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袋鼠花的研究进展



全 文 :第 38卷 福建热作科技 Vol.38 No.4
第 4期 Fujian Science & Technology of Tropical Crops 2013
  7

袋鼠花的研究进展

何雪娇,余智城,郑少缘
(福建省热带作物科学研究所,漳州 363001)

摘要:根据查阅的相关文献资料,从袋鼠花的生长习性、栽培技术、适应性、种子萌发、组织培养、保鲜、育
种及其它等方面,对近年来的研究结果进行了概述,为袋鼠花的引种栽培和深入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袋鼠花;进展;前景
中图分类号:S68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327—(2013)04—0007—04

袋鼠花Anigozanthos又名“袋鼠脚爪”,属血皮草科(Haemodoraceae)袋鼠花属,多年生草本,具
有较短的根茎,株高40~120 cm,叶色暗绿,叶剑形,基生,花茎自叶间抽出,总状花序,唇形花冠,
因管状外形上附着天鹅绒似的绒毛,酷似袋鼠爪而得名。原产澳大利亚,在西澳洲分布广泛。它共有两
个属,12个种,40多个园艺品种,为澳大利亚第二大出口花卉,被出口到全球的许多地方,同时在美国、
以色列和日本等国进行种植。袋鼠花花型独特而别致,花色有黄色、橙黄、金黄、粉红、红色、杏色、
绿色等,色彩艳丽,观赏价值很高,使它成为澳大利亚最具代表性的庭院植物,也是澳大利亚高档切花
品种之一,也可作为花坛植物或作干花使用。袋鼠花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用途较广,因此其具有很高
的经济价值。而目前我国对其的引种栽培及研究还较少,本文概述了国内外对袋鼠花的研究现状,旨为
袋鼠花的引种栽培和深入研究提供一定的信息和参考。
1 袋鼠花的研究现状
1.1 袋鼠花的生长习性及栽培技术的研究
陶泽文[1,2]、叶建秋[3]、莫锡君[4]等对袋鼠花的生长习性及栽培技术进行了一定的研究,结果表明袋
鼠花的播种、发芽温度为 13~18℃,生长适温为 18~28℃,越冬温度不得低于 5℃。当温度高于 30℃
或低于 5℃时,植株生长速度减缓甚至停止生长。生长需要阳光充沛,稍耐阴,喜肥,喜排水良好的砂
壤土。分蘖性较强。花期长,春天到夏天都能开花。病害主要是黑斑病,保持空气干燥是预防黑斑病的
关键。Motum G J等[5]通过对袋鼠花的种植栽培表明袋鼠花根状茎需要达到一定的重量以利于为以后的
开花提供充足的营养;它对日照的要求较严格,A. flavidus 为长日照植物. A. manglesii 则是短日照植物,
其他物种如 A. rufus, A. pulcherrimus 及杂交品种 A. flavidus × manglesii are 对日照的要求不高。在冬季,
高温(28/ 13°C)和延长日照可促使袋鼠花快速开花及花发育。温度对袋鼠爪花发育速率有很大的影响。
但是温度过高加快成花速率引起生理负荷,会导致花卉品质下降。在低温条件下,花颜色表达最强(最
激烈的),随温度的增加而降低。P.E.Parvin等[6]认为袋鼠花总状花序上的花朵数量随着栽培年限的增长
而增多。
1.2 袋鼠花适应性研究
桂敏等[7]对从澳大利亚引进的4个袋鼠爪品种进行适应性栽培和品种比较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袋鼠花
适宜在昆明地区生长,露地生长良好,冬季露地能存活,可周年生长开花,耐寒、生长势强、耐干旱;
生产费用低,省工,栽培容易;是具有开发价值的切花。4个品种中Yellow gem 是最好的切花品种。
1.3 袋鼠花种子的萌芽研究
郑志勇,陈明莉[8]以四种袋鼠爪种子(猫爪袋鼠爪、红绿袋鼠爪、绿袋鼠爪、高袋鼠爪)为材料,
作者简介:何雪娇(1984年-),女,湖北十堰人,硕士,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植物生物技术、生理生化等方面的研究。通讯地址:363001 福
