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土家族濒危药物胡豆莲的研究进展



全 文 :第 28 卷第 4 期(第 71 页)
2011 年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医学版
Journal of Hubei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Medical Edition
Vol. 28 No. 4 P. 71
2011
基金项目 恩施自治州农业与社会发展科技指导性项目(2010 年第一批)。
土家族濒危药物胡豆莲的研究进展
李厚聪,袁德培,袁成玉
湖北民族学院医学院(湖北 恩施 445000)
【关键词】胡豆莲;山豆根;鄂豆根;生药;化学成分;药理作用
【中图分类号】R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 - 8164(2011)04 - 0071 - 03
胡豆莲系豆科山豆根属植物,来源于山豆根
(Euchresta japonica Hook. f. ex Rege)和鄂豆根(E.
tubulosa Dunn) ,药用全株,习用其根。性味苦、寒,有
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等功效,主治肠炎腹泻、腹胀、
腹痛、胃痛、咽喉痛、牙痛、疮疖肿毒等症,在重庆、贵
州、四川、湖北等地,还被用来治疗喉癌、食道癌等。
在日本民间山豆根的根广泛用于治疗神经痛或作为
滋补品。在爪哇,山豆根的种子被用作补肾药。近
年来世界上许多国家的科学家逐步把研究重心转移
向具有抗癌效果的中草药方面,而胡豆莲在民间用
于治疗癌有奇效,逐渐吸引了人们的目光。笔者就
国内外胡豆莲的研究概况进行综述,以期为胡豆莲
的开发利用、引种栽培和资源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1 胡豆莲的品名考证
陈介[1]等对山豆根属植物的分类历史和“山豆
根”一名的由来做了回顾和考证,指出,按中国古典
植物文献,“山豆根”指的是(E. japonica) ,即三小叶
山豆根,也即胡豆莲。三小叶山豆根在《中国植物
志》和《中国高等植物图鉴》中名山豆根,即《开宝本
草》之山豆根,《中国植物志》和《湖南植物志》名三
小叶山豆根,《新本草纲目》名黄结、金锁匙;《万县
中草药》名胡豆莲、土搜山虎;日本名山豆根,四川
名野黄豆。
鄂豆根在《中国植物志》和《中国树木志》中名
管萼山豆根,《湖北植物志》名山豆根,《湖北中草药
志》名胡豆莲、胡豆七,又名黄结、豆根,四川名胡豆
蓬,《全国中草药汇编》名鄂豆根。在土家语中名多
布几那(duo bu jna) ,湘西民间名鸦片七[2,3]。胡豆
莲为本草记载的正品山豆根之一。
2 胡豆莲的生药学研究
对胡豆莲的现代研究始于上世纪 30 年代,藤田
直市[4]等首先对 E. japonica 的外形及组织构造进
行了研究。王大萱等[5]对管萼山豆根(E. tubulosa
Dunn)做了包括原植物鉴定、药材性状、组织特征、
理化鉴别等在内的生药学研究,确定了管萼山豆根
的鉴别要点。张军等[6]采用性状鉴别与显微鉴别
的方法,对金佛山地区的胡豆莲(E. japonica)进行
了生药学研究,为鉴别三小叶山豆根提供了生药学
资料。雷耘等[7,8]通过对山豆根属几种植物形态、
孢粉学、同工酶以及叶表皮特征的比较研究,对 E .
