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建青黛及其原植物马蓝的研究进展



全 文 :建 青 黛 及 其 原 植 物 马 蓝 的 研 究 进 展
杨步青 ,陈建斌 ,李新雄(福建仙游药品检验所 仙游 351200)
摘要:目的 介绍建青黛及其原植物马蓝的研究概况和研究进展 ,为建青黛的科学规范生产加工 、制定质量标准体系 、开发应用提供参考。方
法 查阅近年来国内外发表的相关文献 ,并以此为依据综述建青黛的化学成分 、药理作用及其开发应用的研究进展。结果 建青黛具有多类
活性成分 、多种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结论 对建青黛进行综合研究开发 ,前景十分广阔。
关键词:建青黛;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临床应用
中图分类号:R28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765(2008)-012-0072-05
作者简介:杨步青 ,男(1965.6-)。毕业于福建师范大学。职称:讲
师。从事药品检验管理工作。联系电话:0594-8259558
*科研项目:莆田市科技计划项目〔2008S01(1)〕
  马蓝 Baphicacanthus cusia(Nees)Bremek.〔Goldfussia cu-
sia Nees;Strobilanthes cusiac(Nees)O.Kuntze〕又名艹咸 、大叶
冬蓝 、大蓝 、青蓝 、板蓝 , 为爵床科。 马蓝属多年生的草本植
物 ,主要分布在江苏 、浙江 、福建 、湖北 、广东 、广西 、四川 、贵
州 、云南等地 ,其茎叶(南板蓝叶)、根和根茎(南板蓝根)亦可
供药用〔1〕。建青黛为爵床科植物马蓝的叶或茎叶经加工制得
的干燥粉末或团块〔2〕 , 因福建省仙游县出产青黛的历史悠久 、
品质领先于同类产品 , 故以专名“建青黛”驰名。研究表明建
青黛及其原植物马蓝中含有应用前景广阔的抗癌活性成分靛
玉红(Indirubin),已成功地用于治疗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等
恶性肿瘤。近年来 ,国内外对建青黛的研究已取得拓展。本
文就建青黛及其原植物马蓝的化学成份 、质量标准 、药理作用
与临床应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 化学成份研究
1.1 马蓝的化学成份
1.1.1 吲哚类化合物:阳泰等〔3〕报道马蓝植物组织中含有靛
蓝的前体物质吲哚苷 , 经微生物酵解后产生游离态吲哚酚。
杨秀贤〔4〕等从马蓝叶的氯仿提取浓缩物经氧化铝柱层析后 ,
于氯仿-乙酸乙酯洗脱液中分离得到了靛玉红(indirubin;
mp356~ 358℃)、靛蓝(I ndigo;300℃以上升华)。
1.1.2 甾醇类化合物:吴煜秋等〔5〕在南板蓝根的石油醚部分
中分离得到豆甾醇-5 , 22-二烯-3β , 7β-二醇(Stigmasta-5 , 22-di-
ene-3β , 7β-diol) 、豆甾醇-5 , 22-二烯-3β , 7α-二醇(Stigmasta-5 ,
22-diene-3β , 7α-diol)。杨秀贤〔4〕等从马蓝叶的氯仿提取浓缩
物经氧化铝柱层析后 , 在苯-乙醚 、乙醚洗脱液中分别分离得
到 β-谷甾醇(β-sitosterol;mp137 ~ 138℃)与γ-谷甾醇(γ-sitos-
terol;mp144~ 146℃)。
1.1.3 五环三萜类化合物:李玲等〔6〕从马蓝全草中提取分离得
到羽扇豆酮(lupenone)、羽扇豆醇(lupeol)、白桦脂醇(betulin)。
1.1.4 喹唑酮类化合物:从日本冲绳栽培的爵床科植物马蓝
中首次提取了色胺酮(tryptanthrin)〔7〕(mp〔4〕266 ~ 268℃)。
李玲等〔6〕用马蓝全草粗粉 ,经提取分离后得到了 4(3H)-喹唑
酮(mp216 ~ 217.5℃)、2 , 4 , (1H , 3H)-喹唑二酮(mp355 ~
356℃)。后者性质稳定 , 作者提示可以作为马蓝药材和制剂
质量控制的指示成份〔8〕。
·72·
海峡药学 2008年 第 20卷 第 12期
1.1.5 蒽醌类化合物:陈熔等〔9〕从南板蓝根中分离得到了大
黄酚(Chry sophanol;mp180 ~ 182℃), 即 1 , 8-二羟基-3-甲基蒽
醌。
1.1.6 苯并恶嗪酮类 、其他类化合物:魏欢欢等〔10〕从南板蓝
根的甲醇提取物的正丁醇萃取部分中分离鉴定了 2 个苯并恶
嗪酮类成分(2R)-2-O-β-D-吡喃葡萄糖基-1 , 4-苯并恶嗪-3-
酮 、(2R)-2-O-β-D-吡喃葡萄糖基-4-羟基-1 , 4-苯并恶嗪-3-酮
与 1 个木脂素类成份松脂酚-4-O-β-D-芹菜糖基-(1 ※2)-β-D-
吡喃葡萄糖甙和其他类物质尿苷。
1.1.7 木脂素类化合物:南板蓝根的最近研究还发现了木脂
素类成份〔11〕 ,分别是(+)-5 , 5-dimethoxy-9-O-β-D-g lucopy ra-
nosyl lariciresinol (1);(+)-9- O-β-D- g lucopy ranosyl ly-
oniresinol(2);(+)-5 , 5 -dimethoxy-9-O-β-D-glucopyranosyl
secoisolariciresino l(3);acteoside(4).
