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福建酸竹低产林改造技术研究



全 文 :度是决定银杏叶产量高低的关键因素。抓住苗木 粗度培养 , 才能取得最高叶产量。参见表 3。
表 3 银杏叶产量影响因子分析
项 目 直接作用 间接作用苗高 地径 芽数 分枝数 叶数 密度
苗高 -0.154 120 -0.131 414 -0.112 332 -0.083 454 -0.117 094 0.056 329
地径 0.852 948 0.735 817 0.657 016 0.510 715 0.678 013 -0.460 268
芽数 -0.002 330 -0.001 698 -0.001 395 -0.002 100 -0.001 744 0.000 873
分枝数 0.050 557 0.027 376 0.030 272 0.045 568 0.032 055 -0.011 469
叶数 0.039 412 0.029 944 0.031 329 0.029 492 0.024 988 -0.018 355
密度 -0.020 830 0.007 613 0.011 240 0.007 801 0.004 725 0.009 701
未知 0.023 520
3 小结和讨论
(1)采用圃地式经营银杏叶用园 , 以20 cm行
距 ,种植第 1年苗木间没有明显差异 , 但从第 2 年
起 ,苗木就产生强烈分化。隔行起苗 , 有利于苗木
培养并提高实际产量。
(2)银杏叶用园单位面积产叶量 , 不仅与个体
生长发育状态有关 ,也与密度直接有关。不调整密
度 ,理论产叶量虽高 , 但实际可以采收的叶子 , 甚至
低于隔行隔株起苗处理组。
(3)经过产量与苗高 、地径等 6 个因子的偏相
关分析 , 确认对银杏叶产量影响最大的因子是苗木
的地径粗度。注意培养粗壮的苗木 ,有利于提高叶
产量 ,也有利于提高银杏叶质量。
(4)试验证明 , 在经营良好的条件下 , 采用
20 cm的行距育苗 , 第 2 年隔行起苗 , 保留 1 万
株 667 m2 银 杏 苗 , 当 年 产 量 可 以超 过 1 000
kg 667 m2 。
(通讯地址:321041 , 浙江省金华县澧浦镇)
福建酸竹低产林改造技术研究
福建省政和县林业委员会 王上伟
摘 要 采取劈山清杂 、全面锄草松土 、施肥及调整竹林结构等措施 , 改造福建酸竹低产林。结
果表明:施复合肥 450 kg hm2 , 每年平均留养竹2 000 株 hm2 ,效果较好。
 《林业科技开发》1999年第 6期 43
  福建酸竹是福建特有竹种 , 属于酸竹属(Acido-
sasa)。在福建闽西北县(市)都有自然分布 ,一般散
生在海拔 500 ~ 1 000 m的山坡 、丘陵地 , 也有纯林
大面积分布 ,或跟其它竹种 、杂灌 、松杉混生。福建
酸竹笋质优良 、笋味苦甜 、清脆可口 、营养丰富 、不
含涩味。不仅可以生食 、冷拌 , 还可鲜炒 、煮汤 , 其
蛋白质含量达 3.9%, 比一般竹笋蛋白质含量
(2.8%)高出 38%, 含磷量高达113 mg 100 g , 居竹
笋之冠 ,且具有低脂肪 、多磷钙 ,富有长纤维和抗癌
功能的特点 ,具较高食用与营养价值。
政和县在澄源乡 、镇前镇 、杨源乡有大面积福
建酸竹分布 , 近年来 , 福建酸竹面积已达2 733万
hm2 , 占全县小径竹面积4 876 hm2的 56%, 但经营管
理粗放 , 经济效益不显著。为使福建酸竹高产稳
产 ,提高竹林集约经营水平 , 笔者利用 5 年时间 ,进
行了低产林改造实验。
1 实验地概况
实验地为杨源乡杨源村庙后山场 ,地处鹫峰山
脉东北侧 ,海拔800 m ,坡位全坡 , 坡向东北 , 坡度 5
~ 30°, 土壤为黄红壤 , 呈微酸性 , 土层厚度大于
100 cm ,土壤较肥沃。实验区属中亚热带季风气
候 ,年平均气温 16.4℃。年降水1 600 mm , 年日照
时间1 650 h ,属福建小径竹生态最适宜区和最适宜
带。实验区在改造实施前(1993 年)该片竹林面积
为17.7 hm2 , 立竹量1 590 ~ 3 120株 hm2 , 分布不均
匀 ,林中空地较多 , 平均地径为0.8 cm , Ⅰ Ⅱ Ⅲ度竹
仅占 37%;Ⅳ度以上的老竹占 63%, 且竹杆矮小。
属典型“小 、老 、矮 、稀”的荒芜衰败低产林。
生 产经验
