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伊乐藻和固定化细菌对富营养化水体中氮循环菌的影响



全 文 :收稿日期:2007-07-12
基金项目:国家教育部资助项目;国家科技部中澳合作项目
作者简介:常会庆(1974-),男 ,山西太谷人 , 博士 ,主要从事富营养化水体的生态修复机理研究。
伊乐藻和固定化细菌对富营养化水体中
氮循环菌的影响
常会庆1 , 2 ,丁学峰2 ,蔡景波2
(1.河南科技大学 农学院 , 河南 洛阳 471003;2.浙江大学 环境与资源学院 , 浙江 杭州 310029)
摘要:本试验研究了沉水植物伊乐藻(E lodea nut tal li i)和固定化微生物两者相结合对富营养化水
体和底泥中 4种菌群的氮循环微生物(氨化细菌 、亚硝化细菌 、硝化细菌 、反硝化细菌)分布的影响。
试验结果表明:种植沉水植物和接种固定化微生物无论对水体还是底泥都有利于 4种微生物数量
的增加 ,而且两者相结合的处理效果最为明显 。与对照组相比 ,除氨化细菌外 ,其余菌群都有 10 ~
100倍的增长 。虽然不同时期受环境因素的影响 ,各种群微生物变化并不一致 ,但总体上底泥中氮
循环微生物的分布多于水体。研究结果显示:优化种植水生植物和固定化微生物的镶嵌技术或许
是促进氮循环微生物增长 ,加速富营养化水体中氮素转化的有效手段 。
关键词:沉水植物;伊乐藻;固定化微生物;微生物分布
中图分类号:X1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268(2008)02-0052-05
Effects of Elodea nuttal lii and Immobilized Bacteria on the
Dis tribution of Nit rogen Cycling-Bacteria in Eutrophicated Water
CHANG Hui-qing1 , 2 ,DING Xue-feng2 ,CAI Jing-bo2
(1.Colleg e of Ag riculture , Henan Univer 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 log y , Luoyang 471003 , China;
2.College o f Env ir onment and Resource Science , Zhejiang Univer sity , Hangzhou 310029 , China)
Abstract:The paper studied the ef fects o f submerged macrophy te and immobilized bacte ria on the
distribution of four bacteria communities:ammonifying bacteria;nit rosobacteria;ni t robacteria
and deni t rifying bacteria in w ater column and sediment of eut rophicted w ater.The results show ed
that both planting subme rged macrophy te and inocula ting bacteria could benefi t the increase of
four communi ties , and combining use of the tw o factors gave the best the result.Compared wi th
CK , there w ere tenfold to hundredfo ld increase fo r all the bacteria except ammonifying bacteria.
Though the change o f four bacterial communi ties is no t identical w ith the time change , but as a
w ho le there w ere more nit rog en cycling-bacteria in sediment than in w ater body in the eutrophica-
ted w ater.The results suggested that planting submerged macrophy te and inoculating nit rogen cy-
cling bacteria may be a ef ficient approach for increasing the INCB and accele rat ing the nit rogen
translation.
