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利:99122568.6, 2000.
[ 8] 龚枫砰 .黄色保健(着色剂)染料制备方法 .专利:
94100480.5, 1995.
[ 9] ParkSeonYeong.Antibacterialnaturaldyesanddyeing
method.Pubilicationnumber:KR2003012362.
[ 10] ParkMiSun, HongInKwon.Analysisofcolordiference
bymixedsolventcompositioninnaturaldyesextraction
process.KongopHwahak, 2002, 13(8):844-851.
[ 11] LeeMyungHack, KuHongLim, ChoYongJu.Produc-
tionprocessfornaturaldyefromacornandchestnutshel
anddyeingmethodforfiberproductsusingnaturaldye.
Publicationnumber:KR2000021744.
[ 12] 江苏南 ,李云明 .天然色素在纯棉织物上的应用 .印
染 , 1998, 24(11):15.
[ 13] 林细姣 ,郑光洪 , 杨东洁 , 等 .稀土在植物染料染色中
的媒染应用研究 .印染助剂 , 2002, 19(1):27-30.
[ 14] MukhopadhyayMamata, BhattacharyyaNiyati.Aprag-
maticapproachtosupercriticalfluiddyeingoftextilefi-
breswithnaturaldyes.Colourage, 2001, 48(8):21-28.
[ 15] LeeJ.J., LeeH.H., EomS.I., etal.UVabsorber
aftertreatmenttoimprovelightfastnessofnaturaldyeson
proteinfibres.ColorationTechnology, 2001, 117(3):
134-138.
(2008-01-08收稿)
独一味和糙苏属关系的研究进展
李茂星1 ,李文斌 1 ,贾正平 1* ,王谨慧2
(1.兰州军区兰州总医院 ,甘肃兰州 730050;2.甘肃中医学院附属医院 ,甘肃兰州 730020)
摘要 目的:回顾分析近年来有关传统藏药独一味和糙苏属植物研究的各类文献资料 , 从植物形态学 、孢粉
学 、植物化学 、细胞学及植物分子系统学角度理解独一味和糙苏属的关系 ,为寻找独一味代用品及提取其活性物质
的原料提供有益思路。
关键词 独一味属;糙苏属;植物分类
中图分类号:R28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454(2008)09-1451-04
基金项目:全军中医药研发推广项目(2006032001);甘肃省科技攻关项目(2GS054-A43-014-14)作者简介:李茂星(1973-),男,博士 ,研究方向为天然药物化学 、中药新药研究与开发。*通讯作者:贾正平(1957-),男 ,博士生导师 ,教授;Tel:0931-8975884, E-mail:limaox2005@yahoo.com.cn。
独一味 Lamiophlomisrotata(Benth.)Kudo为唇
形科独一味属植物 ,单属单种 ,为青藏高原特有植
物 〔1〕 ,其根及全草为传统藏药 ,具有活血止痛 、化瘀
止血之功效 ,用于治疗各种外科手术后的刀口疼痛 、
出血 、外伤骨折 、筋骨扭伤 、风湿痹痛等〔2, 3〕。随着
该品种的制剂开发 ,特别是中国药典的收载〔4〕 ,其
采挖数量剧增 ,资源骤减 〔5〕。该种最早属于糙苏
属 ,即 PhlomisrotataBentham,有关独一味是否应该
从糙苏属中分离出来争论已久 〔6〕。澄清独一味的
分类归属有利于寻找该传统藏药材的代用品及提取
其活性物质的原料 ,进而保护这一宝贵资源 。多年
来人们从早期的植物形态学 、孢粉学 、化学以及近年
发展起来的细胞学甚至包括植物分子系统学等方面
对糙苏属和独一味进行了大量研究 ,对这些文献资
料的综合回顾将有助于进一步理解独一味和糙苏属
的关系 。
1 植物形态及孢粉学研究
Kudo(1929)根据其茎 、叶柄 、叶形 、花萼 、花冠 、
毛被等方面的性状与糙苏属其他植物不同 ,如花冠
上唇边缘无流苏状缺刻 ,后对花丝基部无附属器 ,无
茎草本;菱状圆形或肾形叶辐状交互对生 , 叶脉扇
状 ,叶柄宽;轮伞花序密集成有短草的头状或短穗状
花序等 ,将其独立为单种属 ,即独一味属 〔7〕。Azizian