1.1.8 氨基酸类化合物:崔熙等〔12〕用高速氨基酸分析仪(日
立 835-50 型)测出南板蓝根中含有水解氨基酸的种类如下:
甘氨酸 、丙氨酸 、丝氨酸 、脯氨酸 、缬氨酸 、苏氨酸 、半胱氨酸 、
异亮氨酸 、亮氨酸 、天门冬氨酸 、酪氨酸 、色氨酸 、胱氨酸 、谷氨
酸 、甲硫氨酸(蛋氨酸)、苯丙氨酸 、精氨酸 、赖氨酸 、组氨酸。
1.2 建青黛的化学成份
1.2.1 有机成份:主要有靛玉红 、靛蓝
1.2.2 无机成份:陈智等〔13〕研究表明 ,青黛中无机成份主要
有 CaCO3、SiO 2、H2O等 , 占青黛总量的 90%。
1.2.3 灰分及元素:陈体强等〔14〕采用电感耦合高频等离子
体系发射光谱法(ICP/AES)分析了建青黛常规成品和精制品
的元素种类 , 结果(见表 1)。
表 1 建青黛中灰分及元素半定量或定性分析结果
样品 水份 灰份(%)总氮 % 常量及微量元素
常规品 6.76 67.5 1.56
>1
>0.1
>0.001
Si Al Ca Sr Li
Fe Mg Sn p Ti S
Na Mn Zn
精制品 6.1 67.7 1.45
>1
>0.1
>0.001
Si Al Ca Li Fe
p S M g Sr
Zn Na Mn
2 质量标准体系研究
中药的质量标准要求越来越严格 , 内容较多 , 详见《中药
新药研究的技术要求》〔15〕 , 这里将文献中常见的有关内容综
述如下:
2.1 性状特征与显微特征
2.1.1 张金煌等〔16〕对建青黛质 、色 、味 、水溶解性作了较详
细的描述。魏琪等〔17〕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到了青黛是由
靛蓝等有效成份依附于 CaCO 3表面的(见图 1 、2 、3)
   图 1      图 2        图 3
2.1.2 裴毅〔11〕报道了对马蓝干燥叶的形状 、大小 、色泽 、质
地 、气味;马蓝茎叶的显微特征(马蓝叶主脉横切制片(见图 4
~ 5)、马蓝叶表面制片(见图 6)的研究情况。
图 4 马蓝叶主脉横切制片(×400)
2.1.3 2005年《中国药典》〔18〕详细地记述了南板蓝根的形
状 、大小 、色泽 、气味 、断面等性状及其显微特征。
2.2 粉末鉴定
2.2.1 建青黛粉末:陈体强等用电子探针显微观察表明青黛
是由粒径约为 10 ~ 100μm 大小不同的颗粒组成。
2.2.2 崔熙等〔12〕对南板蓝根的粉末从髓薄壁细胞 、韧皮纤
维 、淀粉粒等组织形态进行了研究报道 , 结果(见图 7)。
·73·
Strait Pharmaceutical Journal Vol 20 No.12 2008
图 5 马蓝叶横切制片
图 6 马蓝叶表面显微制片
图 7 
1.薄壁细胞 2.韧
皮纤维 3.导管 4.