japonica及 E. tubulusa 的植物形态、花粉特征以及
叶表皮特征作了详细的研究。
3 胡豆莲的化学成分研究
3. 1 山豆根的化学成分 (1)黄酮类:山豆根黄酮
A、B、C(euchrestaflavone A 、B、C)、奥沙京(osajin)、
warangalone、5,7,4‘-三羟基 - 6,8 -双异戊烯基异
黄酮(5,7,4‘ - trihydroxy - 6,8 - diprenylisofla-
vone)[9,10]; (2)烯化黄烷酮类(prenylated flava-
nones) :山豆根酮(euchrenone)a1 - a6[11,12]、a11 -
a12[13];异黄酮 (isoflavones)类:山豆根酮 (eu-
chrenone)b1 - b3[11]、b4 - b6、b10 - b16[14]; (3)
coumaronochromone类:山豆根素(euchretin)A、B、
C、F、G、H、光甘草酚(glabrol)[15 ~ 17]、胡枝子素(les-
pedezaflavanone)C[18]等;(4)生物碱类:苦参碱(ma-
trine)、氧化苦参碱(matrine N - oxide)、金雀花碱
(cytisine)[19]、左旋 - 7,11 -去氢 - N -氧化苦参碱
( (+)- 5,17 - dehydromatrine N - oxide )[20]、meth-
yl 12 - cytisineacetate[21]、左旋槐醇( (+ )- so-
phoranol)、左旋 - N -氧化槐醇( (+)- sophoranol
N - oxide)、右旋槐定碱( (-)- sophoridine)、右旋
N -甲基野靛碱( (-)- N - Methylcytisine)、右旋 N
-甲酰金雀花碱( (-)- N - formylcytisine)、右旋鹰
靛叶碱( (-)- baptifoline)、右旋 N - 氧化槐定碱
( (-)- sophoridine N - oxide)[22]等。(5)其他类:
L -山槐素(L - maackiain)、β -谷甾醇(β - sitoster-
ol)、苜蓿内酯(medicagol)、三叶草紫檀苷(trifolirhiz-
in)等[9]。
3. 2 鄂豆根的化学成分 (1)生物碱类:α -苦参
碱(α - matrine)、金雀花碱(cytisine)、氧化苦参碱
(oxymatrine)[23]; (2)黄酮及其他类:山豆根酮(eu-
chrenone)a1,a4,b2,a14,a15,b17,b18,山豆根素
(euchretin)A - E、Ⅰ,euchrestafuran[24]。
4 胡豆莲的药理研究
4. 1 抗肿瘤 上世纪 50 年代末 60 年代初,日本学
者新田五一[25]对山豆根的药理研究指出,其对恶性
肿瘤有显著效果,副作用小,安全,且不使白细胞减
少,试验动物一般状态良好,认为可以在临床上试用。
4. 2 抗菌 日本学者从山豆根的茎中分离得到的
山豆根素 A(euchretin A) ,经过药理试验证明,其有
较强的抗菌活性,研究证实,euchretin A在对抗大肠
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热带念珠菌方面,具有比对
羟基苯甲酰甲酯更强的抗菌活性[13,26]。
4. 3 中枢抑制 尹玉琴等[27]用鄂豆根总生物碱对
中枢神经系统的药理作用研究表明,鄂豆根总生物
碱具有镇痛、镇静及降温等中枢抑制效能。
5 胡豆莲的资源分布及濒危原因
山豆根,我国主要分布在四川、湖南、广西、广
东、江西、贵州、重庆等地,生长于海拔 300 ~ 1500 m
的石灰岩山地,土壤肥厚、湿润的地方,常绿阔叶林
下。鄂豆根主要分布于我国湖北、湖南、四川、重庆
等省市交汇的地区,以及峨眉山及广西那坡、云南勐
腊等地,生长于海拔 300 ~ 1200 m 的山地。由于明
显的镇痛效果,并且广泛用于治疗喉癌、食道癌,人
们长期过度采摘,使得野生资源急剧下降。另外由
于山豆根属植物荚果的特殊,胡豆莲的传播不易,处
于濒临灭绝的边缘。
山豆根属植物的荚果为椭圆形或长圆状椭圆
形,罕为卵形,呈核果状,光亮,果皮略肥厚,带肉质,
肿胀,不开裂,背腹缝极不明显,成熟后呈紫黑色或
黑色;有种子 1 枚,与通常豆科植物的荚果不同,是
极为特殊的类型之一。由于生长条件的限制和荚果
的特殊,传播不易,使得胡豆莲的分布区越来越小,
呈现萎缩的趋势[1]。为此,我国开展了胡豆莲的人
工种植研究 。重庆市药物种植研究所从 2003 年开
始对胡豆莲生物学特性和栽培进行了初步研
