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论著】
叶下珠属 4 种植物花粉形态学 、酶组分
及应用的研究
曾学平1 , 何和明2
【摘要】 目的 研究叶下珠属 4 种植物花粉的形态 、 酶组分含量及药效作用。方法 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
下观测花粉形态 , 用生化仪测定其所含 8 种酶组分含量 , 以花粉提取液来做小白鼠肝细胞损伤后的药效试验。结果
4 种植物花粉形态不同 、 酶组分含量各异 , 其花粉提取液有不同程度的降酶作用。 结论 形态结构及酶组分有差异的
叶下珠花粉液均有降酶保肝作用 , 显示了叶下珠花粉是一种有开发前景的粉源植物药。
【关键词】 叶下珠属;花粉;形态学;酶类
Investig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the four phyllanthus Urinaria L s Pollen morphology Enzyme Component ZENGXue-Ping ,
HE He-ming.* The 187 th Hospital of the Chinese People Liberation Army , HaiKou 571159 ,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four Phy llanthus urinaria L s pollen morphology , examine the enzyme the enzyme com-
ponent and investigate the pollen extrating liquid s pharmacology affention. Methods To observing the pollen morphology by the op-
tics microscope and the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 examining the eight enzyme component by biochemistry analyzer and investigating
the pharmacology test for the little white rat s liver cell which harmed by carbon tetrachloride in pollen extracting liquid. Results The
four Phyllanthus urinaria L plant s pollen morphology was diversify and the enzyme component was different.The pollen extracting liquid
had the funtion of reducing the enzyme. Conclusion The diversify morphology and different enzyme component of the Phy llanthus uri-
naria L s pollen extracting liquid all had the funtion of reducing enzyme and protecting liver cell , which showed that the Phy llanthus uri-
naria L s pollen was a nectariferous plant of great value of the exploration.
【Key words】 Phyllanthus;Pollen;Morphyology;Enzymes
叶下珠 (Phyllanthus urinaria L.)隶属于戟科药
粉兼用一年生草本植物 , 广布于印度 、 泰国 、菲律宾
等地热带 、亚热带区域 , 普遍分布于我国南方各省长
江流域。海南岛地理位置特殊 , 水温条件充沛 , 造就
了丰富多样的植物群落 , 致使岛内叶下株属内植物变
异 , 植株外形及内部结构的多样性〔1 , 3〕 。我们以 4 种
叶下珠植物花粉粒为研究对象作形态多样性观察 , 测
定花粉提取液的酶组分含量值 , 用叶下珠花粉提取液
进行小白鼠肝细胞损伤后的药效试验 , 为叶下珠花粉
开发应用提供新的理论依据 , 现报告如下。
