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草地早熟禾高效丛生芽体系的建立



全 文 :2009年第6期 总第163期2009年第6期 总第163期CAOYE YU XUMU 草业与畜牧 CAOYE YU XUMU草业与畜牧
王 娟
(宁夏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宁夏 银川 750021)
草地早熟禾高效丛生芽体系的建立
收稿日期:2008-11-24
作者简介:王娟(1982- ),女,河南省汝阳县人,硕士,助
教,现从事植物基因工程研究。
摘 要:本试验以草地早熟禾无菌种子苗茎尖为外植体,建立了高效的草地早熟禾丛生芽离体培养体系。结果表
明:茎尖在附加0.5 mg/L 2,4-D和3.0 mg/L 6-BA的MS培养基上可诱导茎尖部位基部膨大,且诱导率最高。膨大的基部
在2.0 mg/L 6-BA的丛生芽诱导培养基上,其诱导频率最大,然后将丛生芽转入附加3.0 mg/L 6-BA和0.07 mg/L 2,4-D
的培养基上可进行继代培养,丛生芽在 1/2MS培养基上生根率达100%。
关键词:草地早熟禾;丛生芽;离体培养
中图分类号:S68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03(2009)06-0042-04
草地早熟禾(Poa pratensis L.)是温带地区最重
要的草坪草种之一。由于它具有色美、抗寒能力强、
耐荫、耐修剪等优点,在我国西北和华北地区被广泛
用作建坪草种[1],但草地早熟禾也有其自身的缺点,
如耐高温能力差、不耐炎热、易受病虫危害和抗旱性
不强等 [2],这些都极大地制约了草地早熟禾在夏季炎
热地区的进一步推广,因此有必要对草地早熟禾进行
品种改良。但由于草地早熟禾具有兼性无融合生殖的
特性[3],采用常规育种技术改良这些不利性状难度
大,成功率低,因此采用基因工程手段培育早熟禾新
品种的工作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重视,但由于草地早熟
禾组织培养和植株再生体系的不完善,导致早熟禾遗
传转化工作进展较慢。目前,国内外仍在草地早熟禾
组织培养和植株再生方面进行大量研究。最早的对草
地早熟禾进行组织培养研究的是1984年,McDonnell
和Conge[4]用成熟种子诱导产生胚性愈伤组织,但植株
再生率很低。此后,Van Ark[5],Boyd[6] ,韩烈保[7]等以
种子,Van der Valk[8]以花序为外植体,分别诱导获得
了早熟禾的愈伤组织,但分化能力很低。朱根发[9]等
以草地早熟禾胚轴及幼穗为外植体,研究了其培养条
件和分化能力,研究表明草地早熟禾成熟胚愈伤组织的
胚胎发生能力很差,胚轴也很难诱导出具较高分化能力
的愈伤组织,二者均不是理想的外植体,可通过幼穗培
养出胚性愈伤组织,但用幼穗作外植体要受季节的限
制,操作也不太方便。Van der Valk[10]还建立了草地早
熟禾的原生质体悬浮培养体系,但未得到正常植株,
只获得了白化苗。皮伟[11]用种子和幼胚轴作为外植体
进行愈伤组织诱导和分化,虽然通过对培养基的改
良,可得到具有较高分化率的愈伤组织,但仍然不能
满足基因转化对组织培养再生率的要求。此外,佘建
明[12]等发现在继代培养中,早代选择外表呈干燥、紧
密、颗粒状愈伤组织能有效地克服随着继代培养时间
的延长愈伤组织再生植株能力显著下降这一障碍,但
同样也不能满足遗传转化对受体再生能力的要求。由
于受体系统难以建立和植株再生能力差,至今只有几
