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蝴蝶兰标准化栽培技术规程



全 文 :蝴蝶兰标准化栽培技术规程
郭丽晶1, 何丽贞2, 周洁浪1, 罗顺影1, 常小兵2, 张 旺1, 李华养2
(1.佛山市顺德区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广东 佛山 528333; 2.广东维生园艺科技有限公司, 广东 佛山 528313)
摘 要: 蝴蝶兰是目前国内市场上比较高档的盆花和切花花卉品种,其栽培大体上可分为幼苗 (瓶苗 )、小苗 (瓶苗移
出 )、中苗 (6.5 cm 软盆 )、大苗 (9 cm 软盘 )和成花催花苗等 5 个阶段。 简要介绍了蝴蝶兰各个阶段的栽培管理方法。
关键词: 蝴蝶兰;阶段性栽培管理;关键技术
中图分类号: S682. 3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4 -874X(2009)07-0212-03
收稿日期:2008-12-20
基金项目:顺德区农业局科技项目(2006~2008)
作者简介:郭丽晶(1978-),女,硕士,农艺师,E-mail:wglijing
@163.com
蝴蝶兰又称蝶兰,属蝶科兰属 ,是一种多年生草本
植物原产马来西亚热带地区 ,既是名贵的切花 ,也是
室内上佳的盆花。因其风姿飘逸、艳丽超俗、花形神奇
而深受消费者喜爱。近年来,顺德地区蝴蝶兰生产颇具
规模,各蝴蝶兰企业或自主研发新品种推出市场,或从
国外以及台湾等地引进优良品种, 部分优势企业更集
两者于一体进行生产。
由于蝴蝶兰对环境条件要求十分严格, 栽培要求
很高,蝴蝶兰的生长适温为 15~35℃。蝴蝶兰生长需要
较高的空气湿度,空气相对湿度以 60%~80%为宜,长
期湿度太低会造成底叶脱落。小苗在光照强度 3 000~
6 000lx、 中苗在 8 000~15 000 lx、 大苗在 18 000~
25 000 lx条件下,叶片表现坚挺、有光泽。蝴蝶兰的生
长环境要求空气清新,闷闭的环境对生长不利,特别是
冬天,棚内空气污染时会导致大面积的掉苞、谢花等。
因此, 掌握蝴蝶兰的阶段性栽培管理方法对提高蝴蝶
兰产量与商品价值显得尤为重要。 现将蝴蝶兰标准化
栽培技术报道如下。
1 幼苗(瓶苗)阶段
蝴蝶兰组培试管苗很难迅速适应外界环境, 这一
阶段如果处理不当,很容易引起种苗死亡,从而影响移
栽成苗率。要提高试管苗移栽的成活率,出瓶前必须先
进行炼苗。瓶苗具 3 片叶时,置于散射光处放置 20 d
左右,试管苗更加健壮,以逐步适应外界环境条件。
2 小苗(瓶苗移出)阶段
本技术规程中的小苗指种植容器规格为 4 cm 的
蝴蝶兰苗(俗称 1.5寸苗)。
2.1 瓶苗移出前准备
2.1.1 容器 选择 128孔方形穴盘(方形较圆形不易产
生盘根且有利于排水);50 孔或 128 孔黑色软盘;以及
透明软盆。
2.1.2 材料 特级水草,使用前浸泡 4 h,并甩干至用
力捏可出水滴但不能连成水线,10 kg 装水草可供种
穴盘苗 6 000~8 000株,小苗 4 000~5 000株。漂白水
及品种标签。
2.1.3 工具 剪刀、长扁头镊子、网状小盘或塑料小盘
(用以装从培养瓶中取出的苗并装分级好的苗)、抹布、
橡胶手套、工作服、雨鞋、清洁球、大塑料盘。
所有容器和工具在使用前清洗干净并用 5%漂白水浸
泡 30~60 min后,用清水冲洗两遍,晾干后待用。
2.2 瓶苗出瓶
2.2.1 驯化 瓶苗出瓶前应先置于准备种植的温室
中驯化 2~4周。 出瓶前容器和工具须无氯气味道后方
