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2种德国鸢尾的干物质积累及吸肥特性



全 文 :第 41 卷 第 2 期 东 北 林 业 大 学 学 报 Vol. 41 No. 2
2013 年 2 月 JOURNAL OF NORTHEAST FORESTRY UNIVERSITY Feb. 2013
1)吉林省科技支撑项目(20100259)。
第一作者简介:王文强,男,1985 年 9 月生,吉林农业大学园艺
学院,硕士研究生。
通信作者:董然,吉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教授。E - mail:
Dongr999@ 163. com。
收稿日期:2012 年 6 月 7 日。
责任编辑:戴芳天。
2 种德国鸢尾的干物质积累及吸肥特性1)
王文强 董 然
(吉林农业大学,长春,130118)
摘 要 以 2种德国鸢尾血石、白与黄为对象,对各器官的干物质积累、养分吸收和分配规律进行比较。结果表
明:2种鸢尾植株干物质积累均呈 S形曲线,总积累量:白与黄>血石,这与 2 个品种的株型特点一致;白与黄和血石
的干物质积累的旺盛期均在营养生长期,分别占生育期总干物质积累的 52. 38%和 52. 52%;2个品种各器官氮、磷钾
养分积累差别比较大,但在同一品种中氮、磷、钾养分积累量均表现为钾>氮>磷;2 品种对氮磷钾的积累利用情况差
异明显,血石养分积累与利用主要在花期和营养生长期,白与黄养分积累与利用则主要在春花期与秋花期,因此建议
2种鸢尾采用合理的氮磷钾施肥时间:血石应在现蕾期之前与花期之后,白与黄应在 2个现蕾期之前。
关键词 德国鸢尾;干物质积累;吸肥规律
分类号 S688. 9
Dry Matter Accumulation and Nutrient Uptake Characteristics of Two Kinds of Iris germanica /Wang Wenqiang,
Dong Ran(Jili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Changchun 130118,P. R. China)/ / Journal of Northeast Forestry University. -
2013,41(2). -70 ~ 73,79
An experiment was conducted to study the difference of the dry matter accumulation,nutrient uptake and the distribu-
tion law of two kinds of the Iris germanica,‘bloodstone’and‘white and yellow’.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dry matter
accumulation of two kinds of the Iris germanica appeares S-type curve,and‘white and yellow’>‘bloodstone’in agree-
ment of different plant type. The highest dry matter accumulation contents of‘white and yellow’and‘bloodstone’take up
52. 38% and 52. 52% of total nutrition in the vegetative period,respectively. There i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nutrient accumulation in two species,but the nutrient accumulation shows as K>N>P in the same species. Two kinds of I.
germanica hav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accumulation and uptake. ‘Bloodstone’accumulates nutrient mainly in the flo-
rescence and vegetative period. ‘White and yellow’accumulates nutrient mainly in the spring flower period and autumn
flower period. Therefore,we should determine the reasonable fertilization time. ‘Bloodstone’should be fertilized before
squaring period and after florescence,and‘white and yellow’should be fertilized before two squaring periods.
