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nal tract and dosage forms for site-specifi c delivery[ J] .Int J Pharm ,
1996, 136(1):117.
[ 2] Mooter GVD ,Maris B ,Samyn C , et al.Use of azo polymers for colon-
specif ic drug delivery[ J] .J Pharm Sci , 1997 ,86(12):1312.
[ 3] Mackay M , ThomlinsonE.Colonic delivery of therapeutic peptides and
proteins[ A] .In:Bieck P R ed Colonic drug absorption and metabolism
[M] .New York , 1993:159~ 176.
[ 4] Van denMooter G , Sammy C , Knight R.In vivo evaluatin of a colon-
specific drug delivery systems :an absorption study of theophyline
from capsules coated with azo polymers in rate[ J] .Pharm Rev , 1995 ,
12(2):144.
[ 5] Scheline R R.Drug metabolism by intestinal microorganism[ J] .J
Pharm Sci , 1998 ,87(9):2021.
[ 6] RubinsteinA , Tirosh B , BaluomM , et al.The rational for peptide de-
livery to the colon and the potential of polymeric carriers as effective
tools[ J] .J Controlled Release , 1997 ,46:59.
[ 7] Dressman J B , Bass P , Ritschel W A , et al.Gastrointestinal parame-
ters that influence oral medications[ J] .J Pharm Sci , 1993 , 82(9):
857.
[ 8] Rubintein A , Tiros B.Mucus gel thickness and turnover in the gas-
t rointestinal tract of the rat:response to cholinergic stimulus and im-
plicat ion for mucoadhesion[ J] .Pharm Res , 1994 ,11:794.
[ 9] Zoe W , John F , David A , et al.Studies on amidated pectins as poten-
tial carriers in colonic drug delivery[ J] .J Pharm Pharmacol , 1997 ,
49:622.
[ 10] Andreas BS , Martina P.Intestinal peptide and protein delivery:Novel
bioadhesive drug-carrier matrix shielding from enzymatic attack[ J] .J
Pharm Sci , 1998 , 87(4):430.
[ 11] Coombes AG , Taskewr S , Davis SS , et al.Biodegradable polymeric
microparticles for drug delivery and vaccine formulation:the surface
attachment of hydrophilic species using the concept of poly(ethylene
glycol)anchoring segments[ J] .Biomaterials , 1997 , 18(17):1153.
[ 12] Rubinstein A , Nakar D , Sintov A.Chondroitin sulfate:a potential
biodegradable carrier for colon-specific drug delivery [ J] .Int J
Pharm ,1992 , 84:141.
[ 13] Kopeckova P , Rathi R , Takada S , et al.Bioadhesive N-(2-hydrox-
ypropyl)methacrylamide copolymer for colon-specific drug delivery
[ J] .J Controlled Release ,1994 , 29:279.
[ 14] Kakoulide EP , Smart JD , Tsibauklis J.Azocrosslinked poly(acrylic
acid)for colonic delivery and adhesion specif icity:In vitro degradation
and preliminary ex vivo bioadhesion studies[ J] .J Controlled Release ,
1998, 54:95~ 109.
[ 15] Tirosh B , Rubinstein A.Migration of adhesive and nanoadhesive par-
ti cles in the rat intestine under altered mucus secretion conditions[ J] .
J Pharm Sci ,1998 , 87(4):453.
[ 16] Young SA , Smart JD.A novel in vitro apparatus for evaluations the
mucoadhesion of liquid and semi-solid formulat ion[ J] .J Pharm Phar-
macol , 1998:50(Suppl):167.
[ 17] Zaman M , Zuberi T , Martim G.The bioadhesive properties of hy-
drophobizzed polyvinylpyrrolidone[ J] .J Pharm Pharmacol , 1998, 50
(Suppl):160.
[ 18] Kalala W , Kinget R , Mooter GVD , et al.Colonic drug-targeting :in
vitro release of ibuprofen from capsules coated with poly(ether-ester)
azopolymers[ J] .Int J Pharm , 1996, 139:187.