个实验室获得了转基因草地早熟禾植株[13~15],因此找
到合适的受体系统对于利用基因工程手段来改良草地
早熟禾品质的研究有重要意义。本试验以草地早熟禾
无菌种子苗茎尖为外植体,诱导其基部愈伤化膨大,
然后于丛生芽诱导培养基上分化形成丛生芽,通过研
究不同外源激素对基部膨大诱导和丛生芽产生的影
响,以期建立高效的草地早熟禾离体丛生芽培养体
系,为草地早熟禾的遗传转化提供良好的受体系统。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选用草地早熟禾栽培品种纳苏(Nassau) 和
Mardona的成熟种子。
1.2 培养基
基本培养基为MS培养基:附加 30 g/L 蔗糖,
200 mg/L水解酪蛋白(CH),6.5 g/L琼脂,调节pH值
5.8~6.0,120℃灭菌20 min。基部膨大诱导培养基中
附加不同浓度的6-BA和2,4-D。成丛培养基只附
加不同浓度的6-BA。继代培养基中附加0.07 mg/L
2,4-D和3.0 mg/L 6-BA。生根培养基为1/2MS培养基。
草坪园艺
42
2009年第6期 总第163期2009年第6期 总第163期CAOYE YU XUMU 草业与畜牧 CAOYE YU XUMU草业与畜牧
1.3 方法
1.3.1 种子苗的获得:种子经70%乙醇灭菌3 min,
0.2% HgCl2灭菌5,10,15,20 min,无菌水冲洗数
次,然后接种于灭菌的内有3层湿润滤纸的三角瓶
内,温度25±2℃,黑暗条件下培养。
1.3.2 基部膨大的诱导培养:待胚芽伸长至2~5 cm,
切取生长点两侧约2~3 mm左右的茎尖部位,接种到
含有不同浓度2,4⁃D和6⁃BA的基部膨大诱导培养基
上培养。培养条件为温度25±2 ℃,光照12 h/d,光
照强度800~1 000 Lx。15~20 d后形成基部愈伤化膨大
的小苗,20 d后统计基部膨大的诱导率。
1.3.3 丛生芽的诱导培养:将20 d后形成的基部膨大
的小苗,切去叶片,留膨大的基部转到含有不同浓度
6⁃BA的丛生芽诱导培养基上培养。培养条件为温度
25±2 ℃,光照12 h/d,光照强度800~1000 Lx。15~
20 d后形成丛生芽块,20 d后统计丛生芽的诱导率。
1.3.4 丛生芽的继代培养:20 d后将形成的丛生芽块
分开成具2~3个小芽的约2~3 mm的小芽块,转移到继
代培养基上继续培养,每15 d继代1次。培养条件为
温度25± 2℃,光照12 h/d,光照强度800~1 000 Lx。
1.3.5 生根与移栽:丛生芽块在继代培养基上生长
15 d后,分开成单芽,转到生根培养基上,光照增加
到1 500~2 000 Lx。20 d后,打开瓶盖,加入少许自
来水,炼苗3 d。洗净根部的培养基,移栽到上层蛭
石、下层壤土的花盆中,30 d后移入大田。
2 结果与分析
2.1 种子苗的获得
用0.2% HgCl2 灭菌,处理15 min时,种子无污染
且萌发率较高,可达70%以上;处理5、10 min时,
种子均有污染现象出现;当处理20 min时,种子出芽
率很低。经消毒灭菌后暗培养的种子一般在4~5 d后
开始萌动,15 d后长成3~5 cm高的种子苗时,切取茎
尖部位(含生长点)作为诱导丛生芽的外植体(见图
1-A)。暗培养的黄化苗与光照下的正常苗相比,生长
点易于辨认,便于生长点部位的准确切取。
2.2 基部膨大的诱导培养
茎尖部位接种在适宜浓度的6⁃BA和2,4⁃D的基
部膨大诱导培养基上培养2~3 d后,茎尖开始伸长,
7~8 d后茎尖及其外叶鞘部位膨大,基部开始愈伤组
织化。10~15 d后从膨大的基部表面产生新叶,20 d
