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收稿日期:2014-01-06; 修订日期:2014-06-03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o. 31170313)
作者简介:杨月娥(1963-),女(白族),云南大理人,大理学院药化学院高
级实验师,学士学位,主要从事生药学教学及研究工作.
* 通讯作者简介:姜 北(1963-),男(汉族),上海人,大理学院药物研究
所教授,研究生导师,博士学位,主要从事药用植物研究工作.
五种云南黄芪属植物的生药学研究
杨月娥1,刘亚玲1,田新雁2,姜 北2*
(1.大理学院药化学院,云南 大理 671000; 2.大理学院药物研究所,云南 大理 671000)
摘要:目的 对五种云南黄芪属药用植物俅江黄芪、肾形子黄芪、厚叶黄芪、类芒齿黄芪和石生黄芪进行系统的生药学研
究。方法 采用生药学常用实验方法和 HPLC技术对这些植物样品药用部位的性状、显微鉴别和 HPLC 化学成分图谱进
行研究。结果 五种黄芪属植物的根横切面、粉末特征、化学成分之间有一定差异。结论 实验结果可为上述植物的鉴
定、质量标准的制订和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黄芪属植物; 生药学研究; 高效液相色谱指纹图谱
DOI标识:doi:10. 3969 / j. issn. 1008-0805. 2014. 12. 044
中图分类号:R282. 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805(2014)12-2924-03
Pharmacognostic Studies of Five Astragalus Species from Yunnan
YANG Yue-e1,LIU Ya-ling1,TIAN Xin-yan2,JIANG Bei2*
(1. College of Pharmacy & Chemistry,Dali University,Dali 671000,China;2. Institute of Materia Medica,
Dali University,Dali 671000,China)
Abstract:Objective For the better utilization of the plentiful Astragalus resource from Yunnan,pharmacognostic studies were
systematically performed on five Astragalus plants including Astragalus chiukiangensis,A. skythropos,A. crassifolius,A. campt-
odontoides,and A. saxorum.Methods Regular pharmacognosy methods and HPLC analysis were used to examine the plants for
the medicinal parts traits,characters of microscopic identification,and the major chemical constituents. Results Differences a-
mong the five Astragalus plants were observed in root cross - section,powder characteristics,and chemical constituents. Conclu-
sion Experimental results from this study laid the theoretical basis for pharmacognostic identification,formulation of quality stand-
ards,and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Astragalus plants.
