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濒危野生白花兜兰植物生态适应性研究



全 文 :濒危野生白花兜兰植物生态适应性研究
覃龙江,刘绍飞,欧忠喜,莫家伟,蒙惠理 (贵州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贵州荔波 558400)
摘要 [目的]揭示濒危野生白花兜兰植物生态适应性、生境特性。[方法]在 2012年 1月至 2013年 6月期间,采用 TP-2200温湿度数据
记录器、DL-LOGGER 型号 HJX-RZ1编号 0046602S01日照时数记录仪和 M0DEL-ZDS-10 照度计对原生境定期定点连续观测,采集其周
围环境的土壤和石灰岩样品,观测、记录植株生长状况和物候期信息。[结果]白花兜兰植物原生境年平均气温 15. 49 ℃,最低气温
-0. 38 ℃,最高气温为 29. 5 ℃,平均相对湿度92. 7%,最低33. 49% ; 1月气温0. 22 ~13 ℃,相对湿度92%,2月气温6 ~15 ℃,湿度85%
以上,3月气温 14 ℃以上,4、5、6月气温10 ~21 ℃,7、8和9月气温21 ~28 ℃,湿度96. 2%,10、11、12、翌年1月由20℃下降到 -0. 38 ℃,
平均湿度 92% ;日气温呈早低中高晚稳特点,湿度则随着太阳辐射强度和温度的升高下降,温度、湿度二者夜间趋势基本相似,波动性
小,太阳辐射值为 0;≥120 W/m2 年总累计日照时数 175 min,日照有效百分率 0. 006 67%,最高值 273 W/m2,光照度≤1 720 lx;初花期
为 2月下旬至 3月中旬,盛花期为 4月下旬至 5月初,始花期为 5月上旬至 6月初; 生境基质的各种元素含量大小顺序为钙﹥镁﹥硅﹥
铝﹥铁﹥磷﹥锰﹥锌﹥锶﹥镍﹥铅﹥铜。[结论]白花兜兰生境太阳辐射和日照时数与生境的森林郁闭度、坡向和地形密切相关,其日
照时数仅为 2. 92 h,且太阳辐射强度≥120 W/m2 集中于白花兜兰花期季节,最高值 273,是一种非常特殊的阴性植物。白花兜兰原生境
空气温度和相对湿度特征与其特殊的喀斯特小生境有密切关系。其分布及生长于喀斯特岩石、悬崖与基质营养物质有关。
关键词 白花兜兰; 生态适应性;研究
中图分类号 S68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 -6611( 2013) 25 -10226 -04
Research on Endangered Species of Wild Paphiopedilum emersonii’s Ecological Adaptability
QIN Long-jiang et al ( Management Department of Maolan Nature Conservation Area of Guizhou,Libo,Guizhou 558400)
Abstract [Objective]The research aimed to reveal endangered wild Paphiopedilum emersonii plant ecological adaptation and habitat charac-
teristics. [Method]From January 2012 to June 2013,using TP-2200 temperature and humidity data logger,DL-LOGGER Model HJX-RZ1
Number 0046602S01 sunshine recorders and M0DEL-ZDS-10 illuminometer,the original habitat was observed regularly,and its surroundings
and limestone soil sample were collected and measured,as well as detail observational records of plant growth conditions and phenological ob-
servation and analysis of information.[Result]Paphiopedilum emersonii in situ average annual temperature was 15. 49 ℃,the lowest tempera-
ture was - 0. 38 ℃,maximum temperature was 29. 5 ℃,average relative humidity was 92. 7%,and the lowest was 33. 49% . The tempera-
ture in January was 0. 22 - 13 ℃,and relative humidity was 92% . The temperature in February was 6 - 15 ℃,and the humidity was above
85% . The temperature in March was above 14 ℃ . The temperature in 4,5,6 was 10 - 21 ℃,the temperatures in 7,8,9 was 21 - 28 ℃,and
the humidity was 96. 2%,The temperature in 10,11,12 and 1 in the following year fell from 20 ℃ to 0. 38 ℃,and the average humidity was
92% . The temperature showed the trend of day low,medium high,and early evening stable characteristics. Along with the increase of solar
radiation intensity and temperature,humidity dropped. The trends of temperature and humidity were similar in the night,volatility was small,
and the solar radiation was 0. ≥ 120 W/ m2 total cumulative annual sunshine hours was 175 minutes,sunshine percentage was 0. 006 67%,
the highest value was 273 W/ m,and light intensity was ≤ 1 720 lx. Early flowering was in late February to March,mid-flowering was in late
April to early May,and before flowering was in early May to early June. The order of various elements in habitat matrix was Ca > Mg > Si >
Al > Fe > P > Mn > Zn > Sr > Ni > Pb > Cu.[Conclusion]Paphiopedilum emersonii habitats solar radiation,sunshine hours,habitat for-
est canopy density,slope and terrain were closely related. Its sunshine hours were only 2. 92 h,and the solar radiation intensity was ≥ 120
W/m focused in the white pocket orchid season,and the highest value was 273. It is a very special shade plant. Paphiopedilum emersonii situ
air temperature and relative humidity were closely related with karst special niche. Its distribution and growth in the karst rocks and cliffs was
related with matrix nutritional substances.
