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西藏小麦生产可持续发展战略思考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inking of Tibetan Wheat Production Strategy
冬梅* 普布卓玛 巴桑普赤 卓玛
Dongmei Pubuzhuoma Basangpuchi Zhuoma
( 西藏自治区农牧科学院农业研究所·西藏拉萨· 850032)
( 西藏日喀则白朗县农牧综合服务中心 ·西藏日喀则·857000)
摘 要:通过对我区小麦生产概况、主要制约因素及生产潜势分析研究,提出发展小麦生产的
基本思路是,指出了我区冬小麦生产可持续发展的相应对策和战略措施,期望能对小麦生产可持续
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和决策依据。
关键词:小麦 可持续发展 战略
小麦是西藏仅次于青稞的第二大作物,全区小麦种植面积基本稳定在 40 千公顷左右,占播种面积
27%,产量占 30%,且多以冬播为主。小麦生产对于我区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面对
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我区经济快速发展的形势,小麦生产怎样才能稳定、持续、健康发展,是值得思考的一
个重要问题。为此,笔者在对我区小麦生产存在问题及潜势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实现小麦生产可持续发展的
基本思路和战略措施,供参考。
1.我区小麦生产概况
1. 1 社会、经济、自然条件
西藏自治区位于中国的西南边疆,青藏高原的西南部。它北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青海省毗邻,东连四
川省,东南与云南省相连,南边与西部与缅甸、印度、不丹、锡金和尼泊尔等国度接壤,形成了中国与上述国家
边境线的全部或一部分,全长近 4000 公里。西藏自治区南起北纬 26°52,北至北纬 36°32;西自西经 78°
24,东到东经 99°06。南北最长约 1000 公里,东西最宽达 2000 公里。全区土地面积为 122 万多平方公里,
约占全国总面积的 12. 8%。
全区各类天然草场面积有 0. 83 亿公顷,占全区土地面积的 67%,约占中国天然草场面积的 26%,森林
覆盖面积达 632 万公顷,占西藏土地面积的 5%,约占全国森林面积的 5. 5%,森林总蓄积量为 14. 4 亿立方
米,占中国总蓄积量的 14%;耕地面积为 22. 15 万公顷,占西藏土地面积的 0. 18%,另有一定数量未开垦的
后备资源。主要农区分布在藏南雅鲁藏布江河谷地区,藏南山地和谷地以及藏东“三江”流域峡谷地区。其
耕地约占全区耕地面积的 65%,粮食产量占 70%。
我区日照充足,光热资源较丰富,但干旱缺水,自然灾害频繁。表明我区垦殖率高、负载率高、林草覆盖
率低,土壤贫瘠、养分失调,中低产田量大质差的特点。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和粮食占有量均低于全国的平
均水平。集体统一经营层次薄弱,经济实力微弱,农业投入艰难,劳动者素质低,科技力量薄弱,农机水电配
套差、效益低,农业生产条件较差。
1. 2 小麦生态区划
6
2012 年 34 卷 3 期
Vol. 34 No. 3 西藏农业科技
* 作者简介:冬梅(1964 -) ,女,藏,研究员。主要从事育种及栽培技术研究,成果转化工作。
西藏小麦产区大致可分为冬麦区、冬春小麦兼种区和春小麦区。
冬麦区:海拔在 3000 米以下,属高原温暖湿润区,一年两熟和两年三熟,小麦生育期(从出苗期到成熟)