后发育成1~2 cm的小苗,小苗基部膨大至直径为2~
3 mm,淡黄色,且从膨大的基部表面上长出3片左右
的新叶,叶色嫩绿(见图1-B)。在实验中发现,不同
诱导培养基上,无论是基部膨大的诱导率(见表1)
还是小苗的生长形态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当2,4-D
浓度较低(0.3~0.4 mg/L)时,诱导产生的膨大基部
较小,且多为褐色或暗黄色,诱导率较低,产生的小
苗叶片弯曲或扭曲,生长状态较差;在2,4-D浓度
高于0.5 mg/L的诱导培养基上,基部愈伤化膨大可达
4~5 mm,但多为白色,愈伤化组织较为疏松和粘稠,
诱导率也不是很高,不产生新叶或者长出的新叶较
小,且多有根发生;而在2,4-D浓度同为0.5 mg/L的
P5、P6培养基上基部膨大的现象基本一致,基部均可
膨大至2~3 mm,淡黄色,愈伤化组织较为致密,但
由于6-BA浓度的不同,由膨大的基部表面上长出的
叶片数目有所不同,在6⁃BA浓度较低(1.0 mg/L)的
P5培养基上一般只产生1~2片新叶,而在6⁃BA浓度为
2.0 mg/L的P6培养基上一般可以产生3片左右的新叶,
最多可达6片,且在P6培养基上基部膨大的诱导率也
稍高于P5培养基。纳苏和Mardona两种基因型基部膨
大诱导所需要的外源激素浓度组合基本相似,因此,
以P6培养基(MS培养基+0.5 mg/L 2,4-D+2.0 mg/L
6-BA)为最适的基部膨大诱导培养基。
2.3 丛生芽的诱导培养
表1 不同基部膨大诱导培养基对基部膨大诱导的影响
培养基编号
P1
P2
P3
P4
P5
P6
P7
P8
2,4-D+6-BA (mg/L)
0.3+1.0
0.3+2.0
0.4+1.0
0.4+2.0
0.5+1.0
0.5+2.0
0.6+1.0
0.6+2.0
Mardona
平均诱导率(%)
60.67±1.20a
64.67±0.33ab
66.67±0.67bc
69.33±0.33bc
84.00±1.53e
90.67±3.18f
71.33±0.88c
78.33±2.19d
纳苏(Nassau)
平均诱导率(%)
59.67±1.20a
67.67±0.88b
72.33±0.88c
77.00±1.00d
79.67±0.88f
90.67±1.45e
86.67±0.33d
83.00±1.00g
注:表中数据是3次重复的平均值±标准差,每次重复为100个茎尖。方差分析用的是Duncan法,显著性水平P=0.05。
草坪园艺
43
2009年第6期 总第163期2009年第6期 总第163期CAOYE YU XUMU 草业与畜牧 CAOYE YU XUMU草业与畜牧
20 d后将基部膨大的小苗切去叶片,留膨大的基
部接种到附加有不同浓度6-BA的丛生芽诱导培养基
上培养20 d。约9~10 d后,从膨大的基部长出部分小
芽,继续培养3~4 d后,这些小芽的叶腋处又长出很多
芽形成丛生芽,其余未分化成芽的膨大基部分化形成
根或者变黑死亡。实验发现,6-BA的浓度对草地早熟
禾丛生芽的产生情况及诱导率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见表2)。A1培养基6-BA浓度较低(1.0 mg/L),丛生
芽的诱导率较低,且每个芽丛的单芽数较少,一般只
有5~10个;在附加2.0 mg/L 6-BA的A2培养基上,丛
生芽的诱导率最高,每个芽丛的芽数也比较多,一般
在10~15个左右,丛生芽长势良好(见图1-C);A3
培养基中的6⁃BA浓度最高为3.0 mg/L,但丛生芽的诱
导率与A2培养基相比,略有下降,且部分芽基部有
