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小麦-八倍体小黑麦杂种衍生的抗条锈病品系HB20121023选育与鉴定



全 文 :收稿日期:2016-01-25
基金项目:河北省高等学校科学技术研究项目(编号:Q 2012005);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C 2015407038);“十二五”国家重大科技支撑计划
项目(编号:2011BAD 16B08S10)。
作者简介:邹景伟(1990—),男,河北沧州人;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作物遗传育种;E-mail:zoujingwei2013@qq.com。
通讯作者:林小虎(1972—),男,内蒙古赤峰人;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作物遗传育种学教学科研工作;E-mail:xiaohulin2008@163.com。
小麦-八倍体小黑麦杂种衍生的抗条锈病品系
HB 20121023选育与鉴定
邹景伟, 张珊珊, 张志雯, 任学军, 孙会改, 胡铁锋, 周印富, 林小虎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生命科技学院, 河北 秦皇岛066004)
Breeding and Identification of Stripe Rust Resistant Wheat Line
HB 20121023Derived from Wheat-Octoploid Triticale Cross
ZOU Jingwei,ZHANG Shanshan,ZHANG Zhiwen,REN Xuejun,SUN Huigai,
HU Tiefeng,ZHOU Yinfu,LIN Xiaohu
摘 要:小麦条锈病是我国重要的小麦病害。发掘和培育新的
抗条锈病的小麦种质资源一直是我国小麦育种中重要的工作。
本研究对八倍体小黑麦劲松5号与普通小麦品种京东8号远
缘杂种的衍生后代进行了选育,并且对选育出的种质材料
HB 20121023株系进行了形态学、细胞学和条锈病鉴定。结果
表明,HB 20121023植株较矮,株型紧凑。细胞学鉴定表明,根
尖体细胞染色体数目为2n=42,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中期Ⅰ、
减数分裂后期 Ⅰ 染色体配对、分离正常。利用 CYR 29、
CYR 30、CYR 31和水源46号条锈菌的混合小种田间接种鉴定
表明,HB 20121023对条锈病表现为高抗。HB 20121023可作
为小麦抗条锈病育种新的种质资源加以利用。
关键词: 小麦;八倍体小黑麦;杂种后代;形态学;细胞学;
条锈病;鉴定
DOI编码: 10.16590/j.cnki.1001-4705.2016.06.101
中图分类号: S 512.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1-4705(2016)06-0101-04
小麦条锈病是我国重要的小麦病害[1]。据全国农
业技术推广中心测报,2015年我国条锈病发病面积约
为133.33万hm2,发病区域包含我国的小麦主产区,
对我国的小麦生产造成严重的影响[2]。发掘和培育新
的抗条锈病的小麦种质资源一直是我国小麦育种中重
要的工作。小麦的近缘种属作为改良普通小麦遗传组
成的一个巨大基因库,蕴藏着许多对小麦改良极其有
用的基因(诸如抗病虫性、抗逆性等基因)。因此,将近
缘种属的有利基因导入普通小麦,可以大大拓展小麦
的遗传基础,对小麦遗传理论研究和育种工作具有重
要的意义。
黑麦属(Secale L.)是小麦的三级基因源[3],其中
蕴藏着许多对改良栽培小麦品质及农艺性状十分有价
值的基因资源,所以受到小麦遗传育种研究者的广泛
关注。黑麦(Secale cereale L.,2n=14,RR)是改良小
麦产量、品质及适应性的丰富的基因源。其中,黑麦的
抗条锈病基因(Yr9)、抗秆锈病基因(Sr27和Sr31)、
抗叶锈病基因(Lr25和Lr26)、抗白粉病基因(Pm7、
Pm8、Pm17和Pm20)被转移到小麦中。抗白粉病基
因Pm8在我国小麦品种中的频率达到43.2%,有些地
区育成的品种中超过50%[4]。黑麦不仅具有抗旱、抗
寒、抗干热风和耐盐碱、耐贫瘠等特性,而且具有穗大、
小穗数多、分蘖能力强等优良的农艺性状和籽粒中赖
氨酸、蛋白质含量高等特点[5-8]。小麦与黑麦远缘杂交
得到的小黑麦是黑麦染色体导入小麦后形成的典型双
二倍体。小黑麦结合了小麦和黑麦的优良特性,并且
更容易与普通小麦杂交成功,所以育种上常常利用八
倍体小黑麦(×Triticosecale Wittm.ex A.Camus)与
