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藏药五脉绿绒蒿的研究进展



全 文 :藏药五脉绿绒蒿的研究进展
康云鹰1 ,谢国芳1 , 王 薇2(1.西安迪赛生物药业有限
责任公司 , 陕西 西安 710000;2.陕西中医学院 , 陕西 咸阳
712083)
摘要:目的 介绍藏药五脉绿绒蒿研究的最新进展 , 预测其应
用前景与新的研发方向。方法 查阅现有关于五脉绿绒蒿研
究的文献资料 ,从资源 、形态组织学 、化学成分 、药理活性 、临
床应用等方面对其进行较全面的综述。结果与结论 五脉绿
绒蒿含有多种化学成分 ,具有多种显著的药理作用 , 具有广阔
的开发和应用前景。
关键词:五脉绿绒蒿;化学成分;药理作用
doi:10.3969/ j.issn.1004-2407.2010.03.045
中图分类号:R28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4-2407(2010)03-0239-02
  五脉绿绒蒿(Meconopsis quintupinenia Regel.), 藏名欧
贝完保 ,又名毛叶兔耳风(《陕西中草药》)、毛果七(《太白本草
志》)、野毛金莲(《青海常用中草药手册》), 系罂粟科绿绒蒿属
植物 ,分布于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四川等地 ,主要生长于海
拔 2 300 ~ 4 600 m 的高山草甸和阴坡灌丛中[1] ;《中药大辞
典》中记载主要治疗肝炎 、胆囊炎 、肺炎 、结核 、胃溃疡等。作
为高山药用植物绿绒蒿的重要品种 ,五脉绿绒蒿在 30 多个藏
药配方中均被用到 , 主要用于治疗肝炎 、肺炎 、头痛 、水肿等
症[ 1] , 镇痛效果尤佳。为了进一步开发其药用资源同时对其
进行系统研究 ,笔者对五脉绿绒蒿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1 生药学
王彬等[ 2]对五脉绿绒蒿的生药性状进行了研究 , 并将其
与易混品种红花绿绒蒿的药材区别特征进行了描述。甘青梅
等[ 3] 对五脉绿绒蒿的花进行了粉末显微鉴定 , 描述和绘制了
粉末特征图 ,指出本品花的鉴定特征是非腺毛和花粉粒的结
构特点。《卫生部藏药标准》[ 4]记载了五脉绿绒蒿(根 、茎 、叶)
的横切面组织特征和粉末显微特征。
2 化学成分
五脉绿绒蒿中含生物碱 、黄酮及其苷类 、挥发油等。
2.1 生物碱类 根据已报道的化学成分来看 ,五脉绿绒蒿主
要成分为生物碱。尚小雅[ 5]等从该植物中分离出了去甲血根
碱(nor sanguinar ine)、甲氧基淡黄巴豆亭碱(O-methylflavi-
nantine)和五脉绿绒蒿碱(meconoquintupline)。 其中五脉绿
绒蒿碱为新化合物{6-me thoxy-17-me thy l-2 , 3-[ me thy lenebis
(oxy)] -morphinan-5-en-7-one}。王恒山等[ 6] 分离出了甲氧
基淡黄巴豆亭碱和黑水罂粟碱(amurine)。王明安等[ 7-8]从五
脉绿绒蒿分到了威尔士绿绒蒿定碱(mecambridine)和 1 种微
量生物碱成分 ,通过光谱方法并与同类化合物比较 , 后者鉴定
为 1 , 2 , 8 , 10 , 11-五甲氧基-3-羟基-12-羟甲基原小檗碱(命名
为脉奎宁 mequinine)。
吴海峰等[ 9]通过对五脉绿绒蒿中生物碱的进一步研究 ,
分离得到了 8 , 9-dihydro xy-1 , 5 , 6 , 10b-tetrahydr o-2H-pyr ro lo
[ 2 , 1-a] isoquino lin-3-one、甲氧基淡黄巴豆亭碱(0-me thy lflavi
nantine)和黑水罂粟碱(amurine)等。
杨仕兵等[ 10]应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青海 10 个不同产地
的五脉绿绒蒿样品总生物碱含量为 0.026 2%~ 0.078 8%,平均
0.050 2%, 与分布海拔呈正相关 , 与分布纬度无显著关联。
2.2 黄酮类成分 尚小雅等[ 11-13]从该植物中分离并鉴定了
槲皮素(quercetin)、双氢槲皮素(dihydroquercetin)、木犀草素