Key words:Astragalus plants; Pharmacognostic studies; HPLC fingerprints
豆科(Leguminosae)黄芪属(Astragalus)植物全世界共有两千
余种,多分布于亚欧大陆、南美洲及非洲;我国有 270 余种,主要
分布于我国北方各省,四川、云南等省区也有分布[1,2]。根据《中
国植物志》,我国现有的黄芪属植物可以分为 8 个亚属,中药材
黄芪为黄芪亚属膜荚黄芪 Astragalus membranaceus (Fisch.)Bge.
或蒙古黄芪 A. membranaceus (Fisch.)Bge. var. mongholicus
(Bge.)Hsiao的干燥根,为常用滋补中药材,其性微温、味甘,具
益气、固表、升阳、生肌之功效[3],可调节免疫功能、抗衰老、抗应
激、抗心肌缺血、抗骨质疏松以及具有保护肾脏、肝脏、镇静、镇痛
等作用[4,5]。云南虽无正品中药材黄芪自然分布,但为我国黄芪
属植物分布中心之一,目前已发现有黄芪属中 4 个亚属 45 种植
物,资源异常丰富,其中多数在产地常作为黄芪代用品在民间广
泛运用[6],但对其生药学研究相关文献甚少。为探索云南黄芪
属植物的品质以及作为正品中药材黄芪替代品的可能性,本文对
5 种产自滇西北香格里拉地区的黄芪属植物进行了包括来源、性
状、显微特征及化学成分在内的系统生药学研究。
1 材料与仪器
1. 1 材料 试验所用 5 种云南黄芪属植物 2012 年 8 ~ 9 月采自
云南香格里拉,由大理学院药化学院生药学教研室张德全博士鉴
定,分别为簇毛亚属植物类芒齿黄芪 Astragalus camptodontoides
Simps.,黄芪亚属植物肾形子黄芪 Astragalus skythropos Bunge. 和
厚叶黄芪 Astragalus crassifolius Ulbr.,华黄芪亚属植物石生黄芪
Astragalus saxorum Simps. 和俅江黄芪 Astragalus chiukiangensis
Tsai et Yu。其中,类芒齿黄芪、石生黄芪、俅江黄芪采自格咱乡
帕叉;肾形子黄芪、厚叶黄芪采自白马雪山。植物标本存放于大
理学院姜北教授实验室。
1. 2 仪器 生物组织自动脱水机(TS - 120);生物组织包埋机
(BM - VⅢ);生物组织石蜡切片机(QS -Ⅳ);生物组织摊片烤
片机(CS -Ⅵ);Canon A620 数码相机;生物显微镜(OLYMPUS
BX - 41);Agilent 1200 型高效液相色谱仪;KQ5200D超声波清洗
器;RE - 52AA旋转蒸发仪等。
1. 3 试剂 研究中所用的对照品毛蕊异黄酮由本研究组分离鉴
定,经 HPLC分析测试纯度大于 99%;乙腈(色谱纯),其它试剂
均为分析纯,水为二次蒸馏水。
2 方法与结果
2. 1 实验方法与步骤
2. 1. 1 样品的选择与制备 植物基源鉴别为标本,性状鉴别为自
然干燥的全株;显微鉴定中制作的根横切片为野外采集时保存于
福尔马林固定液中的材料,按常规石蜡切片法,经过脱水、浸蜡、
包埋、切片并经过固绿和番红染色,制成永久石蜡切片,在显微镜
下观察成像;粉末特征为自然干燥根经粉碎后过 80 目筛的粉末。
2. 1. 2 HPLC色谱条件 venusil XBP - C18色谱柱(250 mm × 4. 6
mm,5μm);柱温 25℃;流动相为水(A)-乙腈(B),流速 1 ml /
min。线性梯度洗脱:0 ~ 10 min,5 ~ 25% B;10 ~ 40 min,25 ~
·4292·
时珍国医国药 2014 年第 25 卷第 12 期 LISHIZHEN MEDICINE AND MATERIA MEDICA RESEARCH 2014 VOL. 25 NO. 12
45% B;40 ~ 60 min,45 ~ 70% B;60 ~ 70 min,70 ~ 80% B;70 ~ 90
min,80 ~ 100% B;检测波长 208 nm,进样量 30 μl。
2. 1. 3 HPLC供试液的制备 取植物样品 10. 0 g,置具塞三角瓶
中,加入 95%甲醇 200 ml,超声提取 30 min,取滤液减压浓缩,如
