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收稿日期:2006-12-11
中国丁香属植物研究进展
何 淼
(东北林业大学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
摘 要:丁香属主要分布于亚洲温带地区及欧洲东南部 ,我国原产 25种 ,为丁香属分布中心 ,其分布自
中国西南至东北约跨越 15省份 ,以西南及秦岭地区种类最多。本文从系统分类 、种子生物学 、开花生物
学 、营养繁殖 、杂交育种及应用等多方面对我国丁香属植物的研究进行总结。
关键词:丁香属;研究进展
木犀科(Oleaceae)丁香属(Sy ringa spp.)植物共
约 27种[ 1] ,主要分布于亚洲温带地区及欧洲东南部。
我国原产 25种 ,为丁香属分布中心 ,其分布自中国西
南至东北约跨越 15 个省 ,以西南及秦岭地区种类最
多[ 2] 。
丁香花期早 ,且气味芳香 ,深受我国特别是北方人
民的喜爱。我国栽培丁香属植物资源已有近千年的历
史 ,最早宋人周师厚在《洛阳花木记》中 ,就明确记载了
当时洛阳已有丁香的栽培。此后 ,明·高濂《草花谱》 、
清·陈淏子《花镜》及其吴其睿《植物名实图考》等书
中 ,也分别提到了丁香的繁殖 、习性与分布。近代 ,陈
善铭的《中国产之丁香》和陈嵘的《中国树木分类学》中
也都对丁香进行了描述。
而在欧洲 16世纪的中叶 ,欧洲丁香(Syr inga vul-
garis)就被引种栽培 ,后在 20 世纪欧洲人培育出了近
千种优良的园艺品种。
尽管我国引种栽培丁香的历史比较久远 ,但对栽
培品种的系统收集和培育起步较晚 ,因此现有的品种
种类及数量不多 ,丁香的园林应用尚处于应用原种阶
段。近几年 ,我国的园林工作者也意识到这个问题 ,在
国内开展了许多丁香的研究 ,现从下面五方面进行综
述:
1 系统分类研究
1.1 利用生物技术分析丁香的种 、品种间的亲缘关系
孙振雷等对丁香属种 、变种过氧化物酶同工酶进
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暴马丁香 、紫丁香 、红丁香及白丁
香的过氧化物同工酶 ,分析出 4 个种之间的亲缘关
系[ 3] 。
陈新露等采用随机扩增多态 DNA(RAPD)标记分
析了 15个丁香品种的 DNA 扩增产物。其研究选用了
16个随机引物 ,共扩增出 96条带 ,其中 55 条带为可重
复性条带 ,有价值条带大小多在 517bp 至 1636bp 之
间。这些标记足以区分这些丁香品种。欧丁香(Sy-
ringa vulgar is)与 S .×hyacinthi f lora 间的相似系数
为61.5%,欧丁香与 S.×prestoniae 间的相似系数为
47.2%, S .×hyacinthi f lora与 S .×prestoniae间的相
似系数为 43.6%。结果表明:欧丁香与 S .×hyacin-
thi f lora亲缘关系最近。说明应用 RAPD技术为丁香
品种分类鉴定提供了可靠方法[ 4] 。其后 , 有应用
RAPD技术分析了 6 个丁香的品种间的遗传关系 ,确
定亲缘了关系[ 5] 。
1.2 丁香属植物形态比较研究
姜丽等人对暴马丁香与北京丁香 、红丁香与辽东
丁香 、小叶丁香与兰丁香 、裂叶丁香与羽叶丁香 、紫叶
重瓣丁香与淡紫重瓣丁香等形态及识别特征的研
究[ 6] ,李吉宁对贺兰山丁香 、华北紫丁香与北京丁香等
3种丁香叶片 ,运用光镜对叶片进行比较解剖学观察
表明:叶片均为典型双子叶植物背腹型叶。但气孔器
类型 、叶肉组成和主脉结构三者存在明显差异;贺兰山
丁香和华北紫丁香气孔器为无规则型 ,而北京丁香则
为不等型;贺兰山丁香栅栏组织为 1 层细胞组成 ,且排
列紧密 ,华北紫丁香和北京丁香为 2 层细胞且排列疏
松;贺兰山丁香主脉机械组织由 3 ~ 5 层厚角细胞组
