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云冷杉红松林高产结构的探讨



全 文 :第 1卷 第 1期 东
O F
北 林 学 院 学 报
198 3年 3月 JO U RN A L N O R T H 一 E A ST E R N F O R E ST RY IN S T IT U T E
V
o l
.
11
, 摊 .
M a r
.
1翻83
云冷杉红松林高产结构的探讨
徐振邦 代洪才 李 听
章依平 郭杏芬
(中国科学院林业土壤研究所 )
目lJ
.会 .厂 .
森林的生产力与林分的结构状况有很大的关系 , 在森林资源的调查中经 常 可 以 遇
到 , 同样的立地条件 、 相同的林分年令 , 森林单位面积蓄积量常常会有很大的波动 , 从
数十立方米 的蓄积量到数百立方米不等。 这种波动追根溯源 , 都与林木树种 组 成 的 变
化 、 · 层次重叠的形式 、 林冠郁闭的程度 、 立木数量的多寡 、 径级的大小以及林下植被发
育的疏密等密切相关 。 因此 , 研究天然森林生产力与林分结构的关 .系 , 分析影响森林产
量的群落结构因素 , 找出高产林分结构 , 对于发展林业生产具有极其重要意义 。
但是 , 在结构复杂的天然林中 , 找出影响林分生产的主导因子 、 确定高产的林分结
构 , 确是十分困难的 , 需要开展庞大的测树工作 , 付串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代价 , 因而在
这一方面国内外研究甚少 。
考虑到森林群落结构的变化 , 都是通过森林内部结构分子的改变来实现 。 这个结构
的更细小单位 , 即群聚或称森林植物组合 。 纯林实际上就是同一树种组成的群聚在林地
占绝对优势的表现 , 无疑针阔混交林就是不同针阔树种组成的群聚在林地占绝对优势的
结果 。 以此类推 , 鲜类一云冷杉红松林可以看做醉类一云冷杉红松群聚 占绝对优势的群
落 。 因此对林分进行更细的划分 , · 研究其各个组成部分的森林植物群落结构状况与其生
产力的关系 , 从而找出高产林分的结构条件 , 无疑是可能的 , 也是一个简捷的办法 。
本文就是墓于上述 的认识 , 应用数量化理论 1 及方差分析来综合评价各个因子的作
用 , 找 出高产的林分结构条件 。 为合理经营现有森林资源和培育高产的人工林生态系统
提供科学依据 。
一 、 调查地区的自然概况 、 林分情况及研究方法
调查是在长 白山自然保护区内的云冷杉红松林中进行的 , 海拔高为 1 3。。米 , 地势平
缓 , 年降水量 8 0 一 1。。 o享米 , 相对退度为 73 % , 无霜期为 70 一 10 0天 , 土壤为山地休
第 1期 云冷移红松林高产结构的探讨
色针叶林土 。 林型为鲜类云冷杉红松林 , 立木以云冷杉和红松为主 , 混有白 桦 和 落 叶