Key words:Submerged macrophy te;Elodea nuttal li i;Immobilized bacteria;Bacteria distribution
  生物脱氮在各种处理系统中都包含了好氧硝化
和厌氧反硝化的过程 。除了溶解氧 、pH 和底物浓
度等的影响外 ,参与氮循环转化过程中的几种关键
微生物种群生长缓慢是一个最主要的制约氮素去除
·52·
2008年第 2期
DOI :10.15933/j.cnki.1004-3268.2008.02.002
效率的因素 ,例如硝化和亚硝化细菌 ,它们的世代时
间一般为 15 h ,而一些异养的微生物 ,它们的世代时
间一般为 20 ~ 40min ,因此生长缓慢的硝化微生物
由于对氧气和营养物质的弱竞争力导致生长不良或
被冲刷掉[ 1 , 2] 。
微生物固定化可以维持生长缓慢自养硝化细菌
高的细胞密度和防止冲刷 。另外由于自养硝化细菌
对低温的敏感性[ 3 ~ 5 ] ,也可以用固定化的方法来提
高它们对低温的忍受[ 6] ,并且固定化系统可以提供
对有毒物质的保护[ 7] ,其中共同固定自养的硝化和
异养反硝化细菌已经在废水处理中被应用[ 8] ,由于
固定化载体具有好氧的表层和厌氧的亚层可以分别
为硝化细菌和反硝化细菌提供适合的生存环境 ,生
境分离可以在同一个载体中建立[ 4 , 5] ,这样硝化和
反硝化作用便可以在同一个载体中进行 。
沉水植物在水体养分的平衡中扮演着重要的作
用 ,它们的存在会对硝化和反硝化细菌以及其他微
生物的分布产生影响 。因此 ,本试验研究了生长较
快而且在水产方面具有较高营养价值的沉水植物伊
乐藻与固定化氮循环微生物结合对富营养化水体和
底泥中氨化菌细菌 、亚硝化细菌 、硝化细菌和反硝化
细菌分布的影响 ,以此来估计它们对氮平衡的影响 ,
以及它们对硝化和反硝作用和氮素的转化的重要
作用 。
1 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设计
试验设在华家池富营养化水体生态修复平台工
作站 ,试验重复 2次 ,设 4个处理:①对照 ,水体不加
沉水植物伊乐藻和固定化微生物(CK);②加固定化
微生物(M);③加沉水植物伊乐藻(S);④加固定化
微生物和沉水植物伊乐藻(SM)。试验在面积为
25m2 ,水深为 2m 围隔小区中进行 。试验时间从
2005年 2 月 1日到 4月 1日 ,在试验开始 、中间和
结束时测定水体和底泥的菌数 。由于固定化微生物
需要每隔 10 d进行接种 ,时间间隔短会由于刚刚接
种微生物影响数据的准确性 ,因此 ,选择了每隔 20 d
取样测定 。
1.2 试验材料
1.2.1 水生植物伊乐藻 取自东太湖 ,首先让其在
试验区驯养约 10 d ,然后在每个小区中用竹叉均匀
的把 10 kg 的伊乐藻栽入水体的底泥中 。
1.2.2 固定化聚合物载体材料的制备 采用亲水
性的玻璃态单体丙烯酸羟乙酯 2 -Hydroxye thyl
acry late(HEA)(日本 Shin N akamura 化学有限公
司产品 、聚合级),加入一定量的蒸馏水 ,用振荡器充
分混合 ,充氮气后在-78℃(乙醇-干冰)低温条件
下 ,用适当剂量的60 Co-γ射线辐照后聚合形成聚
合物[ 9] 。
1.2.3 微生物固定化[ 9]  微生物由 4种菌群 ,即氨
化细菌 、硝化细菌 、亚硝化细菌 、反硝化细菌组成。
固定化载体 poly(HEA)用合成废水浸泡 ,在 28℃
条件下振荡 24 h ,并交换 3次 ,使合成废水充分进入
膨胀后的固定化载体内部 ,然后在载体中加入适量
分别经 4 000 r/min , 4℃下离心 20min 后所得到的
氨化细菌 、硝化细菌 、亚硝化细菌和反硝化细菌 ,在
28℃条件下振荡 24 h 、静置 48 h ,使氨化细菌 、硝化
细菌 、亚硝化细菌和反硝化细菌交替在有氧条件及
厌氧条件下(对于厌氧条件的控制主要是在固定化
载体中通入高纯 N 2 ,通气量为 0.1 ~ 0.2 L/min ,连
续充气 24 h ,保持溶解氧在 0.7mg/L 以下 ,以达到
厌氧目的)吸附于固定化载体表面并通过增殖进入
充满合成废水的具有良好微孔生长环境的聚合物载