[ 19] Wilding IR , Davis SS , Rakhshaee , et al.Gastrointenstinal transit and
systemic absorption of captopri l from a pulsed-release formulation[ J] .
Pharm Res , 1992 , 9:650.
[ 20] Brondsted H , Kopecek J.Hydrogels for site-specific drug delivery to
the colon:in vitro and in vivo degradation[ J] .Pharm Res , 1992 , 9:
1540.
[ 21] Ghandehari H , Kopeckova P , Kopecek J.In vitro degradation of pH-
sensitive hydrogel containing aromatic azo binds [ J] .Biomaterials ,
1997 , 18:861.
[ 22] Shanta KL , Ravichandran P , Rao KP.Azopolymeric hydrogels for
colon targeted drug delivery[ J] .Biomaterials ,1995 , 16:1313.
[ 23] Saffran M , Kuma GS , Savariar C , et al.A new approach to the pral
administration of insulin and other pepertide drugs[ J] .Science , 1996 ,
233:1081.
[ 24] Van denMooter G , Offringa M , Kalala W , et al.Synthesis andevalua-
tion of new linear azo polymers for colonic targeting[ J] .STP Pharm
Scxi , 1995 ,5:36.
[ 25] Samyn C , Kalala W , Van den Mooter G , et al.Synthesi s and in vitro
biodegradation of poly(ether-ester)azo polymers designed for colon
targeting[ J] .Int J Pharm , 1995 ,121:211.
[ 26] Kimura Y , Makita Y , Kumagai T , et al.Degradation of azo-containing
polyurethane by the action of intestinal flora[ J] .Polymer , 1992 , 33
(24):5394.
[ 27] Schacht E , Gevaert A , Kenawy WR, et al.Polymer for colon specific
drug delivery[ J] .J Controlled Release ,1996 , 39:327.
[ 28] Kopeckova P , Kopecek J.Release of 5-aminosalicylic acid f rom
bioadhesive N-(2-hydroxypropyl)methacrylamide copolymers by a-
zoreductases in vi tro[ J] .Macromol Chem ,1990 , 191:2037.
[ 29] Kopeckova P , Rathi R , Kopecek J , Bioadhesive N-(2-hydrox-
ypropyl)methacrylamide copolymer for colon-specif ic drug delivery
[ J] .J Controled Release , 1994 ,28:211.
(收稿日期:2000-06-06)
