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旋复花汤中的“新绛”考



全 文 :辽 宁 中 医 杂志
“新绛” 见于 《金医要略 》旋
覆花汤 (方组 : 旋覆花三两 , 葱十
四茎 , 新绛少许 ) 。 旋覆花汤在叶
天士 《临证指南 》及清代诸家医方
中常见使用 , 治络疲肝着 之 症 确
有疗效 。 但此汤中的 “新绛” 究系
何物 ? 清代方书常将 “新绛” 写作
“猩绛” 。 这 当 然 与 《金 匾》原
文不合 。 解放前曾有取清代官员所
戴红缨帽上的红色丝线充作 “猩绛 ”
的 。 然汉代之方何以得用清人帽缨
入药? 足证其非 J i日时认为猩绛正品是以真丝
线染猩猩血晒干而成 , 今难考其源 。 但猩猩已
属难得 , 取血染丝 , 如何能供临床所需 ? 所以
过去常用颜料将人造丝及麻线染成红色 , 又分
广猩绛 、 细猩绛两种规格 (主产浙江虎丘) , 实
属 自欺欺人 。 解放后 已取缔 。 那么现在 “新
绛” 当用何物 , 实有加以考求的必要。
可是历史上有的医家连旋覆花汤也表示怀
疑 , 他们就更不 一谈及新绛了 。 考旋覆花汤两见
于 《金匾要略 》一 主肝着 , 一 治 妇 人 半产漏
下 。 《医宗金鉴》在肝着条注云 : “ ‘旋覆花汤
主之 , 六字 , 与肝着之病不合 , 当是衍文” 。
又注妇人半产漏下 : “此条详在《伤寒论》辨脉法
篇 , 错简在此 。 旋覆花汤一句 , 亦必是错简。
半产漏下 , 则气已陷 , 焉有再用旋覆花下气之
理 。 ” 日 · 多纪元简附和说 : “旋覆花汤 , 徐
(彬 )程 (林 ) 诸家为妇人杂病 中方 , 然千金不
载 , 金鉴为衍文 , 今从之 ” 。 近人陆渊雷亦从之 。
按肝着症旋覆花汤宋校原注为 : “ 臣亿等
校诸本 , 旋覆花汤皆同” (程林认为 “ 同” 恐
“ 阁” 字讹 。 但因此处有汤名无方组 , 即使作
“阅” 字解 , 也不能认为连汤名亦缺。 否则 ,
诸本皆缺 , 此汤名又从何来 ? ) , 说明当时诸
本都有此汤 。 临床用以治肝着确效 , 故不能说
“不合” 。 至于此汤在妇人杂病篇 , “千金不
载” , 也不能引以为据。 因为 《千金方 》 之
时 , “江南诸师秘仲景要方不传” , 孙思邀所
收 《金厦 》内容本系残卷 。 又平产漏下 , 疲阻
可知 , 行气祛疲 , 并无不可 。 比旋覆花治结气
而通血脉 , 虽云下气 , 不同于积朴 。 故 《医宗
金鉴 》的推衍 , 实为一家之言 。 况时隔千年 ,
又怎能处处要求仲景用药合乎后世的框框呢 ?