松 , 有时 出现各别的长白赤松 ( p i n u s s y l v e s t r i s v a r . s y l v e s t r i f o r m i s ) , ’ 一般为二
层 , 上层为红松 、 云杉和落叶松 , 平均高为 27 一 30 米 , 下层以冷杉为主 , 平均高 阳 米
左右 。 每公顷立木株数为 7 50 株 , 蓄积量 48 0 立方米 。 林下植被稀疏 , 下木极少 , 偶见
多刺大叶蔷薇 、 刺李 、 长白瑞香等。 草本植物以午鹤草 、 哎呐草 、 肾叶鹿蹄草 、 红花鹿
蹄草 、 梅笠草 、 一枝黄花 、 大二叶兰及林奈草等为主 , 偶尔可遇到椒桔 。 苔 鲜 较 为 发
达 , 盖度达 70 % , 优势的种类有塔鲜 、 拟垂直鲜等 。
采用标准地调查 , 调查时除了进行每木检尺外 , 画 出树冠投影图 , 记载各项测树因
子 , 并根据林木分布的特点 , 划分出不同的群聚 , 计算各个群聚的立木 蓄 积 、 树 种 组
成 、层次 、树冠投影面积 、 株数及胸径等各项因子 , 然后运用数量化理论 I 和方差分析 ,
进行统计和综合比较 。
二 、 结 果
1
、 影响森林生产力的林分结村因子的综合评价
前面已经谈过 , 影响森林生产力的林分结构因子是很复杂的 , 而且在林分结构中有
一些因素如树种组成 、 层次等是非数量化因子 , 要建立它们与林分蓄积量的定量关系 ,
找出影响林分生产主导因子 , 就必须把非数量化因子数量化〔幻 , 因此 , 我们 运用 了 数
量化理论 工进行分析处理 。
数量化理论是一种特殊的多元回归 , 回归方程式 夕 二 f x( ; 、 x : … … xm ) 中各个因子
xj (包括数量化或非数量化因子 ) 通过分级处理 , 建立与因变量 y 函数关 系 。 即求出 y
关于各个因子 x J 的得分值 cj k , 得出下列综合数学模式 :
八 口 犷 j
万J二习 习 c ; k 占: ` j、 ,
j一 I k二 l
其中
( 1 当第 艺个样本中 髯 j。恤
d
; 。 j、 : 一亏
( O 否则
确定得分值 cj 、 时 , 需要应用最小二乘法和矩阵的原理 。 卿
把森林群聚的各个测树因子与林分蓄积量的相关进行分析比较 , 其结果 见 反 应 表
(表 1 ) 。
1 4 东 北 林 学 院 学 报 第 1 1卷
表 l 反 应
蓄 积 见 上层营养面积 〔米 , ) 总 郁 闭 度 (另 ) 层 次
(米 s/ 公顷 ) 1 < 2` {2`
· `一 3` {3`
· `一 4`}4`
· `一 6` < “ 5 {5卜“ 5 16卜 7 6 …`卜 8“ 单 { 复
c 1 1
.
1 c 1 2 】 “ , 3 } c : l 卜 c 2 2 I C· 3 ] c 3` 1 C 3 2
4 0 6 0

