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 文 :·植物保护 · 北方园艺 2007(2):160~ 161
兰 花 疫 病 综 合 防治 技 术
周 玉 卿 , 赵 九 洲 , 陈 洁 敏 , 邢 春 艳
(江西财经大学资源与环境管理学院 ,南昌 330032)
第一作者简介:周玉卿 , 男 , 1962 年生 , 副教授 ,主要从事园林
植物与观赏园艺教学研究。
收稿日期:2006-10-16
摘 要:兰花是我国传统十大名花之一 ,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 、经济价值和丰富的文化
底蕴。兰花疫病是世界性兰花病害之一 ,危害性极大。探索了兰花疫病的病原菌形态及生
活史 、发生生态及传播途径 、危害症状与诊断方法及其综合防治和化学防治方法 ,目的是为
兰花疫病的防治提供一定的理论和实践依据 。
关键词:兰花;疫病;综合防治技术
中图分类号:S634.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0009(2007)02-0160-02
兰花是我国的十大传统名花之一 ,观赏价值高 ,
文化底蕴丰富 ,经济价值也甚高[ 1] 。兰花的疫病是世
界性兰花病害之一。兰花的疫病可以危害洋兰 ,如大
花惠兰(Cymbidium hybrid ium)、卡特兰(Catt leya
labiata)、蝴蝶兰(phalaaenopsis)等 ,亦可危害国兰 ,
如墨兰(Cymbidium sininese)和东亚兰(Cymbidium
ensi f olium)等 30余种国兰 。兰花疫病的危害性极
大 ,直接影响兰花盆花和切花的品质和产量 ,造成极
大的经济损失。除了为害兰花之外 ,该病可为害 300
余种观赏植物[ 1 , 2] 。
1 病原菌及其形态
危害病原菌兰花的疫病菌为 Phy tophthora par-
asi tica 、Phy tophthora palmivora 和 Phy tophthora
mult ivesiculata ,疫病菌之间的特性差异较大 , 区别
容易 。P .parasitica 菌株在 5% CV-8 琼脂上生长
时 ,有少量气生菌丝 ,菌落白色并具嵌纹点状斑纹[ 3] 。
菌丝可在 12℃~ 37℃下生长 , 最适生长温度为
24℃~ 30℃。孢囊暗褐色 ,圆形 、卵圆形 ,两侧大都不
对称 ,不易脱落 ,有显著之乳头状突起 ,少数孢囊具双
乳头突起 , 病菌可形成少量薄壁的厚膜孢子。 P.
parasit ica 为异丝型 (hete rothallism), 单独培养不
发生有性生殖 ,但将不同配对型的菌株对峙培养 ,可
产生大量卵胞子 。P.palmivora 菌落白色 ,外观平
滑 ,无特殊花纹 。菌丝可在 12℃~ 35℃生长 ,最适
温度为 27℃~ 30℃。孢囊为柠檬形或椭圆形 ,两侧
大致对称 ,有显著的乳头状突起 ,易形成大量的厚膜
孢子 。本菌亦为异丝型 ,不同配对型菌株对峙培养后
可形成卵孢子。
2 疫病菌生活史
2.1 无性(asexual reproduct ion)世代
疫病菌的菌丝多核无隔膜 ,在阴湿环境下无性繁
殖 ,在寄主表面生长出孢囊梗与孢囊 ,孢囊遇到水分发
芽 ,孢囊的细胞质分化释放游走子。孢囊与游走子是疫
病菌的主要传播器官 ,需靠水分(包括水雨 、灌溉)传播 ,
当遇到新寄主 ,或原寄主之健康部位 ,孢囊可直接发芽
侵入寄主;游走子静止后发芽亦可侵入寄主表皮组织 ,