Keywords Iris germanica;Dry matter accumulation;Nutrient uptake law
德国鸢尾(Iris Germanica)为鸢尾科多年生草本
花卉,该属植物全世界有 360 余种,目前园艺品种达
2 万余个,并以每年近 700 个品种的速度增加[1-2]。
德国鸢尾是目前园林绿化中应用比较广泛的鸢尾品
种,具有花大型好、花色丰富、抗逆性强、花期及绿期
长等特点,多季开花品种近年陆续引入国内,在园林
中应用形式趋向于多样化。
国内外有关植物营养方面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大
田作物[3-6]和中药材植物[7-10]上,对花卉的研究比
较少;关于德国鸢尾的研究,目前国内外主要集中在
化学成分分析、育种、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及分类学等
方面[11-15],对干物质积累及其吸肥特性的研究未见
报道。
笔者研究了 2 种德国鸢尾吸肥规律,探讨在露
地栽培条件下的干物质积累及其 N、P、K 养分吸收
和分配规律,比较单季开花与两季开花品种间吸肥
特性,旨在为德国鸢尾的优质栽培和科学施肥提供
论理依据和参考。
1 实验地概况
实验地点位于吉林农业大学园林教学基地,
125°4144. 9″E,43°8083. 4″N,地处吉林省长春市净
月开发区。该区地处湿润区向亚干旱区的过渡地
带,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其春季干燥多风,夏季温热
多雨,秋季晴朗温差大,冬季漫长较寒冷,年平均气
温 4. 6 ℃,夏季 7 月份最高温度 39. 5 ℃,冬季 1 月
份最低温度-39. 8 ℃,全年温差大,年平均降水量为
567. 0 mm。无霜期 135 ~145 d,年平均蒸发量 1 200 ~
1 500 mm。风以偏西风频率居多,主要在春季,次数
不等。
2 材料与方法
2. 1 材料
供试材料:德国鸢尾血石 (Iris Germanica
‘Bloodstone’)和白与黄(Iris Germanica‘white and
yellow’)2 个品种。2008 年 4 月从中国科学院北京
植物研究所引入,定植在园林基地,植物行距为 30
cm×20 cm,经 3 a 露地引种栽培,长势良好,正常开
花,并可安全越冬。
血石株高 15 ~ 30 cm,是典型的矮生品种,花紫
红色,垂瓣上部呈现暗红色,髯毛紫色,为春季开花
品种。白与黄株高 60 ~ 90 cm,属于高型品种,花淡
黄色,垂瓣边缘呈浅蓝色晕,髯毛黄色、两侧附有大
量褐色斑点,为春秋两季开花品种。
供试土壤性质:pH值为 6. 41、有机质质量分数
7. 68 g·kg-1、碱解氮质量分数 138. 24 μg·g-1、速效
磷质量分数 42. 37 μg·g-1、速效钾质量分数 262. 34
μg·g-1。
2. 2 样品采集及测定
样品采集:生育期内采样,间隔时间 15 d,每次
采样具体时间为早上 9 时,取样时去除边行随机选
3 株,将整个植株带根挖出,分别将须根、根茎、叶、
花葶、花各部立即分开,洗净,于 105 ℃杀青 30 min,
60 ℃恒温烘干称质量,粉碎过 40 目筛备用。
测定方法:H2SO4-H2O2 消煮,全氮质量分数用
凯氏定氮仪测定法,全磷质量分数用钒钼黄比色法
测定,全钾质量分数火焰光度法测定[16]。采用 Ex-
cel2003、SPSS17. 0 分析软件进行数据处理,Sigma-
Plot12. 0 作图。
3 结果与分析
3. 1 干物质积累量动态变化
从表 1 可见,生育期内 2 种鸢尾总干物质积累
量均呈 S型曲线,其中出苗期 2 品种总干物质积累
量均较小,分别占整个生育期的 5. 33%和 0. 35%;
花期总干物质积累量均开始上升,其中血石积累速
率达到整个生育期的最大值:0. 07 g·株-1·d-1,花
期后至倒秧前的营养生长期总干物质积累量占整个
生育期累计干物质积累量的 52. 38%;白与黄积累
速率最大值出现在秋花期,积累速率达到 0. 16 g·
株-1·d-1,春花后至秋花前的营养生长期总干物质
积累量占整个生育期累计干物质积累量的
52. 51%。进入枯萎期,血石总干物质积累继续缓慢
上升,而白与黄则稍有下降。生育期内血石总干物
质积累表现为:营养生长期>花期>枯萎期>出苗期;
白与黄总干物质积累表现为:营养生长期>春花期>
秋花期>枯萎期>出苗期。
表 1 血石、白与黄干物质积累量动态变化
品 种 生长发育期
干物质积累量 / g·株-1
叶 根茎 须根 花 花葶 总干质量
血 石 出苗期 4 月 30 日—5月 15 日 1. 10±0. 42 2. 08±0. 49 0. 27±0. 09 3. 45±0. 33
1. 64±0. 30 2. 08±0. 23 0. 24±0. 48 3. 95±0. 34
花期 5 月 30 日—6月 15 日 1. 44±0. 41 2. 07±0. 10 0. 26±0. 37 0. 13±0. 33 0. 50±0. 13 4. 41±0. 24
