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荔波县气候因子与马蓝生长气候因子对比分析



全 文 :荔波县气候因子与马蓝生长气候因子对比分析
张红霞 1 ,张雁泉2 ,韦明谢 3 
(1.贵州省荔波县气象局 ,贵州荔波 558400;2.贵州茂兰保护区管理局 ,贵州荔波 558400;3.昆明中医学院 ,云南昆明 650500)
摘要 [目的 ]比较分析荔波县气候因子和马蓝[ Strobilanthescusia(Nees)O.Kuntze]生长所需气候条件。 [方法]利用荔波县历史气象
资料 ,对比马蓝生长所需的气候因子 ,探讨该地区对马蓝栽培的适宜性。 [结果]荔波县气候因子能满足马蓝生长所需的气候条件。 [结
论]荔波的气候条件完全适合大面积推广种植药用植物马蓝 ,而且可以培育出药性好、药物产量高的优良马蓝植物品种。
关键词 马蓝;种植;气候因子;荔波县
中图分类号 S16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10)34-19333-02
ComparativeAnalysisofClimaticFactorsbetweenLiboCountyandStrobilanthescusia(Nees)O.KuntzeGrowth
ZHANGHong-xiaetal (LiboBureauofMeteorology, Libo, Guizhou558400)
Abstract [ Objective] ToanalyzetheclimaticfactorsofLiboCountyandthatStrobilanthescusia(Nees)O.Kuntzeneededcomparatively.
[ Method] UsingthehistoricalclimatedataofLiboCounty, thesuitabilityofLiboforthecultivationofStrobilanthescusia(Nees)O.Kuntze
wasinvestigated.[ Result] LiboCountywasfavorableforthecultivationofStrobilanthescusia(Nees)O.Kuntze.[ Conclusion] Cultivatedin
Libo, Strobilanthescusia(Nees)O.Kuntzewouldbeprovidedwithhighquality.
Keywords  Strobilanthescusia(Nees)O.Kuntze;Cultivation;Climaticfactors;LiboCounty
基金项目 贵州省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研究开发项目 [黔科合中药专
字(2004)21] 。
作者简介 张红霞(1965-),女 ,贵州荔波人 ,工程师 ,从事天气预报和
气象服务工作 , E-mail:qxjzhx@126.com。
收稿日期  2010-09-01
  马蓝 [ Strobilanthescusia(Nes)O.Kuntze]是爵床科马
蓝属多年生草本植物 ,俗称板蓝根 、南板蓝 、蓝靛和大青叶 ,
原产于印度北方盛产红茶的阿萨姆地区 ,在我国分布于亚热
带的华南地区 ,自浙江省南部至福建 、广东 、广西 、江西 、贵
州 、云南和海南等地 [ 1-3] 。马蓝全草可制作成蓝色染料 ,其
制成的膏 ,俗称蓝靛。我国少数民族如分布于贵州荔波县的
水族 、布依族 、瑶族和苗族等 ,一直以来都用马蓝制染服装 。
在制染时加入鸡蛋清 ,染成的布颜色深 ,耐脏 、不褪色 ,具有
防水作用。在欧洲 ,人们把蓝靛称为 “天然染料皇帝 ”。马蓝