体 poly(HEA)内部 ,使之被固定化 。
1.2.4 固定化微生物 各处理取相同重量培养好
的氮循环细菌的载体 , 放入孔径为 0.5mm ×
0.5mm的网兜中 ,并把袋口封紧 。然后把网兜放入
篮筐 ,使其悬浮在水面下 30 cm 处 ,每小区放 1袋 ,
每隔 10 d要重新换菌种 ,从试验开始到试验结束分
别 3次在水体和底泥中取样 ,立即在低温保存 ,在实
验室测量 4种菌群的微生物数量 ,4次重复。
1.3 氮循环细菌的测定(MPN)[ 10]
用 MPN 法测定水样及底泥中的细菌数 。分别
配制氨化细菌 、亚硝化细菌 、硝化细菌和反硝化细菌
液体培养基 ,取待测水样 9mL 于装有液体培养基
的 L 150mm ×DI15mm 试管中 ,并将 L 30mm ×
DI5mm 的小指管分别倒置装有反硝化和氨化细菌
培养基的每支试管中 ,加塞 ,在 121℃下灭菌 30min
备用。每个水样作 6 ~ 7 个 10 倍系列稀释 ,每支试
管中接种水样和稀释水样各 1mL ,每一稀释度做 5
个平行 。采底泥 10 g ,置于盛有 90mL 无菌水的锥
形瓶中 ,即稀释 10倍 ,然后用无菌移液管(每种稀释
度换用一支移液管)依次稀释成 10-2 , 10-3 , 10-4 ,
…悬液 。每支试管中接种水样各 1mL ,每一稀释度
5个平行。在(28±1)℃条件下 ,氨化细菌 、反硝化
细菌培养 15 d ,硝化和亚硝化细菌培养 20 d ,以红色
石蕊试纸 、纳氏试剂 、格里斯试剂 、二苯胺试剂 、硫酸
亚铁试剂等检测各种形态氮的产生消失情况 ,并定
·53·
河南农业科学
期观测发酵管内发酵 、产气情况 ,查 MPN 表 ,用下
式计算样品中细菌数:1mL(g)样品中菌数=菌近
似值×数量指标第 1 位数的稀释倍数 ,且结果取细
菌数的常用对数作图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2.1 沉水植物和固定化微生物对富营养化水体和
底泥中氨化细菌数的影响
从图 1可以看出 ,底泥中氨化细菌的数量基本
维持在 105 ~ 106 个/g 之间 ,而且各处理氨化细菌
有相同的变化趋势 ,但是接种微生物的处理 M 和
SM 与对照相比 ,都能明显增加底泥中氨化细菌数
量 ,这说明接种微生物有利于底泥中氨化细菌数量
的增加。另外 ,当水体中种植沉水植物伊乐藻以后 ,
在其根际附近会分泌出有机物质 ,增加的有机氮可
为氨化菌提供生长的氮源 ,所以沉水植物的存在也
会增加底泥中氨化菌的数量。
由图 2可看出 ,氨化细菌在水体中的变化趋势
与底泥中有所不同 ,说明底泥和水体对氨化细菌来
说 ,生长环境有很大的区别 ,所以对氨化细菌数量变
化的影响也不一致。底泥中氨化细菌的平均数量要
图 1 底泥中氨化细菌的变化
图 2 水体中氨化细菌的变化
比水体中高 10倍 ,这说明底泥与水体相比更适合氨
化细菌的生长。接种微生物同样会增加水体中氨化
细菌数量。虽然种植沉水植物也能增加氨化细菌的
数量 ,但是与对照相比没有明显的差别 ,这说明沉水
植物对水体中氨化细菌的影响没有对底泥中氨化细
菌的影响那样明显 。
2.2 沉水植物和固定化微生物对富营养化水体和
底泥中亚硝化细菌数的影响
由图 3可以看出 ,处理 M ,S ,SM 底泥中亚硝化
细菌的数量都比对照有明显的增加 。SM 处理的亚
硝化细菌数量最多 ,在 104 ~ 104.5个/g 之间。因为
接种微生物不但会增加底泥中亚硝化细菌的数量 ,
而且种植沉水植物由于其根系可以分泌氧或提供铵
氮等原因 ,都为底泥中亚硝化细菌的数量增加提供
了条件 。沉水植物表面也可以作为亚硝化细菌吸附
的载体 ,Hamm[ 11 , 12] 等的研究表明 ,亚硝化细菌可
以在沉水植物表面生长繁殖。因此 ,沉水植物处理
的亚硝化细菌的数量较对照高。水体中对照的亚硝
化细菌几乎保持在 101.5个/mL 左右(图 4),而底泥
中在 102.5 ~ 103 个/g 左右 。
图 3 底泥中亚硝化细菌的变化
图 4 水体中亚硝化细菌的变化
·54·
2008年第 2期
2.3 沉水植物和固定化微生物对富营养化水体和
底泥中硝化细菌数的影响
由图 5 、图 6可看出 ,在底泥和水体中的硝化细