普通小麦进行杂交来获得黑麦基因组的优良基因。八
倍体小黑麦劲松5号是由我国小麦育种家鲍文奎院士
培育的第二代小黑麦品种,具有稳产、优质、耐贫瘠、对
白粉病免疫等特点。小麦品种京冬8号是北京市农林
科学院作物所于1990年育成,1995年通过北京市审
定,已经在河北北部地区种植多年。
本研究利用八倍体小黑麦品种劲松5号与普通小
麦品种京冬8号杂种后代材料进行选育,从BC1F4 代中
选出农艺性状表现良好的抗条锈病品系 HB 20121023,
对该品系的形态学、细胞学进行了分析,并对条锈病抗
性进行了鉴定。
·101·
新品种选育与推广  邹景伟 等:小麦-八倍体小黑麦杂种衍生的抗条锈病品系 HB 20121023选育与鉴定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 料
供试材料包括八倍体小黑麦劲松5号和普通小麦
品种京冬8号,HB 20121023的系谱是京冬8号/劲松
5号//京冬8号。
1.2 方 法
1.2.1 HB 20121023的选育
HB 20121023是本实验室利用八倍体小黑麦劲松
5号与普通小麦品种京冬8号杂交、回交,再连续自交
BC1F4 代中选育出来的。
1.2.2 HB 20121023的农艺性状观察
2012年将八倍体小黑麦劲松5号、普通小麦品种
京冬8号和 HB 20121023种植于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生命科技学院试验田。每个材料种植2行,每行种植
60粒,行长2m,行距25cm,3次重复。2013年对HB
20121023和2个原始亲本材料进行农艺性状调查。
每个材料随机选取10株,分别对株高、株型、穗型、芒、
穗长、小穗数和穗粒数进行调查。
1.2.3 细胞学鉴定方法
选取 HB 20121023植株的饱满种子,放置于铺有
湿润滤纸的玻璃培养皿中。将培养皿置于25℃黑暗
的温箱中进行培养,培养期间保持滤纸湿润。待种子
的根长至1~2cm时,取下根尖,置于新配制的卡诺固
定液(无水乙醇∶冰醋酸=3∶1)中固定24h。固定的根
尖在1mol/L的盐酸溶液中60℃解离5~8min,用改
良卡宝品红染液染色压片,观察。
随机选取孕穗期的 HB 20121023小麦穗进行花
粉母细胞减数分裂观察。做法:将小麦幼穗置于卡诺
固定液(无水乙醇∶冰醋酸=3∶1)中固定24h后,在
1mol/L的盐酸溶液中60℃解离1~2min,用改良卡
宝品红溶液染色,压片观察。
1.2.4 条锈病抗性鉴定方法
条锈病抗性鉴定在成株期进行。2012年将原始
亲本劲松5号、京冬8号和 HB 20121023种植于河北
科技师范学院生命科技学院试验田。每份材料种2
行,行长2m,行距25cm,3次重复,每个重复中随机
播种感病品种辉县红作为感病对照。在鉴定材料两厢
中间垂直种植感病品种辉县红作诱发行。2013年在
小麦拔节期采取喷粉法的方式在诱发行辉县红接种条
锈病混合菌种(CYR 29、CYR 30、CYR 31和水源46
号),接种后覆膜保湿24h,使诱发行充分发病。5月
中下旬待感病对照品种辉县红充分发病后,每个材料
随机选取20株进行调查。成株期反应型的鉴定标准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行业标准》中的小麦抗条锈
病评价技术规范,反应型分为0、0;、1、2、3、4等级别,
其中0~2级为抗病,3~4级为感病。
2 结果与分析
2.1 HB 20121023的选育过程
2008年,以普通小麦品种京冬8号为母本,八倍
体小黑麦劲松5号为父本,采用捻穗法和花药涂抹法
进行杂交,为克服属间远缘杂交不亲和性,第1次授粉
后再重复授粉2次。所授小花数为114个,当年获得
杂种F1 代种子17粒;2009年,以杂种F1 做母本,以
京冬8号做父本进行回交,得到BC1F1 代种子53粒。
2009年秋选取饱满的BC1F1 的种子30粒,单粒播种,
2010年夏获得253粒BC1F2 种子;2011年秋将收获
的BC1F2 种子进行点播;2012年单株收获获得BC1F3
种子,将收获的BC1F3 进行条播,次年获得BC1F4 代
材料,从中选出32个结实性好、农艺性状表现稳定的
株行,其中株行1023命名为 HB 20121023。
2.2 形态学及主要农艺性状分析
田间调查结果表明(表1,图1),HB 20121023株
型紧凑与两亲本类似;株高较矮,与劲松5号相比,不
易倒伏;穗型与劲松5号相同,都为细长型。穗长高于
小麦亲本京冬8号;小穗数和穗粒数与京冬8号相近。
表1 HB 20121023及原始亲本农艺性状
 材料
株高
(cm)
株型 穗型 芒
穗长
(cm)
小穗

穗粒

劲松5号 123.4 紧凑 细长 有 11.1  16.2  32.4
京冬8号 94.2 紧凑 圆锥 有 6.83  11.4  30.3
