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巨大型蒲公英根脂溶性成分的抗氧化活性及抑菌实验研究



全 文 :研究与探讨
2013年第12期
Vol . 34 , No . 12 , 2013
巨大型蒲公英根脂溶性成分的
抗氧化活性及抑菌实验研究
梁引库
(陕西理工学院,陕西省资源生物重点实验室,陕西汉中 723000)
摘 要:采用索氏提取法提取蒲公英根中脂溶性成分,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检测脂溶性成分组成;分光光度法比较蒲
公英根中脂溶性成分清除羟基自由基和超氧阴离子的能力;磷钼酸络合物法测定蒲公英根脂溶性成分的总抗氧化活
性。结果表明,蒲公英根中脂溶性成分约有27种;蒲公英根脂溶性成分对羟基自由基、超氧阴离子的清除能力均随浓
度的增大而提高,总抗氧化活性也随浓度的增加而提高,但对羟基自由基、超氧阴离子的清除能力和总抗氧化活性都
低于VC;蒲公英根脂溶性成分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氏菌、枯草芽孢杆菌和白假丝酵母菌具有较好的抑菌和杀
菌能力,其最小抑菌浓度和最小杀菌浓度分别为:2.06、4.66、6.24、3.56mg·mL-1和3.12、5.82、8.68、4.98mg·mL-1。
关键词:蒲公英,GC-MS,脂溶性成分,自由基的清除,抗氧化活性,抑菌
Analysis,antioxidant activity and bacteriostasis research of
Dandelion liposoluble constituents
LIANG Yin-ku
(Bio-Resource Key Laboratory,Shaanx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Hanzhong 723000,China)
Abstract:Liposoluble constituents of Dandelion was extracted and studied by Soxhlet extraction and GC-MS in
this study,the antioxidant activity of constituents of Dandelion were studied by Fenton oxidation,
phosphomolybdenum complex method and pyrogallol autoxidation method too. Results showed that 27
compounds in the constituents of Dandelion. Scavenging ratio of hydroxyl radical,total antioxidant activity and
scavenging ratio of superoxide anion radical of constituents of Dandelion increased gradually by the contents
of constituents of Dandelion,all of those were lower than that of VC. Constituents of Dandelion had strong
bacteriostatic on the tested bacteria which were Staphylococcus aureus,Escherichia coli,Bacillus subtillis and
Candida albican. The MIC and MBC of constituents of Dandelion foot action on the Staphylococcus aureus,
Escherichia coli,Bacillus subtillis and Candida albican distinguish for:2.06,4.66,6.24,3.56mg·mL -1 and
3.12,5.82,8.68,4.98mg·mL-1.
Key words:Dandelion;GC-MS;liposoluble constituents;radical scavenging;antioxidant activity;bacteriostatic
中图分类号:TS202 文献标识码:A 文 章 编 号:1002-0306(2013)12-0153-05
