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小茴香、莳萝与马芹的本草考证



全 文 :考证
小茵香 、 漪萝与马芹的本草考通
济南天桥医院 ( 25 0 03] ) 何金耸
济南市中医医院 陈家葬
摘婆 漪萝长期混作讨、茵香 , 而历代本草所记载的劳萝则是马芹。 ·
经考证 , 马芹即今伞形科毒芹属的植物。 ::
马芹一者朗青代同使匿而不现 ,
一 、 漪萝与小窗香
, 漪萝 nA et b u m g ar v co le sn L . 为伞 形 科植物 ,
原产欧洲南部 t l l , 我国仅有一属一种 。 其植株有强烈
的香味 , 茎单一 , 圆柱形 。 叶片轮廓宽卵形 , 3 一 4
阅羽状全裂 , 末回裂片丝状 , 长 4一 20 毫米 , 宽不及
劝. 5 毫米 , 复伞形花序 , 花瓣黄色 , 分生果 卵状椭圆
形 , 长约 3一 5 毫米 , 宽 2一 2 。 5毫米 , 成熟时揭色 ,背
部压扁状 ,侧梭狭翅 状 。 小茵香 F oe in C ul mU v d g ar e
M山 。 同为伞形科植物 , 本属有 4 种 , 我国仅有 1种 。
三 其植株形状 、 气味 、 叶片形态 、 花序和花的颜色与府
’ ,萝极其近似 , 只是果实 长 3 . 5一 5 毫米 , 宽 1 . 5一2毫
米 , 呈长圆形 , 光滑无翅彼。 然而古代本草文献并无
将劳萝与小菌香相比较 ,亦无言及漪萝的花为黄色者 。
如唐代冬新修本草 》 ( 即 《 唐本草 》 )[ ” 收录了
沪 《 广州记 》 中,的马芹 , 始载了 “ 茵 ( 袜 ) 香 , ( 即小
筒香 ) , 而同载于 《 广州记 》 中的漪萝却没有收录 。
由此可 以看出 , 漪萝与小茵香有相混之嫌 , 很可能误
把漪萝当作了小茵香 。
宋代 《 图经本草 》 未 载 马芹 , 苏颂将跨 .萝与蛇
床相比 , 图文兼录 ` 三月四月生苗 , 花实大类蛇床而
辛香 , 六月七月采实 , 今人多和五味 , 不闻入药 。 ”
从此以后致百年来 , 诸多本草无论药图或文字, 都沿
r土 ; 袭了漪萝类同蛇床的概念 。 直至清代吴 其浚的 《 植物
名实图考 》 中 , 才出现了与现今漪萝相符的药图 。 然
而 《 植物名实图考长编 》 中的文字记载 , 又与药图不
符。 由此看出吴其滚虽有了不同以往的见 解 , 但还没
有十分把握 , 因此 《 植物名实图考 》 漪萝条中的文字
记叙广淡笔而过 。
. 另外 , 瑞典博物学家林 奈 ( C ar ol uS iL an e us )也曾一度定小荷香与漪萝为同属植物 , 定小简香的拉
丁学名为 A n et h uln fo en ic ul u m L . , 后人发现不妥 ,
故而将小茵香的种各改为属 名 ,为 F Oen ic ul u m v ul g -
.at M i l人 v ul 朋拙 M sxl
. t ’ ] 。
在我国直至建国前才有了漪萝为黄色花的记载 ,
如 1 947年的《辞海 》漪萝条载 : “ 蔺萝与小 茵香为二物
一 …漪萝为黄色花 。 ” 至此始明确二者不是一物 。 由
于二者长期混淆 , . 在 内蒙 、 甘肃 、 西 藏 、 吉 林 、 广
西 、 四川 、 贵州 、 山西 、 山东等大部分地 区 , 至今仍
有以资萝误作小圃香使用的砚象 。 .
