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 [收稿日期] 2014-05-13;2014-06-01修回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艾纳香叶片形态与左旋龙脑关联及其遗传连锁机制研究/黎药娜龙的品种整理及用药规律研究”
(81303171/81374065);农业部引进国际先进农业科学技术计划(948计划)项目“天然左旋龙脑提取加工关键技术的引进与利
用”(2013S3)
[作者简介] 庞玉新(1975-),男,副研究员,博士,从事南药资源研究与开发。E-mail:blumeachina@126.com
[文章编号]1001-3601(2014)06-0308-0010-04
艾纳香本草考证
庞玉新1,2,谢小丽1,2,3,陈振夏1,2,杨 全3,王 凯1,2,胡 璇1,2
(1.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 热带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农业部华南作物基因资源与种质创制重点开放实验室,海南
儋州571737;2.海南省艾纳香工程研究中心,海南 儋州571737;3.广东药学院 中药学院,广东 广州510006)
[摘 要]通过系统查阅古今历代本草、地方植物志及有关文献,明确艾纳香的首载典籍,并对艾纳香的
植株形态、生境分布以及功能主治等进行考证,收集艾纳香别名和混淆品等,以期为艾纳香的研究开发提供
本草学依据。
[关键词]艾纳香;本草考证;开发利用
[中图分类号]S567.23 [文献标识码]A
Textual Research of Blumea balsamifera
PANG Yuxin1,2,XIE Xiaoli 1,2,3,CHEN Zhenxia1,2,YANG Quan3,WANG Kai 1,2,HU Xuan1,2
(1.Tropical Crops Genetic Resources Institute,Chinese Academy of Tropical Agricultural Sciences/Key Laboratory
of Crop Gene Resources and Germplasm Enhancement in Southern China,Danzhou,Hainan571737;2.Hainan
Provincial Engineering Research Center for Blumea Balsamifera,Danzhou,Hainan 571737;3.School of
Traditional Chinese,Guangdong Pharmaceutical University,Guangzhou,Guangdong510006,China)
Abstract:By reviewing herbology,local flora and relevant literatures,the authors identified the first
carrier classics of Blumea balsamifera,studied the morphology,distribution and functions of the plant,
and colected other names of B.balsamifera.It aimed to provide an evidence for th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B.balsamifera.
Key words:Blumea balsamifera;herbalogical research;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艾纳香(Blumea balsamifera L.DC.)为菊科
艾纳香属多年生木质草本植物,以根、嫩枝、叶入药,
其性味辛、微苦、微温,具有祛风消肿、活血散瘀之功
效,可用于治疗感冒、风湿性关节炎、产后风痛、痛
经;外用跌打损伤、疮疖痛肿、湿疹、皮炎[1]。另外,
艾纳香还具有抗氧化、抗癌和抗病毒的作用[2-4]。艾
纳香在历代文献中多有记载,但有些记载不统一,为
溯本清源,准确的利用其功效和资源,对艾纳香进行
本草考证,以期为艾纳香的研究和开发利用提供理
论依据。
1 艾纳香首载典籍
