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不同部位紫玉盘总黄酮的含量测定



全 文 :收稿日期:2006-03-24; 修订日期:2006-05-28
基金项目:广西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No.0342002-3)
作者简介:黄永林(1974-),男(汉族),广西桂林人 ,现任广西植物研究
所助理研究员 ,学士学位 ,从事天然产物开发利用研究工作.
不同部位紫玉盘总黄酮的含量测定
黄永林1 , 阮 俊 1 , 文永新 1 , 徐 庆2
(1.广西壮族自治区中国科学院广西植物研究所 ,广西 桂林 541006;2.桂林医学院 ,广西 桂林 541004)
摘要:目的 建立紫玉盘总黄酮的含量测定方法并检测其不同部位总黄酮的含量。方法 以芦丁为对照品 ,采用分光光
度法于 500 nm处测定艾纳香中总黄酮的含量。结果 芦丁在 0 ~ 0.076 mg/ml(r=0.999 5)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 , 平均回
收率为 99.7%, RSD=2.3%(n=5), 其叶 、枝条 、根含总黄酮分别为 10.53%, 5.60%, 3.87%。 结论 该方法简便 、准确 、
可靠 , 可作为该药材中总黄酮含量检测的方法。
关键词:紫玉盘; 总黄酮; 分光光度法
中图分类号:R28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805(2006)10-1900-01
DeterminationofTotalFlavonoidsinDifferentSectionsofUvariamicrocarpa
HUANGYong-lin1 ,RUANJun1 ,WENYong-xin1 ,XUQing2
(1.GuangxiInstituteofBotany, GuangxiZhuangzuAutonomousRegionandtheChineseAcademyofSciences,
Guilin541006, China;2.GuilinMedicalColege, Guilin541004, 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developaquantitativemethodforthedeterminationoftotalflavonoidindiferentsectionsinUvariami-
crocarpa.MethodsUsingrutinasareferencesubstance, thetotalflavonoidsinUvariamicrocarpawasdeterminedbyUVabsorp-
tionat500 nm.ResultsThelinearityofrutinwasobtainedwithintherangeof0 to0.076 mg/ml(r=0.999 5).Theaveragere-
coverywas99.7% andRSDwas2.3%.ThecontentoftotalflavonoidinUvariamicrocarpafromleafwas10.53%, branchwas
5.60%, rootwas3.87%(n=5).ConclusionThemethodisconvenientandreliable.Itcanbeusedasaqualitycontrolmethod
todeterminetotalflavonoidsofUvariamicrocarpa.
Keywords:Uvariamicrocarpa; Totalflavonoid; Determination
  紫玉盘 Uvariamicrocarpa为番荔枝科紫玉盘属植物 , 分布于
我国广西 、广东和台湾等省区。紫玉盘味苦 、性甘 ,微温 , 民间用
于治疗消化不良 , 腹胀腹泻 , 跌打损伤 , 腰腿疼痛等症 [ 1] , 是常用
的中药之一。近几十年来国内外学者对紫玉盘属植物中黄酮类
成分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发现了该类化合物具有较强的细胞毒 、
抗肿瘤 、抗疟 、抗微生物等活性 [ 2 , 3] 。由于其具有很好的药理活
性 、药用价值高 ,市场开发前景好 , 因此对其黄酮类化合物含量进
行测定 , 掌握其分布基本规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目前还未见
有该药材总黄酮含量测定方法的文献报道。本实验采用分光光
度法 , 用芦丁为对照品 ,以亚硝酸钠 -硝酸铝为显色剂 ,测定紫玉
盘不同部位中总黄酮的含量 , 方法简便 、准确 、可靠 , 可作为该药
材中总黄酮的含量检测方法 ,结果为合理开发利用紫玉盘植物资
源提供基础资料。
1 仪器与材料
1.1 材料 药材采自广西防城 , 经广西植物研究所分类室刘演副
研究员鉴定为番荔枝科紫玉盘属植物紫玉盘 Uvariamicrocarpa。
1.2 仪器 T6新世纪紫外可见光分光光度计(北京普析通用仪
