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广 东 林 业 科 技
2001年第 17卷第 4期
麻楝属树种种源苗期试验及其在我国发展潜力
仲崇禄1 洪长福2 白嘉雨1 郑金贵2 王炳南2
K.Pinyopusarerk3 A.Kalinganire3
(1.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热带林业研究所 广州 510520;2.福建省漳州市国有岩
溪林场 长泰 363902;3.CSIRO Forestry and Fo rest Product , Canberra , Australia)
摘要 2000年从国内外引进麻楝属树种 10个种源的种子 ,并在福建南部国有岩溪林场
进行了苗期试验 ,观测了 10天时种子发芽 、6个月时苗高和地径生长情况。试验结果表明:从
参加分析的 8个种源苗生长指标比较看 ,来自缅甸的 Ledagyi Lew ay 种源 20100最好 ,来自澳
大利亚昆士兰 Atherton种源 20186 、越南Hoa Binh种源 20033 、中国海南省尖峰岭种源 20031
和越南 Son La 种源 20034 次之 ,而种源 20117 , 20118 和 20099 较差 。另外 ,马来西亚 Ulu
Tranan种源 20124移苗后的保存率尽管较低 ,但其苗木的生长量较高 ,需要进一步引种测试 。
同时 ,依据国内外麻楝人工林生长和材性等资料 ,分析和讨论了麻楝在我国华南地区的发展潜
力。
关键词 麻楝属 种源 苗木 发展潜力
楝科(Meliaceae)麻楝属(Chukrasia A.Juss)植物 ,成熟树木可高达 39 m ,胸径达 0.96 m ,
树皮灰褐色 ,心材和边材区别明显 ,边材灰红褐色 ,心材栗黄褐色或红褐色 ,有金色的光泽 。有
些植物学家认为毛麻楝(Chukrasia velutina (M.Roemer)C.DC.),是麻楝(C.tabularis A.
Juss)的一个变种[ 1] , 而另外一些学者认为麻楝属可分为两个种 , 即麻楝和毛麻楝[ 2~ 5] 。麻楝
属树种天然分布于北纬1°~ 25°, 东经 73°~ 120°,即包括印度中南部 、斯里兰卡 、孟加拉国中南
部 、缅甸 、老挝 、越南 、中国南部 、柬埔寨 、泰国 、马来西亚 、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北部和东部 ,
及其澳大利亚西北部 。麻楝天然分布区 ,降水量 1 000 ~ 3 800 mm , 年均气温 14 ~ 27 ℃,可在
多种土壤类型上生长 ,如红壤 、赤红壤 、棕黄壤 、石灰土等[ 5] 。
麻楝属为国际性珍贵速生用材树种[ 5] ,随着人们对珍贵用材需求的不断增加及麻楝天然
林资源的减少 ,麻楝木材价格也不断上升。麻楝木材无特殊气味 ,生材有芳香味 , 纹理交错 ,
结构细且均匀 ,重量及硬度属中等 ,干燥状况良好 ,干燥后木材稳定 ,易加工 ,切面光泽性强;
麻楝木材用途广泛 , 径面刨切单板 ,花纹鲜艳夺目 ,为胶合板材的优良贴面材料;也是名贵高
档家具 、房屋建筑 、室内装修 、音箱 、钢琴壳 、雕刻 、仪器箱盒等用途的高档木材。麻楝也是药用
植物[ 6] 。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本文试验材料由 CSIRO科学家 K.Pinyopusarerk先生提供的 ,共 10个种源 ,每种源种子
数量为 5 g(表 1)。
—26—
表 1 参试麻楝属树种种源信息
序号 种源号 树种 产 地 纬度 经度(E) 海拔(m)
1 20031 麻楝 中国海南省尖峰岭 18°42′N 108°49′ 65
2 20033 麻楝 越南 Hoa Binh 20°25′N 105°28′ 100
3 20034 麻楝 越南 Son La 20°50′N 104°45′ 900
4 20099 麻楝 缅甸 Moeswe Pyinmana 19°57′N 95°58′ 209
5 20100 麻楝 缅甸 Ledagy i Lew ay 19°50′N 95°57′ 220
6 20105 麻楝 老挝 Pak Baeng Oudomxay 20°45′N 101°53′ 750
7 20124 麻楝 马来西亚 Ulu T ranan 3°44′N 101°49′ 360
