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魔芋地方品种种薯萌芽出苗特性分析



全 文 :魔芋地方品种种薯萌芽出苗特性分析
赵庆云 张发春 彭凤梅 黄荣春 杨 冰 谢世清
(云南农业大学魔芋研究所 昆明 650201)
提 要 试验结果表明 , 现有 16个云南高原魔芋地方品种种薯萌芽能力差异较大。从排种至出
苗的天数看 , 白魔芋各品种变动在 51 ~ 82d , 花魔芋各品种变动在 51 ~ 76d;从排种至出苗期间
的有效积温看 , 白魔芋各品种变动在 187.0 ~ 326.0度·日 , 花魔芋各品种变动在 187.0 ~ 304.0度
·日范围。就白魔芋而言 , 巧家白魔芋 、 金江白魔芋种薯萌芽出苗能力强于对照品种元阳白魔芋;
就花魔芋而言 , 宾川花魔芋 、 寻甸花魔芋等品种种薯萌芽出苗能力强于对照品种昆明花魔芋 。
关键词 魔芋 种薯 萌芽 分析
  魔芋 (Amorphophallus sp.)属天南星科魔芋属
的耐荫性多年生草本植物 , 四川称灰草 , 云南称花
麻蛇 , 主要栽培种为花魔芋 (Amorphophallus kon-
jac)和白魔芋 (Amorphophallus albus)两个类型[ 1] 。
魔芋适应性广 、 生命力强 、 栽培简单 , 是一种加
工 、 食用 、药用及工业用途广泛的经济作物 。该文
旨在研究云南高原特有的白魔芋和花魔芋地方品种
种薯的萌芽出苗特性 , 包括种薯萌芽出苗早迟 、 萌
芽出苗所需的有效日均温度及有效积温等 , 推动魔
芋生产的发展。
1 材料与方法
试验于2000年 3 ~ 11月在云南农业大学作物
标本园的山地瘦红壤上进行 。参试材料见表 1。于
当地气温稳定通过 15℃, 即 3月 26日播种。播种
前 , 先挖播种沟 , 然后每 667m2施 3000 ~ 4000kg 农
家肥 、 30 kg普钙及 15 kg 硫酸钾作基肥;将种薯平
放在播种沟中 , 种薯心芽朝上且稍倾斜 , 以免芽窝
积粪 、 积水而烂芽 , 并覆土 5 ~ 10cm 。每个品种种
3沟 , 顺序排列 , 每沟种双行 , 种植规格为株距
30cm , 行距 40cm[ 4] 。并与玉米间作 , 每两沟魔芋
之间间种两行玉米。从 5月 15日开始 , 每隔 6d调
查一次各品种种薯的萌芽出苗情况 , 直至全部参试
品种均出苗为止 。魔芋于 11月 24日收获 。魔芋种
薯排种至出苗期间的有效温度按如下公式计算求
得[ 5] :T=t-15℃, (15℃15℃或 t≥35℃)。式中 , T 为有效日均温 , t为日均
气温 。有效积温 (΢T)以度·日计。试验期间的温
度资料为实地观测所得 。
表 1 不同魔芋品种种薯的出苗时间 、
   出苗日数及所需温度的变化
类 型  品 种
出苗
时间
(日/月)
出苗
日数*
(d)
有效
积温**
(度·日)
平均
气温***
(℃)
白魔芋组 巧家白魔芋 15/5 51 187.0 18.48
金江白魔芋 15/5 51 187.0 18.48
广南白魔芋 3/6 70 262.5 18.74
桥头白魔芋 3/6 70 262.5 18.74
永胜白魔芋 15/6 82 326.0 18.99
元阳白魔芋(CK) 21/5 57 201.5 18.52
花魔芋组 宾川花魔芋 15/5 51 187.0 18.48
寻甸花魔芋 21/5 57 201.5 18.52
师宗花魔芋 27/5 63 220.0 18.65
南涧花魔芋 27/5 63 220.0 18.65
罗平花魔芋 3/6 70 282.5 18.74
邱北花魔芋 3/6 70 282.5 18.74
永平花魔芋 3/6 70 282.5 18.74
彝良花魔芋 3/6 70 282.5 18.74
江川花魔芋 9/6 76 304.5 18.95
昆明花魔芋(CK) 3/6 70 282.5 18.74
  *为排种到出苗的日数;**为排种到出苗的有效温度之和;
***为排种到出苗期间的平均气温。
2 结果分析
2.1 不同品种种薯出苗早迟的变化 从表 1可
知 , 不同魔芋品种出苗早迟变化较大 。从出苗日期
·46· Chinese Agricultural Science Bulletin 2001 Vol.17 No.3
由云南省科技兴农领导小组办公室资助完成。  收稿日期:2001-04-22
看 , 白魔芋不同品种变动在 5月 15日至 6月 15日
范围 , 巧家白魔芋 (5月 15日)、 金江白魔芋 (5
月15日)出苗较早;广南白魔芋 (6月 3日)、 桥
头白魔芋 (6 月 3 日)、 永胜白魔芋 (6月 15 日)
出苗较迟;对照品种元阳白魔芋的出苗期为 5 月
21日。花魔芋不同品种变动在 5月 15 日至 6 月 9
日范围 , 宾川花魔芋 (5 月 15 日)、 寻甸花魔芋
(5月 21日)、 师宗花魔芋 (5月 27日)、南涧花魔
