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收稿日期:2009-08-13
作者简介:崔春英(1966-),女 ,工程师。研究方向:森林培育。
福建酸竹低效林的改造效应
崔春英
(福建省建瓯市城郊林业站 ,福建 建瓯 353100)
摘要:对福建省建瓯市野生福建酸竹低效林实施松土 、施肥等低效改造抚育措施 , 比较分析改造前后竹林立竹密度 、地径 、
林龄结构及笋产量的变化情况 , 结果表明:与对照区相比 , 2007年改造区竹林立竹密度增加 5021株 · km-2 ,平均地径提高
0.3cm, Ⅰ -Ⅲ度竹所占比例提高 42%,产笋量增加 433kg· km-2 ,经济效益明显 , 低效改造基本成功。
关键词:福建酸竹;抚育改造;低效林
中图分类号:S75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925(2009)04-0258-03
TransformationoflowyieldAcidosasanotataforest
CUIChun-ying
(SuburbanForestryStationofJian′ou, Jian′ou, Fujian353100, China)
Abstract:Thetransformationandcultivationmeasuressuchasturningsoil, fertilizationwereconductedinthewildlowyieldAcido-
sasanotataforestinJian′ou, Fujian, thechangeindensity, grounddiameter, forestagesandshootyieldsbeforeandaftertransfor-
mationwascomparedandanalyzed.Theresultsshowedthat, comparedtothecontrol, thedensitywasincreasedby5021 treesper
squarekilometers, averagegrounddiameterwasincreasedby0.3 cm, percentageofthefirsttothirdgradesbamboowasincreased
by42%, andshootsyieldwasincreasedby433 kg· km-2 inthetransformedforest, 2007.Thesignificanteconomiceffecthas
provedthesuccessoftransformationofthelowyieldA.notataforest.
Keywords:Acidosasanotata;cultureandtransformation;lowyieldforest
福建酸竹 [ Acidosasanotata(E.P.Wanget.G.H.Ye)S.S.You] ,酸竹属 ,是福建特有竹种[ 1] 。常生长
在海拔 500-1000m的山坡 、丘陵地 ,散生分布为主 ,少数与其他竹种混生或松 、杉 、灌木等混生 [ 2-3] 。笋
质优良 ,笋味甘甜 ,所含蛋白质水解产生 17种氨基酸 ,其中 8种氨基酸是人体所必需的 ,且磷含量居竹笋
之冠 ,具有低脂肪 、多磷钙 、富有长纤维和抗癌功能的特点 ,其竹秆是优良竹材 ,也是优质造纸原料 [ 4] 。近
年来随着人们对福建酸竹认识的提高 ,大力开发福建酸竹资源具有广阔的前景 。目前建瓯市福建酸竹基
本处在野生状态 ,为探讨福建酸竹高产 、高效培育方法 ,本文比较分析了改造前后竹林立竹密度 、地径 、林
龄结构及笋产量的变化情况 ,旨在为福建酸竹低效林改造提供科学依据 。
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设在建瓯市川石乡后洋村 ,地处东经 119°11′28″、北纬 27°15′28″,年均气温 17.8 ℃,最高温度
38 ℃,最低温度 -5 ℃,无霜期 285 d,年降雨量 1500 mm,相对湿度 80%,土壤 pH值 6.1。海拔高 610 m,
南坡 ,坡度 20°,山地红壤 ,土层厚度 >10 cm。试验地竹林面积 7.7 hm2 ,属典型 “小 、老 、矮 、稀 ”竹林 。竹
林内设改造区 6hm2和对照区 1.7hm2。对改造区实施劈山清杂 、锄草 、松土 、施肥等抚育措施;对照区未
进行抚育改造。
亚热带农业研究
SubtropicalAgricultureResearch
第 5卷 第 4期
2009年 11月
DOI :10.13321/j.cnki.subtrop.agric.res.2009.04.017
2 改造技术措施
2004年 3-4月清理竹林杂草及高大灌木 ,并将清理出的杂草 、灌木铺在林地上使其腐烂。每年 3-4
月和 9-10月对竹林锄草 、松土 ,深度达 5-10 cm,以改善竹林土壤的物理性状 ,促进竹鞭和根系生长以