Key words Paphiopedilum emersonii; Ecological adaptation; Study
基金项目 贵州省科技厅科技基金项目( 黔科合 J字[2011]2131 号) 。
作者简介 覃龙江( 1966 - ) ,男,布依族,贵州荔波人,工程师,从事自
然资源保护工作,E-mail: maolanqlj@ 163. com。
收稿日期 2013-06-28
白花兜兰(Paphiopedilum emersonii)为兰科(Orchidaceae)
兜兰属(Paphiopedilum),多年生草本,是英国植物学家菲利普
(Phillip Cribb)于 1986年发表的新种。2004年出版的《中国物
种红色名录》白花兜兰被列为极危种。1997年制定的《华盛顿
公约》(即《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onvention on
International Tradein Endangered Species of wildFauna and Flora,
简称为 CITES)中,白花兜兰被列入附录Ⅰ,属于绝对禁止国际
贸易的物种。IUCN红色名录 -中国极危濒危植物名录白花兜
兰被列入极危 CR A2c。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第一和
第二批)中,白花兜兰被列入我国特有种的国家 I 级保护植
物[1 -3]。白花兜兰仅产于贵州荔波和广西木论极其狭窄的喀
斯特森林下,现存植株极稀少,已处于濒危灭绝的边缘,垂直分
布于海拔430 ~1 000 m悬崖或断岩石壁上。据资料记载,在茂
兰保护区和广西木论保护区的 3. 6万 hm2 范围内,现存资源为
茂兰保护区分布有 6个居群 49丛 306株[4],广西木论保护区
分布有 7个居群约 280株[3]。随着人为活动干扰的增加、市场
需求量大和价格不断攀升,野生资源锐减。在茂兰国家级自然
保护区独特的喀斯特地质地貌,目前为止发现的兰花种类有
32 属 85 种,有硬叶兜兰(Paphiopedilum micranthum)、带叶兜
兰(Paphiopedilum hirsutissimum)、麻粟坡兜兰(Paphiopedilum
malipoense)、蕙兰(Cymbidium faberi)、多花兰(Cymbidium flori-
bundum)、兔耳兰(Cymbidium lancifolium)等,其中白花兜兰是
世界范围内极其珍贵的濒危物种之一,并且具有极高的保护和
研究价值[1,3,5]。
多年来,国内外对兰科植物资源、观赏、文化、基因、栽培
等方面的研究文献很多,在不同程度上取得很大的成就,为
社会经济及生态文明注入多彩篇章。同时,各地纷纷成立了
兰花协会、兰花研究基地、兰花繁育中心等民间组织,举办各
责任编辑 刘月娟 责任校对 况玲玲安徽农业科学,Journal of Anhui Agri. Sci. 2013,41(25):10226 - 10229,10235
DOI:10.13989/j.cnki.0517-6611.2013.25.078
种各样的兰花文化交流、论坛或兰花展,出版了琳琅满目的
养兰、护兰、赏兰的科技丛书,有力地助推兰花文化的发展。
自白花兜兰被发现 27年来,由于其分布区域狭小、种群数量
稀少及发现较晚,研究材料极为稀缺,仅在群落结构、资源分
布、种群数量和组织培养与快速繁殖有相关报道[1,3 -5],而白