根 、茎 、叶均可入药 ,其性寒 ,味苦 ,归心 、胃经 ,具有清热解毒
和抗菌消炎之功效 ,临床上用于治疗瘟病发斑 、丹毒 、流感和
流脑等症。为了满足国内外市场对马蓝的需求 ,笔者比较分
析了马蓝生长所需的气候因子和荔波气候条件因子 ,以期为
培育出药性好 、药物产量高的马蓝品种 ,科学地大面积推广
马蓝种植 ,促进药农增收 ,改善地方经济提供依据和保证。
1 马蓝种植适宜生态因子分析
1.1 温度 马蓝适宜生长温度为 15.0 ~ 30.0℃,高于 30.0
℃或低于 15.0 ℃时 ,植株生长缓慢 。此外 ,气温低于 -2.0
℃时会使植株受冻害 ,导致地上茎叶冻枯 ,但地下部分仍存
活 ,故马蓝生长高峰期为春秋两季。
1.2 光照 马蓝为半阴生植物 ,喜光 ,喜温暖。野生马蓝依
靠种子或倒状茎落地生根繁殖 ,其根茎及根为浅表性生长 ,
因而忌阳光直射 ,所以野生马蓝一般生长于林阴下。但在人
工栽培条件下 ,即使在三伏季节 ,只要肥水得到保证 ,马蓝可
在一定时限的直射光照下生长 ,因此可在山间开阔平地采用
玉米套种(玉米为遮挡物)方式进行露地种植。研究发现 ,一
定时限和一定强度的直射光照有利于栽培马蓝的生长发育
和有效成分的形成和积累 。
1.3 水分 马蓝基本耐旱 ,喜潮但忌涝 ,空气相对湿度在
70%以上最适合其生长;土壤适宜含水量为 22% ~ 33%,但
幼苗期对空气相对湿度和土壤含水量要求较高 ,因而育苗床
需经常保持湿润 ,但忌积水。
1.4 土壤 马蓝生长适应性极强 ,对土壤要求不严 ,一般以
土质疏松 、肥沃 、排水良好的砂质土壤和壤土为宜 ,土壤酸碱
度以弱酸性或中性为好。
2 荔波县气候因子与马蓝适宜生存气候条件的对比分析
荔波县地处云贵高原向桂东丘陵过度的斜坡地带 ,是贵
州高原的最后 1级阶梯 ,也是地球同纬度喀斯特生态保存最
完好的地方 。该地区海拔为 300 ~ 1 468 m,年平均气温在
15.0 ~ 19.0℃,无霜期长达 300 d以上;常年雨量充沛 ,气候
湿润 ,年平均降雨量在 919 ~ 1 650 mm, 1年中大多数雨量集
中在夏季 ,为湿季;光照条件较适宜 ,降雨日数较多 ,相对湿
度较大 ,年平均日照时数在 1 000 ~ 1 300 h,年雨日(日降水
量≥0.1 mm的日数)一般约 135 d,年平均相对湿度高达
79%,季风气候显著 ,年平均风速 1.5~ 2.0 m/s,常年主导风
为东北风 ,夏季为西南风 ,冬季以东北风居多 。荔波县全年
各月份气象资料见表 1。
表 1 荔波县 1年内部分气象资料
Table1  PartialmeteorologicaldataforLiboCountywithinoneyear
月份Month
平均温度∥℃Meantemperature
最低气温∥℃Lowestairtemperature
最高气温∥℃Highestairtemperature
降水量∥mmRainfal
1 8.1 ~ 8.8 -4.3~ 3.1 13.3 ~ 27.5 15.8 ~ 28.1
2 8.8 ~ 11.0 -3.5~ 5.7 16.1 ~ 32.0 21.6 ~ 44.2
3 12.6 ~ 14.7 0.0~ 7.7 23.8 ~ 34.4 35.8 ~ 66.2
4 17.2 ~ 20.6 3.8~ 12.9 27.6 ~ 35.8 101.7 ~ 145.4
5 21.7 ~ 23.5 7.9~ 17.0 31.2 ~ 35.5 171.1 ~ 214.3
6 24.6 ~ 25.8 2.5~ 19.9 32.0 ~ 36.0 215.5 ~ 354.5
7 26.2 ~ 26.4 15.7~ 22.4 32.8 ~ 37.5 196.8 ~ 302.6
8 25.5 ~ 26.5 17.1~ 22.0 32.7 ~ 39.2 146.3 ~ 221.7
