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小麦-长穗偃麦草抗白粉病异代换系中一个新的磷酸丝氨酸氨基转移酶基因的克隆



全 文 :






论 文 第 50卷 第 6期 2005年 3月
www.scichina.com 535
小麦-长穗偃麦草抗白粉病异代换系中一个新的
磷酸丝氨酸氨基转移酶基因的克隆
何道一① 王洪刚②
(①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生物系, 淮北 235000; ② 山东农业大学农学院, 泰安 271000. E-mail: daoyi1h@sohu.com)
摘要 以抗白粉病的小麦-长穗偃麦草异代换系山农 551为材料, 在接种小麦白粉病菌 48 h制备样品电
子显微镜观察, 结果表明山农551在白粉病菌侵染早期抑制孢子萌发和菌丝生长. 在接种病菌48 h后提
取 RNA, 利用 cDNA RDA和 RACE技术克隆WRP1和 RPW2共 2个基因. BLAST分析表明该二基因均
是尚未被克隆的新基因. WRP1没有大的ORF; RPW2的翻译产物含有保守的氨基转移酶结构域, 与多种
生物的磷酸丝氨酸氨基转移酶有同源序列, 可以认为是一新的磷酸丝氨酸氨基转移酶基因. Northern杂
交结果显示在小麦白粉病侵染早期 RPW2在山农 551的叶片中就开始表达. RPW2探针同山农 551及其
亲本鲁麦 5号、济南 13和长穗偃麦草基因组 DNA进行 Southern杂交结果显示, 探针与鲁麦 5号和济
南 13无杂交信号, 而与山农 551和长穗偃麦草都有较强的杂交信号, 这表明 RPW2来源于长穗偃麦草
基因组.
关键词 小麦 长穗偃麦草 白粉病 cDNA RDA 磷酸丝氨酸氨基转移酶
小麦白粉病是小麦主要病害之一 , 它发生范围
广, 通常能造成 10%以上的减产. 近年来, 随着单产
水平的提高和采用高产栽培模式, 该病害日趋严重,
对小麦高产稳产构成严重威胁 . 尽管化学药物防治
也十分有效 , 但从食品和环境安全角度培育抗病品
种仍是最经济有效的措施[1].
历史上曾培育出许多抗小麦白粉病品种 , 但由
于白粉病菌生理小种变异速度快 , 抗病品种易丧失
抗病性, 因此, 就要不断地发掘和利用新的抗性资源.
在小麦的近缘野生植物中发现了许多这样的抗病基
因资源 , 有些抗病基因已经通过有性杂交的方法转
移到栽培小麦中并培育出抗病品系[2], 并发掘了一些
与这些抗病基因位点密切相关的分子标记[3~5], 但是
关于这些基因位点的组织结构了解甚少 , 也没有克
隆到与这些位点直接相关的基因 . 对这些抗病基因
的本质认识将极大地促进对小麦白粉病抗性机制的
认识和抗病品种的培育.
多年鉴定结果表明, 长穗偃麦草(Elytrigia elon-
gatum, 2n = 70)对小麦白粉病免疫, 通过有性杂交,
抗病基因可转移到小麦与长穗偃麦草的杂交后代中.
本实验室从其杂交后代中已筛选出多个具小麦白粉
病抗性的异源代换系 . 这里我们报道从强抗白粉病
异源代换系山农 551中利用 cDNA RDA和 RACE技
术克隆到来源长穗偃麦草基因组的一个新的磷酸丝
氨酸氨基转移酶基因.
1 材料与方法
(ⅰ) 植物材料和病原菌. 材料为本室构建的抗
小麦白粉病小麦-长穗偃麦草代换系 551((济南 13×长
穗偃麦草)×鲁麦 5 号), 白粉病菌种为中国农业科学
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提供的 15 号小种. 种子播种在已
灭菌的珍珠岩基质中, 在温度为 25℃, 空气相对湿度
为 85%~90%, 2000 Lux光照条件下培养, 发芽后 10 d,
将白粉病菌孢子均匀地喷洒在叶片上, 以喷洒无菌
蒸馏水的材料为对照. 接种病菌的材料为 T(Tracer)
组,未接种病菌的材料为 D(Driver)组.
(ⅱ) 总 RNA 提取与测定. 接种病菌后按实验
要求不同时间取材于液氮中冷冻, 总 RNA 提取采用
异硫氰酸胍法[6]. cDNA-RDA在接种病菌后 48 h取材.
RNA 纯度和产量用 DU-640 蛋白质核酸动力学分析
仪(BECKMAN)测定. RNA 完整性用变性胶电泳检测.
总 RNA经不含 RNA酶的 DNA酶(Pharmacia)37℃保
温 10 min, 70℃ 10 min灭活.
(ⅲ) 有限第 1 链逆转录与加尾. 有限第 1 链逆
转录使用 MBI公司的逆转录试剂盒, 0.5 µg 总 RNA
按试剂盒使用说明进行逆转录 , 逆转录时间控制在
10 min, 70℃灭活 10 min逆转录酶. 10 µL有限合成第
1链混合物, 40 U TDT(MBI)和 5 mmol/L dATP 37℃
保育 15 min, 70℃灭活 TDT 10 min.
(ⅳ) 代表性 cDNA库的扩增. 以加尾的有限合







