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白背叶的生药学鉴定



全 文 : 国药鉴别
收稿日期:2006-12-01; 修订日期:2007-03-09
作者简介:张宏伟 (1968-),女(汉族),浙江温岭人 ,现任南方医科大学中
医药学院副教授 ,硕士学位 ,主要从事药用植物资源与质量方面的工作.
白背叶的生药学鉴定
张宏伟 , 陈兴兴 , 李伟峰 , 刘 强
(南方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 ,广东 广州 510515)
摘要:目的 对白背叶 Ma llotus apelta(Lour. )Mue l.l -A rg进行鉴定 , 为其制定质量标准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集药材
标本 , 对标本进行原植物鉴定 、药材的性状鉴别 、显微鉴别。 结果 白背叶的性状及组织构造有一定特点。结论 其结果
可作为白背叶生药鉴定的依据。
关键词:白背叶; 生药学鉴定
中图分类号:R282. 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805(2007)06-1466-01
Pharmacognostical Identification ofMa llotus apelta(Lour. )M uel.l -Arg
ZHANG H ong-we i, CHEN X ing-x ing, L IW ei-feng, L IU Q iang
(College of Trad itional ChineseMed icine, SouthernMedicalUniversity ,Guangzhou 510515, 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identify the leaf ofMallotus apelta(Lour. )M uel.l -A rg. M ethods Co llec ted the specimens ofFolium
Ma lloti Ape ltae. P lan t identifica tion, charac teristic study and m icroscopic iden tification w ere ca rried ou.t Resu lts Obvious charac-
teristics w ere found in the tissue structu res o f lea.f Conclusion The resu lts can be taken as the re ference for ana lyzing the quality
o f the crude drug.
Key words:Mallotus apelta (Lour. )M uel.l -A rg; Pharm acogno stical iden tification
  白背叶又名白鹤叶 、白面戟 、白面风 、白桃叶 、白膜树 ,为大戟
科野桐属植物白背叶 Mallotus ape lta(Lour. )M ue l.l -A rg的干燥
叶。微苦 、涩 、平。清热 , 解毒 , 祛湿 , 止血。主治蜂窝组织炎 , 化
脓性中耳炎 , 鹅口疮 , 湿疹 , 跌打损伤 , 外伤出血 [ 1] , 为岭南地区
民间常用草药 , 曾收载于广西中药材标准。目前尚未见有关生药
学研究的报道 , 故进行性状与显微鉴别等方面的研究 ,为其鉴定
和制定质量标准提供参考。
1 器材与方法
1. 1 材料 白背叶采自南方医科大学药用植物园 , 经中国科学院
华南植物园叶华谷研究员鉴定为大戟科野桐属植物白背叶 Ma ll-
otus apelta(Lour. )M ue l.l -A rg。
1. 2 仪器及试剂 PM - 2135型切片机(德国莱卡), E600型尼康
生物显微镜 , 常规石蜡切片 ,所用试剂均为分析纯。
1. 3 制片方法 石蜡切片:新鲜白背叶片 , 经 FAA固定液固定 ,
常规石蜡切片 , 番红-固绿染色制成永久片 [ 3] 。粉末制片:本品粉
末经水合氯醛透化 , 甘油装片而成。
2 结果与分析
2. 1 原植物鉴定 灌木或小乔木;小枝 、叶柄 、叶背面及花序均密
被白色星状毛;单叶互生 , 宽卵形 , 不分裂或 3浅裂 , 长 4. 5 ~ 16
cm ,宽 4 ~ 14 cm , 顶端渐尖 , 基部略呈心形或近平截 , 边缘具细
齿 , 基出脉 3条 ,叶基具 2腺体。叶柄长 5 ~ 15 cm。花单性 ,无花
瓣 , 雌雄异株 ,雄穗状花序顶生 ,长 15 ~ 30 cm , 花梗极短;雌穗状
花序顶生或侧生 , 长约 15 cm。蒴果近球形 , 被软刺及密生星状
毛 , 密集于果序上成圆柱形;种子近球形 , 黑色 , 有光泽。花期 6
~ 9月 ,果期 8 ~ 11月。生于荒地或疏林中。 分布于广东 、广西 、
海南 、湖南 、福建 、江西 、河南 、安徽等地 [ 2] 。见图 1。
2. 2 性状鉴别 本品皱缩 , 边缘多内卷 ,完整叶片展平后呈阔卵
