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金匮要略》中预防乌头类方剂中毒方法浅谈



全 文 :· 1454 · 中华中医药杂志(原中国医药学报)2016年4月第31卷第4期 CJTCMP , April 2016, Vol . 31, No. 4
·研究报告·
《金匮要略》中预防乌头类方剂中毒方法浅谈
荣宝山1,韩雪梅1,麻春杰1,钱占红1,白雅雯1,丁鑫1,黄震洲2
( 1内蒙古医科大学中医学院,呼和浩特 010010;2呼和浩特市中蒙医院,呼和浩特 010030)
摘要: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对于乌头类有毒药物的应用非常广泛, 占总方剂数的近1/8。 包含了汤剂、
丸剂、散剂、煎剂等多剂型。由于其治疗量与中毒量接近,安全系数小,再加上用药习惯以及个体差异等原因,
所以在具体运用时,常根据患者体质的不同,先从小剂量开始服用,通过观察患者服药后的反应决定是否逐渐增
加药量的方法,最终达到“以知为度”的目的,使药效达到最佳的“暝眩反应”而不造成中毒。同时在入药时,
注重药物的炮制、煎煮、配伍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以最大限度的达到提高药效,减轻毒性和不良反应的目的。
关键词:金匮要略;减毒;乌头;乌头碱;方剂;方法;剂量;炮制;煎煮;配伍
Discussion on aconite prescription poisoning prevention in Synopsis of Golden Chamber
RONG Bao-shan1, HAN Xue-mei1, MA Chun-jie1, QIAN Zhan-hong1,
BAI Ya-wen1, DING Xin1, HUANG Zhen-zhou2
( 1College of TCM, Inner Mongolia Medical University, Hohhot 010010, China; 2The Mongolian Medicine and
TCM Hospital of Hohhot, Hohhot 010030, China )
Abstract: In Synopsis of Golden Chamber, ZHANG Zhong-jing has prescribed a great number of the aconite
prescriptions accouting for nearly one-eighth of the total prescriptions, which includes decoction, pills, powder and other
prescriptions. Due to the therapeutic dosage near to the toxic one, low safety coefficient, prescription habits as well as the
individual differences, low dosage of drugs has been suggested to be firstly taken to observe the response to drugs that will
determine whether to add the dosage or not. As a result, a maximal effi cacy will be achieved but on toxic effect. Additionally, the
processing, decoction and compatibility were considered into the aconite prescriptions, in order to extremly enhance the effi cacy
and reduce the toxicity and side effects.
