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收稿日期:2008-04-16; 修订日期:2008-09-25
基金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No.2007BAI30B00)
作者简介:刘晓东(1980-),男(汉族),河南商丘人 ,现为石河子大学药学
院在读硕士研究生 ,学士学位 , 主要从事仪器分析新方法与新药研究工
作.
*通讯作者简介:闫 明(1959-), 男(汉族),山西原平人 , 现为新疆维吾
尔自治区维吾尔医药研究所研究员 ,硕士学位 ,主要从事药物分析及新药
研究工作.
维药驱虫斑鸠菊的研究进展
刘晓东1 ,闫 明 2* ,刘 发3
(1.石河子大学药学院 ,新疆 石河子 832003;
2.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维吾尔医药研究所 ,新疆 乌鲁木齐 830049;
3.新疆医科大学药学院 ,新疆 乌鲁木齐 830054)
摘要:驱虫斑鸠菊是维吾尔医的常用药材 ,具有激活酪氨酸酶活性 、增加皮肤光敏作用 、改善白癜风病灶部位皮肤微循
环 、调节免疫及补充微量元素等功能;尚有清除异常粘液质 、驱虫 、消肿 、散寒止痛等作用。用于治疗湿寒性胃痛 、肝病 、
白癜风等病症。治疗白癜风有突出的疗效。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 , 其对白癜风的治疗可能经多途径 、多靶点发挥作用。
该文从驱虫斑鸠菊的生药学 、化学成分 、现代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等方面做一综述。
关键词:驱虫斑鸠菊; 维吾尔药; 化学成分; 药理作用; 临床应用
中图分类号:R29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805(2008)12-2877-03
ResearchAdvanceofTraditionalUighurMedicineVernoniaanthelminticaWild.
LIUXiao-dong1 , YANMing2* , LIUFa3
(1.PharmacologicalColegeofShiheziUniversity, XinjiangShihezi832003, China;2.XinjiangInstituteof
TraditionalUighurMedicine, XinjiangUrumqi830049, China;3.DepartmentofPharmacologyofXinjiang
MedicalUniversity, XinjiangUrumqi830054, China)
Abstract:VernoniaanthelminticaWilld.isanethnicdrugofUygurmedicine, whichhaseffectssuchasactivatingtheactivityof
tyrosinase, enhancingphotosensitizationofskin, improvingmicrocirculationofvitiligolesionlocationskin, regulatingimmuneand
replenishingtraceelements, allofwhicharequitemeaningfulforcuringvitiligo.Italsohastheeffectsofscavengingabnormal
phlegmatictemperament, dewormingparasites, detumescenceaction, expellingcoldeviltokillpain.Vernoniaanthelmintica
Willd.canbeusedfortreatingstomachache, liverdisease, vitiligoetc, ithasgreatadvantageespeciallyincuringvitiligo.Modern
pharmacologyhasdemonstratedthatmechanismofcuringvitiligomightincludemultiapproachesandmultitargets.Theauthorre-
viewedrecentstudyadvanceofVernoniaanthelminticaWild.frompharmacognosy, chemicalcomponents, modernpharmacologi-
calfunction, andclinicalapplication.