(luteolin)、柯伊利素(ch rysoeiol)、洋芹素(apigenin)、华中冬
青黄酮(huazhongilex on)和 hydnocarpin 等 7 种黄酮化合物;
从五脉绿绒蒿的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到的黄酮苷类有:槲皮素-
3-O-β-D-葡萄糖苷 、槲皮素-3-O-[ β-D-半乳糖(1※6)]- β-D-葡
萄糖苷 、山柰素-3-O-[ β-D-葡萄糖(1※2)]- β-D-葡萄糖苷 、异
鼠李黄素-3-O-[ β-D-半乳糖苷(1※6)]- β-D-葡萄糖苷 , que rce-
tin-3-O-[ 2-O-acetyl-beta-d-g lucopy rano sy l-(1※6)-beta-d-glu-
copy rano side] , quercetin 3-O-[ 2, 6-O-diace ty l-beta-d-gluco-
pyr ano sy l-(1※6)-beta-d-g lucopy rano side] , iso rhamnetin-3-O-
[ 2-O-ace ty l-beta-d-glucopy ranosy l-(1 ※ 6)-be ta-d-g lucopy r-
anoside] , and que rce tin 3-O-[ 2-O-acety l-alpha-l-a rabinopy r-
anosyl-(1※6)-be ta-d-g lucopy rano side ] , 均为首次从绿绒篙属
植物中分离得到 。吴海峰等[ 14] 分离得到了小麦黄素(tricin)
和木犀草素(1uteo lin)。
2.3 挥发油类成分 吴海峰等[14] 通过 GC-M S 分析表明 , 五
脉绿绒蒿中含有的挥发油主要为酯类 , 亚油酸甲酯[(9E ,
12E)-ethycctadeca-9 , 12-dienoa te ] 、软脂酸甲酯(mett thy l
palmitate)等 , 还有 9-十八碳烯酰胺(o leamide)等酰胺类;萜类
有奥[ (4Z , 6Z , 8Z)-azulene] 、β-紫香酮(β-ionone)、5 , 6-环氧-6-
甲基-3-石竹烯(5 , 6-cyclo xy-6-methy l-3-ca ryophy llene)、二氢
刺苞菊醛(dihydro actinidiolide)、α-雪松醇(α-cedrol)、16-贝壳
杉烯(16-kaurene)和 16-贝壳杉醇(16-kauranol)等。
2.4 其它成分 王明安等[ 7]从五脉绿绒蒿中分离出了 5 , 5-
双氧甲基呋喃醛 、2-羟乙酰基-呋喃两种呋喃衍生物 , 咖啡酸 、
原儿茶酸 、对羟基肉桂酸等芳香酸 , 2-(3 , 4-二羟苯基)-乙醇 β-
D-吡喃葡萄糖苷 、对羟基苯甲酸 β-D-吡喃葡萄糖酯苷 、肉桂酸
4-O-β-D-吡喃葡萄糖苷等芳香酸吡喃葡萄糖苷。
尚小雅[ 12]等从五脉绿绒蒿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了芳
香酸:咖啡酸 、原儿茶酸和对羟基肉桂酸;芳香吡喃葡萄糖苷:
2-(3 , 4-二羟苯基)-乙醇 β-D-吡喃葡萄糖苷 、对羟基苯甲酸 β-
D-吡喃葡萄糖酯苷和肉桂酸 4-O-β-D-吡喃葡萄糖苷;以及 5 ,
7-二羟基色原酮 、胡萝卜苷。前 7 个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属
植物中发现。吴海峰等[ 9] 分离得到了 β-谷甾醇(β-sitostero l)。
丁莉[ 15]等采用苯酚-硫酸比色法和分光光度法 , 从该植物
中分离并测定了多糖化合物的含量。 彭宝珠[ 16] 等对五脉绿
绒蒿中的无机元素 K、Na、Ca、Mg 、Fe、 Zn 、 Mn、Cu 等的含量
进行了测定。
3 药理作用
3.1 镇痛作用 郭玫[17] 等发现五脉绿绒蒿的有机溶剂提取
物均能明显减少醋酸所致的小鼠扭体次数 , 其乙醇提取物的
镇痛作用优于氢溴酸高乌甲素;镇痛活性物质主要存在于乙
醇提取物中 , 其次是石油醚提取物。易平贵等[18] 认为五脉绿
绒蒿碱从分子的结构与组成看 ,应与吗啡 、青藤碱等提自于罂
粟科植物的生物碱具有相似的结构 ,同属于阿片类镇痛药 , 也