3. 29±0. 75 1. 46±0. 05 0. 34±0. 07 0. 13±0. 18 0. 82±0. 25 6. 05±0. 23
营养生长期 6 月 30 日—9月 15 日 5. 28±0. 31 1. 65±0. 14 0. 45±0. 83 7. 38±0. 45
6. 14±0. 40 2. 91±0. 13 0. 67±0. 04 9. 73±0. 17
4. 65±0. 40 4. 77±0. 21 0. 73±0. 16 10. 15±0. 27
5. 65±0. 99 3. 12±0. 06 1. 42±0. 55 10. 19±0. 19
3. 65±0. 14 4. 42±0. 33 2. 24±0. 25 10. 30±0. 43
5. 96±0. 07 4. 08±0. 58 0. 95±0. 33 10. 99±0. 15
枯萎期 9 月 30 日—10 月 15 日 5. 22±0. 70 6. 16±0. 24 0. 77±0. 18 12. 16±0. 51
4. 03±0. 21 7. 97±0. 23 0. 87±0. 16 12. 88±0. 19
白与黄 出苗期 4 月 30 日—5月 15 日 2. 04±0. 23 3. 16±0. 25 0. 19±0. 44 5. 39±0. 35
2. 21±0. 16 3. 07±0. 14 0. 22±0. 35 5. 50±0. 26
春花期 5 月 30 日—6月 15 日 2. 07±0. 06 3. 96±0. 22 0. 33±0. 26 0. 54±0. 21 1. 49±0. 16 8. 39±0. 18
3. 66±0. 26 3. 88±0. 13 0. 29±0. 17 1. 04±0. 54 2. 49±0. 19 11. 36±0. 31
营养生长期 6 月 30 日—8月 30 日 9. 16±0. 04 1. 42±0. 16 0. 89±0. 46 11. 47±0. 22
8. 20±0. 24 2. 41±0. 62 0. 96±0. 45 11. 57±0. 47
9. 27±0. 56 1. 86±0. 42 2. 10±0. 45 13. 22±0. 45
12. 63±0. 52 2. 23±0. 64 1. 94±0. 13 16. 80±0. 42
12. 55±0. 32 6. 04±0. 14 2. 83±0. 32 2. 32±0. 27 3. 49±0. 20 27. 22±0. 28
秋花期 9 月 15 日 15. 49±0. 12 7. 91±0. 44 2. 97±0. 47 2. 33±0. 33 3. 27±0. 43 31. 97±0. 36
枯萎期 9 月 30 日—10 月 15 日 20. 10±0. 23 11. 54±0. 28 3. 67±0. 62 35. 31±0. 31
19. 25±0. 33 12. 24±0. 26 4. 11±0. 23 35. 60±0. 28
血石须根干物质积累在整个生育期变化不大,
只是在 9 月中旬略有上升;根茎干物质积累变化近
似 W型;叶干物质积累变化较为复杂,整体变化趋
势为先上升后下降。白与黄须根干物质积累在整个
生育期也变化不大;根茎干物质积累变化则呈先下
降后上升的趋势;叶干物质积累变化整体上与总干
物质积累变化一致,这与叶在整株干物质积累中所
占比例很高有关。在整个生育期内,血石叶与根茎
17第 2 期 王文强等:2 种德国鸢尾的干物质积累及吸肥特性
中的干物质积累量一直呈现交替变化,可能与形成
新的根茎和根茎苗不断生长有关;白与黄则表现为,
春花后,叶中干物质量一直大于根茎中干物质量,可
能是养分主要用于秋花花芽的形成,而未有新根茎
产生引起的。
3. 2 氮磷钾养分积累动态变化
3. 2. 1 2 种鸢尾氮素积累分配的动态规律
氮是植物生长的必需养分,在植物光合系统中
占有重要作用,是植物体内维生素和能量系统的组
成部分。由表 2 可以看出,血石出苗期各器官氮积
累量比较低,进入花期后叶中的氮积累量开始上升,
根茎和须根中的氮积累量下降或变化不大,说明此
时氮养分主要从地下转移到地上,用于光合作用;营
养生长期,叶中的氮积累量开始上下浮动,根茎中氮
积累量则开始持续上升,可能与此时植株开始进行
分蘖或长出新芽有关,须根氮养分积累在 8 月 30 日
达到最大值,为 35. 25 mg /株;枯萎期,叶中氮积累
量开始迅速下降,根茎中则继续上升,虽然须根中氮
积累也呈下降趋势,但是植株整体养分流向为由地
上转移到地下。白与黄氮养分积累变化与血石比较
类似,不过在营养生长期,叶中氮养分积累量并没有
出现上下浮动的变化,可能此时植株在为开秋花积
累养分;枯萎期白与黄叶与根茎中氮积累变化也与
血石不同,两器官均表现为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具
体原因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表 2 血石、白与黄不同时期各器官氮养分分配规律
品 种 取样日期
氮养分积累量 /mg·株-1
叶积累量 根茎积累量 须根积累量 花积累量 花葶积累量
