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兜兰茎腐病病原鉴定和生物学特性
及室内药剂筛选研究
徐 波1, 曾宋君2, 宋凤鸣1, 刘海涛1, 冯淑杰1, 张 荣1
(1.华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广东 广州 510642;
2.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华南农业植物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广东 广州 510650)
摘 要:茎腐病是目前兜兰商品生产中最严重的一种病害,首次对广东兜兰栽培过程中的茎腐病进行比较深入
的研究。 通过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确定导致兜兰茎腐病的病原菌为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并对该
菌的生物学特性进行初步研究。 选用 15种杀菌剂对该菌进行室内药效试验,其中多菌灵、苯醚甲环唑、肟菌酯、恶霉
灵、普菌克、福·福锌、妙丹和咪鲜胺 8 种药剂在使用浓度为 500 mg/L 时,对该菌的菌丝抑制率和产孢抑制率均达
100%,而且咪鲜胺对该菌的毒力最强、反应灵敏度最高,EC50值为 0.08 mg/L。
关键词:兜兰; 茎腐病; 病原鉴定; 生物学特性; 杀菌剂筛选
中图分类号:S436.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874X(2014)14-0070-06
Study on pathogen identification and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stem rot of Paphiopedilum
and its indoor chemical control
XU Bo1, ZENG Song-jun2, SONG Feng-ming1, LIU Hai-tao1, FENG Shu-jie1, ZHANG Rong1
(1.College of Horticulture, South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642, China;
2.Key Laboratory of South China Agricultural Plant Genetics and Breeding, South China
Botanical Garden,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Guangzhou 510650, China)
Abstract: The stem rot is the most serious disease in the commodity production of Paphiopedilum. In this article, the
stem rot of Paphiopedilum in Guangdong province has been firstly studied comprehensively. The result showed that the
pathogen of stem rot of Paphiopedilum was identified as Fusarium oxysporum by morphologic observation and molecular
identification. The preliminary research on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athogen and its sensitivity to 15 kinds of
fungicides was also carried on. Under the concentrations 500 mg/L, Carbendazim, Difenoconazole, Trifloxystrobin,