210 ~ 280 天。此区品种在拉萨春播多数能够成熟,而且成熟较早。因藏东南低海拔河谷区,冬季没有低于
- 2℃的长期低温,因此品种多为弱冬性或偏春性。这一地区包括察隅、察雅、八宿、芒康、波密、林芝、米林、
亚东县的下三区、吉隆县的江村、定吉的陈塘、定日的绒辖、错那的勒布、洛扎县的拉康等。
冬春小麦兼种区:包括昌都、拉萨、山南、日喀则地区海拔 3000 ~ 4100 米的广大农区,属高原冷凉半干旱
区,耕地面积约占全区耕地面积的 70%。这一地区低海拔冬小麦较多,而高海拔春小麦较多,海拔较低的地
区冬小麦收获后还能种一茬荞麦、园根等生育期较短的作物。春小麦生育期为 130 ~ 150 天,冬小麦则为
260 ~ 350 天。藏东比藏南的小麦生育期略短,藏南又比藏西南略短。
春小麦区:在海拔 4000 米以上,属高原寒冷湿润区和高原寒冷半干旱区,多分布在藏东北和藏西南农业
区。小麦品种多属春性,生育期 150 ~ 170 天。
1. 3 小麦生产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温饱战略”的长期实施,我区小麦生产发展很快,单产逐年呈波浪式上升趋势,小
麦生产实现了供需平衡和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跨跃,稳定解决了人民群众的吃饭问题。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
和种植业内部结构的调整,人们对面制食品和经济效益有了更高的要求,小麦品种结构不合理、比较效益低、
市场竞争力弱和产业化经营滞后等矛盾日渐突出。我区现有小麦不仅无法制做优质面包和饼干糕点,也达
不到机械化生产优质面条、水饺和馒头的要求,小麦生产出现了结构性过剩,市场上供应的优质专用面粉都
是从内地引进的,价格坚挺,商家“难买粮”;普通劣质麦大量积压,价格下滑,农民“卖粮难”。因此,应及时
扭转现状,发挥优势,瞄准市场,以品种为突破口,尽快实施“优质专用”小麦产业开发战略。
西藏小麦的产量与品质间尖锐对立的特点由来已久,一直成为小麦生产发展的突出问题。一方面作为
全区第二大作物的小麦,尤其是冬小麦是西藏典型的高产作物,一般亩产量高出青稞 80—100 公斤,对稳定
粮食总产举足轻重,其突出的地位不可取代。另一方面西藏小麦籽粒品质差,主要营养成分蛋白质含量低、
质量差,加工利用困难。过去几十年中,每当粮食供给困难时,政府和农民都自觉不自觉地以扩大冬小麦种
面积为增加产量的首选措施,而一旦供给问题解决,又会因为小麦比重大,利用困难导致积压浪费引起消费
者和粮食部门不满。再者,西藏气候特殊,农作物类型极少,无论从稳定粮食生产、还是从优化种植业结构的
角度,保持一定比例的小麦种植都是不可置疑的。而要稳步发展小麦生产,通过集中基地建设、示范方式,加
速推广适宜优质品种及其配套技术,发展优质化种植就成了必然选择。
通过对种植品种的调查显示优良品种的覆盖率不足 20%,80%以上的品种均为肥麦及地方品种,品种
的品质差,混杂、退化严重,使粮食的加工、转化难,严重制约着当地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和农民生活水平的
改善,使农民的收入增加缓慢,影响了种粮的积极性。所以,加快高产农作物新品种的推广转化,对增加农民
收入、提高农民的种粮积极性,确保我区的粮食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 小麦生产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
2. 1 社会、经济、自然障碍
2. 1. 1 生态环境。小麦品质的优劣不仅由品种本身的遗传特性所决定,同时受环境影响。研究表明,
