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六棱大麦88-91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全 文 :大麦科学 B A R IJ E Y 以二E N E I C N 0 . 4, 19 99
六棱大麦 8 一91 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朱傅祥
畏为宫
吴建中 郁祖良 施加春 薛万军 李武权 徐秀华
`江苏省 盐县农业局 盐城 2 2 4 0 02)
李运光 张国宽 商兆堂 蒋名淑
(江苏省 大中农场 ) (盐城市气象局 )
摘要 通过 19 7 一 19 8 年 对六枝大 麦新品 系 8 一 91 播种期 、 基本苗 、 氮肥 用贡 、德肥比例 、 碑肥用
量等五 因子二次 归回 正交试验 , 着重研究 了播种期 、 墓本苗与生育进 程 、 茎桑动态 、 德拉结构 和产
童的 关系 , 明确 了 8 8一 91 大 麦在 本地 区 最 佳播种期 为 10 月 12 一 16 日 , 适 宜基 本苗 为 1 万 一 14
万 /亩 。
关键词 播种期 基本苗 肥并运筹 群个体质 童 产童
江苏省盐都县于 19 9 5 年秋播从大中农
场引进六棱 大麦新 品系 8 一91 , 试验 、 示范
结果表明 : 8 8一 91 在本地区综合性状表现较
好 , 高产稳产性明显优于六棱大麦当家品种
西引二号 。 为探索 8 8一91 在本地 区的高产
栽培技术 , 我们于 1 9 9 7一 1 9 9 8 年对该品系进
行了五因子二次回归正交试验研究 。
1 试验设计
试验地点设在盐都县北龙港镇农技站试
验农场 , 试验 采用五 因子二次 回归正交设计
(具体实施方案略 ) 。 小区面积 3 x 6m 2 , 小区
间开沟并设保护行 , 种植方向为南北向 , 小区
按试验编号顺序排列 , 重复 2 次 , 土壤肥力和
田间管理 水平 中等 , 播种 方式 : 人工拉绳开
沟 , 先施基肥后播种 , 行距 30 。 m , 播种量根据
基本苗要求和 种子质量而定 , 苗肥 于 n 月
2 5 日追施 ,拔节肥于 2 月 2 8 日追施 。
2 结果与分析
对试验数据用计算机进行统计 分析 , 得
出下列若干各群个体性状及产量与播种期 、
收稿日期 : 1 99 9 一 0 9一 2 7
基本苗 、 肥料运筹的关 系式 , 各式均通过 aF
二 0 . 05 信度的检验 。
2
.
1 播种期对群个体质量及产量的影响
2
.
1
.
1 播种期对生育进程的影响
l ) 播种期对苗期 ( 1 1 月 2 0 日 )叶龄的影
响 。 苗期叶龄 y 与播种期的 日序 (以 10 月 l
日为基序 ) x 的关系式为 :
夕 = 4 . 5 6 7 一 0 . 0 3 1 ( x 一 1 2
.
5 3 )
2 … … ( 1 )
由 ( 1 )式可知 : ①苗期叶龄最大为 4 . 5 7
叶 ;②播种期的日序为 1 2 . 5 3 , 即 1 0 月 1 3 日
左右播种 , 苗期叶龄最大 。
2 ) 播种期对冬前 ( 12 月 2 0 日 )叶龄的影
响 。 冬前叶龄 y 与播种期 的 日序 x 的关 系
式为 :
夕 二 5
.
7 8 0 6 一 0
.
032 7 ( x 一 12
.
5 0 )
2 … … ( 2 )
由 ( 2 )式可知 : ①冬前 叶龄最大 为 5 . 78
叶 ; ②播种期的 日序为 12 . 8 0 , 即 1 0 月 1 3 日
左右播种 , 冬前 叶龄最大 。
适宜的冬前叶龄有 利于夺取高产 , 产量
y 与冬前叶龄 x 的关系式为 :
夕 = 3 5 3 . 09 一 4 . 5 6 3 5 ( x 一 5 . 6 9 ) 2 … … ( 3 )
由 ( 3 )式可知 : ①产量最高为 353 . 09 k g /
亩 ;②冬前叶龄为 5 . 69 叶 , 产量最高 。
3) 播种期对返青期 ( 2 月 20 日 )叶龄的
DOI : 10. 14069 /j . cnki . 32 -1769 /s. 1999. 04. 007
大麦科学 R I A BJ Y E岌二I E NC E NO . 4 , 1 9 9 9
影响 。 返青期叶龄 y 与播种期的 日序 x 的
关系式为 :
夕 = 7 . 7 1 9 一 0 . 0 3 6 2 ( x 一 3 . 7 1 ) 2 … ( 4 )
由 ( 4 ) 式 可 知 : ① 返青期 叶龄 最 大 为
7
.