血 石 4月 30日 45. 45±0. 17 40. 86±0. 24 5. 97±0. 26
5月 15日 48. 60±0. 37 32. 41±0. 34 5. 59±0. 72
5月 30日 40. 64±0. 09 24. 45±0. 31 4. 61±0. 70 3. 66±0. 21 11. 70±0. 14
6月 15日 78. 57±0. 23 16. 44±0. 24 6. 16±1. 04 3. 64±0. 10 17. 94±0. 30
6月 30日 110. 99±0. 12 18. 76±0. 23 9. 24±0. 81
7月 15日 139. 40±0. 37 45. 52±0. 51 12. 38±0. 14
7月 30日 111. 98±0. 41 79. 77±0. 43 13. 89±0. 52
8月 15日 144. 59±0. 15 68. 35±0. 34 26. 50±0. 45
8月 30日 91. 71±0. 33 98. 18±0. 34 35. 25±0. 53
9月 15日 133. 29±0. 17 95. 14±0. 07 14. 20±0. 26
9月 30日 98. 62±0. 32 161. 58±0. 36 12. 60±0. 73
10月 15日 68. 07±0. 14 212. 91±0. 25 8. 78±0. 32
白与黄 4月 30日 69. 84±0. 32 73. 90±0. 23 2. 96±0. 35
5月 15日 66. 26±0. 22 78. 04±0. 42 2. 55±0. 72
5月 30日 55. 11±0. 51 62. 93±0. 54 4. 29±0. 42 13. 09±0. 09 26. 94±0. 32
6月 15日 71. 27±0. 16 41. 65±0. 23 3. 82±0. 25 24. 54±0. 12 39. 18±0. 16
6月 30日 171. 70±0. 33 19. 90±0. 43 18. 18±0. 56
7月 15日 184. 29±0. 21 31. 27±0. 19 19. 65±0. 50
7月 30日 266. 73±0. 28 34. 16±0. 14 44. 49±0. 62
8月 15日 360. 06±0. 21 43. 55±0. 16 38. 21±0. 21
8月 30日 303. 55±0. 44 143. 90±0. 71 50. 32±0. 15 59. 37±0. 17 56. 53±0. 04
9月 15日 332. 60±0. 51 168. 93±0. 62 50. 68±0. 23 60. 07±0. 20 48. 56±0. 24
9月 30日 395. 21±0. 43 244. 83±0. 25 60. 83±0. 37
10月 15日 307. 94±0. 33 215. 61±0. 23 64. 97±0. 83
3. 2. 2 2 种鸢尾磷积累动态分配规律
磷在植物体内参与多种代谢过程,施磷对分蘖、
分枝以及根系生长都有良好作用。由表 3 可知,血
石生育期内各器官中磷养分质量分数起伏比较大,
叶磷积累呈先升后降趋势,根茎基本呈下降趋势,须
根则变化不大;花后叶中磷质量分数迅速上升,至 6
月 30 日达到高峰,磷质量分数 74. 2%,之后才开始
下降,而根茎中积累量则仍然呈下降趋势,说明此时
流向为地下到地上;营养生长期之后叶和根茎中磷
积累量变化比较复杂,叶在 8 月 15 日与 9 月 15 日
有 2 个积累高峰,根茎在 7 月 30 日与 8 月 30 日有 2
个积累高峰,此时养分流向比较复杂,具体原因需要
进一步探究。白与黄中磷养分积累变化较明显,出
苗期各器官中积累量均比较低,春花期之后,叶中含
量开始迅速上升,根茎中则一直下降,此时磷养分主
要由地下转移到地上;到了秋花期之后,叶中磷养分
积累开始下降,根茎中则开始上升,说明此时磷养分
主要由地上转移到地下。
表 3 血石、白与黄不同时期各器官磷养分分配规律
品 种 取样日期
磷养分积累量 /mg·株-1
叶积累量 根茎积累量 须根积累量 花积累量 花葶积累量
血 石 4月 30 5. 75±0. 24 6. 68±0. 35 0. 46±0. 22
5月 15 7. 77±0. 73 3. 09±0. 45 0. 46±0. 62
5月 30 3. 82±0. 02 3. 05±0. 42 0. 49±0. 23 0. 67±0. 73 1. 36±0. 33
6月 15 8. 60±0. 45 2. 41±0. 31 0. 65±0. 23 0. 67±0. 52 2. 34±0. 57
6月 30 11. 90±0. 26 3. 29±0. 11 0. 85±0. 41
7月 15 13. 95±0. 56 5. 91±0. 42 1. 28±0. 61
7月 30 13. 72±0. 40 11. 71±0. 48 1. 28±0. 34
8月 15 18. 18±0. 14 8. 37±0. 47 2. 48±0. 21
8月 30 11. 17±0. 11 11. 75±0. 60 3. 43±0. 52
9月 15 15. 61±0. 50 8. 91±0. 27 1. 30±0. 73
