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大叶冬青叶的显微鉴定



全 文 :梁益敏:女 , 1961年生 ,讲师 ,学士
大叶冬青叶的显微鉴定
梁益敏 武祖发 姚 强
安徽中医学院 ,合肥  230038
提要 对大叶冬青 Ilex latifolia Thunb.的叶进行了性状及显微特征方面的研究。
关键词 大叶冬青叶 ; 显微鉴定
Microscopic Identification of Leaf of Ilex Latifolia Thunb
Liang Yimin, Wu Zufa, Yao Qiang
Anhui Co lleg e of Traditiona l Chinese Medicine, Hefei 230038
Abstract  The shape and micro scopic cha racteristics of th e leaf o f Ile x latifolia ar e studied here.
Key words  Leaf of Ilex la tifo lia;  Micro scopic identifica tion
  大叶冬青 Ilex latif olia Thunb.为中药苦丁茶来源之一 [1] ,安
徽徽州地区产品质量优良 ,一般视为真品。浙江省药用的苦丁茶的
原植物即以本种为主 [2] ,大叶冬青为冬青科植物 ,又名苦丁茶、波
萝树等。波萝树见于明末清初方以智的《通雅》 ,苦丁茶始见于清朝
张璐的《本经缝原》 ,主要分布于华东、河南、湖北等省 [3 ] ,其嫩叶作
药用 ,味苦、微涩 ,性寒 ,具有清热解毒 ,止渴生津之功效 [4]。 在此 ,
我们对其显微特征进行研究 ,报道如下。
1 实验材料
大叶冬青 Ilex latif olia Thunb.的嫩叶采自黄山 ,经作者鉴
定。
2 药材性状
本品极度卷折 ,表面黑褐色 ,用水浸后展开 ,长 10~ 19cm,宽
3. 5~ 6. 5cm,边缘疏生锐齿牙。 类似茶叶气味 ,味苦。
图 1 大叶冬青叶主脉横切面 (详图 )
3 显微特征
3. 1 叶主脉横切面: 上下表皮细胞均为 1列 ,长椭圆形或类长方
形 ,外被角质层。 栅栏细胞 3列 ,主脉处间断 ;海绵细胞排列疏松 ,
占叶肉较大部分。 中脉维管束外韧型 ,木质部发达 ,导管几至十几
个排列成行 ,韧皮部窄 ,新月形 ,韧皮部外侧除下方凸起部位外 ,均
有 10数列中柱鞘纤维。上表皮内侧有 3~ 4列厚角细胞 ,下表皮内
侧有 5~ 6列厚角细胞。 薄壁细胞含草酸钙簇晶 ,中脉周围的薄壁
细胞中草酸钙簇晶尤为多见 ,见图 1。
图 1 大叶冬青叶主脉横切面 (简图 )
3. 2 叶片表面观: 上表皮细胞多角形或类圆形垂周壁成连珠状。
下表皮细胞不规则 ,垂周壁成连珠状 ,平周具纹理 ,气孔较多 ,环
式 ,长约 35μm,宽约 30μm,副卫细胞 4~ 6个 ,另有散在的凹陷的
气孔 ,被数层表皮细胞环绕 ,见图 2。
3. 3 粉末: 黄褐色 ,草酸钙簇晶多见 ,直径 20~ 40μm,棱角钝。 上
表皮细胞表面观类圆形或多角形 ,垂周壁连珠状 ;下表皮细胞形状
不规则 ,垂周壁连珠状 ,表面可见角质纹理 ,气孔环式 ,长约 35μm,
宽约 30μm,副卫细胞 4~ 6个 ,偶见凹陷的气孔。导管多为螺纹导
管 ,亦有梯纹导管 ,直径一般在 20μm左右。纤维多成束 ,直径 15~
25μm,胞腔成线形 ,见图 3。
4 小结
以上显微特征为鉴定大叶冬青 I lex latif olia Thunb.叶提供
234
时珍国药研究 1998年第 9卷第 3期 SHIZHEN JO URNA L OF TRADIT ION AL CHIN ESE M EDICIN E RESEARCH 1998 VO L. 9 NO. 3 
香椿与臭椿历代应用与鉴别
童 欢① 吕 锋① 张隔芝① 肖明虎②
①武汉军工总医院  430033; ②湖北中医学院 ,武汉  430061
提要 古代药香椿皮与臭椿不分 ,由于二者性味有别 ,故对香椿皮进行了性状、显微、理化鉴别分析 ,为开发新药源提供
依据。
关键词 香椿皮 ; 椿皮 ; 鉴别分析
  椿皮为苦木科植物臭椿 Ailanthus altissima ( Mill ) Swingle
的干燥根皮或干皮 ,具有清热燥湿 ,收涩止带、止泻、止血之功效 ,
但目前湖北、四川、贵州、陕西等地区常以楝科植物香椿 Tooma
sinensis (A . Juss) Roem的干燥根皮或干皮入药 ,其功效与椿皮极
为相似。 为扩大新药源 ,辨证用药 ,对香椿皮与椿皮的历代应用与
鉴别进行比较分析。