花兜兰生态适应性中光照、温度、湿度及营养基质等原生环
境因子研究仍然处于空白。因此,笔者将在茂兰保护区内,
采用相关仪器对原生环境因子定期、定点观测,采集白花兜
兰居群周围土壤和石灰岩样品测定分析,监测、记录植株生
长状况和始花期、盛花期、终花期等信息,以期掌握该物种适
宜生长的光照、日照时数、温度、湿度及所需营养物质和物候
期等生态环境因子规律特点,从而为该物种的种群复壮、回
归和保育技术提供参考数据。
1 材料与方法
1. 1 材料 分布于茂兰保护区内的国家 I级保护植物白花
兜兰6个居群49丛306株的喀斯特森林下,白花兜兰为多年
草本,地生或半附生植物,较矮小;花形囊口近圆形,花期 4 ~
6月初;其植株优雅,花大白色,花形姣美且有香气,具有极高
的观赏价值。
1. 2 研究区域及研究地点基本概况 茂兰国家级自然保
护区喀斯特森林区位于贵州省南部荔波县境内,南面与国家
级自然保护区广西木伦毗邻。地理位置 107°5210″ ~ 108°5
40″ E,25°920″ ~25°2050″ N,总面积 212 185 km2,处于贵州
高原向广西丘陵平原过渡的斜坡地带,地势西北高东南低,
最高海拔仅 1 078. 6 m,最低为 410 m,平均海拔在 550 ~ 850
m。该区属于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年均温度 15. 3 ℃,1
月均温 5. 2 ℃,7 月均温 23. 5 ℃,≥10 ℃活动积温4 598. 6
℃,生长期 237 d;年均降水量 1 752. 5 mm,相对湿度 83%;森
林类型以常绿阔叶混交林为主,森林覆盖率 87%以上,生物
多样性丰富,维管束植物种类达 1 203 种,国家保护植物 170
余种;特殊的地形地貌,典型的喀斯特峰丛漏斗和锥峰林立,
小生境极为复杂,悬崖峭壁、高位滞流泉、上升泉、森林漏斗、
槽谷、洼地、石牙、石缝星落棋布;土壤为喀斯特森林石灰土,
pH 7. 1 ~8. 1,有机质和氮、磷、钾养分丰富[2]。
研究地点为茂兰保护区内 25°1922″N,107°5565″E,海
拔 800 m,坡向东北中上部,林木郁闭度 0. 65;25°1037″N,
107°5344″E,海拔 743 m,坡向西北中部,林木郁闭度 0. 55;
25°1524. 9″N,108°336. 4″E,海拔 630 m,坡向西北上部,林木
郁闭度 0. 7;25°1337. 33″N,108°35. 29″E,海拔 700 m,坡向西
北上部,林木郁闭度 0. 65;25°1711. 4″N,108°211″E,海拔
623 m,坡向西北中部,林木郁闭度 0. 5;25° 17 58. 2″ N,
108°350. 5″E,海拔 687 m,坡向东北中部,林木郁闭度 0. 65。
2012年平均气温 18. 4 ℃,空气相对湿度 76%,最高气温36. 6
℃(8月 16日),最低气温 - 1. 2 ℃(12 月 24 日),湿度 38%
(12月 23日),全年日照时数 1 053. 9 h,日照有效率 24%(数
据来源于荔波县气象局 2012年)。6个居群均生长在次生森
林下的悬崖或断岩石壁上,岩石裸露率达 80%以上,居群周
围环境通常伴生有乔木,即黔竹(Dendrocalamus Nees. tsian-
gii)、贵州悬竹(Ampelocalamus calcareus)、香叶树(Lindera
communis Hemsl)、石岩枫(Mallotus repandus (Willd.)Muell.
