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旋复花善通肝络辩



全 文 :1 9 8 6 年 第 l 期
辛开苦降法。 再如 , “ 苦辛温法 ” 的等姜术
桂汤 , 加减附子理中汤和 “ 辛温苦淡 ” 法的
术附姜荃汤 , 三方之中都是只有 白术是苦味
的 , 三方均用于治疗寒湿 , 且均取 白术苦燥
之用 , 根本无苦降泄热之意 , 而苦燥与苦泄
是苦味药多种功用中的二个截 然不 同 的 作
用 。 显然 , 荃姜术桂汤 、 加减附子理中汤和
术附姜等汤都不能构成辛开苦降法 。 此外在
李氏所划分的 ,’7 8首辛开苦降方剂” 中 , 类
似上述二种情况者 , 比比皆是 。
总之 , 李氏将 《温病条辨 》 中所有的由
苦辛味药构成的方剂都统以辛开苦降法 , 是
属概念错误 , 辛开苦降法应是将苦辛味药有
机配伍 , 以开结 、 通阳 、 降逆 、 泄热的一种
治法。
旋复花善通肝络辩
金 质教研室 张京礼
近读 “肝着小议 ” 一文 , 获益非浅 , 但
文中断定旋复花汤 “方 中主药旋复花不入盯
经 , 如何能通肝络? ” (详见 《北京中医学
院学报 》 l : 12 , 1 9 8 4 ) 对此质疑 , 笔者认
为有研讨的必要 。
旋复花汤是治疗肝着病的主方 , 其中的
旋复花为方中主药是毫无疑义的 , 因为主药
“是针对病因或主证而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
物” (广州 中医学院主编《方剂学》 ) , 而肝着
病的病因乃 风寒湿邪痹阻于肝经 (肝气亦不
足 ) 所致 , 其主证为 “ 肝着 , 其人常欲蹈其
胸上 , 先未苦时 , 但欲饮热” , 故在旋复花
汤中所用旋复花的分量最重 (三两 ) , 若舍
弃旋复花而仅用葱茎或新绛 , 便不成其为旋
复花汤了 。 《圣济总录》 ( 1 1 1 7年 ) 曾明确
提 出 “ 治风寒客于肝经 , 隔院痞塞 , 胁下拘
痛 , 常欲蹈其胸上 , 名肝著 , 蹈胸汤方 ” ,
说明肝着实乃邪客肝经为主 , 并非 以肺脏受
邪寒气.上逆而成 , 所以 , 旋复花能针对肝经
经脉气血郁滞的病机 , 发挥其 “ 善通肝络而
行气 ” 的作用 , 至少从理论上讲是符合严密
的逻辑推理的 。 当然 , 我们在分析某方主药
时 , 更须着眼于主药的实际疗效 , 即旋复花
是否能治疗肝着病 ? 先从 《神 农 本 草 经》
“ 勤求古训 ” 中发现 : “旋复花 , 味咸温 ,
主结气胁下满 , 惊悸 , 除水 , 去 五 脏 间 寒
热 , 补中下气 ” , 原文虽未明言旋复花入肝
经 (因为归经学说始自金 元 时 期 ) , 但 谓
其 “ 去五脏间寒热 ” , 实已寓有能去肝脏寒
热之意 , 谓其 “ 主结气胁下满 ” , 亦寓入肝肺
二经以利气除满之功 , 原文虽未云治胁痛 ,
但结合临床实践 , 实亦具治胁痛之效 。 肝着
“ 其人常欲蹈其胸上 ” , 即有胸 (胁 ) 痞闷
不舒之主证 , 仲景选用旋复花主治之 , 药证
相对 , 故为治肝着的首选药物 。
继 《本经》 之后 , 不少本草学专著更发
展了旋复花善通肝络的功效。 如梁 · 陶弘景
( 公元 4 52 年至 53 6年 ) 在其 《名医别录 》 中
载旋复花 “ 味甘… … 消 胸上 痰结 , 唾 如 胶
漆 , 心胁痰水 , 膀胧留饮 , 风气湿痹 , 皮间
死 肉 , 目 中哆曦 , 利大肠 、 通 血 脉 、 益 色
泽 ” , 从而进一步明确了旋复花既入气分 ,
又有 “ 通血脉 ” 的作用 , 李时珍的 《本草纲
目》 (公元 1 5 9 0年 ) 曾简要概括 “旋复所治
诸病 , 其功只在行水 、 下气 、 通血脉尔” 。
即将旋复入气分与入血分的功效相提并论 ;
汪 昂的 《本草备要》 (公元 1 6 9 4年 ) 亦谓旋
复花 “ 咸能软坚 , 苦辛能下气行水 , 温能通
血脉 ” ; 吴仪洛的 《本草从新》 (公元 1 7 5 9
年 ) 同样载有旋复花 “ 能通血脉” 的功效。 有的
医药著作特别重视旋复花善通肝络的功效 ,
如 张 山雷 (公 元 1 5 7 2年 ~ 19 3 4 年 ) 在 《本
草正义 》 中 i胃 “ 旋复花 , 其主治当以泄散风
寒 、 疏通脉络为专 主 。 … … 惟其轻灵之性 、
