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云南省不同环境对CIMMYT二棱大麦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全 文 :云 南 农 业 科 技
Yunnan Nongye Keji2007年第6期
1 000~2 000 lux,温度24±2℃,日照10小时),30天后
记录生根结果,结果以每苗生根数为准 (根长>0.2
mm),并进行方差分析和LSR检测。
3.3生根培养基试验结果
从表3可知,在A3B1(NAA6 mg/L+6 BA0 mg/L)
水平下银苞芋生根条数达到最多,为21.26条,且与其
它各处理组合均有显著差异,转到此培养基的试管苗
经30天即可生根,因此银苞芋的生根培养基配方应选
用MS+NAA6 mg/L+糖30 g/L+C3 g/L,pH值为5.8。
4 小结
以上结果表明,MS固体培养基,配合适当的消毒
方法,可以提高无菌系的建立效率,而MS固体培养基
加上适当浓度的6 BA及NAA可以提高银苞芋试管苗的
分化与生根速率;在分化过程中,使用适当的培养基
可以一次分化成苗,而不用先诱愈再成苗。在整个的
组培过程中,活性碳对其影响不明显,可省去不用。
参考文献:
[1]冯天哲.养花大全 [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8.
[2]谭文澄.观赏植物组织培养技术 [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
社,1997.
云南省不同环境对CIMMYT二棱大麦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程 耿,胡银星,程加省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云南 昆明 650205)
随着啤酒工业的迅速发展,市场对啤酒大麦需求
日益剧增。在中国啤酒大麦以二棱大麦为主,主要原
因是二棱大麦籽粒整齐度、饱满度等方面更优于多棱
大麦 [1]。云南的气候特点是昼夜温差大,大麦成熟收
获期降雨量较小,因而生产的大麦在籽粒饱满度、千
粒重、外观色泽上都优于其它麦区。环境对大麦的籽
粒产量和品质影响较大 [2],云南境内地势地貌错综复
杂,海拔高差大,气候类型多样。本研究以从国际玉
米小麦改良中心 (CIMMYT)引进的二棱大麦为材料,
在云南6个大麦主产区进行试验,通过分析二棱大麦
的产量、产量构成因素及相关性状在云南省不同生态
环境下的表现及其相互影响,为今后云南省大麦种质
资源的引进以及新品种的推广和不同环境下高产栽培
提供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供试材料
从 2003年云南省农科院引自 CIMMYT的大麦中
筛选出 8份表现优异的二棱大麦材料,于 2004年开
摘 要:通过对2004年至2007年云南省 22品种次的二棱大麦在云南省 6个不同生态环境下进行产量构成因素变化
及其产量通径分析,结果表明,产量、有效穗、千粒重、株高和生育期在不同环境下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穗粒数
差异不显著;平均产量在临沧点最高,曲靖点最低;有效穗在昆明点和保山点最高;千粒重在临沧点最高,在昆明
点最低;株高在保山点最高,楚雄点最矮;生育期在曲靖点最长,在临沧点最短。通径分析表明,在楚雄点和大理
点穗粒数对产量的直接效应最大,其余各点都是千粒重的直接效应最大;在昆明点、保山点和曲靖点穗粒数对产量
的直接效应为负值。
关键词:二棱大麦;环境;产量构成因素;通径分析
收稿日期:2007-08-22
基金项目:云南省“十一五”麦类科技攻关项目(2006NG10)。
作者简介:程耿 (1967-),男,主要从事麦类遗传育
种。
!!!!!!!!!!!!!!!!!!!!!!!!!!!!!!!!!!!!!!!!!!!!!!!!
15
2007年第6期
云 南 农 业 科 技
YunnanNongyeKeji
始进行多点试验,以后的试验采用滚动式进行,即从
上一年的试验中综合选出3~4份材料并加上新引进材
料中筛选出的3~4份一起进行新一轮的试验。到2007
年共进行了3轮22品种次的试验。
1.2 试验设计
试验在云南省农科院粮作所 (昆明)、大理、楚
雄、保山、曲靖、临沧6个大麦主产区的市级农科所
进行;按统一的试验方案,3次重复,完全随机区组
排列,小区面积6.67m2;播期、行距根据当地大面积
生产要求确定;保证225~270万苗/hm2的基本苗;施
肥水平略高于大面积生产。
1.3 数据处理
试验数据用DPS数据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环境下产量及相关性状表现
从方差分析表 (表1)可以看出,产量、有效穗、
千粒重、株高和生育期5个性状在6个试点间的差异
都达到极显著水平,穗粒数的差异不显著,表明二棱
大麦的穗粒数受环境影响不大,而其它性状受环境影
响较大。
从不同性状在各试点的表现及变异系数 (表 2)
来看,平均产量在临沧点最高,达 6000kg/hm2,但
变异系数也较大,表明二棱大麦在临沧地区具有较高
的产量潜力,但不同的基因型在该地区变异较大;曲
靖点平均产量最低;在楚雄点平均产量较高,且变异
系数最小,表明不同品种在楚雄都有一定的适应性并
能取得一定的产量。有效穗最高的是昆明点和保山
点,在昆明点变异系数最小,而在保山点变异系数最