根毛产生。两种基因型丛生芽诱导需要的外源激素的
条件基本相似,因此最适宜的丛生芽诱导培养基是A2
培养基(MS培养基+2.0 mg/L 6⁃BA)。
2.4 丛生芽的继代培养
培养基编号
A1
A2
A3
6-BA(mg/L)
1.0
2.0
3.0
Mardona
平均诱导率(%)
71.67±1.67a
83.33±2.40b
78.67±0.33b
每丛芽数(个)
7~10
15~20
10~15
纳苏(Nassau)
平均诱导率(%)
76.67±0.88a
89.33±0.88c
84.33±0.88b
每丛芽数(个)
5~8
10~15
10~15
表2 不同丛生芽诱导培养基对丛生芽诱导的影响
注:表中数据是3次重复的平均值±标准差,每次重复为100个膨大基部。方差分析用的是Duncan法,显著性水平P=0.05。
将诱导产生的丛生芽分开成具2~3个小芽的约2~
3 mm的小芽块,接种到继代培养基上进行增殖继代培
养。4~5 d后小芽块开始膨大,从膨大的芽块基部表
面上产生2~3个小芽,15 d后形成由15~20个的单芽
所组成的旺盛芽丛(见图1-D)。适宜的继代培养基
为MS培养基+0.07 mg/L 2,4⁃D+3.0 mg/L 6-BA。当
2,4-D浓度较低时,丛生芽易老化,不容易产生新
芽;当2,4-D浓度较高时,芽基部愈伤化严重,丛
生芽形成能力降低。即使在最适浓度下继代5次以
后,丛生芽的增殖速率也会逐渐下降。为了保持草地
早熟禾丛生芽较高的再生能力状态,需要在继代4~5
次后将丛生芽分成单芽接种到P6培养基上,诱导产生
基部膨大,再转入到A2培养基上诱导形成丛生芽。
2.5 生根与移栽
将继代培养基上生长15 d的丛生芽块分开成单
芽,转到生根培养基上,一般8~10 d开始有白色的小
根产生(见图1-E) ,生根率达100 %。当根长至2~
3 cm左右,进行炼苗,3 d后可移栽入花盆,因为小
苗具有发达的根系,所以易于移栽,成活率达100%
(见图1-F)。
3 讨论与结论
以草地早熟禾茎尖为外植体诱导丛生芽的高频产
图1 草地早熟禾丛生芽离体培养
注:A:无菌种子苗上切取的茎尖生长点部位;B:诱导20d形成的基部膨大的小苗;C:诱导20d产生的丛生芽;
D:在继代培养基上生长15d的丛生芽;E:生根植株;F:移栽到花盆的植株。
草坪园艺
44
2009年第6期 总第163期2009年第6期 总第163期CAOYE YU XUMU 草业与畜牧 CAOYE YU XUMU草业与畜牧
生依赖于适宜浓度的6-BA和2,4-D,尤以2,4-D
(0.5 mg/L)和6-BA(3.0 mg/L)作为基部膨大诱导培
养基, 6-BA(2.0 mg/L)作为丛生芽诱导培养基效果
最好。过低或过高的2,4-D、6-BA浓度会引起诱导
率的降低及生长状态欠佳。另外,过高浓度的6-BA
还会影响小苗的生根。此外,在继代培养过程中及时
剥去丛生芽基部包裹的叶鞘也是提高丛生芽高频发生
的重要因素之一。叶鞘的包裹会阻碍丛生芽对外源激
素及营养成分的吸收,从而抑制了芽尖分生组织的旺
盛增殖,影响新芽产生。
草地早熟禾遗传转化的受体通常为具有再生能力
的愈伤组织,由于受体系统难以建立和植株再生能力
差,至今只有几个实验室获得了转基因草地早熟禾植
株。本实验以草地早熟禾茎尖为外植体,经过基部膨
大和丛生芽发生的两步诱导方法,建立起了草地早熟
禾的高效丛生芽再生体系,该体系具有试验周期短、
植株再生频率高、基因型制约较小和取材不受季节限
制等优点,可用于早熟禾遗传转化和细胞工程研究以
及种质保存和快速繁殖。
参考文献
[1]内蒙古农学院.牧草及饲料作物栽培学[M].北京:农业出版
社,1978.189⁃191.