成 ,华北紫丁香 8 ~ 9层 ,北京丁香 11 ~ 14 层[ 7] 。
2 种子生物学的研究
李爱平等研究了紫萼丁香的种子处理对萌发的影
响 ,将紫萼丁香种子进行 8种处理:经温水(30 ~ 40℃)
浸种 2h 后 , ①直接播种;冷沙藏 ②30 、③60 、④90d 后
分别进行播种;0 5%高锰酸钾处理并清水洗净后 ,再
用冷沙藏 ⑤30 、⑥60 、⑦90 、⑧120d 后分别进行播种。
试验结果表明:以⑦效果最好 ,其出苗率达到 89 3%,
发芽时间提前 3 ~ 26d ,出苗率显著高于③的处理效
果 ,且 60d后苗高比对照高 2 6cm 。未经任何处理直接
进行播种 ,种子不能萌发[ 8] 。
姜在民等对两种珍稀濒危植物羽叶丁香(Sy ringa
pinnati f oia Hemel)种子的形态结构进行了研究;就其
种子的形态结构特点与植物濒危的关系进行了初步探
讨[ 9] 。
90
第2期(总第 87) 中 国 林 副 特 产 N o.2(GSNO.87)
2007年 4月 Fo rest By-Product and Speciality in China Apr.2007
DOI :10.13268/j.cnki.fbsic.2007.02.042
3 开花生物学的研究
吴国良等人研究华北紫丁香及其变种白丁香的开
花生物学特性和授粉试验表明:白丁香的单花序花期
为 5 ~ 7d ,全树花期为 7 ~ 11d ,紫丁香比白丁香花期晚
1 ~ 2d。丁香花的花粉室温下放置 24h 发芽率为 0 ,自
然结实率 、自花授粉及异花授粉结实率都较高 ,相互之
间差异不显著[ 10] 。
梁建萍等对紫丁香 、白丁香 、花叶丁香 3种丁香花
粉进行了生活力测定和贮藏性研究。结果表明 , 3 种
丁香花粉生活力均较高 ,达 70%以上。在常温条件
下 , 3种丁香花粉生活力平均可保存 4d;在 0 ~ 5℃条件
下干燥贮藏 ,紫丁香和白丁香花粉可保存 20d ,花叶丁
香可保存 15d[ 11] 。
李月华等采用戊糖比色法和 Folin -酚法分别测
定了丁香花芽中核酸(DNA 、RNA)、蛋白质含量结果
表明 ,在花芽生长旺盛时期 ,代谢旺盛 ,蛋白质 、核酸含
量增加 ,而在花芽生长初期和末期 ,消耗增多 ,蛋白质 、
核酸含量降低[ 12] 。
于凤鸣等对紫丁香花开放过程中 4 个不同时期的
生化指标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 ,随着花朵的开放和
衰老 ,花瓣中的可溶性蛋白质含量逐渐降低 ,可溶性糖
的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先升后降 ,丙
二醛(MDA)含量逐渐上升 ,过氧化物酶(POD)的活性
表现为先降后升[ 13] 。
4 营养繁殖研究
高润清等研究了几种丁香的扦插和嫁接繁殖技
术。试验结果表明:(1)白丁香的扦插成活率以 50mg/
L ABT 生根粉处理 4h 效果较好 ,华北紫丁香的扦插
成活率要比白丁香高;(2)华北紫丁香和北京丁香均
可作为嫁接欧丁香的砧木;(3)供试品种间在成活率
上存在显著差异 ,而在高生长量上差异不显著14 。李爱
平等对影响丁香属植物扦插生根的嫩枝插穗 、扦插基
质 、扦插时间 、生长激素 、水分管理等因子进行了初步
研究。结果表明:采用浓度 100×10-6 ~ 200×10-6生
长素处理插穗 13 ~ 15h ,可使扦插繁殖生根率达 70%
以上。扦插育苗是一项综合性技术措施的合理应用 ,
而选择易产生愈伤组织的嫩枝插穗 ,并为插壤及地表
空间提供适宜的水分条件是丁香属植物扦插繁殖获得
成功的技术关键15 。
5 杂交育种的研究
刘玮等对 1988 ~ 1989 年在哈尔滨市第三苗圃进
行了丁香属(Syr inga L.)植物种间(内)杂交试验。结