此反复 3 次,蒸干后,分别精密称取各提取物 100 mg,用甲醇溶解
并定容置 10 ml,用 0. 45 μm滤膜过滤,备用。
2. 1. 4 HPLC 对照品的制备 精密称定毛蕊异黄酮 3. 80 mg,加
甲醇溶解配置成 1. 267 mg /ml的标准品溶液,备用。
2. 1. 5 精密度实验 以正品黄芪为标准,取正品黄芪供试液,重
复进样 3 次,每次 30 μl,按上述色谱条件测定毛蕊异黄酮的峰面
积,计算峰面积的 RSD为 2. 84%。
2. 2 性状鉴定
2. 2. 1 俅江黄芪 根呈圆柱形,上端较粗,长 20 ~ 70cm,直径 0. 5
~ 2cm,有 1 ~ 2 个分枝,分出的支根粗细相差不大,须根较少,表
面黄褐色或棕褐色,有较长而深的纵皱纹或纵沟,质硬而韧,不易
折断,断面纤维性强,显粉性,皮部白色,木部黄色,气微,味涩,嚼
之有豆腥味。
2. 2. 2 肾形子黄芪 根呈纺锤形,长 10 ~ 40cm,直径 0. 5 ~ 2cm,
主根分支较多,支根上多细须根,表面棕红色或黄色,有不整齐的
纵皱纹,质坚硬,不易折断,断面纤维性强,微显粉性,皮部灰白
色,木部淡黄色,气微,嚼之微甜,有豆腥味。
2. 2. 3 厚叶黄芪 根呈圆柱形,上端较粗,长 10 ~ 40cm,直径 0. 5
~ 3cm,主根有 2 ~ 3 个分枝,分出的支根粗细相差不大,须根较
少,表面棕褐色,有不整齐的横纵皱纹,粗段多为横皱纹,细段只
见纵皱纹或纵沟,质硬而韧,不易折断,断面纤维性强,显粉性,皮
部白色,木部淡黄色,有细小裂隙,气微,味微甜,嚼之有豆腥味。
2. 2. 4 类芒齿黄芪 根呈圆柱形,长 10 ~ 50cm,直径 0. 5 ~ 2cm,
下端略细,偶有分枝,主根上长有须根,表面黄褐色或深褐色,有
不整齐的横纵皱纹,纵纹多扭曲,质硬,不易折断,断面纤维性强,
显粉性,皮部灰色,木部黄色,气微,味微苦,嚼之无豆腥味。
2. 2. 5 石生黄芪 根呈圆柱形,长 10 ~ 60cm,直径 0. 3 ~ 1. 5cm,
有分支,且分支多为分叉状,分出的支根粗细相差不大,须根较
多,表面黄褐色或棕褐色,有不整齐的纵皱纹和凸起的根痕,质
硬,易折断,断面纤维性强,显粉性,皮部黄白色,木部淡黄色,有
裂隙,气微,味微甜,嚼之易成团,有豆腥味。
2. 3 显微鉴定
2. 3. 1 根横切面特征
2. 3. 1. 1 俅江黄芪 木栓细胞由 5 ~ 8 层排列整齐的细胞组成;
皮层由 4 ~ 6 层薄壁细胞组成;韧皮部占 1 /4,可见大量韧皮纤维
和淀粉粒;形成层明显,呈环状,由 3 ~ 5 列排列整齐的细胞组成;
木质部占 2 /5,导管单个存在或 2 ~ 3 个相聚,导管由中心向外呈
放射状排列(图 1)。
2. 3. 1. 2 肾形子黄芪 木栓细胞由 3 ~ 6 层排列整齐的细胞组
成;皮层较窄,由 2 ~ 3 层薄壁细胞组成;韧皮部较宽,占 1 /3,细
胞间偶见裂隙,可见大量韧皮纤维和淀粉粒;形成层明显,呈环
状,由 5 ~ 7 列排列整齐的细胞组成;木质部占 1 /3,导管单个存
在或 2 个相聚,导管由中心向外呈放射状排列(图 2)。
2. 3. 1. 3 厚叶黄芪 木栓细胞由 7 ~ 9 层排列整齐的细胞组成;
皮层较窄,由 2 ~ 3 层薄壁细胞组成;韧皮部较宽,占 1 /3,可见大
量韧皮纤维和淀粉粒,有裂隙,韧皮射线明显,由 1 ~ 2 列薄壁细
胞组成;形成层明显,由 2 ~ 3 列排列整齐的细胞组成;木质部占
3 /5,导管较多,单个存在,木射线明显,为 8 条,由中心向外呈放
射状排列,多由薄壁细胞组成(图 3)。
2. 3. 1. 4 类芒齿黄芪 木栓细胞由 2 ~ 4 层排列整齐的细胞组
成;皮层较窄,由 1 ~ 2 层薄壁细胞组成;韧皮部较宽,占 1 /3,可
见韧皮纤维呈束存在,细胞内有大量淀粉粒和棕色物质;形成层
明显,由 2 ~ 3 列排列整齐的细胞组成;木质部宽广,占 3 /5,导管
较多,单个存在或 2 ~ 3 个相聚,导管由中心向外呈放射状排列
(图 4)。
1.木栓层 2.皮层 3.韧皮部 1.木栓层 2.韧皮部 3.形成层
4.形成层 5.木质部 4.木质部
图 1 俅江黄芪根横切面图 图 2 肾形子黄芪根横切面图