HB 20121023  83.3 紧凑 细长 有 10.61 13.2  31.3
  HB 20121023在北部冬麦区气候条件下4月中旬
返青,5月初开花,6月中下旬成熟,与当地种植品种的
生育期大致相同。通过调查 HB 20121023及其原始
亲本的形态学特征,表明其主要形态学指标接近两亲
本,通过形态学特征初步判断 HB 20121023遗传基础
已经稳定。
2.3 细胞学鉴定
2.3.1 根尖细胞染色体数目分析
通过改良卡宝品红染色压片法对 HB 20121023
的根尖染色体数目进行了鉴定。通过镜检观察得出
HB 20121023的染色体数目为42(图2)。
2.3.2 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分析
采用改良卡宝品红压片法对 HB 20121023花粉
母细胞减数分裂中期Ⅰ(PMCM Ⅰ)的染色体构型进
行了观察。镜检结果表明:在减数分裂中期Ⅰ(PM
CMⅠ)时,染色体配对以二价体为主(图3),其构型
·201·
第35卷 第6期 2016年6月             种 子 (Seed)            Vol.35 No.6 Jun. 2016
  图1 A:八倍体小黑麦劲松5号;B:种质系 HB 20121023;C:普通小麦京冬8号
为2n=21Ⅱ。而且,在减数分裂
后期Ⅰ(PMCAⅠ)时,染色体分
离是正常的,在后期Ⅰ均等分向
两极。在分离过程中没有异常行
为,没有落后染色体和染色体桥
等的出现(图4)。
2.3.3 条锈病抗性鉴定
成株期条锈病抗性鉴定结果
(表2)表明,HB 20121023对条
锈菌混合菌株表现为高抗,反应
型为1级。普通小麦亲本京冬8
号对条锈病表现为高感,反应型
为4级。八倍体小黑麦劲松5号
对条锈病表现为近免疫,反应型
为0;。
图2 HB 20121023的根尖体细胞染色体数目(2n=42)
图3 HB 20121023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中期
Ⅰ的染色体构型(2n=21Ⅱ)
图4 HB 20121023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后期
Ⅰ姊妹染色单体均等向两极分离)
表2 供试材料条锈病抗性鉴定结果
材料 调查株数 条锈病反应型(级) 抗性评价
劲松5号 20  0; 近免疫(NIM)
京冬8号 20  4 高感(HS)
HB 20121023  20  1 高抗(HR)
3 讨 论
在小麦育种中,小麦与远缘物种杂交产生的后代
材料的鉴定主要是利用形态学、细胞学、生物化学和分
子生物学方法等方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鉴定[9]。其
中,形态学鉴定是最直接、最简单的方法。形态性状具
有直观的特点,可以从植株的农艺性状对亲本和后代
材料进行比较,当亲本的一些明显特征在后代中表现
·301·
新品种选育与推广  邹景伟 等:小麦-八倍体小黑麦杂种衍生的抗条锈病品系 HB 20121023选育与鉴定
出来时,说明亲本的性状已经遗传给了后代材料,例
如,株高、株型、穗型等[10]。祁旭升等[11]通过小麦的
13个性状特征对104份甘肃省同名不同来源的小麦
地方品种进行了形态学的鉴定,并进行了初步分类。
细胞遗传学鉴定是在细胞染色体水平上对材料进行鉴
定的手段。通过对染色体数目和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
体配对情况的观察统计,可以基本确定后代材料的染
色体组成情况和在细胞水平的遗传稳定性。同时,与
原位杂交等鉴定方式相比,利用形态学鉴定与细胞遗
传学等方法对已育成的小麦品系或者小麦与近缘属种
杂交产生后代进行鉴定,具有易操作、省时省力和经济
等优点,是小麦育种工作者比较理想的鉴定方式[12-13]。
本研究采用形态学和细胞学相结合的方法对选育出的
八倍体小黑麦劲松5号和普通小麦品种京冬8号的杂
种衍生后代 HB 20121023进行了农艺性状鉴定和细
胞遗传学分析,对 HB 20121023在细胞学水平上进行
鉴定。结果表明,HB 20121023材料在形态学和细胞
遗传学已经表现稳定。
我国是世界上条锈病发生比较严重的国家之一,
在我国小麦主产区已经发生了7、8次条锈病大流
行[14-15]。虽然,抗条锈病基因已经在小麦或者小麦近
缘属种中的50多个位点定位了60多个抗条锈病基因
或者等位基因(Yr1-Yr53)[16],但是由于病原菌的不断
变异,使原有的抗性良好的小麦品种的抗性逐渐丧失。
所以,培育新的抗条锈病的小麦品种(系)具有非常重
要的意义。在众多抗条锈病基因中,Yr9抗条锈病基
因是来源于黑麦的1BL/1RS易位系,从20世纪70
年代引入我国之后作为骨干亲本引进得到广泛应用。