9月 30 11. 81±0. 34 12. 41±1. 03 0. 75±0. 60
10月 15日 6. 83± 14. 32±0. 85 0. 65±0. 71
白与黄 4月 30日 8. 14±0. 54 6. 69±0. 72 0. 31±0. 67
5月 15日 7. 70±0. 35 8. 13±0. 42 0. 40±0. 23
5月 30日 4. 18±0. 21 6. 39±0. 11 0. 46±0. 14 2. 19±0. 08 2. 65±0. 04
6月 15日 5. 96±0. 14 3. 62±0. 62 0. 45±0. 13 4. 36±0. 24 3. 72±0. 62
6月 30日 24. 45±0. 15 2. 04±0. 11 2. 37±0. 67
7月 15日 25. 97±0. 22 3. 96±0. 24 2. 18±0. 52
7月 30日 29. 65±0. 62 3. 36±0. 13 3. 16±0. 15
8月 15日 41. 43±0. 14 5. 15±0. 55 2. 58±0. 16
8月 30日 28. 46±0. 46 18. 74±0. 72 4. 10±0. 63 9. 90±0. 35 5. 32±0. 71
9月 15日 33. 17±0. 10 18. 49±0. 14 3. 94±0. 41 10. 10±0. 33 5. 18±0. 38
9月 30日 34. 62±0. 14 23. 52±0. 43 3. 60±0. 25
10月 15日 33. 84±0. 52 17. 00±0. 11 3. 93±0. 34
3. 2. 3 2 种鸢尾钾积累分配动态
钾是植物的主要营养元素,能够促进光合作用,
提高植物对氮的吸收和利用。表 4 中显示,钾在 2
个品种各个时期中的积累量明显高于氮和磷。血石
叶中钾养分积累有一尖锐的单峰,峰值出现在 8 月
15 日,为 2. 49 g /株,整体变化趋势为先上升后下
27 东 北 林 业 大 学 学 报 第 41 卷
降;根茎中钾养分积累在7月30日出现峰值,为
0. 741 g /株;须根中钾积累情况较氮磷活跃,整体呈
单峰曲线,峰值出现在 8 月 30 日,为 0. 33 g /株;花
期,花中钾积累量要低于其他器官;钾养分转移情况
与血石氮磷养分转移基本相一致。白与黄叶中钾养
分积累整个生育期基本都呈上升趋势,仅在枯萎期
时积累量才开始下降,根茎中钾积累情况呈先下降
后上升的趋势,整体变化不大;须根中钾积累变化趋
势与根茎情况相反,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7 月 30
日达到一峰值,为 1. 23 g /株;2 个花期,春花期中生
殖器官的钾积累量要低于秋花期中的生殖器官的钾
积累量;由于叶中钾积累量要远高于其他器官的积
累量,整体钾养分转移情况不明显,具体原因需要进
一步探讨。
表 4 血石、白与黄不同时期各器官钾养分分配规律
品 种 取样日期
钾养分积累量 /mg·株-1
叶积累量 根茎积累量 须根积累量 花积累量 花葶积累量
血 石 4月 30日 448. 51±0. 43 257. 46±0. 52 80. 12±0. 62
5月 15日 652. 00±0. 48 279. 07±0. 24 29. 48±0. 53
5月 30日 441. 36±0. 78 147. 12±1. 02 43. 48±0. 63 59. 09±0. 30 117. 8±0. 37
6月 15日 963. 60±0. 57 134. 33±0. 73 122. 75±0. 83 59. 55±0. 21 185. 4±0. 18
6月 30日 1 546. 3±0. 63 152. 07±0. 71 215. 20±0. 34
7月 15日 2 057. 7±0. 24 237. 37±0. 35 382. 67±0. 44
7月 30 2 098. 5±0. 15 741. 37±0. 71 436. 03±0. 12
8月 15日 2 488. 7±1. 04 551. 45±0. 42 805. 13±0. 63
8月 30日 1 453. 4±0. 35 639. 47±0. 71 914. 33±0. 60
9月 15日 1 808. 7±0. 74 375. 12±0. 83 326. 95±0. 37
9月 30日 1 343. 2±0. 62 566. 89±0. 57 275. 34±0. 33
10月 15日 924. 63±0. 64 902. 41±0. 74 309. 88±0. 41
白与黄 4月 30日 975. 37±0. 84 469. 55±0. 74 75. 76±0. 55
5月 15日 972. 91±0. 34 494. 41±0. 84 99. 91±0. 22
5月 30日 608. 69±0. 25 487. 73±0. 43 65. 67±0. 62 245. 39±0. 52 390. 4±0. 12
6月 15日 916. 60±0. 22 234. 00±0. 49 67. 08±0. 40 453. 53±0. 41 334. 8±0. 13