收稿日期:2013-01-08
作者简介:梁引库(1980-),男,硕士,讲师,主要从事生物资源开发利
用方面的研究。
基金项目:陕西省科技厅社会发展项目(2011K16-05-05)。
蒲公英(Taraxacum mongolicum Hand-Mazz)为
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1-2],是一种药食两用的多年生
草本植物,在我国具有悠久使用历史。但是在以往的
利用中,主要是以药用为主。临床上蒲公英常用于胃
炎、乳腺炎、胆道感染[3]、十二指肠炎[4]、阑尾炎[5]、病毒
性肝炎[6]、胰腺炎[7]等多种炎症的治疗。在抗氧化方
面,300μg·mL-1的蒲公英水提物对缺氧缺糖心肌细
胞[8]、四氯化碳诱导原代大鼠肝细胞损伤[9]都有一定
的保护作用。蒲公英也可增加机体内源性抗衰老物
质活性,抑制脂质过氧化反应,或具有直接清除自由
基作用,对延缓衰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0]。以上研
究都提示蒲公英具有很好的抑菌和抗氧化的能力。
但是这些对蒲公英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药用成分上,
而开发关于蒲公英的食品添加剂方面的研究很少见
报道,尤其是关于开发蒲公英天然防腐剂方面的研
究在国内外还未见报道。本研究通过提取蒲公英根
脂溶性成分,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分析鉴定蒲
公英根的脂溶性成分组成,并对蒲公英的脂溶性成
分的抗氧化活性和抑菌活性进行了初步的分析研
究,探究其抗氧化能力和抑菌效果,从而为开发具有
抗氧化功能和抑菌功能的天然、无毒的食品添加剂
或者天然食品抗氧化剂、天然食品防腐剂提供理论
研究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与仪器
巨大型蒲公英 由青海省农科院提供,花期采
收,经陕西理工学院李新生教授鉴定为蒲公英,药材
153
DOI:10.13386/j.issn1002-0306.2013.12.005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Food Industry 研究与探讨
2013年第12期
干燥粉碎过80目筛;乙醚、石油醚、苯、甲醇、氢氧化
钾、磷酸二氢钠、磷酸氢二钠、番红花红、乙二胺四乙
酸二钠、无水乙醇、浓硫酸、硫酸钠、钼酸铵、三羟基
甲烷、盐酸(37.5%)、邻苯三酚、米勒-海顿琼脂、二甲
基亚砜试剂 均为分析纯;大肠埃希氏菌(Escherichia
coli,ATCC25922)、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ATCC25925)、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lis,
CMCC63501)、白假丝酵母菌(Candida albicans,
CMCC85021) 以上菌株冻干菌种由中国药品生物
制品检定所中国医学细菌保藏中心提供,-80℃低温
冰箱冻存,实验前复苏传代使用。
GC-MS ITQ900型气相色谱质谱仪 美国热电;
FA2204B型电子天平 上海精密科学仪器有限公
司;HH-S4型电热恒温水浴锅 北京科伟永兴仪器
有限公司;DZ-2BC型真空干燥箱 南京晓晓仪器设
备有限公司;JJ-2(2003-61)型组织捣碎匀浆机 江
苏省金坛市环宇科学仪器厂;UV2550型分光光度计
日本岛津公司;YXQ-LS-50 SⅡ型全自动立式压力
蒸汽灭菌器 上海博讯实业有限公司医疗设备厂;
BIO1500-Ⅱ-A2型生物安全柜 上海振梓创空气净
化设备有限公司;DHP-9162型电热恒温培养箱 上
海一恒科学仪器有限公司;Ф3mm琼脂平板打孔器 西
安交通大学医学院仪器维修厂加工生产;Ф6mm滤纸
片121℃30min高压蒸汽灭菌,80℃烘干备用 本室制
备;一次性9cm无菌培养皿 江苏康健医疗用品有限
公司,批号:20100315。
1.2 实验方法
1.2.1 蒲公英脂溶性成分的提取 花期采收蒲公英
根,洗净后于120℃杀青,80℃下烘至衡重,粉碎过80
目筛;取一定量蒲公英根粉末于索氏提取仪中,以乙
醚为提取溶剂,提取蒲公英根中的脂溶性成分;提取
物与水1∶1混合,离心静置分层,取乙醚层,弃水层和
沉淀,重复3次;干燥乙醚层可得蒲公英脂溶性成分
初步纯化产品。