直接影响小麦品质的气候因子主要是小麦抽穗至成熟期的温度、日照和水分。小麦灌浆期间日均温度 15—
32 ℃范围内蛋白质含量随温度的上升而提高,小麦籽粒的蛋白质含量与降雨量呈负相关,小麦生育后期过
多降水会降低面筋弹性影响烘烤品质。而我区平均日照时数在 1600 ― 3400 小时,平均气温在– 5 ― 20℃
之间。拉萨日平均气温 15℃,雨季集中在 6 ― 9 月份,降雨量占全年的 70 ― 90%。正好是小麦灌浆期,同
时生育期间气温较低,平均日气温 15℃以下,这都影响了强筋小麦品质的形成,致使造成西藏小麦品质差。
2. 1. 2 农民文化素质低,基层农技人员少。随着我区农业的不断发展,到 2000 年我区粮油已基本实现
了自给,但广大的农牧民仍存在着增产不增收的矛盾,这一问题严重地制约了我区跨越式发展,进而影响了
西藏农牧民奔小康的进程,究其原因,最根本的问题是我区农牧民科技素质低,主要表现在:①对现代农业科
7
西藏小麦生产可持续发展战略思考
学知识掌握的不多,对如何进行科学种田,如何进行科学的田间管理,如何正确使用农药,如何利用最新的科
研成果并使其转化为生产力知之甚少;②缺乏农副产品的经营方式的知识,不懂得如何运用市场经济运用方
式,使农副产品增加附加值;③对现阶段剩余劳动力缺乏统一职业的培训。由于以上原因,我区农牧民增产
不增收的矛盾日益突出。他们对科技人员的渴望非常迫切,但各地市科技能人几乎为空白,如何加速农牧民
科技能人培养是一个亟待解决的迫切问题。
2. 1. 3 经济滞后,生产条件差。经济投入及政策杠杆促进生产的作用力,表现在投入少、设施老化、小
麦生产比较效益低(据调查小麦平均利润为 12 元 /亩,而苹果和玉米的利润分别达到 653. 2 元 /亩和 22. 0
元 /亩) ;生产资料质次价高,农民种麦的积极性不高,农业生产要素不匹配。
2. 2 技术疲软
近年来各级领导重视西藏特色作物,而忽视了小麦,小麦科研推广经费严重短缺。缺乏高产优质多抗冬
小麦新品种,小麦高产优质高效栽培要素组合机理不清等障碍因素缺乏有效的克服技术,缺乏区域适用的小
麦配套栽培技术体系,研究手段落后,麦田管理不科学,技术措施不到位。技术储备不够是指后备种质贫乏,
高新技术储备不足,缺乏灾害应变技术和气候应变技术等。
2. 3 成果转化力度不够
我区科技成果转化率仅为 30. 0%—40. 0%,转化成果的普及率为 30. 0%。西藏和平解放五十多年来,
农作物种植品种仅完成三次大规模更换,平均每隔 15—20 才更新一次,品种更替之慢,周期之长,程度之浅,
放眼国内外,实属罕见。尤其是冬小麦肥麦和部分偏远区域的“老爷车”地方品种,至今仍作为大田主栽品
种予以种植,种子混杂、老化、退化严重,极大地限制了农业生产效益的进一步提高。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
因,除育种工作和群众基础因素外,良种繁殖滞后,推广力度不大,种子科研与良种推广严重脱节则有不可推
卸的责任。以自治区农牧科学院农业研究所为例,该所成立 50 余年来,选育各类农作物新品种 86 个,其中
选育通过自治区审定品种 9 个。由于良种繁殖工作未能及时跟上,实际应用到农业生产大田的农作物新品
种寥寥无几,屈指可数。往往是有成果,无种子或有记载,无库存,即使推广应用到大田,也是“一年纯、二年
混、三年杂,四年不知爹和娘”,新选育的农作物优良品种的优质丰产与增收增效潜力远未得到有效发挥。
3. 我区小麦生产潜势
3. 1 科技进步是小麦生产快速发展的根本
我区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一般只有 36%,与经济发达国家科技在农业中作用份额 60%—80%的水
平相比,差距很大。化肥当季利用率、水分利用率、资源利用率、农业综合组装增产新技术推广和病虫害综合
防治技术推广率都比较低,科技挖潜的前景十分广阔。依 WTO 规则的“绿箱”政策,未来农业的发展,83.