肿乳 5.木纤维 6.
淀粉
2.3 理化与薄层鉴别
2.3.1 建青黛 刘如良等〔19〕试验结
果:建青黛灼烧呈紫红色烟雾 , 残留物
棕褐色;滴加 HNO 3显棕红色;靛蓝 、靛
玉红薄层斑点清昕。
2.3.2 2005 年《中国药典》〔18〕记载了
南板蓝根的乙醇提取液在滤纸上置于
紫外光灯(265nm)下显紫红色荧光;其
残渣加冰醋酸 、醋酐 、硫酸 ,溶液渐变为
黄 、红 、紫 、蓝 、墨绿色;薄层显靛蓝 、靛
玉红斑点。
2.4 性味 、归经 陈体强等对建青黛 、马蓝茎叶 、南板蓝根的
性味 、归经等作了研究报道。
2.5 砷 、重金属等检查 陈体强等的研究表明 ,建青黛未含
砷等 , 重金属总量未超过 2005年版中国药典规定的标准。
2.6 质量控制活性指标成份的定量研究
2.6.1 以靛玉红 、靛蓝为质量控制活性指标的定量研究:建
青黛及其原植物以靛玉红 、靛蓝为质量指标成份的含量测定
方法的研究主要有 HPLC 法 、T LC 法 、紫外分光光度法等。
①侯惠婵等〔20〕用 HPLC 考察了不同地区 、不同采收期马蓝
根 、茎 、叶中主要成份靛玉红 、靛蓝的含量。方法:用 C18柱 ,以
甲醇∶水(75∶25)为流动相 , 在 289nm 处测定。结果:靛玉红 、
靛蓝线性范围分别为 3.875 ~ 23.25μg·mL-1 、3.05 ~ 18.3μg·
mL -1。回收率分别为 96.9%, RSD=3.5%(n=5)、96.6%,
RSD=2.8%(n=5)。李慧等〔21〕采用 CO2 超临界萃取法进行
L9(34)正交实验 , 采用 HPLC 法测定萃取物中靛玉红含量。
结果在萃取温度 50℃, 萃取压力 40MPa , 分离温度 40℃及分
离压力 8Mpa 的最佳萃取工艺下 , 靛玉红平均回收率为
102.8%, RSD 为 1.48%。 本法操作简便 , 结果准确 , 可作为
超临界萃取大青叶中靛玉红的质量控制方法。 ②陈体强等用
HPLC 测定建青黛中靛玉红 、靛蓝的含量。方法:用 C18柱 , 以
甲醇:0.1%醋酸(80∶20)为流动相 , 流速 1.0mL·min-1 , 柱压
14MPa;柱温:室温 , 在 292nm 处测定 , 以峰面积外标法计算
含量 。 线性范围 0.6 ~ 15.0μg ·m L-1 , 平均回收 率为
100.16%, RSD=1.08%。
2.6.2 以氨基酸为质量控制活性指标的定量研究:《中国药
典》中将氨基酸类成份进行薄层色谱和化学反应鉴别作为板
蓝根质量控制标准之一 , 但无含量测定项。崔熙等〔12〕以高速
氨基酸分析仪(日立 835-50 型)测定南板蓝根样品中游离氨
基酸和水解氨基酸。结果是南板蓝根中游离氨基酸含量极
低 , 水解氨基酸的总量为 2.689%, 精氨酸的含量仅为
0.114%,南板蓝根中含有较高的结合型氨基酸。为验证游离
氨基酸是否为板蓝根药材及颗粒剂中的主要活性成分? 刘思
贞等〔22〕通过对板蓝根抗流感病毒有效部位的筛选表明 , 游离
氨基酸没有抗病毒活性 , 抗病毒活性最强的为板蓝根 70%乙
醇提取物中的正丁醇部分和水层部分;进一步的研究表明 , 如
果向这两部分中加入 15% 硫酸加热水解 1h 后 , 则抗病毒的
活性消失 , 同时其中的游离氨基酸的含量显著提高 , 从而初步
推断板蓝根中抗病毒的有效部位为结合氨基酸。 吴家红
等〔23〕采用分光光度法 , 茚三酮作显色剂在波长 570nm 处对
供试品进行测定。结果为氨基酸在 73.57 ~ 150.49μg/10m L
(r =0.9990)范围内有良好的线性关系 , 平均回收率为
98.82%, RSD=1.33%。方法简便易行 , 可用于板蓝根药材
测定的质量控制。
2.6.3 以板蓝根多糖为质量控制活性指标成份苯的定量研
究:鲁建江等〔24〕用水提醇沉法提取板蓝根多糖 , 用酚-硫酸比
色法测定多糖含量 , 测得板蓝根中多糖含量 0.8099%, 平均