及孕笋;4月份施复合肥 750kg· hm-2(N、P、K含量各 16%)。每年发笋盛期适时疏笋和挖除病笋 ,留养
2250株 ·hm-2以上;每年 10月清理老竹 ,遵守砍小留大 、砍密留稀 、砍弱留壮原则 ,砍伐Ⅳ度以上老竹 ,以
调整竹林结构。在改造区保留低矮小阔叶树 ,于竹林空地人工栽种泡桐 ,使竹林内阔叶树均匀分布 ,密度
为 30-45株 ·hm-2。
3 结果与分析
3.1 改造措施对福建酸竹低效林生长的影响
改造措施对福建酸竹低效林生长的影响见表 1。从表 1可见 ,改造抚育实施 4年 ,改造区福建酸竹林
立竹密度和平均地径分别达 9546株· km-2和 1.4cm,是对照区的 2.11和 1.27倍 ,可见改造措施对福建
酸竹生长具有明显促进作用 。改造区福建酸竹林年龄结构合理 , Ⅰ -Ⅲ度竹占 75%,达 7160株· km-2 ,是
对照区的 4.80倍 ,说明林分质量得以较大程度改善。改造区和对照区的福建酸竹林产笋量分别为 945和
512kg· km-2 ,前者是后者的 1.85倍 ,表明改造措施对福建酸竹林培育具有显著经济效益 。
表 1 不同试验区福建酸竹竹林结构及产笋量的比较
Table1 ComparisonofA.notataforestcompositionsandshootyieldsbetweendiferenttestareas
竹林 立竹密度株· km-2 平均地径 /cm
年龄结构 /%
Ⅰ -Ⅲ度 >Ⅲ度
产笋量
kg· km-2
改造区 9546 1.4 75 25 945
对照区 4525 1.1 33 67 512
3.2 福建酸竹低效林改造效应的年动态变化
3.2.1 立竹密度 改造措施对福建酸竹低效林的立竹密度影响明显(图 1)。改造前(2003年)福建酸竹低
效林立竹密度为 3120株· hm-2 ,改造后立竹密度逐年增加 , 2007年达 9546株·hm-2 ,是改造前的 3.06倍。
图 1 低效改造后福建酸竹林立竹密度的年变化
Fig.1 AnnualvariationofthedensityofA.notataforestaftertransformation
3.2.2 地径 改造措施对福建酸竹低效林地径影响较大(图 2)。改造前(2003年)福建酸竹低效林平均
地径为 0.8cm,改造后立竹密度逐年增加 , 2004、2005和 2006年分别是 2003年的 1.13、1.38和 1.63倍 ,
2007年达 1.4 cm,是 2003年的 1.75倍 。
3.2.3 林龄结构 改造后福建酸竹林的林龄结构明显改善(图 3)。 2003年改造前老龄化严重 , Ⅰ -Ⅲ度
竹仅占竹林总数的 37%, Ⅳ度以上竹占 63 %。低效改造后第 1年(2004年)Ⅰ -Ⅲ度竹所占比例达
64%;2005年和 2006年 Ⅰ -Ⅲ度竹分别占 88%和 90%;2007年 Ⅰ -Ⅲ度竹达 75%,是其他林龄竹的 3.00
倍 。由上可见 ,低效改造后林分质量改善程度较大 。
3.2.4 笋产量 低效改造后福建酸竹林笋产量明显提高(图 4)。改造前(2003年)笋产量为 270 kg·
·259·第 4期 崔春英:福建酸竹低效林的改造效应
km-2 ,改造后笋产量逐年提高 , 2004、2005和 2006年分别达 510、615和 780 kg· km-2 , 2007年笋产量最
高 ,达 945 kg· km-2 ,是 2003年的 3.50倍 。
4 小结与讨论
2004-2007年期间 ,对福建酸竹低效林实施竹林清杂 、锄草松土 、施肥 、竹林结构调整等抚育改造措
施 ,使得经济 、生态效益逐年提高。与对照区相比 , 2007年改造区竹林不同生长因子均表现较好 ,立竹密
度增加 5021株 ·km-2 ,平均地径提高 0.3cm, Ⅰ -Ⅲ度竹所占比例提高 42%,产笋量提高 433kg· km-2 ,
低效改造基本成功。
对低产林的改造最基本原则是因地制宜 ,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措施。采取锄草松土 ,疏松土壤改善
立地条件和竹林生长状况;调整 Ⅰ 、Ⅱ 、Ⅲ度竹所占比例以维持竹林年龄结构合理;根据竹林生长状况施
N、P、K复合肥;合理混交 ,竹林内留养一些矮小阔叶树以确保竹林稳产高产。
参考文献
[ 1] 郑清芳.新优良笋用竹———福建酸竹的调查研究 [ J] .福建林学院学报 , 1990, 10(2):122-129.
[ 2] 姜必亮 , 郑郁善 ,刘玉宝 , 等.福建酸竹生物学特性研究 [ J] .福建林学院学报 , 1995, 15(4):312-318.
[ 3] 许冰峰.福建酸竹造林母竹的选择 [ J] .福建林学院学报 , 2000, 20(3):235-237.
[ 4] 周芳纯.竹林培育学 [ M]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 1998.
·260· 亚 热 带 农 业 研 究 第 5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