Arg.)、山胡椒(Lindera glauca (Sieb. Et Zucc.)Bl.)、桂楠
(P. kwangsiensis H. Liou)、黄丹木姜子(L. elongata(Wall. ex
Nees)Benth et Hook. f)、樱桃(P. serrulata Lindl)、齿叶黄皮
(C. dumniana Levl);灌木有南天竹(N. domestica Thunb);草
本有莎草属(Cyperus L)、鸢尾(I. teclorum Maxim)、翠云草(S.
uncinata (Desv.)Spfing)、兔耳兰(Cymbidium lancifolium
Hook. f.)、冷水花(Pilea cadierei)、四块瓦(Chloranthus ja-
ponicus Sieb)、石仙桃(Herba pholidotae Chinensis)、蜘蛛抱蛋
(Aspidistra elatior Blume)等[4]。
1. 3 调查研究方法 在2012年1月至2013年6月,采用相
关仪器选择具有代表性居群白花兜兰原生境环境因子连续
定点监测和 5 个居群的人工辅助观测相结合。其方法是利
用 TP-2200温湿度数据记录器(设置为每小时记录 1 次)和
DL-LOGGER 型号 HJX-RZ1 编号 0046602S01 日照时数记录
仪(设每 5 min记录 1 次)实地、定点监测原生境的温度、湿
度和太阳辐射强度,每月下载数据 1次,在始花期、盛花期和
终花期时每 10 d观测一次,每次观测时详细观察、记录植株
生长、叶片长势、茎芽分化、花雷形态、拍照等信息。利用
M0DEL-ZDS-10照度计人工对 5 个居群辅助观测,并且详细
记录原生境环境的植被变化、当天观测的天气情况、太阳照
度和植株生长势情况、花雷数量、初花期、盛花期、始花期时
间以及生境拍照记录和人为干扰情况等信息。选择具有代
表性的白花兜兰一居群原生境周围采集土壤和石灰岩样品
(荔波 2号),送至国土资源部岩溶地质资源环境监督检测中
心测定分析。用 SPSS 软件和 Microsoft Office Excel 2003 进
行数据处理分析等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 1 土壤基质成分特点 经检测,钙23. 5%、镁6. 37%、硅
1. 37%、铝 0. 39%、铁 0. 22%、磷 0. 21%、锰 130 × 10 -6、锌 50
×10 -6、锶 44. 3 ×10 -6、镍 9. 1 × 10 -6、铅 3. 0 × 10 -6、铜 < 1. 2
×10 -6,各元素含量顺序为:钙﹥镁﹥硅﹥铝﹥铁﹥磷﹥锰
﹥锌﹥锶﹥镍﹥铅﹥铜。由此可知,白花兜兰是适宜生长于
钙、镁、硅、铝、铁基质上的植物。
表 1 白花兜兰原生境年温度、湿度变化
月份
空气温度∥℃
最高 最低 平均
相对空气湿度∥%
最高 最低 平均
1 14. 5 -0. 38 6. 41 100 53. 08 92. 75
2 20. 13 2. 38 10. 09 100 67. 24 97. 78
3 22. 63 4. 75 14. 64 100 33. 49 93. 08
4 22. 19 9. 56 15. 61 100 36. 00 71. 62
5 29. 50 13. 38 19. 53 100 62. 71 95. 50
6 26. 94 14. 75 21. 45 100 85. 74 97. 67
7 26. 56 20. 63 22. 94 100 75. 89 98. 14
8 28. 13 18. 25 22. 91 100 64. 83 94. 45
9 27. 00 14. 25 19. 86 100 53. 69 91. 88
10 24. 00 11. 25 18. 04 100 51. 96 91. 81
11 14. 50 -0. 38 6. 41 100 61. 18 95. 57
12 17. 88 1. 88 8. 03 100 53. 72 92. 95
平均 15. 49 92. 70
注:2012 ~2013年 6月野外观测数据统计。
7220141 卷 25 期 覃龙江等 濒危野生白花兜兰植物生态适应性研究