二 、 漪萝与呀芹
历代本草多官漪萝的箱墩大类蛇床 , 但未记叙其
颇色和形状 。 关于这一点 , 只蕊从 《 证类本草 》 及其
他文献里寻找相比拟的参考记 .载。 如 《 图经本草 》 防
风条载 “ 五月开细白花 , 中
花 。 ” 元代热《 饮腊正要功
,仁翻 聚 作 大 房 , 似蔺萝
翻用的是 《 图经本草 》 前
萝的药图 。 《 本草纲目 》 也沿袭类蛇床之说。 清代初
期吴澳子的 (I 花镜 》 在小简香 ·条 中 则 言 : “ 一名前
萝 , 又日慈 l谋勒 , 叶细而雅 , 夏月开花 , 白而小 。 ”
仅按以上所证 , 漪萝是白包花。
其果实 , 洲本草纲月 脚称漪萝为小简香 “ 其子簇
生 , 状如蛇床子 i而短 , 微黑 , 气辛臭 , 不及茵香 。 ”
《本草从新 `湘称刁催万香 “ 一名眯萝 。 , 其果实 “ 小如
栗米 ” , 《 本草求真 .》 亦如”此 “ 小 如 粟 米 ” 。 蛇床
( C n记 ium ~
九卜对 ( L =c) su s . ) 的果实 也 是 “ 如菜
米 ” ( 《 蜀本草粉 ) 。 (I 图 经 本 草 》 所 载 “ 广州漪
萝 ” 药图 , 叶片仁回羽状渡 。卜全裂 , 小叶片长橄周披
针形。 其花序为类似业翻湘的复伞形花序 。
有关马芹 , 记载较早和较详细 的 本 草 文献始于
《 唐本草孙 t’1 ; “ 马芹子味 1甘温无毒 , 主心腹张脚 ,
下气消食 , 调味用之。 香似橘皮而无苦味 。 ” 小宇注
云 : “ 生水泽旁 , 苗 似鬼针 、 慕 菜气花 青白色 , 子
黄黑 , 似防风子 。 ” 《 唐本草 》 将马芹分别比 拟了数
种植物云通过奈合比较 , 可看出马芹的大概形状 。 :
鬼针较早峋药图现于 《 救荒本草 》 , 其 叶亦为匆
状复叶 , 小叶片卿风形或长卯侧形 , 边缘有锯齿。 在
《 唐本草 》 中的)慕菜 , 叶 “ 似升麻苗 ” , 那么也是二
回或数回羽攀复叶 , 叶 缘 有 锯 齿 ( 如 毛 莫 科 升麻
C i m i e i f阳 a J oe t id a L . ) 。 在 《 唐本草 》 中的防风子
则如 “ 胡英子 ” , 即其果实近球形 , 显然非现今之正
品防风 。 至于马芹钓花序 , 《 图经本草 》 蛇床条对蛇
床花的描述是 “ 同一案 , 似马芹类 。 刀 由此看出 , 马
芹无疑是伞形科植物 。
.
4 0
. 中药确麟卷牵n 雨`万 ` , “ 年n 月
DOI : 10. 13863 /j . i ssn1001 -4454. 1992. 11. 019
经上比校 , 漪萝与马芹不仅同为伞形科植物, 同
样 , 其植株形态 、 叶片 、 花序及花的颜 色 , 果实的形
状都非常近似 。 由于前萝 、 马芹都与蛇床相似 , 蛇床
便成了二者相互 比似的参照植物 。 另外 , 前萝 “ 今人
多和五味 , 不闻入药” , 而马芹则 “ 调味用 之” 其用
途也相通 。 《 图经本草 》 中未载马芹 , 除掉马芹为很
少药用的因素之外 , 不能排除二者混淆的可能 。 《 本
草纲目 》 ( 人卫校点本 ) 所画的药图 , 也难 以分墉漪
萝与马芹的区别特征 。 这虽与当时的绘画技术有关 ,
也可能是二者棍淆的原因造成石综上分 析 , 自《 图经
本草 》 以后 , 至 《 植物名实图考 》 以前 , 历代本草记
载的漪萝绝非真 IE 的 漪萝 ( A n e t h um s r a vol e n s ) ,
而应是马芹 , 然而今无马芹一名 , 经考证 , 它与现今
在我国部分地区称作漪萝子 , 而实为 伞 形 科 毒竿属
C ic ut a L
。 的植物极为近似 。
三 、 马芹与毒芹
马芹在历代均有记载 , 也各有发挥 , 并形成了多
基原的品种 , 总之可分为二大类扩 一类 “ 叶可食 ” ,