菝葜属植物的研究进展
肖晶 ,魏锋 ,林瑞超 (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 ,北京 100050)
摘要:目的 综述国内外对菝葜属植物的化学成分 、药理活性 、临床应用研究及进展。方法 查阅国内外文献 50 余篇加以归
纳整理。结果与结论 我国菝葜属植物资源丰富 ,鉴于其广泛而独特的药理活性及临床应用 , 对其展开进一步研究 , 搞清其
物质基础是十分必要的。
关键词: 菝葜属;化学成分;药理临床
中图分类号:R28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2494(2001)06-0369-04
菝葜属植物(百合科 Liliacaece)主要分布于全球热带地
区 ,共有 300 种左右 ,我国有 60 种和一些变种 , 大多数分布于
长江以南各省区。国内外学者对本属植物的化学成分和药
理活性研究不少 , 尤其对本属土茯苓(Smilax glabra)的研究
报道较多。中药药性理论认为土茯苓甘淡 、平 , 入肝胃经 , 具
有解毒 ,除湿 , 利关节的功效 , 治疗梅毒 , 淋浊 , 筋骨挛痛 , 脚
·369·中国药学杂志 2001年 6月第 36卷第 6期 Chin Pharm J ,2001 June , Vol.36 No.6
气 ,疔疮 ,痈肿 ,累肿 , 累疬 ,是较为常用的一种中药[ 1] 。为了
进一步研究和开发利用本属植物(表 1),本文对国内外的研
究成果进行了文献综述。
表 1 文献中涉及的菝葜属的种类
中文名 拉丁名 中文名 拉丁名
土茯苓 Smilax glabra 束丝菝葜 S.zey lanica linn
菝葜 S.china 穗菝葜 S.aspera
华东菝葜 S.sieboldi S.rotundifolia
粗糙菝葜 S.lebruii S.krausiana
防己叶菝葜 S.menispermoides S.officinalis
黑叶菝葜 S.nigrescens S.boxa-nox
鞘柄菝葜 S.stans S.macrophylla
马甲菝葜 S.lanceafolia S.aristolochiaefolia
牛尾菜 S.riparia S.egolii
白背牛尾菜 S.nipponica S.landeii
金刚藤 S.bockii warb
1 化学成分
本属植物含有皂苷类 、黄酮类 、甾醇类和一些烯 、醇 、酚 、
酸 、酯 、酮 、砜等类化合物 , 现分述如下。
1.1 甾体皂苷
1.1.1 螺甾烷醇类(spirostanols) ①提果皂苷类 、新提果皂
苷类 、菝葜皂苷类:1963 年 , 日本学者 Akira Akahori 等从华东
菝葜中分离出提果皂苷元 tigogenin(25R-sp-5α-3β-ol)、新提果
皂苷元 neotigogeni(25S-sp-5α-3β-ol);Koree 等从其地下部分获
得提果皂苷 smilaxin C(1)[ 2] 。 1992 年 , 日本学者 Sashida Yu-
take等[ 3]从牛尾菜的根及根茎中提取到两种新的新提果皂苷
(2)、(3)。 1995 年韩国学者 Cho Kyung Yol等[ 4]从白背牛尾菜
的地下部分提取到新提果皂苷(4)和 smilanippin A(5)。 1996
年 , Bernardo等[ 5]从 S.Officinalis分离出 3 种新甾体皂苷(6)、
(7)、(8)。其中(7)的苷元为菝葜皂苷元 sarsasapogenin(25 s-
sp-5β-3β-ol),(8)的苷元为 25 s-sp-5β-3β , 6β-diol ,在其母核 6 位
上的羟基指示出一种与其它甾体皂苷不同的生源途径。 早
期 ,Frederick 等认为副菝葜皂苷 parillin是皂苷 sarsasaponin 和
甾醇苷 sitosterol-glc的混和物 ,称作 smilacin。但实际上 parillin
(9)是一种甾体皂苷 ,其苷元为菝葜皂苷元。 ②薯蓣皂苷类:
巨勇从菝葜属植物中分离到薯蓣皂苷元 diosgenin(25R-sp-5-
