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广 东 化 工 2015年 第 17期
· 160 · www.gdchem.com 第 42卷总第 307期
一点红中总黄酮的提取与测定方法研究
胡文海,纪敏琳,黄锐涛,陈燕婷,陈光孝,姜涛*
(吉林大学珠海学院 化学与药学系,广东 珠海 519041)
[摘 要]文章采用正交实验的方法,以一点红中总黄酮得率为考察指标,对影响一点红总黄酮提取方法的因素进行了探讨,分别得出了用连
续回流提取法和超声波提取法提取一点红中总黄酮的最佳实验条件。连续回流提取法:乙醇浓度为 75 %,回流时间为 3 h,固液比为 1∶25,总
黄酮含量为 8.773 mg·g-1;超声波提取法:乙醇浓度为 65 %,震荡时间为 60 min,固液比为 1∶20,总黄酮含量为 9.945 mg·g-1。
[关键词]一点红;黄酮;连续回流提取法;超声波提取法
[中图分类号]TQ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1865(2015)17-0160-02
Extraction and Determination of Total Flavonoids about Emilia Sonehifolia
Hu Wenhai, Ji Minlin, Huang Ruitao, Chen Yanting, Chen Guangxiao, Jiang Tao*
(Department of Chemistry and Pharmacy, ZhuHai College of JiLin University, ZhuHai 519041, China)
Abstract: In the paper, orthogonal experiment method, with Emilia sonehifolia in total flavonoids was investigated indicators, the factors affecting the Emilia
sonehifolia total flavonoids extraction methods were discussed were obtained by extraction with continuous reflux extraction and ultrasonic extraction Emilia optimal
conditions of total flavonoids. Continuous reflux extraction: ethanol concentration of 75 %, a reflux time was 3 h, solid-liquid ratio of 1∶25, the total flavonoid
content was 11.07 mg·g-1; ultrasonic extraction: ethanol concentration of 65 %, shock time of 60min, solid-liquid 1∶20, total flavonoid content was 12.5 mg·g-1.
Keywords: Emilia sonehifolia;Flavonoid;continuous reflux extraction;ultrasonic extraction
一点红是广西传统中草药,为菊科植物一点红 (Emilia
sonchifolia DC.)的干燥全草,具有清热解毒,消炎,利尿的功效[1]。
一点红主要含有黄酮类,生物碱类,植物甾醇,脂肪酸等化学成
分[2,3]。目前对一点红的研究主要在部分化学成分和栽培技术等方
向[4],对含量研究比较少。据报道[5],黄酮类物质是一点红中抗氧
化和消炎的活性成分,故通过测定一点红的总黄酮含量来控制原
料药的质量,对确保成品药的疗效有重要的意义。
1 材料与仪器
1.1 仪器
索氏提取器(公司名称);RE-52C旋转蒸发器(上海青浦泸西仪
器厂);紫外分光光度计(日本岛津);离心机,超声波清洗机
(AS7240ADT)。
1.2 材料
一点红草药;芦丁标准品(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乙醇;
石油醚等试剂均为分析纯。
2 实验方法与步骤
2.1 连续回流提取法提取总黄酮的方法考察
通过设计正交试验,分别对乙醇浓度为 65 %、75 %、85 %,
回流时间为 2 h、3 h、4 h,固液比为 1∶20、1∶25、1∶30进行
最佳提取条件的选择。用分析天平准确称取 5.0000 g干燥的一点
红药草粉末,装入索氏提取器中;加入相应的乙醇,回流至相应
的时间;回流提取完成后将所得的提取液转移到 RE-52C 旋转蒸
发器中,控制温度 50 ℃,旋转蒸发至乙醇尽可能的除去;将浓缩
液转入布氏漏斗中,连接减压装置,采用减压抽滤的方法,除去
不溶物质;所得的滤液转移到分液漏斗中,加入石油醚进行萃取,
反复萃取至石油醚层无色,所得的即为总黄酮提取液[2]。
2.2 超声波提取法提取总黄酮的方法考察
用正交实验思维对乙醇浓度为 65 %、75 %、85 %,超声波震