芋 (5月 27日)出苗明显早于对照品种昆明花魔
芋 (6月 3日);罗平花魔芋 (6月 3日)、 邱北花
魔芋 (6月 3日)、 永平花魔芋 (6月 3 日)、 彝良
花魔芋 (6月 3日)出苗与对照品种一致;江川花
魔芋 (6月9日)出苗稍迟 。
  从播种到出苗的天数分析 , 白魔芋不同品种变
动在 51 ~ 82d之间 , 巧家白魔芋 (51d)、金江白魔
芋 (51d)出苗天数较短 , 对照品种元阳白魔芋
(57d)次之;广南白魔芋 (70d)、 桥头白魔芋
(70d)、永胜白魔芋 (82d)出苗天数较长。花魔芋
不同品种变动在 51 ~ 76d 之间 , 宾川花魔芋
(51d)、 寻甸花魔芋 (57d)、 师宗花魔芋 (63d)、
南涧花魔芋 (63d)出苗天数较短 , 对照品种昆明
花魔芋 (70d)次之;罗平花魔芋 (70d)、 邱北花
魔芋 (70d)、 永平花魔芋 (70d)、 彝良花魔芋
(70d)出苗天数与对照品种一致;江川花魔芋
(76d)出苗天数最长 (表1)。
2.2 不同品种种薯出苗所需温度的变化 从表 1
可知 , 不同品种种薯出苗所需温度变化较大 。从播
种到出苗期间的平均气温看 , 白魔芋各品种变化在
18.48 ~ 18.99℃之 间 , 其 中 , 巧 家 白 魔 芋
(18.48℃)、 金江白魔芋 (18.48℃)所需平均温度
较低 , 对照品种元阳白魔芋 (18.52℃)次之;广
南白魔芋 (18.74℃)、 桥头白魔芋 (18.74℃)、 永
胜白魔芋 (18.99℃)所需平均温度较高 。花魔芋
各品种变化在 18.48 ~ 18.95℃之间 , 宾川花魔芋
(18.48℃)、寻甸花魔芋 (18.52℃)、 师宗花魔芋
(18.65℃)、 南涧花魔芋 (18.65℃)所需平均温度
较低 , 对照品种昆明花魔芋 (18.74℃)次之;罗
平花魔芋 (18.74℃)、 邱北花魔芋 (18.74℃)、 永
平花魔芋 (18.74℃)、 彝良花魔芋 (18.74℃)所
需平 均温度与对照 品种一致;江川花魔 芋
(18.95℃)所需平均温度较高。从种薯萌芽到出苗
期间的有效积温 (΢T)分析 , 白魔芋各品种变动
在 187.0 ~ 326.0度·日之间 , 其中 , 巧家白魔芋
(187.0 度·日)、金江白魔芋 (187.0度·日)的有
效积温较低 , 对照品种元阳白魔芋 (201.5度·日)
次之 , 广南白魔芋 (262.5 度·日)、 桥头白魔芋
(262.5 度·日)、永胜白魔芋 (326.0度·日)的有
效积温较高。花魔芋各品种变动在 187.0 ~ 304.5
度·日之间 , 宾川花魔芋 (187.0 度·日)、 寻甸花
魔芋 (201.5度·日)、 师宗花魔芋 (220.0度·日)、
南涧花魔芋 (220.0度·日)的有效积温较低 , 对
照品种昆明花魔芋 (282.5 度·日)次之 , 罗平花
魔芋 (282.5度·日)、 邱北花魔芋 (282.5度·日)、
永平花魔芋 (282.5度·日)、 彝良花魔芋 (282.5
度·日)的有效积温与对照品种一致 , 江川花魔芋
(304.5度·日)的有效积温较高 。
3 小结
通过对云南高原特有的白魔芋和花魔芋不同地
方品种种薯的萌芽出苗习性的比较分析 , 初步可以
得出 , 在相同条件下 , 魔芋地方品种种薯萌芽出苗
能力各异 , 具体表现在萌芽出苗时间 、出苗所需日
数 、出苗所需的平均气温及有效积温均不同。就白
魔芋而言 , 巧家白魔芋 、金江白魔芋萌芽出苗能力
强于对照品种元阳白魔芋;广南白魔芋 、 桥头白魔
芋 、永胜白魔芋萌芽出苗能力则弱于对照品种 。就
花魔芋而言 , 宾川花魔芋 、 寻甸花魔芋 、 师宗花魔
芋 、南涧花魔芋萌芽出苗能力强于对照品种昆明花
魔芋;罗平花魔芋 、邱北花魔芋 、永平花魔芋 、彝
良花魔芋萌芽出苗能力与对照品种一致;江川花魔
芋萌芽出苗能力稍弱于对照品种 。因此 , 在云南省
大面积栽种这些魔芋地方品种时 , 应充分根据各品
种的萌芽出苗特性 , 适当提早播种时间 , 保证出苗
整齐 , 充分利用光热资源和水资源 , 达到高产 、稳
产 、优质 、 高效的目标 。
主要参考文献
1 中国作物学会 , 国家科委农村科技公司 , 湖南省农学会.中国
作物栽培.科学普及出版社 , 1991.673~ 680
2 刘永军 , 等.内蒙古赤峰科尔泌沙地魔芋引种试验初报.陕西
林业科技 , 1999 (增刊), 5~ 7
3 张宁, 等.魔芋科学及应用.云南科技出版社 , 1997
4 谢世清 , 等.云南高原魔芋综合配套高产技术.长江蔬菜 ,
2000 , (6):10~ 12
5 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农业气象学.中国农业出版社 , 1998.
52~ 57
·47·中国农学通报 2001年 第 17 卷 第 3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