和 Moore〔8〕对糙苏属(橙花糙苏组 16种 、糙苏组 6
种)和独一味进行了孢粉学研究 ,发现糙苏组花粉
大 ,具粗糙风状纹式 ,橙花糙苏组花粉小 ,具精细网
状纹式 ,独一味花粉非常小 ,具孔状纹式;依据从形
态 、孢粉和化学等方面对糙苏属和独一味进行研究
所得的资料 ,他们支持把独一味从糙苏属中分出独
立为属。 Abu-Asab和 Cantino〔9〕对唇形科野芝麻亚
科 Lamioideae57个属的花粉形态进行了分析 ,认为
独一味应该从糙苏属中分出 。但是李锡文〔10〕认为
独一味属是由地中海起源 ,在喜马拉雅隆升过程中
分化出来的中国-喜马拉雅成分 ,是随着喜马拉雅山
脉隆升为陆地 ,适应高山荒漠从以地中海近东为分
布中心的糙苏属中衍生出来的年轻类群 。 Li和
·1451·JournalofChineseMedicinalMaterials 第 31卷第 9期 2008年 9月DOI :10.13863/j.issn1001-4454.2008.09.007
Hedge〔11〕指出:可能最好将独一味作为糙苏属的一
个特化种 ,尤其是两属之间的区别看起来只表现在
数量性状上 。刘继梅 〔12〕等人根据 “就地起源的假
说 ”认为独一味和青藏高原上分布较广的另一种糙
苏属植物螃蟹甲(Phlomisyounghusbandi)具有更多
的相似点。同时世界植物和花卉保护协会一直将独
一味归入糙苏属(P.rotataBentham)〔13〕。
2 化学成分研究
早在 1992年易进海 〔14〕等对独一味环烯醚萜苷
成分进行了研究 ,并从黄酮类 、环烯醚萜类 、二萜类
三个主要方面对糙苏属和独一味的化学成分进行了
比较 ,认为从独一味中分离得到的槲皮素类黄酮化
合物在糙苏属植物中没有发现;独一味黄酮苷中有
阿拉伯糖和新陈皮糖 ,而糙苏属黄酮苷中是对羟基
肉桂酞葡萄糖和芸香糖。此外 ,在独一味中分离到
的环烯醚萜类化合物有环氧结构 ,而糙苏属的植物
无此结构特征。因此认为将独一味从糙苏属中分出
在化学分类学上是有一定根据的。
但是独一味及糙苏属植物中含有的黄酮类成分
主要以木犀草素为母核 , 2005年中国药典收录独一
味质量标准特别增加了样品中木犀草素的 HPLC含
量测定 〔4〕 ,因此木犀草素及其各种糖苷才是独一味
及糙苏属植物中的黄酮类主要成分 ,同时从 P.au-
rea中也分离了槲皮素及槲皮素-O-葡萄糖苷 〔15〕。
笔者前期实验表明独一味中的环烯醚萜苷类成分具
有明显的止血活性 ,是其有效成分之一〔16-19〕 ,因此
近年来分离鉴定了大量的该类成分 。显然 C1位被
1分子葡萄糖取代 , C4位羧基甲酯化 ,双键位于 C3
和 C4之间环戊烷型的环烯醚萜苷类化合物是独一
味及其糙苏属植物的主要成分 〔20-27〕 , 同时从 P.
younghusbandi、P.tuberose、P.umbrosa、P.mongoli-
ca和 P.fruicosa等糙苏属植物中也分离了具有环
氧结构的环烯醚萜类化合物 sesamoside、5-dehydro-
sesamoside、 Phlorigidoside C、 6″-syringylsesamoside
等 〔28-33〕 ,特别是 sesamoside及 PhlorigidosideC更是
同时分布于独一味及其它糙苏属植物中 ,并且含量
较高。苯乙醇苷类成分也是独一味及糙苏属植物共
有的一类主要成分 ,其中独一味中含量较高的 forsy-
thosideB更是广泛分布于糙苏属植物中 〔34, 35〕。
虽然由独一味中分离的化学成分不能完全与糙
苏属植物化学成分中一一对应 ,但是就成分类型及
基本结构而言 ,两者是一致的 ,而且含量较高的主要
成分具有更多相似性 ,随着植物化学研究对象及化
学分离手段的不断拓展和提高 ,独一味及糙苏属植
物化学成分的共性将越来越清晰。
3 细胞学研究
Azizian〔8〕对糙苏属植物的染色体进行了研究 ,
其所研究的 7种糙苏组植物的染色体数目都是 2n
=22 ,基数为 x=11,染色体变化范围为 1.5 ~ 3.0
μm。房丽琴等 〔36〕研究了糙苏(P.umbrosa)、裂萼
糙苏(P.ruptilis)、假秦艽(P.betonicoides)、黑花糙
苏(P.melanantha)、糙毛糙苏(P.strigosa)等五种
糙苏属植物及独一味(L.rotata)的染色体数目和核
型。结果表明它们的间期核均属球状前染色体型 ,
有丝分裂前期染色体均为中间型 。中期染色体核型
公式分别为 2n=2x=22=22m、2n=2x=22=22m、
2n=2x=22=22m、2n=2x=22 =22m(2sat)、2n=
6x=66=60m+6sm及 2n=2x=22=18m+4sm;染
色体基数均为 x=11、染色体长度变化为 2.14 ~
3.60 μm。这表明独一味与糙苏属的糙苏组 sect.
