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支9 a Z年第 4 期 (总 23 3 )· 4 1·
吴 鞠 通 运 用 新 绛 旋 复 花 汤 的 经 验
马鞍山钢铁公司医院 黄 兆 强
清代淮阴名医吴鞠通先生不但在温病学说
方面卓有成就 , 并且临床善于运用祛痕通络法 。
诊余反复研读 《吴鞠通医案 》 , 从他对新绛旋复
花汤的临床应用经验 中 , 领悟到吴氏对祛寮通
络法极有创见 。 据案中所列 , 本方应用于胁痛 、
肝厥 、 肝痛 、 吐血 、 症瘦 、 淋漓等九个病症 。
兹将个人的学 习体会略述如下 :
方剂组成和适应证
新绛旋复花汤出自吴氏治疗谢某肝痈案 。
吴氏自注云 : “ 此方 《金医 》载在妇人虚劳门 , 有
识者其悟之 ” 。 考 《金医 · 妇人杂病脉证 并 治 》
篇 , 用旋复花汤治疗妇人寒虚相搏 、 内阳衰惫
不能提摄所致的半产漏下 。 方中药物只有旋复
花 、 新绛 、 葱茎兰味 。 可见 , 吴氏之新绛旋复
花汤系仲景旋复花汤衍变而成 。
组成 : 新绛纱 、 桃仁泥 、 归横须 、 旋复花 、
丹皮 、 广皮 、 制半夏七味 。
方 解 新绛人肝理血 , 旋复花治结气 、 通
血脉 , 归须 、 桃仁辛润通络 , 半夏 、 广皮燥湿
化痰 、 理气和中 , 丹皮活血散痕。 综观全方 ,
具有行气散结 、 宣通肝络的功用 。
加减法 时时欲呕者 , 加古勇连 、 黄琴 、
川谏子 、 林米 ; 郁者 , 加广郁金 、 香附 , 寒凝
痕阻 , 加川椒 、 桂枝尖 ; 肝络不和 , 加降香 、
郁金 、 红花 、 两头尖 、 玄胡 ; 肝逆 , 加代猪石 ;
气逆吐血 , 加苏子 、 降香 、 紫石英 、 黑姜 ; 腹
中拘痛 、 小便短赤 , 加桂枝尖 、 小茵香 、 察香 、
韭白汁 、 川柏 、 珑拍 ; 痹痛者 , 加晚蚕砂 、 牛
膝 、 防己 、 桂枝 、 芭仁 、 姜黄 , 肿胀 , 加香附 、
厚朴 、 积实 、 云芬 、 腹皮 、 木通 、 改仁 、 通草 、
小茵 、 桂枝 、 括萎 , 雍瘤 、 疟母 、 干血痔 、 血
痹 、 痛经 、 跌仆 、 棒疮等症 , 酌用化症回生丹
间服为妙 。
适应证 临床凡具有 “肝郁气滞 、 胸 胁 胀
痛 、 疮痰积聚 、 脉络痕著 ” , 或 “ 血证久不止 ” 、
` 吐痕血 ” 等络脉痹阻的证候 , 即为应用本方指
征 。
临 床 应 用
一 、 胁痛 : 凡 “ 肝著 ” 胁痛 , 均可应用本方
宣通肝络 (计 7 案 ) 。
肝著见于 《金匾 · 五脏风寒积聚病脉 证 并
治 》 篇 , 原文说 : “ 肝著 , 其人常欲蹈其胸上 ,
先未苦时 , 但欲饮热 , 旋复花汤主之 ” 。 这是肝
脏气血郁滞 , 留着不行的证候 , 故用下气散结 、
二〔 二王二二` 二 J 二二奋二二节二〕 乙二瑙 二二洲二 3 己二蚤二二资二二汇二资二 3 二二谈二二资二二`二〕 二习〔 乃〔 二1二二资二二资二 二, 泣〕 二 二浦二二1 二习〔 二资二二资二习仁习巳 J 二
连解黄色稀便多次 , 咯血遂止 。
按 : 本例咯血为郁热化火伤及肺络 , 故投
以半夏泻心汤加清肺化痰之品 。
三 、 水 气 胸
〔例 3 〕沈 义 , 女 , 7 3岁 , 1 9 8 1年 3 月 1 6日 初诊 。
咳喘反复发作五年 。 近月来 日夜喘咳 ,痰多粘腻 ,