关于艾纳香的首载古今有两种说法:一是在宋
代刘翰等编著的《开宝本草》[5]记载,艾纳香首载于
公元741年(唐开元二十九年)陈藏器所编著《本草
拾遗》。同样,《中药辞海》[6]《现代本草纲目》[7]等多
数现代中医药典籍也有描述,认为艾纳香首载于《本
草拾遗》;二是在现代谢宗万主编的《本草纲目药物
彩色图鉴》[8]记载艾纳香始载于开宝七年(公元974
年)刘翰等所著的《开宝本草》,对于艾纳香首载于具
体的典籍没有得到统一的说法。因而导致现代很多
文献引用艾纳香首载的典籍有很大的出入。
经考证,《本草拾遗》简称《拾遗》,为《新修本草》
之补遗,本书早佚,宋钱易《南部新书·辛集》载:“开
元二十开年(公元739年),明州(今浙江宁波)人陈
藏器《本草拾遗》”[9]。故其成书应在公元739年,并
非公元741年。而在《本草拾遗》成书之前,艾纳香
已有记载。经查阅医药典籍,于公元652年孙思邈
的医学巨著《备急千金要方》治口中臭方之熏衣香方
记载:“鸡骨煎香……艾纳香(各一两)、麝香半两。
以微火烧之,以盆水内笼下,以杀火气,不尔,必有焦
气也”[10]。因此,以时间为脉络分析,艾纳香在我国
的药用历史悠久,应是首载于公元652年孙思邈的
《备急千金要方》,而非公元739年的《本草拾遗》或
公元974年的《开宝本草》。
2 艾纳香植物形态
紧接《备急千金要方》之后,于公元668年,唐代
释道世所著《法苑珠林》(周叔迦等校注)[11]第36卷
中的第33篇,即华香篇,对艾纳香形态有记载,其引
证部云:“广志曰,艾纳香出漂国,乐府歌曰,行胡从
何来,列国持何来,氍毹毾登毛,五木香迷迭,艾纳及
都梁”;“艾纳及都梁”是对艾纳香植株最早的一个形
态描述,说明艾纳香的植株高达梁顶;而现代本草典
籍《本草纲目药物彩色图鉴》[8]上对艾纳香植株的描
贵州农业科学 2014,42(6):10~13
Guizhou Agricultural Sciences
述:“艾纳香,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或灌木,具香气,
高达3m;《中国植物志》[12]录入,艾纳香,多年生木
质草本植物,株高1~3m。因此,对比古今典籍,对
艾纳香植株高度的描述是较一致的。
而随后的《开宝本草》对艾纳香生境、形态及鉴
别有了进一步的描述,曰:“《广志》云:艾纳出西国,
似细艾。又有松树皮上绿衣,亦名艾纳,可以和合诸
香,烧之能聚其烟,青白不散,而与此不同。”“艾纳香
似细艾,有松树皮上绿衣,与诸香烧之聚其烟,青白
不散”这3点为艾纳香最原始的特征描述。“艾纳似
细艾,又有松树皮上绿衣”说明艾纳香的外观与细叶
艾相似,通过烧之加以区别。
经考证,《中国植物志》[12]上的艾纳香(图1),为
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茎粗壮,被黄褐色密柔毛;叶
片椭圆形或长圆状披针形,顶端短尖或钝,全缘有细
锯齿或羽状齿裂,上面被柔毛,背面被淡褐色或黄白
色绒毛。头状花序多数,排列成大圆锥花序,花托蜂
窝状,花黄色,雌花多数,两性花较少数,花期几乎全
年。
再考《中国高等植物图鉴》[13]记载的细叶艾(图
2),为菊科细叶艾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别名为矮蒿。
茎、枝初时微被蛛丝状微柔毛;叶上面初时微有蛛丝
状短柔毛及白色腺点和小凹点,背面密被灰白色或
灰黄色蛛丝状毛;基生叶与茎下部叶卵圆形,中部叶
长卵形或椭圆状卵形,一(至二)回羽状全裂,裂片披
针形或线状披针形,先端锐尖。头状花序多数,卵形
或长卵形,雌花1~3朵,花冠狭管状,两性花2~5
朵,花冠狭管状,花期8~10月。
对比《中国植物志》中的艾纳香与《中国高等植
物图鉴》中的细叶艾植物形态描述,两者的茎都被柔
毛,叶上面也被柔毛,背面被浅黄色毛,叶片椭圆形
或披针形,头状花序多数,都有雌花与两性花。另
外,这两种植物在幼时的茎都是青绿色,因此,古人
说艾纳似细艾是有一定道理的。
注:1.植株一部分,2.两性花,3.雌花,4.花托,5.雄蕊
Note:1,part of the plant;2,bisexual flower;3,female flower;
4,torus;5,stamen.
图1 艾纳香
Fig.1 Blumea balsamifera
注:1.花枝,2.植株一部分,3.头状花序,4.雌花,5.两性花
Note:1,spray;2,part of the palnt;3,capitulum;4,female
flower;5,bisexual flower.