究[28 ~ 30],由于种子发芽率低,且野外极难采到种子,
目前人工种植只能采用无性繁殖。通过对生长素的
品种和浓度对扦插苗生根影响,以及胡豆莲不同的
生理时期(休眠期、萌动期、发芽期、生长期)移栽成
活率的考察,为引种栽培工作的开展提供了理论依
据和实践指导。
6 胡豆莲的开发利用及保护前景
目前,对胡豆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物质基础及
药理作用等方面,开展了对其野生转家种的研究,这
是临床有效的传统药物研究最主要的思路。但目前
对物质基础的研究比较单一,药理活性研究不够深
入;同时这种思路并未解决药物研究应用中的所有
问题。传统植物药是以完整的植株或植物的器官,
经一定方式加工后应用于临床。研究单体药物不能
准确揭示其作用的机制,甚至经 2 次开发后药效降
低。对于胡豆莲的研究,不应该局限于物质基础和
药理活性研究,而应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多方面的
研究和开发。在现有的文献报道中,结合中医药理
论及土家医药基础理论对其研究较少,而中医药理
论作为世界理论体系最完备、最成熟的传统医药理
论,对于指导传统药物的研究有重大价值。因此,建
议结合中医药理论及土家医药基础理论,在现有的
研究基础上,对胡豆莲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研究,有望
实现其开发利用的可持续发展。
6. 1 结合性味、归经理论的研究 胡豆莲为我国土
家族常用草药对其性味、功效等的研究较多,但对其
现代药理研究均未涉及其归经。归经理论的研究,
一方面归纳了药物作用的选择性;另一方面结合中
医五行配五官、五体、五志等理论,可探讨并发挥药
物的潜在作用;同时以归经理论指导药材炮制可增
强药物的疗效及选择性。
6. 2 结合中药炮制理论的研究 对胡豆莲的炮制
方法,在现有的文献中鲜有记载,因此以药材的主要
有效成分及主要药理作用为基础,进行深入的炮制
研究,能够使胡豆莲的研究更全面深入。
6. 3 加强对胡豆莲资源保护的研究 在综合开发
利用的同时,应努力加强对胡豆莲资源的研究。通
过对胡豆莲的生物生态学特性、生理、生化、人工种
植等全面深入研究,可以保证制订的保护规划和政
策的科学性和准确性,为迁地保护和资源的合理利
用提供科学依据。
6. 4 加强胡豆莲抗癌作用物质基础及机理的研究
通过现代药理学的手段和方法,加强对其抗癌作用
物质基础及抗癌机理的深入研究。并加大其抗癌新
27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医学版 第 4 期
药的开发力度,更好的为患者服务。
[参考文献]
[1] 陈介,孙航,水野瑞夫.山豆根属(豆科)植物订正兼论
“华莱士线”[J].植物分类学报,1992,30(1) :43 - 56.
[2] 谢宗万. 汉拉英对照中药材正名词典[M]. 北京:北
京科技出版社,2004:58.
[3] 贾敏如,李星炜. 中国民族药志要[M].北京:中国医
药科技出版社,2005,9:258.
[4] 藤田直市,清水久明. 关于山豆根[J]. 药学杂志,
1932,52(2) :82 - 95.
[5] 王大萱,李珍灼.草药管萼山豆根的生药研究[J]. 中
药通报,1983,8(5) :8 - 10.
[6] 张军,舒光明,刘正宇,等. 金佛山濒危中草药胡豆莲
的生药学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09,20(3) :532 -
533.
[7] 雷耘,刘启宏,汪正祥. 山豆根属几种植物的植物形
态、孢粉学及同工酶的研究[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1995,29(2) :220 - 224.
[8] 雷耘,刘启宏,汪正祥.几种山豆根属植物叶表皮特征
的研究[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6,
30(2) :216 - 220.
[9] Shirataki Y,Komatsu M,,yokoe I. Studies on the constit-
uents of Sophra species. ⅩⅥ. constituents of the root of
E. japonica Hook. f. ex Regel(1) [J]. Chem. Pharm.
Bull.,1981,29(10) :3033 - 3036.