0 0 1 0 1 0 0 0 1
4 8 2 0

1 0 0 0 0 0 1 0 1
3 9 6 0
.
0 1 0 0 1 0 0 0 1
4 3 7 0 0 1 0 0 0 0 1 0 1
4 7 5 0 0 1 0 0 0 0 1 0 1
4 3 1 0 0 0 1 0 0 0 1 0 1
4 3 3 0 0 1 0 1 0 0 0 0 1
1 0 9 1 0 0
.
0 1 0 0 0 1
_ 0
5 1 6 1

0 0 0 0 0 1 0 0 1
4 9 9 0 1 0
.
0 0 0 1 0

0 1
5 4 6 1 0 0 0 0 0 1 0 0 1
6 2 6 0 0 1 0 0 0 0 1 0 1
4 6 7 0 0 1 0 0 0 0 1 0 1
4 9 8 0 1 0 0 0 0 0 1 0 1
6 10 1 0 0 0 0 0 0 1 0 1
5 4 9 0 0 1 0 0 0 0 1 0 1
4 8 0 0 0
.
1 0 0 0 0 1 0 1
4 9 2 0 1 0 0 1 0 0 0 0 1
4 0 2 0 0 1 0 0 1 q o 0 1
4 3 9 0
.
0 1 0 0 1 0 0 0 1
8 7 4 1 0 0 0 0 0
`
1 0 0 1
4 94 0 0
.
1 0 0 1 0 0 0 1
4 8 3 0 1 0 0 0 0 1