1 材料和方法
1.1 仪器及试剂
显微镜 (日本奥林巴斯), 电镜 (日立 H -600
型), 全自动生化分析仪 (瑞士 COBAS FARA Ⅱ 型),
离心机 (上海 80-2型), 酶试剂 (上海长征试剂公
司), CCl4 (南京化工厂), 醋酸酐 (北京化工厂)
1.2 实验对象
作者单位:1.解放军第一八七医院 , 海南海口 571159;2.海南
师范学院生物系
小白鼠 50只 , 平均体重 (200±16)g , 年龄 3 ~
5 个月 , 雌雄各半 , 肝心肾等生理功能正常 。
1.3 实验方法与步骤
用醋酸酐分解处理叶下珠 4 种植物花粉 , 测定
其提取液的 8 种酶组分含量 , 并配制其 4 种花粉提
取液浓度为 0.5 g/L 以备用 。把 50 只小白鼠随机分
成 5 组 , 测定 50 只小白鼠血清 GPT;用浓度为 0.6
mmol/L 的 CCl4给各组小白鼠按 10 ml/kg 灌胃 , 每间
隔 10 h 喂一次 , 第 7 天早晨眼眶采血 , 停用 CCl4 ,
测定血清 GPT;然后第 1 ~ 4 组小白鼠分别以 4种叶
下珠植物的花粉提取液灌胃 , 浓度 0.5 g/L , 每只 5
ml/kg 间隔 6 h 喂一次 , 第 5 组做对照不喂花粉液 ,
连续 5 d 后再采血测定血清 GPT〔5〕 。
1.4 统计及处理
4 种叶下珠花粉酶的比较采用 t 检验 , 降酶药效
分析采用 χ2检验。
2 结 果
2.1 海南叶下珠 、崖县叶下珠 、叶下珠及沙地叶下
珠的花粉提取液 8 种酶组分含量测定 结果见表 1。
·143·中国自然医学杂志 2004年 9月 6卷第 3期 Chin J Nat Med , September 2004 , Vol.6 No.3
表 1 叶下珠属不同品种植株花粉活性酶值量比较 (U/ L)
序号 种类 ALP AST GPT HBDH LDH r-GT AMS CK 总量 均值
Ⅰ 海南叶 0.96 128.54 42.30 26.45 1.09 0.68 1.81 1.63 203.46 25.43
Ⅱ 崖下珠 0.93 125.31 40.36 25.07 1.02 0.55 1.62 1.36 196.06 24.51
Ⅲ 叶下珠 1.04 132.17 45.41 30.65 1.26 0.29 1.94 2.11 214.87 26.86
Ⅳ 沙地叶 0.92 121.82 41.30 25.12 1.05 0.59 1.80 1.62 194.22 24.28
2.2 5 组小白鼠实验前正常状态时的 GPT 测定值 、
被 CCl4损伤肝细胞后的小白鼠 GPT 测定值 用 4 种
花粉提取液喂饲小白鼠后各组的 GPT 测定值以及对
照组的 GPT 测定值见表 2。
表 2 4 种花粉提取液喂饲组及对照组
GPT 值 (U/ L , x±s)
组别 正常状态时
GPT 值
肝细胞损伤
后 GPT 值
喂饲花粉液
后 GPT 值
海南叶下珠组(n=10) 15.23±1.25 56.75±1.61 46.90±1.28
崖县叶下珠组(n=10) 14.96±1.33 55.98±1.55 44.62±1.37
叶下珠组(n=10) 15.02±1.18 57.13±1.47 46.02±1.21
沙地叶下珠组(n=10) 15.17±1.36 56.86±1.52 45.37±1.35
对照组(n=10) 14.93±1.26 57.20±1.46 67.30±1.42
3 讨 论
3.1 4 种叶下珠植物花粉形态学的比较
叶下珠属植物花粉湿润时近球形-长珠形 , 干燥
后皱缩如圆珠形-近扁球形 , 具有内外两层壁〔4〕 , 但
种源及产地不一 , 形态及结构必有差异 , 依其萌发孔
与外壁形态特征 , 将其分门类别描述如下:
(1)海南叶下珠 (Phyllanthus hainanensis)花粉
呈圆球形 , 直径 20 ~ 31 μm , 周孔 10 ~ 20 个 , 呈规
律性地排列于外壁表面 , 孔的结构复杂多样 , 外孔口
圆形 , 内孔透镜状 , 比外孔较窄些 , 外壁具半被层 ,
表面为网状饰纹 , 网内有瘤状突起 , 与同属云南叶下
珠 (P.forrestii)、 红叶下珠 (P.ruber)相似 。
(2)崖县叶下珠 (P.pachyphyllus)花粉呈圆球
形-近扁球形 , 大小为 22 (21 ~ 23)μm×26 (25 ~
28)μm 。具沟孔 6 , 少数 4 、 5 , 沟形细且短 , 呈裂
隙状 , 位于被层下或被层内 , 外孔口较内孔口稍微大
些 , 沿着赤道排列或偏向一极 , 外壁厚 2.5 ~ 3.5
