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安 徽 大 学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
一九八七年 第三期
安徽萝属 (P o ly gon um L. )植物的研究
蒙 仁 宪
(生物系 )
摘要 攀属 (P o ly go n um L。 )为本省 琴科植物中种类最 多的 一 属 。 作
者就 其形态特 征 、 系统分类 、 生态地理分布 、 区 系特点及资源利用等方 面进行
了研 究 , 现记载安徽琴属植物共 42 种 ( 包括 变种 ) , 其中 5 种 l 变种 为本省 分
布新记录 , 属下分为 7 组 , 各组在水平分布与垂直分布方面显示一 定规律性 ,
区 系分析表明安徽琴属 80 %的种为北温带类型 , 与邻省 及邻 国日本关系密切 ,
与我国其他地 区也 有一 定程度的联系 , 区 系组成反映 本省处于南北植物 交汇的
过渡地带特 .点。
薯属 ( P o ly g o n u m L . ) 为寥科 ( P o ly g o n a e e a e ) 中大属之一 , 全世界有 2 5 0种 -
我国约 14 0种 , 本 省 约 42 种 ( 包括变种 ) , 为本省寥科植物中种类最多的一属 , 由于
该属植物分布广泛 , 属的特性显著 , 作为属一级阶元广为人知 , 然则由于其种类繁多 ,
自然情况下易于进行种内或种问杂交 , 多倍体发达 , 多倍化效应使其性状式样复杂化 ,
类群间特征交错 , 造成种类鉴定上的困难和分类的混乱。 作者在编写 《安微植物志》 第
二卷事科的过程中, 经查阅前人研究资料 ( 文献及标本 ) 及本人从 1 9 8 1年以来多次野外
调查 、 标本采集鉴定 , 对该属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和整理订正 , 以求澄清模糊认识 , 获
得较为客观的资料。
萝属植物一般被视为杂草 , 不受重视 , 实际上它们具有相当广泛的经济利用价值 。
在本省所产的 42 种中 , 可供药用者占67 % , 如何首乌为常用的滋补强壮药 , 杠板归 、刺莎
可杀虫 、 治蛇咬伤 , 红寥 、 水寥有清热解毒功效 , 拳薯 、 支柱萝根茎可散梆消肿 , 治跌
打担伤等 , 杠板归 、 拳寥 、 戟叶寥等根或根茎含裸质 , 可提制拷胶 , 萝蓝 、 杠板归之叶
可加工制取靛蓝染料 , 粘毛枣可提取芳香油 , 红事 、 愉悦萝 、 显花萝等花密而 色艳 , 有
一定观赏价值 , 配置于庭园可增添山野情趣 , 长鬃寥对 5 0 : 敏感 , 可为监测大气污染指
示植物, 红萝、 酸模叶寥等花穗繁密果实较大的种类 , 可利用为淀粉原料 。 因此 , “ 变
草为宝 ” , 对萝属植物资源加 以开发 利用是有一定价值的 。
一 、 安徽寥属植物研究简史
早在三十年代 , tS e w ar d在其 《东亚要族 》 〔 ” 〕中最早记载分布安徽的薯 属 植 协
本文 1 9 8 6年 1 1月 1 5日敬月 。
计 13种 4变种 ( 内含荞麦属植物 ) , 多为习见种类 ,经核实者仅占现记载种类数的 3 % ,
继后 , C o u r t o i s在 《安徽山区植物志 ) 〔 盆 . 〕中 记 载 了采自i , 0 6一一 2 9 2 2年期 间 的落
属植物共 27 种 3变种 (内含荞麦属 、 金线草属植物 ) , 经核实者占现记载种类数的 50 % ,
六十年代初 , 总结全省野生植物普查成果的 《安徽经济植物志 ( 初稿 ) 》 收载 要 属 17
种 , 经核实者占现记载种类数的 38 % , 其中拳萝 、 愉悦寥为前人所未报道 。 1 9 7 4年金德