Key words: Synopsis of Golden Chamber; Attenuated toxic effect; Aconite; Aconitine; Prescription; Method; Dosage;
Processing; Decoction; Compatibility of medicines
通讯作者:韩雪梅,内蒙古呼和浩特市金山开发区内蒙古医科大学中医学院,邮编:010010,电话:0471-6657595
E-mail:hanxuemeihaohao@sina.com
《金匮要略》为中医四大经典之一,是中医学子必修的主
干课程之一。该书前22篇,载方205首,其中含有乌头类方剂
(包括含草乌、川乌、制草乌、制川乌、附子、天雄等药物的方
剂,且排除重复者)26首,占总方剂数的近1/8。该部分内容散见
于第二、第五等十三篇之中。
乌头为毛茛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乌头Aconitum carmichaeli
Debx.的主根,分川乌与草乌两种。侧根叫附子。而不生幼根者
则名天雄。关于乌头、附子、天雄等的记载,最早见于《神农本
草经》,书中将乌头、附子、天雄并列于下品,俱为辛温有毒之
品。如“乌头味辛温⋯⋯其汁煎之,名射罔,杀禽兽”。正因为其
有毒,临床运用时需谨慎。本文将从以下几方面浅谈张仲景在
《金匮要略》中对于含乌头类方剂预防中毒的方法。
从小剂量开始服用
由于草乌、川乌、附子等均为同一植物的不同部位,故其
主要成分相似,均为乌头碱型生物碱。从临床经验及药理实验
测定看,生物碱为乌头、附子的生理活性物质,同时也是毒性物
质,尤其是二萜双酯型生物碱毒性最强,如乌头碱对人的致死
量为2-4mg,口服0.2mg即产生中毒症状,故其治疗量与中毒量
接近,安全系数小[1]。且由于用药习惯以及个体体质的差异等原
因,不同体质对药物的耐受性也不同,特别是如乌头这类药性
峻猛、有毒之品,更应从体质方面考虑,因人制宜。如明代李时
珍《本草纲目》中所载:“有人才服钱匕,即发躁不堪”;《神农
本草经》云:“若用毒药疗病,先起如添栗,病去即止,不去倍
之,不去十之,取去为度”。所以在实际运用乌头类方剂时,张
· 1455 ·中华中医药杂志(原中国医药学报)2016年4月第31卷第4期 CJTCMP , April 2016, Vol . 31, No. 4
仲景常根据患者体质的强弱,采用从小剂量开始,通过观察患
者服药后的反应决定是否逐渐增加药量的方法,最终达到“以
知为度”的目的,使药效达到最佳的“暝眩反应”而不造成中
毒。这样既可确保疗效,防止乌头碱中毒,又有利于摸索有效
的治疗量。如九痛丸的服药要求为“强人初服三丸,日三服;弱
者二丸”;大乌头煎的服药要求为“强人服七合,弱人服五合”;
瓜蒌瞿麦丸的服药要求为“上五味,末之,炼蜜丸梧子大,饮服
三丸,日三服;不知,增至七八丸,以小便利,腹中温为知”;抵
挡乌头桂枝汤的服药要求为“得一升后,初服二合;不知即服三
合,又不知,复加至五合。其知者,如醉状,得吐者,为中病”。
通过炮制减毒
中药的炮制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金匮要略》中,
对于含有毒性的乌头类药物的炮制亦非常重视,常用“炮、熬、
破、 咀”等方法来达到提高药效,降低毒性和不良反应的
作用。陶弘景总结说:凡用附子、乌头、天雄者,皆热灰微炮令
拆,勿过焦。
“炮”指在高温猛火的情况下,将药物在锅内翻动,多以破
为度,如附子用“炮、炮去皮”的方法。而“熬”亦是一种将药
物置于锅内加温干炒的方法,如大乌头煎中乌头的炮制方法即
为“熬,去皮”。这两种方法均属于火制之法。近代研究证明:附
子中有毒成分乌头碱性不稳定,可因高温而破坏。如叶定江等[2]
明确指出:在川乌炮制过程中,绝大部分双酯型乌头生物碱已
转化成毒性相对较小的单酯型乌头生物碱,若继续加热加压炮
制单酯型乌头生物碱将继续转化成毒性更小,几乎没有毒性的
胺醇类碱。叶强等[3]通过研究发现:附子炮制时,其所含总生物
碱、酯型生物碱、双酯型生物碱的含量均有所降低,从而证明
炮制确有减毒作用。
“ 咀”与“破”均为通过物理途径将药物粉碎的方法。
“ 咀”指将药物咬碎,“破”是用工具将药物破碎或切开。如