具有与吗啡类药物相似的镇痛药效。
3.2 保肝作用 丁莉[ 19]等研究发现五脉绿绒蒿能防止 CCl4
引起的小鼠血清 ALT 和 AS T 的升高;其保护肝损伤的作用
可能与五脉绿绒蒿中所含的多糖 、黄酮类物质有关。
4 临床应用
4.1 治疗乙型肝炎 韩香英[ 20]等采用五脉绿绒蒿等制成藏
药 25 味松石丸治疗 56 例慢性乙型肝炎 , 收到了较为满意的
239西北药学杂志 2010 年 6 月 第 25 卷 第 3 期
效果。显效率 32.1%;有效率 60.7%;无效率 7.1%;总有效
率为 92.8%。对照组总有效率为 35%, 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
组。方药组成为松石 、珍珠 、珊瑚 、五脉绿绒蒿等。马子琪[ 21]
用含有藏茵陈 、五脉绿绒蒿等的八味茵陈散和九味牛黄散合
用 ,治愈 1 例重症肝炎。
4.2 配伍用药 绿绒蒿花或果配麻黄根 、天仙子煎汤服 ,可
治哮喘。若配火把果根 、香蒿 、火绒草煎汤服 , 可治肠炎及久
泻。若配莨菪叶煎汤 ,可治胆绞痛[ 22] 。
五脉绿绒蒿为传统藏药 , 在民间有广泛应用。目前为止
均为野生 ,虽然分布较广 , 但已出现药源紧张的状况。现代研
究表明 ,五脉绿绒蒿中含有众多的生物碱 、黄酮及挥发油类化
合物。但药理作用机制尚不明确 , 若能对其活性成分进行更
深入的研究 ,则能为其临床应用 、资源开发与合理利用提供理
论基础。利毛才让[ 23] 等认为根据藏药用药理论对入药频率
较高的含生物碱的藏药进行研究 , 在分子水平上与藏药用药
原理相结合 ,将是推动藏药理论现代化的途径。另外 , 同属中
有很多物种尚未进行开发 , 对其活性成分进行系统分析和追
踪 ,有望开发出疗效好 、毒性低的新型药物。
参考文献:
[ 1]  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藏药志[ M] .西宁:
青海人民出版社 , 1991 , 9 , 364.
[ 2]  王彬 ,宋学华,濮社班.藏药“欧贝”和“刺儿恩”的性状鉴
定研究[ J] .江苏药学与临床应用, 2003 , 11(3):23-25.
[ 3]  甘青梅 , 杨文莲.藏药“绿绒蒿”的粉末显微鉴定[ J] .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 , 1995 , 13(3):39-40.
[ 4]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藏药卷[ S] .第一册.
1995.
[ 5]  尚小雅 ,石建功 , 杨永春 , 等.藏药五脉绿绒蒿中的生
物碱[ J] .药学学报 , 2003 , 38(4):276-278.
[ 6]  王恒山 ,丁经业 , 杨海荣 ,等.绿绒蒿属植物生物碱成分
研究(一)———五脉绿绒蒿生物碱成分的研究[ J] .高原
生物学集刊 , 1994 , 27(8):459-460.
[ 7]  王明安 ,陈绍农 , 张惠迪 , 等.藏药五脉绿绒蒿化学成
分的研究Ⅰ[ J]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1991 , 27
(4):80-82.
[ 8]  王明安 , 陈耀祖.五脉绿绒蒿中一个新生物碱的结构
[ J]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 1995 , 7(1):32-34.
[ 9]  吴海峰 ,潘莉 ,丁立生 ,等.藏药五脉绿绒蒿的化学成分
研究[ J]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 2007 , 19(5):811-813.
[ 10]  杨仕兵 ,刘德铭 ,刘洋 ,等.青海省不同地区五脉绿绒蒿
总生物碱含量的比较[ J] .中药材 , 2006 , 29(5):430-432.
[ 11]  尚小雅,张承忠 ,李冲 ,等.藏药五脉绿绒蒿中的黄酮类成
分的分离与鉴定[ J] .中药材, 2002 , 25(4):250-252.
[ 12]  尚小雅 ,李冲 , 张承忠 , 等.藏药五脉绿绒蒿中非生物
碱成分[ J] .中国药学杂志 , 2006 , 31(6):468-471.