如 《 尔雅 》 : “ 可食菜 也 , 叶 细 锐 。 ” 《 日 华子本
草 》 : “ 嫩时可食 。 ” 《 本草纲 目》 将 马 芹列入莱
部 , 言其 : “ 三 、 四月生苗 , 一本丛出如筒奋白毛蒙
茸 , 嫩时可茹 , 其根白色 , 长 者尺 许 , 气 亦香而坚
硬 , 不可食 。 ” 《 植物名实图考 》 : “ 多生废圃中 ,
高大易长 , 南人不敢食之 。 ” 另一类 “ 叶不可食 ” ,
如孟洗 《 食疗本草 》 : “ 根乃叶不堪食 , 卒心痛 , 子
作未醋服 。 ” 郑樵 《 通志 》 云 : “ 其根 、 叶不可食 ,
惟子香美 , 可调饮食 。 ” 据以上文献记载 , 可以看出
马芹非止一 个品种 , 也很难逐一辨明每个历史时期的
马芹是哪种植物 。 但是经过分析可以看 出 , 叶不食的
马芹类似伞形科毒芹属植物的特征 , 犹以与其变种宽
叶毒芹非常近似 。 一 , 二
伞形科毒芹属的植物 , 在我国仅有一 种和一个变
种 [` ] 。 原种毒芹 c ic u t a v i r o s a L . 为有毒 植 物 , 我
国南北均有分布 . 本种在东北地区又称 “ 走 马芹 ” ,
有误食中毒的记载。 本品虽有 “ 马芹 ” 之名 , 但多一
“ 走” 字 , 可能因其毒性大或中毒反映快而得名、 但
此种 : “ 走马芹 ” 的果实未见有可供食用的报道。 交种
宽叶毒芹 ( C . v i r o s a L . v a r . l a t i s e e t a C e la k )为多年
生草本 , 叶互生 , 三 回羽状全裂或三出式二询初状分
裂 , 最后裂片大 , 长椭圆形或长椭圆状卵形 , 边缘有
细锯齿 , .上部茎生叶 1 一 2 回羽状 分 裂 , 复伞 形花
序 , 花辨白色 , 果实卵圆形 , 如圆形 “ 宫灯 ” 状 , 长
宽约 2 毫米。 宽叶毒芹的果实 , 至今在山东 、 ` 江苏、 ·
浙江等地作苛萝子使用。 本品在南方陇菜时有作为香
料的记载川 , 在北方还是某些肉食加工品中必不可少
的调料 。 另外在江苏泰州地区还有孩培 , 其栽培史有
多久 , 不得而知 , 但据 《 惟扬志 》 记载 , 在矗 靖二十
一年 ( 公元 1 52 2年 ) 以扬州市之所产药食如漪萝 、 茵
香 、 莲肉等作为岁贡品奉为皇家御膳 。 当时泰州亦为
扬州之辖地 , 其中漪萝当为毒芹属植物 , 很可能是宽
叶毒芹。
马芹 可能是毒芹属植物的其他佐证 : ( 1) 有毒的
部位 。 《 食疗本草 》 、 《 通志 》 言其根 、 叶不可食 ,
这与 《 中药大辞典 》 记载的毒芹 ( C i cu at vi or sa ) 的
有毒部位 “ 主要在根中 , 其它部 分 亦 有 ” 有 相似之
处 。 (2 ) 果实中所含的成 分 。 《 唐 木 草 》 言 马芹子
“ 香似橘皮而无苦味 ” , 由此可知马芹子有 与橘皮类
似的成分 。 毒芹 ( C i e u t a v i r o s a ) 的果丈 所含抨发油
中有 [’ ] : 对一聚伞花素 、 枯醛 、 Y一松油烯 、 月桂烯 、
茨烯 、 柠橄烯 、 日一旅烯 、 a 一旅烯 、 日一水芹烯 、 a 一松油
烯等十种化学成分 。 芸香科柑橘属作为橘皮 的墓原 ,
古今较为混乱 , 即以现今之正品陈皮 c i t r u s r e t i e u l a t a
B协n c o 为例 , 其果皮中挥发油 所 含 的 成 分 与 毒芹
( C ic u t a v i r o s a ) 的后 5 种完全相 I司 , 仅 在 含最不
同 。 另外 , 始载于 《 神农本草经 》 的 “ 权 ” 现今定其
正品为拘擂 P o n e i r su r r i f o l i a t a ( L . ) R a f ,但在 古代 ,
权 、 树相混的情况 比较复杂 , 至今仍有柑橘属的多种