0 0 1
6 18 1 0
,
0 0 0 0 0 1 0 1
3 91 0 0 1 0 0 0 0 1 0 1
4 4 7 0 1 0 0 0 0
`
1 0 0 1
根据上表数据计算结果见表 2 。 表 2 为上层营养面积 、 总郁闭度 、 层次 、 总株数 、
总平均胸径及立木组成等与林分蓄积量相关的得分表 。 各因子得分范围的大小 , 表示它
对林分蓄积量贡献的大小 , 即作用大小 。 也就是说 , 在顶极群落的鲜类一云冷杉红松林
中 , 林木总平均胸径对林分蓄积量影响最大 , 其次为林分的层次和林木的总株数 , 而后
第 1 期 云冷杉红松林高产结构的探讨 1弓

总平均胸径 (厘米 ) 成
通ù,`
`
les
es
es
< 4 5 0 }4 6 1一 60 0…6
总 株 数
0 1一 7 5 017 5 1一 9 0 0】9 0 1< } < 2 4 z一 5 0!3 0 . 1一 3 6】3 6 . 1(

共他占优势 }云杉占优 红松占优势
0 1 0 0 0 0 0 1 0 0 1 0
1 0 0 0 0 0 0 0 1 0 0 1
0 0 0 1 0 1 0 0 0 0 1 0
0 0 0 1 0 0 1 0口 0 0 1 0
0 0 0 0 1 1 0 0 0 1 0 0
0 0 0 0 1 1 0 0 0 1 0 0
0 0 1 0 0 0 1 0 0 0 I D
0 1 01 0 0 0 0 1 0 0
,
0
0 0 1 0 0 0 1 0 0 0 0 1
0 0 1 0 0 0 1 0 0 0 0
`
1
·
0 0 1 0 0 0 0 1 0 0 0 1
0 0 1 0 0 1 0 0 0 0 0 1
1 0 0 0 0 0 0 1 0 0 0 1
0 0 1 0 0 0 1 0 0 0 0 1
0 0 0 0 1 0 1 0 0 0 0 1
0 0 0 1 0 0 1 0 0 0 0 1
0 0 0 1 0 0 1 0 0 0 0 1
0 1 0 0
.
0 0 0 1 0 0 1 0
0 0 1 0 0 0 1 0 0 0 1 0
0 0 0 1 0 0 1 0 0 0 1 0
0 0 1 0 0 0 0 0 1 0 0 1
0 0 0 1 0 0 1 0 0 0 1 0
0 0 1 0 0 0 1 0 0 0 1 0
0 0 0 1 0 0 1 0 0 0 1 0
0 0 0 1 0 1 0 0 0 1 0 0
0 0 0 0 1 0 1 0 0 0 1 0

才是上层营养面积 、 立木组成和总郁闭度等其他因子 。 从相对得分来着 , 总平均胸径 、
层次结构和林木总株数的相对得分很相近 , 分别为 27 . 1 7 4% 、 23 . 0 8 2 %和 2 2 . 2 9 3% , 均
在 20 %以上 ; 而上层营养面积 、 立木组成和总郁闭度的相对得分为 1 2 . 1 96 写 、 8 . 0 2 %
和 7 , 23 纬 , 都在 10 写左右 , 很显然 , 前三个因子对林分的蓄积量起主导作用 , 而后三
1 6东 北 林 学 院 学 报 第 1 1卷
个因子则处于次要地位 。
表 2类 目 得 分 表
项 类 得 分 得 分 范 相对得分 (拓 )
6
.
3 25
上层营养面积
(米么 )
< 2 7
2丫 . 1一 3 7
3了 . 1一 4 7
T 4
.
1一5 7
一 8 9 .了 7 0
5 1 1
.
8 3 4 12
.
19 6
一 0 6、 0 64
一 1 09 .5 0 9
.J勺`口任 .胜ù .上人` .CC
3 7 1 6
一 2 1 .5 5 4
总 郁 闭 度
< 65
6 6一 65
66一 5 7
7 6一8 5
8 e
.
695 7
.
3 3 2
l刚 s e一…万!月||…
l
1 9
.
28 9
4 7
.
2 4
! 1
!| 1勺| l J…
吸 10口凡」,ù一`VC
C 4
层 单 层复 层
1 1
.
9 7 1
2 3 1
.
1马7
2 19
.
2 2 6 2 3
.
08 2
.工,`内JnC
,臼月任呼老1山no几O即`材找口公甘u`nUQUlC`…,.者.一O臼弓JnU八J工份已n曰O甘,一`.占1几刁tù卜`右工,`弓口J一óJ任d才叹C< 4 5 04 5 1一 60060 1一 7 5 0
7 5 1一 900
) 90 1
2 1 1
.
73 6 2 2
.
2 9 3
< 2 4
2 4
.
1一3 0
3 0
.
1一 3 8
) 3 6
.
1
14
.
0 9 3
2 9
.
4 14
85
.
8 5 8
2 7 2
.
18 7
2 5 8