2. 2 白花兜兰原生境年温度、湿变化特点 由表 1 可知,白
花兜兰原生境年温度变化特点是最低平均气温 6. 41 ~ 8. 03
℃的冬季 11、12、1 月,最高平均气温 19. 53 ~ 22. 94 ℃的夏
季和秋季 5、6、7、8、9月;年平均气温为 15. 49 ℃,比荔波县
年平均气温 18. 40 ℃低 2. 91 ℃,最低气温 - 0. 38 ℃高于荔
波县 - 0. 82 ℃,最高气温为 29. 5 ℃,低于荔波县最高气温
36. 6 ℃;年平均相对湿度为 92. 7%,比荔波县平均相对湿
度高 16. 7%。这与地形地貌和植被覆盖度有密切相关,是
阴性植物生长的显著特征(荔波气象局提供荔波县气象
数据)。
2. 3 白花兜兰原生境月温度、湿度变化特点 由图 1 可
知,1月初气温呈缓慢直线上升趋势,从 4日的 0. 22 ℃到月
底温度达 13 ℃,而相对湿度达 92%。2 月气温则徘徊于 6
~ 15 ℃之间,湿度都在 85%以上,则为白花兜兰准备花芽
分化时期。3月平均气温达 14 ℃以上,且稳定;湿度比上月
有所下降,则为白花兜兰花芽分化的旺盛期,野外白花兜兰
仍处于含苞待放时期。4、5、6 月初气温较稳定,在 10 ~ 21
℃之间,是一年中相对湿度较低的时期,也是白花兜兰的开
花季节。7、8 和 9 月中旬气温在 21 ~ 28 ℃之间,是全年最
高气温时段,平均相对湿度达 96. 2%,也是白花兜兰新芽分
化期。10、11、12、翌年 1 月初气温呈连续下降趋势,由 20
℃下降到 - 0. 38 ℃,相对湿度则在 92%左右。
图 1 1 ~ 12 月温度、湿度变化
2. 4 白花兜兰原生境日气候变化特点 由图 2可知,2013
年 4 月 14 日(晴天)气温从早上的 8:00 呈斜线上升至
11:30后,转呈平行至下午 16:30,16:30 ~ 24:00 回落为
14. 81 ℃,0:00 ~ 8:00 呈直平稳。日气温曲线总体上呈先
平稳、上升、平稳、回落的趋势。7:00 ~ 11:00对太阳光照强
直线上升至一天中的高峰值,然后急速回落,20:00 为最低
82201 安徽农业科学 2013 年
值 0,曲线成锥峰状。随着太阳辐射强度、温度的升高,湿度
下降。温度、湿度夜间趋势基本相似,波动性小,太阳辐射
值为 0。
图 2 白花兜兰原生境温度、湿度、光日变化
白花兜兰生长分布地形特殊,均生于海拔 600 ~ 800 m
的山坡中上部且东北或西北面坡的悬崖或断岩壁上,受太阳
直射角度的影响很大。每日太阳升起时首先照到的是山坡
东面,则太阳光照、温度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上升,湿度则逐渐
降低。光照高峰值在 9:30 ~ 10:30 出现,而正常的光照高峰
值应在中午 12:00 ~ 14:30 之间出现。这是由该物种分布的
坡向、坡度、森林郁闭度等特殊生境导致的。
2. 5 白花兜兰原生境日照时数及光照度变化特点 通过
观测统计分析,白花兜兰原生境≥120 W/m2 年总累计日照
时数为 175 min(约 2. 92 h) ,其中 4 月 5 min,5 月 145 min,6
月 25 min,且集中于 5 月,6 月中旬日照时间为早上 8:30 ~
10:10,最高值为 273,全年日照百分率仅 0. 006 67%;光照度
小于 1 720 lx。
2. 6 白花兜兰初花期、盛花期和终花期气候特点 经观
测,初花期为 2月下旬 ~3月中旬,平圴气温为 10. 9 ℃,平均相
对湿度为 90%,太阳辐射强度(≥5 W/m2)平均为 15. 73
W/m2;盛花期为 4月下旬 ~5月初,平圴气温为 15. 6 ℃,平均
相对湿度为 72%,太阳辐射强度(≥5 W/m2)平均为 16. 14
W/m2;始花期为 5月上旬 ~6月初,平圴气温为 20 ℃,平均相
对湿度为 80%,太阳辐射强度(≥5 W/m2)平均为 17. 2 W/m2。
3 讨论
(1)白花兜兰仅分布于茂兰保护区森林下的悬崖或断岩
石壁上。太阳光照和太阳辐射很难直接照射到植物体
上[4 -5]。茂兰喀斯特森林内地形复杂多样,植物小生境错综