7 2 叶 ; ②播种期的 日序 为 13 . 7 1 , 即 10 月
14 日左右播种 , 返青期叶龄最大 。
4 ) 播种期对拔节期 ( 3 月 2 0 日 )叶龄的
影响 。 拔节期叶龄 y 与播种期的 日序 x 的
关系式为 :
夕 = 9 . 9 53 4 一 0 . 0 3 4 5 ( x 一 15
.
1 1 )
2… ( 5 )
由 ( 5 ) 式 可 知 : ① 拔 节 期 叶龄 最 大 为
9
.
9 5 叶 ; ②播种期的 日序为 1 5 . 1 1 , 即 10 月
16 日左右播种 , 拔节期叶龄最大 。
2
.
1
.
2 播种期对茎孽动态的影响
l) 播种期对苗期 总苗数的影响 。 苗期
总苗数 y 与播种期的 日序 x 的关系式为 :
y = 2 3
.
3 7 5 2 一 0 . 0 6 1 6 ( r 一 2 . 9 6 ) 2 … ( 6 )
由 ( 6 )式 可 知 : ① 苗期总 苗 数 最 高 为
2 3
.
3 7 5 2 万 /亩 ;②播种期的 日序为 1 2 . 9 6 , 即
10 月 13 日左右播种 , 苗期总苗数最高 。
2 ) 播种期对冬 前总苗数的影响 。 冬前
总苗数 y 与播种期的 日序 x 的关系式为 :
夕 = 4 1 . 7 9 9 3 一 0 . 0 9 9 6 9 1 ( x 一 1 3
.
9 3 )
2 … ( 7 )
由 ( 7 )式 可 知 : ① 冬 前 总苗 数 最 高 为
4 1
.
7 9 9 3 万 /亩 ; ②播种期的 日序为 1 3 . 9 3 , 即
10 月 1 4 日左右播种 , 冬前总苗数最高 。
3) 播种期对返青期总苗数 的影 响 。 返
青期 总苗数 y 与播种期 日序二 的关系式为 :
夕 = 7 7 . 1 3 6 5 一 0 . 1 05 3 ( 二 一 2 2
.
6 3 )
2… ( 8 )
由 ( 8 )式可 知 : ①返 青期 总苗数最 高为
7 7
.
1 3 6 8 万 /亩 ; ②播种期的 日序为 2 2 . 6 3 , 即
10 月 2 3 日左右播种 , 返青期总苗数最高 。
4) 播种期对拔节期总苗 数的影响 。 拔
节期总苗数 y 与播种期 日序 二 的关系式为 :
夕 = 5 5 . 55 39 一 0 . 0 9 5 ( 二 一 2 0
.
0 3 )
2 … ( 9 )
由 ( 9 )式可知 : ① 拔节期 总苗数最 高为
5 5
.
8 8 3 9 万 /亩 ;②播种期的 日序为 2 0 . 0 3 , 即
10 月 2 0 日左右播种 , 拔节期总苗数最高 。
2
.
1
.
3 播种期对单株分孽 (成穗 )数的影响
l) 播种期对苗期单株分萦数的影 响 。
苗期单 株分葵个数 y 与播种期的 日序 x 的
关系式为 :
夕 = 0 . 3 56 6 + 0 . 00 4 ( x 一 2 1
.
0 3 7 5 )
2 … … ( 1 0 )
由 ( 1 0 )式可知 : ①苗期单株分萦数最少
为 0 . 3 9 个 ; ②播种期的日序为 2 1 . 0 4 , 即 1 0
月 2 1 日左右播种 , 苗期单株分萦最少 。
2) 播 种期对冬 前单 株分萦数的影 响 。
冬前单 株分桑个数 y 与播种期的 日序 二 的
关系式为 :
y = 2
.