荪所编 “ 安徽植物名录 。 记载35 种 3 变种 ( 内含荞麦属植物 ) , 经核实种数占现记载种
类数的 67 % , 其中披针叶寥 、 长戟叶萝 、 无辣萝均为首次报道 , 至 1 9 8 1年周树德等所编
“ 安徽种子植物名录 ” 记载了寥属 37 种 3 变种 , 经核实种类占现记载种类数的71 % , 新,
报道者有两栖寥 、西伯利亚寥 , 对局部地区的研究 , 过去主要集中于黄山 屯“ 〕 。此外 , 邻省
地方志中首次报道安徽有分布的种类 , 如 《江苏植物志》 〔 “ 〕载疏忽薯 、 粘液薯 、 细叶萝 ,
《福建植物志》 〔 ` 一 载 粗 壮粘液寥等 , 均已予核实。 至此 , 连同作者首次报道的大箭叶
事 、 中华寥 、 卷茎寥 、 齿翅寥 、 显花寥 、 圆基长鬃薯等 5 种及 1变种 , 现收载于 《安徽
植物志》 中的寥属植物共计37 种 5 变种。
二 . 属的特征及系统分类
1
。 属的特征
习性与生境 : 草本 , 稀半灌木 , 直立 、 下部葡卧上部斜展 、 蔓生或缠绕 , 喜生于湿
地 , 路旁草丛 、 园圃 、 荒地 , 沟 、 塘 、 田边 , 山坡林下 、 沟谷 、 石隙 , 河岸 、 湖缘浅水
中多有生长 , 常成片构成纯群落 。
植物形态 : 营养体最突出的特征是茎节上有明显的托叶鞘 , 多呈圆筒状抱茎 , 全为
膜质或上部有绿色草质环边 , 顶端平截或斜截形 , 多具缘毛 , 为鉴别种类的重要依据 ,
花序结构较为复杂 , 由 l 一数花簇生于鞘状苞片腋内 ,此等花簇少数或多数 , 密集或稀疏 .
集合成穗状或头状的总状花序 , 稀圆锥花序 , 或再数个组成复花序 , 少有单花簇直接生
叶腋者 , 花被 5 ( 稀 4一 6 ) 深裂 , 覆瓦状排列 , 宿存 , 果时稍增大或明显增大 , 多为淡
红色 , 少绿白或鲜红至紫红色 , 或初放时白色 , 后渐转为红色 ,致使一花序上呈现红 、 白
间相的花色 , 同一种植物可有不同的花色 , 雄蕊多为 8 , 少 4 一 7 , 8 枚时 , 5 枚与花
被裂片互生 , 3枚与内轮 3 片对生 , 虫媒传粉 , 但亦有闭花受精现象 ( 如篇蓄 ) ; 花柱
3 或 2 , 中部以下合生或分离 , 子房三棱形或扁平 , 同一种植物也可兼有 , 披针叶萝 、
蚕茧草、 显花薯、 红薯等数种 , 有在不同植株上具雌雄蕊异长之二型花现象 , 即一些个体
具长雄蕊 、 短雌蕊的花 , 另一些则具长雌蕊短雄蕊的花 , 是从形态结构上对异花传粉的
有力保证 ; 瘦果小 , 长 2 一 3 ( 1一 5 ) 毫米 , 多为三棱形或扁平两面凸起 , 黑或黑褐
色 , 光沿 , 或少有具 网纹 , 有或无光泽 , 全包于宿存花被内 , 热时易脱落 ; 果实特征也
为 种类鉴别的重要依据 , 有时甚至成为关键性特征 , 如显花薯 , 其他性状易与愉悦萝相
混 , 但其瘦果黑色 , 表面具 网纹 , 无光泽 , 而后者瘦果褐色 , 平滑 , 有光泽 , 又以花被
具腺点与蚕茧草相似 , 但后者果实有光泽 , 均得以区别。 花 、 果期在 4 一 1 月之间 , 于
花序上边花边果 。
2协 组的划分
不同学者将莎属划分为若干特征显著的组 ’ , ” ” ’ ` 名〕 , 现将本省种类归属 于 7 组 ,
其区别如下 :
1
。 茎其纵棱 , 生倒钩钊或*.1 状粗挺 , 小 芭片发达 , 多外落 · · · · · · · “ · · · · · · … … 1 ) 刹攀组
l
。 茎圆柱形 , 无倒钩利或利状粗糙 , 小 艺片很小 , 内藏 。
2
。 茎缠烧或直立 , 果时外 3 片花被片背部中脉具肋 或翅 · · · · · · · · · · · · · · · … … 2 ) 艾琴组
2
。 茎非缠绕 ; 果时外 3 片花被片无肋或翅 。