笔者考诸本草 , 苏颂云 : “张仲景治伤寒 , 汗
后心下痞坚 , 哈气不除 , 有七物旋覆代猪汤 ;
杂治妇人有三物旋覆汤 。 ” 故至少在宋代校正
《金匾 》时 , 旋覆花汤确已有之 。 结合前引林
亿校肝着之语 (苏颂 、 林亿同在北 宋 校 正 医
书局 , 所见多善本 )可知后世 “衍文” 、 “错
简” 之说不过是臆 测。 即便 “错简” , 也不过
是顺序错乱 , 并不能确认此汤汉代没有 , 故
“新绛” 仍应考求。
对旋覆花汤不疑的诸家 , 在 “新绛” 的解
释方面 , 却又见仁见智。 今择要列于下 : 赵以
德 : “新绛疑是徘帛也 。 凡丝皆理血 , 血色
红 , 用绛尤切于活血 。 ” 周扬俊 : “取有色无
质者 , 能入藏血之地而不 著 耳 。 ” 尤 在 径 :
“绛帛 , 入肝理血⋯ ⋯ 妙 唐容川 : “惟新绛乃
茜草所染 , 用以破血 , 正是治肝经血 着 之 要
药” 。 陈伯坛 : “新绛着水便赤 , 具有血色之
华 , 且绛为草本 , 少许作汤服 , 则脉道之色如
输染 , 其去癖生新之效力何待言? ” 黄树曾 ;
“新绛乃红蓝花所染排帛 , 是治肝经血着之要
药 。 ” 等等。 也有一些书对此迥避而不谈 。 上列
诸说 以新绛为 “绛帛” 或 “绑帛” 影响较大 。
考本草未载 “新绛” , 也无名 “绛” 之植
物 。 陈藏器另记有 “故排帛” , 云可治疗肿
等。 《金匾》治马坠及一切筋骨损伤方 , 也用了
“幻卜帛如手大 , 烧灰” 。 倘以为新绛 即 是 维
帛, 等于说一药两名 , 这在仲景书中 确 为 罕
见 。 结合药名、 用法 、 主治来看 , 两者应该有
所差异 。
汉 · 许慎 《说文解字 》释 “绛” 云 : “大
赤也 , 从系 , 条声 , 古巷切 ” (又 “排 : 帛赤色
也 , 从系 , 非声 , 甫微切” ) 。 故作为药物的
“绛” , 似可认为是绛 (大赤 )色的丝织物 。
古代用什么染绛呢 ? 《名医别录 》云 : “茜草
⋯⋯可 以染绛 。 ” 今考古专家对汉代丝织物所
作的化学分析 , 可知染料中有茜草素 (al iz 、
in e )和靛 蓝 ( i n d ig o tin ) , 前者当 由茜草
金郑生
旋复花汤中的绛新Ž考
DOI:10.13192/j.ljtcm.1982.01.44.zhengjsh.019
1 0 5 2 年第1 期
( R
u b ia tin e t o r iu rn ) 而 来。 《史 记 · 货殖
列传 》云 : “千亩危茜⋯ ⋯此其人 , 皆与千户
候等 。 ” 魏 · 孟康注 : “ 茜草 、 桅子 , 可用染
也 。 ” 故汉代用茜草染绛 , 应该是很普遍的。
所谓 “新绛” , 大概是指茜草初染 , 尚未经洗
涤使用之丝织物 。 用于煎剂 , 其起作用的似乎
主要是茜草之汁 (也可能包括染色时配料 ) 。
按茜 草 有 “止 血 、 内 崩 下 血” ( 《别
录 》 ) 之功 。 《素问 · 腹中论 》用四乌贼骨一
惹茹 (即茜草 ) 治 “血枯” , . “有所大脱
血” 。 因此 , 茜草对于旋覆花汤的主治是完全
符合的 。 唐容川认为新绛是 “茜草所染” 并非
虚妄 。 那么 , 有无用茜草提取物 (如马蓝中取
青黛 )作新绛的可能性呢 ? 从所示用量为 “少
许” 来看 , 也许有可能 , 但尚无进一步的旁
证 , 待考 。 此外 , 象茜草历史悠久 , 疗效可靠
的药 , 为什么张仲景不使用呢? 这的确费解 。
会不会仲景借 “新绛” 而发挥茜草之功呢 ? 现
已难知仲景原意 。 但从汉代广用茜草染绛 , 可
知 “新绛” 一物与茜草的联系是比较明确的 。
但是 , “绛 ” 与 “幻卜” 均是红色 (据 《说
文 》所释稍有差异 ) , 能够染红的也并非茜 一草