复杂,林下岩石裸露率达 85%以上。当太阳光直射于林内
时,由于林冠层和灌木层的遮挡、吸收、反射、透射和辐射,很
少有太阳光直接照射到林下植物体上。这也与森林郁闭度、
坡向和地形密切相关。林内外的总辐射差异极大,到达林内
的总辐射只有林外的 15%。因林中郁闭度较高,能透过林冠
的直射光极少,只能形成大小不等的光斑与光片。据观测,
仅占林外直接辐射 5%,为 5. 11 W/m2;而林外的直接辐射为
89. 18 W/m2。这也是林下幼苗、草本较少的原因。到达林内
的太阳辐射主要为散射辐射,占林内总辐射的 77%以上,林
外的散射辐射是总辐射 28%[6 -8]。该研究表明,茂兰保护区
内的 6个白花兜兰野生群居生境光照度小于 1 720 lx,且光
照度随着森林郁闭的增加而减少;白花兜兰生境的全年日照
时数仅为2. 92 h,且太阳辐射强度≥120 W/m2 集中于白花兜
兰花期季节,日照时间为早上 8:30 ~10:10,最高值 273,白花
兜兰植物是一种非常特殊的阴性植物。由于白花兜兰植物
均生于东北和西北坡向的中部的岩壁陡峭的石壁上,当太阳
从东面照射时,在群山峰丛、森林及灌丛遮档下太阳很难直
接辐射到白花兜兰植物体上,只有早上太阳露出峰丛平行斜
射穿透林冠到达石壁上,随着太阳直射角的增大,太阳辐射
值减少。这与观测结果吻合。
(2)白花兜兰原生境空气温度、相对湿度特征与其特殊
的生境有关。喀斯特森林内由于风速的降低和乱流交换作
用的减弱,在林冠内灌丛和土壤蒸发出来的水汽较长地停留
在近地层空气里,从而增加了林内空气湿度,比林外高 8%左
右。林内各小生境之间的相对湿度存在差异,以石缝最大,
达 89%,石面为最小(84%)。林内各小生境相对湿度的日
变化较平稳,最低值在 80%,最高值为 100%。它的变化和
林内温度呈反相关。在下午 16:00 ~ 17:00,当林内温度升到
最高时,相对湿度接近最低值;夜间到早上的相对湿度达到
最大,使得林内经常保持较高的湿度,很适合林木生长。由
于林冠阻挡了太阳的辐射,减低了风速和乱流,削弱了空气
热量的交换,林内升温和降温都较缓和。在喀斯特森林内,
由于林冠的覆盖,地面温度一般比林外低,地面最低温度因
林内环境不同,与林外地面的差异各不相同,反映出喀斯特
林内地温的复杂性。林内不同小生境的地面温度以石面的
起伏最大,土面最小。这完全是受下垫面热学性质所决定。
总之,喀斯特森林的小气候特征表现为:辐射低于林外,温
度低于林外,位相滞后且温度变幅小,林内相对湿度大[6 -9]。
该研究表明,年平均气温为 15. 49 ℃,比荔波县年平均气温
18. 4 ℃低2. 91 ℃,最低气温 -0. 38 ℃高于荔波县 -0. 82 ℃,
最高气温为 29. 5 ℃,低于荔波县最高气温 36. 6 ℃;年平均
相对湿度为92. 7%,比荔波县平均相对湿度高16. 7%。这与
地形地貌和森林覆盖率有密切相关,是阴性植物生长的显著
特征。上午 8:00白花兜兰生境日气温呈斜线上升至 11:30
后温度达到高峰值,下午 16:30 ~ 24:00 回落为 14. 81 ℃,
0:00 ~8:00呈直平稳。日气温曲线总体上呈先平稳、上升、
平稳、回落趋势。7:00 ~11:00 太阳光照强直线上升至一天
中的高峰值,然后急速回落,20:00 为最低值 0,曲线成单锥
峰状。随着太阳辐射强度、温度的升高,湿度下降。温度、湿
度二者夜间趋势基本相似,波动性小,太阳辐射值为 0。
(3)茂兰喀斯特森林为典型喀斯特地貌类型。其成土母
岩为碳酸岩,故其风化发育形成的土壤均为石灰土,pH 7. 1
~8. 1。土壤容量因素很差,具体表现为土层薄,土被不连
续,但土壤质量很好,表现为有机质和氮、磷、钾养分丰富,剖
面多呈碱性,透气性好。林下的石沟、石缝及枯枝落叶适宜
兰科植生长[10]。而该次研究的白花兜兰原生境周围岩石及
土壤采样检质结果则表现为钙﹥镁﹥硅﹥铝﹥铁﹥磷﹥锰
﹥锌﹥锶﹥镍﹥铅﹥铜,呈现出一定的差异性。这可能是由
(下转第 10235页)
9220141 卷 25 期 覃龙江等 濒危野生白花兜兰植物生态适应性研究
成功提取得到了 DNA并且优化了模板用量与 PCR条件均不
是主要影响因素,而可能由于毛干在生长过程中,毛发的角