[ 13]  XiaoYa SHANG , HaiSheng JIAO , YongChun YANG , et
al.A Morphinane Alkaloid from Meconopsis quintuplinervi
[ J] .Chin Chem Lett , 2003 , 14(6):597.
[ 14]  吴海峰 , 潘莉 ,邹多生 , 等.3 种绿绒蒿挥发油化学成分
的 GC-MS 分析[ J] .中国药学杂志 , 2006 , 41(17):
1298.
[ 15]  丁莉 ,李锦萍 , 马妍萍.藏药五脉绿绒蒿中多糖含量的
测定[ J]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07 , 1
(1):74-75.
[ 16]  彭宝珠 , 王涛 ,马骥.甘肃绿绒篙属藏药无机元素初步
分析[ J] .中药材 , 1995 , 18(6):302-303.
[ 17]  郭玫 , 赵建刚 , 王志旺 , 等.藏药五脉绿绒蒿不同溶剂
提取物镇痛作用的实验研究[ J] .甘肃中医学院学报 ,
2008 , 25(5):8-10.
[ 18]  易平贵 , 胡瑞定.藏药五脉绿绒蒿碱结构和性质的理论
研究[ J] .化学学报 , 2005 , 63(1):44-50.
[ 19]  丁莉 , 李锦萍.藏药五脉绿绒蒿对小白鼠实验性肝损
伤保护作用的研究[ J] .青海畜牧兽医杂志 , 2007 , 37
(4):7-8.
[ 20]  韩香英.藏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近期疗效观察[ J] .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 , 2004 , 69(4):210.
[ 21]  马子琪.八味茵陈散治愈重症肝炎 1 例[ J] .青海医药
杂志 , 1990 , 33(4):210.
[ 22]  冯志周.绿绒蒿及其药用价值[ J] .云南林业 , 2004 , 25
(5):24.
[ 23]  利毛才让 , 刘接卿 ,胡文祥.藏药现代研究进展[ J] .西
北药学杂志 , 2007 , 22(6):350-351.
(收稿日期:2009-12-17)
鸦胆子油的研究进展
石修璞 ,赵浩如*(中国药科大学中药制剂教研室 , 江苏
南京 211198)
摘要:目的 了解目前国内外鸦胆子油研究状况。 方法 通
过查阅文献对近 10 年来鸦胆子油的化学成分 、剂型研究 、含
量测定 、药理学研究等方面进行了综述。结果 鸦胆子油目
前在我国临床已有多种剂型广泛应用 , 各种药理学研究表明
对多种肿瘤均有确切疗效 。结论 鸦胆子油抗癌研究及运用
方面仍有很广阔的研究空间。
关键词:鸦胆子油;化学分析;制剂;药理活性;临床应用
doi:10.3969/ j.issn.1004-2407.2010.03.046
中图分类号:R28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4-2407(2010)03-0240-03
作者简介:石修璞 , 男 ,在读硕士研究生
*通信作者:赵浩如 ,男 , 教授 ,硕士生导师
  中药鸦胆子为苦木科植物鸦胆子(Brucea javanica L.
Merr.)的灰黑色长圆形或卵形的干燥成熟果实。该药材原植
物主产于我国南方沿海热带和亚热带地区。鸦胆子具有清热
解毒[ 1] 、抗疟 、抗炎和抗肿瘤的作用[ 2-4] 。鸦胆子油为鸦胆子
果实中提取得到的脂肪油。 鸦胆子油乳剂能透过血脑屏障。
鸦胆子油可以用于治疗多种恶性肿瘤以及慢性胃炎 、尖锐湿
疣等疾病。笔者主要对近 10 年来国内外关于鸦胆子油相关
剂型研究 、有效成分的含量测定 、药理活性 、临床应用和不良
反应 7个方面的报道进行综述。
1 化学成分研究
鸦胆子油中 85%为三油酸甘油酯以及其它饱和或不饱
和脂肪酸 , 包括油酸 、亚油酸 、软脂酸 、硬脂酸 、十七碳烷酸 、花
生烯酸 、豆蔻酸 、二十碳烯酸和山嵛酸[ 5] 。鸦胆子油中还含有
三萜醇类化合物 , 包括蒲公英赛醇(ta raxe rol)、甘遂二烯醇
(tirucalla-7 , 24-dien-3β-ol)、羽扇醇(lupeo l)、24-亚甲基环阿屯
烷醇(24-methy lenecyclo artanol)、环阿屯醇(cyclo artanol)、β-
240 西北药学杂志 2010 年 6 月 第 25 卷 第 3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