形 , 长 7 ~ 14 cm ,宽 4 ~ 14 cm ,上表面绿色或黄绿色 , 下表面灰白
色或白色 , 顶端渐尖 , 基部略呈心形或近平截 , 全缘或顶部微 3
裂 , 有钝齿 ,上表面无毛 , 下表面被星状毛;基出脉 3条 , 叶脉于下
表面隆起。叶基具 2斑状腺体。叶柄长 5 ~ 15 cm , 质脆。气微
香 , 味微苦 ,辛。
2. 3 显微鉴别
2. 3. 1 叶的横切面 上下表皮各为 1列细胞 , 凹凸不平 , 上表皮
细胞大小不等 ,下表皮细胞小 , 密被星状毛茸。栅栏组织约占叶
片切面的 2 /3,为 1列排列紧密的细胞 , 长 19 ~ 30 μm , 直径约 5
μm。海绵组织薄。主脉上 、下表皮内侧有数层厚角组织细胞。
主脉维管束成环 , 外韧型 ,在韧皮部外侧 ,有数列纤维断续成环。
在木质部内侧散在数个小的木质部很弱的周木型维管束。薄壁
细胞含草酸钙簇晶。见图 2。
图 1 白背叶原植物照片  图 2 白背叶主脉横切面照片
2. 3. 2 粉末 灰绿色。具众多星状毛 , 基部为 1 ~ 4个细胞 ,上部
为 11 ~ 21个单细胞分叉 ,每分叉长 90 ~ 200μm ,直径 6 ~ 11μm ,
先端渐尖。细胞壁薄。上表皮细胞平周壁具角质纹理 ,栅栏细胞
1列 , 长 19 ~ 30μm。纤维长而多折断 , 直径 21 ~ 28 μm , 气孔直
径为 22 ~ 24 μm ,副卫细胞 2 ~ 4个 , 平轴式或不定式。见图 4。
1.上表皮  2.栅栏组织 3.海绵组织   1.星状毛  2.导管 3.气孔
4.下表皮 5.纤维 6.木质部       4.上表皮细胞及栅栏组织 
7.周木型维管束 8.韧皮部       5.纤维         
9.厚角组织 10.草酸钙结晶 11.星状毛            
图 3 白背叶主脉横切面简图      图 4 白背叶粉末图 
1466
时珍国医国药 2007年第 18卷第 6期 LISH IZHEN MEDIC INE AND MATERIA M ED ICA RESEARCH 2007VOL. 18 NO. 6 
3 小结
白背叶的性状特征主要如下:下表面灰白色或白色 , 被星状
毛 , 基出脉 3条 ,叶基具 2斑状腺体。显微特征主要有叶横切面
主脉向下显著凸起 , 下表皮细胞小 , 密被星状毛茸 , 主脉上 、下表
皮内侧有数层厚角组织细胞 , 主脉维管束成环 , 外韧型 ,在韧皮部
外侧 , 有数列纤维断续成环 , 薄壁细胞含草酸钙簇晶。粉末具众
多星状毛 , 气孔多为平轴式 ,副卫细胞 2 ~ 4个。
上述特征稳定可靠 ,可作为白背叶生药鉴定的依据。
参考文献:
[ 1 ]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 中华本草 , 第 4册 [M ] . 上
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 1999:827.
[ 2 ]  江苏新医学院. 中药大辞典 , 上册 [M ]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
1977:731.
[ 3 ]  杨春澍.药用植物学 [M ]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 1997:337.
临床报道
收稿日期:2007-02-05; 修订日期:2007-03-15
作者简介:纪巧云(1964-),女(汉族),湖北大冶人 ,现任广东省深圳市第
九人民医院主治医师 ,主要从事妇产科临床工作.
加味白头翁汤合三苯氧胺治疗乳腺增生病 100例
纪巧云 1 , 王文丽 2
(1. 广东省深圳市第九人民医院 518116; 2. 湖北省黄石市中医医院 435000)
摘要:目的 观察加味白头翁汤治疗乳腺增生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 20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治疗组 100例口服加味
白头翁汤治疗 , 对照组 100例口服三苯氧胺治疗。结果 总有效率治疗组为 96%, 对照组为 86%。两组比较 ,差异有显著
性意义(P <0. 01)。结论 加味白头翁汤治疗乳腺增生病疗效确切。
关键词:乳腺增生病; 加味白头翁汤; 三苯氧胺
中图分类号:R271. 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0805(2007)06-1467-01
  乳腺增生病是妇科常见病 ,临床以乳房胀 、痛 , 包块为特征 ,
病情缠绵。近年来 , 笔者采用中药加味白头翁汤治疗乳腺增生
病 , 取得满意疗效 ,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 1 诊断标准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1]相关标准 , 结
合临床实际拟定。症状:乳房胀痛 ,并随喜怒而消长 ,常在经前加
重 , 经后缓解。体征:双侧或单侧乳房内有大小不等 、形状不一的
片状 、卵圆形肿块 ,或颗粒状结节 , 有触痛 , 边界欠清 , 活动可 ,与