生长出菌丝。菌丝在寄主细胞内外生长蔓延 ,诱发病
害。菌丝在寄主体内 ,亦会形成厚膜孢子。疫病菌携菌
丝体 、厚膜孢子及有性世代之卵孢子 ,亦可被人畜 、鸟
兽 、昆虫 、工具等带传播 ,成为初次感染源。在植物死亡
后或环境不适合时 ,疫病菌一般以菌丝或厚膜孢子形
态 ,静止存活于罹病组织或植物残体中 ,或以厚膜孢子
与孢囊短期存活于土壤中。疫病菌在菌丝体时期 ,其细
孢核染色体为双套 (2N),故菌丝 、孢囊 、游走孢子及厚
膜孢子的细胞核的染色体均为双套[ 2] 。
2.2 有性(sexual reproduction)世代
异丝型的疫病菌 (P .parasi tica , P .palmivora)
需要不同配对型(mating type)之 A1 与 A2 菌株相
遇 ,才有可能诱发有性生殖 。当有性生殖开始 ,菌丝
形成隔膜 ,进行配子体 (gametangia)分化 ,形成藏卵
器与藏精器 ,此时染色体进行减数分裂 (meiosis)成
为单套 (1N),藏卵器生长穿过藏精器 ,两者经过细
胞质融合 (plasmogamy)与细胞核融合 (kary oga-
my),而结合形成藏精器底着生卵孢子 ,卵孢子的核
染色体又恢复成双套时期 。卵孢子经过休眠 ,在遇到
适合之寄主与环境时 ,即可直接发芽侵入寄主组织 ,
或发芽形成孢囊 ,再释放游走子以感染寄主[ 2] 。
3 发病生态传播途径
3.1 环境因子
160
北方园艺 2007(2):160 ~ 161 ·植物保护 ·
潮湿的环境利于疫病菌孢囊与游走子的形成与
传播 。疫病的发生受环境因子中水分的影响最大 ,病
害一旦发生 ,病菌在 10h 左右就可产生大量孢囊 ,释
放游走子 ,藉雨水或喷雾灌溉的水滴 ,散布到邻近兰
花植株上 。在 20℃~ 25℃温度下 ,诱发病害 2 ~ 3d
可出现病斑 。该病害传播蔓延极其迅速[ 6] ,多数兰花
品种均极易感病 ,尤其是刚出瓶的克隆苗。
3.2 初侵染
患病兰花死亡后 ,疫病菌一般可以厚膜孢子 、菌丝
残存在栽培介质(水草 、树皮 、砖瓦石砾等)、盆钵 、台架 、
土壤与寄主残体中。如果疫病菌形成卵孢子 ,可以存活
1~ 2年。为诱发兰花疫病的初次感染源 ,不清洁的灌溉
水中带有疫病菌之游走子 ,成为初次感染源。新采集的
野生兰花 ,或新购买的盆栽兰花 ,亦有带菌的可能。
3.3 传播途径
水分为传播疫病菌的最主要途径 ,风雨不但会携
带疫病菌的孢囊与游走子 ,而且可以造成兰花植株受
伤与高湿环境 ,有利病菌侵入 。连续使用未经消毒的
刀剪进行兰花分株 ,即可能传播病原 ,而分株造成的
伤口 ,更是疫病菌最容易侵入的通道。蜗牛 、蛞蝓等
也可以携带传播疫病菌。疫病菌亦可经人手之触摸 、
鞋上泥土带菌进入兰园。
4 症状与诊断
4.1 症状
常见的症状如下:
水浸状斑:疫病菌在感染蝴蝶兰 、石斛兰及文心兰
等兰花时 ,疫病菌可侵入叶片 、花器 、假茎及新芽等部
位 ,以侵入幼苗的速度快 、发病率高。初侵染时 ,患部出
现水浸状斑点 ,其后病斑扩大 ,花器褪色凋谢 ,罹病部位
呈暗绿色或淡褐色 ,组织虽然腐败 ,有时仍保持坚挺 ,且
不会被水解溃烂 ,亦无臭味产生 ,但病斑会向上下部位
扩展 ,造成叶片黄化脱落与全株萎凋枯死。
黑腐斑:卡特兰和国兰的新芽 、假茎较常染病 ,疫
病菌经伤口侵入老熟叶片与假茎 ,罹病部位的初期病
征为水浸状 ,后期组织黑腐 ,呈暗褐色或黑褐色 ,为典
型的黑腐(black rot)症状。病害并会向地上部位及
叶片蔓延 ,导致全株黑腐枯死 。
4.2 诊断方法
组织分离法:在 5%CV-8 琼脂中 ,加100 mg/ L