1 本草应用考证
椿皮始载于《唐本草》 ,原名“椿樗” ;《滇南本草》称“臭椿皮”。
古代药用臭椿与香椿不分 ,均列于“椿樗”项下 (香者名椿 ,臭者名
樗 ) ,《本草纲目》详细记载曰: “椿皮色赤而香 ,樗皮色白而臭 ,多服
微利人。盖椿皮入血分而性涩 ,樗皮入气分而性利 ,不可不辨。其主
治功虽同 ,而涩利之效而异 ,正如茯苓、芍药赤白颇殊也。凡血分受
病不足者 ,宜用椿皮 ,气分受病而郁者 ,宜用樗皮 ,此心得之微也”。
可见古时即已指出二者在形态、气味与效用上有不同之处。 《本草
求原》又曰: “椿根气平 ,色赤而香 ;樗根气寒 ,气白而臭”。“椿性涩 ,
气痢血伤者宜之 ,樗苦胜 ,暴痢气滞者宜之”。《植物名实图考》亦将
椿与樗分列。 由于两者均有燥湿泻热 ,收阴实肠之功 ,历代本草常
合并叙述 ,商品流通中多将椿皮、樗皮统称为“椿白皮”或“椿根
皮” ,根据区域习惯不同常区别运用。而《中国药典》 1995年版只载
“樗皮”而排“香椿皮”于外 ,实有偏颇之意。
2 香椿皮的性状特征
香椿根皮呈长片状 ,厚薄不一 ,外表面红棕色或深红棕色 ,粗
糙有裂隙 ,内表面黄棕色 ,两面均可成条片状层层剥落 ,质坚韧 ,不
易折断 ,折断面呈纤维状 ,气微 ,稍有香气 ,味淡微涩。
干皮块状或长卷形 ,表面粗糙 ,有纵裂纹 ,外表皮灰白色 ,栓皮
易脱落 ,易折断 ,稍有香气。 比较鉴别见表 1。
3 香椿皮的粉末特征
香椿皮粉末为棕红色 ,木栓细胞碎片较多 ,细胞壁棕黄色 ,木
化 ,草酸钙簇晶中方晶众多 ,直径 13~ 72_m ,复合晶体易察见 ,纤
维多碎折 ,细胞壁极厚 ,木化 ,淀粉粒呈半球形 ,脐点及层纹不明
显 ,复粒由 2~ 4粒复合而成 ,棕红色油状分泌物易察见 ,见图 1。
比较鉴别见表 1。
表 1 椿皮与香椿皮鉴别特征比较
性  状
颜色 断面 味道
粉  末
晶体 石细胞 淀粉性
椿 皮
(根 ) 外表面灰黄色或黄褐色
外侧 显 颗 粒性 ,内侧显纤维性 苦
簇晶 ,方晶众多 有 脐点明显
香椿皮
(根 ) 外表面红棕色或深红棕色 纤维性 微涩稍香 簇晶 ,方晶众多 ,复合晶体 无 脐点不明显
图 1  1.草酸钙晶体
  2.淀粉粒
  3.木栓细胞
  4.含晶薄壁细胞
  5.含晶纤维
  6.纤维
4 理化鉴别比较
  取本品粉末 10g ,加甲醇 50ml ,回流 30min ,趁热过滤 ,重氮化
试剂 ,醋酐 -浓硫酸 ( 19∶ 1)按 1995年版《中国药典》新鲜配制 ,按
《药典》方法进行反应 ,结果见表 2。
表 2 椿皮和香椿皮理化反应比较
紫外灯 ( 365nm )下检视 重氮化反应 醋酐 -浓 H2 SO4反应
椿 皮 亮蓝色荧光 血红色 黄绿色→污红色
香椿皮 亮蓝色荧光 血红色 茶黄色→暗降红色
5 小结与讨论
5. 1 香椿皮与椿皮在性状上、颜色、味道区别较大 ,显微显示香椿
皮 (根 )无石细胞 ,有复合晶体 ,与椿皮 (根 )有明显区别 ,理化反应
表明只有醋酐 -浓 H2 SO4反应有明显区别。这说明两者所含的成
分有相同和不同。
5. 2 据本草考证 ,以及形成的地方用药习惯 ,加上目前商品流通
中的混淆情况表明 ,香椿皮与樗皮从古到今确是混作椿皮应用 ,主
要是二者的功用有相同之处。 由于性味有别 ,犹如赤芍与白芍 ,故
建议《药典》亦该收香椿皮入药。 ( 1997- 11- 17收稿 )
了依据。
 
图 3 大叶冬青叶粉末图
    1.草酸钙簇晶
    2.上表皮细胞
    3.下表皮细胞及气孔
    4.纤维
    5.导管
参考文献
1 江苏新医学院编 .中药大辞典 (上册 ) ,第 1版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
社 , 1986∶ 1288
2 《浙江药用植物志》编写组 .浙江药用植物志 (上册 ) ,第 1版 .杭州:浙江
科学技术出版社 , 1980∶ 745
3 《中国中药资源丛书》编委会 .中国中药资源志要 ,第 1版 .北京:科学出
版社 , 1994∶ 689
4 江苏省植物研究所等 .新华本草纲要 ,第 1版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
社 , 1990∶ 149
( 1998- 01- 16收稿 )
235
SHIZHEN JO URNAL O F TRADIT ION AL CHIN ESE M EDICIN E RESEARCH 1998 VO L. 9 NO. 3 时珍国药研究 1998年第 9卷第 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