一物 。 茜草另一名称为 “染维草” ( 《蜀本图
经 》 )晋 · 徐广释 “茜” 云 : “茜 , 音倩 , 一
名红蓝 , 其花染结赤黄也” 。此处将茜作红蓝花
是不对的 , 但说明红花在晋也用于 “染增赤黄” 。
其它文献记载红花可染真红 , 且多用制胭脂 。
《博物志》云 , 红花为张赛所得 。红花作为药物在
本草书 中首见于宋 《开宝本草 》, 可见它的使
用历史远不如茜草悠久 。 用 以染丝的记载也不
如茜草多 (考古研究多未提及 ) 。 仲景书 中已
用红蓝花 , 是否还有必要再用其染织物? 当然 ,
从红花功效来看 , 用于旋覆花汤其理不悖。 但
若论与新绛的关系终不如茜草染绛更为贴切 。
古代染红之物可能还有 , 因记载不多 , 不
予罗列 。 其使用也肯定不如上述二药广泛 。
要之 , “新绛” 当指茜草等初染的丝织
物。 旧时 以红缨或 “猩绛” 等伪品混充是不 切
合实际的 。 清代诸家所用 “猩绛” 也可能是伪
品 。 但他们多配加活血化疲药 , 因此旋覆花汤
仍然取效。 笔者初步认为 , 现在似可用茜草以
代 “新绛” , 既不悖古方 , 又 切实用 。 区区管
见 , 请同道批评。
脾 肾 阳 虚 泄 泻 验 案
沈 士 荫
例一 、 李 )< x , 男 , 4 5岁 , 渔 民。 78 年 3
月 9 日初诊 。 病延 5 、 6 年 , 黎明前 腹 部 作
痛 , 肠鸣即泻 , 泻后则 安。 大便如糊状 , 带有
粘液 , 每天 3 , 、 5 次 , 若食生冷或油腻食物则
泻甚 。 纳谷不香 ; 腰酸怯寒。 经某医院诊为慢
性结肠炎 。 便检 : 有不消化食物和白细胞 , 叠
经中西各法治疗未得显效。 脉沉细 , 舌苔薄白
根腻。 症属脾肾阳虚泄泻 , 脾虚运化失职 , ’肾
虚胃关不固 。 治宜温肾暖脾 。 处方 : 熟附片
10 克 , 党参 12 克 , 炒白术12 克 , 炮姜 5 克 , 砂
仁 5 克 , 爆肉落10 克 , 喂木香10 克 , 益智仁 5
克 。 服 5 剂后腹痛减轻 , 腹泻每天 2 次 。上方加
黄茂 15 克 , 赤石脂 1 5克 , 粳米20 克 , 又服10 剂
而痊愈。 两年后随访未复发 。
例二 、 王 K x , 男 , 8 岁。 因饮食失调 而
致腹泻已年余 。 大便稀塘或如水样 , 完谷不
化 , 每天 3 一 4 次 , 受寒凉腹泻尤剧 , 四肢厥
冷。 某医院诊为消化不良 、 给服合霉素等药不
效 。 舌苔白 、 一舌质淡 , 脉沉细而迟 。 此命门虚
寒 火不生土 脾胃肾俱虚 化机不振 , 法当
温补脾肾 。 处 方: 补骨脂 5 克 , 吴英 3 克 , 展
肉范 5 克 干 姜 3 克 、 熟附片 5 克 。 焦 白术
10 克 , 炒山药 10 克 : 焦山碴20 克 , 砂仁 3 克 ,
梗米 20 克 。 服 5 剂腹泻尤 。 按上方加减继服 5
剂而痊愈 。 1 年后随访未复发 。
按 : 脾肾阳虚泄泻 , 是以阳虚为特征 。 二
者有一定联系 , 脾 阳虚是中阳不足 , 阳虚程度
较轻 , 脾阳虚可累及肾阳虚。 肾阳虚 , 是命火
不足 , 阳虚程度较重 。 命火为人体生活机能所
系 , 火强则生机可 由之, 而壮 , 火衰则生机可 由
之而弱。 肾阳一虚 , 就无以鼓舞脾阳 , 脾失温
煦 , 运化失常而为泄泻 。 例一 、 阳虚程度较
重 , 用附子理中汤加沫温补脾肾。 5 剂后脾肾
之阳渐振 , 佐加固涩 .止泻之品 。 此法可助药
力 , 有利恢复脾胃功能。 若始用赤石脂之类 ,
则湿滞内留, 易为胎害。 例二 、 因饮食失调致
泻 , 乃脾虚及肾 . 阳虚程度较轻 , 治疗以四神
毖L加重健脾止泻之品 , 不加固涩药即可取得满
意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