C94 2 7
.
17 4
玄二,门内JJ吸51舀已Jl匕C
}
其它树” ` 优 ” c 6 1
立 木 组 成 严占优势 “ 62
}红松占优势 “ 63
4
.
161
6 1
.
3【6 了6 . 1 9 3 8 . 0 2 2
8 0 3 5 4
从类目的得分中看 出: 总平均胸径在 2 6 . 1公分以上 、 复层结构 、 总株数在 9 01 株
以上 、 上层营养面积小于 27 平方米 、 立木组成以红松占优势 、 总舰闭度在 0 . 7 6一 0 . 85 %
的林分蓄积量最高 。 , 二
根据上述因子 , 予测醉类云冷杉红松林林分蓄积量的综合方程式为
第` 1期 云冷移红松林高产结构的探讨
万 二 6 . 3 2 5占 i (川一 8 9 . 7 7占 i一 1 2 )一 6 0 . 0 6 4占1 0 1 3 )一 1 0 9 . 5 0 9 6; r a、 )
+ 3
.
7 5 1占1 02 1 )一 2 1. 4 5 5占 i ( 2 2 )+ 1 9 . 2 8 9舀: 2 3 )+ 4 7 . 2 4占, ` 2 4 )
+ 1 1
.
9 7 1占; rs l ) + 2 3 1 . 1 9 7己i ( 3 2 、 + 1 1 , 5 6 2占i ( 4 1 ) + 1 7 9 . 0 7 2占x` ; 2 )
+ 1 9 3
.
8 5 7占i (、 a ) + 1 9 0飞0 5 1舀a ( ; 4 ) + 2 2 3 一2 9 8己i ( ; 5 )
+ z 吐. 0 9 3占; 、 5 1 、 + 2 9 . 4 1 4己; ( 52 ) + 8 5 . 8 5 8占、 ( 5 3 ) + 2 7 2 . 1 8 7 6 ; 。 5 ; 、
+ 4
.
1 6 1己l ( 6 1〕+ 6 1 . 35 6占1 0 6 2 , + 8 0 . 3 5 4占* ( 6 5 )
其复相关系数 R = 0 . 9 4 , 根据相关系数检验表 , n 一 2 = 24 , 具有 9 %的可靠性 , 因
此所建立的模式是可取的 。 是可用于予测林分蓄积量的 。 为了验证所建模式的准确性 ,
我们利用仅找到的长白山云冷杉红松林的三块标准地实测材料 , 其中二块是 19 5 8年调炎
的 , 一块为 1 9 7 9 年调查的 。 把这些调查材料 , 运用所建立的模式估算 出的立木蓄积与
实测蓄积相比较 , 误差都在 5 %以下 (见表 3 ) , 因此运用所建模式来予测林分蓄积趾
是可行的 。
表 3 不同标准地每公顷林分蓄积盘的实测值与估算值的比较 `
林 分 因 子
!阵一一卜|匡总郁闭度 层 次 实测林分蓄积(米 ” l公顷 )
三…亚…互…二
7 9一 1 { 6 4 , 3 5
}
息株”
俘…兰…“ , 6
总平均`
月匈 径
(厘米 ) 木 组 成
3 5 3
.
0 8 8
4 9 2
.
2 92
误差
其他树种占优势 . 3 3 7 2 3 3 5 3 . 0 8
红松占优势 5 0 9 . 4 6
其他树种占优势 3 7 9 . 7 7 3 9 6 . 3 6
为了进一步确定上层林木组成对林分蓄积量的影响 , 我们把构成上层林木的红松 、
云杉 、 ( 落叶松等三个树种的组成变化与林分蓄积量的相关 , 运用数量化 理 论 工进 行 处 ·
理 , 建立反应表 4 。
电算的结果见得分表 5 。
从表 5 中可以看出 , 红松 (项 目 ) 得分最高 , 为 4 20 . 0 9 4 , 占总分的 58 . 01 4% ; 其
次为云杉 , 得分为 2 2 6 ` 5 4 1 , 占总分的 3 1 . 3 2 6 % ; 落叶松得分最少 , 为 7 7 . 1 9 3 , 只占总
分的 1 0 . “ % 。 红 松的得分为云杉的近两倍 , 为落叶松的十倍多 。 可见红松对林分生产的
影响最大 。 从表 5 还可以看 出 , 在林分组成中红松的纯度愈大得分愈多 , 也就是对林分
蓄积量的贡献愈大 , 即单位面积的蓄积量就愈高 。 这可能是因为红松的寿命比云杉和落
叶松都长 , 并能长成大径级的林木所致 。
1 8 东 北 林 学 院 学 报 第 n卷
蓄积且 红 松 立 木 组 成 落 叶 松 立 木 组 成
(米 s/
公顷 )6一 2 Z D1一 35 3 6一 501 61- 65 C一 2 C1 3 C1 4 }C1 5 CI Z Cc 2 2 2 3! c 24 2 Cc -5 3 C2 3 C3 3 C3乙
4 0 60 0 0 0 1 0 0 1 0 0 0 0 1 0 0
4 8 20 0 1 0 0 0 0 0 0 1 0 0 0 0 1
3马 80 0 0 0 0 1 0 1 0 0 0 0 0 1 0
4 3了 0 , 0 0 1 0 . 0 0 1 0 0 0 0 1 0 0
连了5 0 1 0 0 0 0 0 1 0 0 0 1 0 0 0
4 3 1 0 1 0 0 0 0 0 1 0 0 0 0 0 0 1
0 0 0 0 0 1 0 1 0 0 0 0 1 0 04 3 9
0 0 1 0 0 0 0 0 1 0 0 0 1 0 06 01
0 0 1 0 0 0 0 0 0 1 0 1

