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山豆根与混淆品华东木蓝的比较鉴别



全 文 :山豆根与混淆品华东木蓝的比较鉴别
金佩芬
( 浙江省嘉兴市食品药品检验所·嘉兴 314001)
摘 要 目的:鉴别山豆根和华东木蓝。方法:采用性状、显微、薄层色谱及液相色谱鉴别方法。结果:通
过实验发现山豆根和华东木蓝有比较明显的鉴别特征。结论:本实验提供的鉴别方法,能准确地把山豆
根和华东木蓝予以区别。
主题词 山豆根 华东木蓝 鉴别
山豆根为常用中药,2005 年版《中国药典》和 2005 年版
《浙江省中药炮制规范》收载的山豆根为豆科植物越南槐
( Sophora tonkinensis Gagnep. ) 的干燥根及根茎。具有清热解
毒、消肿利咽的功效,用于火毒蕴结,咽喉肿痛,齿龈肿痛等
病症[1]。最近,笔者在中药检验中发现有豆科植物华东木蓝
Indigofera fortunei Craib. 的干燥根混充山豆根入药。为此,
笔者从生药性状、显微特征和理化鉴别等方面对山豆根与华
东木蓝进行对照鉴别,报告如下。
1 实验材料
1. 1 仪器 高效液相色谱仪: Waters510 /484 /N2000 HPLC
仪,色谱柱: Kromasil C18 5μm。AE240 电子天平:瑞士Mett-
ler; YSZ - H 型尼康生物显微镜; USC - 502 型超声波清洗
器。
1. 2 药品和试剂 华东木蓝为委托检验样品,山豆根对照
药材购自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 ( 批号: 120976 -
200503) ,苦参碱对照品购自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 ( 批
号: 110805 - 200306,含量测定用) ,氧化苦参碱对照品购自
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 批号: 110780 - 200506,含量测定
用) 。实验用水为重蒸水,乙腈为色谱纯,其他试剂均为分析
纯。
2 方法与结果
2. 1 生药性状比较 山豆根:根茎呈不规则的结节状,其下
着生根数条; 根呈长圆柱形,有的有分枝,长短不等,直径
0. 7 ~ 1. 5cm;表面棕色至棕褐色,有不规则的纵皱纹及横长
皮孔样突起;质坚硬,难折断,断面皮部浅棕色,木部淡黄色;
有豆腥气,味极苦。华东木蓝:根茎呈不规则团块状,上部有
残留茎基或茎痕,下部着生细根 3 ~ 5 条; 根呈圆柱形,有分
枝,略弯曲,直径 0. 2 ~ 1. 5cm; 表面灰黄色或灰棕色,质坚
硬,难折断,断面黄白色,味苦。
2. 2 显微特征比较 山豆根的根横切面: 木栓层为数列至
10 数列细胞;栓内层外侧的 1 ~ 2 列细胞含草酸钙方晶,断
续形成含晶细胞环,含晶细胞的壁木化增厚;栓内层与韧皮
部均散有纤维束,形成层成环;木质部发达,射线宽 1 ~ 8 列
细胞;导管类圆形,大多单个散在,或 2 至数个相聚,有的含
黄棕色物;木纤维成束散在。华东木蓝的根横切面: 木栓层
为数列细胞,栓内层细胞排列整齐,含大量草酸钙方晶,韧皮
部散有纤维束,与韧皮薄壁细胞相间排列; 木质部射线宽 1
~ 4 列细胞;木纤维发达,导管放射状排列成环状。
2. 3 薄层色谱比较 取华东木蓝粉末 0. 5g,加三氯甲烷
10ml,浓氨水 0. 2ml,振摇 15 分钟后过滤,取滤液蒸干,残渣
加三氯甲烷 0. 5ml,使溶解作为供试液。另取山豆根对照药
材 0. 5g,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再取苦参碱、氧化苦参碱
对照品,加三氯甲烷分别制成 1mg /ml 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
液。照薄层色谱法 ( 中国药典 2005 年版一部附录ⅥB) 试
验,吸取上述供试液和对照品、对照药材溶液各 5μl,分别点
于以 0. 3%羧甲基纤维素钠为黏合剂的硅胶 G 薄层板上。
以甲苯 -醋酸乙酯 -甲醇 -水( 2∶ 4∶ 2∶ 1 ) ( 10℃以下放置)
的上层溶液作为展开剂,展开,展距 8cm。取出,晾干,再以
甲苯 -丙酮 -乙醇 -浓氨水( 20∶ 20∶ 3∶ 1) 为展开剂展开 8cm
左右。依次喷以稀碘化铋钾试液和亚硝酸钠乙醇试液,置日
光下显色检视。结果见图 1,在与山豆根和苦参碱、氧化苦
参碱相对应的斑点位置处,供试品华东木蓝无斑点显示。
图 1 山豆根薄层色谱图
2. 4 液相色谱比较 色谱条件:色谱柱: Kromasii C18 ( 4. 6
× 150mm,5μm) ,柱温: 室温。检测波长: 205nm; 流动相: 乙
腈: 0. 025mol /L磷酸二氢钾溶液: 0. 025mol /L 十二烷基硫酸
钠溶液:水( 38 ∶ 18. 5 ∶ 18. 5 ∶ 25 ) ; 流速: 1. 0ml /min; 进样量:
20μl。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取苦参碱、氧化苦参碱对照品适量,
精密称定,分别加甲醇制成每 1ml 含 50μg、150μg 的溶液作
·921·中国中医药科技 2011 年 3 月第 18 卷第 2 期 Mar. 2011 Vol. 18 No. 2
为对照品溶液,摇匀即得。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取本品粉末( 过 3 号筛) 约 0. 5g,精
密称定,置具塞锥形瓶中,加浓氨水 1ml 使湿润,放置 5 分
钟,精密加入氯仿 25ml,称定锥形瓶的重量,密塞后超声处
理 30 分钟,放冷,再次称定锥形瓶的重量,用氯仿补足减失
的重量。摇匀,滤过,取续滤液 10ml,蒸干,残渣加甲醇溶
解,转移至 10ml量瓶中,加入甲醇稀释至刻度,摇匀,过滤,
取续滤液,作为供试品溶液。
照高效液相色谱法( 中国药典 2005 年版一部附录ⅥD)
测定,结果见图 2,华东木蓝在苦参碱、氧化苦参碱特征峰处
无对应峰。
图 1 苦参碱对照品 图 2 氧化苦参碱对照品
图 3 山豆根对照药材 图 4 华东木蓝
3 结语
华东木蓝为豆科植物华东木蓝 Indigofera fortunei Craib.