en-3β-ol)、薯蓣皂苷 dioscin(10)、纤细薯蓣皂苷 gracillin(11)、
薯蓣皂苷前皂元 Aprosapogenin A of dioscin(12)、薯蓣皂苷(13)
和薯蓣皂苷元-3-O-乙酰化合物[ 6] 。 ③laxogenin 皂苷类:1963
年 ,日本学者从华东菝葜中分离到甾体皂苷元 laxogenin(25R-
sp-5α-3β-ol-6-one)。 1992 年 , 从该植物中分离出 smilaxin A
(15), smilaxin B(16), sieboldiin (17)及 sieboldiin B(18)[ 2] 。 ④
其它螺甾烷醇类皂苷:1992 年 , Sashida Yutaka等[ 3]在菝葜中
获得一种新皂苷(20),其苷元为 isonarthogenin(25S-sp-5-en-3β ,
27α-diol)。巨勇等[ 6 ~ 8]在防己叶菝葜中分离得到皂苷(21)、
(22)、(24)。又在粗糙菝葜的根茎的 70%乙醇提取物中分离
到皂苷(14)、(15)、(16)、(19)、(23)。
1.1.2 呋甾烷醇类(furostanols) 1989 年 , Kim , Sung Whan 等
在菝葜的根的甲醇提取物中分离到甲基前纤细薯蓣皂苷 Me
protodioscin(25)、22-羟基甲基前纤细薯蓣皂苷(26)和甲基前
薯蓣皂苷 Me protogracillin 皂苷(28)、皂苷(31)和伪原薯蓣皂
苷(32)[ 9] 。1993年 ,Massiot等从 S.kransiana 根及根茎中分离
到 proto-pb(29)和 methylproto-pb(30)[ 7] 。
1.2 黄酮及其苷类
1995年 ,张敏等从土茯苓中分得表儿茶精(33)、花旗松
素(34)、槲皮素(35)。曹中正等在土茯苓的醚溶部分获得落
新妇苷 astilbin(36)、异黄杞苷 isoengeletin(37)异落新妇苷
isoastibin(38)和土茯苓苷(39),(38)为首次从本属植物中分离
得到 ,(39)为一种新的色原酮苷[ 10 ~ 14] 。
1.3 甾醇类及其苷类
菝葜属中已分离到的甾醇类有 β-谷甾醇(40)。 豆甾醇
(41)、菜油甾醇(42)。甾醇苷类有胡萝卜素苷 daucosterol
(43)、谷甾醇-3-O-β-D 吡喃葡萄糖苷[ 4]和豆甾醇-3-O-β-D-吡
喃葡萄糖苷[ 14] 。
1.4 酸类
菝葜属中含有琥珀酸 、棕榈酸 、2-甲基丁二酸 、紫丁香
酸 、乙二酸 、8 , 9-二丙基-二十八烷酸 。
1.5 酯类
曹中正等[ 15]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的方法对土茯苓的
挥发油进行分析 ,其主要成分为正十六酸甲酯 、十八碳二烯
酸酯及戊二酸丁二酯等。
1.6 其它类
菝葜属最早的报道是发现其中有草酸钙晶体。 1944 年 ,
Kemp等在 S .rotundifolia 的种子中发现聚酯弹性物 , 它是种
皮组成部分之一。 1945 年 , Chu Liu 等鉴定土茯苓根中含有
生物碱 ,但未进一步深入研究。 1947 年 , David 等报道在 S.
boxa-nox的种囊中含有橡胶状树脂混和物:氧化锌 、硬酯酸 、
硫和巯基苯并噻唑。1952年 , Enrique Sedelli通过对 Smilax 属
植物的鞣质测定 , 发现所含鞣质为邻苯二酚型。 1953 年 ,
Francisco Giral等报道 S.aristolochiaefolia 中含有抗坏血酸和二
氢抗坏血酸。 1982 年 ,日本人 Kassai Takanori 等在菝葜块茎
中发现砜类化合物(44)。 1986 年朱鹤珍等报道金刚藤的根
茎中含有生物碱 、氨基酸 、糖类 、酚类和有机磷。 1989 年 , 巢
琪等人从菝葜的根中分得一种新酚类化合物—菝葜素(smi-
laxin)(45),并对其全合成作了初步尝试 , 获得关键中间体丙
三酮衍生物。 1992 年 , 从华东菝葜分离到木栓齐墩果烷-3-
酮 , 1 , 2-二甲基肼盐酸盐[ 16] 。 1996 年 , Daulatabad 等[ 17] 从 S.