0 0 04 99
0 0 1 0 0 0 0 0 0 1 0 0 1 0 05 4 6
1 0 0 0 0 0 0 0 0 0 1 0
.
0 1 06 2 6
0 0 1 0 0 0 0 0 0 1 0 0 1 0 04 87
0 1 0 0 0 0 0 0 0 1 0 0 0 1 04 9 8
0 0 1 0 0 0 0 0 0 1 0 0 0 1 061 0
1 0 0 0 0 0 0 0 0 0 1 0 1 0 06 4 9
1 0 0 0 0 0 0 0 0 1 0 0
·
1 0 。几吐8 )
0 0 0 0 0 1 0 0
·
1 0 0 1 0
`
0 04 9 2
0 0 0 1 0 0 0 0 0

1 0 1 0 0 04 02
0 0 0 1 0 0 0 0 1 0 0 0
.
0 1 04 3 8
0 1 0 0 0 0 0 0 0 0 1 1 0 0 08 7 4
0 0 0 0 1 0 0 1 0 0 04 9 4 0 1 0 0
0 0 0 1 0 0 0 0 1 0 0 0 1 0 04 83
0 0 0 1 0 0 0 0
.
1 0 0 0 1 0 061 8
0 0 1 0 0 0 0 1 0 0 0 0 1 0 03 91
0 0 0 1 0 0 0 1 0 0 0
{
。 . ` 0 。
4 4 7
}
。 ` 0 0 。 。
}
: 。 。 。 。
}
, 。 0 · 。
3 69
第 1 期
表 5
云冷杉红松林高产结构的探讨
类 目 得 、 `分 表
.项 ·
}
类 月 ’ … 得 ” 分 卜分 八 }’ 相对得分 、
1
<。 。 1 1 … 4 4一 … …
}
6一 2。 “ , 2
1
2“ ` 石6 6
} }
} 2 1一 3 6 c 13 1 1 9 5 · 10 3 1 1云杉立木组成 } . 1 ! 2 6 . 84 1 } 31 . 32 6
}
3 6一 6O c , ` ·
}
` 6 3 · ` 2 8
} {
1
6`一 6 6 C , 5
}
` 9 9 ` 6“
1 {
{
) 〔 6 c , 6
1
· ’ 8` · 3 2 ,
} 1
` 红松立木组成…:: ………. :…. …4 2。一 「 …5 8一
落叶松立木组·…{{:: …{…一{{……一 …10一
根据云杉 、 红松和落叶松等立木组成与林分蓄积量相关的综合方程式为 :
万 二 4 4 . 5 2 5占; ( 1一 ) + 2 7 1 . 3 6 6占; ( 1 2 ) + 1 9 5 . 1 0 3占; ( 13 ) + 1 6 3 . 7 2 8占i ( 1 4、
+ 1 9 9
.
6 4 4 6 ;` 1 5 ) + 1 8 7· 3 2 9占i ( 1。 ) + 8 2 · 4 5 7占i ( 2 2〕 + 1 9 0· 3 1 2占s ( 2 2。
+ 3 0 3
.
4 7 9占i ` 23 , + 2 9 0 . 5 1 6占i ( 2 4 ) + 5 0 2 . 5 5 1占s ( 2 5 、 + 1 5 . 1 5 1占; ( 3一)
+ 6 0
.
0 4 5占; ` 3 2 、 + 5 . 7 18占i ( 3 3 )一 1 7 。 1 4 8占l e 3 4 )
其复相关系数 R 一 0 . 85 , 根据相关系数检验表 , : 一 2 一 24 , 具有” 写的可靠性 , 因
此所建立的模式也是可取的 。
2
、 云冷杉红松林产量最高林分结构条件的选择
从表 2 类目得分的趋势可以看出 , 各个类 目对林分蓄积的贡献是不同的 。 在上层林
木营养面积的各类 目得分趋势是随着营养面积 (或营养直径 ) 的缩小而增加 。 其他各项 ,
目中的类 目得分趋势却相反 , 在一定的范围内是随着总郁闭度 、 层次 、 总株数和总平均
胸径的增加而增加 , 立木组成中以红松占优势的得分较高 。
为了进一步说明这个问题 , 我们选取了条件相同的一些因素 , 运 用适当的正交表和
方差分析的方法 , 分析评价各个因素与林分蓄积量间的关系 。 选取的这些因子包括上层
树种组成 , 上层林木营养面积和上层林木郁闭度等三个因素 , 其中上层树种组成采用 了
东 北 林 学 院 学 一报 第 1卷
四个水平 ,
表 6
其余均采用两个水平进行计算 , 其结果与方差分析见表 5 表 6 及图 1 。
L 16 ( 4 1 x 2 1 2 )
~ ~ \ 列号 } 组 成 }上层营养直径 (米 )} 上 层郁 闭 度 { }
` 上 层 蓄 积
试验号 \ 、 ~ 」 A ! B } C . } D l ix (米 “ l公顷 )一