9 22.3 ~ 25.0 10.6~ 18.3 32.1 ~ 36.9 73.2 ~ 109.7
10 17.5 ~ 21.0 5.3~ 13.9 29.2 ~ 35.4 55.9 ~ 100.5
11 13.0 ~ 16.8 -0.1~ 9.1 24.5 ~ 32.7 38.8 ~ 88.2
12 9.5 ~ 11.6 -4.1~ 4.5 21.3 ~ 30.5 17.6 ~ 37.2
2.1 荔波县气温与马蓝生长所需气温对比分析 冬季(12
~ 2月)全县平均温度为 8.1 ~11.6 ℃,由于时间较短 ,加上春
安徽农业科学 , JournalofAnhuiAgri.Sci.2010, 38(34):19333-19334 责任编辑 刘群燕 责任校对 李岩
季气温回升早 ,与纬度相近的东部地区比较 ,不算严寒;夏季(6
~8月)全县平均温度在 24.6~ 26.5℃。马蓝采用无性繁殖种
植 ,第 1年栽种后 ,收割时保留根 ,并用草遮盖以利其越冬 ,作
为第 2年再生根 ,而荔波县历年的 1~ 3月平均温度≥0 ℃,为
马蓝根的保存提供良好的条件 ,避免其受冻害 ,保证第 2年的
幼苗来源。马蓝生长高峰期为春秋两季 ,适宜生长温度为 15.0
~30.0 ℃,全县春 、秋两季的平均温度分别为 17.2 ~23.5、11.6
~21.0 ℃,都处在于马蓝适宜生长温度范围内 ,且夏季平均温
度不超过 30.0℃,保证马蓝可以正常生长。
2.2 荔波县日照数与马蓝生长所需日照数对比分析 全
县多年平均年日照时数为 1 000 ~ 1 300 h,约为同纬度其他
地区的 2/3,夏季天气多为阴间多云。在考察不同光照条件
对马蓝株高与分枝数的影响试验中 ,通过种植遮阴植物(玉
米和马蓝套种)和利用地形遮挡 ,设置全阴组 、4 h光照组和
6 h光照组 ,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表明 ,光照对马蓝生
长影响较大 ,株高和分枝数均表现出 4h光照组 >6 h光照组
>全阴组 ,可见一定时间的直光照射有利于马蓝的生长发
育 ,但过强的光照则会抑制之。从全县各月的平均温度及光
照时间来看 ,该地区马蓝有足够的光照量进行光合作用 ,且
若在山间开阔地采用玉米为遮挡物进行套种 ,既满足了光照
的时间又提供了阴凉的条件。
2.3 荔波县降雨量与马蓝生长需水量对比分析 荔波县
夏季降水充沛 ,主要集中在 6 ~ 8月 ,月平均雨日约为 22 d,
降水量达 660 ~ 880 mm,占全年降水量的 53%,且降水主要
集中在夜间。马蓝在生产过程中需水较多 ,充沛的雨量是植
株生长旺盛的重要保证 ,但田间积水也容易导致根部坏死或
根部不茂盛而影响植株生长。根据全县各月的降水情况来
看 , 6 ~9月的降水量可以满足马蓝生长需求 ,并且能保证空
气湿度。在种植前 ,先将山间开阔地按东西或南北作高垄 , 1
垄 1沟 ,可保证排水通畅 ,这样可以避免田间积水导致马蓝
根部坏死 ,同时也保证土壤湿润 。
2.4 荔波县风速与马蓝生长条件对比分析 荔波县因为
处于贵州高原向桂东丘陵过度的斜坡地带 ,山谷风特别明
显。夏季来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风使荔波夏季风多 、较大 ,平
均风速为 2.0m/s。马蓝成体高度可达 1 m以上 ,为了保证
植株的通风 ,又避免因风大吹倒植株而造成的损失 ,可顺山
谷风进行垄地。
2.5 荔波县其他气象条件与马蓝生长条件对比分析 荔
波县年相对湿度为 75% ~ 82%,且不同季节之间变幅较小。
统计表明 ,荔波降水主要集中在夜间 ,夜间降水量占总降水
量的 70%左右。由于常年雨水较多 ,使得空气中污染物的含
量较低 ,负氧离子含量较高。黔南州环境检测站报告数据显
示 ,荔波负氧离子平均浓度为 2.7万个 /m3 ,空气污染指数为