8 20186 麻楝 澳大利亚昆士兰 Atherton 17°18′S 143°43′ 850
9 20117 毛麻楝 泰国 Khao Bin Ratchaburi 13°35′N 99°40′ 230
10 20118 毛麻楝 泰国 Mae Phrik Lampang 17°29′N 99°17′ 180
注:毛麻楝也称为麻楝的变种。
1.2 试验地点和方法
试验设在福建省漳州市岩溪林场苗圃 ,北纬 24°40′,东经 117°50′,海拔 50 m ,年平均气温
21.0 ℃,年降水量 1 533 mm 。采用当地土壤经 10 g/L 高锰酸钾溶液消毒后 ,装在塑料篮中 ,
于2000年 6月 9日播种育苗 ,待苗高为 4 ~ 5 cm 时 ,于 2000年 7月 16日移苗在以赤红壤山
地表土作基质的营养杯中 。随机区组设计 ,4次重复 ,每小区 20 ~ 50株 。2001年 1月 9日(苗
龄 6个月)测量苗高和地径 ,方法是每小区随机抽取 8株用于观测。以小区平均数进行方差分
析和多重比较(Duncan 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种子发芽情况
表 2 播种后 15天时种子发芽情况
种源号 苗木数(株)
20031 166
20033 129
20034 58
20099 175
20100 85
20105 22
20124 77
20186 122
20117 145
20118 165
注:为 5 g 种子的苗木数。
每种源播 5 g 种子 , 15 天时观察发芽情况
(表 2)。结 果表 明 , 20099 , 20031 , 20118 ,
20117 ,20033和 20186种源出苗较多 ,为 122 ~
175 株;20100 , 20124和20034种源中等 ,为 58
~ 85株;20105种源较少 ,仅为 22株。
2.2 苗高和地径生长差异分析
由于种源 20105和 20124移苗后的保存率
较低 ,仅 8个种源数据用于方差分析(表 3),结
果表明 ,苗高和地径在种源间均有极显著差异
(p=0.0001), 而重复间无显著差异 。为进一
步检测苗高和地径指标在种源间的差异 ,进行
多重比较(表 4)。分析表明:8个参试种源苗高
和地径的多重比较中 ,来自缅甸的 Ledagyi Lew ay 种源 20100最好 ,树高生长显著地高于其它
种源;来自澳大利亚昆士兰 Atherton种源 20186 、越南 Hoa Binh 种源 20033 、中国海南省尖峰
岭种源 20031 和越南 Son La 种源 20034次之 , 树高生长显著地高于后 3 个种源;而种源
20117 ,20118和 20099的苗高和地径生长最差 。另外 ,马来西亚 Ulu Tranan种源 20124 移苗
后的保存率尽管较低 ,但成活苗高的生长量较高 ,需要作进一步的引种测试。8个种源的总平
均值 ,苗高为 25.06 cm ,地径为 0.61 cm , 其中麻楝的苗高和地径平均值分别为 30.74 cm 和
—27—
0.68 cm ,毛麻楝分别为 8.05 cm 和 0.39 cm;同时 ,麻楝和毛麻楝苗木形态特征也有差异 , 毛
麻楝小叶的叶缘多呈波浪状或锯齿状 ,而麻楝小叶全缘 ,因此建议把二者作为 2个种 。
表 3 8个种源 6个月生苗高和地径的方差分析
指 标 变异来源 自由度 平方和 均方值 F 值 显著水平
种源间 7 7235.772 1033.682 54.72*** 0.0001
苗高 重复间 3 46.98434 15.66145 0.83ns 0.4927
(cm) 误差 21 396.7216 18.89150
总的 31 7679.478
种源间 7 0.886666 0.126667 7.65*** 0.0001
地径 重复间 3 0.031451 0.010484 0.63ns 0.6019
(cm) 误差 21 0.347789 0.016561
总的 31 1.265907
注:***为极显著差异;ns 为无显著差异。
2.3 华南地区麻楝人工林的发展潜力
表 4 8个种源苗高和地径多重比较
种源号 苗高(cm)平均值 相似组
地径(cm)
平均值 相似组
20100 54.00 a 0.91 a
20186 36.61 b 0.72 ab
20033 28.88 bc 0.68 abc
20031 28.63 bc 0.68 abc
20034 26.38 c 0.60 bcd
20099 9.91 d 0.50 bcd