回收率为 98.74%, RSD=1.86%(n=5)。而盛家荣等〔25〕运
用硫酸-蒽酮比色法测定板蓝根多糖含量 ,测得南板蓝根中多
糖含量 3.26%, 北板蓝根中多糖含量达 12.76%。 尽管对板
蓝根总多糖有一定的研究 , 但至今尚未分离得到板蓝根多糖
·74·
海峡药学 2008年 第 20卷 第 12期
的单体成份 ,也没有其组成的报道 , 因此 , 以板蓝根多糖作为
质控指标有待进一步研究。
2.6.4 以 2 , 4(1H , 3H)-喹唑二酮为质量控制活性指标成份
的定量研究:李玲等〔8〕在 HPLC 中采用变换检测波长和梯度
洗脱的方法 ,对大青叶 、板蓝根及其制剂中的 2 , 4(1H , 3H)-喹
唑二酮化合物的含量进行测定 , 结果其线性范围为 0.2 ~
3.2μg·m L-1 , 回收率为 95.90%, RSD=1.40%(n=3)。并指
出它性质稳定可以作为马蓝 、蓼蓝药材及其制剂的质量控制
指标。
2.6.5 以指纹图谱为质量控制指标的研究:中药及其制剂的
成份繁杂 、种类繁多 , 很难找到一个指标成份进行有效地控制
其质量 ,而指纹图谱能较全面地反映中药的多类成份特征 ,以
此来客观地建立多组分综合评价的质量控制体系。曾令杰
等〔26〕研究了板蓝根颗粒氨基酸部位的指纹图谱 ,由于氨基酸
没有紫外吸收 ,以 DNFB 柱前衍生化的 HPLC 法 , BDSC18色
谱柱(4.6mm×250mm)为分析柱 、pH 6.4 的醋酸钠缓冲液-
乙腈(95∶5)梯度洗脱 ,紫外 365nm 下建立氨基酸部位的指纹
图谱 ,以角余弦系数和距离系数来计算不同批次的样品之间
的质量一致程度 ,结果显示精密度 、稳定性和重现性良好 , 可
有效地判断和控制板蓝根的质量及其工艺过程的稳定性。侯
惠婵等〔20〕的研究表明 , 在靛蓝峰前方有一小峰 , 与靛蓝 、靛玉
红两主峰构成马蓝的特征图谱 ,可与伪南板蓝根图谱相区别。
本法既可定量 ,也可作为南板蓝根专属的定性鉴别方法。
3 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
3.1 单体化合物的药理作用
3.1.1 抗肿瘤作用:靛玉红对一般癌肿生长和扩散程度有明
显的抑制作用 ,对肿瘤细胞生成有选择性抑制作用。用电子
显微镜可观察到靛玉红治疗后的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病人 , 骨
髓幼稚细胞出现“核溶”现象 ,提示靛玉红对肿瘤细胞生成具
有一定的选择性抑制作用。有学者报道 , 靛玉红有抑制血液
中嗜酸性粒细胞的作用 ,临床用于治疗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 ,
疗效与马利兰相当 ,且无明显的骨髓抑制作用〔27〕。
近来从南板蓝根中分离得到的豆甾醇-5 , 22-二烯-3β , 7β-
二醇 、豆甾醇-5 , 22-二烯- 3β , 7α-二醇 , Schroeder G 等发现这
两种甾醇类化合物具有一定的抗肿瘤活性〔6〕。
3.1.2 抗菌作用:药理试验表明 ,南板蓝根有很好的抑制细
菌的作用 , 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肺炎杆菌有良好的抑制作
用〔4〕。南 、北板蓝根的丙酮提取物所得吲哚类成份 , 具有抑
菌 ,抗病毒的生理活性 , 体外实验表明对蜡样短小芽孢杆菌 ,
大肠杆菌 , 短小芽孢杆菌 , 金黄色葡萄球菌 , 大肠杆菌及绿
脓杆菌和枯草杆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以枯草杆菌为
指示菌的抑菌强度推测 , 每克板蓝根相当于苯唑青霉素的效
价值为 0.893μg , 高者可达 2~ 2084μg〔28〕。
从南板蓝根分离出的色胺酮 , 对引起脚癣的皮癣菌有很