质化导致皮质细胞溶解、nuDNA损伤引起[16 -17]。
总之,尽管毛干 DNA尤其 nuDNA的提取扩增存在种种
困难和一定程度适用性上的限制,但它作为一种极易获得的
生物样本,努力寻找一种快速、稳定、经济、可靠地获取并扩
增毛干 DNA的方法仍不失为一项深具科研应用价值的研
究。该研究通过前期文献研究,分析、探讨了毛干 DNA 的
PCR缓冲液快速提取法及影响其提取扩增成功率、稳定性等
的相关因素。认为,毛干采用 PCR 缓冲液快速提取法提取
后,可通过 2轮 PCR 及控制第 1 轮 PCR 低提取液模板用量
的方法稳定、顺利的扩增出大部分相关分子生物学试验需要
的目标基因,甚至可从低至 0. 1 mg(约 1 cm)的毛干样本中
提取到所需 DNA,推测采用该法若减少提取液用量(该试验
为0. 1 mg /100 μl)或可从更少的样本中得到研究所需DNA。
这对于需要大范围采样的农业畜牧产品溯源、良种培育、野
生动物生物多样性研究及部分采样困难或样品极其珍贵的
疾病监测、古生物研究、刑侦法医疑难案件侦破等方面都将
是十分有意义的参考。
参考文献
[1]UCHIHI R,TAMAKI K,KOJIMA T,et al. Deoxyribonucleic - acid(DNA)
typing of human - leukocyte antigen(hla)- dqa1 from single hairs in japa-
nese[J]. Journal of Forensic Sciences,1992,37(3):853 -859.
[2]NOZAWA H,YAMAMOTO T,UCHIHI R,et al. Purification of nuclear
DNA from single hair shafts for DNA analysis in forensic sciences[J]. Le-
gal Medicine(Tokyo,Japan),1999,1(2):61 -67.
[3]PRIETO L,MONTESINO M,SALAS A,et al. The 2000 - 2001 gep - isfg
collaborative exercise on mtDNA:assessing the cause of unsuccessful mtD-
NA PCR amplification of hair shaft samples[J]. Forensic Science Interna-
tional,2003,134(1):46 -53.
[4]管政,陈爱亮.毛干 DNA提取方法概述[J].中国生物工程杂志,2012,
32(10):128 -134.
[5]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三部2010年版[M].北京:中国
医药科技出版社,2010:附录61.
[6]MCNEVIN D,WILSON-WILDE L,ROBERTSON J,et al. Short tandem re-
peat(STR)genotyping of keratinised hair - part 2. An optimised genomic
DNA extraction procedure reveals donor dependence of STR profiles[J].
Forensic Science International,2005,153(2 /3):247 -259.
[7]SCHREIBER A,AMTMANN E,STORCH V,et al. The extraction of high -
molecular -mass DNA from hair shafts[J]. Febs Letters,1988,230(1 /2):
209 -211.
[8]AMORY S,KEYSER C,CRUBEZY E,et al. Str typing of ancient DNA ex-
tracted from hair shafts of siberian mummies[J]. Forensic Science Interna-
tional,2007,166(2 /3):218 -229.