macrophylla 种子油中分离到酮基脂肪酸。马甲菝葜中含有
凝集素 ,可用荥光光谱的方法对凝集素检测[ 18] 。 1997 年 , 在
Sarsaparilla中发现 β-胡萝卜素 、新-β-胡萝卜素 、隐黄质 、叶黄
素 、叶黄素环氧化物。在本属中还分离到 3 , 5 , 4-三羟基芪和
3 , 5 , 3, 4-四羟基芪[ 6] 。
2 药理与临床
2.1 心血管系统
2.1.1 受体阻滞作用[ 19] 土茯苓及同属植物的醋酸乙酯提
取物能预防肾上腺素引起的家兔心律失常 ,并拮抗异丙肾上
腺素对离体大鼠心脏的正性肌力和正性频率作用。其提取
物中含有黄酮 、甾体皂苷等成分 , 这一实验结果为临床应用
菝葜属植物防治心血管疾病提供了理论依据。临床报道用
·370· Chin Pharm J , 2001 June , Vol.36 No.6 中国药学杂志 2001年 6月第 36卷第 6期
于治疗冠心病 ,能改善心电图 , 治疗心绞痛[ 20] 。在土茯苓中
发现 smiglabrin 对异丙肾上腺素引起的小鼠心肌局部缺血具
有保护作用[ 21] 。
2.1.2 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 22] 土茯苓及同属植物的提取
物(主要是甾体皂苷类成分)能够溶解粥样硬化斑块内的平
滑肌细胞 、纤维细胞及泡沫 , 使已形成的硬化斑块减轻或消
退 ,在不影响血清胆固醇浓度的情况下 , 显著降低实验性鹌
鹑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率。土茯苓甘淡无毒 , 适合长期
用药 ,通过深入研究 , 寻找其有效部位 , 有可能使其成为一种
新型的抗动脉硬化药物。周维书等从土茯苓中提出薯蓣皂
苷元制成口服液 ,用于治疗冠心病[ 23] 。
2.2 免疫调解作用[ 24]
徐强等研究认为土茯苓的水提物可选择性地抑制细胞
免疫反应 ,而对体液免疫无抑制作用。土茯苓的水提物可明
显抑制 2 , 4 , 6-三硝基氯苯所致的小鼠接触性皮炎 、绵羊红细
胞所致的足炎症反应以及鸡蛋清所致的炎症反应。临床多
用于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 , 对类风湿性关节炎手指 、膝关节
肿痛 ,且手指出现结节 , 溃出淡黄色液体 , 采用土茯苓配伍当
归 、汉防己 、桃仁等疗效较好。治疗因免疫缺陷引起的皮肤
病如银屑病。可单用土茯苓或与其它中药配伍使用[ 25]治疗
有效率达 90%以上。
2.3 抗炎 、抗菌 、抗病毒作用
Caceres研究认为 , S .lundeii 能很好的抑制细菌活性 , S.
egolii对皮肤真菌感染有抑制作用。 Paris 等从 S .ornata , S.
japicarga 和S .medica 的甲醇提取物中得到皂苷 ,用于治疗麻
风病。土茯苓[ 1]在中医临床上具有清热解毒利湿之功效 , 因
此常作为抗炎抗菌药用于临床。如治疗尿路感染:土茯苓配
伍白茅根 、淡竹叶等 ,疗效较好。治疗梅毒:现症梅毒及隐性
梅毒 ,其血清阴转率在 90%上下 , 晚期现症梅毒的治疗愈率
为 50%左右。此外还有报道治疗急性菌痢 、肾炎[ 26] 。胃炎 、
天疱疮 、丹毒 、湿疹 、扁平疣 、病毒性肝炎等疾病。 辛淮生
等[ 27]认为土茯苓的保肝活性成分具有亲水性。菝葜可治疗
外科急性感染:疥痈 、蜂窝组织炎 、淋巴结炎 、乳腺炎 、腹部炎
性包块 、阑尾脓肿。菝葜叶可治疗烫伤:采用新鲜菝葜叶烘
干 、研末 , 用适量麻油调匀 , 每日涂伤面 , 除有明显止痛作用
外 ,收敛作用也较强并能控制感染。
2.4 抗癌作用
菝葜可治疗癌肿:适用于胃癌 、食道癌 、直肠癌 、乳腺癌 、
宫颈癌 、鼻咽癌 , 其中以胃癌和食道癌效果较好。具有增进
食欲 、减少呕吐 、疏通狭窄食管以及利尿消肿 、增强体力 、提
高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和一定的止痛安眠作用。
2.5 其它
土茯苓防治钩端螺旋体病。土茯苓对晚期麻痹性痴呆 ,
不仅脑脊液康 、华氏反应转阴 , 而且精密症状亦获得不同程
度的改善。此外 , 土茯苓还要用于治疗头痛 、颈淋巴结核 、脱
发[ 28 ~ 29] 、利尿 、解毒[ 30]等。
3 小 结
菝葜属植物所含的化学成分以甾体皂苷类为主 , 也含有
不少黄酮类及其它一些成分 , 具有多种生物活性。近年来 ,
现代药理的研究为其临床疗效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 , 同时也
发现了一些新的作用 ,如心血管系统和免疫系统的活性 。但
本属植物在中医临床上更多用于疑难杂症的治疗 , 如对一些
无名肿痛 、毒气 、湿疹 、瘙痒等有独特疗效 , 在临床上已经得
到证实 ,而对其疗效的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的研究尚不够深
入。我国菝葜属植物资源丰富 , 共有 60 多种 , 除对土茯苓的
研究涉及稍多外 ,对其它种的研究很少 , 鉴于其广泛而独特
的药理活性及临床应用 ,本属植物有很大的研究开发价值。
参考文献
[ 1] 江苏新医学院编.中药大辞典[M] .第 4版.上海:上海科学技
术出版社 ,1996:91~ 93.