大;有效穗最低的是楚雄点,与其它5个试点的差异
达极显著的水平。穗粒数在各试点间的差异不显著,
其中在昆明点变异系数最小,而在大理点变异系数最
大。千粒重在不同试点的差异较大,其中临沧点千粒
重最高,平均达 53.5g,而在昆明点最低,平均仅为
38.7g。株高在保山点、大理点较高,而在楚雄点最
低,平均比保山点低约 21.7cm。生育期在各试验点
的变化也较大,在曲靖点生育期最长,而在临沧点生
育期最短,在保山点生育期的变异系数最小。
2.2 不同环境下产量构成因素与产量的通径分析
以籽粒产量为因变量,以有效穗、穗粒数和千粒
重为自变量,进行逐步回归,以分析各产量构成因素
对产量的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由表 3可以看出,在
云南生态环境下CIMMYT二棱大麦的千粒重对产量的
贡献最大,其次是有效穗和穗粒数,而3因素的间接
效应均为负效应。其中在昆明点千粒重对产量的直接
效应最大,而穗粒数对产量的效应为负,表明在昆明
点要提高二棱大麦的产量,千粒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
用;而有效穗、千粒重通过穗粒数对产量的间接效应
为正。在保山点,3因素对产量的贡献率与昆明点一
样,也是千粒重>有效穗>穗粒数,且穗粒数对产量的
直接效应也为负,但穗粒数可通过有效穗和千粒重对
产量进行间接提高。在楚雄点,3因素对产量都有正注:FG 表示差异达0.001的显著水平。
表1 产量及相关性状在6个试点的方差分析
注:同一列不同字母表示差异达1%显著水平。
表2 产量构成因素及相关性状在不同环境下的表现及变异情况
16
云 南 农 业 科 技
YunnanNongyeKeji2007年第6期
表3 不同环境下产量构成因素与产量的通径分析
向效应,且穗粒数对产量的直接贡献最大,这是与昆
明、保山、临沧和曲靖点的不同之处;而某因素通过
其它因素的间接效应均为负值。在临沧点3因素对产
量的直接效应也均为正值,大小依次为千粒重>有效
穗>穗粒数,且 3因素间的间接效应也均为正值,表
明在临沧点3因素得到了协调发展。在曲靖点的通径
系数与昆明点和保山点相似,穗粒数对产量的直接效
应也是负值。在大理点直接效应也均为正值,贡献大
小为穗粒数>有效穗>千粒重,且穗粒数对产量的直接
贡献远远大于其它 2个因素;3因素间有效穗和千粒
重可相互对产量产生正向效应。
3 讨论
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 (CIMMYT)所在地墨西
哥与云南省同属于低纬高原的气候类型,CIMMYT麦
类种质在云南具有很好的适应性。长期以来 CIMMYT
小麦种质资源在云南省直接利用面积较大,曾一度占
云南小麦播种面积的1/3左右。近年来随着啤酒工业
和畜牧业的发展,云南省大麦面积发展较快,大麦新
品种的引进与评价利用成为品种更换最快捷最有效的
方法。目前云南生产上推广利用的大麦品种中,从
CIMMYT引进的 S500、V43等品种已具有很大面积,
而从本次试验中鉴定筛选出的云大麦 1号、云大麦 2
号等具有更高的产量潜力 (最高产量临沧点达8374.5
kg/hm2)和更广的适应性 (2年 6试点平均产量
5818.5kg/hm2,变异系数5.5%),由此可见CIMMYT
将继续是今后云南省大麦品种引进的一个重要渠道。
作物的籽粒产量是各产量构成因素 (单位面积穗
数、穗粒数和千粒重)协同作用的结果,某一产量构
成因素对大麦产量影响的主导地位不是一成不变的,
不同地区、不同时期的条件差异以及品种差异会导致
影响产量的主导因子的不同。前人的一些研究认为大
麦产量构成 3因素对产量的贡献大小是有效穗>穗粒
数>千粒重 [3],或是穗粒数>有效穗>千粒重 [4~6]。从本
研究结果看,在昆明、保山、临沧等试点,3因素对
产量的贡献大小为千粒重>有效穗>穗粒数,这与前人
的研究不一致,这主要是由于云南特殊的气候即日照
长有利于光合作用,昼夜温差大有利用干物质的积
累,3~4月份无雨有利于籽粒的充分发育从而提高了
千粒重;在楚雄点和大理点却是穗粒数>有效穗>千粒
重,这与前人的一些研究结果相同。同时大部分研究
都表明大麦3因素与产量的相关性大都为正相关,而
在本研究中,在昆明、保山和曲靖等试点存在着穗粒
数或有效穗与产量的负相关,这进一步证明了不同的
环境下产量构成因素对产量的主导地位不一样,各地
区应根据本地的不同特点提出主攻本地主要因子的栽
培技术措施才能更有效地提高产量。
参考文献:
[1]王效宗,杨兆兴.甘肃省啤酒大麦品种的性状选择.中国大麦
文集(4)[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9,201~206.
[2]靳正忠,齐军仓,曹连莆,等.啤酒大麦籽粒蛋白质含量基因
型与环境效应的研究进展[J].大麦科学,2004(2):9~13.
[3]王建武,姜龙.啤酒大麦产量构成因素分析与应用[J].大麦科
学,2000(3):18~19.
[4]魏亚凤,江银荣,潘宝国.大麦产量与产量构成因素的灰色关
联度分析[J]. 安徽农业科学,2002,30(6):910~911.
[5]阚晓玉.二棱大麦产量构成因素对其产量影响的关联分析
[J].大麦科学,1997,50(1):18~19.
[6]秦盈卜,王家才,李家发,等.啤用二棱大麦产量构成因素的
表型相关分析与应用[J].大麦科学,1998,55(2):1~4.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