周围组织无粘连 , 同侧腋窝及锁骨上淋巴结无肿大;近红外线乳
腺扫描及影像诊断为乳腺增生病 ,所有病例均排除乳腺纤维瘤 、
乳腺炎 、乳房恶性病变。
1. 2 一般资料 观察病例均为本院门诊患者 , 共 200例 , 按门诊
号随机分为两组 , 治疗组 100例 , 年龄 25岁以下 9例 , 25 ~ 35岁
28例 , 36 ~ 45岁 56例 , 45岁以上 7例;已婚已育 52例 ,已婚未育
30例 , 未婚 18例;病程 20 d ~ 9年 ,平均 9. 65个月。对照组 100
例 , 年龄 25岁以下 19例 , 25 ~ 35岁 35例 , 36 ~ 45岁 49例 , 45岁
以上 6例 , 已婚已育 53例 ,已婚未育 33例 ,未婚 14例;病程 15 d
~ 9年 ,平均 10. 51个月 ,两组病例年龄 、婚育情况 、病程比较 ,差
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 >0. 05), 具有可比性。
2. 1 治疗组 口服加味白头翁汤 , 处方:白头翁 40 g, 赤芍 15 g,
柴胡 10 g, 当归 15 g,王不留行 20 g,橘核 15 g, 夏枯草 15 g,瓜蒌
20 g, 皂角刺 20 g, 炮穿山甲 5 g(冲服 ), 牡蛎 20g。口服三苯氧
胺 , 10 m g /次 , 2次 /d。
2 治疗方法
2. 2 对照组 口服三苯氧胺 , 10 m g /次 , 2次 /d。
两组均治疗 1个月经周期为 1疗程 , 行经期间停药 , 经净后
继服 , 连服 2个疗程 ,停药 2个月后统计比较疗效。
3 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3. 1 疗效标准 乳房疼痛 , 肿块完全消失 ,随访 3个月无复发 ,乳
腺 X线检查或红外扫描显示正常为临床痊愈;乳房疼痛消失 ,肿
块最大直径缩小 1 /2以上;乳腺 X线检查显示乳腺结构较治疗
前明显清晰 , 密度降低 ,增生影缩小 1 /2以上 , 或红外线扫描显示
灰影缩小 1 /2,灰阶度下降 I度以上为显效;乳房疼痛减轻 , 肿块
最大直径缩小不足 1 /2, 或肿块缩小 1 /2以上 ,但乳痛不减轻者;
乳腺 X线检查显示乳腺结构紊乱有改善 , 密度稍降低 , 增生影减
少不足 1 /2,或红外线扫描显示灰影缩小不足 1 /2, 灰阶度下降不
足 I度为有效;乳房肿块无缩小 , 或反而增大变硬者 , 肿块不缩
小 , 而单纯乳痛缓解 , 乳腺 X线检查显示与治疗前相比 , 无变化
或增生影密度增高 ,或红外线扫描显示未见明显好转为无效 。
3. 2 治疗结果 治疗组临床痊愈 70例 ,显效 17例 ,有效 9例 , 无
效 4例 , 总有效率 96%。对照组临床痊愈 55例 ,显效 13例 , 有效
18例 , 无效 14例 , 总有效率 86%。两组总有效率比较 , 差异有非
常显著性意义(P <0. 01)。
4 体会
乳腺增生病是乳房的一种非炎症性疾病 ,与月经有关并以乳
房疼痛 , 肿块为特征 ,乳房位属胸胁 ,厥阴肝经所过之处。现代医
学认为 ,该病多由内分泌功能紊乱 , 雌激素水平相对高 ,孕激素不
足或乳腺组织对雌激素过度敏感所致 [ 2] 。临床以雌激素受体阻
断剂三苯氧胺治疗有效 , 但复发率较高 , 有不同程度的副作用。
本病属中医学 “乳癖”范畴 , 肝郁气滞 , 痰凝血淤 , 冲任失调为其
病因病机 ,其形成多因情绪郁闷忧思 ,致肝气郁结 , 气滞血瘀 , 进
而因肝郁而致脾失健运 ,痰浊内生 , 气滞痰凝而成乳房肿块 ,须用
既能理气行郁 ,又能消淤散结 , 去湿升清之品方能起效 ,笔者临床
以白头翁汤加味治疗。 方中白头翁有行淤散结作用;《本草崇
原》谓其 “治症瘕积聚 , 瘿气 , 逐血者 , 禀金气则能破积聚而行瘀
也”;《本草正义》曰:“升举脾胃消气 ,使不下陷 , ……确是炎此药
之实在真谛” , 实是集行淤散结升清去湿之一体之品。配伍柴
胡 、川楝子疏肝理气止痛;赤芍 、当归 、皂角刺 、炮穿山甲 、王不留
行活血化淤止痛 , 且穿山甲善于走窜 , 性长行散 , 使药物直达病
所;牡蛎 、瓜蒌 、夏枯草软坚散结 , 诸药合用 , 相辅相成 ,共奏理气
止痛 , 活血化淤 ,软坚散结之功。临床观察表明 ,加味白头翁汤合
三苯氧胺治疗乳腺增生病 , 在缓解疼痛 , 消除肿块等方面明显优
于三苯氧胺 ,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 1 ]  ZY /T001. 1~ 001 . 9 9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S] .
[ 2 ]  王俊峰.小金丹治疗乳腺囊性增生 105例临床观察 [ J] . 中华实用
中西医杂志 , 2005, 18(12):1843.
1467
LISH IZHEN M EDIC INE AND MATER IA MED ICA RESEARCH 2007 VOL. 18 NO. 6 时珍国医国药 2007年第 18卷第 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