可出瓶,最佳时间为 3~6月。
2.2.2 移出 应用不锈钢扁头镊子取出瓶苗, 在移出
的过程中不可弄伤根部及叶部。
2.2.3 分级 瓶苗在出瓶后,需先做分级,一是小苗两
叶距在 4 cm 以上,可直接种在 4 cm 软盆中,若叶够
长但根系不好, 必须种在穴盘中; 二是两叶距小于 4
cm者,适宜种于穴盘中。
2.3 定植
种植 4 cm 软盆及穴盘苗时,首先,应拿少许水草
放于蝴蝶兰根的中间,使其根呈放射状(约 45O 角)向
外展开,外围再包上一层水草后种于 4cm 软盆或穴盘
苗中,注意小苗阶段不能种太紧。其次,当天出的瓶苗
应当天种完, 应掌握好出苗量: 穴盘苗约每人工每天
1 500株,小苗约 1 200株。
2.4 定植后管理
2.4.1 病害预防 瓶苗种完后当天必须立即喷施多菌
灵 1 500倍以预防病害传染。在所有苗移完后 10 d 内
喷灭扫利 1 500倍以杀死藏于水草中其幼虫及水草的
虫卵; 在移苗后 15 d 内用 500 倍光合菌进行叶面喷
广东农业科学 2009 年第 7 期212
DOI:10.16768/j.issn.1004-874x.2009.07.058
雾,预防病害传染,以后每月 2次。
2.4.2 光照 此生长期为根系奠基期, 光照不可太
强, 小苗出瓶 20 d 内光度应保持在 2 000~3 000 lx
低光度范围内,尤其是分生苗,若其叶子大但根系不良
者,光度须更暗,须进行遮光处理。出瓶后 45 d,小苗
光照度可控制在 6 000~8 000 lx,出瓶后 90 d可控制
在 8 000~10 000 lx。
2.4.3 温度 蝴蝶兰营养生长温度范围是 25~30℃,
最适宜温度为 26~28℃,为保证其生长势,日温应保持
在 26~28℃,夜温保持在 24~25℃。
2.4.4 湿度 相对湿度在 60%~80%较佳。刚出瓶的小
苗湿度须保持在 80%以上,3~5 月出瓶的应保持在每
小时叶面喷水 1次,喷成薄雾状一层,注意不要让水草
淋湿;6~7 月根据空气的湿度喷水, 可每隔 2 h 喷 1
次,湿度保持在 80%以上。
2.5 水肥管理
小苗出瓶后 7 d内需全株淋湿, 之后需要控制水
量,避免水分过多引致叶面腐烂。5 d 后可开始喷施叶
面肥 4 000倍,每隔 5 d施肥 1次。蝴蝶兰要求肥料水
EC值(离子交换能力)在 0.6~0.8之间。在 20 d左右时
施第 1 次肥,用 B-1 肥液 1500 倍灌根,然后施用复合
肥 4 000 倍(N:P:K=20:20:20 或 9:45:15)或根据 EC
值灌根,每隔 15 d 施用 1 次,以每施 3 次肥施 1 次水
为准则。
小苗出瓶后 45 d开始分级管理,分级时根据植株
的根系,叶片的大小来分级,做到大小一致,大叶朝向
一方, 分级管理要求水肥管理根据植株长势来确定施
肥的浓度,每隔 45 d分级 1次。
2.6 病虫害防治
蝴蝶兰小苗期蚜虫易发生, 可用灭扫利 1 500 倍
轻灌,成虫叶面用万灵喷雾;此外,7~11 月间还易出现
斜蚊夜蛾幼虫危害植株, 注意是夜晚温室开灯成虫飞
到温室传染,可喷万灵预防。个别蝴蝶兰品系易出现煤
烟病,可用代森锰锌和甲托交替喷雾。
3 中苗阶段
本文所指中苗指栽植容器规格为 6.5 cm 的蝴蝶
兰苗(俗称 2.5寸苗)。
3.1 材料
蝴蝶兰中苗管理阶段需要的容器为 6.5 cm 透明
软盆;6.5 cm 规格的 15 孔植架或宽度为 6.5 cm 的长
条形植槽植架。还有特级水草(使用前浸泡 4 h 并脱水
至适当湿度 );10 kg 装水草可供种植中苗 600~700
株,还有一定数量的小块泡沫。
3.2 换盆
3.2.1 换盆时间 瓶苗出瓶后直接种植的蝴蝶兰小苗