从以上 图表中可以看出 , 对于因素 A 而言 , 上层树种组成以纯红松 ( A: 水平 ) 为
最佳 。 这说明红松在云冷杉红松林中的比重愈大其蓄积量愈高 , 直至红松达到纯林 , 其林
分蓄积量就达到最高。 这与我们过去在小兴安岭调查的结果是一致的 (红松林 , 中国科
学院林业上壤研究所编著 1 9 8。 ) , 即在阔叶红松林中红松的组成愈大 , 林分蓄积量往
往愈高 。 对于因素 B 而言 , 上层营养面积 的直径以小于 7 米 ( B : 水平 ) 为最佳 。 对于
因素 C 而言 , 上层郁闭度以大于或等于 0 . 4 (或总郁闭度大于或等于 0 . 7) ( C , ’水平 ) 为
第 1期 云冷杉红松林高产结构的探讨
幸 , ,公顷
图 1 . 三个因子与林分蓄积量的关系图
最佳 。 因此 , 以 月2几 C , 的
组合为最佳 ; 较 好 组 合为
凡 B Zc : , 即上层林木为红松
纯林 、 上层林木营养直径小
于 7 米 、 上层郁 闭 度 小 于
0
.
4 (总郁闭度小于 0 . 7 ) ,
其次组合为 A峨几 C ; , 即上层
林木组成红松占一半 、 上层
营养直径小于 7 米 、 上层郁
闭度大于或等于 0 . 4 (总郁
闭度大于或等 于 。 . 7) ; 再
次组合为 A 3几 C : , 即上层
林木云杉占一半 、 上层营养
直径小于 7 米 、 , 上层郁闭度小于 。 . 4 (总郁闭度小于 。 . 7) , 最差组合为 月: B , C : , 即
上层林木为云杉纯林 、 上层营养直径大于或等于 7 米 、 上层郁闭度小于 0 . 4 (总郁闭度
小于 0 . 7 ) 。 其分析结果与数量化论理 I 计算结果是相符合的 , 即与表 2 类目得分的趋
势基本相同 。
表 7 方 差 分 析 表玺毖盆瑟三到选剑兰二益立眼替摊 吉亿 } I n , R; 。 , R } 1 } I n , R氏。 , R } △ , 6一 F 。 。 一 , , R止二二士上二生 - )- - 二二兰二二一「一— 】一二二二二二二一 {一一一二二二一一卜一一一生二江二` 一止性且些里里卜一竺竺竺一阵一土` 一~阵二哩坚生卜一二竺二一 {—.壁竺一亘1卜竺些竺竺二 )一卫巴一一卜-翌竺竺 - }— }一 } “ 12 D4 9· 丫7 1 ’一 」 】T = 4 1 3 。 4 4 。 1 , 。 , 、 ,七 - — 气之 i八 ;夕“ 二; ;1 6 一 2 一 T Z二 2 7 3 4 9 3 5 . 6 51 61一6一一X
L 总 = 习X 产一 C 一 5 1 2 0 4 9 . 7 7 五* 一专习几产一 c 一 “ 2 ` 3 ` · 68
1为 n = —一 8 习 T 。 ; 2 一 C 二 1 0 2 6 5 9 . 3 6 L。 二 18 习 T C : 2 一 C = 1 0 8 6 0 . 7 6
五D 二 2 8 6 3 9 4 . 9 7
大总 = 1 5 、 f 人 ~ 3 f B ~ 1 f e 二 1 f o 二 1 0
方差分析的结果 F o · 、 。二 3 . 28 < 3 . 58 , 差异在 0 . 10 水平上显著 。
东 北 林 学 院 学 报 第 1卷
三 、 结 论
1
、 影响林分生产力的森林群落结构因子很多 , 其中最主要的因子是林木的平均胸
径 、 层次结构和林木的总株数 。 其他依次为上层营养面积 、 立木组成和总郁闭度 。
2
、 红松比重较大 、 总平均胸径较大 、 总株数较多 、 林分郁闭度较高 、 每株林木占
据着较小空间而且又是复层结构的林分 , 这就是鲜类云冷杉红松林单位蓄积量较高的林
分结构 。 可供人工造林 、 幼林抚育或成熟林择伐时培育高产森林生 态 系 统 的 理 论 依
据 。
3
、 利用所建立的数学模式可以予测估算相同林型的林分蓄积量 。
参 考 文 献
(均 吉林大学概率统计室 , 1级了忿: 傲量化方柱:.在研究台风子报和森林生长中钓 应用 , 吉林大学学报 第三
〔2〕类景林学院主编 ,。了。 : 数理统计 (、 ~ 林业院校试用教材 ) , 中国林业出版社 ,〔3〕 朱劲伟等 . 1980 : 应用数量化理论工分析林带防风作用 , 林业科学 ,
邪第 1期 云冷杉红松林高产结构的探讨
ST U O D YN ST RTU C EU RO F MT O S
O P RU DCT I ON IN T H E
SP RUE C一 F I R一 K O RE N A PIN E F O RE T S
X uZ h e n