Keywords:VernoniaAnthelminticaWild; TraditionalUighurmedicine; Chemicalconstituents; Pharmacologicalefect;
Clinicalapplication
驱虫斑鸠菊 Vernoniaanthelmintica(L.)Wild, 为菊科(Com-
positae)斑鸠菊属一年生草本植物;别名印度山茴香(《中国植物
志》)、艾特日拉力(《维吾尔语 》);始载于《中国植物志》, 《维吾
尔药材标准》和《维吾尔药志 》(上册)亦有记载;新疆和田 、阿克
苏及云南西部有栽培 , 印度 、巴基斯坦等国亦有种植;为新疆维吾
尔医用药 , 用其成熟瘦果。
1 药材性状
药用果实 , 呈倒圆锥形或圆柱形 ,长约 5 mm。表面呈墨绿色
或棕绿色 , 具 10条纵向突起棱肋 , 用放大镜观察可见棱肋外有非
腺毛 , 其肋间凹隐处有腺毛。顶端平截 , 下端稍细 ,气特异 , 味极
苦 [ 1] 。
2 鉴别
2.1 显微鉴别
2.1.1 果实横切面 椭圆形 , 约有 10个明显的棱肋突起 ,外果皮
细胞 1列 , 方形 ,在棱脊处可见棕色单细胞和叉状非腺毛 ,在肋间
凹隐处有棕黄色卵形或乳头状单细胞腺毛。中果皮细胞多层 , 每
个棱脊处的中央有维管束 , 木质部内侧有纤维群和石细胞群 , 每
个棱脊中果皮最内侧有石细胞带 ,从棱脊一直延伸与另一棱脊石
细胞带相连 ,在每个棱脊处断开 , 呈 V字形。中果皮薄壁组织中
含众多草酸钙柱晶和方晶。 内果皮细胞呈黄棕色 , 种皮细胞 2
层 , 黄棕色。胚乳不发达 , 为 2 ~ 3层薄壁细胞。中央有子叶 2
枚 , 子叶为长圆形 , 外侧有 1层方形细胞 ,内有长方形细胞 , 其间
有维管束 [ 2] 。
2.1.2 果实纵切面 果实两端的中果皮中分布有大量石细胞群 ,
果实下端(尖端)表面也为石细胞群所覆盖 [ 3] 。
2.1.3 粉末 呈棕褐色至棕黄色。石细胞呈类圆形 、椭圆形或纺
锤形 , 成群或单个散在 , 棕黄色 , 细胞壁厚 , 直径 20 ~ 35 μm, 长
可达 120 μm, 孔沟明显或不明显。腺毛为单细胞 , 卵形 , 长 23 ~
25 μm。非腺毛单一或呈叉状 , 长达 160 μm。 螺纹导管直径 15
~ 25 μm,果皮细胞中方晶或柱晶 , 长径多为 5 ~ 10 μm。胚乳细
胞多角形 ,内含众多油滴。纤维群众多 , 棕黄色。种皮细胞黄棕
·2877·
LISHIZHENMEDICINEANDMATERIAMEDICARESEARCH 2008VOL.19NO.12 时珍国医国药 2008年第 19卷第 12期
色 , 细胞壁形状特异 ,呈网纹状 [ 1] 。
2.2 理化鉴别 薄层层析。样品制备:本品粗粉 0.5 g, 加乙醇 5
ml, 振摇后放置 30 min,滤过 , 滤液以毛细管点样;薄层板:硅胶 G
(黄岩)以 0.5%CMC水溶液制板 , 自然干燥后 105 ℃活化 30
min。展开剂:氯仿 -醋酸乙酯 -甲酸(5:4:2),展距 15.3 cm;显
色剂:先喷 3%三氯化铝乙醇液 ,然后在紫外灯(254 nm)下观察 ,
显 3个蓝色光点;用饱和醋酸铝溶液则呈现 7个黄色斑点 [ 2] 。
3 化学成分
果实含斑鸠菊酸 、斑鸠菊苦素和斑鸠菊酯醇 , 无机成分含大
量的 K, Na, Ca, Mg, P;稀有元素 Mo, Li, Cu, Sr等 [ 2] 。
吴剑飞等 [ 4]从驱虫斑鸠菊种子中共分到 10个化合物。经理
化数据及波谱数据分析鉴定 , 10个化合物分别为斑鸠菊黄烷
苷—对羟苯甲酯 、斑鸠菊黄烷苷 、斑鸠菊大苦素 、斑鸠菊醇 、紫铆
查尔酮 、3, 4, 2 , 4 , 5 -五羟基 -6 -甲氧基 -2-甲基查尔
酮 、β -香树脂醇 、胡萝卜苷 、斑鸠菊酸及豆甾醇。
4 现代药理学研究
4.1 治疗白癜风 驱虫斑鸠菊对白癜风的治疗作用 , 可能是通过