流动不滞 , 自能流通气化而宣窒塞 , 固非专 以
升散见长 。 ” 强调了旋复花 “ 疏通脉络为专
主 ” 的功效 。 较张氏更早的吴鞠通在 《温病
条辨 · 一下焦篇四十一条》 (成书于 1 7 9 8年 )
DOI : 10. 13593 /j . cnki . 51 -1501 /r . 1986. 01. 007
成都中医学院学报
中称 “ 伏暑 , 湿温胁痛 , 或咳 , 或不咳 , 无
寒 , 但潮热 , 或竟寒热如疟状 , 不可误 一认柴
胡证 , 香附旋复花汤主之 . 久不解者 , 间 f)J
控涎丹 。 ” 吴 氏在阐述香附旋复花汤证的方
义时说 : “按伏暑 、 湿温 , 积留支饮 , 悬于
胁下 , 而成胁痛之证甚多 , 即 《金厦》 水在
肝而用十枣之证 。 彼因里水久积 , 非峻攻不
可 , 此因时令之邪 , 与里水 新 搏 , 其 根 不
固 , 不必用十枣之太峻 。 只以香附 、 旋复 ,
善通肝络而逐胁下之饮 , 苏子 、 杏仁降肺气
而化饮 , 所谓建金以平木 , 广皮 、 半夏消痰
饮之正 , 获等 、 慧仁 , 开太 阳而阁阳明 , 所
谓治水者必实土 , 中流涨者开支河之法也 。 ”
从上述对香附旋复花汤证的分析 中 可 以 看
出 , 该汤证乃十枣汤证的轻证 , 病在肝肺为
主 , 而旋复花的作用重在 “ 善通肝络而逐胁
下之饮 ” , 并非取其温降肺气之功 。 山于肝
着病与悬饮轻证 (郎香附旋复花汤证 ) 的病
位均涉及肝经经脉与胸肺 、 病因均与寒饮有
关 , 故在解释旋复花汤的方义时 , 《选读》
谓 “方中主以旋复花善通肝络而行气” , 考
溯其源 , 显然并非悖逆经旨。
不少 《金医》 注家和本草专著又直接将
旋复花归入肝经 。 如 《金厦悬解 ,) 称 “ 旋复
行血脉之寮 ; ” 《高注金遗要略》 一认为旋复
花乃 “肝经之气药 … … 又为胸中之降药 。 ’ 夕
《金医新义》 云 “ 旋复功能通气散血 , 为柔
肝之要剂 。 ” 《雷公炮制药性解》 、 《本草新
编》 以及 《中药大辞典》 均将旋复花归入肝
经 、 和肺 、 胃、 大小肠 、 膀就经 。
综上可知 , 《选读》 谓 “ 旋复花杨 , 行
气活血 , 通阳散结 。 方中主以旋 复 花 善 远
肝络而行气” 的说法是具有理论与临床依据
的。 笔者管见当否 ? 尚祈指正 。
姜 春 华 教 授
哮 喘 医 案 选
上海 医科 大学 或克敏整理
.蝙岁公训了计为R口夕址乡月尹世多晓刃产ù老中医经验.饭`的奋丹洲湘产配d瀚屯ù吓次
. 盗汽、却二 .
姜春华教授治疗哮喘经验丰富 , 现将笔
者侍诊所得 , 整理归纳为十二法 , 择要介绍
如下 。
一 、 宣肺化饮
医案一 : 陈某 某 , 女 , 5 7 岁 。 哮 喘 5
年 , 遇冷 即发 , 咳喘痰稀 , 作白沫状 。 夜间
喉中如作水鸡声 , 舌淡苔白、 脉滑 。 证属肺
有寒饮 。 拟射干麻黄汤加减 。
药用 : 射千 9 克 麻黄 9 克 前胡 9 克
紫苑 9 克 干姜 3 克 细辛 3 克 五味子 6
克 半夏 9 克 。 此方服 5 荆而喘平 。
按 : 案中五味子一味 , 姜老常用于镇咳
平喘。 `姜老说 : “ 五味子镇咳新 老 虎 实 皆
宜 , 表矗痰多一概无忌 ” 。
二 、 清肺解毒
医 案 二 : 江 某 某 , 男 , 12 岁 。 高 热
(3 9
.
S
O
C ) 咳喘 , 鼻翼煽动 , 呼吸气粗 , 汗
出而热不解 。 痰色黄稠 , 舌 红 、 苔黄、 脉洪
大 。 西医诊断为小 儿支气管肺炎 , 治拟宣肺
平喘 , 清肺解毒 。
药爪 : 麻黄 9 克 生石膏” 克 杏仁 9
克 甘草 6 克 黄冬巧克 银花 15 克 鲜鸭
踢章3 0克 此方服 5 剂而热退喘平 。
三 、 通腑降逆
医案三 : 张某 某 , 男 , 3 8岁 。 哮 喘 大
发 , 住院一周 , 连 日用中 、 西药周效 。 大便
秘结 , 多 日不通 。 苔黄带黑 , 脉弦 。 此证属
热结肠腑 , 肺失宣肃 , 治宜清热除滞 , 通腑
降逆 。 药用 : 生大黄 9 克 玄明粉 6 充 川
厚朴 9 克 积实 6 克 。 服此方 1 剂 , 便通喘
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