图2 细叶艾
Fig.2 Artemisia feddei
到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14]引志曰:“广志云:
艾纳出西国,似细艾……”禹锡曰:“行胡从何来……
艾纳及都梁”。李时珍对艾纳香的描述没有新说,原
文照引之前的本草典籍。而其他的本草典籍,如《海
药本草》《外台秘要方》《本草求原》《增订伪药条辨》
《生草药性备要》《岭南采药录》等对艾纳香的形态描
述很少,多是仅说明其性味、功效。由于古代典籍对
艾纳香植物描述过于简单,很难确切论证。
3 艾纳香生境分布
唐代释道世所著《法苑珠林》,其引证部云:“广
志曰,艾纳香出漂国,乐府歌曰……艾纳及都梁”。
而其中的“漂、骠”同音。何平[15]在文中讲述,中国
史籍中很早就有了关于骠人的记载,骠人在很早的
时候就建立了国家,中国史书把他们建立的国家叫
做“骠国”。中国史书虽然从《旧唐书》和《新唐书》中
才开始为骠国立传,但实际上在唐代之前,中国人就
已经知道了骠人的国家骠国。《后汉书》卷116“哀
牢传”中说哀牢“有梧桐木华绩以为布”。唐章怀太
子李贤引《广志》注云:“梧桐有白者,剽国有桐木,其
花有白毛,取其毛淹绩缉织,以为布也。”又《法苑珠
林》卷36也引《广志》云:“艾纳香出(剽)国。”晋代魏
宏的《南中八郡志》,则已明确提到骠国,说“传闻永
昌西南3 000里,有骠国。”这里所说的剽国或漂国,
就是唐代人所说是骠国。
《旧唐书》卷197“骠国”条说:“骠国,在永昌故
郡南2 000余里,去上郡14 000里。其国境,东西
3 000里,南北3 500里。东临真腊国,西接东天竺
国,南尽溟海,北通南诏些乐城界,东北距阳苴咩城
6 800里。”
《新唐书·骠国传》说:“骠,……在永昌南2000
里,去京师14 000里。东陆真腊,西接东天竺,西南
堕和罗,志属海,北南诏。地长3 000里,广5 000
里,东北袤长,属阳苴咩城。”
樊绰在其《蛮书》卷10中也说:“骠国在蛮界永
·11·
庞玉新 等 艾纳香本草考证
PANG Yuxin et al Textual Research of Blumea balsamifera
昌城南75日程,阁罗凤所通也。”
综合中国史籍的有关记载,在其最强盛时期,骠
国的疆域大致应是东起萨尔温江流域(现今东南亚
一带),西接阿拉干(现缅甸西部)和今印度曼尼坡,
北与南诏(南诏是中国唐朝时包括现时云南全部、贵
州、四川、越南、缅甸一部分的国家)相邻,南邻孟加
拉湾(印度洋北部一海湾)[16]。
《开宝本草》曰:“《广志》云:艾纳出西国,似细
艾”。古代的西国是指西域一带,包括亚洲中、西部,
印度半岛地区。
《中华本草》记载[17],艾纳香产于云南、贵州、广
西、广东、福建和台湾,生于林缘、林下、河床谷地或
草地上,海拔600~1 000m的地带。在国外,如印
度、巴基斯坦、缅甸、泰国、中南半岛、马来西亚、印度
尼西亚以及菲律宾等东南亚国家也有分布[18-20]。因
此,现代艾纳香的生境分布和古代出骠国、西国的生
境分布基本是一致的,因此可以确定艾纳香生境分
布主要集中在亚热带和热带气候区域一带。
4 别名
《广志》:“艾纳香,出西国,似细艾”。“义未详,
或以似艾而有香气,故名。”历代本草对艾纳香别名
的记载较多,约17个,如大风艾、牛耳艾、大风叶、紫
再枫 (《生草药性备》[21]);再 风 艾 (《岭 南 采 药
录》[22]);梅片艾(《广西特色中草药资源选编》[23]);
冰片艾(《全国中草药汇编》[24]);冰片草、冰片叶、真
金草、马耳朵草(《云南中药志》[25]);土冰片、大毛
药、大骨风《南宁市药物志》,大黄草《中药志》,艾粉
《贵州中草药名录》[26]。在历代本草典籍记载中多
以“艾纳香”流传为常用名,可能艾纳香之名与艾脑
香之发音相近;而现代本草典籍就是以“艾纳香”与
“大风艾”流传为多,《中国植物志》中对上述艾纳香
的学名与部分别名都有记载,可见艾纳香学名从古
到今都是一致的。但在医家处方采用不多,只是在
医药典籍上相沿引用而已。
各地区对艾纳香的别名也有区别,如海南名“大
艾、娜龙”;广西名“大枫艾”;贵州名“艾罗香,大毛
香”;广东名“牛大艾、打蚊艾、大黄草、鹤老麻”;云南
名“大风药,真荆叶”;台湾名“大丁黄”。由于本品为
提取龙脑冰片的原料,故很多地方有“冰片叶”、“冰
片草”、“艾片”、“艾脑”之称。
不同民族对艾纳香的命名也不一样,如佤族称