1.2.2 蒲公英脂溶性成分的甲酯化 取蒲公英根的
脂溶性成分1g于100mL容量瓶中,加入16mL苯和石
油醚的混合液(苯和石油醚体积比为1∶1),充分振荡
使其溶解。再加入0.8mol·L-1的KOH-甲醇溶液,振荡
5min,最后加入蒸馏水至刻度线。静止30min,用微量
注射器吸取一定量的上层液,再用体积比1∶1的苯和
石油醚混合液稀释[11,19],GC-MS检测。
1.2.3 GC-MS分析条件 色谱柱HP-5弹性石英毛
细管柱(30m×250μm×0.25μm);载气为氦气(99.999%),
流量1mL·min-1;柱前压63kPa,进样口温度250℃;程
序升温:初始温度80℃,然后每分钟8℃升温至150℃,
再以每分钟5℃升温至210℃,保留3min,然后从210℃
以4℃·min-1升温至230℃,然后以每分钟5℃升温至
280℃并保留15min;进样量:0.2μL;分流比40∶1。MS
条件:EI离子源:70eV;离子源温度230℃;连接器温
度250℃;溶剂延迟3min;加速电压250eV;扫描质量
范围为50~550amu。
1.2.4 对羟基自由基的清除 Fenton氧化法。取
0.15mol·L-1、pH7.4的磷酸缓冲溶液1.0mL,40μg·mL-1
番红花1.0mL,0.945mmol·L-1 EDTA-Fe(Ⅱ)(新鲜配
制)1.0mL,不同浓度的样品溶液0.5mL,3%的H2O2
1.0mL(新鲜配制),混合后在37℃水浴中反应30min
后在520nm处测定吸光度。空白组以0.5mL蒸馏水代
替样品测定吸光度A0,对照组以1.5mL蒸馏水代替
H2O2和样品测定吸光度A,用3.5mL蒸馏水代替番红
花红、EDTA-Fe(Ⅱ)、H2O2、样品,1.0mL磷酸盐缓冲
溶液,调零。并按下式计算清除率[14-15]。
清除率(%)= As-A0
As
×100 式(1)
1.2.5 总抗氧化活性的测定——磷钼络合物法 配
制不同浓度的样品溶液。磷钼试剂是终浓度为
0.6mol·L-1浓硫酸、28mmol·L-1磷酸钠和4mmol·L-1钼
酸铵的溶液。在10mL比色管中,分别加入4mL上述磷
钼试剂液、0.4mL样品液,95℃水浴中恒温90min,在
695nm波长下测吸光度A。所有测定平行进行三次,
取平均值[16]。
1.2.6 对超氧阴离子的清除作用——邻苯三酚自氧
化 取配好的Tris-HCL缓冲液4.5mL、4mL蒸馏水在
25mL的试管中混匀后在37℃水浴中保温25min,取出
后立即加入在37℃预热过的邻苯三酚0.5mL,迅速摇
匀后倒入比色皿,325nm下每隔30s测定吸光度。计算
线性范围内每分钟吸光度的增加,以10mmol·L-1 HCL
溶液配制空白光作为对照,记录结果[17]。
按照上述步骤在加入邻苯三酚前先分别加入
1mL不同浓度的样品溶液,同样以10mmol·L-1 HCL溶
液配制空白管作为对照,测定吸光度。按下列公式计
算抑制率:
抑制率(%)= △A1/△t-△A2/△t
△A1/△t
×100 式(2)
式中:△A1/△t为邻苯三酚自氧化时反应速率;
△A2/△t为加入样品后邻苯三酚自氧化速率。
1.2.7 脂溶性成分的抑菌实验
1.2.7.1 菌体复苏 将实验菌种复苏,传代于肉汤培
养基,37℃培养18~24h。与麦氏比浊管比浊法测定
细菌数,用10%二甲基亚砜无菌去离子水配制成
106CFU·mL-1菌液备用。
1.2.7.2 样品处理 将样本瓶精确称重。取1mL二甲
基亚砜加入到样本瓶,用力振摇使油剂样本溶解。将
溶解的样本完全吸出至无菌试管。再将样本瓶精确
称重,减重法计算样本量和样本溶液浓度,用无菌
20%二甲基亚砜去离子水调配样本浓度至测试浓
度。在96孔细胞培养板上用20%二甲基亚砜将样本
液做连续二倍梯度稀释5个梯度,每个梯度0.2mL。
1.2.7.3 微孔扩散法 于培养皿中加实验菌液0.2mL,
倾注加热融化后冷却至50℃的10%二甲基亚砜MHA
20mL,快速混合,室温静置待培养基冷凝。用打孔器
在平板上打孔,孔径3mm。按标记加入各梯度浓度样
本液20μL/孔。溶剂对照孔加DMSO 20μL,阳性对照
孔加0.5%碘伏溶液20μL。
1.2.7.4 纸片抑菌法 制备MHA平板,滴加实验菌
液50μL至平板表面,用无菌L形玻棒将菌液涂匀。用
微量移液器吸取不同浓度梯度的样本液10μL分别滴
加到直径6mm无菌滤纸片上,将滤纸片贴于平板表
154
研究与探讨
2013年第12期
Vol . 34 , No . 12 , 2013
图2 蒲公英根脂溶性成分对羟基的清除
Fig.2 Dandelion roots of liposoluble constituents of the