建省热带作物科学研究所。E-mail: hexuej007@126.com。
第 38卷 福建热作科技 Vol.38 No.4
第 4期 Fujian Science & Technology of Tropical Crops 2013
  8
对种子催芽方法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常温清水浸泡和温水浸泡 2种催芽方法不理想。自然播种发芽和烟
熏催芽具有较高的效果;且不同品种间的发芽率也有差别,四种种子中,高袋鼠爪种子最易发芽,发芽
率高达 85%。
1.4 袋鼠花的组织培养的研究
自然条件下,袋鼠花种子萌发率非常低,且萌发时间长达80天,其分株繁殖系数及扦插繁殖系数也
较低,给商品化生产带来困难。故很多学者通过组织培养快速繁殖袋鼠花种苗,为袋鼠花商业生产奠定
一定的基础。
如刘春、穆鼎[9]对袋鼠花进行组织培养的研究,结果表明外植体消毒以0.1% 升汞溶液浸泡7-8 min
为宜。诱导其愈伤组织形成的培养基为MS+6-BA 1mg/L +NAA 0.1 mg/L +3%活性炭;芽诱导培养基为
MS+6-BA 0.5L +NAA 0.5mg/L;生根培养基为1/2 MS + IBA0.2 mg/L。且随着6-BA的增加,愈伤组织的
诱导有增加的趋势,但 6-BA 对其生根有抑制作用。
乔保健等[10]认为在低浓度的NAA条件下,随着6-BA浓度的增加,其促进愈伤组织形成的效果愈明
显,且促进愈伤组织形成的最佳培养基为 MS+6-BA 1.0 mg/L +NAA 0.5 mg/L;适合袋鼠花侧芽愈伤组
织不定芽形成的最佳培养基为 MS+6-BA 2.0 mg/L +NAA 0.2 mg/L,促进其不定芽根形成的最佳培养基
为1/2 MS+NAA 0.1 mg/L。
钱秀苇等[11]建立的袋鼠花的快繁体系为:以幼嫩茎段为材料,诱导培养基为MS+6-BA 2.0 mg/L
+NAA 0.2 mg/L;增殖培养基为 MS+6-BA 0.1mg/L,增殖率可达6.5倍,继代周期为 15-20 d;生根培
养基为 1/2 MS+NAA 0.2mg/L 或 1/2 MS+IBA 0.1mg/L 均可,生根率可达100%;练苗移栽介质为V(珍
珠岩):V(泥炭):V(砻糠灰)=3:1:1,成活率可达90% 以上。
李红等[12]以袋鼠花的茎尖、幼嫩的茎段为材料,也对袋鼠花的组织培养及快繁进行了研究,认为丛
生芽最佳培养基为MS+6-BA 2 mg/L+NAA 0.2 mg/L;增殖培养基为MS+6-BA 1 mg/L+NAA 0.2 mg/L,;
生根培养基为1/3 MS+IBA 0.1-0.5 mg/L+0.7%琼脂粉+0.5%活性炭+1.5%蔗糖;移栽基质为消过毒的蛭石。
屈云慧等[13]以红绿袋鼠爪基生的侧芽为材料,其诱导培养基为MS+6-BA 1.0 mg/L+NAA 0.1 mg/L;
继代培养基为MS+6-BA 0.5 mg/L+NAA 0.5 mg/L;生根培养基为MS +NAA 0.1 mg/L;移栽的基质为富含
腐叶土的红土(3:1)。
王明启等[14]通过对曼氏袋鼠爪进行组织培养研究,结果表明根茎是曼氏袋鼠爪组织快繁的最适外植
体;诱导芽生长的最适培养基为MS +6-BA 2.0 mg/L+NAA 0.1 mg/L,诱导率为93.3%;芽增殖的最适培
养基为MS+6-BA 0.5 mg/L+NAA 0.1 mg/L,增殖倍数为7;诱导生根的最适培养基为1/2MS+6-BA 0.01
mg/L+NAA 0.1 mg/L;移栽介质为蛭石+草炭+河沙(2:2:1)。
李玲[15]通过不同剂量营养液与吲哚丁酸(IBA)不同浓度相结合的方式探讨袋鼠花水培扦插的适宜
处理组合,研究表明较低浓度的营养液(如清水)与中等浓度的(如40mg/L)的IBA 激素最有利于袋
鼠花的水培生根。
1.5 袋鼠花保鲜方面的研究
Sandra Teagle等[16]对三个商业切花品种的袋鼠花(Anigozanthos sp.,cultivars Regal Claw, Harmony
and Gold Fever)进行了3个不同处理的瓶插保鲜试验,发现Gold Fever在2.5 %蔗糖处理下瓶插时间由3.5
周延长到5周,Regal Claw品种在2.5 %蔗糖处理下瓶插时间未能达到5周就开始出现小花变色,用20 %的