果表明:(1)不同杂交组合的亲和性差异很大 ,在试验
的 18个杂交组合中有 5 个杂交组合得到了发育正常
的杂种 F1代种子 ,但结实率不同 ,其中以白丁香与洋
丁香为亲本的杂交组合 ,无论是正交或反交 ,杂种 F1
代的结实率均达 86%以上 ,表现出较高的亲和力。而
以重瓣洋丁香为母本 ,白丁香为父本的杂交组合 ,杂种
F1代结实率仅有 8%,亲和力显著下降。(2)丁香种间
杂交可以获得成功。杂种 F1代长势旺盛 ,花色变异丰
富 ,瓣性遗传性较强 ,已发现若干符合育种目标的新类
型[ 16] 。
6 应用研究
李淑静等对近几年来应用紫丁香叶治疗痔疮 18
例 ,方法简便 ,易于普及 ,疗效可靠[ 17] 。丁香花蕾含挥
发油即丁香油 ,油中主要含有丁香丁香酚等。花中还
含有三萜化合物如齐墩果酸 、黄酮等。丁香水溶液对
多种真菌有抑制作用。丁香油对金黄色葡萄球及肺
炎 、志贺氏痢疾等有抑制作用。丁香具有健胃作用 ,还
可以消龋齿腔 ,减轻牙痛。
参 考 文 献
1 陈俊愉著.中国名花品种分类学[ M] .北京:中国林业出
版社 , 2001.
2 陈有民主编.园林树木学[ M]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
1988.
3 孙振雷.丁香属种 、变种过氧化物酶同工酶分析[ J] .哲里
木畜牧学院学报 , 1998 , 8(3):16 ~ 19.
4 陈新露 , 陈振峰 , 韩劲.随机扩增多态 DNA(RAPD)标记
用于丁香品种遗传分析及品种分类[ J] .西北植物学报 ,
1999 , 19(2):169~ 176.
5 陈新露.应用 RAPD 技术评价丁香品种间遗传关系[ J] .
园艺学报 , 1995 , 22(2):171 ~ 175.
6 姜丽.几种易混淆丁香的形态特征及其识别[ J] .北方园
艺 , 2001(4):61.
7 李吉宁.三种丁香叶片的比较解剖学观察[ J] .宁夏农林
科技 , 2000(增刊):36~ 38.
8 李爱平 , 莎仁 ,童成仁等.紫萼丁香种子处理对种子发芽
和实生苗发育的影响[ J] .辽宁林业科技 , 1997(5):16~ 17.
9 姜在民 , 蔡靖 ,崔宏安等.羽叶丁香种子形态构造特点的
研究[ J] .陕西林业科技 , 1999(3):14 ~ 16.
10 吴国良 ,杨志红 , 刘群龙.丁香开花授粉生物学特性研究
[ J]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 20(2):118 ~ 120 , 1998.
11 梁建萍 ,韩有志 , 梁胜发等.丁香花粉生活力及其贮藏性
的研究[ J] .山西林业科技 , 2000 1:10~ 19.
12 李月华 ,刘建斌 , 高润清等.华北紫丁香花芽生长过程中
蛋白质和核酸含量变化研究[ J] .北京农学院报 , 2000 , 15
(2):24~ 27.
13 于凤鸣.紫丁香花开放与衰老中几项生化指标的研究
[ J] .河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 2000 , 14(1):36~ 38.
14 高润清 ,刘建斌 , 陈新露等.丁香的无性繁殖技术[ J] .北
京农学院学报 , 2001 , 16(2):31~ 35.
15 李爱平 ,李其中 , 丰生秀等.丁香属植物嫩枝扦插繁殖技
术研究[ J] .内蒙古林业科技 , 1997(1):30 ~ 33.
16 刘玮 ,谷淑芬 , 吕显洲等.丁香属植物有性杂交试验的研
究初报[ J] .植物研究 , 2000 , 20(2):207 ~ 211.
17 李淑静 ,徐连英.紫丁香叶治疗痔疮 18 例[ M] .
91
2007年 何 淼:中国丁香属植物研究进展 第 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