6月 30日 2 666. 6±0. 24 102. 02±0. 32 354. 68±0. 24
7月 15日 2 400. 8±0. 52 196. 28±0. 23 452. 73±0. 35
7月 30日 4 081. 5±0. 30 327. 80±0. 42 1 236. 20±1. 10
8月 15日 4 364. 3±1. 34 299. 67±0. 245 792. 76±0. 42
8月 30日 4 170. 3±1. 03 428. 55±0. 79 1 091. 8±0. 93 1 021. 2±0. 67 247. 3±0. 35
9月 15日 4 861. 0±0. 56 978. 54±0. 42 947. 37±0. 15 1 028. 1±0. 62 175. 9±0. 15
9月 30日 5 110. 3±0. 45 943. 69±0. 22 1 165. 9±0. 45
10月 15日 3 397. 7±0. 25 997. 42±0. 56 985. 68±0. 14
3. 3 植株氮磷钾积累动态变化
表 5 数据显示,血石植株氮总积累量在 6 月 15
日(花期)出现一吸收高峰,积累量达到 0. 62 g /株;
总磷积累量有 2 个积累高峰,分别在 6 月 15 日(花
期)和8月3 0日(营养生长期) ,积累量分别为
0. 045、0. 078 g /株;植株总钾积累量也有 2 个积累
高峰,分别在 6 月 15 日(花期) ,7 月 30 日(营养生
长期) ,积累量分别为 8. 60 g /株、12. 07 g /株。白与
黄植株氮磷钾总积累量变化基本一致,均在春花期
与秋花期有2个积累高峰,氮的积累峰值分别为
0. 938、3. 21 g /株,磷的积累峰值分别为 0. 11、0. 37
g /株,钾的积累峰值分别为 12. 6、23. 08 g /株。氮磷
钾积累总量均表现为:钾>氮>磷。
表 5 植株氮磷钾积累动态变化 g
取样日期
血 石
N积累量 P 积累量 K积累量
白与黄
N积累量 P 积累量 K积累量
4月 30日 0. 286±0. 07 0. 035±0. 01 2. 849±0. 43 0. 395±0. 32 0. 042±0. 23 5. 54±0. 32
5月 15日 0. 272±0. 35 0. 032±0. 05 2. 595±0. 34 0. 368±0. 30 0. 044±0. 22 5. 80±0. 54
5月 30日 0. 483±0. 23 0. 061±0. 02 5. 462±0. 31 0. 820±0. 33 0. 091±0. 20 11. 16±0. 33
6月 15日 0. 621±0. 18 0. 085±0. 05 8. 597±0. 35 0. 938±0. 72 0. 111±0. 04 12. 61±0. 41
6月 30日 0. 392±0. 08 0. 045±0. 01 6. 403±0. 21 0. 610±0. 33 0. 078±0. 01 8. 73±0. 21
7月 15日 0. 553±0. 05 0. 060±0. 01 9. 615±0. 34 0. 647±0. 42 0. 082±0. 03 9. 79±0. 52
7月 30日 0. 608±0. 11 0. 073±0. 03 12. 36±0. 62 0. 904±0. 35 0. 086±0. 04 15. 94±0. 64
8月 15日 0. 674±0. 04 0. 078±0. 05 12. 72±0. 55 1. 138±0. 10 0. 116±0. 02 14. 93±0. 24
8月 30日 0. 650±0. 32 0. 075±0. 03 9. 805±0. 34 2. 930±0. 32 0. 343±0. 01 35. 42±0. 53
9月 15日 0. 667±0. 11 0. 068±0. 04 8. 138±0. 73 3. 213±0. 77 0. 375±0. 09 40. 00±0. 40
9月 30日 0. 747±0. 22 0. 064±0. 02 8. 573±0. 50 2. 029±0. 34 0. 167±0. 11 23. 08±0. 35
10月 15日 0. 691±0. 31 0. 055±0. 01 8. 995±0. 52 1. 759±0. 25 0. 146±0. 02 17. 72±0. 52
4 结论与讨论
干物质是植物光合作用产物的最终形态,其积
累、分配与转运与经济产量密切相关[17]。2 种鸢尾
干物质积累均呈 S 型曲线,各器官中干物质积累变
化各异。血石干物质积累速率最大出现在春花期,
积累速率达到 0. 07 g·株-1·d-1,白与黄干物质积
累速率最大出现在秋花期,积累速率达到 0. 16 g·
株-1·d-1,是血石的 2. 3 倍。血石干物质积累量表
现为:营养生长期>花期>枯萎期>出苗期;白与黄干
物质积累量表现为:营养生长期>春花期>秋花期>
枯萎期>出苗期,说明营养生长期对 2 种鸢尾的干
物质积累都是至关重要的时期。此时应加强 2 种鸢
尾的水肥管理,生产上应特别注意鸢尾营养器官的
生长,并时刻关注此后植株转向生殖生长期(白与