乌头汤中川乌的炮制方法即为“ 咀”,去桂加白术汤中附子的
炮制方法即为“炮去皮,破八片”。刘学湘等[4]通过实验发现:
草乌在煎煮过程中,乌头碱含量在0-2h内随着时间的延长而增
加,2h达最大值。并分析其原因可能是由于草乌为根类药材,质
地紧密,细胞间隙小,所含的生物碱成分较难溶出,故较短时
间内乌头碱成分不能有效地提出[4]。
通过煎煮减毒
由于古代不方便对于煎煮时间进行准确的计时,因而采用
控制加水量与煎出量之间的比例来掌握煎药时间。《金匮要略》
中对于药物煎煮时间的长短正是采用这种方式。经统计,《金匮
要略》中,含乌头类方剂加水量最多可达一斗,如竹叶汤加水量
即为一斗。最少的也有三升,如四逆汤、通脉四逆汤,但其所载
之乌头类药物(附子)均为生用,而有人经过总结认为:张仲景
对于急、重病常用生附子治疗,其煎煮时间短,而对于内伤杂病
或慢性病常用炮附子治疗,其煎煮时间较长。煎出量在一升至
三升之间,如去桂加白术汤,甘草附子汤等的煎出量。加水量与
煎出量之间的比例在2.5∶1到3.5∶1之间。傅文录[5]通过测算,张
仲景加水量(6升)与煎出量(3升)之间的比例在2∶1时,煎煮时
间即在40min左右;加水量(8升)与煎出量(3升)之间的比例在
2.7∶1时,煎煮时间即在50-60min左右。可见,张仲景对于乌头
类有毒药物的煎煮要求为“久煎”。具体时间最少40min以上。
煎煮时间的长短,决定了含乌头类方剂可能产生毒性的大小。现
代研究已经证明:乌头类药物中的主要毒性成分(乌头碱)经加
热(煎煮)可水解成毒性较低的乌头次碱和毒性很小的乌头原
碱。其毒性分别为乌头碱的1/200, 1/1 000,而其强心、止痛等作
用却不因煎煮时间的长短而受影响。因此,乌头久煎可减低毒
性而保留药效。如李学林等[6]通过实验发现:在煎煮0-4h的川乌
煎剂中,随煎煮时间延长,其有效成分总生物碱含量呈现上升
趋势,而主要毒性成分则呈现下降趋势。附子在煎煮时间至2h
时,附子中生物碱含量达最大值,但毒性却降低[7]。
通过配伍减毒
《金匮要略》中,出现在乌头类方剂中的药物合计44种,10
大类。按出现数量的多少,排于前4位的依次为蜂蜜>甘草>桂
枝>大枣。而从药物的分类看,排于前4位的依次为补益药(12
味)>清热药(8味)>解表药(7味)>利水渗湿药(4味)。所以
《金匮要略》中含乌头类的方剂中,常配伍甘草或蜂蜜等甘味
药。以蜂蜜、甘草等药味之甘,缓其药性之峻烈、减轻其毒性,
且能延长药效。正如明代《景岳全书》地总结:“以附子之性
急,得甘草而后缓;附子之性毒,得甘草而后解;附子之性走,
得甘草而后益心脾;附子之性散,得甘草而后调营卫”。现代药
理学研究也证明,甘草中所含的甘草黄酮能缓解乌附之毒[8]。蓝
娟等[9]研究发现:炙甘草配伍附子显著降低游离的双酯型乌头
类生物碱含量及肠道吸收率,同时促使各肠段对乌头类生物碱
无差异吸收,以达到其减毒缓释的作用。
此外,张少华等[10]通过实验发现,川乌与防己配伍能降低
川乌的毒性,刘朱岩等[11]通过实验以及临床研究发现,附子与
干姜、甘草、大黄、木通、生地黄配伍可达抑毒增效的双重效
应,何伟等[12]通过实验观察发现川乌与白芍配伍中白芍有解川
乌毒性的作用。随志刚等[13]通过实验观察发现:生附子分别与
甘草、大黄、干姜、白芍或人参共煎,3种双酯型生物碱都有不
同程度减少。张帆等[14]研究表明,麻黄、甘草和附子同时进行煎
煮能显著降低酯型生物碱的含量,降低附子的毒性。
总之,在《金匮要略》中,张仲景在没有现代科技辅助的情
况下,根据中医药的理论,通过实践,在充分发挥乌附类药效的
同时,通过多种手段,减轻其毒性。
· 1456 · 中华中医药杂志(原中国医药学报)2016年4月第31卷第4期 CJTCMP , April 2016, Vol . 31, No. 4
参 考 文 献
[1] 靳昌山,张晓芳,赵奇,等.乌头碱中毒致死2例.法医学杂志,
2011,27(2):153-154
[2] 叶定江,张世臣.中药炮制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6:248
[3] 叶强,郭一平,彭成.炮制方法对附子生物碱类成分的影响.