hydroxyl radicals
70.0
60.0
50.0
40.0
30.0
20.0
10.0
0.0




%)
0.4 0.6 0.8 1 1.2 1.4 1.6
样品浓度(mg/mL)
面。溶剂对照纸片含10μL的DMSO,阳性对照纸片含
10μL的0.5%碘伏溶液。
1.2.7.5 培养 将平板倒置,于4℃冰箱静置6h,移入
普通培养箱,37℃培养24h后观察实验结果,测定样
本孔(纸片周围无细菌生长的抑菌环直径:抑菌环直
径微孔扩散法大于5mm,纸片法大于8mm判为抑菌
阳性,低于此标准的判为抑菌阴性)。
2 结果与讨论
2.1 GC-MS检测蒲公英根脂溶性成分
GC-MS分析蒲公英根中脂溶性成分发现(见图1、
表1),蒲公英根中含有27种化合物,对这27种化合物
进行分析表明,蒲公英根中主要有十六酸、9,12-十
八碳二烯酸(Z,Z)和反-13-硬脂酸等。十六酸、9,12-
十八碳二烯酸(Z,Z)和反-13-硬脂酸的相对百分含
量分别为:20.3%、24.8%和20.1%,三种物质的总量占
脂溶性成分的65.2%。
2.2 蒲公英根的抗氧化活性
2.2.1 对羟基自由基的清除 图2表明,随着样品浓
序号 中文名称 分子式 保留时间(min) 相对百分含量(%)
1 1-甲基-环十二烯 C12H20O 6.02 0.5
2 二丁基羟基甲苯 C15H24O 11.42 1.6
3 反-2-十三烯醇 C13H26O 14.74 0.5
4 十四酸 C14H28O2 15.22 0.9
5 十六稀酸 C16H30O2 16.18 0.4
6 十五烷酸 C15H30O2 17.12 0.5
7 6,10,14-三甲基-十五烷酮 C18H36O 17.50 0.4
8 邻苯二甲酸,4-异辛基酯 C20H30O4 18.01 0.7
9 Z)-9-十六烯酸 C16H30O2 18.62 1.9
10 十六酸 C16H32O2 19.01 20.3
11 邻苯二甲酸二丁酯 C16H22O4 19.75 0.9
12 14-甲基十六烷酸 C17H34O2 20.85 0.5
13 邻苯二甲酸-甲基辛基酯 C17H24O4 21.08 0.4
14 9,12-十八碳二烯酸(Z,Z) C18H32O2 22.27 24.8
15 反-13-硬脂酸 C18H34O2 22.41 20.1
16 植醇 C20H40O 22.73 0.8
17 硬脂酸 C18H36O2 22.99 2.0
18 18-甲基十九碳酸 C20H40O2 27.92 1.1
19 2-(9-十八碳烯基氧基)乙醇 C20H40O2 30.14 0.5
20 二十酸 C22H44O2 32.17 2.8
21 1,2-苯二甲酸单(2-乙基己基)酯 C16H22O4 32.51 1.3
22 2-(9-十八碳烯基氧基)乙醇 C20H40O2 34.02 1.0
23 1-二十八烷醇 C28H58O 35.12 2.7
24 二十四烷酸 C25H50O2 35.68 1.6
25 11-丁基-二十二烷 C26H54 38.24 1.6
26 二十二烷 C28H48O 44.18 1.9
27 羽扇醇 C30H50O 45.84 8.3
表1 GC-MS分析蒲公英根的脂溶性成分
Table 1 Gas mass spectrometry results in the determination of liposoluble constituents of the dandelion roots
图1 蒲公英根脂溶性成分GC-MS图
Fig.1 GC-MS chromatograms of Dandelion roots
liposoluble constituents
100
90
80
70
60
50
40
30
20
10
0





%)
0 5 10 15 20 25 30 35 40 45
时间(min)
6.02 11.42
14.92
19.01
22.27
27.92 32.17
38.24
155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Food Industry 研究与探讨
2013年第12期
图4 蒲公英根的脂溶性样品对邻苯三酚自氧化的抑制率
Fig.4 Dandelion leaves and roots of the liposoluble constituents
inhibition rate of pyrogallol autoxidation
35.0
30.0
25.0
20.0
15.0
10.0
5.0
0.0




%)
0.4 0.6 0.8 1.0 1.2 1.4 1.6