抑制机体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降低机体对自身组织(如黑素细
胞)的免疫反应 ,减少自身组织的损伤。 驱虫斑鸠菊可使白癜风
特异抗体生成减少 , 从而为驱虫斑鸠菊临床治疗白癜风提供了重
要的理论依据。
4.1.1 对机体免疫的影响 研究表明 , 驱虫斑鸠菊对机体体液免
疫和细胞免疫功能都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对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影响:邓瑞春等 [ 5]测定驱虫斑鸠
菊对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结果 , 驱虫斑鸠菊 3个剂量均使脾脏
T、B淋巴细胞增殖过程中 [ 3H] -TdR参入量(CPM)比对照组明
显降低 , 提示驱虫斑鸠菊可抑制小鼠 T、B淋巴细胞的增殖。即
对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可能都有抑制作用。
对体液免疫的影响:邓瑞春等 [ 5]测定驱虫斑鸠菊注射液处
理的 4组 BALB/c小鼠血清抗体含量。结果与对照组相比 ,驱虫
斑鸠菊 3个剂量组 , 血清 IgG, IgM, IgA含量均明显下降 , 具有非
常显著性差异(P﹤ 0.01)。从分子水平证明了驱虫斑鸠菊对体
液免疫的抑制作用;采用荧光标记抗体 -流式细胞测定方法 ,测
定 B淋巴细胞主要表面标志物 CD
19
含量 , 结果显示驱虫斑鸠菊
的 3个剂量给药组荧光强度比对照组明显降低。提示对 CD19的
表达有抑制作用 , 即对体液免疫功能有抑制作用 , 与上述结果一
致。石得仁等 [ 6]选取驱虫斑鸠菊治疗白癜风。对接受治疗的 41
例白癜风病人作了免疫功能测定及治疗前后免疫状态的观察。
结果 , 3种免疫球蛋白水平治疗后比治疗前均有显著性升高 , 而
细胞免疫指标无显著性差别。提示驱虫斑鸠菊还具有增强体液
免疫功能的作用 , 此与动物实验抑制体液免疫功能不一致。
对细胞免疫的影响:邓瑞春等 [ 5]以人黑素瘤细胞蛋白作为
抗原 , 免疫 C57BL小鼠 , 刺激其产生抗体 , 然后分组与给药。观
察驱虫斑鸠菊对机体总 IgG和针对 A375特异 IgG含量的影响。
结果与对照组比较 , 驱虫斑鸠菊各组的总 IgG和针对 A375特异
IgG含量均明显下降 ,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 0.01)。提示驱
虫斑鸠菊即可抑制总 IgG产生 ,亦可抑制 A375特异 IgG的生成;
以 BALB/C小鼠灌胃给药分 87.5, 175, 350 mg· kg-1 3个计量
组 , 1次 /d, 连续 10 d。取各组脾细胞培养诱生(ConA)IL-2;取
上清(含 IL-2)加入 CTLL-2培养细胞中 ,加 [ 3H] -TdR后以
液闪仪检测每组每分钟脉冲数(CPM)。结果 , 驱虫斑鸠菊低 、
中 、高 3个剂量组 [ 3H] -TdRCPM值比对照组明显降低。间接
测定了 IL-2含量。高 、中 、低 3个剂量组的抑制率 , 分别为
26%, 41%, 50%,有明显的剂量 -效应关系。表明驱虫斑鸠菊对
T淋巴细胞分泌 IL-2有明显抑制作用。
对淋巴细胞亚型的影响:邓瑞春等 [ 7]测定驱虫斑鸠菊注射
液对小鼠脾 T淋巴细胞亚类表达的影响。结果 , 驱虫斑鸠菊注射
液 3个剂量组使 CD
4
+T细胞均明显增多 ,中 、高剂量组有非常显
著性差异(P﹤ 0.01);低剂量使 CD8 +亦有增强作用 (P﹤
0.01), 但中高两个剂量组则无明显变化。 对 CD3 T淋巴细胞亦
有明显促进增殖作用 , 其中低剂量组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
0.01), 高剂量未表现统计学意义 , 但也有激活作用趋势。而对
