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文献传递   相关文献

荸荠秆枯病的发生及其防治研究



全 文 :收稿日期: 2005 10 12
作者简介: 颜梅新 ( 1978 ) ,男 ,广西南宁人 ,硕士 ,研究实习员 ,主要从事植物病害研究。
荸荠秆枯病的发生及其防治研究
颜梅新1, 2 , 袁高庆1 , 赖传雅1 , 韦继光1
( 1.广西大学农学院 , 南宁  530005;  2.广西甘蔗研究所 , 南宁  530007)
摘要: 荸荠秆枯病俗称“荸荠瘟” ,由半知菌类黑盘孢目柱盘孢属荸荠柱盘孢菌 ( Cylindrosporium eleocharidis
Lentz)侵染所致 ,导致植株倒伏枯死 ,球茎严重减产甚至失收。 文章描述了荸荠秆枯病的症状、形态、生物学特性、
流行规律和发病影响因素 ,阐述了防治荸荠秆枯病的不同策略。
关键词: 荸荠秆枯病 ;发生 ;防治
中图分类号: S436. 4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2— 8161( 2006) 03- 0273- 04
Research on occurrence and control of stem blight of Chinese
water chestnut
YAN Mei-xin
1, 2
, YU AN Gao-qing
1
, LAI Chuan-ya
1
, WEI Ji-guang
1
( 1. Agricultural College , Guangx i University , Nanning 530005; 2.Guangx i Sugarcane Research Institute,
Nanning 530007)
Abstract: Stem bligh t o f Chinese w ate r chestnut is also called fo r Chinese w ater chestnut blast infected by
Cylind rosporium eleocharidis Lentz of Cy lindrosporium , Melanconiales of Imperfect fungi. It causes lodging and
dead of plants, r esulting in yield decr ea se o r no-harv est. The sym ptom, mo rpholog y and biolog ical char acteristics,
epidemic regulation and a ffec ted factor o f occurr ence o f stem blight w er e summarized and the contr ol stra teg ies
w ere also put forwa rd in the pape r.
Key words: stem blight o f Chinese w ater chest nut; o ccurr ence; contro l
  荸荠 ( Eleocharis dulcis ( Burm. f. ) Trin. et
Hensch. )俗称马蹄 ,为莎草科多年生草本植物 ,富
含淀粉和矿物质 ,可当作蔬菜和水果食用 ,还具有一
定的药用价值。我国江南各省 (区 )均有种植。 但荸
荠常遭病虫为害 [1~ 14 ] ,常见的荸荠病害中 ,尤以秆
枯病 (俗称“荸荠瘟” )发生严重。近几年来 ,随着荸荠
种植面积不断扩大 ,荸荠秆枯病也呈逐年上升趋势。
该病不仅直接影响荸荠产量 ,而且严重影响荸荠的
品质和效益。发病年一般病秆率 20% ~ 50% ,重病田
块可达 100% ;球茎损失在 45%以上 ,以至有的田块
颗粒无收。
1 病害症状及病原菌
荸荠秆枯病主要为害叶鞘、叶状茎、花器等部
位。 叶鞘染病 ,基部初现暗绿色不规则形水渍状斑 ,
后扩展到整个叶鞘 ,病部干燥后呈灰白色并现短条
状黑色小点 ,即病菌的分生孢子盘。茎秆染病 ,初呈
水渍状 ,棱形或椭圆形至不规则形暗绿色斑 ,病茎变
软或凹陷 ,其上也生小黑点 ,可愈合成较大的病斑而
枯死 ,重者使全秆枯死倒伏。花器染病症状与茎部类
似 ,多发生在鳞片或穗颈部 ,致花器黄枯。湿度大时
病斑上可产生淡灰色霉层 ,即病菌子实体 [15 ]。 球茎
不染病但表面带菌 [1 ]。
据报道 ,该病由半知菌类黑盘孢目柱盘孢属荸
荠柱盘孢菌 ( Cyl indrosporium eleocharidis Lentz)
侵染所致。菌丝初无色或淡色 ,后变褐 ,有隔膜及疏
散的分枝 ,可纠集成菌索。分生孢子盘色深 ,短条点
状 ,略突出于寄主表皮。 据赖传雅等报道 ,该菌分生
·273·广西农业科学  2006年第 37卷第 3期
孢子梗密集排列或数根丛生 ,瓶颈状或梨形或窄卵
形 ,不分枝 ,无隔膜 ,无色至浅褐色 ,顶端较窄 ,基部
略宽 , 7. 00~ 9. 80μm,瓶梗大小 6. 25~ 25. 00( 12.