低于 0.338,二氧化碳含量为 0.010 mg/m3 ,二氧化氮含量
0.008 mg/m3 ,总悬浮颗粒物日均值为 0.013 mg/m3 ,空气质
量达(超)国家空气质量 2级标准 ,低于国家卫生县城允许浓
度限值 ,空气质量优 ,达标率 100%,空气质量位居全国前列 ,
使这里成为天然的 “氧吧 ”。优良的气候环境为培育出药性
好 、药物产量高的优良马蓝植物品种提供了有利条件。依照
规范在县城地表水断面进行的监测 ,荔波县地表水中 NH4 -N
(氨氮)、BOD5 (五日生化需氧量)等主要污染物浓度均能按
照功能区达国家排放标准 ,达标率 100%。
3 结论
通过对荔波县气候因子的分析可知 ,荔波县属南亚热带
季风湿润气候区 ,具有生产优质无公害绿色植物的气候条
件 ,为发展马蓝染料作物提供了有利保证。
丰富的气候资源和优良的空气环境质量 ,为荔波大面积
推广种植药用植物马蓝创造了有利条件 。荔波的气候条件
完全适宜大面积推广种植药用植物马蓝 ,而且可以培育出药
性好 、药物产量高的优良马蓝植物品种 ,建议推广。
参考文献
[ 1] 张雁泉 ,高景梅.经济植物马蓝稻田种植及加工技术 [ J] .贵州农业科
学, 2009, 37(4):66-67.
[ 2] 杜沛欣.马蓝(南板蓝根)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 D] .广州:广州中医药大
学, 2008.
[ 3] 李秋菊.马蓝种植技术[ J].中国农业信息, 2007(9):21.
(上接第 19332页)
究从石油醚 、氯仿和正丁醇等部位分离鉴定出的化合
物 [ 1, 3, 6-7]一致 。这进一步说明运用超临界 CO2萃取结合 GC-
MS分析蓬子菜低极性化学成分是行之有效的手段。该研究
对蓬子菜的化学成分进行了有益补充 ,增加了人们对蓬子菜
化学成分的认识。
参考文献
[ 1] 马英丽,卢卫红,于晓敏.蓬子菜的化学成分研究 [ J].中草药, 2005, 36(10):1464-1466.
[ 2]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中华本草:第 6卷 [ 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9:420-421.
[ 3] 邵建华,张玉伟,王金辉.蓬子菜的化学成分[ J].中国药物化学杂志 ,
2009, 19(4):288-289.
[ 4] 杨锦竹 ,刘银燕 ,王广树 ,等.蚊子草叶挥发油成分GC-MS分析 [ J].特产研究, 2009(3):62-66.
[ 5] 中国质谱学会有机专业委员会.香料质谱图集[ 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2.
[ 6] 崔明宇 ,冀有良 ,苏连杰.蓬子菜的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 [ J] .国外医药·植物药分册, 2008, 23(3):112-114.
[ 7] 赵春超 ,邵建华 ,曹丹丹 ,等.蓬子菜化学成分研究 [ J].中国中药杂志,
2009, 31(21):2761-2763.
[ 8] 杨林,许世富,刘红云.饲料中甲砜霉素GC-MS检测方法的研究[ J].
畜牧与饲料科学 , 2009, 30(4):56-57.[ 9] 罗维巍.牛奶挥发性成分的GC-MS分析 [ J].畜牧与饲料科学, 2009,
30(4):80-81.
19334           安徽农业科学                         20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