Phlomoides植物具有相同的染色体基数 ,反映出两
者较为密切的系统演化关系 ,推断独一味很可能是
糙苏属的一个种。
4 植物分子系统学研究
近二十多年来 ,分子生物学技术特别是 PCR和
DNA测序取得了日新月异的发展 ,目的基因序列的
获得也越来越容易 。同时基于分支分析方法用于序
列分析软件的大量出现也极大地促进了分子生物学
在植物系统学研究上的应用 ,并迅速地形成了一门
新兴的学科———植物分子系统学 。它为系统学家们
提供了一个独立来源的证据来检测系统发育和演化
的假说 ,并在植物系统学的许多基础领域取得了令
人瞩目的进展 ,日益受到系统学家的重视〔37〕。
刘继梅等 〔12〕对糙苏属 7个物种矮糙苏 (P.
pygmaea)、螃蟹甲 (P.younghusbandi)、萝卜秦艽
(P.medicinalis)、草原糙苏(P.pratensis)、柴续断
(P.szechuanensis)、康定糙苏(P.tatsienensis)及大
叶糙苏(P.maximowiczi)14个个体和独一味属 8个
不同地理居群的 8个个体 ,共 8个物种 22个个体均
成功扩增测序并得到目的片段。获得的 rbcL基因
片段没有长度变异 ,而且在核苷酸翻译过程中没有
出现终止密码子。序列分析表明 ,每个物种的不同
个体最终得到的 rbcL基因片段完全相同 ,独一味属
8个不同地理居群 8个个体的 rbcL的基因片段也完
全相同;在最大似然法(Maximumlikelihood, ML)、
贝叶斯分析 (Bayesianinference, BI)和邻接法
(Neighbor-joining, NJ)分析中独一味和蟹甲形成姊
妹群关系 ,支持 “就地起源的假说 ”。因此糙苏属是
否是一个单群 ,或独一味的属级分类地位等问题值
得进一步的研究。
·1452· JournalofChineseMedicinalMaterials 第 31卷第 9期 2008年 9月
5 结论
综上所述 ,随着植物化学分类学 、植物细胞学以
及植物分子系统学等学科的深入和拓展 ,越来越多
的研究成果显示独一味与糙苏属植物之间存在十分
紧密的联系 。独一味更可能隶属于糙苏属而不单另
成属 ,因此从糙苏属植物中寻找独一味的代用品具
有极大的可行性 。
参 考 文 献
[ 1] 吴征谧 ,李锡文 .中国植物志 .第 65卷第 2分册 .北
京:科学出版社 , 1977:480-481.
[ 2]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中华本草 .第
7卷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 1999:6074-6075.
[ 3] 李茂星 ,贾正平 , 张汝学 .镇痛止血药独一味的研究概
况 .中药材 , 2004, 27(3):222-224.
[ 4] 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 .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 , 2005:184-185.
[ 5] 雷菊芳 , 李富银 ,扎西顿珠 , 等.青藏高原藏药用植物生
长特性及藏药资源保护初探 .世界科学技术———中药
现代化 , 2002, (4):60-64.
[ 6] 侯宽昭 .中国种子植物科属词典 .北京:科学出版社 ,
1982:263.
[ 7] Kudo Y. Labiatarum Sino-Japonicarum Prodromus.
MemoirsoftheFacultyofScienceandAgriculture, 1992,
(2):1-332.
[ 8] AzizianD, MooreDM.Morphologicalandpalynological
studiesinPhlomisL.EremostachysBungeandParaphlo-
misPrain(Labiatae).BotanicalJournaloftheLinneanSo-
ciety, 1982, 85:225-248.
[ 9] Abu-AsabMS, CantinoPD.Systematicimplicationsof
pollenmorphologyinsubfamiliesLamioideaeandPogoste-
monoideae(Labiantae).AnnalsoftheMissouriBotanical
Garden1994, 81:653-686.