20117 8.33 d 0.37 c
20118 7.76 d 0.41 cd
20124* 46.67 0.85
20105* 26.00 0.48
注:相似组同一列中字母相同者为无显著差异(p=
0.01);*为未参加方差分析的种源号。
长期以来 ,麻楝木材一直来自于天然
林 ,随着天然资源的缺乏 ,人们开始关注人
工种植的可能性 。1974年 ,印度 Anon 报
道了麻楝人工林生长状况[ 7] 。1981 年 ,南
非建立了 24.8 hm 2 麻楝人工林[ 8] ;1982
年 ,印度科研人员尝试用麻楝与柚木块状
混交 ,4年生麻楝的树高6.6 m , 地径16.2
cm[ 9] ;1985年 ,在印度研究了天然林下更
新[ 10] ;1989年 ,斯里兰卡建议把麻楝种植
于排水良好立地上[ 11] 。1996 , Nguyen Ba
Chat 研究了麻楝人工林造林技术[ 12] ;
1990 年 , 印度科学家报道了麻楝种质库
和 25 个无性系种子园的建立[ 13] ;1995
年 ,揭示麻楝属植物染色体数 2n=26[ 4] 。
另外 ,对麻楝植物的形态 、分类 、生态 、分
布 、生理 、土壤微生物 、林木病虫害及木材利用等进行了调查和研究。1999年 , 澳大利亚国际
农业研究中心项目 ,ACIAR FST/1996/005“楝科重要商品树种人工驯化策略的发展”项目 ,由
澳大利亚科工组织(CSIRO)Khongsak Pinyopusarerk 先生主持 ,分别在澳大利亚 、越南 、老挝 、
泰国和马来西亚开展遗传改良等研究 ,这是第一次国际性楝科植物合作研究。我国于 20世纪
60年代曾尝试人工种植麻楝 ,由于经营水平低 ,目前还没有大面积的人工林 。
从麻楝人工林的生长情况(表 5)可看出:在越南 ,3 ~ 12年生年平均树高生长量为 1.19 ~
1.63 m;在印度 ,年平均树高生长量 5 ~ 20年生为 1.19 m ,25 ~ 35年生为 0.87 ~ 1.05 m , 年
平均胸径生长量 5 ~ 35年生为 0.92 ~ 1.16 cm , 40 ~ 50年生为 0.92 ~ 1.00 cm , 年平均蓄积
生长量 5 ~ 35年生为 5.63 ~ 6.73 m3/hm2;马来西亚 ,69年生年平均树高生长量为 0.57 m ,
年平均胸径生长量为 1.48 cm;南非 ,49年生年平均树高生长量为 0.75 m , 年平均胸径生长
量为 1.29 cm 。因此 , 国外把麻楝称作速生珍贵用材树种[ 5] 。我国华南地区(海南 、广东和福
建南部),9 ~ 35年生 ,年平均树高生长量为 0.45 ~ 0.89 m , 年平均胸径生长量为 1.21 ~ 1.89
cm (平均 1.45 cm ),树高生长量稍小于国外的数据 ,而胸径生长量稍大于或与国外的数据相
似。麻楝可生长在多种土壤类型上 ,因此华南地区适合种植麻楝 。另外 ,麻楝木材的物理和力
—28—
学特性优良(表 6),用途广泛 ,价格高 ,如在越南 ,麻楝锯材价格 1 000美元/m3 左右 , 因此麻
楝的人工种植意义重大。
表 5 国内外麻楝人工林生长情况[ 5 ,7 ,12, 14]
地 点 密度(株/ hm2)
年龄
(a)
树高(m)
平均 年生长量
胸径(cm)
平均 年生长量
蓄积(m3/ hm2)
平均 年生长量
越南 Nghia Dan地区 1100 3 4.9 1.63
4 6.3 1.58
5 7.5 1.50
6 8.6 1.43
7 9.7 1.39 10.1 1.44
8 10.7 1.34
9 11.7 1.30
10 12.5 1.25
11 13.4 1.22
12 14.3 1.19
印度West Bengal地区 1117 5 9.8 1.96 8.9 1.78 31.8 6.36
521 10 16.2 1.62 10.5 1.05 64.7 6.47
368 15 20.4 1.36 20.1 1.34 101.0 6.73
277 20 23.8 1.19 24.6 1.23 132.0 6.60
222 25 26.2 1.05 29.0 1.16 160.7 6.42
180 30 28.7 0.96 33.0 1.10 182.0 6.34
146 35 30.5 0.87 36.8 1.05 197.0 5.63
126 40 39.9 1.00
106 45 43.4 0.96
96 50 46.0 0.92
泰国 Kanchanaburi 1111 1 3.0 3.0