5%要依靠科技进步,农业科技是提高农产品竞争潜力的唯一途径,科技永远是财富之源。
3. 2 开发中低产麦田潜力巨大
我区约有 200 多万亩中低产田,根据已有的经验,改造 1 亩中低产田,可增加小麦生产能力平均为 150
公斤左,依此我区中低产田改造有近 30000 公斤的巨大生产潜力。
3. 3 投入前景
我区经济落后,农民生活贫困,承接小麦增产的技术环境欠佳。表现为小麦生产及农业发展的投入不
足,农业科技推广的力度不够。随着对农业基础地位的认识,通过对广大群众精神文明和科技意识等“软
件”建设,特别是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市场经济不断完善,经济状况的好转和生态环境的改善,对小
麦生产投入将会逐步增加。
4. 发展小麦生产的基本思路
小麦生产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思路是:一立足二围绕三转变四提高五优化,简称“12345 小麦工程”。
一立足,就是立足社会需求,满足市场对小麦多层次多样化的需要。二围绕,就是要围绕农田增效和农
民增收,这是发展小麦生产的根本目的所在。三转变,就是在小麦生产的指导和决策上要有大的转折。三是
小麦生产由分散经营逐步向集约经营、从资源导向型发展战略逐步向市场导向型发展战略转变。四提高,一
8
西藏小麦生产可持续发展战略思考
是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二是全面提高农业劳动者的素质;三是提高农业投入的科技含量;四是提高科普质量。
五优化,一是优化小麦生产区域,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二是优化小麦种植模式,做好轮作倒茬。三是优化小
麦品种结构,实现品种布局合理化;四是优化高效栽培管理技术,做到技术模式化,管理科学化。五是优化小
麦增值方式,综合开发利用优质专(特)用小麦,不断开发新产品,大幅度提高小麦的附加值。
小麦生产的发展依赖于农业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绝不能建立在掠夺性或破坏性生产的基础上,而应将
小麦生产同生态建设结合起来,以经济机制刺激农民发展小麦生产,建设农业生态环境,走综合平衡,全面提
高,持续稳定发展的道路。
5. 小麦生产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5. 1 加强组织领导,树立以农业为基础的指导思想
各级领导必须清楚认识到“决不放松粮食生产”的重要性,粮食问题是政治、经济和社会稳定的关键所
在,而我区粮食的保障供给必须依赖于小麦的可持续发展,小麦做为我区第二大粮食作物的地位绝不可动
摇。没有小麦的稳定增长,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也就不可能实现。要制定合理的政策和给予必要的资
金支持,要加强农业科技产权立法和保护工作,为农业科技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把重视小麦生产落
到实处。
5. 2 加强科技队伍建设,提高科技服务水平
品种的突破对改善和开发我区小麦生产潜势具有决定性作用。我区已有五十年的小麦育种史,拥有一
支素质较高、技术过硬、事业性强的小麦育种队伍,曾为小麦生产做出了重大贡献。而今科学技术突飞猛进,
小麦科研的难度与日俱增,在迎接更高层次创新之际,如果忽视育种队伍的建设,墨守陈规或安于现状,是很
难推进小麦产业化进程的,要攀登小麦科技高峰就更难了。为保住传统优势行业,稳定科研队伍,在我区应
尽快组建小麦育种发展中心,使科研人员的素质和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联合攻关,
加强原良种繁育体系建设,提高科技服务水平。
5. 3 应用经济杠杆调动农民种麦的积极性
科学合理确定小麦与农用物资比价,增加农业补贴,以保证种麦有较好的经济效益。要避免丰产不丰收
的现象,用经济杠杆维护农民的利益,充分调动农民种麦的积极性。
6. 我区小麦生产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6. 1 加强高产优质多抗冬小麦新品种选育及其配套栽培技术研究
选育和推广优良品种是小麦生产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良种的增产作用一般在 30%左右,在中低产
地带的作用更突出。小麦生产的发展与小麦育种息息相关,应尽快稳定育种队伍,组建小麦育种发展中心,
加强小麦新品种选育及产业开发的投入和组织管理,重视生物工程技术和常规杂交技术的结合,加强小麦育
种理论和方法的研究,努力提高育种水平和效率,培育出抗冻抗旱、抗病耐瘠、优质专用小麦系列新品种。加
强种子生产、经营的质量管理,在严密科学的原良种生产质量保证体系下,繁育出量足质优、肥水利用率高的
良种,实现种子系列化、产业化、规范化、工程化生产,使良种的增产作用得以充分发挥。要研究小麦品质与
生产条件、栽培措施的关系,加快专用小麦优质高效种子产业化步伐,继续深入研究旱地优质专用小麦吸肥
需水等关键性栽培技术,为优质专用小麦的生产及本市各类麦区小麦生产提供技术支撑。
6. 2 加强组织领导、强化投资环境、增强小麦生产的动力
小麦生产可持续发展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面广、工作量大、仅靠科技人员的呼吁、示范,其力量
是有限的,还需要领导的大力支持和高度重视。各级党政领导要把小麦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列入议事日程,切