[ 10] 李锡文 .横断山脉唇形科植物的地理分布 .植物研
究 , 1989, (9):103-122.
[ 11] LiX-W, HedgeIC.Lamiaceae.In:WuZ-Y, RavenP
Heds.FloraofChina.Beijing:SciencePress;St.Lou-
is:MissouriBotanicalGardenPress, 1994, 17:143-156.
[ 12] 刘继梅.青藏高原特有植物独一味的遗传多样性及其
脂溶性化学成分分析.上海: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
2006.06.
[ 13] NationalCouncilfortheConservationofPlantsandGar-
dens.PhlomisDistributionbyCountry.Gloucestershire
Group, Reg.CharityNo.1065087.
[ 14] 易进海 , 钟炽昌 ,罗泽渊 , 等 .糙苏属和独一味属植物
的化学成分及其分类学的意义 .中草药 , 1992, 23
(23):352-354.
[ 15] AboutablE.A., MeselhyM.R., AfifiM.S., etal.Iri-
doidfrom PhlomisaureaDecnegrowingin Egypt.
Pharmazie, 2002, 57(9):646-647.
[ 16] MaoxingLi, ZhengpingJia, ZhideHu, etal.Experimen-
talstudyontheHemostaticActivityofTibetmedicinal
herbLamiophlomisrotata.PhytotherapyResearch, 2008,
22:759-765.
[ 17] 李茂星 ,贾正平 , 沈涛 ,等 .口服独一味水提取物对大
鼠血液凝集参数的影响 .中药材 , 2006, 29(2):160-
163.
[ 18] 李茂星 ,贾正平 , 胡之德 ,等 .藏药独一味止血有效部
位总环烯醚萜苷对大鼠血液凝集参数的影响 .中国
药房 , 2007, 18(3):231-233.
[ 19] 贾正平 ,李茂星 , 张汝学 ,等 .独一味止血有效部位的
实验研究 .解放军药学学报 , 2005, 21(4):272-274.
[ 20] ZhangCZ, LiC, FengSL, etal.IridoidGlucosides
fromPhlomisrotata.Phytochemistry, 1991, 30(12):
4156-4158.
[ 21] 张承忠 , 李冲 , 石建功 , 等 .藏药独一味中环烯醚萜
甙.中草药 , 1992, 23(10):509-510.
[ 22] 易进海 ,钟炽昌 , 罗泽渊 ,等 .藏药独一味根化学成分
研究.药学学报 , 1991, 26(1):37-41.
[ 23] 易进海 ,黄小平 , 陈燕 ,等 .藏药独一味根环烯醚萜苷
的研究 .药学学报 , 1997, 32(5):357-360.
[ 24] 易进海 ,钟炽昌 , 罗泽渊 ,等 .独一味素 C的结构 .药
学学报 , 1992, 27(3):204-206.
[ 25] TanJ.J., TanC.H., LiM., etal.IridoidGlycosides
from Lamiophlomisrotata. Helvetica Chimica Acta,
2007, 90:143-148.
[ 26] MaoxingLi, ZhengpingJia, RuxueZhang, etal.The
structureofaniridoidglycoside, 8-deoxyshanzhiside,
fromLamiophlomisrotata.CarbohydrateResarch, 2008,
343:561-565.
[ 27] 钱大伟 , 段金廒 , 朱玲英 , 等 .HPLC测定独一味中
PhlorgidosideC的含量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 2004, 35
(6):549-551.
[ 28] TakedaY., MatsumuraH.MasudaT., etal.Phlorigido-
sidesA-C, iridoidglucosidesfromPhlomisrigida.Phyto-
chemistry, 2000, 53(8):931-935.
[ 29] 张承忠 ,李冲 , 苏策 , 等 .蒙古糙苏中的环烯醚萜苷 .
中国中药杂志 , 1996, 21(1):36-37.
[ 30] KasaiR., KatagiriM., OhtaniK., etal.Iridoidglyco-
sidesfromyounghusbandiroots.Phytochemsitry, 1994,
36(4):967-970.
[ 31] 杨永力 ,郭守军 , 孙坤 ,等 .中药糙苏亲水性化学成分
的研究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 40(2):
67-71.
[ 32] AlipievaK.I., JensenS.R., FranzykH., etal.Iri-
doidglucosidesfromPhlomistuberoseL.andPhlomisher-
ba-venrsiL.ZeistchriftfuerNaturforchung, C:Journalof
·1453·JournalofChineseMedicinalMaterials 第 31卷第 9期 2008年 9月
Biosciences, 2005, 55(3/4):137-140.
