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2016年第9期(下半月)
Nong Min Zhi Fu Zhi You 农民致富之友 109
财经◎农业科学
中文学名:刺果瓜
中文异名:野生黄瓜 刺黄瓜 刺瓜 耷拉藤
本地人俗称:太空草 黄瓜秧子
英文俗名:Sicyos angulatusL.
植物学分类:葫芦科野胡瓜属
1 起源分布
起源:原产北美洲,后作为观赏植物引入欧洲,由于其强
烈的侵占能力,许多国家将它作为有害杂草,以限制它的
蔓延。
国外分布:欧洲、北美的多个国家及日本朝鲜、均有
发生。
国内分布:台湾和大连已有发生报道,河北省张家口市宣
化地区也已发生,并开始着手研究、防治。
刺果瓜为一年生攀援草本植物,开花期为6---10月,结果
期为7---10月,通过种子繁殖。种子通常在0--10厘米的表土层
中萌发,但在20厘米深的土层中也能萌发出苗,繁殖率可达数
十倍到数百倍。
刺果瓜的适应性强。刺果瓜虽然喜欢背阴的环境,但在低
矮林间、低地、田间、灌木丛、铁路旁、荒地等背阴或不背阴
的环境中都能生存。
2 鉴别特征
苗期与普通黄瓜苗极其相似,当地农民也称之为“黄瓜
秧”,其茎上具有棱槽并散生硬毛,具有卷须,通过卷须攀援
生长。叶子圆形或卵圆形,具有3到5个角或裂片,叶缘具有锯
齿。花雌雄同株,暗黄色,直径9--14毫米。果实长卵圆形,一
般3--20簇生,每个果实内含一颗种子,果实上布满长刚毛,极
易刺伤人畜,被刺伤的部位常出现红肿和瘙痒症状。种子呈橄
榄形至扇卵形,光滑,长7--10毫米。
3 传播方式
刺果瓜靠种子繁殖后代,并且种子产生量很大,主要分布
在土壤表层中,因此,其种子极易随玉米秸秆的运输而传播;
刺果瓜喜欢潮湿的地方,沟渠的刺果瓜尤为茂盛。种子成熟后
脱落,一旦落入水沟中,就会随水流进行传播,从而导致刺
果瓜种子的自然传播,造成重大危害。因此,刺果瓜潜在的长
距离传播的风险极大;刺果瓜的果实上具有附着性很强的长刚
毛,可以附着在动物的身体、人的衣物以及各种物体的表面,
随着动物和人的移动以及其他运载工具的移动而传播;农机田
间作业传播,近几年农机田间作业特别是大型玉米联合收割机
增多,刺果瓜的种子随着机械的移动传播到其他的地块。
4 刺果瓜在我区发生情况
刺果瓜初次发现在2003年7月,丹拉高速公路沿线屈家庄
段。目前发生面积约500公顷左右,其中严重地块120公顷左
右。主要分布在沙岭子镇的屈家庄村、沙岭子村、二里半村、
太师湾村。其中屈家庄村为重点防控区。
5 主要危害
刺果瓜可攀援生长,生长扩展速度极快,覆盖面积非常
大。而且能向上攀援到树冠的顶端,遮盖住部分甚至整个树
冠,从而影响的光合作用,阻止其生长。为此有刺果瓜生长的
地方,不但草本植物和低矮灌木难以生存,连高大乔木也受到
威胁。
刺果瓜种子量大、繁殖力极强,即使根系被拔除仍能通过
卷须从寄主中吸收水分生长繁殖,因此,一旦发生很难根除。
如果刺果瓜缠绕住玉米不仅影响其授粉,而且光合作用降低或
无法进行,导致玉米严重减产,防治不及时的玉米田可造成减
产50%-80%,甚至绝产。
刺果瓜茎上具有棱槽,并散生硬毛,具有卷须。刺果瓜
的果实3--20个簇生在一起,长卵圆形,长度10-15毫米。顶端
尖,似小黄瓜。它的果实上布满长刚毛,极易刺伤人畜,被刺
部位常出现红肿和瘙痒的症状,严重影响农事操作。
6 防治措施
6.1 春季拔苗:刺果瓜在我县到五月上中旬陆续萌发,刚
长出的幼苗和黄瓜的幼苗差不多,这时组织人力连根拔起,就
可从根本上杜绝其传播。
6.2 除草剂防治:在刺果瓜幼苗期可用除草剂防治。同时
利用除草剂防治田埂、水渠、道路边的刺果瓜。
6.3 全膜覆盖:全膜覆盖农田,充分利用膜下小环境封杀
刺果瓜幼苗。
6.4 加强检疫:组织有关人员加强对该种有害植物的排
查,加大对该植物的检疫力度,尤其对调运的粮食种子要加强
检疫。
6.5 秋季烧果:秋季,刺果瓜的果实逐渐成熟,落到地上
或传播到其他地方,就会在第二年繁衍出新的后代。如果把
它们收集起来,用火烧掉,就会防止在原地繁衍和传播到其
他地方
参考文献
[1]潘萍萍. 河北地区外来有害入侵生物刺果瓜的综合防治[J]. 河北农
业,2015,09:32.
[2]杨健. 我国外来生物入侵的现状及管理对策研究[D].长江大学,2013.
宣化区对外来有害入侵生物刺果瓜的防治
左明贵
(宣化区农牧局,河北张家口 075100)
[摘 要] 刺果瓜(Sicyos angulatusL.)为葫芦科野胡瓜属一年生攀援草本植物,生长扩展速度快,种子量大、繁殖力极强.该杂草
原产于美国,我国仅在台湾和大连地区发生.2013年本研究调查发现,刺果瓜于2002年在宣化区屈家庄首次发生,目前已导致张家口地区
约400 hm2玉米受害,造成减产50%~80%.刺果瓜的生长、入侵、传播途径和防控技术等尚不清楚,急需进行深入研究.
[关键词] 刺果瓜 生物入侵 危害
[中图分类号] S4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2016)09-0109-01
[2] 胡海涛,赵玉玺,王娟娟. 浅谈小麦病虫害发生及综合防治技术[J]. 农民
致富之友. 2014(02)
[3] 朱庆龙,马标. 浅谈阜南地区小麦病虫害的发生情况和防治措施[J]. 农
民致富之友. 2013(06)
[4] 郭冰,张文有,刘桂海,苏晓云,王成霞. 小麦中后期主要病虫害的危害
症状与防治方法[J]. 现代农业科技. 2014(20)
[5] 张素芬,黎东亮,王志红,苏建新,王成霞,申杜鹃. 不同播期对小麦农艺
性状的影响[J]. 安徽农业科学. 201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