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旋覆花汤临床应用举隅



全 文 :旋覆花汤临床应用举隅
左明晏 1 , 许从莲2 , 指导:杨 毅 3
(1.湖北中医学院 2005级硕士研究生 , 湖北 武汉 430065;
2.湖北省远安县洋坪中心卫生院 , 湖北 远安 444200;3.湖北省中医院 , 湖北 武汉 430061)
  关键词:旋覆花汤;治疗应用;左下肺炎;胸腔积液;机化性肺炎;肋间神经炎
中图分类号:R249.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0-0704 (2008) 01-0049-02
  旋覆花汤为张仲景所创。 《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
脉证并治第十一》 曰: “肝着 , 其人常欲蹈其胸上 , 先未
苦时 , 但欲饮热 , 旋覆花汤主之” 。此方由旋覆花 、 新绛 、
葱白组成 , 具有行气活血 、 通阳散结功效。后世医家多用
茜草以代新绛。笔者临床取本方温通气血 , 化瘀祛滞之意 ,
用于治疗肺系疾病 , 颇有效验 , 现举验案如下 , 以磋商于
同道。
1 左下肺炎
王某 , 男 , 47岁 , 2004年 2月初诊。自诉于 2003年
10月劳作后不慎受凉而咳嗽 , 逐渐加剧。经多家医院西医
常规抗炎治疗 , 未见明显好转。后改服中药 , 先后以麻杏
石甘汤 、 泻白散 、 苏子降气汤之类加减 , 至今未愈。近来
咳嗽频剧 , 咳血色痰 , 偶兼黄稠块状痰 , 伴有胸痛 , 胸闷
气短 , 心烦口苦。 舌黯红 , 苔薄黄 , 脉弦数。胸片提示:
左下肺纹理增粗 、 紊乱 , 边界模糊。西医诊断为左下肺炎。
中医辨证属气血痹阻 、 痰浊郁肺 , 予旋覆花汤加减:旋覆
花 、 茜草 、 栀子 、 陈皮 、 前胡 、 风化硝各 10g, 葱白 (三
棵)、 黄芩 、 桑白皮 、 南沙参 、 瓜蒌皮各 15g、 炙甘草 6g,
药后症减 , 守方调治 6剂 , 康复如常。胸片复查:左下肺
部感染灶基本吸收。
按:本案患者咳嗽数月余 , 先后使用多种抗生素 , 治
疗末效。中医皆从肺治 , 亦未能奏效。经云:“五脏六腑
皆令人咳 , 非独肺也 ”。 本案为病久入络 , 痰浊郁阻肺
络 , 气血失运 , 肺失清肃。 故以旋覆花汤行气通阳 、 活血
化痰。方中旋覆花 、 茜草 、 葱白疏通肺络 、 活血化痰 , 黄
芩 、 桑白皮 、 栀子 、 前胡 、 陈皮清泻肺热 、 化痰除积 , 风
化硝泻肺祛痰逐瘀 , 南沙参养阴生津 , 甘草调和诸药。 诸
药合用 , 切中病机 , 所以收效桴鼓。
2 胸腔积液
覃某 , 男 , 30岁 , 于 2006年 9月初诊。诉 2006年 3
月曾有左侧胸部外伤史。 6月在家饮酒后突发左侧胸痛 ,
咳则加重。胸片检查提示:左侧胸腔积液。给予胸穿抽液
减压 , 并行胸水生化等检查 , 未见异常。诊断为外伤性胸
腔积液。经抗感染 、 多次抽水减压等治疗数周后 , 左侧胸
腔仍见中等量积液 , 而求治于中医。刻见:左侧胸痛 , 咳
则加重 , 胸闷心慌 , 舌质黯 , 苔黄腻 , 脉弦。诊为悬饮。
证属痰饮阻络 、 络气不通 , 治以行气通阳 、 活血利水。予
旋覆花汤加减:旋覆花 、 茜草 、 醋柴胡 、 炒枳壳 、 冬瓜皮 、
当归 、 香附各 10g、 葱白 (3棵), 生牡蛎 、 泽泻 、 丹参 、
通草 、 路路通各 15g, 服 2剂后 , 左侧胸痛 、 胸闷 、 咳嗽等
诸症减轻 , 守方 5剂告愈 , 复查胸片提示未见异常。
按:本病由外伤损及胸肺经络 , 虽经西医抗感染 、 抽
水等治疗末效 , 而致病程迁延。病机为外伤肺络 , 气血津
液不归正化 , 痰瘀阻胸。故予旋覆花 、 茜草 、 葱白通阳行
气 , 生牡蛎 、 泽泻 、 路路通 、 冬瓜皮肃肺行水 , 当归 、 柴
胡 、 香附 、 丹参 、 枳壳活血化瘀 、 理气解郁 , 使血行饮去 ,
诸症向愈。
3 机化性肺炎
袁某 , 男 , 36岁 , 于 2005年 4月就诊。自诉有吸烟史