“冰片草”,壮族称“大风艾”,傣族也称“艾纳香”或
“娜聋”;藏族称“嘎菩、艾片”;拉祜族称“牙吗拿把”;
阿昌族称“来追”;基诺族称“补药”[27]。
5 艾纳香功能主治
艾纳香功能主治最早出现孙思邈的《备急千金
要方》,用于口臭、体臭的治疗。随后,陈藏器在《本
草拾遗》云:“艾纳香,主癣辟蛀”[28];《海药本草》[29]
云:“谨按《广志》云:主伤寒,五泄;主心腹注气,下寸
白,止肠鸣,烧之,辟温疫,合螫窠;浴脚气,甚良”;
《开宝本草》:“去恶气,杀虫,主腹冷泄”[5];《证类本
草》[30]全引用《开宝本草》:“去恶气,杀虫,主腹推予
泄”;《岭南采药录》[22]:“疗四肢骨痛”。《全国中草
药汇编》[24]:“感冒,风湿关节炎,产后风痛,痛经,外
有治跌打损伤,疮疖痛肿、湿疹、皮炎”;《中药辞
海》[6]记载:“祛风除湿,活血散瘀,杀虫,主治寒湿泻
痢,腹痛肠鸣,肿胀,筋骨疼痛,跌打损伤,癣疮”;《中
华本草(苗药卷)》记载,《贵州苗族药物彩色图集》:
“抗菌,消炎,消肿,止痒,止痛”[31];现代大部分本草
典籍的功能主治都是引用古代本草典籍上所述的,
增加的是其药理作用。
综上所述,古今典籍对艾纳香功能主治的记载
也略有差异,但其共性包含活血解毒、消肿散瘀、祛
风除湿、杀虫和祛恶气等功效。在我国黎族民间,以
艾纳香叶片煮水进行妇女产后洗护具有极其显著的
效果;以艾纳香叶片烤制敷贴烧烫伤皮肤,可使其得
到快速修复和痊愈。可见,艾纳香还具有抑菌止痒
和治疗皮肤创伤的功效。
6 艾纳香与其混淆品鉴别
随着人们对野生植物资源的保护意识淡薄、种
植业结构调整以及艾纳香原料价格暴涨等因素,市
场上开始出现艾纳香混淆品,如大叶紫珠Callicar-
pa macrophylla Vahl.(图3)[13]、裸花紫珠Calli-
carpa nudiflora Hook.et Arn.(图4)[13]、滇桂艾纳
香Blumea riparia(Bl.)DC.(图5)[20]等,其中,大
叶紫珠是艾纳香最主要的混淆品,为马鞭草科紫珠
属常绿灌木或小乔木,别名为大风叶,假大艾。艾纳
香和大叶紫珠的形态相似,但功效完全不同,大叶紫
珠具有散瘀止血,消肿止痛的功效,外用治外伤出
血,跌打肿痛和风湿骨痛。从药材性状上看,艾纳香
和大叶紫珠的叶片形态和颜色都很相似,难区别,
2005年,林志云[32]在中药市场上发现艾纳香混淆品
大叶紫珠,主要对两者的性状和显微鉴别结果显示:
在植物形态上,艾纳香叶柄处有2~4对狭形小裂
片,上面被柔毛,下面被淡褐色或黄白色密绢状棉
毛,大叶紫珠叶柄没有小裂片,上面被短柔毛,脉上
较密,下面密生灰白色分枝茸毛;在气味上,艾纳香
气清凉、香,味辛;而大叶紫珠气微,味微苦、涩。在
显微上,艾纳香的非腺毛细长,腺毛头部细胞排列成
2行,而大叶紫珠的非腺毛多为分枝状,腺鳞众多;
另外,它们的叶主脉处的维管束结构也不同,艾纳香
由6~10个维管束环状排列而成,大叶紫珠由一个
边接成心形的外韧型维管束和其中的两个小维管束
组成。因此,在临床应用中应加以区别。
·21·
贵 州 农 业 科 学
Guizhou Agricultural Sciences
图3 大叶紫珠 图4 祼花紫珠 图5 滇桂艾纳香
Fig.3 Callicarpa macrophylla Fig.4 Callicarpa nudiflora Fig.5 Blumea riparia
7 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考证,艾纳香在我国的药用历史
悠久,首载于唐代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另外,
艾纳香植株形态、生境分布描述古今较为一致,而现
代典籍描述得更加细化。艾纳香在典籍上记载的别
名较多,但并未流传为常用名,而《备急千金要方》所
记载的药材名沿用至今。此外,艾纳香性味最早记
载于唐末李珣所撰著的《海药本草》,而其功能主治
在各古典本草上的记载各异,现代本草典籍是综合
了古代本草典籍的功能主治,增加了现代的药理作
用。近年来,随着艾纳香研究与开发进程的不断推
进,艾纳香原料、艾粉、艾片和艾油价格暴涨,已经较
长时期处于供不应求状态,市场上已出现鱼目混珠
的现象,因此,在应用中对艾纳香混淆品加以区别。
[参 考 文 献]
[1] 中国药材公司.中国中药资源志要[M].北京:科学出
版社,1994:1266.