40)μm× 3. 13~ 8. 75( 6. 40)μm。分生孢子无色 ,大
小 38. 00~ 103. 80( 61. 90)μm× 2. 50~ 8. 13( 5. 13)
μm,线形 ,无隔膜 ,基部钝圆 ,顶部窄小 ,直或向一侧
弯曲 ,常有一至数个圆点 [ 16]。而据江苏有关资料 ,病
菌分生孢子梗 7. 00~ 19. 00μm× 4. 00~ 7. 00μm,分
生孢子 24. 00~ 82. 00μm× 3. 00~ 7. 00μm[17 ]。 两者
存在差异 ,尤其在长度上前者显著较长 ,这可能与两
地所处的生态条件不同和寄主品种的差异有关。
2 生物学特性
据梁钧等报道 ,此菌生长发育温度 8~ 35℃ ,最
适于菌丝体生长、产孢的温度为 25~ 30℃ , 20~ 28℃
孢子萌芽率较高 ,致死温度 46℃ 10min。 病菌在
RH75%以上生长良好 ,其产孢量则随着湿度升高而
增加。 RH 81%以上孢子可以发芽 ,饱和湿度再加水
滴时发芽率最高。 pH4. 50~ 9. 13均较适于病菌生
长 ,产孢量则以在 pH 6. 94~ 9. 13时较多 , p H4. 20
~ 7. 60较适宜孢子发芽。连续黑光灯照射有促进孢
子形成和菌丝体旺盛生长的作用。对多种单糖、双糖
都能利用 ,以蜜二糖、麦芽糖、葡萄糖等产孢量较多。
适于病菌生长和产孢的氮源是甘氨酸、 DL- α-氨
基丙酸和氨基乙酸 ,脲素较差 [ 18]。王连荣等则认为
该菌生长温度为 5~ 32℃ ,菌丝体生长的最适温区为
23~ 29℃ ,尤以 23~ 26℃生长最好 ,孢子萌芽适温在
22~ 27. 5℃。最适宜病菌生长的碳源是淀粉 ,其次是
果糖和乳糖 ,阿拉伯糖和麦芽糖较差 ,蔗糖和葡萄糖
最差 (在该培养基上几乎不能生长 ) [19 ]。 比较显示 ,
广西菌生长发育温度比江苏菌的稍高 ,且在葡萄糖
培养基上产孢量较多 ,而江苏菌对葡萄糖几乎不能
利用。
鉴于广西菌与江苏菌的生物学性状有所不同 ,
有些特性差异还较大 ,因此赖传雅等认为它们应属
于不同的生态地理型。
3 传播途径与发病条件
3. 1 病害循环
该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在病组织内和带菌球茎上
越冬 ,翌年条件适宜时产生分生孢子 ,萌发生出芽
管 ,由气孔或穿透寄主表皮直接侵入 ,经 6~ 13d潜
伏期后出现病斑。由于各地气候条件和耕作制不同 ,
病害发生先后也不一样: 广西 6~ 7月可显症并产生
分生孢子 ,借风雨传播蔓延 ,进行再侵染 , 9月上、中
旬至 10月上、中旬盛发 ,水秧田 4、 5月即可见病
征 [20 ] ;湖北 6~ 7月开始发病 , 8~ 9月发病最盛 [15 ];
浙江 8月下旬开始发病 , 9月下旬到 10月上旬为盛
发期 [21 ] ;安徽则分别在 6月中下旬和 9月下旬 [22 ]。11
月后 ,病菌以菌丝体在球茎和病残体上越冬。由于该
病的病原菌丝离开病残体后 ,在土壤中存活少于 3
个月 ,而育苗期在次年 4月以后 (水育 ) ;旱育苗则在
6月下旬至 7月上旬 ,因此遗落土壤的病菌不能成为
荠苗的初侵染来源 ;鉴于水育的苗龄长达 100多天 ,
有的苗床病秆率可达 70%以上 ,病苗移栽后就成为
本田病害流行的主要菌源。故认为初侵染源主要是
带菌种荠 ,其次是田间病残体 [23 ]。 有关病原菌在病
组织中存活时间未见报道。此外有病的野荸荠也可
成为重要的初侵染来源之一 [20 ]。
3. 2 影响发病因素
3. 2. 1 气候与发病关系
温、湿度是影响发病的重要因素。据湖北杨文成
报道 ,气温 20℃时始病 , 8~ 9月间气温 24~ 29℃ ,伴
有雨湿或浓雾重露天气 ,田间形成发病高峰期 [15 ]。
谭光新对广西贺州市 2002年荸荠秆枯病大发生原
因作了分析:在荸荠的整个生长期中 ,当寄主感病 ,
有足量菌源存在前提下 ,雨日多 ,雨量大 ,温度适宜 ,
苗期病斑始见于 5月 18日 ,大田病斑见于 7月 25日 ,
盛发期出现在 8月中、下旬 , 9月中旬进入发病高峰