黄)土壤水分及营养元素正常供应;总干物质积累
量表现为:白与黄>血石,这与 2 个品种的株型相
一致。
2 个品种氮磷钾积累情况各异,所表现出的养
分利用情况也不尽相同。但氮磷钾养分的吸收利用
在 2 种鸢尾中均表现出转移循环利用现象,这与刘
晓伟对直播冬油菜的研究[18]类似;2 种鸢尾各器官
对氮磷钾吸收与分配随生长期的推进而变化。苗期
氮磷钾主要集中在植株的叶中,以氮钾质量分数较
大,75%氮素在 C3 植物叶片用于叶绿素,同时也是
光合生理各类酶重要成分[19],而钾素能促进叶绿素
合成,提高 CO2 同化率,增强光合产物运输
[20]。因
此生长前期叶片中氮钾素积累,有利于植株叶片光
合功能及产物正常运转,为后期物质积累提供先决
条件。花期,2 种鸢尾分布于生殖器官中的养分比
例并不是很大。营养生长期也是 2 种(下转 79 页)
37第 2 期 王文强等:2 种德国鸢尾的干物质积累及吸肥特性
表 5 桢楠木材力学性质差异的方差分析
性质
差异
来源
离差平
方和
自由

均方

F值 F0. 05 F0. 01
抗弯强 组间 39. 47 3 13. 16 0. 82 2. 76 4. 13
度 组内 959. 00 60 15. 98
总计 998. 47 63
顺纹抗 组间 474. 83 3 158. 28 43. 12** 2. 76 4. 13
压强度 组内 220. 23 60 3. 67
总计 695. 06 63
冲击韧 组间 4 871. 75 3 1 623. 92 13. 65** 2. 76 4. 13
性 组内 7 140. 49 60 119. 01
总计 12 012. 24 63
抗弯弹 组间 6 845 779. 29 3 2 281 926. 43 8. 53** 2. 76 4. 13
性模量 组内 16 060 340. 22 60 267 672. 34
总计 22 906 119. 51 63
端面硬 组间 70 447 500. 00 3 23 482 500 477. 61** 2. 76 4. 13
度 组内 2 950 000. 00 60 49 166. 67
总计 73 397 500. 00 63
注:**为 0. 01 水平显著。
4 结论
40 年生的桢楠木材基本密度、顺纹抗压强度、
抗弯强度、冲击韧性、端面硬度属中等,顺纹抗压强
度、冲击韧性、抗劈力、顺纹抗剪强度、冲击韧性、端
面硬度随着树木年龄增大而增加。在 80 年生时木
材冲击韧性属于高等,端面硬度属于很硬。如果兼
顾其它指标,在桢楠栽培经营中,桢楠木材利用成熟
期初步确定 60 ~ 80 a。通过对桢楠木材物理力学性
质的测定,为更好地发挥其潜在利用价值,充分合理
地利用桢楠木材和科学地加工利用具有重要的指导
意义。大力营造和培育桢楠人工林,促进其快速生
长,这对满足市场需求、促进生态良性循环和林业可
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参 考 文 献
[1] 成俊卿.木材学[M].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85:186-203,
309-312.
[2] 骆嘉言,林金国,李大岔,等.香椿人工林和天然林木材材性的
比较研究[J].西北林学院学报,2003,18(2) :77-79.
[3] 江香梅,肖复明,龚斌,等.闽楠天然林与人工林木材物理力学
性质研究[J].林业科学研究 2008,21(6) :862-866.
[4] 金春德,崔京日. 不同坡位人工林赤松物理力学性质的比较
[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09,37(12) :18-19,34.
[5] Guo Minghui,Chen Guangsheng,Wang Jinman,et al. Effects of
silvicultural treatments on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Pinus sylvestris
var. mongolica plantations[J]. Journal of Forestry Research,
2006,17(2) :157-159.
[6] 查朝生,王嘉楠,方宇,等.不同生态条件对人工林杨树木材物
理力学性质的影响[J]. 应用生态学报,2005,16(11) :2012 -
2018.
[7] 郭明辉. 森林培育措施对人工林红松木材力学性质的影响
[J].林业科学,2004,40(6) :201-204.
[8] 来燕学,马灵飞,池树友,等.松材线虫病病死木木材物理力学
性质测定[J].浙江林学院学报,2008,25(1) :7-10.
[9] 郑万钧.中国树木志[M].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83,795-
797.
[10] 中国林科院木材工业研究所.中国主要树种的木材物理力学
性质[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82.