约经 3.5~4 个月后可移植至中苗软盆中, 而穴盆苗则
经 2.5~3.5 个月后需先移植至小苗软盆中, 再经 2~3
个月后才能移植至中苗软盆。
3.2.2 换盆方法 当蝴蝶兰小苗叶尖距达 12(±2)cm、
叶角 15°时,且根系已伸至盆底,但还未盘至一圈且软
盆上部没有气生根露出时可以换盆。
首先, 在透明软盆底部放置 4~5块小泡沫或陶粒
(不能太大,以不漏出为宜),将 4 cm 软盆中的蝴蝶兰
苗小心取出,在其外围再包裹一层水草,置于 6.5 cm
软盆中。其次,所用水草的硬实度要比 4 cm 软盆时高
一些即可。第三,换盆时需按中苗的大小进行分级,种
好的苗需每月分级 1 次,将大叶朝向一方,并根据叶片
数进行分级。
3.3 换盆后管理
3.3.1 病害预防 换完盆后当天用多菌灵 1 500 倍叶
面喷雾, 换盆后 5 d用光合菌 500倍叶面喷雾防治病
害,每隔 7 d 喷施 1 次。所有盆换完后 10 d 内喷灭扫
利 1 500倍, 以杀死藏于水草中其幼虫破碎水草的蚊
子虫卵。
3.3.2 光度 蝴蝶兰此生长期为形态奠基期,需较强
光照。 刚换盆时与 4 cm 软盆种植光度相同 (8 000~
10 000 Lux),缓苗后迅速提高,最后为 12 000~15 000
lx。
3.3.3 温湿度 与小苗期的温湿度管理相同。
3.3.4 水肥管理 换盆后根据干湿程度浇水施肥。中
苗的肥料种类为 N:P:K=20:20:20 或 30:10:20。 第 1
次灌肥时间为换盆 20 后 20 d 左右,需施肥(N:P:K=
9:45:15)4 000 倍灌根或 B-1 肥 1 500 倍灌根, 每隔
7~10 d施肥 1次。
3.4 病虫害防治
5~8 月份留意蝴蝶兰是否有红蜘蛛及介壳虫发
生。此外,甲螨在 7~11 月在蝴蝶兰上易出现,可用杀
螨隆 1 500倍和阿维菌素 3 000倍混合灌根。 中苗期
注意蝴蝶兰上有无软腐、褐斑,应控制好温室的环境。
4 大苗阶段
本文所指蝴蝶兰大苗指栽植容器规格为 9 cm 的
蝴蝶兰苗(俗称 3.5寸苗)。
4.1 材料
蝴蝶兰大苗管理阶段需要的容器为 9 cm 透明软
盆,还有植架。所需水草浸泡 4 h 后脱水至适当湿度,
每 10 kg水草可供种植 300~400株中苗。 准备一定数
213
量泡沫,置于透明软盆底部以便于排水透气。
4.2 换盆
当蝴蝶兰苗在 6.5 cm 软盆中生长 2.5~3.5 个月,
叶距达 20(±2) cm时可换至 9 cm 软盆中。换盆的最佳
时间为 2~3 月份。 中苗阶段换盆时仍需进行大小分
级。换盆步骤与小苗换中苗相同,但水草硬实度应更高
一些。
4.3 换盆后管理
蝴蝶兰大苗的温、 湿度管理和病虫防治管理与中
苗相同。
4.3.1 光度 蝴蝶兰大苗的光度应为 20 000 lx 左右。
此期光度过低会造成徒长,成花较差。
4.3.2 水肥管理 换盆后新根开始生长, 约 18 d 左
右灌淋 B-1 肥液 1 500 倍。换盆后根据干湿程度连续
浇水施肥(N∶P∶K=20∶20∶20或 15∶20∶25)。
5 成花阶段
本文所指蝴蝶兰大苗指栽植容器规格为 12.5cm
的蝴蝶兰苗(俗称 5 寸苗),大苗经过 5~6 个月可进行
催花。
5.1 环境控制
当 9 cm 软盆蝴蝶兰苗叶距达 30(±2) cm 时可根
据需要换至 12.5 cm 盆中或直接在 9 cm 软盆中进行
催花。催花时,高温空气不流通易产生介壳虫,并引起
煤烟病注意防治,要保持温室通风良好。
5.2 花芽分化
蝴蝶兰花芽分化适温为夜温 18~20℃, 日温 25~
28℃,温差在 10℃ 为最佳效果。如果时间足可以赶上