μm , 具半被层 , 表面网状至拟网状纹饰 。
(3)叶下珠 (P.urinaria L.)花粉呈长球形-亚圆
球形 , 大小为 (18 ~ 27)μm×(16 ~ 20)μm , 具沟
孔 5 , 外壁有穿孔的被层或半被层 , 表面为沟状拟网
至网状纹饰。
(4)沙地叶小珠 (P.arenarins Beille)花粉呈近
球形-长球形。大小为 (18 ~ 26)μm×(14 ~ 18)μm ,
有沟孔 4 , 沟形短些 , 内孔的横向延长较小 , 外壁的
穿孔比被层的孔稍微大些;表面为小网状纹饰。
3.2 4 种叶下珠花粉中酶活性组分的比较
植物酶类复杂多样 , 组分含量差异 , 种间花粉活
性酶值随之各有不同 。经取样品检测 , 定量分析结果
(表 1)得知 , 4种不同叶下珠花粉所含 8种活性酶组
分总量值比 , 依序递减为:叶下珠(Ⅲ ,214.87)>海
南叶下珠(Ⅰ ,203.46)>崖县叶下珠(Ⅱ , 196.06)>沙
地叶下珠(Ⅳ,194.22)。其中叶下珠Ⅲ ,花粉酶活性的
AST(132.17 ,占总量的 61.51%)含量最高 ,GPT(45.41 ,
占总量的 21.13%), β -HBDH (30.65 , 占总量的
0.83%)再次 , LDH(1.26)、ALP(1.04)、r-GT(0.29)均
稍偏低 。至于上述 3 种叶珠(除 Ⅲ外)花粉酶组成含
量变化程度 ,分别顺序(0.68 ~ 128.54U/L)、(0.59 ~
121.82U/L)/(0.55 ~ 125.31U/L),经 t 植检验统计分
析表明差异有显著性(P<0.01)。
3.3 4 种叶下珠花粉提取液药效学试验的作用
已有文献记述叶下珠植物有治疗肝炎病毒和抗肝
细胞损伤的明显作用〔1-3〕。笔者用 CCl4 灌胃 ,造成小
白鼠肝细胞损伤后 ,用浓度为 0.5 g/L 的 4 种叶下珠
植物花粉提取液分别喂饲各组小白鼠 ,其药效学试验
结果分析可以看出:(1)用 CCl4灌胃组血清 GPT 活性
明显升高 ,为实验前正常状态的 3.8倍 ,表明了小白鼠
受 CCl4影响 ,肝细胞膜结构与功能损伤程度严重;(2)
从叶小珠花粉提取液 ,通过检测各组小白鼠肝细胞性
能 ,发现第 Ⅱ ~ Ⅳ 组明显的拮抗 CCl4所引起的 GPT
升高 ,其中叶下珠花粉提取液能使 GPT 降低 23.65%,
海南叶下珠 、崖县叶下珠 、沙地叶下珠的花粉提取液分
别使 GPT 依序降低 21.36%、14.68%、18.27%,进行统
计分析其值相差不大 ,说明不同品种的叶下珠花粉保
肝降酶作用程度不同 , 其变化范围为 14.68% ~
23.65%。由此分析叶下珠花粉提取液含有多种生物
合成的活性物质-酶系统和广泛的生理活性 ,有拮抗
肝细胞病毒和对抗 CCl4及氨基半乳糖诱发的肝细胞
损伤 ,抑制 CCl4所致小白鼠肝细胞损伤的病理改变 ,
抑制肝细胞膜脂质过氧化反应 ,改善了肝细胞膜结构
与生理功能 ,减轻了肝细胞的损伤和坏死 ,使肝细胞中
的丙氨酸转氨酶释放到血中的值降低了 。结果显示了
·144· 中国自然医学杂志 2004年 9月 6卷第 3期 Chin J Nat Med , September 2004, Vol.6 No.3
叶下球属植物花粉是一种很有开发前景的粉源植物
药 ,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以及临床应用 。
参 考 文 献
〔1〕 Erdtman G.Pollen Morphology and Plant Taxonomy:Angiospes-
perms.The Chronica Botanica Co.U.S.A.1952.
〔2〕 Kohler E.Die Pollenmorphologie der biovotten Euphorbiaceae
und Bedutung fiir die Taxonomie.Grana Palynol.1965 ,
6:26-120.
〔3〕 Punt W.Pollen morphology of the genus Phyllanthus(Euphor-
biaceae).Rev Palaeobot Palynol , 1967 , 3.141-150.
〔4〕 江苏新医学院编.中药大词典.下册.上海:上海人民卫
生出版社 , 1977.149.
〔5〕 生物化学及生物化学检验技术编写组.生物化学及生物
化学检验技术.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 1980 , 240.