Hymexazol, Pujunke, Fufuxin, Miaodan and Prochloraz could effectively control mycelial growth and spore -bearing of
pathogen of stem rot. Among the 8 fungicides, Prochloraz was the best and its EC50 was 0.08 mg/L.
Key words: Paphiopedilum; stem rot; pathogen identification;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chemical control
兜兰(Paphiopedilum)为兰科兜兰属多年生常绿草
本[1]。 兜兰是兰科植物中最具特色的一个类群,也是最
奇特的观赏兰花 [2],被《华盛顿公约》列为Ⅰ级濒危物
种[3]。兜兰以其独特魅力和许多优异特性而备受世界花
卉爱好者的钟爱[4]。 近年来,在广东、贵州、浙江、云南、
广西等地的一些企业,已经对兜兰进行商品化生产。
兜兰病虫害多发生于夏季多雨和酷暑季节 [5],常见
的真菌类病害有:刺盘孢属(Collectotrichum)引起的炭
疽病,疫霉属(Phytophthora)引起的黑腐病或心腐病,镰
孢属(Fusarium)引起的萎蔫病,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i)引起的根腐病,葡萄孢属(Botrytis)引起的花枯
病,托姆青霉(Penicillium thomii)引起的叶斑污病,小丛
壳(Glomerella cincta)引起的叶干枯病等[6]。 但是对兜兰
病害方面进行深入研究的,目前仅有张志光等 [7]关于兜
兰立枯病原菌及颉抗菌防治这一篇研究报道。
根据我们的调查, 茎腐病是目前兜兰商品生产中
最严重的一种病害。 为了明确兜兰茎腐病发病原因、发
病规律和防治对策, 本研究于 2012 年 6 月~2013 年 3
月对该病进行了病原鉴定, 并对病原菌进行了生物学
特性研究和有效杀菌剂的初步筛选。
收稿日期:2014-04-23
基金项目:广州市科技计划项目(Y2012J4300119)
作者简介:徐波(1989-),女,在读硕士生,E-mail:6459378
79@qq.com
通讯作者:刘海涛(1965-),男,硕士,副教授,E-mail:htliu@
scau.edu.cn
广东农业科学 2014 年第 14期70
C M Y K
DOI:10.16768/j.issn.1004-874x.2014.14.013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具有典型症状的兜兰茎腐病标本,于 2012 年 6 月
采集于华南植物园兜兰研究基地。
1.2 试验方法
1.2.1 病原菌鉴定 病原菌分离采用组织分离法,形
态鉴定参照文献[8-10]。 用 CTAB 法提取病原菌菌丝
DNA,PCR扩增出 ITS序列。 扩增产物经琼脂糖凝胶电
泳后在自动凝胶成像系统上观察照相。 PCR 片段经测
序并分析序列,进行 BLAST 比对,得到病原菌的分子
学鉴定结果。
1.2.2 病原菌生物学特性研究 病原菌生物学特性的
研究参照文献[11]进行。 在装有 5 mL 无菌水的试管中
加入直径为 5 mm 的病原菌菌饼,把试管分别放入 45、
50、55、60℃的恒温水浴锅内,分别处理 5、10、15、20、25、
30 min 后迅速冷却, 再将菌饼置于 PDA 平板上培养,
6 d后观察病原菌生长情况和热致死温度。
分别设不同的温度、pH值、光照处理,用 PDA培养
基对病原菌进行培养,6 d 后检查其生长情况和产孢情
况。 以 Czapek 培养基为基础培养基,分别以相同含碳
量的葡萄糖、乳糖、甘露醇、麦芽糖和可溶性淀粉替换
其中的蔗糖,配制成含不同碳源的培养基。 以相同含氮
量的硫酸铵、硝酸铵、硝酸钠、甘氨酸、L-胱氨酸、L-天
冬氨酸替换其中的硝酸钾, 配制成含不同氮源的培养