浓度(mg/mL)
度的增大,蒲公英根脂溶性成分对羟基自由基的清除
率越高,当浓度为1.6mg·mL-1时蒲公英根脂溶性成分
对羟基自由基的清除率最大,为59.1%。但是当蒲公
英根脂溶性成分的浓度大于0.8mg·mL-1时,其对羟基
自由基的清除能力趋于平稳。莫云燕等研究发现[18],
VC清除50%的羟基自由基所需浓度为0.1031mg·mL-1,
而蒲公英脂溶性成分清除50%羟基自由基所需浓度
约为0.8mg·mL-1,由此可见蒲公英根脂溶性成分对羟
基自由基的清除能力低于VC的清除能力。
2.2.2 总抗氧化活性的测定 在所测定的浓度范围
内,蒲公英根脂溶性成分的吸光度随浓度增加而逐
渐加强,表明总抗氧化活性逐渐增强(见图3)。当蒲
公英根脂溶性成分浓度为3mg·mL-1时,根脂溶性成
分的吸光度最大,为0.975,表明其总抗氧化能力也
最强。从总体的变化趋势看,其总抗氧化活性随着浓
度的增高而增高,但与浓度不成线性关系。
2.2.3 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清除作用 采用邻苯三酚
自氧化法测试了蒲公英脂溶性成分对邻苯三酚自氧
化过程中产生的超氧阴离子的抑制作用。实验结果
表明(见图4),随着样品浓度的增加,对邻苯三酚自
氧化产生的超氧阴离子的抑制作用越强,当浓度为
1.6mg·mL-1时,根的抑制率最高,抑制率为29.9%。而
李瑞光[19]研究发现,VC对超氧阴离子的抑制率达到
50%时,其浓度约为0.2mg·mL-1;袁建锋[20]研究发现,
VC对超氧阴离子的抑制率达到50%时,其浓度约为
0.101mg·mL-1,其浓度低于蒲公英根抑制率为29.9%
的抑制浓度。由此可见蒲公英根脂溶性成分对超氧
阴离子的抑制能力低于VC,但是还具有较好的抑制
能力。
2.3 脂溶性成分的抑菌实验
在4株实验菌平板上,对照DMSO纸片和微孔周
围无抑菌环,表明二甲基亚砜对细菌生长无影响。阳
性对照0.5%碘伏溶液微孔和纸片周围均有大于1.5cm
的抑菌环,表明实验方法无误。依据微量二倍连续梯
度稀释法测定最小抑菌浓度(MIC),同时采用平板转
种法测定最小杀菌浓度(MBC)。蒲公英根脂溶性成
分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氏菌株、枯草芽孢杆
菌株和白假丝酵母菌株4株实验菌株均有明显的抑
菌作用。蒲公英根脂溶性成分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
肠埃希氏菌、枯草芽孢杆菌和白假丝酵母菌的最小
抑菌浓度分别为2.06、4.66、6.24和3.56mg·mL-1,最小
杀菌浓度分别为3.12、5.82、8.68和4.98mg·mL-1。表明
蒲公英根脂溶性成分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
氏菌、枯草芽孢杆菌和白假丝酵母菌具有良好的抑
制能力,尤其是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制能力更强。
3 结论
微生物的大量繁殖和食品加工过程对食品的造
成生物污染是食品腐败变质的主要因素,为了延长食
品的保藏期,提高食品质量,人们在食品加工过程中
添加各种活性物质使食品中的有害微生物失活并且
降低食品被氧化变质的过程,而添加食品防腐剂和抗
氧化剂就是其中一种主要的措施。但由于人们对食
品添加剂的认识有限导致一些食品添加剂潜在危害
未被发现,这给食品安全造成了一定的安全隐患。而
天然防腐剂和抗氧化剂成分的毒性远远低于人工合
成的,因此,近年来从自然界寻求天然食品防腐剂和
抗氧化剂的研究已引起各国科学家的高度重视。
本研究对蒲公英根的脂溶性成分及其活性进行
了分析研究,研究发现,蒲公英根脂溶性成分约有27
种,主要有十六酸、9,12—十八碳二烯酸(Z,Z)和反-
13-硬脂酸等。抗氧化实验研究表明,脂溶性成分具
有较好的抗氧化能力,且抗氧化能力随着浓度的升
高而增加,但其对羟基自由基、对超氧阴离子的清除
能力低于VC。在抑菌方面,脂溶性成分对金黄色葡萄
球菌、大肠埃希氏菌株、枯草芽孢杆菌株和白假丝酵
母菌株均有很好的抑制能力,尤其是对金黄色葡萄
球菌的抑制能力最高,其最小抑菌浓度和最小杀菌
浓度分别为:2.06mg·mL-1和3.12mg·mL-1。由此可见
蒲公英脂溶性成分是一种良好抑菌物质,并且具有
一定的抗氧化活性。
参考文献
[1] 周锐丽,卢峰,秦龙龙. 蒲公英的营养与保健功能[J]. 中国
食物与营养,2011,17(6):71-72.