第 50卷 第 6期 2005年 3月 论 文
536 www.scichina.com
成的第 1链产物作模板, 分别以 P2和 Pm作 T组和 D
组的引物, PCR 扩增的条件是: 94℃预变性 2 min;
94℃, 30 s, 42℃, 30 s, 72℃, 3 min, 25次循环, 72℃延
伸 10 min. P2: 3′-GAGGCCGTATGAATTCT(17)-5′.
Pm: 3′-GCGGCCGCT(17)-5′, 5′端生物素标记.
(ⅴ) 杂交、减法与再扩增. T组和 D组代表性
cDNA 库的扩增产物经纯化后, 按 1︰20(T︰D)的比
例在杂交缓冲液中 68℃杂交 48 h. 杂交混合物经 50
mmol/L EPPS (pH 8.5)配制的链霉生物素蛋白和酚/
氯仿(1︰1)反复抽提, 最终得到减法产物. 取 5 µL减
法产物, 以 P2为引物再经 PCR扩增, 扩增条件同上,
扩增产物纯化后用于下一轮杂交. 从 2%凝胶上切割
经 5 轮杂交、减法和再扩增的产物, 用 Ultrafree-DA
(Millipore)回收.
(ⅵ) 序列分析. 回收物与载体 pMD18-T 在 16℃
条件下连结 30 min. 转化已制备好的感受态细胞, 采
用蓝白斑挑选转化细胞 . 挑选出的转化细胞提取质
粒经 PCR 进一步确认插入片段. 对挑选的不同细胞
系分别经上海生物工程公司和宝生物工程(大连)公
司测序. 对已测序列与 GenBank+EMBL+DDBJ+PDB
中的序列经 BLASTn和 BLASTp比对分析.
(ⅶ) 基因组 DNA 提取与 Southern 杂交. 按
CTAB 法[7]分别提取代换系 551, 长穗偃麦草、济南 13
和鲁麦 5号幼叶基因组DNA; 基因组DNA经Hind Ⅲ
酶解过夜, 0.8%琼脂糖凝胶、25 V电泳 12 h; 尼龙膜
(Amersham)印迹转移 15 h; 32P-dCTP(福瑞生物工程
公司)标记探针, 以 cDNA RDA 产物 RPW2片段为模
板 , 采用 PCR 法制备并用 Mircrocon-PCR filter
Unites(Millipore)纯化回收探针 . 杂交炉(Lab-line)中
65℃旋转杂交过夜.
(ⅷ) RNA Northern杂交. 分别提取山农 551未
接种病菌、接种病菌后 12, 24和 48 h叶片中的总 RNA,
总 RNA 经变性琼脂糖凝胶电泳分离, 按常规方法印迹
过夜, 紫外线照射固定; 探针制备同上; 在分子杂交
炉(LAB-LINE)中 42℃杂交过夜, 中严谨度洗膜 2次.
(ⅸ) WRP1和 RPW2的 RACE分析. 根据WRP1
和 RPW2 已测的序列片段, 用 DNA Club 软件设计
5′-RACE引物, RPW2的引物为 SJ1和 SJ2; WRP1的
为 SJ3和 SJ4. RACE的基本步骤按 Frohman[8]方法进
行 , 使用的逆转录酶为 SurpScriptTMⅡ RNaseH−
(Invitrogen). 94℃预变性 50 s, 扩增共 30次循环, 每
个循环的条件为 94℃, 30 s, 48℃, 50 s, 72℃, 3 min.
根据第 1 次 RACE 结果, 重新设计引物 NS1 和 NS4
对 RPW2和 WRP1分别进行第 2次 RACE. RACE产
物的回收、测序及分析同上, 所有引物由上海生工合
成. 引物序列为:
SJ1: 3′-AGAGTGGGATGAGGCATAGAG-5′;
SJ2: 3′-CTCTATGCCTCATCCCACTCT-5′;
SJ3: 3′-TGGGACTGGCGGAAGTGTC-5′;
SJ4: 3′-GACACTTCCGCCAGTCCCA-5′;
NS1: 3′-CGCCTAATGGAGGTTCATG-5′;
NS4: 3′-CGGGTAACTCCGTTACAACA-5′.
(ⅹ) 电子显微镜样品制备与观察. 白粉病菌接
种 48 h, 取叶片于 4%的戊二醛中固定, 再经 1%的锇
酸固定; 乙醇梯度脱水; CO2临界点干燥仪干燥贴样;
IB-5离子浅射仪镀膜; JEM-1200EX电子显微镜扫描
观察.
2 结果与分析
2.1 异源代换系 551对白粉病菌孢子萌发和菌丝生
长的抑制
经室内和田间接种实验, 山农 551和长穗偃草对
小麦白粉病具有很强的抗性 , 按国际小麦种质鉴定
的 10 级分类标准, 它们的感病等级为 0. 而山农 551
的亲本济南 13 和鲁麦 5 号都是易感品种, 它们的感
病等级分别为 8 和 7. 因此, 山农 551 中这种抗性来
自长穗偃麦草. 接种病菌 48 h后, 制备山农 551及其
不抗病亲本鲁麦 5 号叶片样品进行扫描电子显微镜
观察, 结果见图 1. 从图中可看出, 不抗白粉病的亲
本鲁麦 5号叶片上菌丝生长繁茂, 而 551的叶片上孢
子萌发延迟, 菌丝生长缓慢, 长势较弱. 这与抗性接
种实验结果相一致, 同时也表明山农 551对白粉病的
抗性发生在病菌侵染早期.
2.2 白粉病侵染早期对异源代换系 551 进行 cDNA-
RDA的结果
经过 4 轮杂交, 减法产物逐步被富集, 结果见图
2. 第 5 轮杂交减法产物 PCR 扩增后经 2%的琼脂糖
凝胶电泳, 得到距离上非常邻近的 2条带(图 3), 它们
分别是 333和 314 bp. 切胶回收并与 T载体连结, 转
化大肠杆菌 DH 5α, 经蓝白斑筛选, 随机挑取单个白
色菌落, 分别经上海生物工程公司和宝生物工程(大
连)公司测序, 两公司测序结果完全一致, 两片段分
别被命名为 WRP1 和 RPW2 (GenBank 登录号 :
AY211193, AY211194). 用 BLASTn 序列分析平台对
WRP1和 RPW2进行序列同源性分析, 在同源性最高