9 9 5 一 0 . 0 2 5 7 ( x 一 1 1
.
5 3 )
2 … ( 1 1 )
由 ( 1 1 )式可知 : ①冬前单株分萦数最多
为 2 . 9 9 5 个 ;②播种期的 日序为 1 1 . 8 3 , 即 1 0
月 1 2 日左右播种 , 冬前单株分萦最多 。
3) 播种期对返青期单株分莫数的影响 。
返青期单株分萦个数 y 与播种期的 日序 x
的关 系式为 :
夕 = 4 . 4 0 6 1 一 0 . 0 1 5 9 ( 二 一 1 5
.
6 0 3 )
2… ( 12 )
由 ( 12 )式可知 : ①返青期单株分葵数最
多为 4 . 4 1 个 ; ②播种期的 日序为 15 . 6 0 , 即
10 月 1 6 日左右播种 , 返青期单株分孽最多 。
4 ) 播种期对拔节期单株分葵数的影响 。
拔节期单 株分孽个 数 y 与播 种期的 日序 二
的关 系式为 :
夕 = 3 . 1 4 7 1 一 0 . 0一2 2 (
.二 一 1 5 . 0 4 5 ) 2… ( 13 )
由 ( 1 3 )式 可知 : ①拔节期单株分桑数最
多为 3 . 15 个 ; ②播种期的 日序为 巧 . 05 , 即
1 0 月 15 日左右播种 , 拔节期单株分葵最 多 。
2
.
1
.
4 播种期对穗 、粒 、重及其产量的影响
1) 播种期对有效穗数 的影响 。 有效穗
数 y 与播种期的 日序 x 的关系式为 :
夕 = 3 1 . 9 7 5 一 0 . 0 7 9 5 ( x 一 1 4
.
52 59 )
2 … ( 14 )
由 ( 14 ) 式 可 知 `① 有 效 穗 数 最 多 为
3 1
.
9 7 8 万 /亩 ; ②播种期的 日序为 14 . 83 , 即
10 月 15 日左右播种 , 有效穗数最多 。
2 ) 播种期对每穗结实粒数的影响 。 每
穗结实粒数 y 与播种期的 日序 x 的关 系式
为 :
夕 = 4 5 . 9 3 5 9 + 0 . 0 1 7 2 ( x 一 3 . 9 2 7 3 ) 2 … … ( 1 5 )
由 ( 1 5 )式可知 : ① 每穗结实粒数最少为
大麦科学 A R I BJ E Y 狱二I E N CE N 0 . 4 , 19 99
4 5
.
9 4 粒 ; ②播种期的日序为 1 3 . 9 3 , 即 1 0 月
14 日左右播种 , 每穗结实粒数最少 。
3) 播种期对批粒的影响 。 空批粒 y 与
播种期的日序 x 的关系式为 :
y = 一6 . 7 7 26 一 0 . 0 4 0 5 ( x 一 16 . 34 ) 2… ( 1 6 )
由 ( 1 6 )式可知 : ①空批粒最多为 16 . 7 7
粒 /穗 ; ②播种期的 日序为 、 16 . 34 , 即 10 月 17
日左右播种 , 空批粒最多 。
4) 播种期对 千粒重的影响 。 千粒重 y
与播种期的 日序 x 的关系式为 :
夕 = 2 4 . 9 8 一 0 . 03 5 5 ( x 一 1 2
.
0 3 ) 2… ( 17 )
由 ( 1 7 ) 式 可 知 : ① 千 粒 重 最 高 为
2 4
.
9 8 9 ;②播 种期的 日序为 1 2 . 0 3 , 即 10 月
12 日左右播种 , 千粒重最高 。
5) 播种期对产量的影响 。 产量 y 与播
种期的日序 x 的关系式为 :
, = 3 6 3
.
30 59 一 1 . 3 2 5 5 ( x 一 1 3
.
7 9 ) 2… … ( 18 )
由 ( 18 ) 式 可 知 : ① 产 量 最 高 为
3 6 3
.
3 1 k岁亩 ; ②播 种期的 日序为 13 . 7 9 , 即
10 月 14 日左右播种 , 产量最高 。
2
.
2 基本苗对群个体质量及产量的影响
2
.
2
.