脱痞胸闷 , 泛恶纳呆 。 近增右侧胸痛 , 恶寒发 热 (体
温 38 . 5 ℃ ) , 口腻而干 , 饮水不多 , 大便 不 畅 , 舌 苔
微黄腻 , 脉濡数 。 胸透示 : 轻度肺气肿 , 右侧少量水
气胸 。 证属脾虚胃窒 , 肺气失宣 , 痰热互结 , 治予半
夏泻心汤加减 :
法半夏 8克 、 黄答 5 克 、 川连 3 克 、 苏子梗 (各 )
6 克 、 炒萎皮 15 克 、 太子参 30 克 、 桑白皮 30 克 、 带皮获
等 2 0克 、 淡干姜 3 克 、 炙甘草 3 克 ,服药六剂 , 诸恙递
减 。 继续调治二十余 日喘咳均平 。 胸透复查 : 右侧水
气胸消失 。
按 : 本例咳喘颇剧 , 先予理脾调 胃 , 以达
到后天济先天 。
`
42
·
( 总2 3 4)
宣通肝络之旋复花汤 。 吴氏系用新绛旋复花汤 ,
功同而力宏 。
〔案 1 〕癸亥十一月二十八 日 , 苏氏 , 三十二岁 。
脉弦数 , 左尺独大 , 底居右胁 , 发则攻心 ,痛跃不止 ,
病名肝著 , 先宜宣络 , 后补八脉 。
新绛纱三钱 , 桃仁 (炒 )三钱 , 炒丹皮三钱 , 旋复
花 (包 )三钱 ,郁金二钱 , 元胡索二钱 , 降香末三钱 , 归
须二钱 , 两头尖 (拣净 )三钱 。 煮三杯 , 分三次服 。
二 、 疮瘦积 聚: 兼有胁痛 , 可由七情忧郁
引起 (计 4 案 ) 。
〔案 2 〕乙酉八日三十 日 , 王室女 , 二十岁 。 肝郁
结成症杏 , 左脉沉伏如无 , 右脉浮弦 , 下焦血分闭塞
极矣 ! … … 治法以宣络为要 。
新绛纱三钱 , 桃仁泥三钱 , 广郁金三钱 ,苏子霜三
钱 , 旋复花 (包 )三钱 , 归横须三钱 , 降香末三钱 , 公
丁香一钱五分 。 煎三杯 , 分三次服 。
复诊加用化雍回生丹 , 服至瘫 疲化 尽 为
度 。
三 、 肝厥 : 本方用于寒厥 。 见症当有四肢
逆冷 、 蜷卧不渴 、 面青溺白、 脉沉细而迟 。 病
势极险如案中所说 : “大凡寒厥必死 ” 足可佐证
(计 2案 ) 。
〔案 3 〕乙丑十一月十一日 , 高氏 , 四十五岁 。 肝
阳 _上窜 , 因怒即发 , 十余年突 。 经云久病在络 , 岂经
药可效 ? 再肝厥之证 , 亦有寒热之不同 。 此证脉沉而
弦细 , 其为寒也无疑 。 大凡寒厥必死 , 今不死者 , 以
其为腑厥而非脏厥也 。 现胁下有块有声 , 经色紫黑 。
议先用温通络脉法 。
新绛纱三钱 , 半夏五钱 , 降香末三钱 , 川椒 ( 炒
黑 )二钱 ,旋复花 (包 )三钱 , 生香附三钱 , 桂枝嫩尖三
钱 , 归须二钱 , 桃仁炭三钱 。 煮二杯 , 分二次服 。
四 、 扦痈: 肝著病情延久 , 肝经络痕挟痰
饮咳呛脓血 、 痰有臭味者 , 即系肝着成痈 , 必
兼胁痛 (计 2 案 ) 。
〔案 4 〕孙氏 , 三十三岁 。 呛咳脓血气臭 , 午后身
热面赤 , 宛若阴虚 , 但左胁痛甚 , 脓血之中 , 兼有稀
痰 , 乃肝痈挟痰饮所致 。 先治肝痈 , 与活肝络 。
新绛纱 , 半夏 , 归须 , 旋复花 (包 ) , 广皮 ,郁金 ,
降香末 , 桃仁 , 苏子 , 元胡索 , 人参 (后方加入 ) , 青
皮 。
五 、 吐血 : 吐血久而不止 、 其色痕紫 , 或
伴胁痛 , 胸中痞塞之络痹血痕者 , (计 5 案 ) 。
江苏中医杂志