马来西亚 69 39.0 0.57 93.0 1.48
南非 T ransvaal 49 37.0 0.75 63.0 1.29
海南林业局 散生 35 15.7 0.45 53.2 1.52
行道树 20 14.5 0.72 24.5 1.23
海南琼山市府城苗圃 散生 15 13.2 0.88 18.2 1.21
海南尖峰岭 片林 9 8.0 0.89 12.0 1.33
海南儋洲林场 片林 1.5 1.0
福州树木园 散生 11 8.4 0.76 16.1 1.46
福建漳州市岩溪镇 片林 23 14.5 0.63 37.8 1.64
广东省开平市* 片林 26 14.5 0.56 39.9 1.53
广州市龙眼洞 散生 18 13.3 0.73 34.0 1.89
注:部分为作者调查数据;*为镇海林场龙友深先生提供的数据。
表 6 麻楝木材主要物理和力学特性[ 1 ,5 ,7 ,15~ 17]
指 标 测定结果 指 标 测定结果
含水率(%) 12 ~ 15 冲击弯曲
密度(g/ cm3) 625 ~ 880 抗弯强度(kg/cm2) 1243~ 1527
干缩系数(%) 弹性模量(kg/cm2) 131000~ 181900
径向 0.17 抗槌程度(cm) 94
弦向 0.24 顺纹压力极度强度(kg/cm2) 416~ 544
体积 0.44 垂纹压力极度强度(kg/cm2) 110~ 122
静态弯曲(kg/ cm2) 抗剪切强度(kg/cm2) 110~ 180
极度强度 475 ~ 890 抗劈裂强度(kg/cm2) 600~ 710
破裂模量 820~ 1010
弹性模量 108000 ~ 143000
—29—
3 结论与讨论
3.1 参试种源的苗高和地径在种源间均差异极显著。从 8个参加分析的种源苗木生长指标
比较看 ,缅甸的 Ledagyi Lew ay 种源 20100最好;澳大利亚昆士兰 Atherton 种源 20186 、越南
Hoa Binh种源 20033 、中国海南省尖峰岭种源 20031和越南 Son La种源 20034 次之 ,而种源
20117 ,20118和 20099较差 。另外 ,马来西亚 Ulu T ranan种源 20124移苗后的保存率尽管较
低 ,但其苗高的生长量较高 ,需要作进一步的引种测试 。
3.2 尽管 70年代以来人们一直尝试大面积种植麻楝人工林 ,但主要把麻楝作为庭院绿化树
种。到目前为止 ,人们对其人工经营技术了解甚少 ,同时 ,世界上麻楝遗传改良工作才刚刚开
始 ,还不了解麻楝的人工林树木生长特点 、种源变异规律等 。因此 ,了解麻楝的遗传变异规律 ,
选育优质 、高产遗传材料 ,提高其人工林产量等研究是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 。对我国而言 ,当
务之急是从国内外的麻楝属树种天然分布区收集和引进种源 ,开展种源筛选和有效繁殖技术
研究 ,并逐步培育优质 、速生新品种 。
3.3 麻楝是我国华南地区值得推广种植的树种 。通过对麻楝在我国华南地区发展潜力分析
看出 ,我国华南热带和南亚热带地区适合种植麻楝。麻楝的引种与人工栽培技术研究对发展
我国珍贵用材林有重要作用 ,同时 ,发展麻楝人工林对保护热带珍贵用材树种天然林 ,缓解人
们对麻楝天然林的依赖 ,改善我国珍贵用材林现状等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建议在广东 、福建
等经济条件较好的地区率先开展种植麻楝人工林 。
参考文献
1 Ho K S and Noshiro S.Chukrasia A.H.L.Juss.In:Lemmens R.H.M.J., Soerianegara I.And Wong W
C(eds).Plant Resources of South-East A sia No.5(2).Timber trees:minor commercial timbers.Backhuys
Publishers , Leiden.1995:127~ 130
2 de Candolle C.Dicotyledoneae , Meliaceae:Chukrasia A.Juss.In:de Candolle A.and de Candolle C.(eds).
Monog raphiae Phanerogamarum Vol.I.Smilaceae , Restiaceae and Meliaceae.Sumptibus G Masson , Paris.