CD19 B细胞亚型表达则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提示驱虫斑鸠菊注
射液提高细胞免疫功能 ,而对体液免疫则有抑制作用。与文献报
道 [ 5]不一致。
4.1.2 激活酪氨酸酶活性 酪氨酸酶是皮肤生成黑素的关键酶 ,
增强其活性即可增加黑素的生成量。研究表明 ,驱虫斑鸠菊对酪
氨酸酶有激活作用 ,可提高皮肤对紫外线的敏感性 ,对酪氨酸酶
活性和黑素生成量均呈剂量依赖性增强作用 [ 8] 。
徐建国等 [ 9]研究了驱虫斑鸠菊 70%乙醇提取液与铜离子对
酪氨酸酶活性的影响。结果 ,驱虫斑鸠菊提取液和铜离子均可提
高酪氨酸酶的活性 ,且驱虫斑鸠菊的作用强度大于铜离子。研究
认为 , 驱虫斑鸠菊通过其活性成分和所含铜离子的双重作用 , 提
高酪氨酸酶的活性 ,使黑色素的生成增加 。邓瑞春等 [ 10]研究驱
虫斑鸠菊对培养 A375黑素瘤细胞酪氨酸酶活性的影响。结果 ,
驱虫斑鸠菊作用 48 h后使酪氨酸酶活性明显增加。发现驱虫斑
鸠菊浓度在 3 ×10-7 ~ 3 ×10-4 mg· ml-1范围时 , 随浓度增加酪
氨酸酶活性逐渐增强。浓度再提高时 , 则酪氨酸酶活性反而下
降。推测高浓度的驱虫斑鸠菊 , 对体外培养的 A375黑素瘤细胞
有毒性作用 ,从而抑制了酪氨酸酶的分泌 。徐建国等 [ 11]采用体
外培养的人表皮黑素细胞作实验 ,观察不同浓度驱虫斑鸠菊 4种
分离物及阳性对照补骨脂素对酪氨酸酶活性的影响 ,并用放免液
闪仪测酪氨酸酶的激活率。结果 , 3种分离物的低剂量均可提高
酪氨酸酶活性 , 亦有剂量依赖关系。邓瑞春等 [ 12]将酪氨酸酶 、驱
虫斑鸠菊注射液以及左旋多巴溶液(底物)混合 , 室温下测定驱
虫斑鸠菊对酪氨酸酶活性的影响。结果 ,驱虫斑鸠菊体外可以提
高酪氨酸酶活性 ,且随浓度增高激活作用逐渐增强。
4.1.3 改变黑素细胞形态 适当浓度的驱虫斑鸠菊黄酮类活性
成分 , 可以改变黑素细胞的生长形态。邓瑞春等 [ 10]观察药物作
用 48h后 A375人黑素瘤细胞形态变化 , 与对照组相比 , 驱虫斑
鸠菊黄酮浓度在 3 μg· ml-1时细胞形态生长正常 , 密度增加 , 树
突增多并延长;当药物浓度继续增高至 300 μg· ml-1时 , 细胞内
颗粒增多 ,失去光泽 , 甚至死亡 ,显示出明显的细胞毒性。
4.1.4 对细胞增殖的影响 邓瑞春等 [ 10]采用 MTT比色法 ,测定
不同浓度驱虫斑鸠菊对培养 72 h的 A375细胞增殖的影响。 结
果 , 驱虫斑鸠菊的浓度在 3×10-7 ~ 3×10-2 mg· ml-1范围内 , 使
A375黑素瘤细胞增殖加快 , 表现为随药物浓度增加 , 570 nm光
密度吸收值增加。当超过该浓度范围时 , 可见大部分细胞死亡 ,
吸收值下降。徐建国等 [ 11]采用体外培养的人表皮黑素细胞作实
验 , 驱虫斑鸠菊 4种分离物及阳性对照补骨脂素可促黑色素细胞
增殖 , 亦有剂量依赖关系。
4.1.5 对黑素含量的影响 邓瑞春等 [ 10]采用比色法测定驱虫斑
鸠菊对 A375黑素瘤细胞产生黑素的影响。结果 , 在所测浓度范
围(0.6×10-5 ~ 0.6×10-1 mg· ml-1)内 , 随药物浓度增高 ,黑素
·2878·
时珍国医国药 2008年第 19卷第 12期 LISHIZHENMEDICINEANDMATERIAMEDICARESEARCH 2008VOL.19NO.12
含量不断增加。但与驱虫斑鸠菊对 A375黑素瘤细胞酪氨酸酶
活性 、细胞增殖活性的影响不同 , 对黑素含量的影响未出现高浓
度的抑制现象。
4.1.6 直接补充局部微量元素 检测发现 , 驱虫斑鸠菊富含人体
所需的多种微量元素 ,如铜 、锌 、铁 、锰 、钴 、硒等 , 其中以铜 、锌和
本病的关系最密切。铜离子是酪氨酸酶的激活剂 ,黑素颗粒中含
有高浓度的锌。缺乏铜 、锌 、铁 、锰等微量元素使酪氨酸酶活性降
低 , 黑素合成受阻。对白癜风患者进行微量元素检测发现 , 大多