〔案 5 〕王 , 脉弦如刃 , 吐出血后 , 左胁胀痛 , 喉
中如有物阻 。 治在肝络 , 使血不舜 , 则吐血可止 , 止
后当与补阴 。
新绛纱三钱 , 郁金二钱 ,降香末三钱 ,旋复花 (包 )
三钱 , 桃仁 (炒 )三钱 , 元胡索二钱 , 归横须二钱 , 丹
皮二钱 , 苏子霜二钱 。 煮三杯 , 分三次服 。
六 、 单腹胀 : 院腹坚满 , 青筋显露 , 胁痛
忧郁 , 胁腹攻痛 , 痛如针刺 , 面色晦暗薰黑或
淡黄无华 , 形瘦骨立 , 舌紫 , 脉细涩或细弦者
(计 2案 ) 。
〔案 6 〕郭氏 , 六十二岁 … …单腹胀 , 死症也 ; 脉
无胃气 , 死脉也 ; 以死症而见死脉 , 必得心火旺相 ,
泄肝郁之阴气 , 而后血脉通 , 血脉通 , 脏气遂 , 死症
亦有可生之道 。 … …于是为之立开郁方 , 十数剂而收
全功 。
旋复花 (新绛纱包 )三钱 , 香附三钱 ,广郁金三钱 ,
姜半夏四钱 , 青皮二钱 , 苏子霜三钱 , 降香末三钱 ,
广皮三钱 , 归横须二钱 , 川厚朴三钱 。
七 、 林漓 : 本方适用于气郁伤肝 , 郁火下
迫引起之血淋 (计 2 案 ) 。
〔案 7 〕珍 , 十 /又岁 。 血淋太多 , 先与导赤不应 ,
继以脉弦细 , 询由怒郁而起 , 转方与活肝络 。
新绛纱三钱 , 归须三钱 ,片姜黄二钱 ,旋复花 (包 )
三钱 , 香附三钱 , 苏子霜二钱 , 降香末三钱 , 郁金二
钱 , 丹皮炭三钱 , 桃仁泥三钱 , 红花二钱 。 煮三杯 ,
分三次服 。 四帖而安 。
八 、 疾饮 : 肝郁挟痰饮者 (计 1 案 ) 。
〔案 8 〕丙戌四月十五 日 , 陈女 ,十五岁 。 (第五诊 )
脉大则病进 , 脉小则病退 。 肝郁挟痰饮 , 三法俱效 ,
仍以两和肝胃 , 调和营卫立法 。
代褚石五钱 (般飞 ) , 桂枝三钱 , 降香末二钱 , 香附
三钱 , 新绛纱三钱 ,炒白芍三钱 ,归须二钱 , 旋复花三
钱 (包煎 ) , 广皮三钱 , 益智仁一钱五分 , 姜半夏五钱。
九 、 扦郁犯胃: 吴塘治章某头痛 , 前医误
用熟地 、 桂 、 附 、 鹿茸峻补阳气 , 发为马刀 。
经清少阳胆络等法 , 向愈 。 唯肝郁犯胃 , 饭后
胸痞 。 用本方取效 。
〔案 9 〕乙酉四月十八 日 , 章 , 四十三岁 。 ` 第十
六诊 )肝郁误补 , 结成马刀 , 目几坏 。现在马刀已平其
半 , 目亦渐愈 , 脉之数者已平 , 惟左关独浮 ; 其性甚
急 , 肝邪总未能降 , 胃不甚开 , 胸中饭后觉痞 , 舌白
滑微黄 , 皆木旺克土之故 。 其败毒清热之凉剂哲时停
1 9 8 2 年第 4期 (总2 3 5 ) · 43 ·
止 , 且与两和肝胃。
新绛纱三钱 , 姜半夏三钱 , 粉丹皮三钱 , J“ 皮炭
三钱 , 归横须二钱 , 旋复花三钱 (包煎 ) ,广郁金二钱 ,
降香末一钱五分 , 苏子霜一钱五分 。
新绛旋复花汤除应用于 以上九个病症以外 , 它如
妇科经闭、 淋带 、 腹痛 , 亦可加减应用 , 如达女一案
即用本方合天台乌药散而愈 。
结 语
活血祛痕法 自从张仲景奠基以来 , 历代医
家均有所发明 。 张从正以汗 、 吐 、 下法流通气
血 , 朱震亨调达气血 , 以解郁滞 ; 王清任善用
祛痕法治疗多种疾病 , 并总结出一整套治疗 “ 痕
血证 ” 的理论和方剂 ; 叶桂创辛润通络法 , 对疮