[ 2] Woo MI Hee , Do Jae Chul , Son Kun Ho.Five new spirostanol glyco-
sides from the subterranean parts of S.sieboldii.[ J] .J Nat Prod ,
1992 , 55(8):1129.
[ 3] Sashida Yutake , Kubo Satoshi , Mimaki Yoshihi ro , et al.Steroidal
saponins from Smilax riparia and Smi lax china[ J] .Phytochemistry ,
1992 , 31(7):2439.
[ 4] Cho Kyung Yol ,Woo Mi Hee , Chung Soon Ok.Steroidal saponin con-
stituents from the subterranean parts of S.nipponica[ J] .Yakhak
Hoechi , 1995 ,39(2):141.
[ 5] Bernardo Robson , Robson Roney , Pinto Antonio Venturo , et al.
Steroidal saponins from S.officinalis[ J] .Phytochemistry , 1996 , 43
(2):465.
[ 6] 巨勇 ,杜牧 ,贾忠建 ,等.防己叶菝葜化学成分研究[ J] .中国中
药杂志 , 1993 , 18(10):611.
[ 7] Ju yong , Jia Zhongjia , Peng hairuo , et al.Tow minor spirostanol glyco-
sides from S.menispermoidea[ J] .Chin Chem Lett ,1993 , 4(2):137.
[ 8] Zhong jian , Ju Yong , Sun Xuejun.Steroidal saponins from Smilax
menispermoiol ea and S.lebrunii[ J] .Phytochemistry , 1994 , 37(5):
1433.
[ 9] Ju Yong , Jiang zhongjian.S leroidal saponina from the rhizomes of S.
menispermoidea[ J] .Phytochemistry , 1992 ,31(4):1349.
[ 10] 曹正中 ,易以军 ,洪武奇 ,等.土茯苓化学成分的研究[ J] .中草
药 ,1993 , 24(5):234.
[ 11] 张敏 ,李海棠 ,李苑 ,等.土茯苓的化学成分研究(一)[ J] .中药
材 ,1995 , 18(4):194.
[ 12] 易以军 ,曹正中 ,杨文红 ,等.土茯苓化学成分的研究(Ⅲ)[ J] .
药学学报, 1995 , 30(9):718.
[ 13] 张敏,吴丽明 ,吴厚铭 ,等.土茯苓中两个黄酮类化合物的 NMR
研究[ J] .中国药学杂志 , 1995, 30(增刊):78.
[ 14] 李伊庆 , 易杨华 ,汤海峰 , 等.土茯苓化学成分研究[ J] .中草
药 , 1996 ,27(2):712.
[ 15] 曹正中 , 易以军 , 曹元 , 等.Chemical constituents of essential oil
from S.glabra Roxb[ J]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 1994, 6(2):33.
[ 16] 李恩英 ,孟宪纾.华东的菝葜化学成分研究[ J] .中草药 , 1992 ,
23(2):106.
[ 17] Daulatabad CD , Bhat GG , Jamkhandi AM.A keto fatty acid from S.
macrophylla seed oil[ J] .Phytochemistry ,1996 , 42(3):889.
[ 18] Liu Ronghua , Zheng Zhongkui , Zhou Hong.Lectin from S.lauceaefolia
Roxb var opaca A DC[ J] .Shengwu Huaxue Zazhi , 1994 , 10(2):202.