强的抗菌作用。从日本冲绳栽培的爵床科植物马蓝中提取色
胺酮(tryptanthrin), 并证实对引起脚癣的皮癣菌有很强的抗
菌作用。其最小抑菌浓度(M IC):须发癣菌(3.1mcg·mL-1)
,红色发癣菌(3.1mcg·mL-1) , T.tonsurans var.sulfureum
(3.1mcg·mL-1), 狗小孢霉(Microspo rum canis)(3.1mcg·
mL -1), 石膏状小孢霉(6.3 mcg·m L-1)及絮状表皮癣菌
(3.1mcg·m L-1)〔7〕。
3.1.3 抗病毒作用:李玲等在对南板蓝根中的两个新成份 , 4
(3H)-喹唑酮和 2 , 4(1H , 3H)喹唑二酮进行药理实验 ,结果
表明 4(3H)-喹唑酮浓度为 0.2%时 ,可抑制 10-9 流感病毒;
浓度为 0.1%时 ,可抑制柯萨奇病毒;浓度在 10-3 ~ 10-5mol·
L-1范围内 ,可显著促进脾细胞增殖及刀豆球蛋白诱导的淋
巴细胞增殖〔29〕。吲哚苷在组织培养实验中显示抗病毒作用 ,
且对流感病毒所致的小鼠肺炎有抑制效应 , 能使病变明显减
轻 , 但不能减少动物死亡数〔27〕。
3.1.4 抗炎作用:陈熔等从南板蓝根中分离出大黄酚。大黄
酚主要表现为抗菌 、泻下等作用。最新试验表明 , 大黄酚对大
鼠肝 、脑过氧化脂质生成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 可明显减少
MDA 的生成 , 且呈量效关系 , 提示大黄酚具有抗衰老作
用〔30〕。大黄酚对 AlCl3 致急性衰老小鼠记忆障碍有保护作
用 , 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增强抗氧化酶 GSH-px 和 SOD 活
性 , 清除氧自由基对中枢神经系统神经细胞的损伤〔31〕。
魏欢欢等〔10〕在南板蓝根中发现了可能与其抗炎作用有
关的 , 较高含量的苯并恶嗪酮类衍生物(2R)-2-0-β-D-吡喃葡
萄糖基-1 , 4-苯并恶嗪-3 -酮 、(2R)-2-0-β-D-吡喃葡萄糖基-4-
羟基-1 , 4 苯并恶嗪-3-酮 , 有文献报道苯并恶嗪酮类衍生物具
有毒性和致突变作用〔32〕 ,在使用中应引起注意。
3.2 提取部位的药理活性
3.2.1 抗病毒作用:胡兴昌等〔33〕采用血凝抑制试验方法 , 考
察板蓝根凝集素效价与抑制流感病毒作用的关系 , 认为板蓝
根凝集素的抗病毒功效与其血凝活性呈正相关 , 并且马蓝与
菘蓝板蓝根凝集素的效价存在显著差异 , 马蓝板蓝根凝集素
具有血凝活性 , 而菘蓝板蓝根几乎无血凝活性。刘思贞等利
用鸡胚羊膜腔半体内法进行抗流感病毒活性实验 , 初步证明
板蓝根抗流感病毒的有效部位为结合型氨基酸类成份。
何超蔓等〔34〕采用细胞病变抑制法 , 对比了中药金叶败毒
注射液 、南板蓝根注射液 、路边青注射液 3 种中药抗人巨细胞
病毒(HCMV AD169)作用的差异 , 结果表明:南板蓝根注射
液的 TD50为 10.23g·L-1 , IC50为 3g·L-1 , T 1 为 3.41。说明 3
种中药均具有抗 HCMV的作用 ,且药物浓度的增高其作用也
增强。包括南板蓝根注射液在内的 3种中药均具有较强的抗
病毒作用 , 都是理想的抗 HCMV 中药。
3.2.2 抗炎 、增强免疫作用:陶光远等〔35〕研究南板蓝根注射
液对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 、抗炎作用 、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和护肝作用 , 结果:南板蓝根注射液对小鼠毛细血管通透性增
高有显著抑制作用 , 对二甲苯致小鼠耳廓炎症有显著抑制作
用 , 显著提高小鼠腹腔巨大噬细胞的吞噬功能 , 显著增强小鼠