10余年 , 于 2002年 8月起 , 无明显诱因出现左侧胸部疼
痛 , 咳嗽 , 咯少量白色泡沫痰 , 偶带鲜红色血丝。胸部 CT
提示:左侧下肺部有较多片状 、 网状 、 小结节状密度增高
阴影 , 呈磨玻璃样改变。诊断为机化性肺炎。给予抗感染 、
抗纤维化 、 激素等常规治疗 , 症状未见明显好转 , 而转诊
于本院。刻见:咳嗽 、 咳痰 、 咯大量白色泡沫痰 , 左侧胸
闷 , 时有气促感 , 舌质淡有瘀点 、 苔白 , 脉细弱。诊为肺
胀。证属气血亏虚 、 痰瘀痹阻肺络。故在强的松常规治疗
同时 , 加旋覆花汤合桃红四物汤加减:旋覆花 、 茜草 、 当
归须 、 川芎 、 生地黄 、 党参各 10g、 葱白 (3棵)、 桃仁 、
红花 、 赤芍 、 香附各 15g。服 3剂后 , 胸痛 、 胸闷 、 咳嗽等
症明显好转 , 守方加减 20剂后诸症悉除。胸部 CT复查左
侧病灶基本吸收。随访至今未见复发。
按:患者吸烟 10余年 , 日久导致肺虚络损 , 气血瘀
阻 , 故单纯与西药抗感染 、 中药抗纤维化 、 激素常规治疗 ,
效果不显。证属中医 “久病必虚” “久病必瘀” , 辨治范
畴 , 故笔者在西药常规治疗基础上 , 给予旋覆花汤合桃红
四物汤加减。 方中旋覆花 、 茜草 、 葱白行气通血 , 党参 、
甘草补益肺气 , 香附 、 柴胡理气解郁 , 桃红四物汤行气活
血祛瘀。验之临床 , 确收佳效。
4 肋间神经炎
龙某 , 女 , 49岁 , 2003年 2月就诊。自诉右侧第 3、 4
前胁下缘闪电样疼痛 , 反复发作 2年 , 西医诊为肋间神经
炎 , 常因劳累和情绪激动诱发 , 发作持续时间短则数秒 ,
长则持续 10余分钟。平素口服镇痛剂 、 维生素 B等西药少
效。本次因劳累诱发 , 口服西药无效来诊。 症见:右侧前
胸呈闪电样疼痛 , 无胸闷 、 心慌。舌质黯 , 苔白 , 脉细弱。
诊为胁痛。证属气血亏虚 , 瘀血阻络 , 不通则痛。予旋覆
花汤加减:旋覆花 、 茜草 、 柴胡 、 薄荷 、 炒枳壳 、 当归须 、
·49·2008年第 30卷第 1期               湖北中医杂志
郁金 、 川芎 、 党参 、 丹参各 10g, 葱白 (3根), 炙甘草
6g, 服 3剂后 , 诸症悉愈。守方调治 10剂 , 至今无复发。
按:经云:“年过四十 , 阴气自半”。 本案患者年近五
旬 , 精气渐衰 , 冲任亏虚 , 久至血亏气少 、 脉络瘀阻 、 肺
络失濡而引发本病 , 且因劳累 、 情绪刺激而复发。故以旋
覆花 、 茜草 、 葱白温通气血 , 党参 、 甘草补益肺络 , 柴胡 、
薄荷 、 郁金 、 川芎 、 当归养血疏肝解郁。诸药合用 , 补虚
化瘀 , 开通胸阳 , 故病获愈。
张仲景以旋覆花汤论治肝着征 , 立意重在治疗肝脏受
邪 , 疏泄失职 , 经脉郁滞 , 着而不行之证。笔者以旋覆花
汤温通气血 、 化瘀去滞之意 , 用于临床肺系气滞血凝 , 运
行失常之征 , 每获良效。
(收稿日期:2007-05-22 编辑:任桂华)
标本兼治慢性结肠炎
林修炎1 , 王明秋 2
(1.武汉市护理学校 , 湖北 武汉 430040;2.武汉市东西湖区人民医院 , 湖北 武汉 430040)
  关键词:慢性结肠炎;中医药疗法;标本兼治
中图分类号:R256.3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0-0704 (2008)01-0050-01
  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 , 笔者采用中医药方法治疗慢性结
肠炎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 并积累了一些经验, 现介绍如下。
1 临床经验
笔者通过临床实践 , 总结中医药治疗慢性结肠炎在临
床上应分为两个步骤:首先是标本兼治 , 以治标为主缓解
症状;然后固本调元以善其后 。
慢性结肠炎病位在大肠 , 大肠属阳腑 , 邪滞日久 , 多
从阳化热 , 邪留之处必有湿热 , 故本病之标多为湿热蕴结