数患者体内并不缺乏微量元素 ,只是局部白斑中缺少。该药可补
充局部的微量元素 , 从而有效激活酪氨酸酶 , 促进黑素生成 [ 8] 。
曹丽蒙等 [ 13]用驱虫斑鸠菊不同提取物组分 , 按 3个剂量给予小
鼠腹腔注射 7 d, 取血测定铜 、锌含量。结果 , 使正常小鼠血清中
铜 、锌含量不同程度的提高。石得仁等 [ 14]测白癜风患者发内及
驱虫斑鸠菊中微量元素含量 , 结果表明 , 白癜风患者发内微量元
素锶和钙显著减少;驱虫斑鸠菊中锶含量较补骨脂及白蒺藜为
高 , 钙的含量远较补骨脂为高;注射含锶和钙量高的驱虫斑鸠菊
制剂 , 可以有效地医治白癜风。因此推测锶和钙的缺乏 , 可能是
引发白癜风的一种因素。
4.1.7 改善局部微循环 微循环与白癜风有密切关系。 对白斑
局部进行微循环检测发现 ,相同面积的皮肤 , 患白癜风部位的毛
细血管数明显少于正常皮肤 ,表明白斑发生部位存在着微循环障
碍 , 使营养成分不能够传输到皮肤的各个部位 , 黑素细胞不能得
到正常滋养而影响了其生长发育 ,黑素生成障碍 , 从而使局部皮
肤脱色变白 , 出现白癜风病灶。驱虫斑鸠菊有散寒止痛 、化淤消
肿之功效 , 可改善病灶部位皮肤的微循环 , 使气滞血淤 、经络阻滞
及皮肤失养状态恢复正常 ,从而促进黑素生成 [ 8] 。
4.2 其他药理作用
4.2.1 抗肿瘤活性 孙力等 [ 15] , 采用人胃癌细胞(BGC-823)、
人肝癌细胞(HepG-2)和黑色素瘤细胞株(B16、A375), 对驱虫
斑鸠菊氯仿 、丙酮 、乙醇 、水提取部位进行体外抗肿瘤活性筛选。
应用 MTT法 [ 16 ~ 18]进行测试 , 结果显示该药材氯仿 、丙酮 、乙醇提
取部位对 BGC-823, HepG-2, B16和 A375肿瘤细胞均有一定
抑制作用。氯仿提取部位和丙酮提取部位对 A375肿瘤细胞的
抑制浓度小于 20mg· L-1 ,氯仿部位对 BGC-823肿瘤细胞的抑
制浓度接近 20mg· L-1。表明驱虫斑鸠菊提取物抗肿瘤具有进
一步研究价值。由该药材的活性部位分离得到的化合物紫铆查
尔酮 , 据报道具有较好的抗肿瘤活性 ,目前研究工作正在进行中。
驱虫斑鸠菊种子中所含成分斑鸠菊大苦素 、斑鸠菊醇对 P388白
血病细胞的增殖亦有一定抑制作用 [ 19, 20] ;驱虫斑鸠菊的提取物
对乳腺癌细胞的增殖有抑制作用 [ 21] 。
其同属植物膜鳞斑鸠菊(VernoniahymenolepisA.Rich)所含斑
鸠菊内酯(即斑鸠菊苦素)有抗癌作用 , 对瓦克癌 256在 12 mg·
kg-1剂量时的抑制为 T/C=0.32,具有细胞毒作用 [ 22] 。
4.2.2 其它 全草用以驱蛔虫 ,并有消炎作用。
5 应用维药驱虫斑鸠菊治疗白癜风的情况
驱虫斑鸠菊是维吾尔医治疗白癜风的主要药物 ,维吾尔医经
典著作《药用总库》已有用于治疗白癜风的记载。
蔡正华 [ 23]为探索治疗白癜风的有效药物 , 将 1200例白癜风
患者随机分成 3组 , 分别采用注射驱虫斑鸠菊或口服消百灵丸或
二者联合用药的方法。结果 , 单用驱虫斑鸠菊治疗泛发型白癜风
有明显疗效 , 对散发型和神经型白癜风无明显效果。单用口服消
白丸治疗神经型和泛发型有明显疗效 ,对散发型白癜风则疗效不
佳。采用肌注驱虫斑鸠菊加口服消白丸治疗各型白癜风都有明
显疗效 。单纯使用驱虫斑鸠菊或消白丸治疗散发型白癜风疗效
均不明显。
阿希尔江·斯地克等 [ 24]报道 , 以驱虫斑鸠菊各种制剂为主
药 , 采用维吾尔医综合疗法治疗白癜风患者 2032例 , 其中治愈
504例 ,显效 882例 , 有效 545例 ,无效 101例 ,总有效率 95%。吐
尔逊· 吾甫尔等 [ 25]报道 ,以驱虫斑鸠菊各种制剂为主药 ,采用维
吾尔医综合疗法治疗白癜风患者 610例 ,治愈率 19.34%, 显效率
36.22%, 有效率 40.98%,无效率 3.44%, 总有效率 96.54%。秦
氏等 [ 26]报道 ,复方卡力孜然酊联合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进展期