器有限公司);瑞士 PrecisaBailncesSeriesXS电子天平(Precisa
仪器有限公司)。
1.3 试剂 芦丁对照品(购自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亚硝
酸钠 、硝酸铝 、氢氧化钠 、甲醇等均为分析纯。
2 方法与结果
2.1  供试液的制备
2.1.1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精密称取 120℃干燥至恒重的芦丁
对照品 19 mg置 100ml容量瓶中 , 加甲醇 70ml,置水浴上微热使
溶解 , 放冷 ,加甲醇至刻度 ,摇匀 , 即得对照品溶液(每毫升溶液
中含芦丁 0.19 mg),待用。
2.1.2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精密称取紫玉盘药材粉末(40目)1
g,至烧瓶中 , 加甲醇 100 ml, 冷浸 30 min后 , 在水浴上加热回流
60 min, 分取滤液 , 药渣加甲醇 100 ml, 继续水浴加热回流 30
min,滤过 , 滤渣用 30 ml甲醇洗涤 ,合并滤液 ,滤液置 250ml量瓶
中 , 放冷 ,加甲醇至刻度 ,摇匀 , 作供试品溶液 ,待用。
2.2 含量测定
2.2.1 标准曲线的绘制 精密量取对照品溶液 0.0, 2.0, 4.0,
6.0, 8.0, 10.0 ml分别置于 25ml量瓶中 , 各加水至 10ml,加 5%
亚硝酸钠溶液 1 ml,使混匀 , 放置 6min,加 10%硝酸铝溶液 1ml,
摇匀 , 放置 6 min, 加 4%氢氧化钠溶液 10 ml, 再加水至刻度 , 摇
匀 , 放置 15 min, 以相应的试剂溶液为空白 , 在 500 nm波长处测
定吸收度。以吸收度 A为纵坐标 , 以对照品浓度为横坐标(mg/
ml),求得回归方程:A=11.079C+0.008 4 (r=0.999 5), 线性
范围 0 ~ 0.076 mg/ml。
2.2.2  样品的测定 分别精密吸取上述供试品溶液 2 ml于 25
ml量瓶中 ,按标准曲线的绘制项下操作 , 分别加入 5%亚硝酸钠
溶液 , 10%硝酸铝溶液 , 4%氢氧化钠溶液 10 ml及水 , 经放置显
色后 , 于 500nm波长处测定吸收度 , 代入回归方程 , 计算总黄酮
的含量 。结果见表 1。
表 1 不同部位紫玉盘中总黄酮的含量
编号 部位 含量(%)
1 叶 10.53
2 枝条 5.60
3 根 3.87
  n=3
2.2.3  精密度实验 取某一浓度对照品溶液 2 ml,按标准曲线
的绘制项下操作 , 依法显色后测定吸收度 , 连续 6次 , RSD值为
1.70%,表明仪器精密度较好。结果见表 2。
2.2.4  稳定性实验 取某一供试品溶液 2 ml, 按标准曲线的绘
制项下操作 ,依法显色后每隔 5 min测定其吸收度 ,共计 30 min,
其测得值基本保持不变 , RSD值为 1.49%, 表明供试品溶液在显
色后 30min内基本稳定。
2.2.5 重复性实验 取同一批药材样品按供试品溶液的制备项
·1900·
时珍国医国药 2006年第 17卷第 10期 LISHIZHENMEDICINEANDMATERIAMEDICARESEARCH 2006VOL.17NO.10 
下方法平行制备供试品溶液 5份 , 分别取供试品溶液 2 ml, 按标
准曲线的绘制项下操作 ,依法显色后测定吸收度 , 计算总黄酮平
均含量为 3.91%, RSD为 1.13%, 表明实验重现性良好。结果见
表 3。
表 2 精密度实验结果
检测编号 吸收值 RSD(%)
1 0.280
2 0.281
3 0.286 1.70
4 0.283
5 0.281
6 0.281
表 3 重复性实验结果 %
样品 含量 平均含量 RSD
1 3.87
2 3.98
3 3.88 3.91 1.13
4 3.90
5 3.93
2.2.6 回收率测定 精密称取已知总黄酮含量的药材样品 5
份 , 分别加入一定量芦丁对照品 , 按供试品溶液的制备项下方法
制备供试品溶液 , 按样品的测定项下方法依法显色后测定吸收
度 , 计算平均回收率为 99.7%, RSD为 2.3%。
3 讨论
3.1  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建立测定紫玉盘药材中总黄酮含量
的方法 ,该方法快速 、简便 、准确 、可靠 ,为今后紫玉盘中总黄酮含
量的检测提供了便捷方法 ,同时为深入开发利用紫玉盘中黄酮类
成分的研究奠定了基础。经检测的紫玉盘中 ,叶与枝中的总黄酮
含量分别高达 10.53%和 5.60%, 因此 , 药材紫玉盘中黄酮类化
合物具有非常重要的开发利用价值。
3.2  本实验仅考察了不同部位对紫玉盘中总黄酮含量的影
响 , 产地 、采收期等因素对紫玉盘中总黄酮及其它活性物质的动
态变化影响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
参考文献:
[ 1 ]  江苏新医学院 , 中药大辞典 [ 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
1997:3955.