植物作为积的基原 。 故今以构橘分析之 , 其果皮挥发
油中有 8 种成分 , 其中除石竹烯外 , 另外 7 种与毒芹
( C ic ut a vi r o sa ) 中的 7 种成分也完全相 同。 由上比
较 , 可公证马芹 “ 香似橘皮而无苦味 ” 的特征 。 由于
毒芹属的有毒成分多在根叶茎部 , 果实含 量少 。 宽叶
毒芹的果实仅作为调料使用 , 故 《 唐本草 》 言其无毒
是可以理解的 。 而且至今尚未见因食用这种调料发生
中毒的报道 。 ( 3) 地理分布 。 《 广州 记 》 和 《 海药本户
草 》 记载的多是南方药物或海外品种。 郑樵 为南宋史
学家 , 兴化军蒲田人 ( 今属福建 ) , 按 以上文 献及人
物的地点 , 马芹很可能在我国南方很早就有分布, 而
毒芹属植物不仅在我国北方有 , 在南方四 川 [ ` ]也有分
布。 这说明在地理分布上古今有相同之处 。 ( 4) 生态
习性 。 马芹生于 “ 水泽旁 ” , 毒芹属植物则生于 “ 湿
地及水沟边 。 ” 其习性类同 。
综上所述 , 历代本草所载 的马芹即是 毒芹属 植
物 , 其形态与宽叶毒芹更加近似 。 由于 本品另有漪萝
子的名称 , 经一误再误 ,所以自清代 后期 ,马芹一名便
消失了 。如再对照 《广州记 》 的记载 , 以朴萝 A en ht u m
s ar v e o l e n s L
. 的果实与宽 叶毒 芹 C i e u t a v ir o s a L .
v a r
·
la t i s e c t a C e l a k 的果实比较 , 确实前者 的果实
皇揭色 , 质地琉松而轻成 , 并且 “ 久食无损” , 后者
的果实为黄黑色或象黑色 , 质地致密而沉重 。 看来作
者确实见了二者的实物标本 , 所以 《 广州记 》 的记载
是可信的。
二. . 考 文 献
1[ 〕 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 : 中国植
物事, 五十五卷 , 第二分册 , 2 13 页 , 1 9 7 9
〔旧 · 唐 · 苏敬等 , 尚志均辑佚 : 新修 本 草 , 4 73
页 , 安徽科学出版社 , 1 98 1
〔3〕 南京药学院药材教研组 : 药材学 , 92Q 页 ,
人民卫生出版社 , 1 9 6 0
4[ 〕 江苏新医学院 : 中药大辞典 , 下册 , 1 40 9页 ,
上海人民出版社 , 19 77
、 今
(本草纲目拾遗》石将军考释
上海指挥学校门诊部 ( 2 0 0 4 35 )
陈修源 黄家生
石将军一药 , 能活血疏风 , 消痪散肿 。 民间用洽
一切跌打扭伤 , 血癖不散及风寒 闭塞 , 痈 疽初起之
症 。 为常用草药 , 但其究为何物 ? 至 今 鲜 为 人知。
核药最早见于清 。 赵学敏 《 本草纲 目拾遗 》 卷五
草部下 , 载其 “ 一名紫罗球。 秋 时 开 花 , 有 紫色圆
晕 , 生高山石上 , 立夏后生苗 , 、叶类龙芽草略小 , 对
节 , 高不过尺 , · 根本劲细 , 似六月 雪。 ” 从这 段描
述 , 我们可以知道 , 石将军一药 , 多生于 高山石上 , ,
整个植株高不过尺 。 该植物立夏后开始发苗 , 叶类似
龙芽草而略小 , 对节生 。 秋天开花 , 紫 色有圆晕 。 根
娜细而有一定硬度 , 与六月雪相似 。 它还有一个别名
叫紫罗球。
赵氏接着还毅有 t “ 谢云澳云 : 西 湖凤 凰 山有
之 , 生石岸旁者入药 , 地土上生者太肥 。 治症不能即
脸 , 吐如据木对生 , 方梗紫色 , 高尺余 , 开细紫花成
球。 , 而所谓紫里球 , 则应是对石将军 “ 秋时开花 , 有
紫色画晕” 的形象概括 , 正如谢云溪 所云 , 是 “ 开细
嘴花成球” 。 .
紫罗球是何物? 它即当今马鞭草科 植 物 兰香草
Q卿卯etr is i can an
.