[10] Shirataki Y,ManakaA,I. Yokoe,et al. Two prenylfla-
vanones from E. japonica[J]. Phytochemistry,1982,21
(12) :2959 - 2963.
[11] Mizuno M,TamuraK,TanakaT,et al. Three prenylfla-
vanones from E. japonica[J]. phytochemistry,1988,27
(6) :1831 - 1834.
[12] Mizuno M,Tamura K,TanakaT,et al. Six flavanones
from the roots of Euchresta formosana[J]. phytochemis-
try,1989,28:2811 - 2812.
[13] Mizuno M,Matsuura,MTanakaT,et al. Four flavonoids
in the roots of?Euchresta?Formosana[J] . phytochem-
istry,1991,30:3095 - 3097.
[14] Mizuno M,Matsuura N,IinumaM,et al. Isoflavones
from roots of E. japonica[J]. phytochemistry,1992,
31(2) :675 - 678.
[15] Mizuno M,MatsuuraM,TTanakaM,et al. Two flavanones
from Euchresta horsfieldii[J]. Phytochemistry,1990,
29:2738 - 2740.
[16] Mizuno M,Tamura K,Tanaka T,et al. A novel coum-
aronochromone from the stems of E. japonica and its an-
tibacterial activity[J]. Heterocycles,1988,27:2047.
[17] Mizuno M,Tamura K,Tanaka T,et al. Phytochemistry
1989,28:2518.
[18] Mizuno M,Matsuura N,Iinuma M,et al. Coumarono-
chromanes in the roots of E. japonica[J]. phytochemis-
try,1992,31(2) :643 - 345.
[19] Shibata S,Nishikawa Y,Fujita B. presented at the 50th
Annual Meeting of the Pharmaceutical Society of Ja-
pan. . J. Pharm Soc Japan,1961,81:1635.
[20] Ohmiya S,Otomasua H,Haginiwaa J,et al. (+)- 5,
17 - dehydromatrine N - oxide,a new alkaloid in E. ja-
ponica[J]. Phytochemistry,1978,11(17) :2 021 - 2
022.
[21] OhmiyaS,Otomasua H,HaginiwaaJ,et al. (-)- 12 -
Cytisineacetic acid,a new lupin alkaloid in E. japonica
[J]. Phytochemistry,1979,4(18) :649 - 650.
[22] Ohmiya S,OtomasHu,Haginiwa J,et al. The alkaloid
constituents of E. joponica and the sterochemical assign-
ment of two isomeric sophoridine N - oxides[J]. Chem.
Pharm. Bull.,1980,28(2) :546 - 881.
[23] 李若存,侯遇成.管萼山豆根化学成分的研究———生
物碱的分离鉴定[J].湖南医药杂志,1982,(1) :51 -
53.
[24] N. Matsuura. M. Iinuma. T. tanaka,et al. flavonoids
and a benzofuran in roots of E. tubulosa[J]. Phyto-
chemistry,1993,33(3) :701 - 705.
[25] 新田五一.山豆根抑制恶性肿瘤的研究[J].日本东
洋医学会志,1959,10(2) :1 - 14.
[26] M. Mizuno,K. Tamura ,T,Tanaka,et al. A novel
coumaronochromone from the stems of E. japonica and
its antibacterial activity [J]. Heterocycles,1988,27:
2047.
[27] 尹玉琴,何汉增,袁惠南,等.管萼山豆根药理作用的
实验研究———管萼山豆根总生物碱对中枢神经系统
作用的初步观察[J].湖南医药杂志,1984,(5) :49 -
52.
[28] 林茂祥,刘正宇,任明波,等.不同植物生长素对胡豆
莲扦插生根的影响[J]. 中国现代中药,2009,9(7) :
33 - 34.
[29] 申杰,刘征宇,林茂祥,等.胡豆莲移栽实验研究[J].
现代中药研究与实践,2010,24(2) :8 - 9.
[30] 林茂祥,韩凤,张军,等.胡豆莲不同插穗及扦插方式
对繁殖率的影响[J].现代中药研究与实践,2011,25
(1) :8 - 10.
[收稿日期 2011 - 09 - 30]
37第 4 期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医学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