[ 2 ]  LiHuuang, Maonroe, E.Wal, MansukhC.Wai.etal.NewCom-
poundswithDNAStrand-ScissionActivityfromtheCombinedleafand
StemofUvariahamiltoni[ J] .JNatProd.1998, 61(4):446.
[ 3 ]  NkunyaMH, WeenenH, BrayDH, etal.Aneimalarialactirityof
Tanzanianplantsandtheiractireconstituents:thegenusUraria[ J] .
PlantaMed, 1991, 57(4):341.
收稿日期:2005-11-28; 修订日期:2006-06-08
作者简介:王焕弟(1977-),女(汉族),河北定州人 ,博士学位,主要从事天
然产物分离与生物活性研究工作.
藏药湿生扁蕾的抑菌作用研究
王焕弟 1, 2 ,谭成玉1, 2 ,白雪芳 1, 2 ,杜昱光1, 2 ,林炳承 1, 2
(1.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辽宁 大连 116023; 2.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北京 100049)
摘要:目的 探讨湿生扁的体外抑菌作用。方法 用 K-B纸片扩散法和生长速率分别研究了湿生扁蕾对细菌和真菌的抑
制作用。结果 湿生扁蕾的提取物和各部位对供试菌都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 其中对辣椒疫霉的抑制作用最强;氯仿部位
的抑菌作用则最好。结论 湿生扁蕾在体外有明显的抑菌作用。
关键词:湿生扁蕾; 抑菌作用
中图分类号:R28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805(2006)10-1901-01
StudiesoftheAntimicrobialActivityofGentianopsispaludosa
WANGHuan-di1, 2 , TANCheng-yu1, 2 ,BAIXue-fang1, 2 , DUYu-guang1, 2 , LINBing-cheng1, 2
(1.DalianInstituteofChemicalPhysics, ChineseAcademyofSciences, Dalian116023, China;2.Graduate
SchoolofChineseAcadenyofSciences, Beijing100049, 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studytheantimicrobialactivityofGentianopsispaludosa.MethodsK-Bpaperdiffusionandmycelial
growthratemethodswereusedtodetermineantibacterialactivity, respectively.ResultsTheethanolextractionandfractionsof
Gentianopsispaludosashowedinhibitoryefectsonthetestedmicrobe, andtheinhibitoryefectonPhytophthoracapsiciwasthe
strongest.Futhermore, thechloroformfractionshowedthebestactivity.ConclusionGentianopsispaludosahassignificantantimi-
crobialactivity.
Keywords:Gentianopsispaludosa; Antimicrobialactivity
  湿生扁蕾 GentianopsispaludosaMa为龙胆科扁蕾属植物 ,具
有清热解毒的功效 , 主治急性黄疸肝炎 、结膜炎 、高血压病 、急性
肾盂肾炎 、痔疮肿毒 、肠胃炎 、腹泻等。藏医用全草治疗流行性感
冒及胆病引起的发烧 [ 1, 2] 。虽然湿生扁蕾在民间的药用价值很
大 , 但关于其生物活性的研究却很少。因此 , 我们对湿生扁蕾活
性进行了研究 , 为其开发利用提供科学的依据。
1 材料
以下菌种均为本实验室保存。细菌:枯草芽孢杆菌 , 白菜软
菌病菌 ,柑桔溃疡菌 , 金黄色葡萄球菌。真菌:毛霉 , 辣椒疫霉 , 玉
米大斑病菌 ,番茄早疫病菌 , 烟草炭疽。琼脂粉购于北京奥博星
生物技术责任有限公司。湿生扁蕾采自青海 ,由西北高原生物研
究所张宝琛研究员鉴定为 GentianopsispaludosaMa。
2 方法
2.1 湿生扁蕾乙醇提取物及各部位的制备 湿生扁蕾用 75%乙
醇回流提取 3次 , 合并提取液 , 减压蒸馏得粗提物。粗提物悬浮
在水中 ,依次用石油醚 , 氯仿 , 正丁醇反复萃取 , 减压蒸馏得到石
油醚部位 ,氯仿部位 , 正丁醇部位 ,水部位。
·1901·
LISHIZHENMEDICINEANDMATERIAMEDICARESEARCH 2006VOL.17NO.10 时珍国医国药 2006年第 17卷第 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