(ht u bn
·
) M i.q
。 为直立灌木 , 高
25 ~ 60 厘米 , 茎枝近四梭形 , 略 带 紫红色 , 密被微
毛 , 羞部木质 。 叶对生 , 具短柄 , 卵 形 或 卵 状 矩圆
形 , 长 2 一 5 厚米 , 先端钝 , 基部浑圆 , 边 缘有粗锯
齿。 夏季开花 , 轮状排列于枝梢叶腋 , 花蓝紫色 , 聚
伞花序。 根较粗壮 , 圆柱形而长 。 产我国南北各地 ,
分布于山地、 路边及岩石间 , 多生在低海拔向阳山坡
的干燥瘫薄裸岩地方 。 又名山薄荷、 小六 月寒 、 黄鸦
柴 。 功用 . 祛风除湿 , 止咳散察 。 主治 : 感冒发热 ,
风湿骨痛 , 百 日咳 , 慢性气管炎 , 月经不调 , 崩漏 ,
白带 , 产后寮血作痛 , 跌打损伤 , 皮肤法痒 , 湿疹 ,
疮 肿 。 清 . 吴 其浚 《 植物名 实 图考 》 云 : “ 兰 香
草 ,溯南 、 南赣皆有之 。 丛生 , 高四五尺 , 细茎对 叶 ,
叶长寸徐 , 本宽末尖 , 深齿浓绞 , 梢叶小圆 , 逐节开
花 , 如丹参 、 紫苑而作小莆子 , 尖 瓣 外 出 , 中吐细
须 , 淡紫娇媚 , 秋深始开 , 茎叶俱有香气 。 南安呼为
婆绒花 , 以其瓣尖柔细如剪绒 , 故云 。 或云 以姗 肉可
治嗽 。 衡山便医亦用之。 ” 并有附图 , 所述及附图即
为本 品。
马鞭草科植物兰香草 , 多生于千 燥惰 薄裸岩地
方 , 与石将军 `生石岸旁者入药 , 地土上生者太肥 ,治
症不能即验” 相符 。 叶边缘具粗据齿对 生 , 也与 “ 叶
如据木对生 , , “ 类龙芽草略小 , 对节 ” 相同 。 开花蓝
紫色 , 聚伞花序轮状排列于枝梢叶腋 , 也与 “ 开细紫
花成球 ” 相合。 根部坚硬粗壮细长也与 “ 根本劲细似
六 日雪 ” 合符。 植株高可达 60 厘米 , 茎枝近四梭形 ,
略带紫红色也合符 “ 高尺余 ” , “ 方梗紫色 ” 。 因此 ,
草药石将军一药 , 即马鞭草科植物兰香无疑 。
兰香草一名 , 一般认为 其 最 早 见于清 · 吴其浚
《 植物名实图考 》 , 该书于吴 民投后二年 , 即道光二
十八年刊行 ( 公元 18 4 8年 ) 。 清 · 赵学敏 《 本草纲目
拾遗 》 之 “ 石将军 , 一名紫罗球 ” , 即吴氏 《 植物名
实图考 》 之兰香草。 《 本草纲目拾遗 》 初稿成于乾隆
乙酉 ( 1夕6 5年 ) , 但晚室嘉庆癸亥 ( 1 8 0 3年 ) 还有增补
修订 , 该年后即以手抄本流传` 所以从时 问上 , 《 本
草纲目拾遗 》 之记载早于 《 植物 名 实 图 考 》 45 一85
年 。
综上所述 : 清 · 赵学敏 《 本草纲 目拾遗 》 之石将
军 、 一名紫罗球即今马鞭草科植物兰香草 C ar y o p t er i吟
in ca an ( t h公n b . ) M i.q 。 兰香草应以清 · 赵 学 敏 《 本
草纲目拾遗 》 之记载为最早 。
《 中. 药学杂志 》 药学史与本草学研究增刊征订
本刊已于 1 9 02年 10 月底出版 “ 药学史与本草学研究期
订专辑” 。 主要内容有 : 药学史 、 本草考证 、 本草文
献研究 , 专刊评介等 。 每册定价 2 . 0 元 ( 含邮 费 在
内 ) , 欢迎订购 。 书款可直接邮汇至中国药学杂志编
辑部 ( 北京东四西大街 42 号 ) 。
4 2 中药材第 15 卷第 1】)期 1 9 9 2 年 n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