(100 ×) (100 ×)
1.木栓层 2.韧皮部 3.形成层 1.木栓层 2.韧皮部 3.形成层
4.射线 5.木质部 4.木质部
图 3 厚叶黄芪根横切面图 图 4 类芒齿黄芪根横切面图
(100 ×) (100 ×)
2. 3. 1. 5 石生黄芪 木栓细胞由 9 ~ 14 层排列整齐的细胞组成;
皮层由 3 ~ 5 层薄壁细胞组成,细胞内可见大量淀粉粒;韧皮部占
1 /4,韧皮纤维多成束存在,壁厚,非木化,可见筛管及筛管群;形
成层明显,由 2 ~ 3 列排列整齐的细胞组成;木质部占 1 /2,导管
较多,由中心向外呈放射状排列,木纤维较多,多木化(图 5)。
2. 3. 2 粉末特征
2. 3. 2. 1 俅江黄芪 粉末淡黄色。纤维较多,散在或成束存在,
稍弯曲,壁均匀增厚,直径为 10 ~ 30μm;导管较多,多为网纹导
管,直径 20 ~ 90μm,少见具缘纹孔导管;淀粉粒类圆形或椭圆形,
多为单粒,直径为 6 ~ 12μm,复粒多由 2 ~ 4 分粒组成,脐点明显,
多为点状或裂隙状;木栓细胞较多,排列整齐;可见薄壁细胞和棕
黄色块(图 6)。
·5292·
LISHIZHEN MEDICINE AND MATERIA MEDICA RESEARCH 2014 VOL. 25 NO. 12 时珍国医国药 2014 年第 25 卷第 12 期
1.木栓层 2.皮层 3.韧皮部 1.导管 2.纤维 3.淀粉粒
4.形成层 5.木质部 4.木栓层 5.薄壁细胞 6.色素块
图 5 石生黄芪根横切面图 图 6 俅江黄芪粉末图
(100 ×) (400 ×)
2. 3. 2. 2 肾形子黄芪 粉末深褐色。纤维散在或成束存在,稍弯
曲,壁均匀增厚,直径为 7 ~ 20μm;导管多为螺纹导管,直径 17 ~
70μm,网纹导管,直径 20 ~ 60μm;淀粉粒类圆形,单个或成堆存
在,多为单粒,脐点多为点状,直径为 6 ~ 12μm;木栓细胞较多,排
列整齐;可见薄壁细胞和大量棕黄色块(图 7)。
2. 3. 2. 3 厚叶黄芪 粉末灰褐色。纤维与晶鞘纤维多见,常成束
存在,稍弯曲,壁均匀增厚微木化,直径为 12 ~ 40μm,周围细胞含
草酸钙方晶;导管多为网纹导管,直径 30 ~ 90μm,可见螺纹导
管;淀粉粒类圆形或椭圆形,单个或成堆存在,多为单粒,直径为
6 ~ 12μm,复粒由 2 ~ 3 分粒组成,脐点明显,多为点状或裂隙状;
木栓细胞较多,排列整齐;可见薄壁细胞和棕黄色块(图 8)。
1.淀粉粒 2.纤维 3.木栓细胞 1.导管 2.晶鞘纤维 3.淀粉粒
4.色素块 5.导管 4.木栓细胞 5.薄壁细胞 6.方晶
图 7 肾形子黄芪粉末图 图 8 厚叶黄芪粉末图
(400 ×) (400 ×)
2. 3. 2. 4 类芒齿黄芪 粉末灰黄色。纤维较多,散在或成束存
在,稍弯曲,壁均匀增厚,直径为 13 ~ 24μm;导管多为网纹导管,
直径 25 ~ 70μm,可见具缘纹孔导管和螺纹导管;淀粉粒类圆形,
多为单粒,直径为 9 ~ 15μm,脐点明显,多为点状;木栓细胞较多,
排列整齐;可见薄壁细胞和棕黄色块(图 9)。
2. 3. 2. 5 石生黄芪 粉末黄褐色。纤维较多,散在或成束存在,
稍弯曲,壁均匀增厚,直径为 8 ~ 24μm;导管较多,网纹导管,直径
20 ~ 60μm,具缘纹孔导管,直径 25 ~ 60μm,;淀粉粒类圆形或椭
圆形,多为单粒,直径为 4 ~ 11μm,复粒多由 2 ~ 3 分粒组成,脐点
明显,多为点状或裂隙状;木栓细胞较多,排列整齐;可见薄壁细
胞和棕黄色块(图 10)。
1.导管 2.纤维 3.薄壁细胞 1.纤维 2.淀粉粒 3.导管
4.色素块 5.淀粉粒 6.木栓细胞 4.木栓细胞
图 9 类芒齿黄芪粉末图 图 10 石生黄芪粉末图
(400 ×) (400 ×)
2. 4 HPLC化学成分分析 毛蕊异黄酮是正品黄芪中的主要活
性成分之一,故研究中选择该成分谱峰作为参照峰。
由图 11 可以看出,五种黄芪属植物均有对照品毛蕊异黄酮
的谱峰,同时,在 60 ~ 80 min 区间各植物样品呈现的谱峰类似,
只是含量(峰高)有较大的差异。在 20 ~ 60 min区间各样品显示
出一定差异性,其中部分植物样品所具有的谱峰在正品黄芪中不