的细胞免疫功能。认为南板蓝根注射液具有抗炎作用 、免疫
增强作用。
3.2.3 保护肝脏的作用:陶光远等研究南板蓝根注射液对小
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 、抗炎作用 、对免疫功能的影响和护肝
作用。试验结果:南板蓝根注射液对四氯化碳所致大鼠慢性
肝损伤有显著的保肝降酶作用。表明南板蓝根注射液具有护
肝降酶作用。崔熙等〔12〕认为氨基酸对于改善病人的蛋白营
·75·
Strait Pharmaceutical Journal Vol 20 No.12 2008
养状况 ,促进肝脏的修补和恢复 , 具有重要意义。
3.3 临床应用研究 主要有南板蓝根的水煎液用于治疗流
行性乙型脑炎患者190例 , 治愈率 93.68%;治疗流行性腮腺
炎 ,可有效地控制其流行;将南板蓝根制成 50%的注射液(每
m L含生药 1g)对于治疗玫瑰糠疹患者一般在 1-3 星期内治
愈;制成 10%的眼药水 , 治疗流行性出血性结膜炎患者 235
例 ,治愈率 94.9%〔36〕。
建青黛的半成品“氵殿”为本地民间外用流行性腮腺炎 、痈
疽肿毒有神奇的疗效 , 自古至今 ,广泛应用 , 是一种传统的中
草药〔37〕。日本民间以马蓝新鲜液汁治疗脚癣〔7〕。
近年来青黛类中药及以此为主药的复方制剂被广泛用于
治疗银屑病 、紫癜 、带状疱疹等内科 、外科 、儿科 、妇科 、传染
科等一些慢性 、难治 、西药尚无法根治的病症。
4 讨论与展望
迄今 ,对马蓝茎 、叶 、尤其是南板根的研究报道较多 ,发现
了多类具有药理活性的化学成份。但对建青黛的化学成份 、
马蓝的质量标准的研究以及马蓝的科学规范地栽培的研究尚
待深入。总之随着科学研究的深入 , 不断地发现新的化学成
份 ,应用的范围 、领域越来越广阔。同时已成功地提取分离了
具有医疗价值的如靛玉红 、色胺酮 、喹唑酮类等单体化合物 ,
清楚了其药理作用 ,不断地完善质量控制标准体系 , 为科学地
用药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对中药的现代化 、国际化具有十分重
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大辞典.上册〔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
出版社 , 2006 , 1726.
〔2〕国家药典委员会编.中国人民共和国药典(2005年一部)〔S〕.北
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 2005 , 138.
〔3〕阳泰 , 王永宏 ,徐非一 , 等.青黛微生物发酵工艺初步研究〔J〕.
2005 , 27(8):914-915.
〔4〕杨秀贤 ,吕曙华 , 吴寿金.马蓝叶化学成分的研究〔J〕.中草药 ,
1995 , 26(12):622.
〔5〕吴煜秋 ,钱文武 ,张荣平 ,等.南板蓝根的化学成分研究〔J 〕.中草
药 , 2005 , 36(7):982-983.
〔6〕李玲 ,梁华清 ,廖时萱 ,等.马蓝的化学成分研究〔J〕.药学学报.
1993 , 28(3):238-240.
〔7〕袁俊贤.从马蓝中分离抗真菌成份〔S〕.国外医学药学分册
.1980 , 7(3):179.
〔8〕李玲 ,乔传卓 ,李修禄 ,等.大青叶和板蓝根药材及其制剂质量控
制的研究〔J〕.药学学报 , 1993 , 28(3):229-231.
〔9〕陈熔 ,江山.南板蓝根中大黄酚的分离鉴定〔J〕.中草材 , 1990 , 13
(5):29-30.
〔10〕魏欢欢 ,吴萍 ,魏孝义 ,等.板蓝根中甙类成分的研究〔J〕.热带
亚热带植物学报 , 2005 , 13(2):171—174.
〔11〕裴毅.落蓝和马蓝药用部位的药学研究〔D〕.黑龙江中医药大
学 , 2007.