3
. 花簇生叶腋 , 叶基部具关 节 , 托 叶鞘 2 裂或撕裂状 · · · · · · · · · · · · · · · … … 3 ) 篇蓄组
3
。 花簇生芭腋 , 再集成穗状或头状的总状花序 , 或圆锥花序 , 叶基部元关 节 , 托
叶鞘非 2 裂。
4
。 花序为德状的总状花序。
5
。 多年生草本 , 具肥厚的根状 茎 , 茎常不分枝 , 主要 为基生叶 , 托叶鞘项
端抖截形 , 无 缘毛 ; 德状的总状花序单生 · · · · · · · · · · · · · · · · · · … … 4 ) 拳葵组
5
。 一年生稀多年生草本 , 无 根状茎或偶有细长根状茎 , 茎分枝 , 茎生叶 ,
托叶鞘 顶端平截形 , 有缘毛或稀不具 , 穗状的总状花序单生或常数枚集
为圆锥状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5 ) 春琴组
4
。 花序为头状的 总状 花序或 为圆锥花序。
6
。 头状的总状花序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6 ) 头状攀组
6
。 圆锥花序·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7 ) 分叉攀组
1 ) #l1 琴组 ( S e e t . E e h i n o e a u l o n M e i s n . )本省有 1 1种 : 杠板归 ( P . p e r f o l i a t u m ) 、
披针叶寥 ( P . h a s t a t o 一 s a g i t t a t u m ) 、 小花寥 ( P 。 m u r i e a t u m ) 、 疏忽要
( P
.
p r a e t e r m i s s u m )
、 稀花薯 ( P . d i s s i t i f l o r u m ) 、 箭叶寥 ( P . s i e b o ld i i ) 、 束吐
萝 ( P . s e n t i e o s u m ) 、 大箭叶薯 ( P . s a g i t t i f o l i u m ) 、 长戟叶曹 ( P . tn a a e k i a n u m ) 、
戟叶薯 ( P . t h u n b e r g i i ) 、 中华薯 ( P . s i n i e u m ) ;除杠板归分布较广 , 本属种类主
要生皖南 、 大别山海拔 1 , 0 。米以下的低山或丘陵地区 , 小花寥 、 披针叶寥 、 箭叶萝 、
刺寥可延续至江淮丘陵之舒城 、 庐江 、 巢湖一带 , 由庐江汤池河滩大片分布及舒城晓天
河滩分布来看 , 很可能由大别山区经山洪携带而来。
2 ) 艾琴组 ( S e e t . T i n i a r i a M e i s n . ) 本省有 4 种 : 卷茎寥 ( P . e o n v o l v u l u s ) 、
何首乌 ( P . m u l t i f l o r u m ) 、 齿翅寥 ( P . d e n t a t o 一 a l a t u m ) 、 虎杖 ( p . e u s p i d a t u m ) ,
何首乌 、 虎杖分布较普遍 , 各地也多有栽培 ,卷茎要仅见于合肥安农桑园内及广德田间 ,
齿翅莎仅见于金寨 白马寨 1 , 10 米之 山坡 , 二者皆为本省首次发现有分布。
3 ) 篇蓄组 ( S e e t . A v i e u l a r i a M e i s n . )本省有 2 种: 篇蓄 ( P . a v i e u l a r e ) 、 腋
花寥 ( P 。 p l e be iu m ) ,生平原或丘陵地区 , 篇蓄全省广布 , 普见于公路旁或田间 , 腋