蔗糖处理则可减少小花凋谢。Gold Fever和Harmony这两个品种的花茎用20%蔗糖、1 mM STS和蔗糖加
STS三种方法处理后,在1~2℃的干燥箱中储存1,3或5天,发现蔗糖处理过的花茎在干燥条件下保存一
定时间后可以延长瓶插寿命,而用STS处理的没有任何影响。
第 38卷 福建热作科技 Vol.38 No.4
第 4期 Fujian Science & Technology of Tropical Crops 2013
  9
Daryl C. Joyce等[17]认为袋鼠爪(袋鼠属)经过 0~10℃温度下贮存 4周后,对其瓶插寿命和叶绿素
荧光数据分析表明:杂种H1和‘Bush Dawn’这两个品种对寒害敏感。温度低于 2℃贮存的切花质量明显
下降,2~5℃是袋鼠爪花切花相对安全储存温度范围。
P.E.Parvin等[5]分析了两个原种和一个杂交种的瓶插寿命:原种在清水或保鲜剂处理下,瓶插寿命为
3-4周,杂交种在保鲜剂处理下保鲜效果可以达到 7周。茎干超过 1 m的更易萎焉。2个原种表现出很
强的黑水病症状,导致植株死亡的原因是叶色变暗,主要受到生理(水分胁迫、乙烯影响、养分缺乏等)
及病害(细菌、真菌等引起的腐败和病理性损害等)的影响。而以其中一种原种作为母本培育出的杂交
种却具有很强的抗病性。
1.6 袋鼠花的育种研究
R.J. Griesbach等[18]认为袋鼠爪是一个新的切花品种原产于澳大利亚。通过几个种间杂交可以改良切
花的花色,耐热性和生长习性等。这些杂种不育,是由父母本物种的变异获得的。秋水仙碱用于加倍染
色体数目是克服杂交不育的一个重要手段。这种杂交种可以四季开花,植株矮小,且耐热。由此产生的
异源二倍体是可育的,后代正在检测中。
1.7 其它
Michael Wenzler 等[19]应用活体磁共振成像和光学谱研究袋鼠花蜜腺及蜜腺管的解剖结构和花蜜形
成过程。
2 讨论
袋鼠花花期长,花型独特,花色绚丽多彩,逐步受到国内广大消费者的青睐,市场需求量逐年呈增
长态势,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因此,发展袋鼠花产业具有较看好的市场前景,而袋鼠花的引种栽培及
研究为袋鼠花的产业奠定一定的基础,对袋鼠花的产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从以上的材料可看出,国内外对袋鼠花的研究是较少的。目前在国内还处于引种开发阶段,国内也
只有少数地方如江苏、北京、天津、昆明等地对其有引种研究。一方面由于袋鼠花的原产地为澳大利亚,
即使是与澳大利亚相似的气候环境,引种回来后也需要一定时间的驯化和适应。小面积的种植同大面积
的生产也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一般都需等种植技术相对成熟后,才会进行大面积的生产。另一方面,关
于引入的品种问题,由于是跨国引种,每个国家都有其自己的品种和市场保护措施,故我们引入的品种
不可能是较新的品种,也有可能是原产地所要淘汰的品种,这也可能是我国目前袋鼠花产业还未发展起
来的原因之一。而目前我国也在积极的改变这一现状,如对引入品种进行生物学特性、适应性及种子萌
发试验,因大部分的袋鼠花品种都存在一个种子难萌发、分株和扦插繁殖系数低等问题,因此我国大力
发展对袋鼠花的组培实验,一来可保存袋鼠花的种质资源,二来可为袋鼠花的繁殖及育种提供庞大的材
料体系。目前袋鼠花组织培养已初见成效,其诱导所用基本培养基为MS,所用激素大多为6-BA和NAA
进行不同配比。目前国外对袋鼠花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袋鼠花的保鲜,袋鼠花奇特花器及袋鼠花育种等方
面。
目前袋鼠花在我国处于起步阶段,但其具有广泛的市场前景,且我国的袋鼠花组培也取得了一定的
进展,今后可在栽培技术和品种选育方面多做努力,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袋鼠花产业会在我国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陶泽文.袋鼠花引种指南[J].中国花卉园艺,2006,24:31-32.