花期,夜温 16~17℃,日温 23~25℃,此温度下可以提高
成花的品质。
5.3 水肥管理
蝴蝶兰催花所用肥料种类为 7~8 月施肥料(N:P:
K=10∶30∶20),9~12 月施肥料 (N∶P∶K=9∶45∶15),1 月份
在花蕾形成后可用 N∶P∶K=20∶20∶20的肥料。
5.4 温度控制
在蝴蝶兰成花期间,夜温应控制在 18~20℃,日温
在 27~29℃。每天花梗大约长 0.8 cm,管理 30 d 左右
有 50%左右的花梗,40 d 后有 7~8 成的花梗, 长梗生
长期约 60 d左右. 花蕾分化夜温在 18~20℃、 日温在
26~28℃左右,每隔 3 d 开花 1 朵。在 16~22℃时,约隔
4~5 d开花 1朵。
5.5 光照
催花时光照的强弱直接影响到产品的品质。 在催
花阶段,光照可慢放至 30 000 lx。
!!!!!!!!!!!!!!!!!!!!!!!!!!!!!!!!!!!!!!!!!!!!!!!
中科院上海生科院植物生理生态所植物分子遗传国家
重点实验室林鸿宣研究员领导的研究组 ,在水稻重要性状遗
传与功能基因研究上又取得重要进展 。该研究组通过对水稻
耐盐相关基因 OsHAL3 的功能分析 ,揭示了光调控植物发育
的一个新机制。 相关研究论文已于 6 月 21 日在线发表于国
际著名学术杂志《自然-细胞生物学》(Nature Cell Biology),并
将于 7 月份在该杂志上刊登 。这是该研究组自 2005 年以来 ,
继分离克隆水稻耐盐功能基因 SKC1、 水稻粒重功能基因
GW2 和水稻株型驯化基因 PROG1 之后 , 第四次将研究成果
发表在 Nature 系列杂志上。
植物的生长速度和形态受到很多环境因子的影响 ,其中
阳光是最为重要的一个因子 。在弱光或黑暗的条件下 ,植物
生长速度较快 ,形态幼嫩 ;而强光下则反之。这种现象对于植
物适应光环境变化 ,完成生活史以及提高生物产量具有决定
性的意义 ,因而一直以来是植物研究的基本问题之一 。长期
以来,传统的光受体调控机制是解释这一现象的主流模式。
HAL3(halotolerance3)是前人在筛选酵母耐盐基因的过程
中分离克隆的抗逆相关基因,研究发现其编码一种促进细胞
分裂以及提高耐盐性的核黄素蛋白 。它的过量表达不仅可以
提高植物的耐盐性 ,还可以加速植物的生长 。林鸿宣研究员
所指导的博士生孙世勇和晁代印等通过大量的实验 ,对水稻
中 HAL3 同源基因 OsHAL3 开展了深入的功能和作用机理研
究 ,发现这一基因介导了一个与普通光受体模式不同的光控
发育机制 。他们的研究证明 ,该基因编码的蛋白以三聚体的
形式行使功能 ,而阳光 ,特别是蓝光可以促使三聚体解体 ,从
而导致该蛋白功能失活 ;同时 ,光线还能抑制该基因的表达 。
光的这种双重抑制 ,使得细胞分裂减慢 ,最终导致水稻的生
长变缓 。他们的分析还表明 ,光照产生的活性氧以及光线对
于 HAL3 配体 FMN (flavin mononucleotide,黄素单核苷酸 )的
直接作用 , 可能是三聚体解聚的原因 。 进一步的试验显示 ,
HAL3 与一种可能参与降解细胞分裂抑制因子的 E3 泛素连
接酶 HIP1 互作 ,并激活后者而促进细胞分裂 。而先前发现的
磷酸泛酰半胱氨酸脱羧酶的功能则被证明和其参与的细胞
分裂作用不相关。 这一结果也是第一次发现 HAL3 扮演细胞
分裂信号传导的角色。 同时, 由于 HAL3 基因广泛存在于包
括人类在内的生物界,使得这一研究具有更广泛的意义。
水稻耐盐基因调控新机制研究获新进展
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