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宽叶十万错多糖最佳提取工艺研究



全 文 :作者简介 李海渤(1973-),男,河北唐山人,硕士,讲师,从事遗传育
种及生理生化研究。
收稿日期 2007!06!21
宽叶十万错又称赤道樱草(Asystasiagangetica(L.)T.
Anders),为爵床科十万错属多年生草本植物[1],具有生长迅
速,适应性强,可扦插繁殖等特点。主要分布于印度、泰国、
中南半岛至马来半岛,在乌干达作为一种传统民族药广泛
使用。在我国,宽叶十万错分布于云南、广东等地,可食用,
叶和嫩茎具有通便排毒的功效,还可用作解药[1],在我国已
有150多年的栽培历史。该研究以宽叶十万错为研究材料,
通过综合考查温度、时间、液固比、醇沉浓度等因素对宽叶
十万错多糖提取效果的影响,以确定宽叶十万错多糖的最
佳提取工艺,为进一步的多糖研究进行初步探讨[2]。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宽叶十万错由韶关新丰县东林农业开发有限
公司提供。
1.2 方法
1.2.1 材料处理。取新鲜的宽叶十万错植株,洗净后烘干,
粉碎成粉末。
1.2.2 常规热水浸提法提取宽叶十万错多糖单因子试验。
①称取干粉20g,以不同固液比、不同温度、不同提取时间浸
提后,再用布氏漏斗过滤(除渣)取滤液;②所得滤液以
15000r/min离心 10min,取上清液;③将上清液在 80℃真
空浓缩(用旋转蒸发仪)至上清液体积的1/10;④Sevag法去
蛋白:上清液置于分液漏斗中,加入 1/5体积的氯仿和1/25
体积的正丁醇,剧烈摇动 20min,使其充分混匀;静置 30
min,以 15000r/min离心 10min,弃去蛋白质和氯仿。上清
液按此法反复去蛋白3次,直至上清液中无明显的蛋白质
出现为止[3];⑤脱色:在上清液中慢慢滴加双氧水,直至浓缩
液变为白色为止;⑥醇沉:加 3倍体积的无水乙醇,调乙醇
至一定浓度,15000r/min离心 10min,取沉淀;⑦洗涤:沉
淀以浓度 80%乙醇溶液洗涤后,在 15000r/min下离心 10
min,取沉淀;以浓度 80%乙醚溶液洗涤,15000r/min离心
10min,取沉淀;以浓度 80%丙酮溶液洗涤,15000r/min离
心 10min,取沉淀;⑧将离心管的沉淀用蒸馏水溶解,真空
干燥,得到粗多糖。采用硫酸-蒽酮法,用标准葡萄糖作标准
曲线,用 UV3000型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于 620nm处测
定其吸光度;⑨依据公式粗多糖得率(%)=[多糖干品重量
(g)/原料重量(g)]×100,通过比较各组的粗多糖得率,得出
最佳的多糖提取条件[4]。
1.3.3 常规法提取宽叶十万错的正交试验。正交试验选用
L16(44)正交表,以正交试验确定宽叶十万错多糖的最佳提
取工艺。该试验设计的影响因素有固液比,提取温度,提取
时间,醇沉浓度等,以多糖得率为指标进行正交试验。
2 结果与分析
2.1 常规热水浸提法单因子影响分析
2.1.1 液固比对多糖得率的影响。由图1可知,随着液固比
的增加,多糖的得率逐渐增加,但当液固比达 25∶1以后,多
糖得率不再增加,甚至略有降低。所以,最佳液固比为25∶1。
2.1.2 提取温度对多糖得率的影响。由图 2可知,在 65~95
℃,随着提取温度的提高,宽叶十万错多糖得率迅速上升;
但当温度升至 95~100℃时,宽叶十万错多糖得率略有下
宽叶十万错多糖最佳提取工艺研究
李海渤,蓝日婵 (广东韶关学院英东生物工程学院,广东韶关 512005)
摘要 研究了宽叶十万错[Asystasiagangetica(L.)T.Anders.]多糖最佳提取工艺,探讨了液固比、提取温度、提取时间、醇沉浓度等理化
因素对宽叶十万错多糖提取效果的影响。确定宽叶十万错多糖的最佳提取工艺参数为:液固比25∶1,提取温度95℃,提取时间4h,醇
沉终浓度为80%,宽叶十万错多糖的提取率为4.71%。
关键词 宽叶十万错;多糖;提取工艺
中图分类号 Q94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07)32-10227-02
StudyonExtractionTechnologyofpolysaccharideinAsystasiagangetica(L.)T.Anders
LIHai!boetal(YingdongColegeofBioengineering,ShaoguanUniversity,Shaoguan,Guangdong512005)
Abstract Theefectsofsomephysicalandchemicalfactors,suchassolvent!solidratio,temperature,timeandethanol,ontheextractionof
polysaccharideinAsystasiagangetica(L.)T.Anderswasinvestigated.Accordingtoorthogonaldesign,theoptimumconditionsfortheextractionof
polysaccharidewereasfolow:25:1ofsolvent!solidratio,95℃,4h,3timesofethanolvolumeforprecipitatingcoarsepolysaccharide.The
extractionyieldofrudepolysaccharidewas4.71%.