花萝分布范围较窄 。
4 ) 拳琴组 ( S e e t . B s s t o r t a T o u r n . ) 本省有 2 种及 1 变利, : 拳寥 ( p . b i s t 。 r t a ) 、
支柱薯 ( p . s u f f u l t u m ) 、 细穗支柱事 ( P . s u f f o l t u m v a r . p e r g r a e i l e ) ,生 长于皖
南 、 大别山区海拔 1, 00 米以上山坡 、 沟谷林下阴湿处 。 `
5 ) 春攀组 ( S e e t . P e r s i e a r i a M e i s n . ) 为本省种类最多 、 分布最广的类群 , 全省
共 15种及 3 变种 : 两栖事 ( P 。 a m p h i b i u m ) 、 酸模叶萝 ( P . l a p a t h i f o l i u m ) 、 绵毛
酸模叶寥 ( P . l a p a t h i f o l i u m v a r . s a l i e i f o l i u m ) 、 红茅 ( P . o r i e n t a l e ) 、粘毛萝
( P
. v i s 。 o s u m )
、 蚕茧草 ( P . ja p o n i c u m ) 、 显花薯 ( P . c o n s p i e 。 。 二 ) 、 水 莎
( P
.
il y d
r o p i p e r )
、 无辣薯 ( P . p u b e s e e n s ) 、 寥蓝 ( P . t i n e t o r i u m ) 、 粘 液 萝
( P
. v i s e o f e r o m )
、 粗壮粘液寥 ( P . v i s e o f e r u m v a r . r o b 。 s t u m ) 、 细叶萝
( P
.
t a q u e t i i )
、 长尾叶萝 ( P . p o s u m b u ) 、 春薯 ( P . p e r s i e a r i a ) 、 愉悦萝
( P
.
j
u e u n d
u m )
、 长鬃茅 ( P . Io n g i s e t u m ) 、 圆基长鬃薯 ( P . I o n g i s e t o m v a r 。
r ot u n d at u m ) , 全省各地 , 平原 、 丘陵以致低山区之沟、 塘 、河 、湖岸边 、 路边湿草 丛
等处均有生长 , 城市附近也多见 , 尤以水寥、 酸模叶寥、 绵毛酸模叶寥 、 红事 最 为 普
遍 ; 长鬃薯在淮河以南各地 , 尤其城市之园圃 、 绿篱下 、 墙脚 、 路边多有生长 , 以往误
定为长尾叶寥 ( 丛枝寥 ) , 二者体态虽有相似之处 , 但后者主要分布于低山丘陵之山地
林下 、 路旁草丛 , 两栖薯仅见于淮北平原少数地区 , 粘液萝及其变种粗壮粘液萝 、 细叶
薯仅见于皖南和大别山区之低山或丘陵地区 , 两栖萝、 酸模叶寥 、 水薯 、 红寥等也可生
于沟 、 塘 、 河 、 湖之浅水中成为湖泊沿岸挺水植物群落的伴生种类 。
6 ) 头状琴组 ( S e 。 t . C e p h a l o p u i l o n M e i s n . ) 本省有 2 种 l 变种: 萝子草
( P
。 e r i p o l i t a n 。 。 ) 、 尼泊尔萝 ( P . n e p a l e n s e ) 、 赤胫散 P . r o n e i n a t u m v a r 。
is n e n s e ) , 莎子草生河滩 、 沟 、 塘边湿地 , 低山区 、 丘陵、 平原尤以沿江好区多有 分
布 , 后二种则生大别山区和皖南山区 。