[2]陶泽文.袋鼠花形态特征、生态习性及栽培技术[J].农村实用技术,2008,7:51
[3]叶建秋.来自澳洲的“宠物”袋鼠花[J].园林,2004,7:33
[4]莫锡君.两种新型切花植物—袋鼠爪蜡花[J].西南园艺,2003,30(4):10-11
第 38卷 福建热作科技 Vol.38 No.4
第 4期 Fujian Science & Technology of Tropical Crops 2013
  10
[5]Motum G J,Goodwin P B. The control of flowering in Kangaroo paw ( Anigozanthos spp. )[J].Scientia Hort,1987,32
(1-2):123-133
[6]P.E.Parvin.Potential cut flower,cut foliage production of Australian and south African flora in florida[J].Proc. Fla.State
Hort.soc.,1991,104:296-298
[7]桂敏, 熊丽, 莫锡君,等.新型花卉袋鼠爪的引种试种研究[J].西南农业学报,2005,18(3):321-324
[8]郑志勇,陈明莉.袋鼠瓜种子催芽方法研究[J].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2009, 23(5):24-26
[9]刘春,穆鼎.袋鼠花的组织培养[J].园艺学报,2003,30(1):113-114
[10]乔保建,刘宏敏,陈耀,等.6-BA和NAA对袋鼠花组织培养特性的影响[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
32(8):57-59
[11]钱秀苇,朱清,李蓓怡.组织培养法快速繁殖袋鼠花[J].上海农业学报,2005,21(1):1-3
[12]李红,李永文,李贺年,等.袋鼠花的组织培养和快速繁殖[J].植物生理学通讯,2003, 39(4): 340
[13]屈云慧,吴丽芳,蒋亚莲.红绿袋鼠爪的离体培养和快速繁殖[J].植物生理学通讯,2004,40(3): 348
[14]王明启,王馨悦,彭立新,等.曼氏袋鼠爪组培快繁研究[J].天津农学院学报,2007,14(1):20-23
[15]李玲.袋鼠花水培扦插技术研究[J].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2010,29(1):195-202
[16]Sandra Teagle, Jennifer White,Margaret Sedgley .Post-harvest vase life of cut flowers of three cultivars of kangaroo paw[J].
Scientia Horticulturae,1991,48( 3-4):277-284
[17]Daryl C. Joyce, Anthony J. Shorter.Long term, low temperature storage injures kangaroo paw cut lowers[J]Postharvest
Biology and Technology,2000,20( 2): 203-206
[18]R.J. Griesbach. A Fertile Tetraploid Anigozanthos Hybrid Produced by in Vitro Colchicine Treatment[J]. H ORT SCIENCE,
1990,25(7):802-803
[19]Michael Wenzler, Dirk Holscher, Thomas Oerther and Bernd Schneider.Nectar formation and floral nectary anatomy of
Anigozanthos flavidus: a combine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and spectroscopy study[J].Journal of Experimental Botany,2008,
59(12):3425–34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