实加强组织领导,逐年增加对小麦生产的投资力度,进一步完善扶持小麦生产的优惠政策,抓点示范,搞好小
麦产业。同时协调各行各业搞好配套服务,大力支援小麦生产。要进一步发挥农民投入的主体作用,多渠道
集资,完善投入机制,强化投资环境,保证资金和物质有稳定的来源。
6. 3 加大小麦科技投资力度,不断增加技术储备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产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对小麦生产提出了越来越多的要求,为满足不同的目
9
西藏小麦生产可持续发展战略思考
标需求,必须不断加大小麦的科技投资力度,增加技术储备。1985 年以来,我国农业科技投资强度呈逐年下
降趋势,不足发达国家的 1 /6,我区更是微乎其微。因农业科研投入和技术储备对生产力的影响是渐进式
的,其更大的影响在今后的年份必将得到明显的反映。为保证科技支撑跨世纪农业发展的需要,要以超常规
的新思路大幅度增加小麦科技投资,从体制创新、条件手段和收入待遇等方面集中力量、确保重点、充分调动
积极性,极大地激发我区小麦科技的潜能,不断取得新的技术突破。
6. 4 科学施肥、合理用药、提高利用效率
我区农田施肥量不足、施用方法不当、利用率低,不仅使有限的资金和宝贵的资源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还带来品质下降,造成环境污染。按小麦生育期需肥规律,实施测土配方平衡施肥,有机肥与无机肥相结合,
增施磷肥(氮磷比 2—3:1) ,补施微量元素。以磷足根,以根调水,开发深层水。大种绿肥秸秆还田,增加土
壤有机质含量,提高地力的可持续性,达到以肥养土,肥土保墒。
6. 5 完善和加强农业科学技术推广网络
发达国家和国内较发达地区的经验表明,小麦生产可持续发展需要一支技术过硬而庞大的科技队伍。
因此,要采取强有力的措施,稳定壮大农业科研和推广队伍,完善和加强农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推广网络,加强
县乡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大幅度增加农业科研和推广应用经费,努力提高农业科技人员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收
入,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掀起农业科学第二个春天,是实现小麦生产可持续发展
的基本条件。
6. 6 农科教结合,提高劳动者的素质
劳动力资源的培养、训练和提高,已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强有力杠杆,是我区小麦生产可持续发展的重
要因素。必须把握知识经济的脉搏和 WTO 的呼唤,加大资金投入,认真落实科教兴农战略措施。通过夜
校、专业技术培训等渠道,加强对农民科技文化知识教育,通过广播、电视和报刊等大众传播媒介,开展多种
形式的科普宣传咨询活动,力争做到每 10—20 户就有科技致富带头人。农民既是小麦生产的管理者,也是
良种良法良田等科学技术的操作者,其素质的高低,种田能力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小麦生产水平。
因此,应切实加强农技培训工作,抓好农科教结合,全面提高劳动者的整体素质。
6. 7 加强小麦生产基地建设,建立小麦产业体系
为了加快现代农业发展,农业部、财政部在全国建立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就是以优势农产品为单元,
以优势产业开发为主线,合理配置全国各级各类科技资源和力量,开展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的研究、集成、试
验和示范,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支持具有我区特色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从我区实际情况出发,建立现代农业
产业技术体系,进一步推进农业科技进村入户,是保证农业稳定发展,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重要措施。
从目前西藏情况来看,建立小麦产业技术体系,首先要加大小麦科技入户工程的实施力度,通过建设小
麦丰产方带动全区小麦持续稳定增产,才能更好地进行小麦产业化发展。做好这项工作,对于解决我区日益
加剧的粮食品种结构矛盾,保证粮食安全具有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田良才等 关于山西现代农业发展的战略思考.山西农业科学,2009 年 09 期.
[2]温军 世界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述评 西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 年第 1 期.
[3]王旺多 论我国可持续发展模式的战略选择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4 第二期.
01
西藏小麦生产可持续发展战略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