7 ) 分叉琴组 ( S e e t . A e o n o g o n o n M e i s n 。 )本省仅有西伯利亚落 ( P . s i b i r i e u m )
一种 , 局 限于淮北肖县 、 杨山之砂荒 、 盐碱地。
三 . 地 理 分 布
1
。 本省分布概况 按安徽省 5 个植物分布区范围内选点采集 ( 图 1 ) 结果 , 统计
如表 1 。
由表可见分布最广 、 种类最多者为春茅组植物 , 篇蓄组 、 艾萝组及头状茅组个别种分布
也较普遍 , 但种类少 , 拳萝组仅分布于大别山及皖南山区 , 刺萝组也以皖南及大别山山
地 、 丘陵拥有较多的种类 , 淮北平原仅有一种广布的杠板归 , 分叉薯组局限于淮北平原
的肖 (县 ) 、 杨 (山 )地区 , 是因其对土壤的特殊要求 。 从不同植物分布区看 , 皖南及大别
山 区萝属种类最多 , 江淮及沿江丘陵平原次之 , 淮北平原种类最少 , 后者可能一则因其
地形特点 , 缺乏刺事组生 长的环境条件 , 一则久经农垦 , 分布广的春薯组也受到影响 ,
就垂直分布而论 , 各组也显示一定的规律性 , 拳萝组仅分布于海泼 1 , 0 。一 1 , 60 米的山
地 , 刺萝组之稀花落、 小花萝 , 头状茅组之赤胫散 、 尼泊尔墓 , 蔓萝组之齿翅萝以及春
事组之长鬃萝、 长尾叶薯也可达 80 一 l , 30 米的海拔高度 , 其余多数种类则分布于 50
米以下之丘陇或平原地区 。
月|11.兄. 勺 (又, ,’- 、
.’ ,一、 二 ;、 J口 J了`、:,子
产广乙 /` 叫
、
合肥市
)
`
~ 沪沪、
1
。 淮北平原区 ;
2
。 江淮丘睦区 .
3
。 大别 山山地丘
睦区 ,
` 。 沿江平原丘陇
区 ,
5
。 皖南山地丘睦
区 .
卜
了了:.厂.八
图 1 安 徽植 物分区及葬属 采集点
裹 1 、 安徽移属各组在不同植物区分布情况
沿 江平原丘陵区 皖 南山地丘陵区 全 省山区
l
、 刺薯组 1 5 ! 8 3 1 1 1 1
} 3
2
、 蔓薯组 2 3 2 42 } 。} O
…3 、 篇蓄组 1 1 2 1 2
04
、 拳薯组 · 0 3 0 3 3
5
、 春薯组 6 1 4 1 2 9 1 5 1 8
3
6
、 头状萝组 1 1 2 1 0 }
3 {
7
、分叉寥组 1 0 0 O 一一 -一 }`
1合 计 1 3 2 4 一 }一 3 6 4 2
2 9 一 1 7 8 6%
4 1%占全省种数 3 1% 5 7% 6 9% 1 0 0%
ha
“子淮 北 …江 淮 { 大 另lJ平原区 {丘陵区 」 山地丘陵
6
、 头状萝组 1 1 2
7
、分叉寥组 1 0 0
合 计 1 3 2 4 2 9
6 5
2
.区系分析 萝属为一世界广布的属 , 但主要分布于北温带 。 安徽地处亚热带与
暖温带过渡地带 , 对安徽萝属 42 种的区系成分分析结果 ( 表 2 ) 也表明
, 除占总 种数
19 %的种分布区范围可由温带延续至热带亚洲 , 其余80 %左右的种均为北半球
布 。 由表 3 可见本省萝属区系与紧邻各省关系十分密切
襄 2 安徽移属植物区系成分
, 如刺萝组 、 头状萝组 、
温 带分
篇蓄组
分布区类型 种数 占总种数% 分布区类型 种数 占总种数 %
1
、 旧世界温带分布 1 2 2 8 。 6 5 、东亚至热带亚洲分布 1 2 。 4
2 北温带分布 7 16 。 7 6 . 温带亚洲至热带亚洲分布 4 9 。 5
3
. 东亚分布 8 乙一- 一 ` 7 、 北温带至热带亚洲分布 3 7 。 11 9 。 11 6 。 7 合 计 4 2
彝组、 篇蓄组 、 拳萝组 、 头状萝组 、 分叉萝井呱姗特点。
四 、 种 的 讨
1
。
P
。
l a P a th
i f o l i
u m L
.