[11] 金春德,张美淑,文桂峰,等. 人工林赤松幼龄材与成熟材力
学性质的比较[J].浙江林学院学报,2006,23(5) :477-481.
[12] 石雷,孙庆丰,邓疆.引进树种印度黄檀木材解剖构造及物理
力学性质的初步研究[J]. 林业科学研究,2008,21(3) :335-
339.

(上接 73 页)鸢尾养分积累的主要时期,与干物质积
累相同。枯萎期,2种鸢尾的养分基本上开始回流到
地下器官中,为来年的萌发积累养分。在同一品种中
养分积累均表现为钾>氮>磷,说明钾在鸢尾生长发育
期需求量最大,这与祝丽香[21]的研究结果类似。
2 个品种植株总氮磷钾积累量均有 2 个吸收高
峰,血石分别在花期和营养生长期,白与黄分别在春
花期与秋花期。考虑到植物对磷的吸收具有滞后
性[22],建议采用合理的氮磷钾施肥时段:血石在现
蕾之前与花期之后的一段时间,白与黄在春花期和
秋花期现蕾期之前一段时间进行施肥,此时 2 种鸢
尾的氮磷钾肥利用率最高。
参 考 文 献
[1] 王信文.鸢尾[J].中国花卉园艺,2002(16) :40.
[2] 齐春晖.鸢尾属植物在园林中的应用[J].中国花卉园艺,2003
(19) :26-27.
[3] 张秀英,李庆荣.大豆专用肥配方的研究[J].土壤通报,1991,
22(2) :82-83.
[4] 周建民,董爱平.榨菜需肥规律研究[J]. 土壤肥料,1993(5) :
30-32.
[5] 宋志伟,卢良峰. K型杂种小麦干物质积累与氮磷钾吸收规律
[J].土壤通报,1995,26(5) :216-218.
[6] 王玉柱. 山黄杏叶片氮磷钾年动态变化[J]. 华北农学报,
1993,8(2) :92-95.
[7] 韦美丽,陈中坚,孙玉琴,等. 3 年生三七吸肥规律研究[J].特
产研究,2008(1) :38-41.
[8] 刘丽娟,冯玉才,杨靖民,等.穿龙薯蓣吸肥规律研究[J].土壤
通报,2006,37(3) :536-538.
[9] 李松,杨靖民,刘晓坤,等.桔梗吸肥规律的研究[J].吉林农业
大学学报,2009,31(1) :62-64.
[10] 陈竹君,何景峰,唐德瑞,等. 杜仲树体矿质元素分布特点与
需肥规律[J].西北林学院学报,2004,19(3) :15-17.
[11] Cornelia Schütz,Melanie Quitschau,Matthias Hamburger,et al.
Profiling of isoflavonoids in Iris germanica rhizome extracts by mi-
croprobe NMR and HPLC-PDA-MS analysis[J]. Fitoterapia,
2011,82:1021-1026.
[12] Atta-ur-Rahman,Shama Nasim,Irfan Baig,et al. Anti-inflam-
matory isoflavonoids from the rhizomes of Iris germanica[J].
Journal of Ethnopharmacology,2003,86:177-180.
[13] Jevremovic’S,Radojevic Lj. Establishment of efficient regenera-
tion protocol from leaf explants of Iris pumila shoots cultured in
vitro[J]. Scientia Horticulturae,2006,108:100-103.
[14] 吴建华,李永华.有髯两季花鸢尾常春黄组织培养快繁技
术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3) :18671-18672.
[15] Muhammad Iqbal Choudharya,Sumaira Hareem,Hina Siddiqui,
et al. A benzil and isoflavone from Iris tenuifolia[J]. Phyto-
chemistry,2008,69:1880-1885.
[16] 鲍士旦. 土壤农化分析[M]. 北京:中国农业化学出版社,
2000.
[17] 姚素梅,康跃虎,刘海军. 喷灌与地面灌溉冬小麦干物质积
累、分配和运转的比较研究[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8,26
(6) :51-56.
[18] 刘晓伟,鲁剑巍,李小坤,等. 直播冬油菜干物质积累及氮磷
钾养分的吸收利用[J].中国农业科学,2011,44(23) :4823-
4832.
[19] 赵平,孙谷畴,彭少麟.植物氮素营养的生理生态学研究[J].
生态科学,1998,17(2) :37.
[20] 陆景陵,胡霭堂.植物营养学[M]. 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
社,1992:51.
[21] 祝丽香,王建华,孙印石,等.杭白菊氮磷钾吸收、积累及分配
规律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09,34(23) :2999-3003.
[22] 黄建国.植物营养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3:157.
97第 2 期 李晓清等:桢楠木材的物理力学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