[ 19] 张克锦 ,周承明 ,蒋学英.赤土茯苓醋酸乙酯提取物对儿茶酚
胺作用的研究[ J] .中草药 , 1991 , 22(10):460.
[ 20] 杨庆仙 ,刘瑞禾 ,李风英 ,等.赤土茯苓治疗冠心病的初步临床
观察[ J] .中国新药杂志 , 1992, 1(3):56.
[ 21] 李玉琪 ,周承明 ,王晓雯 ,等.赤土茯苓甙对异丙肾上腺素诱发
的小鼠缺血心肌的保护作用[ J] .中草药 , 1996 , 27(7):418.
[ 22] 张克锦 ,邹玉玲 ,周承明 ,等.赤土茯苓提取物对实验性鹌鹑动
脉粥样硬化的预防作用[ J] .中草药 , 1991 , 22(3):411 ,418.
[ 23] Kawakami , Akira.Extract ion of collagenase inhibitor from plants for
therapeutic use and for manufacturing skin cosmetics[ P] .Jpn Kokai
Tokkyo Koho JP 07 , 196 , 526 , [ 95 ,196, 526] .1995-08-01.
·371·中国药学杂志 2001年 6月第 36卷第 6期 Chin Pharm J ,2001 June , Vol.36 No.6
[ 24] 徐强 ,王蓉 ,徐丽华 ,等.土茯苓对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影响
[ J] .中国免疫学杂志 , 1993, 9(1):39.
[ 25] 姚志道,张玉善.复方土茯苓合剂的制备与临床应用[ J] .中成
药 ,1992 , 14(5):5.
[ 26] 何志国,徐金玉.土茯苓的临床应用[ J] .黑龙江中医药 , 1994 ,
(1):47, 54.
[ 27] 辛淮生,牛新海 ,膝凯 ,等.土茯苓对TAA 中毒大鼠肝酶谱的影
响[ J] .镇江医学院学报 , 1998, 8(2):165.
[ 28] Nanba Tsuneo.Hair tonics containing 5α-reductase inhibitor f rom
plants[ P] .Jpn Kokai Tokkyo Koho JP 07, 138 , 135[ 95 , 138 , 135] .
1995-05-30.
[ 29] Dos Santos, Marco Antonio.Preparation of an agent to stimulate re-
growth of hair[ P] .Braz Pedido PI BR 93 01 , 298.1994-10-18.
[ 30] 丁洄.土茯苓解毒新识[ J] .浙江中医杂志 , 1993 , 28(7):327.
(收稿日期:2000-01-19)
·科研简报·
复方氟脲嘧啶多相脂质体口服液脂质体包封率的测定
王著宇 ,李德耀 (郑州化学药业有限公司 ,河南郑州 450053)
中图分类号:R94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2494(2001)06-0372-01
复方氟脲嘧啶多相脂质体口服液(139-III口服液)是一
种靶向给药制剂(TDDS), 脂质体包封率是目前脂质体研究中
的一项主要课题 , 可用透析法 、离心法 、凝胶色谱法测定。本
实验先以凝胶色谱法分离出游离氟脲嘧啶 ,然后以紫外法初
步测定各收集管中氟脲嘧啶的量 ,合并相同组分后再以一阶
导数紫外分光光度法分别测定脂质体中的氟脲嘧啶和游离
氟脲嘧啶的含量。
1 仪器与试药
UV8500Ⅱ型紫外分光光度计(上海天美科学仪器厂)。
Sephadex-75葡聚糖凝胶(瑞典 Pharmacia 公司 , 批号:17-
0060-02 , Farco Chemical Supplies 分装 ,批号:SH205382);氟脲嘧
啶对照品(批号:99032 ,含量 99.8%, 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
所);原料(含量 99.1%):由某厂提供;139-Ⅲ口服液(批号:
20000301 , 20000302 , 20000303 , 郑州化学药业有限公司);其他
化学试剂均为AR级。
2 方法与结果