[9]邵碧英,林志武,陈文炳,等.快速、高效的羊绒羊毛织品DNA提取方法
的建立[J].生物技术,2009,19(5):38 -39.
[10] TAKAYANAGI K,ASAMURA H,TSUKADA K,et al. Investigation of
DNA extraction from hair shafts[J]. Progress in Forensic Genetics,2003,
1239:759 -764.
[11]徐怀亮,汪宴廷,姚永芳,等.藏酋猴毛干DNA的3种提取方法[J].东
北林业大学学报,2010(2):58 -61.
[12]ANDREASSON H,NILSSON M,BUDOWLE B,et al. Nuclear and mito-
chondrial DNA quantification of various forensic materials[J]. Forensic
Science International,2006,164(1):56 -64.
[13]BARBARO A,CORMACI P,BARBARO A. Multiplex STRs amplification
from hair shaft:validation study[J]. International Congress Series,2006,
1288:676 -678.
[14]GILBERT M T P,WILSON A S,BUNCE M,et al. Ancient mito - chondria
DNA from hair[J]. Current Biology,2004,14(12):463 -464.
[15]GILBERT M T P,JANAWAY R C,TOBIN D J,et al. Histological corre-
lates of postmortem mitochondrial DNA damage in degraded hair[J]. Fo-
rensic Science International,2006,156(2 /3):201 -207.
[16]LINCH C,WHITING D,HOLLAND M. Human hair histogenesis for the
mitochondrial DNA forensic scientist[J]. Journal of Forensic Sciences,
2001,46(4):844 -853.
[17]MCNEVIN D,WILSON-WILDE L,ROBERTSON J,et al. Short tandem
repeat(STR)genotyping of keratinised hair - part 1. Review of current
status and knowledge gaps[J]. Forensic Science International,2005,153
(2 /3):
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
237 -246.
(上接第 10229页)
于环境恶劣、岩壁陡峭,在风化、溶蚀过程中其他矿物质易流
失,而钙化沉积。
(4)白花兜兰原生境周围条件严酷、复杂,气候存在特有
性,且白花兜兰稀有性、种群稀少、植株优雅、花大白色、花形
姣美且有香气,具有极高观赏价值和科学研究价值。该研究
所观测到的一些温度、相对湿度、光照及日照时数特征规律
只是个案,还有许多生境因素待于进一步观测、分析,以便为
白花兜兰种群复壮、回归、保护提供更全面的气候资料。
参考文献
[1]傅立国.中国植物红皮书[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1.
[2]覃文渊,覃国乐,覃文更.白花兜兰的群落结构特征分析[J].北方园
艺,2012(11):78 -80.
[3]谭卫宁.广西木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兜兰属(兰科)植物资源现状与保
护对策[J].广西林业科学,2009,38(3):187 -189.
[4]覃龙江,刘绍飞,莫家伟,等.茂兰保护区野生白花兜兰种群资源[J].
农技服务,2012,29(4):452.
[5]冉景丞,鲁成巍.茂兰自然保护区兰科植物资源现状及保护利用途径
[J].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1):5209 -5211.
[6]张邦琨,韦小丽,曾信波.喀斯特地貌森林不同小生境的小气候特征研
究[J].贵州气象,1995(4):16 -19.
[7]张邦琨,韦小丽,曾信波.喀斯特森林不同小生境的小气候特征[J].贵
州农学院学报,1996,15(1):7 -10 .
[8]俞国松,王世杰,容丽.茂兰喀斯特森林演替阶段不同小生境的小气候
候征[J].地球与环境,2011,39(4):469 -477.
[9]龙健,周建威,冉景丞,等.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濒危植物小叶兜兰
生态适应性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7):13049 -13051.
[10]周政贤.茂兰喀斯特森林科学考察集[C].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
1987.
[11]卢家仕,卜朝阳,吕维莉,等. 20份兰科植物的 ISSR遗传多样性分析
[J].西南农业学报,2012(6):2252 -2257.
5320141 卷 25 期 管 政等 毛干 DNA的快速提取及其对 PCR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