基。 用这些培养基分别培养病原菌,6 d 后检查其生长
情况和产孢情况。 孢子的悬浮培养同样在不同条件下
进行。
1.2.3 杀菌剂对病原菌的药效试验 采用菌丝生长速
率法,分别将杀菌剂按一定量加入定量的 PDA 培养基
中, 配成浓度为 500、1 000 mg/L 不同杀菌剂的培养基
平板,移入直径 5 mm 的菌块,26℃温度下培养,以不加
杀菌剂的处理作为对照。 培养 5 d后,十字交叉法测量
菌落直径和计算抑菌率。每个处理 3次重复。选定几种
杀菌剂,配制 5 个浓度梯度的平板,同样操作选取几种
抑菌效果好的药剂的适宜梯度浓度进行杀菌剂毒力测
定分析。
采用 Excel和 SAS统计分析软件处理分析数据。
2 结果与分析
2.1 病原菌致病性测定
根茎部接种带有病原菌的菌块 5~6 d 后, 发现症
状与材料样本的病害症状相同, 从根茎处开始腐烂并
往植株中上部扩展,导致植株枯死,从发病的茎组织中
分离出相同的病菌; 无病原菌的菌块接种的对照无病
害症状表现,未分离出病菌。 结果表明,从发病的兜兰
茎组织中分离出的病菌是导致茎腐烂的病原菌, 茎基
部伤口是病原菌的重要入侵途径。
2.2 病原菌鉴定
2.2.1 病原菌形态鉴定 在 PDA 培养基上,气生菌丝
生长茂盛, 菌落初为白色, 然后中央和背面变为浅紫
色,在 24℃下培养 4 d 后,菌落直径 45.70 mm。 小型分
生孢子数量多,单胞,卵形、椭圆形或卵圆形,自单出瓶
状小梗生出,大小为 6.0~11.0 μm×2.7~3.5 μm。 产孢细
胞短瓶梗状,大小为 8.0~34.5 μm×2.9~4.8 μm。 大型分
生孢子,数量少,3~4 分隔,多为 3 分隔,壁薄,镰刀形,
向两端比较均匀地逐渐收缩变尖,顶细胞稍呈钩状,基
胞足明显(图 1)。 3 分隔的孢子大小为 31.2~45.1 μm×
3.3~4.8 μm,4 分隔的孢子大小为 37.0~48.2 μm×3.7~
5.0 μm。 厚垣孢子多,球形,光滑,直径 6.5~10.3 μm,大
多数单生、顶生,少数成对,间生。 在米饭培养基上,菌
丝生长茂盛,米粒间菌丝浅紫色。 以上培养性状和形态
特征符合尖孢镰刀菌的标准形态 [12-14],证明致病菌是尖
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
2.2.2 病原菌分子鉴定 扩增的 PCR产物交由华大基
因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广州部)进行纯化与测序,获得
序列并登陆 www.ncbi.nlm.nlh.gov 网站,用 BLAST 进行
相关序列搜索, 与 GenBank 数据库中现有的近缘菌株
的序列进行比对,BLAST 比对结果可知,兜兰茎腐病病
原菌的 rDNA ITS 区段的序列与 Fusarium oxysporum 具
有的相似性高达 99%。 依据该菌的形态学及分子生物
学特性, 确定兜兰茎腐病病原菌的无性态为尖孢镰刀
菌(Fusarium oxysporum),其具体分类地位如下:
——真菌界 Mycota
——半知菌亚门 Deuteromycotina
——丝孢纲 HypHomycetes
——瘤座孢目 Tuberculariales
——镰刀菌属 Fusarium
——尖孢镰刀菌 Fusarium oxysporum
2.3 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
2.3.1 温度对病原菌菌丝生长、 产孢量和孢子萌发的
影响 从图 2 可以看出, 尖孢镰刀菌菌丝的生长温度
范围为 9~36℃,在 6℃和 39℃条件下不能生长;最适温
度为 27℃, 在此温度下培养 6 d 后的菌落直径达到
76.83 mm。 该菌产孢的温度范围为 15~36℃, 在 6℃、
9℃、12℃和 39℃下均无孢子产生; 产孢的最适温度为
24℃, 在此温度下培养 6 d 后产孢量达到 54.75×106
个/皿。
从图 3 可以看出, 该菌分生孢子萌发的温度范围
为 12~36℃, 分生孢子在 6℃、9℃和 39℃条件下不能萌
发;萌发的最适温度为 27℃,在此温度下 12、24 h 萌发
率分别达到 15%和 55%。