1 基本苗对茎萦动态的影响
基本苗 x 与苗期 、 冬前 、返青 、拔节期总
苗数 夕 ; 、 夕 2 、 夕 3 、 夕4 、 的 相关 系 数 分别 为
0
.
8 14 8 1 4

0
.
6 7 9 6 2 9

0
.
7 5 3 8 7 4

0
.
5 3 9 4 3 8
, 回
归方程分别为 :
, , = 1
.
7 9 234 + l
.
4 4 o 3 x … … ( 19 )
夕: = 1 5 . 0 55 2 9 + 1 . 5 4 0 1二… … ( 2 0 )
夕 3 = 25 . 3 56 3 2 + 2 . g l s g x … … ( 2 1 )
, ; = 29
.
323 0 1 + 1
.
4 7 35 , … … ( 2 2 )
说明增加基本苗数 , 有利于增加群体总
苗数 。
2
.
2
.
2 基本苗对穗 、粒 、重及产量的影响 ·
l) 基本苗对有效穗数的影响 。 有效穗
数 y 与基本苗 x 的关系式为 :
y = 2 5
.
7 7 19 + 0
.
0 3 4 3 ( x 一 9
.
5 10 5 )
2… … ( 2 3 )
由 ( 2 3 ) 式 可知 : ① 有效 穗数 最 少 为
2 8
.
7 7 1 9 万 /亩 ; ②基本苗 9 . 8 1 0 5 万 /亩 , 有
效穗数最少 。
2) 基本苗对实粒数的影响 。 实粒数 y
与基本苗 x 的关系式为 :
夕 ” 4 3 . 7 7 32 + 0 . 0 7 4 1 ( x 一 1 8
.
62 4 8 ) 2 … …
( 2 4 )
由( 2 4 ) 式可知 : ①每穗实粒数最 少为
4 3
.
7 7 粒 ; ②基本苗 18 . 6 248 万 /亩 , 实粒数
最少 。
3) 基本苗对千粒重的影响 。 千粒重 y
与基本苗 x 的关系式为 :
夕 = 24 . 192 3 一 0 . 0 12 8 ( x 一 13 . 5 50 8 ) 2 … …
( 2 5 )
由 ( 2 5 ) 式 可 知 : ① 千 粒 重 最 高 为
2 4
.
19 ;9 ② 基本苗 13 . 5 508 万 /亩 , 千粒重最
高 。
4) 基本苗对 产量 的影响 。 产量 y 与基
本苗 x 的关系式为 :
y = 3 1 7
.
5 9 7 5 + 0
.
5 4 0 4 ( x 一 5 . 4 1 ) 2… … ( 2 6 )
由 ( 2 6 ) 式 可 知 : ① 产 量 最 低 为
3 1 7
.
9 o k g /亩 ; ②基本苗 15 . 41 万 /亩 , 产量最
低 。
2
.
3 肥料运等对穗 、粒 、 重及产量的影响
2
.
3
.
1 氮肥用量对穗 、粒 、重的影响
纯 N 用量 二 与穗行 : ) 、 粒 (夕 2 ) 、 重 (夕 3 )
的相关系数分别 为 : 0 . 7 8 0 6 5 1 、 0 . 7 4 6 1 9 2 、 0 、
8 3 2 1 3 5
, 回归方程分别为 :
y , = 4
.
2 1 7 5 69 + l
.
4 6 56 x … … ( 2 7 )
y : = 7
.
5 67 1 3 1 + 2
.
17 1 7 x … … ( 2 8 )
夕 3 = 4 . 6 30 5 6 3 + l . o s g x … … ( 2 9 )
说明增施氮肥有 利于增加穗数 、 粒数和
粒重 。
2
.
3
.
2 氮肥用量对产量的影响
产量 y 与纯 N 用量 x 的关系式为 :
夕 = 犯4 . 3 55 6 + 0 . 6 533 ( x 一 13 . 95 ) 2… … ( 3 0 )
由 ( 3 0 ) 式 可 知 : ① 产 量 最 低 为
3 2 4
.
3 6 k g /亩 ;②纯 N 用量 一3 . 9 8 k g/ 亩 , 产量
最低 。
2
.
3
.
