. 林业科技通讯 , 1 9 8 9 ,
( 8 )
:
16一 1 8 .
陶澎主编 . 数理统计方法应用〔J] . 北京 :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
社 , 1 9 9 4 . 2 7 9 ~ 2 9 2 .
南京林产工业学院主编 . 树木遗传育种学〔M 〕 . 北京 ;科学出
版社 , 1 98 2 . 2 9 0~ 2 9 4 .
飞J勺」飞孟,自尸.ìr.L
一rJ Iwe曰行J注连rLù.月J
, .J`刁」ù合`b叮矛rlLlesL厂`
2 9
.
1 6纬 、平均变幅为 2 . 31 m ;在地径性状上 , 杂种
家系平均变异系数为 31 . 87 % , 平均变幅为 2 . 63
c m
,说明有必要进行家系内选择 。 选出 7 株优良单
株的平均苗高 3 . 68 m , 平均地径 4 . 4 C m , 分别超过
中国马褂木自由授粉家系 ( c K ) 的 1 49 . 30 %和 1 8 .4
17 %
,与杂种平均生长量相比 ,苗高和地径分别平均
提高 4 5 . 8 3%和 8 2 . 1 7% 。
对家系苗高和地径平均生长量与其相应变异系
数进行相关分析的结果表明 ,二者之间存在显著的
负相关 ,在苗高和地径性状上其相关系数分别为 r
= 一 0 . 7 8 7 8 ( P ( 0 . 0 1 )和 r = 一 0 . 4 3 1 8 ( P < 0 , 0 5 ) ,
因此 , 对平均生长量较大的家系可以优良家系形式
利用 ,但对于平均生长量较小的家系必须进行家系
内优 良单株选择 , 以优良无性系形式利用 。 由于本文
仅是 2a 生的试验结果 ,考虑到存在早期选择的可靠
性间题 , 所以家系选择人选率较高 , 试验结果也仅供
(上接第 4 页 )
参考文献 :
王文采 . 中国植物志 (第二十八卷 )[ M〕. 北京 : 科学出版社 ,
1 9 8 0
,
2 3 9 ~ 2 4 1
国家环境保护局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 中国珍稀濒危保护
植物名录 (第一册 )〔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 19 87 , 57 ~ 59 .
胡正海 ,李广民 , 李正理 . 独叶草 (尺认 g 以。 ” i。 。 二价 or 。 aB lf ou r
L et w
·
w
·
S m it h) 的分布及一般形态的研究【J] . 植物学报 ,
1 9 6 4
,
12 ( 4 )
:
3 5 1~ 3 5 8
.
张玉龙 . 独叶草花粉形态的研究及其在分类上的意义〔J〕. 植
物分类学报 , 2 9 8 5 , 2 2 ( 4 ) : 4 4 1~ 4 4 3 .
〔5] 任毅 , 王玛丽 , 胡正海 . 独叶草属的胚胎学及其系统学意义
[ J〕. 植物分类学报 , 1 9 98 , 3 6 ( 5 ) : 4 2 5~ 4 2 7 .
「6〕 应俊生 ,张玉龙 . 中国种子植物特有属 〔M 〕. 北京 : 科学出版
杜 , 1 9 9 4 . 4 99 ~ 5 0 1 .
〔7〕 中国科学院西北植物研究所编著 . 秦岭植物志 (第一卷第二
册 ) [M ] . 北京 :科学技术出版社 , 2 9 74 一 2 7 6~ 2 7 7 .
〔8] 狄维忠 , 于兆英 . 陕西省第一批国家珍惜濒危保护植物 〔M 〕 . 西
安 : 西北大学出版社 , 2 98 9 . 7 2~ 7 5 .
〔幻 陕西林业厅编 . 太白山自然保护区综合考察论文集〔C〕, 西安 :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19 89 .
[ 2 0〕霄明德编著 . 侠西植被 [ M 〕. 北京 : 科学出版社 , 1 9 , 9 . 1 0 0~
1 9 6
-
l[印泊
[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