明显。在 0 ~ 20 min大极性区间则均有大量成分出现,有一定的
相似度。类芒齿黄芪(S1)和肾形子黄芪(S3)的谱图与其它几种
黄芪属植物的谱图有较大区别,其余 3 个样品的谱峰差异规律性
并不明显。
S1 类芒齿黄芪 S2 肾形子黄芪 S3 厚叶黄芪
S4 石生黄芪 S5 俅江黄芪 S6 正品黄芪 S7 对照品
图 11 五种云南黄芪属植物的 HPLC图谱
3 讨论
与正品蒙古黄芪[7,8]对比,上述五种黄芪的性状、显微特征
和化学成分与正品黄芪有一定差异:每种黄芪木质部与韧皮部所
占比例均不同,各种组织细胞、导管、射线的分布也存在很大差
异;粉末中均可见淀粉粒、网纹导管、纤维、木栓细胞等,厚叶黄芪
还可见到晶鞘纤维及方晶;五种黄芪中有部分成分是跟正品黄芪
相似的,但也有一些成分与正品黄芪不同的。由此可以推断,云
南黄芪属植物与正品黄芪在功效上既有相似性,可以作为代用品
使用,又有一定的差异,不排除这其中具有比正品黄芪药性、疗效
更好的近缘植物。目前,研究者对于黄芪属植物的研究多在正品
黄芪上,对于资源种类丰富的云南黄芪属植物,并没有进行全面、
深入的研究,因此本文的研究可为豆科黄芪属植物的系统演化研
·6292·
时珍国医国药 2014 年第 25 卷第 12 期 LISHIZHEN MEDICINE AND MATERIA MEDICA RESEARCH 2014 VOL. 25 NO. 12
究提供组织结构学方面的资料,及黄芪属药用植物的生药学研
究、药材质量标准的制定提供理论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 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 中国植物志(第一分册)[M]. 北京:科
技出版社,1993:42.
[2] 赵 明,段金廒,黄文哲,等. 中国黄芪属(Astragalus Linn.)药用
植物资源现状及分析[J]. 中国野生植物资源,2000,19(6):5.
[3]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 中华本草(第十一卷)
[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335.
[4] 任志萍. 黄芪现代药理学研究进展[J].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0,19(3):35.
[5] 李晓杰,范圣此. 黄芪研究与开发利用综述[J]. 安徽农业科学,
2012,40(1):6449.
[6] 钱子刚,贾向云,戴 蓉,等. 云南黄芪药用植物物种多样性研究
[J]. 云南中医学院学报,1997,20(1):4.
[7] 罗文蓉,杨扶德,张雅聪. 红芪的生药学研究[J]. 时珍国医国药,
2004,15(3):157.
[8] 林 丽,杨扶德,张 毅,等. 甘肃 7 个不同产地蒙古黄芪的生药
学研究[C]. 2008 -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九届中药鉴定学术会议.
收稿日期:2014-02-10; 修订日期:2014-06-10
基金项目: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工作项目(No. 2005DKA21004);
广西科技攻关项目(No.桂科攻 0718002 - 3 - 6);
广西青年基金项目(No. 2012GXNSFBA053118);
广西区中管局项目(No. GZPT13 - 39)
作者简介:付金娥(1981-),女(汉族),安徽亳州人,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
植物研究所广西分所 /广西药用资源保护与遗传改良重点实验室助理研
究员,硕士学位,主要从事中草药资源鉴定工作.
* 通讯作者简介:韦树根(1980-),男(汉族),广西灵山人,中国医学科学
院药用植物研究所广西分所 /广西药用资源保护与遗传改良重点实验室
助理研究员,硕士学位,主要从事药用植物遗传改良工作.