论 文 第 50卷 第 6期 2005年 3月
www.scichina.com 537


图 1 接种小麦白粉病菌 48 h后叶片电子显微镜扫描结果
(a) 品种鲁麦 5号; (b) 异代换系山农 551


图 2 4轮杂交减法结果
M示 Marker(DL 2000, TaKaRa). 1和 2为 D组和 T组有限逆转录加尾
后扩增的结果; 3~6分别为 1~4轮杂交减法扩增的结果


图 3 第 5轮杂交减法结果
(a) 第 5轮杂交减法后扩增的结果; (b) 切胶后分别再扩增的结果.1示
RPW2部分; 2示 WRP1部分, M示 Marker(DL 2000, TaKaRa )
的序列中, WRP1只与人的一染色体序列有 21个碱基
相同; RPW2 与老鼠 11 号染色体序列有 19 个碱基相
同. 这表明 WRP1和 RPW2是尚未克隆的新基因.
2.3 WRP1和 RPW2的 5′-RACE结果
cDNA RDA结果是 3′端产物, 根据这个结果设计
了系列引物对WRP1和 RPW2片段进行 5′-RACE. SJ1
和 SJ2为 RPW2设计, SJ3和 SJ4为 WRP1设计. 当使
用 SJ2 和 SJ3 进行逆转录并与引物 P2 配对加尾产物
进行 RACE, 扩增产物呈弥散状, 长度小于 500 bp,
而以 SJ1和 SJ4进行 RACE时, 扩增产物也呈弥散状,
但长度超过 1000 bp(图 4(a)), 这说明了 WRP1 和
RPW2的 cDNA的方向. 据此在 SJ1和 SJ4的上游再
设计 2个引物 NS1和 NS4, 以该 2引物与引物 P2配
对对RPW2和WRP1进行第 2次RACE, 结果见图 4(b).
WRP1的 RACE结果除引物后为 839 bp, 从中未找到
大的 ORF, 该产物尚待进一步研究. RPW2 的 RACE
结果为 1197 bp(去引物), 编码一磷酸丝氨酸氨基转
移酶.