71
C M Y K
100
80
60
40
20
0
菌落直径
产孢量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60
50
40
30
20
10
0
产
孢
量
( ×
10
6
个
/皿
)
菌
落
直
径
( m
m
)
温度(℃)
图 4 pH 值对尖孢镰刀菌菌丝生长和产孢量的影响表 1 不同温度处理对尖孢镰刀菌孢子萌发的抑制率
处理时间
(min)
5
10
15
20
25
30
萌发率
(%)
42.93
41.18
22.33
17.53
8.00
4.00
抑制率
(%)
21.94c
25.13c
59.39b
68.13b
85.45a
92.73a
萌发率
(%)
30.00
20.00
2.50
2.00
1.83
0.33
抑制率
(%)
45.45d
63.64c
95.45b
96.36b
96.67b
99.39a
萌发率
(%)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抑制率
(%)
100.00a
100.00a
100.00a
100.00a
100.00a
100.00a
注: 同列数据后小写英文字母不同者表示经 Duncans 法
检验差异显著,表 2~表 5 同。
45℃ 50℃ 55℃
100
80
60
40
20
0
菌落直径
产孢量
6 9 12 15 18 21 24 27 30 33 36 39
60
50
40
30
20
10
0 产
孢
量
( ×
10
6
个
/皿
)
菌
落
直
径
( c
m
)
温度(℃)
图 2 温度对尖孢镰刀菌菌丝生长和产孢量的影响
60
50
40
30
20
10
0
萌
发
率
( %
)
12h 24h
6 9 12 15 18 21 24 27 30 33 36 39
温度(℃)
图 3 温度对尖孢镰刀菌孢子萌发的影响
1.自然发病; 2.活体植株接种发病; 3.PDA 上菌落形态; 4.分生孢子形态
图 1 尖孢镰刀菌形态鉴定
1 2 3 4
2.3.2 病原菌的致死温度 从表 1 可以看出, 在水温
45℃处理 5~30 min 或 50℃处理 5~15 min,尖孢镰刀菌
菌丝在 PDA 培养基上均能再生长,但随着处理温度的
升高和处理时间的延长,对菌丝的抑制率逐步升高;在
50℃处理 20 min 及 20 min 以上,或 55℃处理 5 min 及
5 min 以上时,菌丝均不能生长。 该菌孢子在水温 45℃
处理 5~30 min 或 50℃处理 5~30 min, 孢子均能萌发,
但随着处理温度的升高和处理时间的延长, 对菌丝的
抑制率逐步升高; 在 55℃处理 5 min 及 5 min 以上时,
孢子均不能萌发。
2.3.3 pH 值对病原菌菌丝生长、产孢量和孢子萌发的
影响 从图 4 可以看出, 尖孢镰刀菌菌丝在 pH 值为
2~13范围内都可以生长、产孢。 菌丝生长的最适 pH值
为 6, 在此条件下培养 6 d后菌落直径达到 82.50 mm。
在 pH 值为 2~6 时, 菌落直径随 pH 值升高而增大;在
pH值为 6~13时,菌落直径随 pH 值升高而减小。 产孢
的最适 pH值为 7, 在此条件下培养 6 d后产孢量达到
56.50×106个/皿。 在 pH值为 2~7时,产孢量随 pH值升
高而增大;在 pH 值为 7~13 时,产孢量随 pH 值升高而
减小。
从图 5可以看出,尖孢镰刀菌分生孢子在 pH 值为
3~12 范围内均可萌发;萌发最适 pH 值为 5,在此条件
下分生孢子 12、24 h 萌发率分别达到 35.67%和 50%。
在 pH 值为 3~5 时, 孢子萌发率随 pH 值升高而升高;
在 pH值为 5~12 时,孢子萌发率随 pH值升高而降低。
2.3.4 光照对病原菌菌丝生长、 产孢量和孢子萌发的
影响 从表 2 可以看出, 不同光照条件对尖孢镰刀菌
产孢影响不显著, 但对菌丝生长和分生孢子萌发有显
著影响。连续光照最有利于菌丝生长,其次是 12 h光暗
72
C M Y K
表 2 不同光照对尖孢镰刀菌菌丝生长、产孢量
和孢子萌发的影响
光照
连续光照
12 h 光暗交替
全暗
菌落直径
(mm)
77.50a