披针叶钩藤的性状及显微特征
付金娥1,涂冬萍2,韦树根1* ,施力军1,乔丽娅1
(1.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广西分所 /广西药用资源保护与遗传改良重点实验室,广西 南宁 530023;
2.中国医学科学院,协和医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北京 100094)
摘要:目的 研究披针叶钩藤的根、茎、叶的性状、显微鉴别特征,为其真伪鉴别及准确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性状鉴
别、显微鉴别的方法。结果 发现披针叶钩藤根木栓层 3 ~ 7 层,皮层细胞含红棕色物质,有少量纤维束,大量的韧皮纤维
断续排列成环,木质部导管单个或几个成束,呈放射状,髓部较小,偏向一侧;茎近正方形,表皮为一列长圆形细胞,内含
棕色物质,下方厚角组织,皮层较窄,韧皮纤维和形成层断续排列成环,木质部导管数个径向相连,髓部宽广;叶上下表皮
下方具有厚角组织,主脉维管束外韧型,形成U形,木质部导管数个连成直线等特征。结论 披针叶钩藤的性状及显微
特征,可作为鉴别真伪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披针叶钩藤; 性状鉴别; 显微鉴别
DOI标识:doi:10. 3969 / j. issn. 1008-0805. 2014. 12. 045
中图分类号:R282. 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805(2014)12-2927-02
披针叶钩藤为茜草科钩藤属植物 U. 1andfolia Hutc,含有与
钩藤类似的生物碱,带钩茎枝在云南省做钩藤用药,为地方习用
品[1]。文献中已见披针叶钩藤茎和粉末的显微特征的些许报
道。为了更准确应用披针叶钩藤,本实验对其根、茎、叶均进行了
性状及显微鉴别。
1 材料与仪器
1. 1 材料 披针叶钩藤于 2011 年 7 月采集于广西药用植物园种
质圃,经过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马小军研究员鉴定为
茜草科钩藤属披针叶钩藤 Uncaria 1andfolia Hutc的全株。
1. 2 仪器 RM2245 型切片机(Leica),生物显微镜,Leica 成像显
微系统。
2 方法
常规植物石蜡切片法:取披针叶钩藤的根、茎、叶切成一定规
格进行固定(FAA)→冲洗→脱水→透明→浸蜡→包埋→切片→
脱蜡→二重染色→封藏→贴标签,置生物显微镜下观察,描述其
植物组织特征。
3 结果
3. 1 性状鉴别 根黄棕色,圆形,木部明显。茎枝方柱形,具四
棱,表面红褐色,有细纵纹,无毛。节处着生两个向下弯曲的钩,
有时一个。叶对生,椭圆状披针形或卵状披针形,先端渐尖,全
缘,两面均无毛。质轻而韧,断面皮部纤维性,红棕色,髓部疏松
成海绵状,淡黄白色。气微,味微苦。
3. 2 显微鉴别
3. 2. 1 根横切面 根切面圆形,木栓层 3 ~ 7 层,为长方形细胞紧
密排列。皮层细胞圆形,且含较多的红棕色物质,细胞间隙明显,
有少量纤维成束存在。韧皮部细胞细小,多角形,纤维束断续排
列成环。形成层不明显,木质部较宽,约占切面的 1 /2,导管单个
或几个成束,呈放射状,木纤维较多,亦成放射状。髓部较小,偏
向一侧。如图 1 ~ 2。
3. 2. 2 茎横切面 茎切面近正方形,表皮一列长圆形细胞紧密排
列,内含棕色物质。表皮下方有 2 ~ 6 列厚角组织,皮层较窄,约
2 ~ 3 列,圆形细胞,细胞间隙明显。韧皮部较窄,细胞多角形,细
小,有韧皮纤维断续排列成环状,形成层 3 ~ 5 列,断续成环,木质
部导管数个径向相连,木射线宽 1 ~ 3 列细胞,髓部宽广,约占切
面直径的 3 /5,切面观菱形,角略尖,外方的髓细胞较小,中间的
细胞较大。如图 3 ~ 4。
·7292·
LISHIZHEN MEDICINE AND MATERIA MEDICA RESEARCH 2014 VOL. 25 NO. 12 时珍国医国药 2014 年第 25 卷第 12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