图 4 2次 RACE结果
M示 Marker(DL 2000, TaKaRa ) (a) 第 1次 RACE结果; 1和 2 分别示
引物 SJ1和 SJ2及 P2对 RPW2的 RACE结果; 3和 4分别示 SJ3和 SJ4
及 P2对 WRP1的 RACE结果. (b) 第 2轮 RACE结果, 箭头所指为目
标带; 1 RPW2, 2 RPW1

2.4 RPW2是一新的磷酸丝氨酸转移酶基因
全长 RPW2的翻译产物为 416个氨基酸残基的多







第 50卷 第 6期 2005年 3月 论 文
538 www.scichina.com
肽, 其序列为: MAAATTPKSLLRRGGSSLHSAAASFIL-
LPTRAARLSCAAVATPAQSSSSPAAAATPFLFPSGGTG-
PATLLSVLKRAQAEPVITFLIGFSIMELSQRGKEFDG-
GIKVHKPADLRALLAVPDTHEVLFLQGGATSQFAAA-
PLNLWSIQSSTGLVLPIDFVVSGSWSDKAFKKCLLV-
DGVSVASGKDGKYTSFPPFDAIDVSSQKALSLPLHR-
GLGIVCASFDKVFPENDFYKLGILVADGARKKLGTY-
VDVSRFGLIYAGANVPPTGVTIAIVRKDLVGSAQPIT-
PVMLDYKTHADNASLYNTHECFAIYLCGLVFEDLLA-
QGGLAEVEKKASGSAGILYDDIDASFGGHLCPVEKS-
VRSLAGVPFTLILYGDFEKQFIAEAAKEGMYQL-
KGHRSVGGVRAGPHCADYPPGTSLLAGP
对 RPW2及其翻译产物进行 BLASTn和BLASTp
比对分析, 未发现有同样的序列报道, 表明 RPW2 是
一个新的基因序列 . 比对分析同时还表明其翻译产
物的 CCD结构含有氨基转移酶ⅴ和 Ser C 的保守结
构域 , 并与许多生物的磷酸丝氨酸转移酶有类似的
序列, 因此可以认为 RPW2是一个新的磷酸丝氨基转
移酶.
2.5 RPW2在白粉病菌侵染早期表达
以 RPW2为模板制备探针, 同接种白粉病菌后不
同时间提取的 RNA进行 Northern 杂交, 结果见图 5.
RPW2从 12 h就一直有较强的杂交信号, 表明从病菌
侵染时 RPW2就稳定表达.



图 5 RPW2 Northern杂交结果
1为未接种白粉病菌材料; 2~4分别为接种白粉病菌后 12, 24和 48 h.
每泳道 RNA量为 20 µg

2.6 RPW2来源于长穗偃麦草基因组
制备的 RPW2 放射性探针与济南 13, 鲁麦 5 号,
代换系 551 和长穗偃麦草基因组 DNA 进行 Southern
杂交, 结果见图 6. RPW2与济南 13, 鲁麦 5号无任何
杂交信号. RPW2 与代换系 551 和长穗偃麦草都有较
强的杂交信号, 表明 RPW2来自长穗偃麦草基因组.
3 讨论
山农 551是从(济南 13×长穗偃麦草)×鲁麦 5杂交
后代中选育的抗小麦白粉病的异源代换系,细胞遗传
学鉴定表明它是含有长穗偃麦草的染色体组份 , 多
年的田间和室内接种试验表明山农 551 表现较强的