[2] Osaki N,Koyano T,Kowithayakorn T,et al.Ses-
quiterpenoids and plasmin-inhibitory flavonoids from
Blumea balsamifera[J].J.Nat Prod,2005,68(3):
447-449.
[3] Nessa F,IsmalL Z,Mohamed N,et al.Free radical-
scavenging activity of organic extracts and of pure fla-
vonoids of Blumea balsamifera DC leaves[J].Food
Chem,2004,88(2):243-252.
[4] Noor R A,Khozirah S,Ridzuan M,et al.Antiplas-
modial properties of some Malaysian medicinal plants
[J].Trop Biomed,2007,24(1):29-35.
[5] 刘 翰,马 志.开宝本草[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
出版社,1998:74.
[6] 《中药辞海》编写组.中药辞海(第Ⅰ册)[M].北京:中
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9:1387-1388.
[7] 黄泰康,丁志遵.《现代本草纲目》[M].北京:中国医
药科技出版社,2000:675-676.
[8] 谢宗万.本草纲目药物彩色图鉴[M].北京:人民卫生
出版社,1999:82-83.
[9] 陈重明,黄胜白.本草学[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5:28-29.
[10] (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
出版社,2011:108.
[11] (唐)释道世撰,周叔迦,苏晋仁校注.法苑珠林校注
[M].北京:中华书局,2003:728.
[12] 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中国植物志(第
七十五卷)[M].北京:科学出版社,1979:19.
[13]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四卷)
[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453.
[14]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899.
[15] 何 平.再论骠人的族属及其下落[J].东南亚,2006
(4):36-43.
[16] 贺圣达.缅甸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19-20.
[17] 《中华本草》编委会.中华本草(第七册)[M].上海:上
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738-739.
[18] 陈焕镛.海南植物志[M].北京:科学出版社,1964:
389.
[19] 陈谦海.贵州植物志[M].贵阳:贵州科学技术出版
社,2004:86-87.
[20]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云南植物志(第13卷)
[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7:165-166.
[21] (清)何克谏.生草药性备[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
社,2009:35.
[22] 萧步丹.岭南采药录[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
2009:122.
[23] 邹节明.广西特色中草药资源选编[M].北京:科学出
版社,2011:710-712.
[24] 《全国中草药汇编》编写组.全国中草药汇编(上册)
[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49.
[25] 黎光南.云南中药志(第I卷)[M].昆明:云南科技出
版社,1990:90-191.
[26] 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大辞典(上册)[M].上海:上海
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804-805.
[27] 贾敏如,李星炜.中国民族药志要[M].中国医药科技
出版社,2005:232-234.
[28] 陈藏器辑释、点校.本草拾遗[M].合肥:安徽科学技
术出版社,2002:145.
[29] (五代)李 珣.海药本草[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
社,1997.
[30] (宋)唐慎微著.证类本草[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
版社,2011:91.
[31] 邱德文,杜 江.中华本草(苗药卷)[M].贵阳:贵州
科技出版社,2005:176-177.
[32] 林志云.艾纳香及其混淆品大叶紫珠的鉴别[J].中药
材,2005,28(3):179-181.
(责任编辑:杨晓容)
·31·
庞玉新 等 艾纳香本草考证
PANG Yuxin et al Textual Research of Blumea balsamifer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