尽管Yr9基因在我国小麦品种中所占比例大,但是对
目前流行的CYR 29、CYR 32和CYR 33小种等没有
抗性[17]。八倍体小黑麦与普通小麦杂种衍生后代
HB 20121023对当前流行的条锈病菌表现为高抗,其
亲本之一京冬8号对条锈病的抗性表现为高感,推测
材料 HB 20121023可能是因为带有黑麦R基因组的
遗传物质而具有抗病性,其抗病基因应当不同于来自
黑麦的Yr9基因,可以作为小麦抗条锈病遗传改良工
作的种质资源。
参考文献:
[1]陈文,隋建枢,王伟,等.贵州小麦区试材料对条锈病的抗性
评价[J].种子,2015,34(9):93-94,101.
[2]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2015年全国小麦重大病虫害
发生趋势预报.植物病虫情报.2015,第3期.http://cb.na-
tesc.gov.cn/sites/cb/.
[3]董玉琛.小麦的基因源[J].麦类作物学报,2000,20(3):
78-81.
[4]李洪杰,王晓鸣,宋凤景,等.中国小麦品种对白粉病的抗性
反应与抗病基因检测[J].作物学报,2011,37(6):943-954.
[5]李集临,王同昌,徐香玲,等.八倍体小黑麦与普通小麦杂交
的细胞遗传[J].作物学报,1982,8(3):185-191.
[6]Friebe B,Jiang J,Raupp W J,et al.Characterization of
wheat-alien translocations conferring resistance to diseases
and pests:current status[J].Euphytica,1996,91(1):59-87.
[7]McKendry A L,Tague D N,Miskin K E.Effect of 1BL.1RS
on agronomic performance of soft red winter wheat[J].Crop
Science,1996,36(4):844-847.
[8]Carver B F,Rayburn A L.Comparison of related wheat
stocks possessing 1Bor 1RS.1BL chromosomes:Agro-
nomic performance[J].Crop Science,1994,34 (6):
1 505-1 510.
[9]王黎明,林小虎,赵逢涛,等.一个小麦-中间偃麦草异代换系
的形态学和细胞学鉴定[J].西北植物学报,2005,25(3):
441-447.
[10]张学勇,董玉琛.小麦与彭梯卡偃麦草杂种及其衍生后代
的细胞遗传学研究———Ⅱ.来自小麦和彭梯卡(长穗)偃麦
草及中间偃麦草杂种后代11个八倍体小偃麦的比较研究
[J].遗传学报,1994,21(4):287-296.
[11]祁旭升,王晓娟.甘肃省同名不同来源地方小麦品种的形
态学鉴定[J].作物杂志,2008(3):24-28.
[12]程天灵,裴自友,温辉芹,等.3个小麦新种质的选育与鉴定
[J].山西农业科学,2014,42(3):213-216.
[13]刘紫垠,王长有,陈春环,等.小麦-中间偃麦草衍生后代的
细胞学和SSR标记鉴定[J].麦类作物学报,2013,33(3):
435-439.
[14]Wan A M,Chen X M,He Z H.Wheat stripe rust in China
[J].Crop and Pasture Science,2007,58(6):605-619.
[15]He Z H,Lan C X,Chen X M,et al.Progress and perspec-
tive in research of adult-plant resistance to stripe rust and
powdery mildew in wheat[J].Scientia Agricultura Sinica,
2011,44(11):2 193-2 215.
[16]McIntosh R A,Dubcovsky J,Rogers W J,et al.Catalogue of
gene symbols for wheat(Online).2013,http://www.shi-
gen.nig.ac.jp/wheat/komugi/genes/download.jsp.
[17]张玉薇,刘太国,刘博,等.中国75个国审小麦品种抗条锈
基因推导[J].植物保护学报,2014,41(1):45-53.
·401·
第35卷 第6期 2016年6月             种 子 (Seed)            Vol.35 No.6 Jun. 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