P
. 与 n o d o s u m P e r s
论
.两种名 ,文献描述比较混乱 ,对两
者的特征描述 , 作者查对了大量标本及野外观察 , 难于见到某些学者就植株高度
, 节明
花序长短及下垂或直立 花序梗及花被有腺体与否显膨大与否 、 叶侧脉对数 、 茂 卜奎飘且又 、 化厅仪二、
时脉纹凸出与否 以及瘦果大小等项区别性状各自列出的特征集合
、 花被果
, 而是多处互相交叉 ,
不易区分 , 故此同意将后者作为前者的异名处理 。
2
。
P
.
l a p a t h i f o l i
u m L
。
这一显著特征 , 但所见本省标本 ,
部或一部程度不一地被密绵毛者 ,
v a r
_ s a l i c i f o l i
u m
S ib ht
. 文献均只描述叶下面被绵毛
尚有同时在托叶鞘、 茎之中上部 、 花序梗
、 苞片等各
S t
e w a r d 〔 ’ ` 〕记载 有 v a r 。 l a n a t u m ( R o x b
。
)
S t
e w a r d 一 变种 , 其特征为植株密被绵毛 ,考虑本省标本中
,由叶下面密被绵毛 , 至各部
故均定名为此变种 , 从地
夕 J J习 飞月 刀几月月 , ” , . , . , , , _ _ _
理分布上看 , S et w ar d记载本变种广布 , 特别是亚热带及温带地 区 , 而 ay r . al an t “ m
在东半球的热带及亚热带地区特别丰富 , 本省地处暖温带与亚热带过渡地带 , 分化出由
前者向后者演化的众多不同程度的变异类型也是符合自然规律的。
3
。
P
。
j a p o 红 i c o m M e i s n 。 与 P ` m a e r a n th u m M e i : n _为失M e i : n e r 〔 二: 〕 命玄 `
衰 3 安徽 , 月植物区系与其他地区的关系
分组 刺薯 蔓寥 篇蓄 拳萝 春薯 头状 分叉 合计 占总种数 %
相 。 组 组 组 组 组 薯组 莎组
l曰毛和门 T翻留户匀` 日;尸 义沁
声巴 k、
安 徽 1 1 4 2 3 1 8 3 1 4 2
带 江 苏 9 3 2 1 l 5 2 1 3 3 7 9
邻近 浙 江 1 1 3
2 2 1 5 3 0 3 6 8 6
省
份 福 建 1 0 2 2 0 1 4 2 0 3 0 7 1
江 西 1 0 2 2 2 1 4 3 0 3 3 7 9
湖 北 8 4 2 3 1 4 3 1 3 5 8 3
河 南 6 3 2 3 1 2 2 1 2 9 6 9
国 西 南 4 3 }… 2 2 8 2 1 2 2 5 2内 (滇 、 藏 ) …_
其
他 西 北 4 {一 3 1 0 2 1 2 5 60地 (甘 、 陕 ) }区 3 } 2
(
东 北 6 2 1 0 1 0 2 1 2 1 5 0
(辽 、 吉 、 黑 )
华 南 4 1 2 0 8 2 0 l 7 4 1
(粤 、 桂 )
世 日 本 ` 8 4 2 2 1 5 1 0 3 2 7 6
界其 苏 联 6 4 1 1 1 0 1 1 2 4 5 7
他地 北 美 0 2 1 1 5 0 0 9 2 1
区
英 国 0 2 1 !一 i 4 0 0 8 1 9
印 度 3 2 2 1 0 6 1 1 1 5 3 6
· 山东资料不全 , 未列入 。
M ie s n e r与S et w a r d 七“ 〕 二人 区别这两种的主要依据为前者花曹 (花被 )无腺点 , 后者花
粤 (花被 )有腺点 , S et w ar d在 P . ln a o r a lt h u m项下之讨论中提到 : 二者除花被上腺点之
存在与否外 , 很难区分别的差异 , 据作者所见 , “ P . aj p o in “ u m ” 花 白色 , 后渐变为淡
红色 , 瘦果扁 , 两而 凸起 , 或具三棱 , “ P . m ac r a nt h u m ” 花淡红至深红色 ,瘦果具三
棱 , 两者花被均有腺点 , 瘦果均有光泽 , 以及其他诸多相似之处 , 不 易 区 分 , 故 从
H a n d e l 一 M a z z e t t i将 P . m a e r a n t h u n ,子i为 P . j a p o n i e u m之异名处理 。
4
.