74.25b
72.00c
产孢量
(×106个/皿)
41.72a
46.69a
49.67a
24h 萌发率
(%)
24.97c
34.33b
47.00a
60
50
40
30
20
10
0
萌
发
率
( %
)
12h 24h
pH 值
图 5 pH 值对尖孢镰刀菌孢子萌发的影响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交替,全暗条件不利于菌丝生长。 相反,全暗条件最有
利于分生孢子萌发,连续光照不利于分生孢子萌发。
2.3.5 碳源对病原菌菌丝生长、 产孢量和孢子萌发的
影响 从表 3 可以看出, 尖孢镰刀菌菌丝在对照即无
碳源条件下在也能生长、产孢,分生孢子在无菌水中也
能萌发。 但在无碳源条件下, 菌丝紧贴培养基表面生
长,且稀薄。
在 6 种供试碳源培养基培养的菌落直径都比对照
培养基的大,而且差异显著,说明葡萄糖、果糖、乳糖、
麦芽糖、 甘露醇和可溶性淀粉对该病原菌菌丝的生长
都能起促进作用,其中以乳糖最利于菌丝生长,以乳糖
为碳源的培养基培养 6 d 后菌落直径达到 59.33 mm;
以葡萄糖为碳源的培养基的菌落直径最小,为 54.00
mm;以果糖、麦芽糖、甘露醇和可溶性淀粉为碳源的培
养基的菌落直径之间差异不显著。
以葡萄糖、乳糖、麦芽糖和甘露醇为碳源的培养基
的菌落产孢量比对照培养基的大,而且差异显著,说明
乳糖、 甘露醇、 葡萄糖和可溶性淀粉对产孢起促进作
用。 其中乳糖和甘露醇最利于产孢,以乳糖和甘露醇为
碳源的培养基培养 6 d 后的菌落产孢量分别达到
34.50×106个/皿和 27.67×106个/皿。
该菌在质量分数为 1%的乳糖、1%的麦芽糖、1%的
甘露醇和 1%的可溶性淀粉中的 24 h 孢子萌发率都比
在无菌水中的大,而且差异显著,说明乳糖、麦芽糖、甘
露醇和可溶性淀粉促进该菌分生孢子萌发, 其中在麦
芽糖 、 甘露醇和可溶性淀粉中的萌发率分别达到
90.82%、92.15%和 94.92%。
综合来看,乳糖、甘露醇和可溶性淀粉都是适合尖
孢镰刀菌菌丝生长、产孢和孢子萌发的碳源。
2.3.6 氮源对病原菌菌丝生长、 产孢量和孢子萌发的
影响 从表 4 可以看出, 尖孢镰刀菌菌丝在 6 种供试
氮源培养基上都能生长, 在对照即无氮源条件下也能
生长。 以硝酸钾为氮源的培养基培养的菌落直径与对
照培养基培养的菌落直径差异不显著, 其他氮源培养
基培养的菌落直径均与对照培养基均有显著差异,且
均小于对照培养基。 由此可见,硝酸钾对该菌菌丝生长
影响不显著,亚硝酸钠、硝酸铵、氯化铵、赖氨酸和脲对
该菌菌丝生长起抑制作用, 其中氯化铵最不利于菌丝
生长,其次为硝酸铵。
该菌菌丝在 6 种供试氮源培养基上都能产孢,在
对照即无氮源条件下没有孢子产生, 且 6 种供试氮源
培养基的产孢量都与对照培养基的产孢量差异显著,
说明 6 种供试氮源都对该菌产孢起促进作用。 其中亚
硝酸钠最利于该菌产孢, 产孢量达到 30.00×106个/皿;
其次为赖氨酸,产孢量为 25.25×106个/皿。
该菌分生孢子在 6 种供试氮源培养液和纯水中都
能萌发。 以氯化铵为氮源的培养液的孢子萌发率与纯
水的差异不显著, 而其他氮源培养液则与纯水差异显
著,说明硝酸钾、亚硝酸钠、硝酸铵、赖氨酸和脲均能促
表 3 不同碳源对尖孢镰刀菌菌丝生长、产孢量
和孢子萌发的影响
碳源
葡萄糖
果糖
乳糖
麦芽糖
甘露醇
可溶性淀粉
CK
菌落直径
(mm)
54.00c
57.50b
59.33a
57.17b
57.50b
57.33b
49.50d
产孢量
(×106个/皿)
13.00b
1.30c
34.50a
3.80c
27.67a
12.75b
5.10c
12h
19.50c
18.33c
23.73c
43.10b
55.39a
62.00a
17.70c
24h
46.51c
43.73c
56.62b
90.82a
92.15a
94.92a
42.24c
萌发率(%)
注:CK 为不加碳源,补充水至等量体积。
表 4 不同氮源对尖孢镰刀菌菌丝生长、产孢量
和孢子萌发的影响
氮源
硝酸钾
亚硝酸钠
硝酸铵
氯化铵
赖氨酸
脲
CK
菌落直径
(mm)
59.17a
47.00c
23.50d
14.00e