[ 33] JungK.Y., DoJ, C., SonK.H.Astudyontheiri-
doidconstituentsfrom therootsofPhlomisumbrosa.
SaengyakHakhoechi, 1996, 27(2):87-90.
[ 34] 王瑞冬 .独一味的生药学研究 .上海:第二军医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 2002.06.
[ 35] 余振喜 .萝卜秦艽化学成分及质量控制研究 .北京:
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 2006.06.
[ 36] 房丽琴 ,潘跃芝 , 龚洵.唇形科独一味属和五种糙苏属
植物的核形态研究 .植物分类学报 , 2007, 45(5):627-
632.
[ 37] GiospermPhylogenyGroupⅡ.AnupdateoftheAngio-
spermPhylogenyGroupClassificationfortheordersand
familiesoffloweringPlants.JLinnSoeBot, 2003, 41:
399-436.
(2008-01-10收稿
2008-05-09修回)
·临床用药 ·
亚砷酸注射液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疗效观察
黄学武 1 ,李轶群2 ,黄海福 3
(1.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广东广州 510405;2.广东省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 ,广东惠州 516001;
3.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中医院 ,广东南海 528200)
摘要 目的:探讨亚砷酸注射液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疗效。方法:将 75例中晚期原发性肝癌患者随机分为
两组 , 其中治疗组 45例 ,对照组 30例;对照组仅接受单纯中药辨证治疗和一般对症 、支持治疗 , 治疗组在对照组治
疗基础上还接受亚砷酸注射液治疗。结果:(1)治疗组获部分缓解(PR)8例 , 无变化(NC)27例 , 恶化(PD)10例 ,
有效率 [完全缓解(CR)+PR]为 17.78%;对照组获 PR4例 , NC14例 , PD12例 , 有效率为 13.33%;经 X2检验 ,两
组间客观疗效无显著性差别(P=0.142>0.05)。 (2)治疗组在改善肝功能 、AFP方面较明显 , 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
异 , 在改善 KPS评分方面两组无显著性差别。治疗组未见明显毒副反应发生。 (3)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中位生存
时间分别为(219±10.22)天 、(182±9.37)天 ,两者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09<0.01)。结论:亚砷酸注射液可
延长中晚期肝癌患者的中位生存期 ,且无明显毒副反应。
关键词 亚砷酸注射液;原发性肝癌;临床疗效
中图分类号:R28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454(2008)09-1454-03
三氧化二砷(Arsenictrioxide, As2O3)俗称砒霜 ,
是 “以毒攻毒 ”的典型代表药物 ,自被发现治疗急性
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最为有效并获得成功后 ,
近年其用于治疗肝癌等恶性实体瘤的研究也得以广
泛的展开。众多学者通过对亚砷酸抗肝癌的多层
次 、多方面的实验研究 ,证明了其对肝癌作用的诸多
机制 ,为其用于肝癌的临床治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本研究通过观察运用亚砷酸注射液联合中药辨证治
疗中晚期原发性肝癌患者 45例 ,进行单纯随机开放
性的临床对照试验 ,观察其近期疗效和远期疗效 ,初
步评价了亚砷酸治疗中晚期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疗
效 。
1 对象和方法
1.1 病例选择
1.1.1 研究对象:本研究的 75例原发性肝癌患者
均为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肿瘤科在 2004
年 12月至 2007年 12月收治的符合纳入标准的患
者。用单纯随机法分为两组 ,其中治疗组 45例 ,对
照组 30例 。
1.1.2 诊断标准:参考《新编中国常见恶性肿瘤诊
治规范 ·原发性肝癌 》的诊断标准 。中医辨证分
型:参考周岱翰教授主编的 《临床中医肿瘤学 》中的
原发性肝癌辨证分型。
1.1.3 病例评价标准:纳入标准:所有纳入实验的
患者均需符合下列条件:①经影像学和实验室检测
和 /或病理学检验确诊为 Ⅲ、Ⅳ期原发性肝癌的患
者;②无法手术的原发性肝癌患者;③有可测量和可
评价的客观观察指标;④年龄在 18 ~ 70岁;⑤预计
生存期≥3个月 , KPS评分≥60分;⑥患者愿意接受
亚砷酸治疗 ,依从性好者 。排除标准:①妊娠期或哺
乳期妇女;②对砷制剂过敏者;③既往已接受抗癌治
疗(包括全身化疗 、介入治疗 、局部放疗等)有效并
·1454· JournalofChineseMedicinalMaterials 第 31卷第 9期 2008年 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