DOI :10.13360/j.issn.1000-8101.1999.06.021
2 改造技术措施
 2.1 劈山清杂
1994年 5~ 6 月份当杂草幼嫩时 , 对该竹林进
行劈草并清除其杂灌 , 将清理的杂草杂灌 , 平铺林
地 ,使其腐烂 , 增加土壤有机质。
 2.2 全面锄草
1995~ 1997年每年在 3 ~ 4 月或 8 ~ 10 月间进
行一次全面锄草 ,锄草要注意挖起草头 , 平铺林地 ,
减少水土流失和水分蒸发。
 2.3 松 土
1995~ 1997年每年 9~ 10 月结合全锄抚育 , 进
行松土培土 ,松土深度 5 ~ 10 cm。
 2.4 科学施肥
1995年 10 月 ,在竹林地选择坡向 、坡度相似的
立地 ,竹林密度相似的地块进行复合肥不同施肥量
对笋 竹量影响的比 较试验。 施肥 量分别按
300 kg hm2 、450 kg hm2 、600 kg hm2和不施肥对照 4
个试验区 , 每个试验区面积为0.5 hm2 , 重复 3 次。
根据试验区调查结果比较 , 其挖笋量分别比对照提
高 56%、85%、74%, 施肥量为450 kg hm2时挖笋量
提高最大。竹林平均地径增大0.2 cm。
 2.5 合理调整竹林结构
竹林结构优劣是竹林产量高低的重要因素 ,而
影响竹林结构的重要因素是竹林个体大小 、立竹密
度和年龄结构。从 1994 ~ 1997 年通过科学留养新
竹 ,将盛期出土的壮笋留养成竹 ,适时疏笋和挖病
退笋等方法 , 坚持每年平均留养竹2 000株 hm2 以
上(见表 1)。
表 1 1994~ 1997年新竹留养情况表
项 目 1994年总株数 株 hm2
1995年
总株数 株 hm2
1996年
总株数 株 hm2
1997年
总株数 株 hm2
合计
新竹留养数 29 736 1 680 36 639 2 070 43 276 2 445 46 463 2 625 156 114
3 结果分析
 3.1 竹林结构分析
从 1994~ 1997 年通过 4 年的集约经营和结构
调整 ,竹林结构逐步趋于合理。
由表 2 可以看出 , 竹林立竹量由实施前3 120
株 hm2 ,到 1997 年达9 540株 hm2 。其中Ⅰ ~ Ⅲ度竹
的比例由实施前的 37%上升到 75%;Ⅳ度以上老
竹由实施前的 63%下降到 25%。立竹平均地径净
增0.6 cm。
表 2 实施前与实施阶段竹林结构变化情况
项 目 立竹密度(株 hm2)
平均地径
(cm)
年  龄  结  构
Ⅰ度竹
株数 %
Ⅱ度竹
株数 %
Ⅲ度竹
株数 %
Ⅳ度竹
株数 %
实施前 1993年 3 120 0.8 195 6 435 14 525 17 1 965 63
1994年 3 600 0.9 1 680 47 195 5 435 12 1 290 36
1995年 4 470 1.1 2 070 46 1 680 38 195 4 525 12
1996年 6 915 1.3 2 445 35 2 070 30 1 680 25 720 10
1997年 9 540 1.4 2 625 27 2 445 26 2 070 22 2 400 25
1997年对比
1993年 +6 420 +0.6 +2 430 +21 +2 010 12 +1 545 +5 +435 -38
 44 《林业科技开发》1999年第 6期
 3.2 经济效益分析
3.2.1 直接经济效益分析
实施 前 的 1993 年 , 竹 林 笋 产 量 仅 为
270 kg hm2 , 可产商品竹1 200株 , 合计收入1 980元
hm2 。改造实施 2 年后(1995 年)初见成效:笋产量
提高为615 kg hm2 , 收入增加为4 050元 hm2 ,每公顷
净增收入2 070元 , 增值 2.1 倍;实施 4 年后(1997
年)效果显著:笋产量达945 kg hm2 , 收入7 560元
hm2 ,净增收入5 940元 , 增值达 3.7 倍。可见福建酸
竹低产林改造直接经济效益显著。
3.2.2 投入产出比分析
实施阶段的 1994 ~ 1997 年总计改造成本核算
为2 430元 hm2 , 而此阶段的产品收入为21 270元
hm2 ,投入产出比高达 1∶8.75。可见实施低产林改
造 ,可实现低投入 ,高产出的竹林集约经营。
(通讯地址:353600 , 福建省政和县)
生产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