的干燥根,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的功效,用于乙型脑炎、
咽喉肿痛、肺炎[2]。华东木蓝和山豆根是同科的两种植物,
功效也有所不同,两者不能混用。
华东木蓝别名和琼木蓝、山豆根,外观性状和山豆根也
较相似,所以易混淆使用,曾有相关的文献报道,但均无详细
描述和深入分析比较,现笔者将山豆根和混淆品华东木蓝从
显微特征、薄层色谱、液相色谱等方面进行比较实验,发现两
者有明显的区别。从薄层图上可见,山豆根与苦参碱和氧化
苦参碱斑点位置和颜色均一致,而华东木蓝在相应位置处不
显示斑点,经液相色谱确证华东木蓝不含苦参碱和氧化苦参
碱。通过此鉴别方法可以简便地将两者区分。
参考文献
[1] 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一部.北京: 化学工业
出版社,2005: 19.
[2] 浙江药用植物志: 上册. 杭州: 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80:
592. ( 收稿: 2010 - 03 - 05

)
清热安胎法治疗血热型先兆流产 30 例临床观察
钱利琼 施 燕 ( 浙江省宁波市镇海龙赛医院·宁波 315200)
1 临床资料 30 例先兆流产的患者年龄最小 20 岁,最大 37 岁; 其
中孕周 8 周以下 10 例,8 ~ 12 周 15 例,12 ~ 16 周 5 例; 1 次流产 17
例,2 次流产 9 例,3 次流产 4 例。症状: 阴道少量出血,色鲜红或黯
红,无块,或伴有腹痛、腰酸及下坠感等表现,伴心烦不安,便干,尿
赤,舌质红,苔薄白,脉滑数。尿妊娠试验阳性或 B 超提示宫内妊娠
胎囊。
2 方法 予清热安胎法治疗。主方:苎麻根 30g、柴胡 6g、黄芩 10g、
桑叶 15g、地榆炭 10g、焦栀子 10g、苏梗 10g、茯苓 10g、炒白术 10g、桑
寄生 10g、续断 10g、炒白芍 10g、清甘草 6g,每日 1 剂,水煎分 2 次服。
临床随症加减: 腹痛加木香 6g,脾虚下腹坠胀加山药 30g,血虚加枸
杞子 10g,连服半月为 1 疗程,持续用药至临床症状消失。
3 结果
3. 1 疗效标准 痊愈: 阴道出血完全消失,无腰酸、腹部坠痛,B 超
监测宫内胎儿或胚胎生长与孕周符合。显效: 无阴道出血或阴道出
血基本消失,腰酸和腹部坠痛较用药前明显减轻,B超监测宫内胚胎
或胎儿生长与孕周相符合。无效: 各种症状无明显改善,B 超监测宫
内胚胎或胎儿死亡,或存活,但其大小明显低于相应孕周。
3. 2 治疗结果 30 例中,1 疗程治愈 18 例 ( 60. 00% ) ,好转 10 例
( 33. 33% ) ,无效 2 例; 2 疗程后,治愈 8 例( 86. 67% ) ; 3 疗程后,治
愈 2 例,总计治愈 28 例( 93. 33% ) ,无效 2 例( 6. 67% ) 。患者服用
中药后,一般情况良好,未发现不良反应。
4 讨论 先兆流产属于祖国医学“妊娠腹痛”、“胎动不安”、“胎
漏”、“滑胎”等范畴。妇人妊娠后赖气以系胎,血以养胎,如气血失
调,血为热灼,络损血溢,而致胎漏、胎动不安,宜以清热安胎法治之。
方中黄芩乃安胎之圣药也,俗人不知以为寒而不敢用,谓温药可养
胎,殊不知产前当清热,清热则循经不妄行,故能养胎。苎麻根、柴
胡、黄芩凉血安胎;桑叶、地榆炭、焦栀子凉血止血; 茯苓、炒白术、炒
白芍、甘草、苏梗调和脾胃、理气安胎;桑寄生、续断补肾安胎,全方合
用清热理气、补肾安胎并举,用于血热所致胎漏、胎动不安,多能奏
效。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黄芩有广谱抗菌作用,对大脑皮层中枢神经
系统的兴奋亢进有镇静作用,从而达到保胎、防治感染的目的; 白术
可使子宫肌肉收缩得到抑制;白芍能抑制子宫平滑肌收缩,对子宫、
胎盘功能起到良好的调整效果; 桑寄生、续断可抗维生素 E 缺乏。
故上述诸药配伍治疗先兆流产效果显著。 ( 修回: 2010 - 11 - 29)
·031· 中国中医药科技 2011 年 3 月第 18 卷第 2 期 Mar. 2011 Vol. 18 No.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