51.60b
48.17c
58.17a
产孢量
(×106个/皿)
16.42c
30.00a
3.07d
6.75d
25.25b
4.10d
0.00e
12h
7.26c
28.36a
9.41bc
3.66d
30.00a
10.64b
3.00d
24h
9.91c
47.37b
12.90c
4.33d
55.17a
12.41c
6.00d
萌发率(%)
注:CK 为不加氮源,补充水至等量体积。
73
C M Y K
表 6 4 种杀菌剂对尖孢镰刀菌的室内毒力测定
杀菌剂
福·福锌
恶霉灵
咪鲜胺
肟菌酯
毒力回归方程
y=0.514097x+0.24300
y=0.524141x-0.49711
y=1.613083x+6.78784
y=0.384542x+0.22086
EC50(mg/L)
3.16
79.87
0.08
5.32
相关系数 r
0.949631
0.976036
0.990541
0.988878
表 5 不同杀菌剂对尖孢镰刀菌菌丝生长和产孢量的影响
杀菌剂
多菌灵
苯醚甲环唑
肟菌酯
恶霉灵
普菌克
福·福锌
妙丹
咪鲜胺
三唑酮
甲基托布津
代森锰锌
杜邦克露
烯酰吗啉
百菌清
腈菌唑
CK(清水)
菌落直径
(mm)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72.17
69.17
60.00
67.83
50.75
37.83
19.92
80.50
菌丝抑制率
(%)
100a
100a
100a
100a
100a
100a
100a
100a
10.35h
14.08g
25.47e
15.73f
36.96d
53.00c
75.26b
0.00i
产孢量
(×106个/皿)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16.00
10.97
16.46
12.36
12.70
27.08
18.33
16.95
产孢抑制率
(%)
100a
100a
100a
100a
100a
100a
100a
100a
5.60c
35.25b
2.89c
27.10b
25.07b
-59.78d
-8.16c
0.00c
进分生孢子萌发, 其中以赖氨酸最有利于分生孢子萌
发,其次是亚硝酸钠。
综合 6 种供试氮源来看,亚硝酸钠、硝酸铵、赖氨
酸和脲都能抑制尖孢镰刀菌菌丝的生长, 而且都能促
进菌丝产孢及其分生孢子的萌发。
2.4 不同杀菌剂对病原菌的药效
2.4.1 杀菌剂对病原菌菌丝生长和产孢量的抑制作用
杀菌剂抑制病菌生长的作用方式有两种: 一是抑制菌
丝的生长,二是抑制孢子的萌发。 从表 5 可以看出,在
供试的 15 种杀菌剂当中,多菌灵、苯醚甲环唑、肟菌
酯、恶霉灵、普菌克、福·福锌、妙丹和咪鲜胺 8 种药剂
均能完全抑制尖孢镰刀菌菌丝生长及孢子产生, 菌丝
抑制率和产孢抑制率均达 100%,可以说是防治兜兰茎
腐病的有效药剂。
2.4.2 杀菌剂的毒力测定 用福·福锌、恶霉灵、咪鲜
胺和肟菌酯 4 种杀菌剂对尖孢镰刀菌进行了室内毒力
测定。 从表 6可以看出,4 种杀菌剂的抑菌机率值 y 和
杀菌剂质量浓度转换成的对数值 x 的相关系数都在
0.94以上,说明它们各自的毒力回归方程是有效的。 在
4 种杀菌剂中,以咪鲜胺的 EC50值最小,为 0.08 mg/L,
说明咪鲜胺对该菌的毒力最强; 其次是福·福锌,EC50
值为 3.16 mg/L;恶霉灵的 EC50 值最大,为 79.87 mg/L,
说明恶霉灵对该菌的毒力最弱。
另外在杀菌剂室内毒力测定中,EC50值越小、斜率
越大说明病原菌对药剂的反应灵敏度越高, 即随着药
剂浓度的增加, 抑制率明显增大。 福·福锌、 恶霉灵、
咪鲜胺和肟菌酯的毒力回归方程的斜率分别为
0.514097、0.524141、1.613083 和 0.384542,以咪鲜胺的
斜率最大,且咪鲜胺的 EC50值又最小,表明尖孢镰刀菌
对咪鲜胺的反应灵敏度最高。
3 结论与讨论
镰孢属(Fusarium)引起的枯萎病是一种侵染兰花
植株维管束的极为严重的病害,近年来在云南、广东、
福建、江西、浙江、安徽、上海等地,兰花镰刀菌枯萎病