荡时间为 30 min、45 min、60 min,固液比为 1∶15、1∶20、1∶
25进行探究提取条件对总黄酮提取效率的影响。其方法是用分析
天平准确称取 5.0000 g干燥一点红药草粉末到锥形瓶中,加入乙
醇,放入 AS7240ADT 超声波清洗机中震荡,震荡完成后采用减
压抽滤的方法分离提取液和药渣,滤液取出转移到 RE-52C 旋转
蒸发器中浓缩提取液,减压抽滤除去不溶物,浓缩液用的石油醚
萃取直至石油醚层澄清,将总黄酮加入多倍量 95 %乙醇离心,回
收乙醇,得到的即为总黄酮提取液[6]。
2.3 芦丁标准曲线的制备
用移液管取芦丁标准液(c=0.2 mg/mL)25.00 mL于 50.00 mL
容量瓶中,用 95 %乙醇定容至刻度,摇匀。用移液枪精密吸取芦
丁溶液 0.00,1.00,2.00,3.00,4.00,5.00 mL于 6支 10 mL的
比色管中,加入 95 %乙醇至 5 mL,加入 5 %的亚硝酸钠溶液 0.30
mL摇匀,静置 6 min,加入 10 %的硝酸铝 0.30 mL,摇匀,静置
6 min,加入 4 %的氢氧化钠 4.00 mL,摇匀,用蒸馏水稀释至刻
度。摇匀,静置 15~20 min,在 510 nm处测吸光度,以第一组为
空白对照,绘制芦丁溶液的标准曲线。以芦丁标准液的浓度
(mg/mL)为横坐标,吸光度为纵坐标,得到芦丁的标准曲线的回
归方程为 Y=1.2614X,R2=0.9996
2.4 样品总黄酮的含量测定
将总黄酮提取液转移到 50.00 mL容量瓶中,用 95 %乙醇定
容至刻度,摇匀;用移液枪取 3.00 mL至比色管中,加入 2.00 mL
的95 %乙醇,摇匀;加入5 %的亚硝酸钠0.30 mL摇匀,静置6 min;
加入 10 %的硝酸铝 0.30 mL,摇匀,静置 6 min;加入 4 %的氢氧
化钠 4.00 mL,摇匀,用蒸馏水定容至刻度。摇匀,静置 15~20 min,
以 95 %乙醇-亚硝酸钠-硝酸铝-氢氧化钠作对照,在 510 nm处测
吸光度。
将黄酮提取液测得吸光度代入回归方程Y=1.2614X即得稀释
后的溶度。
根据公式总黄酮含量(mg/g)=C×D×V/M
式中:C:供试品的浓度
D:稀释倍数
V:样品的容量
M:一点红的取样量
3 实验结果与分析
3.1 连续回流提取法实验结果
采用 L9(34)正交表进行试验,以总黄酮含量为参考指标。如
表 1,表 2所示。
由表 2极差分析可以看出 R2>R3>R1,所以连续回流提取法
影响总黄酮提取得率的因素的主次因素为 BCA,即:回流时间>
固料比>乙醇浓度。最佳搭配水平为 B2C2A2,即回流时间为 3 h,
固料比为 1∶25,乙醇浓度为 75 %。根据该最佳条件,测得总黄
酮的含量为 8.773 mg·g-1。另外,该实验的三个因素的 R1,R2,
R3与 R4(误差)相比较,R1<R4。如表 3所示。
表 1 连续回流提取法实验因素水平表
Tab.1 The experimental factor level table of continuous reflux
extraction
序号 (A)乙醇浓度/% (B)回流时间/h (C)固料比
1 65 2 1∶20
2 75 3 1∶25
3 85 4 1∶30
[收稿日期] 2015-06-16
[基金项目] 广东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项目编号:201413684014)
[作者简介] 胡文海(1994-),男,广州人,本科生。*为通讯作者。
2015年 第 17期 广 东 化 工
第42卷 总第307期 www.gdchem.com · 161 ·
表 2 连续回流提取法测定结果
Tab.2 The results of continuous reflux extraction
试验号 (A)乙醇 浓度/%
(B)回流
时间/h (C)固料比 含量/(mg·g
-1)
1 1 1 1 3.964
2 1 2 2 6.976
3 1 3 3 4.492
4 2 1 2 4.598
5 2 2 3 5.602
6 2 3 1 5.338
7 3 1 3 3.858
8 3 2 1 6.184
9 3 3 2 4.651
Ⅰ 5.144 4.140 5.162 4.739
Ⅱ 5.179 6.254 5.408 5.391
Ⅲ 4.898 4.827 4.651 5.091
R 0.282 2.114 0.758 0.652
注:Ⅰ—i因素下水平 1出现 3次含量之和的平均值;Ⅱ—i因素下
水平 2出现 3次含量之和的平均值;Ⅲ—i因素下水平 3出现 3次
含量之和的平均值;R—i因素下ⅠⅡⅢ中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
表 3 超声波提取法实验因素水平表
Tab.3 The factor level table of experimental method of ultrasonic
extraction
序号 (A)乙醇浓度/% (B)震荡时间/min (C)固料比
1 65 30 1∶15
2 75 45 1∶20
3 85 60 1∶25
由表 4极差分析可以看出 R1>R2>R3,所以超声波提取法影