[2] 林云,江林,蒋健,等. 蒲公英的药理作用及研究进展[J]. 中
国现代中药,2011,13(8):42-47.
[3] 王志刚. 娜红片对急性胆道感染大鼠血清细胞因子IL-6和
IL-2含量的影响[J]. 川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00,14(3):
图3 磷钼络合物法测样品的总抗氧化活性
Fig.3 Phosphomolybdate complex method measured sample of
the total antioxidant activity
1.2
1
0.8
0.6
0.4
0.2
0



0.5 1 1.5 2 2.5 3
浓度(mg/mL)
(下转第160页)
156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Food Industry 研究与探讨
2013年第12期
45-47.
[4] 刘丰.十二指肠炎的辨治探讨[J].新中医,1997,29(12):4-5.
[5] 丁二可. 消痈解毒汤治疗急性阑尾炎45例[J]. 四川中医,
1995,13(5):32.
[6] 赵蕾.重用清热解毒药治疗病毒性肝炎[J].中西医结合杂志,
1996,6(3):46.
[7] 楼定惠. 中西医结合治疗老年重症胰腺炎7例[J]. 中国中医
药科技,1996,3(2):45.
[8] 金政. 蒲公英对体外培养心肌细胞保护作用的研究[J]. 中
国中医药科技,2001,8(5):284.
[9] 金政. 蒲公英对四氛化碳损伤原代培养大鼠肝细胞的保护
作用[J]. 延边大学医学学报,2001,24(2):95-97.
[10] 金政. 蒲公英对衰老大鼠组织自由基相关指标的影响[J].
中国中医药科技,2002,9(2):99.
[11] 王化东,卫莹芳,闫婕,等. 不同产地火麻仁脂溶性成分
GC-MS分析 [J]. 现代中药研究与实践,2011,25(6):1617-
1618.
[12] 郭建军,周英. 苦石莲脂溶性成分的GC-MS分析[J]. 化学
与生物工程,2011,28(5):92-94.
[13] 王静,李峰,陈永新,等. 金银花脂溶性成分的气相-质谱
联用分析[N]. 医药大学学报,2010,35(5):450-452.
[14] 朱红叶,马永昆,白洁,等. 超声波提取黑莓籽游的体外抗
氧化活性研究[N]. 中国粮油学报,2011,26(5):53-56.
[15] 赵咏梅,赵银萍,李宝茹. 三种中成药抗氧化活性的测定
[J]. 陕西中医,2011,32(2):221-223.
[16] 王会,郭立,谢文磊. 抗氧化剂抗氧化活性测定方法[J]. 食
品与发酵工业,2006,32(3):92-98.
[17] 玄红专,桑青,麻建军. 邻苯三酚自氧化法测定不同蜂产
品抗氧化活性的研究[J]. 食品科技,2008(4):137-139.
[18] 莫云燕,黄庆华,殷光玲,等. 新会陈皮多糖的体外抗氧化
作用及总糖含量测定[J]. 今日药学,2009,19(10):22-25.
[19] 李瑞光,刘邻渭,郑海燕,等. 芦苇黄酮提取液体外抗氧化
特性研究[J]. 西北农业学报,2009,18(4):310-314.
[20] 袁建锋,蔡恒,单咸旸,等. 一株芽孢杆菌胞外多糖的分离
纯化及其抗氧化性测定 [J]. 微生物学通报,2009,36(10):
1466-1470.