白癜风 ,结果此法对进展期白癜风效果良好。伊斯拉木阿吉· 司
马义等 [ 27]报道 ,以复方驱虫斑鸠菊丸 、驱虫斑鸠菊注射液等为主
药 , 并采用维吾尔医综合疗法治疗头部白癜风 47例 ,治愈 17例 ,
显效 17例 ,有效 9例 , 无效 4例 , 总有效率为 91.49%。
林伟涛等 [ 28]报道 ,复方卡力孜然酊联合复方甘草酸苷片治
疗寻常型白癜风 ,选择寻常型白癜风 31例为治疗组 , 白斑处外用
复方卡力孜然酊 ,同时口服复方甘草酸苷;对照组寻常型白癜风
30例 , 白斑处单纯外用复方卡力孜然酊 , 两组疗程均为 12周。
结果 , 治疗组总有效率 80.64%, 对照组总有效率 46.67%。两者
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06)。于海红等 [ 29]用复方卡力孜然
酊治疗白癜风 ,总有效率为 96.67%。林利虹等 [ 30]用复方卡力孜
然酊治疗局限性稳定期白癜风 45例 , 总有效率达 90.48%。 曹
召武等 [ 31]将 197例成人白癜风患者随机分成 3组 , 分别口服养
雪消白丸 、外用复方卡力孜然酊以及两药联合用药 ,结果联合治
疗组的显效率为 44.05%,总有效率为 83.33%,均显著高于单组
疗效。吴文育等 [ 32]用复方卡力孜然酊治疗白癜风患者 71例 , 总
有效率为 69.01%。阮建波等 [ 33]用复方卡力孜然酊治疗白癜风
患者 78例 , 1个疗程为 16周 , 总有效率为 38.5%。冯捷等 [ 34]报
道 , 复方卡力孜然酊治疗白癜风患者 30例 , 总有效率为 60%。
此外 ,迪力拜尔·热夏提 [ 35]报道 ,复方卡力孜然酊联合使用
其它疗法治疗斑秃 ,治疗组治愈率 66.7%, 总有效率 96.7%, 且
无明显不良反应。
6 结语
白癜风是一种皮肤科常见病 ,主要表现为皮肤呈斑块状或片
状脱色变白。形态学上可见病损皮肤色素颗粒减少 ,黑素细胞破
坏 、数量减少乃至消失。对该病的发病机理至今尚未形成明确的
认识 , 现在多数学者认为该病属自身免疫性疾病。
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 ,驱虫斑鸠菊治疗白癜风的作用机制可
能是多方面的 , 可通过多途径 、多靶点发挥作用。目前看 ,免疫调
节作用 、激活酪氨酸酶和抑制黑素细胞增殖是主要靶点。临床上
使用驱虫斑鸠菊各种制剂并结合综合疗法治疗白癜风效果显著 ,
但其治疗白癜风的真正物质基础及其机制正在研究中。上述研
究中出现对体液免疫功能降低或增强作用的结论差异 ,可能与所
用药物浓度及动物的不同种属差异有关。
参考文献:
[ 1 ] 刘铜华.维药驱虫斑鸠菊治疗白癜风的研究与应用 [ J] .国外医学
·中医中药分册 , 2004, 26(2):103.
[ 2 ]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
标准·维吾尔药分册 [ S].乌鲁木齐:新疆科技卫生出版社 , 1999:
47.
[ 3 ] 张英涛 ,艾铁民.驱虫斑鸠菊果实的显微鉴别研究 [ J] .中草药 ,
2000, 31(9):707.
·2879·
LISHIZHENMEDICINEANDMATERIAMEDICARESEARCH 2008VOL.19NO.12 时珍国医国药 2008年第 19卷第 12期
[ 4] 吴剑飞 ,沙也夫·木沙德林 ,冯胜初 ,等.驱虫斑鸠菊化学成分的研
究 [ J] .化学学报 , 1991, 49(10):1018.
[ 5] 邓瑞春 , 周 勇 , 徐建国 , 等.驱虫斑鸠菊对小鼠免疫分子的影响
[ J] .生物技术通讯 , 2002, 13(3):183.
[ 6] 石得仁 ,茹仙古丽 ,哈丽珊 ,等.白癜风患者免疫功能测定及驱虫斑
鸠菊治疗对其免疫状态的影响 [ J] .新疆医学 , 1993, 23(4):193.