P
. v 又s e o f e r u m M a k i n o 、 · a ,, . :。 b u s t u m 入l a k i n o 与 P . e x e u r r e n s S t e -
w a r d
,
s et w a r d ’ ` 二在 其发 袭之此 新种的拉丁文描述 中 , 除未提及茎上部节间之上段
及花序梗分泌粘液这一特征外 , 佘皆同前种极为相似 , 而茎轴之分泌粘液 , 在新鲜植株
易于察觉 , 待标本压制后则很可能被忽略 , 作者同意北村四郎与村田源 〔 ’ 。 〕将 P . e x
c u r r e n s作为前者的异名处理 。
5
.
P
.
ch in e sn e L
. , 据记载 , 本省皖南 、 皖中各地有分 布 〔 . 、 . 、 ` . 〕 , 作者
多次于各处采集 , 均未见到此种标本 , 也未见有存于省内外有关标本室者 , 北京植物研
究所标本馆所藏钟补求先生采自黄山 1 9 3 6年 1 2 / 7 4 031 号及 1 6 / 7 4 12 8两份标本 , 均 被鉴
定为 P . r u n 。 i n a t u m B u e h 。 一 H a m e x D . D o n v a r 。 s i o e n s e H e m s l . ,而该种钟氏文
中确无记载 ,是否可能文中所举之 P . 比 i n e n s e L . 即为该种之误定 ? 又江苏植物研究 所
标本室所存采自本省宣城水东 19 1。 , 2 1 3 5两份标本被订名为此种者 , 查对其特征 , 也 可
能为该种之误定 。 按本种之地理分布 , 从纬度上看 , 皖南南部也可能有分布 , 有待进一
步研究 。
参 考 文 献
[ 1 〕 刘慎愕等 : 《东北草本植物志》 ( 2 ) , 科学出版社 , 1 9 5 9 : 29一 67 。
〔 2 〕 江苏省植物研究所 : 《江苏植物志》 ( 下册 ) , 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 1 9 8 2 ,
9 4一 1 1 1。
〔 3 〕 湖北省植物研究所 : 《湖北植物志》 ( 1 ) , 湖北人民出版社 , l 9 7 6’
2 1 8 一 2 5 2 0
〔 4 〕 福建省科学技术委员会 《福建植物志》 编写组 : 《福建植物志》 ( 1 ) , 福建
科学技术出版社 , 19 8 2 : 5 1 4一 5 4 1 0
〔 5 〕 华南植物研究所 : 《广州植物志》 , 科学出版社 , 1 9 5 6 : 13 一 1 4 1。
〔 6 〕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 《云南种子植物名录 》 ( 上册 ) , 云南人民出版
社 , 1 9 8 4。
〔 7 〕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综合科考队 : 《西藏植物志》 ( 1 ) , 科学出版社 ,
1 9 8 3
.