Keywords Asystasiagangetica(L.)T.Anders;Polysaccharides;ExtractionTechnology
A液固比 B提取温度∥℃ C提取时间∥hD醇沉浓度∥%
1 15∶1 65 2 50
2 20∶1 75 3 60
3 25∶1 85 4 70
4 30∶1 95 5 80
5 35∶1 100 6 90
水平
表1 常规法提取宽叶十万错多糖最佳工艺的正交试验设计
安徽农业科学,JournalofAnhuiAgri.Sci.2007,35(32):10227-10228 责任编辑 曹淑华 责任校对 王 淼
DOI:10.13989/j.cnki.0517-6611.2007.32.085
!!!!!!!!!!!!!!!!!!!!!!!!!!!!!!!!!!!!!!!!!!!!!!!
降。所以选择95℃作为多糖提取的最适温度。
2.1.3 提取时间对多糖得率的影响。由图3可知,在2~4h,
随着时间的延长,宽叶十万错多糖得率迅速上升;但当时间
延长至4~6h,多糖得率呈现平缓趋势,并略有下降。由此可
见,提取适宜时间为4h。
2.1.4 醇沉浓度对多糖得率的影响。由图4可知,醇沉浓度
对多糖得率的影响很大,醇沉浓度为 80%时多糖得率最
高。浓度为90%时多糖得率反而有所降低,所以,最佳醇沉
浓度为80%。
2.2 常规法提取多糖的正交试验 综合上述试验结果,可
在单因子试验的基础上进行正交试验,优化提取工艺。以液
固比(A)、提取温度(B)、提取时间(C)和醇沉浓度(D)为直
接因素,按L16(44)正交设计表,以多糖得率为指标进行正交
试验。试验结果见表2。
从表 2可以看出,4个因素中 A因素(液固比)的极差
最大,D因素(醇沉浓度)次之,B因素(提取温度)对多糖得
率的影响最小,影响宽叶十万错多糖得率因素的大小分别
是:A>D>C>B,即固液比>乙醇浓度>提取时间>提取温度,
常规法提取宽叶十万错多糖的最佳工艺组合为 A3B4C3D4,
即:液固比25∶1,提取温度 95℃,提取时间 4h,醇沉终浓度
为80%,宽叶十万错多糖的提取率为4.71%。
3 结论
宽叶十万错多糖提取工艺研究表明,通过常规水提醇
沉法单因子试验和正交试验,可初步确定宽叶十万错多糖
的最佳提取条件为:固液比 25∶1,提取温度 95℃,提取时间
4h,醇沉浓度80%。
参考文献
[1]郑虎占,董泽宏,佘靖.中药现代研究与应用[M].北京:学苑出版社,
1997:597-625.
[2]马鸿雁,刘小彬.附子粗多糖提取工艺的优化[J].时珍国医国药,
2005(1):22-23.
[3]李巧云,居红芳,翟春.五味子粗多糖提取工艺的研究[J].食品科学,
2004(5):105-109.
[4]杨林莎,李玉贤.百合多糖提取、纯化工艺优选[J].中医研究,2005
(1):25-27.
编号
固液比
(A)
提取温度
(B)∥℃
提取时间
(C)∥h
醇沉浓度
(D)∥%
水平组合
多糖得
率∥%
1 15∶1 65 2 50 A1B1C1D1 1.07
2 15∶1 75 3 60 A1B2C2D2 1.11
3 15∶1 85 4 70 A1B3C3D3 1.26
4 15∶1 95 5 80 A1B4C4D4 4.61
5 20∶1 65 3 70 A2B1C2D3 2.23
6 20∶1 75 2 80 A2B2C1D4 2.34
7 20∶1 85 5 50 A2B3C4D1 2.47
8 20∶1 95 4 60 A2B4C3D2 3.37
9 25∶1 65 4 80 A3B1C3D4 4.64
10 25∶1 75 5 70 A3B2C4D3 4.58
11 25∶1 85 2 60 A3B3C1D2 3.45
12 25∶1 95 3 50 A3B4C2D1 2.35
13 30∶1 65 5 60 A4B1C4D2 2.97
14 30∶1 75 4 50 A4B2C3D1 3.01
15 30∶1 85 3 80 A4B3C2D4 3.20
16 30∶1 95 2 70 A4B4C1D3 3.22
R 1.75 0.79 1.44 1.47
表2 常规法提取宽叶十万错多糖的L16(44)正交试验结果
(上接第10212页)
[32]COALLIER!ASCAHJ,IDZIAKEE.Interactionbetweenstreptococcus
lactisandAspergilusflavusonproductionofaflatoxin[J].Applied
andEnvironmentalMicrobiology,1985,49:163-167.
[33]KARUNARATNEA,WEZENBERGE,BULLERMANLB.Inhibition
ofgrowthandaflatoxinproductionbyLactobacilusspp.[J].Food
Prot,1991,53:230-236.
[34]徐进,冉陆,杨宝兰,等.乳杆菌抑制黄曲霉孢子萌发的研究[J].卫
生研究,2002,31(3):47-49.
[35]李志刚,杨宝兰.乳酸菌对黄曲霉毒素 B1吸附作用的研究[J].中国
食品卫生杂志,2003(15):212-215.
[36]KIMIKO Y,NAKAMURA M,HAMASAKIT.Enzymaticformation
ofG!groupaflatoxinandbiosyntheticelationshipbetweenG! and
B!groupaflatoxin[J].ApplEnvironMicrobio,1999,65:3867-3872.
[37]MATSUSHIMA K,CHANG PK,YU J,etal.Pre!terminationin
aflR ofAspergilussojae inhibitsaflatoxinbiosynthesis[J].Appl
MicrobiolBiotechmol,2001,55:585-589.
[38]CARYJW,EHRLICHKC,WRIGHTM,etal.GenerationofaflR
disruptionmutantsofAspergilusparasiticus[J].ApplMicrobiol
Biotechnol,2002,155:10.
安徽农业科学 2007年10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