响总黄酮提取得率的因素的主次因素为 ABC,即:乙醇浓度>震
荡时间>固料比。最佳搭配水平为 A1B3C3,即震荡时间为 60 min,
固料比为 1∶20,乙醇浓度为 65 %。根据该条件,测得总黄酮的
含量为 9.945 mg·g-1。
4 致谢
感谢广东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 (项目编号:
201413684014)及吉林大学珠海学院第八批百人工程项目对本实
验提供资金赞助并感谢吉林大学珠海学院为本实验提供试剂及器
材。
表 4 超声波提取法测定结果
Tab.4 The results of ultrasonic extraction
试验号 (A)乙醇浓度/%
(B)震荡
时间/min (C)固料比 含量/(mg·g
-1)
1 1 1 1 6.245
2 1 2 2 6.677
3 1 3 3 9.945
4 2 1 2 4.440
5 2 2 3 6.148
6 2 3 1 6.104
7 3 1 3 6.280
8 3 2 1 5.091
9 3 3 2 6.800
Ⅰ 7.622 5.655 5.814 6.398
Ⅱ 5.564 5.972 5.972 6.354
Ⅲ 6.057 7.616 7.458 6.492
R 2.058 1.961 1.688 0.138
参考文献
[1]广西壮族自治区革命委员会卫生局.广西本草选编(下册)[M].南宁:
广西人民出版社,1974:940.
[2]李秀信,王荣花,杨秀萍.一点红黄酮成分的分析及含量测定[J].西北
植物学报,2003,23(4):671.
[3]高建军,程东亮.一点红化学成分的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1993,18(2):
102.
[4]李军生,阎柳娟,苏辉武.一点红黄酮类化合物分离及其抗菌性能研究
[J].食品安全,2007,28(9):196-198.
[5]Shylesh B S,Padikkala J.Antioxidant and anti-inflammatory activity of
Emilia sonchifolia[J].Fitoterapia,1999,70:275.
[6]廖莉,罗建华,蒙春越,等.一点红总黄酮的提取及对羟自由基的清除
作用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08,19(2).
(本文文献格式:胡文海,纪敏琳,黄锐涛,等.一点红中总黄酮
的提取与测定方法研究[J].广东化工,2015,42(17):160-161)
(上接第 175页)
3.2 课程教学内容进行整合
目前环境类专业中很多教材之间有重复内容高,为避免重复
讲述,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根据课程内容和归属学科的情况,
各专业课程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去重。如环境工程专业,课程重点
包括水污染控制、大气污染控制、固废处理为主,使用教材中会
涉及到很多化工原理,与化工专业的教材部分重复,这样就要做
好各课程组的协作,达到课堂最大有效利用。另外,教材选用过
程中,积极选用高质量新教材、优化知识体系,保证了教学内容
的及时更新。
3.3 开设学术交流活动
为了更好地让学生与教师进行学术交流,一是在课程设置中,
结合每个专业特点以及专业教师们各自的研究方向和研究项目,
每个专业课教师通过 2~3次讲座的形式,将学科前沿、新知识、
新技能传输给学生。二是组织学生为主的讨论会,如开展大学生
创新设计大赛、科创讨论会、及学生自身的实验设计论文的讨论
会等。开展定期或阶段性的学术交流活动,不仅可以使学生更好
的了解科研前沿,也能够促进学生自发科创能力。
4 结束语
随着环境类专业招生规模的大量增长,目前人才需求供大于
需的局面已经比较明显。虽然存在“前景看好,现实堪忧”的问
题,但环境类本科毕业生就业仍具有一定的优势条件,通过积极
推进教学改革,加强实践教学、优化课程设置等,使我们培养的
毕业生从“应试型”转变为“能力型”能够更好地满足社会需求,
服务社会,变就业劣势为优势。
参考文献
[1]张春晖,何绪文,于彩虹.培养实用型人才为目标的本科教学改革思路
—“以环境工程”专业为例[J].煤炭高等教育,2012,30(2):103-104.
[2]梁宏,王兵,熊平.环境工程专业生产实习改革的探讨[J].成都工业学
院学报,2015,18(1);100-102.
[3]柳建设.新就业形势下环境科学与工程类本科专业适应性教学改革探
索.http://max.book118.com/html/2013/1122/5015964.shtm.
[4]麦可思研究院.2010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
出版社,2010.
(本文文献格式:张会均,熊炫睿.环境工程专业面向就业教学改
革的探索[J].广东化工,2015,42(17):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