〔 8 〕 钟补求 : 植物分类学报 4 ( 1 ) , 1 9 5 5 : 5 3一 6 9 。
〔 9 〕 安微省革委会卫生局 《安微中草药》 编写组 : 《安徽中草药》 安徽人 民 出 版
社 , 1 9 7 5 。
〔 1 0〕 北村四郎 、 村田源共著 : 《原色日本植物国楹草本编》 〔 ! 〕 1 9 7 65
2 9 3一 3 1 6 0
。 1 1〕 5 t e w a r d , A . N . : T h e P o ly g o n e a e o f E a s t e r n A s i a , i n C o n t r . f r o 爪
t h 0 G r a y H
e r
b
。 o f H a r y
。
U n i v
。
1 9 3 0
:
8 8
。
[ 1幻 M e i s n e r , C . F . : P o ly g o n a e e a e , i n D C . P r o d r . ( 2 4 ) , 1 5 5 7 : 5 3一 1 4 1。
〔 1 3〕 C o u r t o i s : i n H . B e l v a l ( e d . ) : F l o r a d e l a r e g i o n m o n t a g n e u s e
d u N g a n 一 H o e i , N o t e s d e B o t a n i q u e C h i n o i s e N o 2
.
1 9 3 3 , 1 0 7一 1 1 1。
〔 14〕 H o o k e r , J . D . : F l o r a o f B r i t i s h I n d i a V o l . 5 , 1 8 9 0: 2 3 一 6 8 0
A S T U D Y O N P O L Y G O N U M L
。
O F A N H U I
口.
M e” 9 R e n x i a n
A B S T R A C T
I n t h i s p a p e r th e m o r p h o l o g i e a l e h a r a e t e r s
, e l a s s i f i e a t i o n
, e e o l o g i e a l
a n d g e o g r a p il i e
a
l d i
s t r i b u t i o n
,
f l o r a e h a r a e t e r s a n d e e o n o xn i e i m p o r t a n e e
·
o f t h
e g e n u s P o ly g o n u m
, a b i g g e s t o n e i n t h e f a m i l y P
o l y g o n a e e a e i n
A n h
u i
, w e r e s t u d i e d
.
5
0 f a r 4 2 s p e e i e s ( i n
e l u d i n g v a r i e t i e s ) o f t h
e g e n u s
h a
v e b e e n r e e o r d e d i n t h e p r o v i n e e
, a m o n g t h e m P
. s a g i t t i f o l i
u m
,
P
.
s i n
-
1 e u m
,
P
. e o n v o l v
u
l
u s , P
.
d e
n t a t o 一 a l a t u m , P . e o n s p i e u u m a n d P . l o n g i s e t u m
v a r
。 r o t u n d a t
u m w e r e r e e o r d e d f o r t h
e f i r s t t i m e i n A n h
u i
.
S o m e o w n
i d e a s t il
e a u t h
o r
il a
s s u g g e s t e d f o r
a f e w s P e e i e s p e o P l e h a d t il
e
d i v e
r g e n e e
o f v i e w a n d o n e o r t w o s p e e i e s b e i
n g l e f t f o
r f u t h e r e o n s i d e r a t i o n
。
A 11
s p e e i e s o f P o ly g o n u m i n A n h
u i a r e e l a s s i f i e d i n t o 7 s e e t i o n s
, e a e h
s h o w s a e e r t a i n 一a w i n h o r i z o n t a l a n d v e r t i e a l d i s t r i b u t i o n . B y a n a l v s i s o f
t h
e p o l y g o n u m f l o r a o f A n h u s i t 15 s h o w n t h a t 5 0% s p e e i e s a r e t h e t y p e O f
f l o r i
s t i e a r e a o f t h e n o r t h t e m p e r a t e z o n e
.
T h
e f l o r a 15 e lo s
e l y r a l a t e d w i t h
t il
e n e i g h b
o u r i n g p r o v i n e e : Z il
e
ji a
n g , H
u
b
e i
,
J i a n g s u J i a n g x i , t h e n H e n a n
,
F u ji a n
a n
d t h e n
e i g h b o u r i n g e o o n t r y J a p a n
.
B e i o g d
u e t o s o m e s p e e i e s h a v -
i n g g o t t o g e t h e r f r o m t h e n o r t h a n d t h
e s o u t h o f t h e
e o u n t r y i n t h i s p r o v i n e e
,
上h e e o m p o s i t i o n o f t h e f l o r a i n d i e a t e s t h e f e a t u r e o f t r a n s i t i o n z o n e .
已
犷
6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