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15]。 2007 年夏季,广东省种植兰花
的主要地区珠江三角洲高温多雨, 兰花病虫害发生比
较严重,尤其镰刀菌枯萎病更为普遍和突出。 据调查,
广东地区 85%左右的兰园或养兰户中都不同程度发生
病害,有的兰园甚至倒草近一半,并出现越稀有、经济
价值越高的兰花品种越容易发病的现象。 疫情不断扩
展蔓延,严重威胁广东的兰花生产,给兰园或养兰户造
成严重经济损失。 茎腐病作为兜兰商品生产中最严重
的一种病害, 本研究鉴定出其病原菌为尖孢镰刀菌
(Fusarium oxysporum)。尖孢镰刀菌除了危害兜兰之外,
还可危害其他许多作物及花卉,如墨兰[16]等。
本研究得出,该菌菌丝生长的温度范围为 9~36℃,
产孢和分生孢子萌发的温度范围都较菌丝生长的温度
范围窄,分别为 15~36℃和 12~36℃,菌丝生长、产孢和
分生孢子萌发的最适温度分别为 27℃、24℃和 27℃,说
明该菌偏好中高温的生长环境, 这与该病多发生于夏
季的病害流行规律吻合。
兜兰原生于阴暗潮湿的树林下,忌阳光直射,如果
光强过弱, 又会导致光合作用效率不高, 植株营养不
足[17]。光照试验中连续光照最有利于尖孢镰刀菌菌丝生
长,不同的光照对该菌产孢量影响不显著,全暗最有利
于该菌分生孢子萌发, 因此在兜兰栽培过程中注意光
暗交替及光照的强弱即可减少兜兰茎腐病的发生几
率。
在 pH值范围方面,研究报道多认为偏酸或偏碱尖
孢镰刀菌菌丝都不能生长、产孢,但本研究中的兜兰尖
孢镰刀菌在 pH 2~13 范围内均可生长、产孢。 但菌丝生
长的最适 pH 值为 6、产孢的最适 pH 值为 7、孢子萌发
的最适 pH值为 5的结论与前人的研究结果[3,18-22]一致。
关于尖孢镰刀菌碳源利用情况的报道差别较大。
本试验中葡萄糖、果糖、乳糖、麦芽糖、甘露醇和可溶性
74
C M Y K
淀粉均对兜兰尖孢镰刀菌菌丝生长起促进作用, 葡萄
糖、乳糖、甘露醇和可溶性淀粉还促进产孢,这与曹奎
荣[21]和曾富春等[17]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 但朱海燕[18]对
龙牙百合鳞茎腐烂病的研究结果表明, 葡萄糖、 麦芽
糖、乳糖和甘露醇都抑制尖孢镰刀菌菌丝生长,杨焕青
等[22]的研究结果表明乳糖抑制菌丝生长及产孢,李晓琴
等[23]的研究则表明葡萄糖、果糖、麦芽糖、甘露醇和淀粉
对尖孢镰刀菌菌丝生长、产孢影响不显著。 这可能是寄
主不同或尖孢镰刀菌在不同阶段碳源利用情况不一样
导致的。 氮源试验中,虽然氯化铵、脲、硝酸铵、亚硝酸
钠和赖氨酸都能抑制尖孢镰刀菌菌丝生长, 但他们同
时也能促进该菌产孢。 若长期以他们为氮肥,必定导致
兜兰茎腐病的大发生。
多菌灵、苯醚甲环唑、肟菌酯、恶霉灵、普菌克、福·
福锌、 妙丹和咪鲜胺 8 种药剂在使用浓度为 500 mg/L
时, 对尖孢镰刀菌的菌丝抑制率和产孢抑制率均达
100%,其他药剂抑菌效果较差。 福·福锌、恶霉灵、咪鲜
胺和肟菌酯 4 种药剂中, 咪鲜胺对尖孢镰刀菌的毒力
最强、 反应灵敏度最高,EC50值为 0.08 mg/L。 王占武
等[20]报道了拮抗菌对草莓枯萎病具有一定的防治效果;
李潞滨等 [24]从各地大花蕙兰种植地采集的土样中筛选
出 1 株对大花蕙兰根腐病病原菌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ium)具有较高拮抗活性的菌株,并鉴定为解淀
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可通过严格试
验优选出适合兜兰茎腐病防治的生防菌, 为兜兰的无
公害生产提供技术支持。
总之, 兜兰茎腐病的防治应以田间管理为重点的
综合防治措施,以农业防治为基础、化学防治为主导,
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 根据病菌潜伏侵
染的特性和病害发生流行情况,以加强栽培管理,提高
兜兰植株抗病力为关键,减少病原基数,做好病情预测
预报,及时喷药保护防治,促进兜兰植株健壮生长。
参考文献:
[1] 刘仲健,陈心启,陈利君,等.中国兜兰属植物[M].北京 :科学出
版社,2009.