华西药学杂志,2013,28(3):275-277
[4] 刘学湘,严维维.不同煎煮时间内生草乌中乌头碱含量变化
研究.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3,20(9):47-48
[5] 傅文录.张仲景应用附子的经验.河南中医,2013,33(12):
2045-2049
[6] 李学林,陶继阳.川乌不同煎煮时间总生物碱与酯型生物碱
含量变化趋势对比.中国药房,2010,21(43):4099-4101
[7] 王飞娟,王燕,张爽.附子中生物碱的药理作用及不同煎煮时
间对其含量的影响.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7:55
[8] 裴妙荣,王世民,李晶.四逆汤中甘草对附子解毒作用的相关
性分析.中国中药杂志,1996,21(1):50-53
[9] 蓝娟,阿衣夏木·夏衣提,何雷萍,等.炙甘草配伍对附子水煎
液中乌头类生物碱的含量和离体肠吸收的影响.中国药科
大学学报,2012,43(5):430
[10] 张少华,秦林,王平.防己对川乌急性毒性实验的影响.中国基
层医药,2004,11(11):1281-1282
[11] 刘朱岩.附子与5种中药配伍抑毒增效研究.山东中医学院学
报,1996,20(6):381-385
[12] 何伟,王宁,秦林,等.川乌与白芍配伍前后乌头碱和芍药苷煎
出量的测定.中国药学杂志,2002,37(9):680-683
[13] 随志刚,陈明,刘志强,等.附子煎煮与配伍应用中乌头类生
物碱含量的变化及意义.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2009,35(2):
226-229
[14] 张帆,葛亮,哈木拉提·吾甫尔,等.黄附子甘草汤的不同配
伍方式对其毒性成分的影响.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1,17(6):
83-85
(收稿日期:2014年12月25日)
·研究报告·
人工栽培桑黄不同生长期主成分含量的动态变化
俞忠明1,董宇1,王娜妮1,马相锋2,寿旦1,李洪玉1
(1浙江省中医药研究院中药研究中心,杭州 310007;2杭州清正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杭州 311700)
摘要:目的:研究人工栽培桑黄不同生长期主要成分含量的变化,确定最佳采收期。方法:利用分光光度
仪,采用硫酸蒽酮法测定总多糖含量;HPLC法同时测定Inoscavin A和Hypholomine B的含量,通过多指标含量测定
比较不同样品的成分含量。结果:不同生长期的桑黄主要成分的含量变化趋势不同,其中总多糖与Inoscavin A的
含量均以5月12日(出菇22d)最高,分别为0.74%和0.16mg/g;而Hypholomine B的含量以6月12日(出菇53d)最
高,为0.59mg/g;亩产量以7月3日(出菇74d)最高,为0.35t。结论:人工栽培桑黄不同生长期的含量有一定的差
异,主成分含量监测引导下的采收期确定,将有利于桑黄的质量控制与开发利用。
关键词:桑黄;生长期;Inoscavin A;Hypholomine B
基金资助:中央财政补助地方科技基础条件专项,浙江省科技计划(No.2012F30027,No.2013F50021)
Study on dynamic changes in the main components of Phellinus igniarius during
different growing periods
YU Zhong-ming1, DONG Yu1, WANG Na-ni1, MA Xiang-feng2, SHOU Dan1, LI Hong-yu1
( 1Chinese Medicine Research Center, Zhejiang Institute of TCM, Hangzhou 310007, China; 2Hangzhou Qingzheng Biological
Technology Limited Company, Hangzhou 311700, China )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dynamic changes in the main components of Phellinus igniarius during different
growing periods, and to determine the optimal harvest time. Methods: The content of total polysaccharides was measured on the
spectrophotometer by the anthrone sulfuric acid method. The contents of Inoscavin A and Hypholomine B were measured by 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HPLC). The contents of main components were compared among the different Phellinus
igniarius by the dectection of multi-index. Results: The main componenets of Phellinus igniarius domenstrated various regularity
通讯作者:寿旦,浙江省杭州市天目山路132号浙江省中医药研究院中药研究中心,邮编:310007,电话:0571-88849089
E-mail:shoudanok@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