积顽症以虫类药物搜剔通络 ; 唐容川对血证首
创 “止血 、 消癖 、 宁血 、 补血 ” 四大法门 , 各有
独到之处 。
吴子鞠通 , 学于叶桂 , 颇受叶氏 “ 久痛 人
络 ” , “ 初病气结在经 , 久则血伤人络 ” 、 “ 气分
不效 、 宜治血络 ” 等学术思想的影响 , 对肝郁络
痕特别重视 , 宗仲景旋复花汤立意 , 制定宣通
肝络之新绛旋复花汤 , 临床应用得心应手 , 机
园法活 。 这是十分值得我们整理发掘的一份宝
贵遗产 。 读 《吴鞠通医案 》后颇有感触 , 草此扎
记 , 仅是愚者一得 、 管中窥豹而己 。 限于学识
水平 , 不当之处 、 敬请指正 。
注 : 新绛一药 , 当今药肆往往不备 ,习惯以红花、
茜草代用 , 效同 。
辫 证 得 失 三 则
湖南省平江 县中医院 周博文
证象白虎而实非白虎汤证
翁 x x , 女 , 28 岁 。 怀妊六月有余 , 发病廿
余天 。 初为外感寒邪 , 服药身痛除而发热不退 ,
汗多湿透内衣 , 口渴 , 心烦 , 便秘 , 脉浮大而
数 , 舌红苔薄黄 。 某医诊为 “ 阳明经证 ” , 处以
白虎汤不效 。 邀我诊时 , 认为药证相符 , 然何
以服之不应 ? 细询其热不甚高 (体温波动在 38 OC
左右 ) , 口渴不多饮 , 汗出甚于夜 , 诊脉虽浮大
而重按无力 。 再舌红为阴虚之象 , 苔黄薄而干
系内热津伤 。 综合分析 , 虽证象 白虎 , 但病机
非阳明气分大热 。 复思其重身气血易亏 。 辨证
以阴虚内热立论 , 投当归六黄汤五剂 。 热退汗
止 , 诸证悉除 。
从 “ 肝阳上亢 ” 论治 , 叠用羚羊角 、夭麻 、 钩藤 、
石决之类周效 , 前车当鉴 , 细思抽掣挛痛 , 非
惟风邪为患 , 寒邪亦可致病 , 盖寒性收引故也 。
审其因 , 起病于夜间冒风受凉之后 , 失于表散 ;
又屡进凉肝熄风之品 , 致寒邪里伏 , 不得外解 ,
则疼痛愈演愈剧 ; 脉弦固常主肝病 , 然亦多见
于痛证 ;观其痛时抱头裹 巾 , 有 “ 热在皮肤 , 寒在
骨髓 ” 之悟 。 因而辨证为风寒头痛 , 遂予川芍茶
调散改作汤剂予服 , 一剂痛减 , 三剂即告痊愈 。
风寒头痛误为肝阳头痛
王 X X , 女 , 52 岁。 头部痉挛性剧痛月余 。
发作时 , 双手抱头翻滚 。 反复不已 。 诊脉弦而
有力 , 舌质淡红 , 苔薄白 。 初步诊为肝阳头痛 。
暗忖为何久治不效? 乃索前医处方观之 , 亦皆
湿热痹误认寒湿痹
朱 X x , 男 , 43 岁 。 突起腰痛 , 连及下肢 ,
足不能步 , 且其痛难忍 。 查患部无红肿发热之
象 , 而身有畏寒怯冷之感 , 口不渴 , 二便如常 。
舌质略红 , 苔白厚满布 , 脉象弦滑 。 辨证为寒
湿痹 , 投以五积散改为汤剂予服 , 不料连进五
齐lJ , 痛势更剧 , 彻夜呼喊哭闹 。 复久按其脉 ,
左关弦滑独见 , 且带数象 , 应主肝热痰浊 。 细
察舌象 , 舌体瘦小而薄 , 舌质尖边红绛 , 亦主
里热 , 舌苔虽白厚满布 , 但颗粒粗大如豆渣 ,
多主实热湿蚀 ; 皆为湿遏热伏之象 , 因而舍证
从脉从舌 , 按湿热痹痛论治 , 改进当归拈痛汤 ,
一剂知 , 二剂痛大减 , 连进十二剂 ,诸症消失 ,
健步出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