大肠。治标则以清热燥湿祛风 , 活血化瘀消肿为主。六腑
以通为用 , 大肠为阳腑 , 喜润恶燥 , 遵从通因通用 , 去腐
生新法则 , 应配合理气润肠通便法以祛邪。方选秦艽苍术
汤加减:秦艽 、 苍术 、 黄柏 、 桃仁 、 防风 、 当归 、 泽泻 、
槟榔各 10g, 生大黄 6g。如腹痛甚者 , 加乌药 10g, 延胡索
15g;如大便干结者 , 加麻仁 、 肉苁蓉各 10g;如大便溏泻
或粘液多者 , 加败酱草 、 扁豆各 15g;如坠胀不适者 , 加
青皮 、 木香各 10g;如有便血者 , 加地榆 15g。 上方每日 1
剂 , 水煎 , 早晚各 1次 , 空腹热服。一般服用 1周后 , 病
情即有改善。
当患者临床症状改善后 , 则要探本求源。该病病位虽
在大肠 , 但本源应责之肝脾 , 脾胃功能失调 , 运化失司 ,
则酿为湿患 , 痰湿留于大肠 , 阻滞气机 , 影响腑气不畅 ,
则或为便溏 , 或为大便秘涩不畅。肝主疏泄 , 肝气不畅 ,
横逆犯脾胃 、 大肠 , 则为腹痛 、 腹胀。
肝气宜疏不宜伐 , 肝血宜养不宜耗 , 故治肝首选青皮 、
木香 、 白芍 、 当归 、 柴胡以疏肝养血。治脾则宜燥湿以解
脾困 , 温脾以振脾阳 , 药选苍术 、 陈皮 、 党参 、 干姜 、 黄
芪。大肠与肺相表里 , 治大肠之病佐以宣肺理气可助肠腑
通降之职 , 药选杏仁 、 防风之类。 如见全身乏力 、 心悸 ,
酌加益智仁 、 柏子仁以养心安神;如腹部隐痛 , 宜重用青
皮 、 木香 、 白芍;如腹泻喜温喜按 , 除重用苍术 、 干姜外 ,
宜加小茴香;如腰膝酸冷 , 宜加山茱萸 、 制首乌 、 诃子 、
泽泻;如虚不受补 , 宜加黄连 、 黄柏反佐。以此调补 , 使
正气渐复 , 继以饮食调理以收功。
2 典型病例
刘某 , 男 , 44岁 , 2006年 2月 28日初诊。 左下腹下
坠隐痛 7年。 痛则欲泻 , 里急后重 , 排粘液稀便 , 每日 5
次左右。饮酒及食生冷则诸症加重 , 伴全身乏力。 曾在多
家医院治疗 , 服药则病情稍缓 , 停药即复发。舌质淡 , 舌
苔薄黄 , 根部稍腻 , 脉沉细。乙状结肠镜检查见肠壁粘膜
有节段性充血水肿。中医诊断为腹痛 (湿热蕴结 , 肝郁脾
虚)。西医诊断:慢性结肠炎。先治其标 , 方用秦艽苍术汤
加败酱草 、 扁豆各 15g, 木香 、 乌药各 10g。
服上方 7剂后 , 食欲增加 , 神疲乏力明显减轻 , 大便
成形每日 1 ~ 2次 , 腹痛坠胀不适基本消失。 舌质淡红 , 脉
弦。继用健脾益气 , 疏肝理气法。处方:党参 、 白术 、 白
芍 、 制首乌 、 香附 、 小茴香 、 黄柏 、 甘草各 10g, 诃子 、 山
茱萸各 12g, 茯苓 15g, 砂仁 、 黄连各 6g。再服 14剂 , 患
者症状全部消失 , 大便正常 , 随访半年未复发。
3 体会
慢性结肠炎属中医腹痛 、 泄泻等范畴。临症多表现为
标实而本虚 , 即腑实而脏虚。腑实宜清宜下 , 脏虚宜补宜
温 , 随证施治应不离病机大要。秦艽苍术汤中 , 秦艽祛风
胜湿清热 , 黄柏清热燥湿解毒 , 作为君药;苍术燥湿 , 防
风祛风胜湿 , 泽泻利水渗湿 , 作为臣药;当归 、 木香 、 乌
药 、 槟榔行气活血止痛;大黄 、 桃仁 、 杏仁泻下攻积化瘀。
诸药配合 , 功能清肠腑湿热 , 兼行气润肠通便。
然本病又多为虚实相兼 , 急治其标后当缓图治本。治本
应以培补脾肾、 补益气血以扶正 , 理气柔肝以平横逆之肝
气。故在运用秦艽苍术汤祛邪大半之后, 继续以白术、 黄
芪 、 陈皮 、 党参、 甘草等健脾益气 , 白芍、 青皮 、 香附等以
柔肝疏肝, 山茱萸 、 制首乌 、 泽泻补肾精 、 泻肾浊。必要
时 , 可仍以秦艽苍术汤荡清余邪。笔者认为, 针对该病的病
理特点 , 在临床上应分阶段治疗, 可收标本兼治之功。
(收稿日期:2007-07-18 编辑:冀振华)
·50· 湖北中医杂志               2008年第 30卷第 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