ba ng D
ai H
o ng
一 eai Li Xi
n
Z ha ng yi

Pi ng G
o uXi ng

f e n
( I ns ti t uto ef Fo r s e tr y a n 5 d0 11 Sei e n e e
,
A e a d e m ia S i n ie a )
A B S T R A C T
T h e p a p e r h a s d i s C拜s s e d t il e f o r e s t s t r u C t u r e o f t h e m o s t p r o d u c t i o n
u s e d q u a n t i f i e a t i o n t h e o r y l
, o r t h o g o n a l d e s i g n a n d m e t h o d o f v a r i a n t a n
-
a l y s i s i n s p r u e e

f i r

k o r e a n p i n e f o r e s t i n t h e C h
a n g B a i M o u n t a i n s
,
a n d h a s v a l u e d t h e f u n e t i o n o f e e o l o g i e a l f a e t o r s i n t h e f o r m i n g g r o w
-
i n g s t o e k
, a t t h e s a m e t i m e t h e m a t h e m a t i e a l m o d e l a b o u t t h e r e l a
-
t i o n o f e e o l o g i e 扛 1 f a e t o r s w i t h g r o w i n g s t o e k o f s t a n d 15 s e t u P .
T h e r e s u l t a s f Q l l o w s : t h e g r o w i n g s t o e k o f
.
f o r e s t 15 i n e r e a s e d
g r a d u a l l y w i t h r e d u e t i o n o f a v e r a g e g r o w i n g s p a e e o f s t a n d
,
b 、: t w i t h -
i n e e r t a i n b o u n b s t h o g r o w i n g
.
s t o e k 15 i n e r e a s e d w i t h t h e t o t a l a v e
-
r a g e b r e a s t

h i g l l d i
a m e t e r
, t h e t o t a l n u m b e r o f t r u n k s o f t r e e s
,
.
l a y e r s
5 t r u e t u r e , t h e t o t a l e l o s e d
e g r e e s a n d 5 0 o n
.
P u r e f o r e s t o f k o r e a n
p 1n e h a s m o s t g r o w i n g s t o e k
.
T h e f o r e s t s t r u e t u r e o f t h e m o s t p r o d u e
-
t i o n b e l o n g s t o t h e s t a n d t h a t h a s t o t a l a v 已r a g e b r e a s t 一 h i g h d i a m e t e r
a b o v e 2 6
.
l e m
, t o t a l n u m b e r o f t r e e s o v e r 9 0 1
, t o t a l e l o s e d e g r e s s o v e r
7 6纬 , g r o w i n g s p a e e o f u p p e r s t r a t a b e l 6 w 2 7m Z , m u川 一 s t o r i e d s t r u e t u r e ,
a n d h
a s d o m策n a n e e o f k o r e户n P i n e i 牡 t h o f o r e o t e o m P o n e n 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