1878.726 ~ 727
3 Pennington T D.And Styles B T.A generic monog raph of the Meliaceae.Blumea.1975 , 22:419 ~ 540
4 Mabberley D J and Pannell C M.Meliaceae.I n:Dassanayake M D , Fosberg F R and Clay ton W D(eds)A Re-
viesed Handbook to the F lora of Cey lon.Vol.Ⅸ .Published fo r the Smithsonian Institution and the National
Science Fondation , Washing ton , D.C.Amerind Publishing Co.Pv t Ltd , New Delhi , I ndia.1995.229 ~ 300
5 Kalinganire A and Pinyopusarerk K.Chukrasia :Bio logy , Cultivation and Untilisation.ACIAR Technical Re-
por ts No.49.CSIRO.Canber ra.2000.35
6 Purushothaman K K , Sarada A , et al.Pharmacognostic and chemotaxonomic of some Indian medicinal plants.
Acta Hor ticulturae.1988 , (188 A):165 ~ 167
7 Anon.Indian T imbers.Chichrassy(Compiled at Editorial Board , Forest Research Institute and Colleges , Dehra
Dun , India).Info rmation Series.1974 , No.15:9
8 Busssche G H von dem.The establishment of hardwood plantations for the production of furniture and joinery
timber in the T ransvaal.Part I:planning and progress.Southern African Fo restry Journal.1982 , (121):11 ~
16
9 Lahiri A K.A no te on prospects of Tectona grandis and Xylia dolabriformis mix ture in North Bengal.Indian
J.of Forestry.1987 , 10(3):232 ~ 233
10 Rai S N.Notes on nursery and regeneration techniques of some species occuring in southern tropical w et ever-
green and semi-evergreen forests of Karnataka(India)Par t II.Indian Forester.1985 , 111(8):644 ~ 657
11 Purey-Cust J R.Sri Lanka——— a wood based economy in trouble.New Zealand Forestry.1989 , 33(4):14 ~
17
—30—
12 Nguyen Ba Cha t.Study in silvi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and planting and tending techniques for Chukrasia tabu-
laris.PhD Thesis in Agriculatural Science , Forest Science Institute of Vietnam , Hanoi , Vietnam.1996
13 Beniw al B S and Singh N B.Genetic improvement of fo rest trees in Arunachal P radesh.Indian Forester.
1990 , 116(1):3~ 10
14 李伟超.麻楝.见:温茂元 , 徐建民 ,白嘉雨等编.海南热带人工林持续经营.海口:海南出版社 , 2000.115
~ 118
15 Anon.I ndian Woods:their identification , proper ties and uses Vol.Ⅱ.Linaceae to Mo ringanceae.Manager of
Publications.Delhi , India.1963.386
16 成俊卿.中国热带及亚热带木材———识别 、材性和利用.北京:科学出版社 , 1980.280~ 286
17 须藤彰司(李莜莉 , 邬树德译).南洋材.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 1989.328~ 342
AN EXPERIMENT ON 10 PROVENANCESOF CHUKRASIA SEEDLINGS AND
THEIR ANALYSIS ON DEVELOPMENT POTENTIAL IN SOUTHERN CHINA
Zhong Chonglu1 Hong Changfu2 Bai Jiayu1 Zhen Jingui2
Wang Bingnan
2 K.Pinyopusarerk3 A.Kalinganire3
(1.Research Institute o f T ropical Forestry , CAF , Guangzhou 510520 , China;2.Yanxi State Forest Farm ,
Zhang zhou , Fujian , Chang tai 363902;3.CSIRO Forestry and Fo rest Product , Canberra , Australia)
Abstract In 2000 , the seeds of 8 seedlo ts of Chukrasia tabularis A.Juss and 2 seedlo ts
of C.velutina (M .Roemer)C.DC.were int roduced into China , and an experiment w as estab-
lished in nursery at Yanxi S tate Fo rest Farm , Zhangzhou , Fujian , China , which was empolyed as
a Complete Randomized Block , w ith 4 block , 20 ~ 50 seedling s per plot.Observe seed germination
at 15 days after sow ing , and measured seedling height and diameter at g round-level at 6 months
old.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re w 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seedling g row th between the 8
seedlots , and the seedlo t 20100(Ledagyi Leway , Myanmar)was best , the seedlo t 20186(Ather-
ton , QLD , Australia), 20033(Hoa Binh , Vietnam), 20031(Jianfengling , Hainan , China)and
20034(Son La , Vietnam)were bet ter , but the seedlo t 20117 , 20118 and 20099 were w orse in
height and diameter.Although the survival of seedlot 20124(Ulu Tranan , Malaysia)seedlings
af ter transplanting were poor , their height and diameter w ere bigger , which w ould be necessary
further to test in experiments.Meanwhile , based on data in g row th and w ood properties collected
from many references and measured in southern China , analy zed and discussed development po-
tential of Chukrasia spp.as plantation species in southern China.
Key Words Chukrasia ,Provenance ,Seedlings ,development potent ial
—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