菌与亚硝化细菌几乎都在相同的数量之间变化 ,分
别为 102.5 ~ 104.5个/g 和 101.5 ~ 103.5个/mL。Abe-
lio vich[ 13] 在废水塘用异硫氰酸荧光素标记抗体对
两种菌群的计数结果也表明 ,它们的数量有相同的
水平 ,这说明两种菌群的微生物对周围的环境有较
为一致的生理反应 。接种微生物的处理与对照相
比 ,底泥中硝化细菌的数量明显增加。种植沉水植
物伊乐藻和对照相比 ,底泥的硝化细菌数量也增加 ,
而且底泥中的硝化细菌比水体中高 10 倍左右 。
Matulew ich 等[ 14]研究也认为 ,硝化细菌更易定殖于
沉水植物的根部 ,除伊乐藻处理外 ,其他 3个处理硝
化细菌都随时间的变化呈增加的趋势。水体中硝化
细菌主要吸附在悬浮的颗粒和载体上面 ,伊乐藻的
表面也会有硝化细菌的吸附 ,水体中 SM 处理硝化
细菌数与其他 3个处理相比有明显的增加 ,而其他
3个处理的硝化细菌数在试验结束时已经十分接
近。
图 5 底泥中硝化细菌的变化
图 6 水体中硝化细菌的变化
2.4 沉水植物和固定化微生物对富营养化水体和
底泥中反硝化细菌数的影响
由图 7可以看出 ,不同时期各个处理中反硝化
细菌的变化规律亦不同 ,但总体上还是接种固定化
氮循环细菌的处理会明显增加底泥中的反硝化细菌
的数量 ,而且种植沉水植物会为反硝化细菌提供更
多的有机碳源 ,因为反硝化细菌的增长需要较高的
C/N 比。从试验的中后期看 ,底泥和水体中反硝化
细菌之间的差异并不太大。从水体中反硝化细菌的
变化看(图 8):试验的前中期 ,处理 M 的反硝化细
菌数较处理 S 高 10倍左右 ,而试验结束时 ,则为处
理 S 高于处理 M 。对照的反硝化细菌无论在底泥
和水体中变化都比较小 ,其数量分别在 102.5个/g 左
右和 101.5 ~ 102 个/mL 之间 ,这说明在试验期间反
硝化细菌受外界的干扰并不大。
图 7 底泥中反硝化细菌的变化
图 8 水体中反硝化细菌的变化
3 结论与讨论
试验结果表明 ,种植沉水植物和接种固定化氮
循环菌均增加富营养化水体和底泥中氨化细菌 、亚
硝化细菌 、硝化细菌和反硝化细菌的数量 ,除氨化细
菌外 ,一般增加 10 ~ 100 倍 ,而且 ,各种菌群的微生
物变化趋势并不相同。与水体相比 ,底泥是更适合
氮循环微生物生长繁殖的场所 。因此 ,研究它们的
分布变化势必对氮素在富营养化生态体系中如何转
化会有更深入的了解。本试验的时间相对较短 ,而
研究富营养化水体中各中氮循环菌分布的长期变化
是必要的 ,这可以有助于了解它们对氮循环所起作
用的规律性 。对于固定化氮循环菌载体材料和微生
·55·
河南农业科学
物以及与不同水生植物镶嵌的效果及其协同效应机
理有待进一步研究。
虽然从微生物的数量可以直接反映出不同处理
的作用效果 ,但微生物生长也会受到环境中其他各
种因子的影响 ,比如溶解氧 ,温度等 。因此 ,在测定
菌数时兼顾其他环境因子的影响亦会使我们更好地
掌握和了解它们的分布和生长情况 ,为以原位水体
中氮素的去除提供理论借鉴 。在富营养化水体中 ,
硝化和反硝化作用在转变氮素化合物方面起着重要
的作用[ 15] 。虽然 MPN法可以直接用来分析自然水
体中氮循环菌的数量 ,但其培养条件并不是最优
的[ 16] ,因此 ,结合抗体或 rRNA 寡核苷酸探针技术
的原位分析 ,可以更加准确地对氮循环菌的分布进
行描述。
参考文献:
[ 1]  Figueroa L A , Silve rstein J.The effect o f pa rticulate
or ganic matter on biofilm nit rification[ J] .Water Envi-
ronment Resea rch , 1992 , 64:728-733.
[ 2]  Wijffels R H , T ramper J.Possibilitie s o f nitrification
with immobilized cells in w aste-w ater t reatment:model
or practical sy stem [ J] .Wat Sci Tech , 1993 , 27:233-
240.