图 6 RPW2与基因组 DNA Southern杂交结果
1~4分别为济南 13, 鲁麦 5号, 山农 551和长穗偃麦草

抗小麦白粉病特性, 由于济南 13 和鲁麦 5 号对流行
小种均表现易感, 因此, 这种抗性的获得与来源于长
穗偃麦草的遗传物质相关 . 电子显微镜扫描观察结
果与接种试验结果相吻合, 山农 551延缓病菌孢子萌
发, 抑制菌丝生长. 这表明来源于长穗偃麦草的遗传
物质参与了抗病的早期过程 . 弄清来源于长穗偃麦
草基因组中与抗病相关的基因 , 对进一步认识植物
的抗病的分子机理和充分利用该抗病基因资源都大
有裨益.
长期进化过程中 , 植物形成了复杂的抵抗病原
生物侵染的防卫机制 . 首先在植物的表层形成机械
性和化学性的防侵染的障碍层 . 在植物体内部尚存
在更为复杂的系统性抗病机制, 包括植物 R 基因与
病原毒基因相互识别相互作用而产生的特异性抗性
机制和更多类型的尚不清楚的非特异性的抗病机
制 [9]. 这些机制中都涉及到一系列相关基因的表达,
这些基因常与抗病信号分子的产生[10]、抗性化合物的
形成[11]、侵染位点细胞程序性死亡以及植物获得系统
免疫性有关[12].
R 基因介导的植物抗病机制一直是重点研究内
容, 不仅发现了与病原菌识别相关的植物 R 基因的
蛋白质结构上的一些特征 [13,14], 而且对植物的抗病
网络及其重要组分和可能的信号分子也有了进一步
的认识 [15~17]. 大麦与其白粉病之间的相互作用被认
为是研究禾本科草本植物与病原微生物相互作用的
模式系统, 通过对这一系统的研究, 许多抗性位点的
基因被克隆 , 在基因组中这些位点的基因排列方式
及序列的结构特征被揭示[18~20]. 然而, 植物其他方面
的抗病机制了解甚少 . 近年来诸多的研究结果表明
一些与植物代谢相关的酶在抗性的形成过程中有重
要作用[21~23], 这种抗性被定义为“酶抗性”. 与 R基因