3 穗肥比例对产量的影响
产量 y 与穗肥比例 x 的关系式为 :
夕 = 34 7 . 14 7一 ( x 一 4 1 . 3 6 ) 2 … … ( 3 1 )
由 ( 3 1 )式可知 : ①产量最高为 M 7 . 巧吨 /
亩 ; ②穗肥比例 41 % 左右 , 产量最高 。
大麦科学 B A R I , E Y (S 二I E N C E N O . 4 , 19 99
苏J七沿海垦区啤大麦三优五防
高产稳产栽培技术
李忠芹 黄 英 黄 飞
(江苏省方强农场 大丰 2 41 “ )
摘要 90 年代以来 , 通过三优五防栽培技术的研制与推广 , 即通过优化品种 结构 , 优化群体质童 .
优化农艺措施 , 缩 合防倒 , 防涝杭清 , 防寒杭冻 , 综 防病 虫草及 综合治理 盐害等我培技术体来的研
制与推广 , 啤麦产黄高而德定 , 平均单产 3 30 . 08 k岁亩 , c v 仅 6 . 84 。
关健词 啤酒大麦 高产 德产 钱培技术体来
我场自 19 8 6 年引种啤大麦以来 , 常年种
植面积 1 . 4 万亩以上 , 通过更新 良种 , 加大肥
料投入 , 提高作业质量等一系列措施 , 使大麦
产量 突 破 2 0 0 k g /亩 , 较前 17 年亩增单产
12 2
·
04 % ; 19 92 年后又通过三优五 防栽培技
术体系的研制与推广 , 实现啤大麦高产稳产 ,
近 7 年平均单产 330 . 08 士 2 . 59 k g /亩 , 较前
6 年增 50 . 32 % 。 现将三优 五防高产稳产栽
培技术整理如下 。
1 三优栽培创高产
三优栽培技术是以优化品种为前提 , 以
稳氮增磷补钾添微 , 氮肥用量前移为基础 , 群
收稿 日期 : 19 9 8一 12 一 18
体质量栽培为核心 , 采用稳定穗数 , 主攻大穗
争粒重为增产途径 , 重点解决高产与倒伏的
矛盾 , 从而实现高产优质 。
1
.
1 优化品种结构
近 10 年来先后从科研院校引进 啤麦优
良品种系 3 0 余个 , 通过试验 、 示范 、大 田生产
评优 , 选定主栽品种及搭配品种 , 先后以苏啤
一号 、 沪麦 8 号 、 K A一 4 B 等 优 良品种为主
栽品种 , 力求高产优质 。
1
.
2 优化高产群体结构
我场啤麦生产 由中产向高产方 向发展 ,
重点解决降低群体起点 , 控制高峰苗数 , 扩大
个体生产力 , 建立后期高光效群体 , 提高成穗
率 , 防早衰 , 争粒重而实现高产 。
1
·
2
.
1 产量结构指标
2
.
3
.
4 磷肥用量对产量的影响
产量 y 与 P ZOs 用量 x 的关系式为 :
夕 = 3 4一 4 5 9 7 一 1 2 . 33 5 3 ( x 一 5 . 92 3一) 2 … ( 3 2 )
由 ( 3 2 ) 式 可 知 : ① 产 量 最 高 为
3 4 1
.
4 6 k g /亩 ; ② PZ O S 用 量 s . 9 2 k岁亩 。 ` 产
量最高。
2
.
3
.
5 钾肥用量对产量的影响
产量 y 与 K ZO 用量 x 的关系式为 :
夕 = 1 1 9 . 1 92 2 + 2 3 . 1 67 6 x · , · … ( 3 3 )
由 ( 3 3 )式可知 , 增施钾肥有利于提高产
量 。
3 结论
综上分析 , 六棱大麦 8 一 91 在本地的最
佳播种期为 10 月 12 一 16 日适 宜基本苗为
n 万 一 1 4 万 /亩 , 增施氮 、 磷 、 钾肥有利于增
加产量 , 适宜的 P ZO S 用量为 g k g /亩左右 , 纯
N 用量不宜低于 14 k g /亩 , 穗肥 比例以 41 %
左右为宜 。 本试验 19 9 7 一 1 9 9 8 年系大灾之
年 , 中后期气候条件对麦子生长发育极不利 ,
故试验区产量潜力未能充分表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