[ 3]  Jones R D ,H ood M A.Effects o f temperature , pH , sa-
linity , and inor ganic nitr ogen on the rate o f ammonium
ox idation by nitrifie rs iso lated from w etland env ir on-
ments[ J] .Microbio l Ecol , 1980 , 6:339-347.
[ 4]  Kuro saw a H , Tanaka H .Advances in immobilized cell
culture:development of a co-immobilized mixed culture
sy stem of aerobic and anaerobic micro-o rg anisms[ J] .
Proce ss Biochem Int , 1990 , 25:189-196.
[ 5]  L ln Y F , Chen K C.Denitrification and me thanogenesis
in a co-immobilized mixed culture sy stem[ J] .Wat Res ,
1995 , 29:35-43.
[ 6]  Furukawa K , Ike A , Fujita M.Preparation of marine nitrif-
ying sludge[ J] .J Ferment Technol , 1993 , 76:134-139.
[ 7]  H anaki K , Hirunmasuw an S , Matsuo T.P ro tection o f
methanogenic bacteria from low pH and to xic materials
by immobilization using poly viny l alcohol [ J] .Wat
Res , 1994 , 28:877-885.
[ 8]  Kokufuta E , Yukishig e M , Nakamura I.Coimmobiliz&
on of Nitrosomonas europaea and Paracoccus denitrijcans
cells using poly electroly te complex-stabilized calcium alg i-
nate gel[ J] .J Ferment Technol , 1987 , 65:659-664.
[ 9]  李正魁 , 濮培民.秋冬季环境下固定化氮循环细菌净化
湖泊水体氮污染动态模拟[ J] .湖泊科学 , 2002 , 12(4):
321-326.
[ 10]  陈绍铭 ,郑福寿.水生生物学实验法[ M] .北京:海洋
出版社 , 1985:81-86 , 227-241.
[ 11]  Eighmy T T , Bishop P L.Distribution and role of bacteri-
al nitrifying populations in nitrogen removal in aquatic
treatment sy stems[ J] .Water Res , 1989 , 23:947-955.
[ 12]  H amm A.Studie ǜ be r W irkungen und Qualit¨a tsziele
von Na¨ hrstoffen in F lieβ gew a¨ ssern[ M ] .Akademia
Sank t , 1991.
[ 13]  Abelio vich A.Nit rifying bacteria in w astewater reser-
voirs[ J] .Appl Envir M icrobiol , 1987 , 53:754-760.
[ 14]  Matulew ich V A , Finstin M S.Dist ribution of auto-
trophic nitrifying bacteria in a polluted river(the Pas-
saic)[ J] .Appl and Env ir on M icrobio , 1978 , 35(1):
67-71.
[ 15]  Korner S.Nutrient and oxygen balance o f a highly
po lluted treated sewage channel w ith special reg ard
to the submerged macrophy tes[ J] .Acta Hydrochim
Hydrobio l , 1997 , 25:34-40.
[ 16]  Belse r L W.Population eco log y of nitrifying bacteria
[ J] .Annu Rev M icrobio l , 1979 , 33:309-333.
(上接第 51页)
[ 11]  Hedges J I.Polymeriza tion o f humic substance s in nat-
ura l env ir onments[ M ] ∥.F rimmel F H , Christman R
F.Humic substances and their ro le in the environ-
ment.Chichester , UK , John Wiley and Sons L td ,
1988:45-58.
[ 12]  张电学 ,韩志卿 , 王秋兵.长期不同施肥制度下土壤有
机质质量动态变化规律[ J] .土壤通报 , 2007 , 38(2):
251-255.
[ 13]  肖伟伟 , 范晓晖 , 杨林章 , 等.长期施肥对黄土旱塬黑
炉土有机氮和有机碳的影响.[ 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
2007 , 26(2):672-675.
[ 14]  Gregorich E G , Eller t B H , Brury C F , et al.Fertilization
effects on soil organic matter turnover and corn residue C
storage[ J] .Soil Sci Soc Am , 1996 , 60:472-476.
[ 15]  Kanchikerima th M , Singh D.Soil o rganic matter and
biological prope rties after 26 year s o f maize-w heat-
cow pea cropping as affec ted by manure and fer tiliza-
tion in a Cambisol in semiarid region o f India [ J] .
Agriculture , Ecosystems and Envir onment , 2001 , 86:
155-162.
·56·
2008年第 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