〔12〕崔熙 ,李松林 ,王建新 ,等.南 、北板蓝根的鉴别和氨基酸含量比
较分析〔J〕.中草材 , 1992 , 15(5):17-19.
〔13〕陈智 ,杨明 ,许润春 ,等.青黛无机组成研究〔J〕.化学研究与应
用 , 2005 , 17(1):115-116
〔14〕陈体强 ,吴锦忠 ,孙威江 ,等.建青黛的质量控制研究简报〔C〕.
第六届全国药用植物与植物药学术研讨会 ,2006年.
〔15〕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办公室.药品监督管理政策法规汇编(二)
〔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 2002 , 382-391.
〔16〕张金煌 ,陈国税 ,关毅.建青黛生产及质量考察〔J〕.基层中药杂
志 , 1996 , 10(2):34-35.
〔17〕魏琪 ,扬明 ,许润春 ,等.青黛炮制原理的新认识〔J〕.中成药 ,
2004 , 26(2):116-118.
〔18〕国家药典委员会编.中国药典 2005年版一部〔S〕.北京:化学工
业出版社 , 2005 , 170.
〔19〕刘如良 ,高天爱.青黛质量考察〔J〕.中医药学报 , 2002 , 30(1):
30-31.
〔20〕侯惠婵 ,梁少珍.HPLC 测定马蓝根 、茎 、叶中靛玉红 、靛蓝的含量
〔J〕.中药材 , 2006 , 29(7):681-682.
〔21〕李慧 ,王四旺 ,王剑波.大青叶中靛玉红的超临界萃取工艺及含
量测定〔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 2006 , 27(10):933-935.
〔22〕刘思贞 ,祝希娴 , 邵玉芹 , 等.板蓝根抗流感病毒有效部位筛选
〔J 〕.中草药 , 1999 , 30(19):650-651.
〔23〕吴家红 ,靳凤云.分光光度法测定板蓝根中总氨基酸〔J〕.微量
元素与健康研究 , 2006 , 23(5):45-46.
〔24〕鲁建江 ,王 莉,顾承志 ,等.板蓝根多糖的提取及含量测定[ J] .
广东药学 , 2001 , 11(4):16.
〔25〕盛家荣 , 李欣 , 陈佳伟 ,等.均匀设计优选南板蓝根多糖的提取
工艺[ J] .中药材 , 2005 , 28(12):1105-1107.
〔26〕曾令杰 ,杨东升 ,陈松光 ,等.板蓝根颗粒的指纹图谱质量控制研
究[ J] .中成药 , 2004 , 26(2):87.
〔27〕郑虎占.中药现代研究与应用(第一卷)〔M〕.北京:学苑出版
社 , 1997:10.
〔28〕许桢灿.板蓝根多糖对小鼠的免疫调节作用〔J〕.中药药理与临
床 , 1991 , 7(2):22.
〔29〕李玲 ,董同义 ,李修禄 ,等.大青叶类药材及其制剂质量控制的研
究〔J〕.药学学报 , 1994 , 29(2):128-131.
〔30〕李淑娟 ,沈丽霞 ,张丹参.大黄酚对小鼠缺氧及耐力的影响〔J〕.
张家口医学院学报 , 2002 , 19(6):10-11.
〔31〕沈丽霞 ,李淑娟.大黄酚对小鼠记忆障碍的作用及其机制分析
〔J〕.中国药理学通报 , 2003 , 8:906-908.
〔32〕Hashimoto Y , Shudo K.Chemist ry of biologically active benzoxazi
noids〔J〕.Phytochemist ry , 1996 , 43(3):551-559.
〔33〕胡兴昌 ,郑伟强.板蓝根粗提液抑制流感病毒的实验研究〔J〕.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3 , 32(1):62-65.
〔34〕何超蔓 ,闻良珍.3种中药体外抗巨细胞病毒效应的比较〔 J〕.中
国中药杂志 , 2004 , 29(5):452-455.
〔35〕陶光远 ,谭毓治.板蓝根注射液药效学试验研究〔J〕.广东药学 ,
2002 , 12(3):36-38.
〔36〕江苏省植物研究所 ,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 , 中国科学院昆
明植物研究所.新华本草纲要(第二册)〔M〕.上海:上海科学技
术出版社 , 1991 , :482.
〔37〕李金叶.青黛的生产工艺研究〔J〕.新疆中医药 , 2003 , 21(1):32-
33.
·76·
海峡药学 2008年 第 20卷 第 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