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第 ` 卷 第 1期
r9 7, 年 3 月
遗 传 学 报
人 C T人 G E N E T I C人 S I N I CA
V o l
.
.6 N匕` 1
M a r e h
,
1 9 7 9
家蚕去一氧核糖核酸诱导蓖麻蚕遗传变异的初步研究
A
一
P R E L IM IN A R Y S T U D Y O F B O别毋丫万 对O R I D N A 一 IN D U C E D
H E R E D I T A R Y V A R IA T IO N IN A T T A C U S C 丫N T月rI A R矛C刀叮
陈元霖 _ 郑之修 胡保民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 ) (云南蚕桑科学研究所 )
C he n uY
a n 一 li n Z he n g Z hi
一 x i u
( K u 二 m t , 9 1。 , t , t 护 o f 2 0 0 10 9夕 , A c a d砂二沂a 义。 , c a )
H u aB -o m i
n
( Y u 。 , a 二 I o t, t u介 of s即云e u l ut 。 )
在真核生物中 , 异源核酸诱导遗传变异问题 ,二十年来引起了人们很大的兴趣和不断
的研究。 19 5 8 年 , 我们曾经将从蓖寐蚕蛹上制备的核碎片 , 注人到一化性的家蚕三龄幼
虫体内 , 看到了受体的化性性状发生了变化 , 即原来的不再孵化了的卵又孵化出了蚁蚕 ,
而且变化还可以表现于后代 。 本文报告的是我们近年来在核酸诱变研究方面所得到的一
些试验结果。
实验材料 : 接受核酸的材料 (受体 )采用白血系统姬蚕品系的蓖寐蚕 ; 而作为核酸来
源 (供体 )的是家蚕中的 “ 黑蚕 ” , 蚕体上有黑色斑 。 D N A 和 D N A 蛋 白 ( D N p )从蚕蛹提取 。
D N A 制备中采用氯仿去蛋白法 , 所得制品内含 D N A 46 多。 D N P 内的 D N A 含量占 6 . 7沁。
用 O. IM 氯化钠一 o . 05 M 柠檬酸钠配制 D N A 溶液和 D N P 的混悬液 , 并注入末龄幼虫的体
腔内 。 每条幼虫注入 D N A 溶液 0 . 1和 0 . 06 毫升 , 即 92 和 25 . 6 微克的 D N A 。 另外一部分
蚕每条注入 0 . 1 和 0 . 06 毫升的 D N P , 即 13 . 4 和 4 微克的 D N A 。 以在与试验组同发育期
的蚕注人不含有 D N A 或 D N P 的氯化钠一柠檬酸钠溶液作对照 。
结果看到 , 在五龄期注人 D N P 的试验组内 , 成虫间交配后产生了 2 “ 条后代个体 ,其
中有 8 8 条出现了形态上的变化 (占个体总数的 3 . 08 多 ) , 这种突变体的形态特征 , 表现在
三龄蚕体肉瘤附近的黑点较大 , 而且色泽更深 , 因此明显可见 ;在正常的个体上 ,这种黑点
隐约可见 , 很不明显 。 在四龄蚕 , 正常个体为白色 , 而在突变体仍保持有显著的黑点 ,直至
脱皮以后进到五龄时消失。
由突变体自交所获得的后代 ( F : ) , 蚕体形状与亲本一样 , 四龄时也有黑点 ,不过黑点
的大小及其颜色的深浅 , 也就是黑点显著的程度 , 在个体之间存在着差异 。 发育到五龄
后 , 黑点不显著的个体是白蚕 , 而黑点显著的个体在五龄蚕的相应部位仍可看到有黑点
— 花蚕 。 在第三和第四代中的花蚕 (四龄和五龄蚕体上都有黑点 ) 进行交配分析表明 :自交的后代基本上都是花蚕 ;采取回交形式 (花蚕与正常的白血姬蚕品系的蓖麻蚕交配 ) ,
不论是正交或反交 , 所产生的后代都在四龄时是花蚕 , 在五龄期为 白蚕 。 由四龄花 、五龄
白的个体间交配所产的后代 , 从四龄起就出现有花蚕和 白蚕两种个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