(收稿日期:2003-06-26)
【经验交流】
山东省枣庄市灭疟后期疟疾管理工作的探讨
刘慎良
枣庄市为山东省间日疟高发区 , 传播媒介为中华按蚊 ,
属非稳定性疟区 , 曾于 60 和 70 年代各发生一次暴发流行 ,
发病率分别为 38.5%和 29.5%。经过多年的防治 , 其发病率
连年下降 , 进入 80 年代后更呈稳定的下降趋势。进入灭疟后
期 , 疟疾的防治主要采取 “以控制传染源为主的综合性防治
措施” , 起到了较好的效果 , 但疫情也有反复 , 今就灭疟后期
疟疾管理工作进行探讨。
1 管理方法
1.1 传染源检索 乡镇设立镜检站 , 区 (市)设立中心镜检
站 , 每年 5~ 10 月份对 “四热” 病人进行采血镜检 , 要求年血
检率>5%, 村庄覆盖率>90%, 中心镜检站按 10%的比例复
检血片。
1.2 流行病学监测 选择台儿庄区邳庄乡 、 滕州市滨湖镇作
为疟疾流行病学监测点 , 观察发病率 、 新生儿感染率 、 居民
间接荧光抗体测定 、 媒介按蚊密度变化等有关项目。
1.3 病灶点处理 凡是发生疟疾病人的村庄和单位都作为病
灶点进行综合处理。
1.4 流行人口管理 在疟疾流行季节对来自疟区人员进行访
问调查 , 对发热或有疟史者采血镜检 , 对疟原虫阳性或有疟
史者进行正规治疗 , 其余人员预防服药。
2 结果与讨论
2.1 发病情况 1980 年后 , 随着疟防措施的进一步加强 , 人
民生活水平及防病意识的提高 , 全市疟疾发病率呈逐年下降
趋势 , 1985 年下降至万分之一以下 (0.51/万), 病例呈高度散
发。1988 年 10 月经卫生部考核 , 确认枣庄市基本消灭疟疾。
1997、 1998、 1999三年无疟疾病人 , 2000 年后又有个别病例发
生 , 2002 年全市疫情 8 例 (0.02/万)。
2.2 传染源检索 “四热” 病人血检在疟疾防治中起到了重
要作用 , 可以发现残存的病例 , 避免疟疾病人的误诊和漏诊。
1980 年开始在全市 85 个乡镇设立疟疾镜检站 , 每年血检 “四
热” 病人数达到总人口的 5%以上。结果血检阳性率也是逐年
作者单位:枣庄市卫生防疫站 , 山东 277101
下降 , 特别是 1995 年以后的病人全部由镜检站阳性而确诊。
2.3 流行病学监测
2.3.1 “四热” 病人血检:1988 ~ 2002 年共血检 54 860 人次 ,
阳性 2 人 , 阳性率 0.004%。
2.3.2 新生儿感染调查:1987 ~ 1989 年每年对上一年 11 月
份至当年 10 月份出生婴儿采血镜检 , 共血检 399 人 , 未发现
疟原虫阳性者。
2.3.3 中华按蚊季节消长:监测站于每年 6~ 9 月 , 每旬初采
用人帐诱捕法 , 观察蚊虫的密度。中华按蚊 6 月 初出现 , 10
月底消灭 , 高峰在 7~ 8 月份。
2.3.4 居民间接荧光抗体测定:在监测点每年于流行季节前
后各采 1 次居民血进行集体测定 , 用来衡量当地疟疾感染水
平。 1985 ~ 1988 年测定 2 099 人份 , 阳性率分别为 5.66%、
11.31%、 5.06%和 1.93%, 平均抗体滴度为 1∶30.20、 1∶
42.21 、 1∶43.50 和 1∶25.00。 1989 ~ 1999 年共测定 5 259 人份 ,
未测出阳性者。
监测站是疟疾防治的前哨 , 通过观察表明 , 疟疾发病 、
新生儿感染率 、 居民抗体水平以及传疟媒介 ———按蚊密度都
呈逐年下降趋势 , 观察的结果与疟疾发病趋势相一致。
2.4 病灶点处理 在疟疾发病较少 , 呈点片分布时 , 进行病
灶点处理是清除残存病灶 、 阻断传播 、 防止疫情蔓延的有效
措施。 1980 年以来 , 共处理病灶点 813 个 , 正规治疗病人 813
人 , 预防服药 6 780 人 , 灭蚊范围达 485 665 m3。
2.5 流动人口管理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 , 来往于疟
区的流动人口大量增加。为了防止传染源输入 , 加强流动人
口管理相当重要。 1986 年以来 , 每年在流行季节对来自疟区
人员进行全面管理 , 共血检 38 923 人 , 阳性 46 人 , 阳性率
0.12%, 预防服药 113 207 人次。
综上所述 , 灭疟后期所采取的管理措施对有效控制疟疾
发病 , 巩固疟防成果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 但疟疾疫情还是有
反复 , 用何种方法能彻底消灭疟疾还有待进一步探讨。
(收稿日期:2003-11-11)
·145·中国自然医学杂志 2004年 9月 6卷第 3期 Chin J Nat Med , September 2004 , Vol.6 No.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