本文研究表明,茶树花中的黄酮类物质能较强
抑制癌细胞MCF-7的生长。对茶树花黄酮抑制癌细
胞生长的机制,期待可以通过后续的研究阐明,由此
为茶树花的综合利用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 Yang Z,Tu Y,Suanne B,et al. Isolation and identification of
compounds from the ethanolic extract of flowers of the tea
(Camellia sinensis)plant and their contribution to the antioxidant
capacity[J]. LWT-F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9,42(8):
1439-1443.
[2] 李博,屠幼英,徐纪英. 茶树花对大鼠致畸作用的研究[J].
茶叶,2009,35(2):87-90.
[3] 崔晓明,喻云春,张广成,等. 茶树花的化学成分及开发利
用研究进展[J]. 黑龙江农业科学,2012(1):139-143.
[4] 黄阿根,董瑞建,韦红. 茶树花活性成分的分析与鉴定[J].
食品科学,2007,28(7):400-403.
[5] Way T D,Lin H Y,Hua K T,et al. Beneficial effects of
different tea flowers against human breast cancer MCF-7 cells
[J]. Food Chemistry,2009,114(4):1231-1236.
[6] Yoshikawa M, Morikawa T, Yamamoto K, et al .
Floratheasaponins A - C AcylatedOleanane - Type Triterpene
Oligoglycosides with anti-hyperlipidemic activities from flowers
of the tea plant(Camellia sinensis)[J]. Journal of Natural Products,
2005,68(9):1360-1365.
[7] Lin Y S,Wu S S,Lin J K. Determination of tea polyphenols
and caffeine in tea flowers(Camellia sinensis)and their hadroxyl
radical scavenging and nitric oxide suppressing effects [J].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2003,51(4):975-980.
[8] Yang Z,Tu Y,Dong F,et al. Liquid chromatographic-mass-
spectrometric analysis of phenolics and evaluation of the
antioxidant compounds of extracts from flowers of the tea plant
(Camellia sinensis)[J]. Yakugakuzasshi,2007,127(4):10-12.
[9] Yang Z,Jie G L,He P M,et al. Study on the antioxidant
activity of tea flowers(Camellia sinensis)[J]. Asia Pacific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2007,16(1):148-152.
[10] Han Q,Ling Z J,He P M,et al. Immunomodulatory and
antitumor activity of polysaccharide isolated from tea plant flower
[J]. Progress in Biochemistry and Biophysics,2010,37(6):646-
653.
[11] 李英华,胡福良,朱威,等. 我国花粉化学成分的研究进展
[J]. 养蜂科技,2005(1):7-16.
[12] 白凤梅,蔡同一. 类黄酮生物活性及其机理的研究进展[J].
食品科学,1999,20(8):11-13.
[13] Peter C H,Hollman,HertogM G L,et al. Analysis and health
effects of flavonoids[J]. Food Chemistry,1996,57(9):43-46.
[14] Tore l J,Cillard J,Cilla rd P. Antioxidant activity of
flavonoids and reactivity with peroxy-radical[J]. Phytochemistry,
1986,25(2):383- 385.
[15] 陈小萍,张卫明,史劲松,等. 茶树花黄酮的提取及对羟自
由基的清除效果[J]. 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30(2):
93-97.
[16] 杨普香,刘小仙,李文金. 茶树花主要生化成分分析[J]. 中
国茶叶实验研究,2009(7):24-25.
[17] 庄向平,虞杏英. 银杏叶中黄酮含量的测定和提取方法[J].
中草药,1992,23(3):122-124.
[18] 陆艳. MTT法测定肿瘤细胞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J]. 医药
导报,2010,29(8):1002-1005.
[19] 黄银久,宋宝安,金林红,等. SRB法和MTT法抗肿瘤药物
筛选结果相关性研究[J]. 生物学杂志,2009,26(4):13-16.
[20] Nan Lang,Ming Liu,Qiu -Lin Tang,et al. Effects of
microRNA-29 family members on proliferation and invasion of
gastric cancer cell lines[J]. Chinese Journal of Cancer,2010,29
(6):603-610.
(上接第156页)
!!!!!!!!!!!!!!!!!!!!!!!!!!!!!!!!!!!!!!!!!!!!!!
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