2.1 最大吸收波长的确定 精密称定氟脲嘧啶对照品适
量 ,加水适量振摇使溶解 , 配制成浓度为 10 μg·mL-1的对照
品溶液 ,以水为空白 , 在 200 ~ 400 nm 的波长范围内扫描 , 得
氟脲嘧啶紫外吸收谱图 ,可见氟脲嘧啶在265 nm的波长处有
最大吸收。同时在上述波长范围内对辅料进行扫描 , 结果表
明 ,辅料在此波长处对测定无干扰。 故选用此波长用来初步
测定氟脲嘧啶的含量。
2.2 制备标准曲线 精密量取对照品溶液适量 , 数份 ,以水
稀释制成浓度为 5 , 10 , 15 , 20 , 25 , 30 μg·mL-1的溶液 , 以水为
空白 , 在 265 nm 的波长处测定吸光度 , 对浓度与吸光度进行
线性回归 , 得回归方程:C =-3.3041 +23.4389A , r =
0.9998(n =6)。可见 , 在 5~ 30 μg·mL-1浓度范围内 , 与吸光
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
2.3 凝胶柱分离试验 取充分溶胀的葡聚糖凝胶适量 , 按
文献法制备凝胶柱(500 mm×15 mm);精密称定脂质体液 20
mL用水稀释至 50 mL, 取 1 mL上柱 , 以水洗脱 ,流速 0.3 mL·
min-1 ,每份收集 3.5 mL , 均以紫外分光光度计检测 , 合并相
同流分。结果所得流分如下:(1)空白洗脱液(25 mL);(2)脂
质体(28 mL);(3)空白洗脱液(31.5 mL);(4)氟脲嘧啶(20.7
mL);(5)空白洗脱液。结果表明 , 脂质体与游离氟脲嘧啶完
全分离。
2.4 包封率的测定 精密量取本品 20 mL至 50 mL于量瓶
中 ,加水溶解并稀释至刻度作为供试液。精密量取供试液 1
mL上柱 ,以水 2 mL洗 2 次 ,调节流速为 0.3 mL·min-1 ,开始
收集 ,记录各管溶液体积 , 分别在 265 nm 的波长处测定吸光
度 ,合并相同组分各管 , 按一阶导数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氟
脲嘧啶的含量 ,由脂质体液中游离氟脲嘧啶浓度 c1 , 根据已
知的氟脲嘧啶总浓度 c2 ,按(c2~ c1)·c2-1×100% 计算包封
率。共测定 3 批脂质体 , 包封率分别为 80.5%, 85.1%,
88.0%, 其 RSD 均小于 0.8%(n=5)。
2.5 回收率试验 精取对照品液适量 ,数份 , 精密量取 1 mL
按“ 2.4 项”下方法上柱 ,收集馏分初步测定各管吸光度 ,合并
相同组分 ,按一阶导数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经凝胶柱过滤后
的氟脲嘧啶含量 , 共测定 5 份 , 回收率分别为 99.42%,
99.50%, 99.14%, 98.06%, 99.74%, 可见 ,凝胶色谱法回收率
为 99.05%(n=5 , RSD=0.46%)。
3 讨 论
利用脂质体和游离氟脲嘧啶分子悬殊的大小差异 ,以葡
聚糖凝胶色谱法将二者分离 , 此步为测定包封率的关键。
139-Ⅲ口服液是一种脂质体混悬液 ,其质量标准中含量测定
法是用 0.75 mol NaOH 溶解后再用一阶导数紫外分光光度
法。本实验中的游离氟脲嘧啶可以用紫外法直接测定 ,而分
离出的脂质体部分 ,因其在水中溶解性不好 ,直接用 UV 误差
较大 ,而只能稀释后用一阶导数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 , 故本
实验采用先 UV初步将脂质体分离开 , 合并相同收集液后再
用一阶导数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各自含量。 紫外法可直接
以水为空白测定 , 操作简便 , 灵敏度高 , 专属性强 , 结果准确 ,
可以作为初步划分 、合并各相同组分的方法。
(收稿日期:2000-09-27)
·372· Chin Pharm J , 2001 June , Vol.36 No.6 中国药学杂志 2001年 6月第 36卷第 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