论 文 第 50卷 第 6期 2005年 3月
www.scichina.com 539
介导的抗性相比, 酶抗性可能具有更广的抗病谱, 这
对植物抗病基因工程更为有用.
利用 cDNA RDA和 RACE方法, 我们克隆了 2个
基因即WRP1和 RPW2. 在WRP1中没有大的 ORF, 它
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与分析. RPW2 的推测的翻译产
物具有保守的氨基转移酶结构域, 其碱基序列与多种
生物的磷酸丝氨酸氨基转移酶基因具有高度的相似
性, 因此认为它是一个新的磷酸丝氨酸氨基转移酶.
磷酸丝氨酸氨基转移酶是过氧化物酶体中植物
光呼吸代谢途径中的酶类 , 植物的光呼吸在过氧化
物酶体中产生 H2O2, 这是重要的抗病信号分子之一,
它能激发植物细胞产生过敏性反应(HR), 进一步诱
导细胞程序性死亡、抗菌物质产生和细胞壁加厚等抗
病反应[24]. Northern 杂交结果表明RPW2在接种病原菌
后 12 h就大量稳定表达, 这与植物抗病过程中 H2O2
迸发在时间上也十分吻合, 但 RPW2与一般的光呼吸
途径中的丝氨酸氨基转移酶有何不同? 在抗病过程
中确切作用如何? 这些问题都非常值得深入研究.
在植物的野生种中常表现出一些综合的抗逆性
状, 这种抗病特性很难用 R 基因介导的抗病机制来
解释. Southern杂交结果表明 RPW2来源于长穗偃麦
草基因组, 据我们所知, 这是第一个被克隆的来源于
小麦近源野生种基因组的与抗病相关的基因 . 它在
这种抗病机制中的作用如何是非常有价值的理论问
题. RPW2 能否有效地应用于麦类作物抗病基因工程
还取决于对其功能的最终鉴定.
参 考 文 献
1 刘金元, 刘大钧 . 小麦白粉病抗性基因研究进展 . 植物病理学
报, 2000, 30(4): 289~295
2 李振声, 容珊, 陈漱阳, 等. 小麦远缘杂交.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85. 1~51
3 Ma Z Q, Sorrel M E, Tanksley S D. RFLP markers linked to pow-
dery mildew resistance genes Pm1, Pm2, Pm3 and Pm4 in wheat.
Genome, 1994, 37: 871~875
4 Hartl L, Weiss H, Stephan U, et al. Molecular identification of
powdery mildew resistance genes in common wheat (Triticum aes-
tivum L). Theor Appl Genet, 1995, 90: 601~606
5 王心宇, 亓增军, 马正强, 等. 小麦抗白粉病基因 Pm6的 RAPD
标记. 遗传学报, 2000, 27 (12): 1072~1079
6 Clark M S, 主编. 顾红雅, 瞿礼嘉, 译. 植物分子生物学实验手
册 . 北京 : 高等教育出版社 . 海德堡 : 施普林格出版社 , 1998.
122~124
7 Murray M G, Thompson W F. Rapid isolation of high molecular
weight plant DNA. Nucleic Acids Res, 1980, 8: 4321~4325
8 Frohman M A, Dush M K, Martin G R. Rapid production of
full-length cDNA from rare transcripts by amplification using
gene-specific oligonucleotide primer. Proc Natl Acad Sci USA,
1988, 85: 8998~9002
9 Dangl J, Jones J D G. Plant pathogens and integrated defence re-
sponses to infection. Nature, 2001, 411: 826~833
10 Bolwell G P. Role of active oxygen species and NO in plant de-
fense responses. Curr Opin Plant Biol, 1999, 2: 287~294
11 Kolomiets M V, Chen H, Gladon RJ, et al. A leaf lipoxygenase of
potato induced specifically by pathogen infection. Plant Physiol,
2000, 124: 1121~1130
12 Kawasaki T, Henmi K, Ono E, et al. The small GTP-binding pro-
tein Rac is a regulator of cell death in plants. Proc Natl Acad Sci
USA, 1999, 96: 10922~10926
13 Jones D A, Jones J D G. The role of leucine-rich repeat proteins in
plant defenses. Adv Bot Res, 1997, 24: 90~166
14 Hammond-Kosack K E, Jones J D G. Plant disease resistance
genes. Annu Rev Plant Phys Plant Mol Biol, 1997, 48: 575~607
15 Baker B, Zambryski P, Staskawicz B, et al. Signaling in
Plant-microbe interactions. Science, 1997, 276: 726~733
16 Shirasu K, Lahaye T, Tan M W, et al. A novel class of eukaryotic
zinc-binding proteins is required for disease resistance signaling in
barley and development in C. elegans. Cell, 1999, 99: 355~366
17 Aarts N, Metz M, Holub E, et al. Different requirements for eds1
and NDR1 by disease resistance genes define at least two R
gene-mediated signaling pathways in Arabidopsis. Proc Natl Acad
Sci USA, 1998, 95: 10306~10311
18 Wei F, Gobelman-Werner K, Morroll S M, et al. The Mla (pow-
dery mildew) resistance cluster is associated with three NBS-LRR
gene families and suppressed recombination with a 240-kb DNA
interval on Chromosome 5S (1HS) of barley. Genetics, 1999, 153:
1929~1948
19 Feuillet C, Keller B. High gene density is conserved at syntenic
loci of small and large grass genomes. Proc Natl Acad Sci USA,
1999, 96: 8265~8270
20 Halterman D, Zhou F, Wei F, et al. The MLA6 coil-coil, NBS-LRR
protein confers AvrMla6-dependent resistance specificity to
Blumeria graminis F. sp. hordei in barley and wheat. Plant J, 2001,
25 (3): 335~348
21 Wang H, Hao L, Shung C Y, et al. Adenosine kinase is inactivated
by geminivirus AL2 and L2 proteins. Plant Cell, 2003, 15:
3020~3032
22 Hao L, Wang H, Sunter G, et al. Geminivirus AL2 and L2 proteins
interact with and inactivate SNF1 kinase. Plant Cell, 2003, 15:
1034~1048
23 Kang L, Li J, Zhao T, et al. Interplay of the Arabidopsis nonhost
resistance gene NHO1 with bacterial virulence. Proc Acad Sci
USA, 2003, 100: 3519~3524
24 Lamb C, Dixon R A. The oxidative burst in plant disease resis-
tance. Annu Rev Plant Physiol Plant Mol Biol, 1997, 48: 251~275
(2004-10-12收稿, 2005-01-28收修改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