[ 7] 邓瑞春 , 周 勇 , 张文生 , 等.驱虫斑鸠菊对淋巴细胞亚类的影响
[ J] .生物技术通讯 , 2004, 15(4):363.
[ 8] 刘铜华 ,维药驱虫斑鸠菊治疗白癜风的研究与应用 [ J].国外医学
中医中药分册 , 2004, 26(2):103.
[ 9] 徐建国 ,尚 靖 ,于鲁海 ,等.驱虫斑鸠菊对酪氨酸酶活性影响的测
定 [ J] .中国药房 , 1997, 8(2):81.
[ 10] 邓瑞春 ,周 勇 ,章金刚 ,等.驱虫斑鸠菊对人黑素瘤细胞增殖酪氨
酸酶及黑素生成影响的研究 [ J] .生物技术通讯 , 2002, 13(2):135.
[ 11] 徐建国 ,尚 靖 ,于鲁海 ,等.驱虫斑鸠菊对人表皮黑素细胞增殖及
酪氨酸酶活性调控的研究 [ C] .全国医院药品质量监督管理学术
研讨会论文集 , 2000:3.
[ 12] 邓瑞春 ,周 勇,章金刚 , 等.驱虫斑鸠菊对 B-16黑素瘤细胞酪氨
酸酶活性及黑素生成影响 [ J] .氨基酸和生物资源 , 2002, 24(1):
31.
[ 13] 曹丽蒙 ,李红健 ,尚靖 , 等.驱虫斑鸠菊不同提取物组分注射液对
正常小鼠血清铜 、锌含量的影响[ J] .中国药房 , 2001, 12(12):711.
[ 14] 石得仁 ,茹 仙,刘昶时.白癜风患者发内微量元素测定及驱虫斑鸠
菊治疗白癜风 [ J].中华皮肤科杂志 , 1989, 22(5):326.
[ 15] 孙 力 ,尚 靖 ,李红健 ,等.驱虫斑鸠菊抗肿瘤活性部位的初步研
究 [ J] .中国现代中药 , 2006, 8(11):10, 16.
[ 16] 韩 锐.抗癌药物研究与实验技术 [ M] .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北京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 , 1997.271.
[ 17] 李小民 ,蒋 芹,谢晓东 ,等.MTT法测定癌细胞对抗癌药物敏感性
的实验研究 [ J].四川肿瘤防治 , 2000, 13(3):145.
[ 18] 李 军 ,原 荣 ,刘锦程 ,等.MTT比色分析法实验条件的选择及在
肿瘤药物敏感性预测中的应用 [ J] .陕西肿瘤医学 , 1999, 7(3):
134.
[ 19] 吴剑飞 ,沙也夫.驱虫斑鸠菊化学成分的研究 [ J] .化学学报 , 1991,
49(10):1013.
[ 20] KupchanSM, HemingwayRJ, KarimA, eta1.Tumorinhibitors.XLVII.
vernodalinandvernomygdin, twoneweytotoxicsesquiterpenelactones
fromVernoniaamygdali-naDel[ J] .J.Org.Chem., 1969, 34(12):
3908.
[ 21] LambertiniE, PivaR, KhanMT, eta1.Efectsofextractsfrombangla-
deshimedi-cinalplantsoninvitroproliferationofhumanbreastcancer
cellinesandexpres-sionofestrogenreceptoralphagene[ J] .Int.J.
Onco1., 2004, 24(2):419.
[ 22] 阿丽艳 ,阿丽米热.维药驱虫斑鸠菊的研究现状 [ J] .中国民族医药
杂志 , 2005, 3:13.
[ 23] 蔡正华.驱虫斑鸠菊和消白丸治疗白癜风 [ J] .临床研究陕西中医
函授 , 2000, 116(6):41.
[ 24] 阿希尔江· 斯地克.维吾尔医治疗 2032例白癜风的临床总结
[ A] .新疆第四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 [ C] .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
版社 , 2002:508.
[ 25] 吐尔逊·吾甫尔 ,艾尼瓦尔·加马力.维吾尔医治疗白癜风 610例
的临床观察 [ J] .中国民族医药杂志 , 2003, 1:12.
[ 26] 秦晓明 ,季一如.复方卡力孜然酊联合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进展期
白癜风的疗效观察 [ J] .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 , 2004, 25(6):
22.
[ 27] 伊斯拉木阿吉·司马义.维吾尔医治疗头部白癜风 47例临床总结
[ J] .新疆维吾尔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 2005, 1:36.