[2] 王代谷,邓克云,魏春杰.贵州兜兰属植物的现状及展望[J].安
徽农业科学,2009,37(6):2469-2470.
[3] 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DB/OL].http://ww
w.cites.org/eng/app/appendices.php.Appendices I (2014 -05 -
01).
[4] 龙波 ,龙春林 .兜兰属植物及其研究现状 [J].自然杂志 ,2006,
28(6):341-344.
[5] 胡松华.热带兰花[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2:32.
[6] 刘仲健.中国兰花观赏与培养及病虫害防治[M].北京:中国林
业出版社,1998:213.
[7] 张志光,张天晓,陈个贤,等.兜兰立枯病原菌及颇抗菌防治的
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1994,17(1):70-74.
[8] 白树猛,田黎.ITS分析在真菌分类鉴定和分子检测中的应用[J].
畜牧与饲料科学,2009,30(1):52-53.
[9] Abd-Elsalam K A, Ibrahim N A, Mohmed A A, et al. PCR
identification of Fusarium genus based on nuclear ribosomal-
DNA sequence data[J]. African Journal of Biotechnology, 2003,
2(4):82-85.
[10] Saikia R, Kadoo N. Molecular Detection and Identification of
Fusarium oxysporum Molecular Identification of Fungi [M].
Springer Berlin Heidelberg, 2010:131-157.
[11] 方中达 .植病研究方法 [M].第 3 版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
1998.
[12] C Booth,陈其煐译 .镰刀菌属 [M].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
1988.
[13] 王拱辰,郑重,叶琪明,等.常见镰孢菌鉴定指南[M].北京 :中国
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5.
[14] 裘维蕃.菌物大全[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885.
[15] 陈健平,梁月光,张晚风.国兰镰刀菌枯萎病的发生及防治[J].
中国花卉园艺,2007,18:41-42.
[16] 刘智成,刘爱媛,冯淑杰.墨兰茎腐病病原及防治研究[J].安徽
农业科学,2008,36(25):10892-10894.
[17] 曾富春,黄云,赵艳琴,等.草莓枯萎病菌的生物学特性[J].四川
农业大学学报,2006,24(2):156-160.
[18] 朱海燕 .龙牙百合鳞茎腐烂病病原鉴定及室内药剂毒力测
定[D].长沙:湖南农业大学,2012.
[19] 徐秉良,郁继华,徐琼.非洲菊枯萎病菌的生物学特性[J].甘肃
农业大学学报,2002,37(1):35-39.
[20] 王占武,李晓芝,刘彦利,等.拮抗菌防治草莓枯萎病[J].中国生
物防治,1999,15(4):187.
[21] 曹奎荣.草莓根腐病病原菌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D].兰
州:甘肃农业大学,2006.
[22] 杨焕青,王开运,范昆,等.草莓枯萎病菌的生物学特性及 7 种
杀菌剂对其抑制作用[J].植物保护学报,2008,35(2):169-174.
[23] 李晓琴,黄云,陈捷,等.唐首蒲干腐病病原生物学特性[J].上海
交通大学学报(农业科学版),2008,26(4):308-312.
[24] 李潞滨,李术娜,李佳,等.大花惠兰根腐病拮抗细菌 ZL7-5 菌
株的筛选与鉴定[J].园艺学报,2008,35(11):1647-1652.
(责任编辑 杨贤智)
75
C M Y 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