[2]黄文惠,苏加楷,张玉发,等译.牧草——草地农业科学(第四
版)[M].北京:农业出版社,1992.78⁃79.
[3] Hanna WW,Bashaw EC. Apomixis:Its identification and use
in plant breeding[J]. Crop Science,1987,(27):1136⁃1139.
[4] McDonnell RE,Conger BV. Callus induction and plantlet
formation from mature embryo explants of Kentucky
bluegrass[J]. Crop Science,1984,(24):573⁃578.
[5] Van Ark H F ,Zaal MA ,Creemers ⁃Molenaar J ,et al .
Improvement of the tissue culture response of seed ⁃derived
callus culture of Poa pratensis :effect of gelling agent and
abscisic acid[J]. Plant Cell,Tissue and Organ Culture ,
1991,27(3):275⁃280.
[6] Boyd L A ,Dale P J . Callus production and plant
regeneration from mature embryos of Poa pratensis[J] .
Plant Breeding,1986,97(3):246⁃254.
[7]韩烈保,信金娜,刘君.草地早熟禾(Poa pratensis L.)高频再
生体系研究[J].草业科学,2004,21(增刊):259⁃266.
[8] Van der Valk P,Zaal MA,Creemers⁃Molenaar J . Somatic
embryogenesis and plant regeneration in inflorescence and
seed derived callus cultures of Poa pratensis[J]. Plant Cell
Reports,1988,7(12):644 ⁃647.
[9]朱根发,余毓君.草地早熟禾的组织培养条件和分化能力研
究[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1994,13(2):199⁃203.
[10] Van der Valk,Zaal D,Creemers⁃Molenaar J. Regeneration
of albino plantlets from suspension culture derived
protoplasts of Kentucky bluegrass (Poa pratensis)[J].
Euphytica,1988,(5):159⁃176.
[11]皮伟,李名扬,郑丽.草地早熟禾组织培养研究[J].西南农业
学报,2004,17(2):267⁃270.
[12]佘建明,张保龙,陈志一,等.草地早熟禾成熟胚离体培养植
株再生技术的研究[J].草地学报,2003,11(1):58⁃62.
[13]马忠华,张云芳,徐传祥,等.早熟禾的组织培养和基因枪
介导的基因转化体系的建立[J].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9,8(5):540⁃549.
[14] CHAI Bao⁃Feng,LIANG Ai⁃Hua,Wang Wei ,Hu Wei .
Agrobacterium ⁃ mediated transformation of Kentucky
Bluegrass[J]. Acta Botanica Sinica ,2003,45(8):966⁃
973.
[15]佘建明,梁流芳,张保龙,等.农杆菌介导法获得草地早熟禾
转Bt基因植株[J].江苏农业学报,2005,21(2):102⁃105.
草坪园艺
High Efficiency Induction of Multiple Shoots from Poa pratensis L.
WANG Juan
(College of life science,Ningxia university,yinchuan 750021,China)
Abstract:In this research,an in vitro proliferation system of mutiple shoot clumps was established by using shoot
apices of seedlings as explants at a high efficiency.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swelled bases were induced from shoot apices
on MS medium supplemented with 0.5 mg/L 2,4-D and 3.0 mg/L 6-BA, then were transferred to shoot clumps
induction medium containing 2.0 mg/L 6-BA for the formation of mutiple shoot clumps,and multiple shoot clumps were
obtained on proliferation medium supplemented with 3.0 mg/L 6-BA and 0.07 mg/L 2,4-D. The rate of rooting of Poa
pratensis L. on 1/2 MS medium reached 100 %.
Key words:Poa pratensis L.; Multiple shoot clumps; In vitro culture
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