[ 28] 林伟涛 ,林伟林.复方卡力孜然酊联合复方甘草酸苷治疗白癜风 31
例 [ J] .岭南皮肤性病科杂志 , 2005, (4):45.
[ 29] 于海红 ,张月秀.复方卡力孜然酊治疗白癜风疗效观察 [ J] .国外医
学·中医中药分册 , 2005, 26(4):221.
[ 30] 林利虹 ,曾山鹰 ,万 慧.复方卡力孜然酊治疗局限性稳定期白癜
风疗效观察 [ J] .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 , 2005, 26(3):44.
[ 31] 曹召武 ,吴 跃 ,杜发芝.白癜风三种疗法的疗效观察 [ J] .医药产
业资讯 , 2005, 17:46.
[ 32] 吴文育 ,杨勤萍 ,陈美娟.复方卡力孜然酊治疗白癜风 [ J] .中华皮
肤科杂志 , 2005, 38(4):250.
[ 33] 阮建波 ,朱和玲 ,郑文亮 ,等.复方卡力孜然酊治疗白癜风的临床疗
效观察 [ J] .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 , 2006, 5(1):47.
[ 34] 冯 捷 , 牛新武 ,刘 超.复方卡力孜然酊治疗白癜风临床疗效观
察 [ J] .国际中医中药杂志 , 2006, 28(1):62.
[ 35] 迪力拜尔·热夏提.复方卡力孜然酊联合其它疗法治疗斑秃的临
床疗效观察 [ J] .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 , 2005, 26(2):37.
(上接第 2876页)
polyphenolsonformationandacidogenicityofStreptococcusmutans
biofilms[J] .FEMSMicrobiologyLeters, 2006, 257(1):50.
[ 12] PercivalRS, DevineDA, DuggalMS, etal.Theeffectofcocoapolyphe-
nolsonthegrowth, metabolism, andbiofilmformationbyStreptococ-
cusmutansandStreptococcussanguinis[ J] .EuropeanJournalofOral
Sciences, 2006 , 114(4):343.
[ 13] NostroA, CannateliMA, CrisafiGetal.Modificationsofhydropho-
bicity, invitroadherenceandcelularaggregationofStreptococcusmu-
tansbyHelichrysumitalicumextract[J].LetersinAppliedMicrobiol-
ogy, 2004, 38(5):423.
[ 14] PapetiA, PruzzoC, DagliaM, etal.Efectofbarleycofeeontheadhe-
sivepropertiesoforalstreptococci[ J] .JournalofAgricultural&Food
Chemistry, 2007, 55(2):278.
[ 15] LimsongJ, BenjavongkulchaiE, KuvatanasuchatiJ.Inhibitoryefect
ofsomeherbalextractsonadherenceofStreptococcusmutans[ J].
JournalofEthnopharmacology, 2004 , 92(2-3):281.
[ 16] KooH, deGuzmanPNino, SchobelBDetal.InfluenceofCranbery
JuiceonGlucan-MediatedProcessesInvolvedinStreptococcusmutans
BiofilmDevelopment[ J].CariesResearch, 2005, 40(1):20.
[ 17] GregoireS, SinghAP, VorsaN, etal.Influenceofcranberyphenolics
onglucansynthesisbyglucosyltransferasesandStreptococcusmutans
acidogenicity[ J] .JournalofAppliedMicrobiology, 2007, 103(5):
1960.
[ 18] TamesadaM, KawabataS, FujiwaraT, etal.Synergisticefectsofstrep-
tococcalglucosyltransferasesonadhesiveBiofilmFormation[ J] .Jou-
ranlofDentalReseach, 2004, 83(11):874.
[ 19] Al-HebshiNN, NielsenD, SkangN, etal.Invitroeffectsofcrude
khatextractsonthegrowth, colonization, andglucosyltransferasesof
Streptococcusmutans[ J] .ActaOdontologicaScandinavica, 2005, 63
(3):136.
[ 20] MatsumotoM, HamadaS, OoshimaT.Molecularanalysisoftheinhibi-
toryeffectsofoolongteapolyphenolsonglucan-bindingdomainofre-
combinantglucosyltransferasesfrom StreptococcusmutansMT8148
[ J].FEMSMicrobiologyLeters, 2003, 228(1):73.
·2880·
时珍国医国药 2008年第 19卷第 12期 LISHIZHENMEDICINEANDMATERIAMEDICARESEARCH 2008VOL.19NO.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