ampicillin , 50mg/ L mycostatin 及 10 mg/L PCNB
(pentachloro-nit robenzene)制成选择性培养基 ,分离病
组织 ,约 2 ~ 3 d即可见疫病菌长出 ,在显微镜下可见
疫病菌的孢囊 ,软腐病则无菌丝和孢囊 。
5 防治方法
5.1 综合防治技术
5.1.1 加强兰园管理 兰花疫病防治应以“预防为
主 ,综合防治”为原则 。注意控制水分 ,保持兰园清
洁 、浇灌 、水分清洁 、兰园通风良好和适宜的阳光 ,保
持半荫 。发病初期用消过毒的刀片切除患病组织 ,并
于伤口涂抹药液 。兰园最好有防雨设施 ,一旦发现兰
花罹病时 ,要将病株隔离 ,进行消毒 。成株罹病时 ,患
部如果是叶片或是地上假鳞茎 ,可以消毒刀剪切除患
部 ,再施药保护其它部位;如果为地下部位 ,难有治愈
机率 ,最好将病株销毁 。
5.1.2 基质消毒 如水草 、蛇木 、树皮 、泥炭土 、有机
肥或砖瓦石砾(如无注明消过毒时)需经过灭菌处理 。
重复使用的栽培基质与盆钵更需经过杀菌。消灭疫
菌的方法包括:高温日晒 、煮沸 、高压蒸汽灭菌及药剂
熏蒸。疫病菌不耐高温 , 在 50℃~ 60℃的高温下
30min ,就可杀死附在容器与介质上的疫病菌。兰花
在分株时不宜在降水时分 ,应放置在台架上。购买兰
花时 ,应选择根部没有腐烂 ,球茎与新芽没有黑斑的
健康兰花 ,最好使用自来水灌溉 。
5.1.3 合理灌水与合理施肥 病原菌可借水分传
播 ,以喷雾法和淋冠法造成病害传播加剧 。空地以滴
灌为佳 ,加强水分管理合理 ,灌溉是降低发病的关键
因子之一[ 4] 。施肥可以影响植株的抗病性 ,合理施
肥 、优化施肥可以提高兰花的抗病性[ 5] 。
5.2 化学防治
定期喷布1 000 mg/L亚磷酸1 000倍 ,每1 ~ 2月
1次 ,有良好的预防效果。亚磷酸须现用现取 ,须以等
量氢氧化钾中和酸性 。66.5%普克菌液剂稀释 1 000
倍液 ,于发病初期每隔 7 d施用一次 ,但该剂为预防性
药剂 ,需使用数日后才会发挥作用。33.5%快得宁可
湿性粉剂 1 500倍 ,于发病初施药 ,隔 7 ~ 10 d后再施
药一次 ,但施药后 7 d内不宜喷水 。23%亚托敏称无
限水悬剂2 000倍 ,于初发病时第一次施药 ,隔7 ~ 10 d
后再施药一次 ,连续3 ~ 4次。于发病初期喷施灭达乐
800 ~ 1 000倍液有良好的防治效果 。
以上药剂可交替使用 ,以免病原菌产生抗药性 。
参考文献:
[ 1] 赵九洲.兰花观赏特性及其装饰应用[ J] .北方园艺 ,2005, 160(1):33-34.
[ 2] 谢为龙.台湾花卉疫病[ J] .植物检疫 , 1998 , 12 ,(3):167-169.
[ 3] 孙守恭.台湾土传性病害研究之回顾与展望[ J] .植物保护学会
会刊 , 1991 , 33(1):1-16.
[ 4] 赵九洲 ,陈洁敏.洋兰新星—大花蕙兰生产管理技术[ J] .北方园
艺 , 2005 , 6:42-43.
[ 5] 赵九洲.大花蕙兰的优化施肥研究[ J]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
2005 , 27(4):553-556.
[ 6] 安宝贞.谈花卉疫病与其管理理念(一)[ J] .台湾花卉园艺 ,
1995 ,(91):29-34.
[ 7] 吕理.灭达乐防治兰花疫病[ J] .植物保护学会会刊 , 1994 , 36
(2):107-115.
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