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9种杀线剂对香蕉根结线虫病防效差异显著



全 文 :铝毒是酸性土壤限制作物生产潜力发挥的重要因子。同
时,由于酸性土壤上铵的硝化作用比较弱,无机氮的形态是
以铵态氮为主。长期以来,酸性土壤上这两个特性(铝毒和铵
态氮为主)是否在植物体内(耐铝毒和偏喜铵)有关联倍受关
注,但是一直没有取得显著的进展。
最近 5年来,中科院南京土壤研究所沈仁芳研究员课题
组通过室内培养实验,研究了铵态氮和硝态氮供应对水稻铝
毒表现的影响,发现与硝态氮供应相比,铵态氮显著降低了
铝对水稻的毒害,水稻根系铝积累量在硝态氮条件下是铵态
氮条件下的几十倍。铵根离子本身以及植物吸收铵态氮产生
的氢离子与铝离子在水稻根表竞争吸附位点,是铵态氮减轻
铝对水稻毒害的机制之一。
胡枝子是一种广泛分布于酸性土壤的耐铝植物。课题组
在胡枝子氮铝相互用上的研究表明,虽然铝胁迫下根系分泌
有机酸是胡枝子耐铝的机制之一,但是添加铵态氮仍能够进
一步增强胡枝子对铝毒的耐性,充分证明了铵态氮在减轻植
物铝毒中的有效性。
针对铵态氮在减轻植物铝毒害中的重要性,联系到水稻
又是较为偏好铵态氮的作物种类,课题组进一步研究了 30
个水稻品种氮铝相互作用,发现水稻的耐铝能力与偏好铵态
氮能力之间存在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与硝态氮偏好能力之间
存在极显著负相关关系;铝在铵态氮供应下甚至促进水稻生
长,在硝态氮供应下抑制水稻生长。依据上述结果,研究人员
建立了土壤-植物系统氮铝相互作用模式,阐述了植物耐铝
与“喜”铵的协同作用,耐铝与“喜”硝的拮抗作用。这一作用
模式不仅存在于不同水稻品种之间,在不同植物种类间也有
类似规律。由于铵态氮在酸性土壤无机氮源中占有较大比
例,依据上述知识,有望实现协同提高酸性土壤植物耐铝能
力和氮效率的目的。
上述研究成果为植物适应酸性土壤机制提供了新观点,
同时也为酸性土壤养分管理和植物品种选育提供了依据,具
有科学理论和应用实践双重价值。
(刘刚)
海南省农科院农业环境与植物保护研究所对 9种不同作
用机理的杀线虫制剂进行了香蕉根结线虫病田间防效评价试
验。
结果表明,10%噻唑磷颗粒剂、35%威百亩水剂和 98%
棉隆微粒剂对香蕉根结线虫具有良好的防效,不仅能控制土
壤中 2龄幼虫数量,而且能非常有效地抑制根结的形成,同时
具有速效性好、持效期长、残留毒性低等优点,可作为香蕉根
结线虫防治的首选药剂;5%丁硫克百威颗粒剂和 0.5%阿维
菌素颗粒剂具有较好的防效,对土壤中 2龄幼虫数量和作物
根结的形成具有中等水平的控制能力,速效性好,同时具有一
定的持效性;生防制剂 5亿活孢子 /克淡紫拟青霉颗粒剂和
2.5亿孢子 /克厚孢轮枝菌微粒剂在香蕉生长前期防效较差,
而在生长中期的防效逐渐上升并保持稳定;2.5%二硫氰基甲
烷可湿性粉剂的表现一般,但可在生长季节多次灌根使用,同
时具有毒性低、使用方便的优点,是当前为数不多的、能在作
物生长季节里施用的广谱型杀线虫制剂;50%氰氨化钙颗粒
剂的表现最差,仅能一定程度地控制根结线虫数量,未能有效
地抑制病害的发展,对 2龄幼虫的控制能力不超过 60天,生
长中后期的 2龄幼虫数量和根结指数增长较快。 (刘刚)
石河子大学农学院、新疆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研究
人员近期采用浸叶接虫法,测定了啶虫脒与硫丹混配对棉蚜
防治的增效作用及两种药剂混配的最佳配比。
试验结果表明,啶虫脒与硫丹按有效成分 1∶643比例进
行混配时,混剂表现为明显的增效作用,共毒系数达 178.9。
啶虫脒与硫丹按有效成分 1∶1713配比亦表现增效作用,共毒
系数为 203.8。两种药剂以最佳比例进行增效混配,不仅可以
优化单剂的毒杀效果,还可延长单剂的使用寿命,延缓棉蚜的
抗性发展。
截至 2012年 11月 4日,共有 39个硫丹产品在我国登
记有效期内,其中原药产品 5个(国外企业 3个,江苏企业 2
个),制剂产品 34个(均为乳油,国外企业 1个,国内企业 33
个,分布在江苏、山东、浙江、陕西、新疆、广西、安徽、河北、江
西、河南、北京、广东等 12个省、市、区);登记作物以棉花为
主,部分产品包括烟草。
根据农业部、工信部、环护部、工商总局、质检总局五部门
联合发布的 1586号公告规定,自 2011年 6月 15日起,停止
受理硫丹等 22种高毒农药新增田间试验申请、登记申请及
生产许可申请;停止批准含有硫丹等 22种高毒农药的新增
登记证和农药生产许可证(生产批准文件)。同时,撤销硫丹在
苹果树、茶树上的登记。
(刘刚)
科技与产品
我国植物氮铝相互
作用研究取得新进展
9种杀线剂对香蕉根结
线虫病防效差异显著
啶虫脒与硫丹混配
对棉蚜有增效作用
更快更多信息请看中国农药网
http://www.pesticide.com.cn
本栏目主持:钱文娟
科技与产品
KE J I YU CHAN PIN
37


DOI:10.13378/j.cnki.pmn.2012.29.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