期 ,始见期、盛发期和高峰期均比常年提早约
12d
[24 ]。 赖传雅等对该病的发生流行规律进行了系
统调查研究并导出了预测模型 ( D= 5. 5547- 0. 031
X1+ 0. 049X2+ 0. 5233X3 - 0. 3487X4 ) ,结果表明该
病的发生发展与 7~ 9月间温湿度、雨日、雨量、露日
等环境因素关系密切 , 7月份日均气温 25~ 30. 3℃
适宜病害发展 ,但如高温干旱无雨 ,则不利于病菌产
孢传染。温度适宜时 ,雨湿则是影响病害发生程度的
决定因素 , 8~ 9月内如降雨多 ,病害顺利扩展 ,此时
植株间密度逐渐加大 ,而田间小气候十分阴湿 ,且露
时较长 ,有利于病菌繁殖产孢 ,并通过株间接触加速
传播 ,侵染发病 ,此期主要表现发病率增加。 荸荠分
蘖分株期如环境不适宜病害发生发展 ,则感病茎秆
逐渐消亡 ,加之此时植物生长量增加迅速 ,病情就呈
下降之势。若不适宜发病条件持续的时间较长 ,病害
流行就有中断的可能 ,存在分蘖分株期的病害“跨越
阶段” ,该阶段就决定着荸荠秆枯病能否流行 ,流行
·274· 广西农业科学  2006年第 37卷第 3期
迟早及严重程度 [25 ]。 9月中旬后 ,荸荠封行 ,田间湿
度较大 ,气温 27℃左右 ,易促进病情加重。
3. 2. 2 栽培管理与发病关系
栽培管理粗放 ,密度过大 ,封行早 ,株间荫蔽 ,通
风透光不良 ,植株生长差的田块 ,发病早而重 ;尤其
有机肥缺乏 ,底肥不足 ,早期又偏施大量氮肥的田
块 ,茎叶郁闭柔嫩 ,加之大水漫灌串灌或遭洪涝灾
害 ,削弱了植株抗逆力 ,都易诱致病害严重流行。此
外 ,发病田连作 ,及沿河两岸、坡地谷地的荸荠受秆
枯病为害都较重 [20 ]。 生长后期脱肥或经常缺水 ,使
茎秆抽生慢 ,抗病力弱 ,加重发病 [15 ]。
4 防治策略
依据该病初侵染来源主要是带菌球茎和田间堆
垛病秆 ,病菌分生孢子经风雨和灌溉水传播到健荠
秆上反复侵染为害的特点 ,因此对该病的防治应采
用“农业防治为基础 ,化学防治作保证”的策略。
4. 1 种球茎或荠苗处理
球茎或荠苗药剂处理:用 25%多菌灵可湿性粉
剂 250倍液或 5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 1000倍
液 ,于育苗前把种球茎浸泡 18~ 24h,定植前再把荠
苗浸泡 18h [21 ]。移栽前 3~ 5d可用45%秆枯净可湿性
粉剂 500倍液喷淋 1次 “送嫁药” ,以推迟发病时
间 [20 ]。 在消毒技术上 ,连作田以浸泡荠苗加施药土
对荸荠秆枯病防效好 ,其中以 45%秆枯净 500倍液
浸泡荠苗 18h,加施药土 (药剂为可杀得 )于荠苗根
部的处理效果最好 ,处理 45d后 ,相对防效达
89. 76% 。在荸荠苗喷雾消毒法中对病害预防效果较
好的药剂是 45%秆枯净 800倍液 ,处理 45d后 ,相对
防效为 76. 45% ,其次是 70%甲基托布津 1000倍液 ,
处理 45d后 ,相对防效为 68. 93% [ 26]。
4. 2 选用抗病品种和轮作
结合生产或加工所需 ,因地制宜选用荸荠抗病
品种。实行轮作 ,尤其是老病区实行 3a(年 )以上的轮
作 ,可有效地防治该病 [21 ]。
4. 3 加强田间管理
认真落实荸荠丰产栽培技术。及时拔除田间病
株 ,防止病害传播蔓延。施足基肥 ,多施农家肥 ,氮、
磷、钾肥配合使用。球茎开始膨大时应特别注意追施
钾肥。在水的管理上 ,掌握湿润育苗 ,浅水移栽 ,寸水
返青 ,薄水 ( 5~ 7cm水层 )分蘖分株 ,够苗封行后 ,应
灌 10~ 12cm水层控苗 ,除非是生长过旺柔嫩郁闭的
田块 ,一般不得排水露田。待球茎基本定型后保持土
壤湿润直至收获。同时做到排灌分开 ,避免串灌和漫
灌 ,并及时排除洪涝水 ,以提高植株抗病力 ,减少病
菌随水流散播传染的机会 ,降低因受病造成的损失。
处理好发病田块的病苗 ,挖荸荠前 ,将病苗全部割
除 ,集中烧掉 ,挖净病荠。次年开春后 ,把遗留田中的
荸荠打捞干净 ,减少病原基数 [23 ]。 此外 ,把田边、沟
边的野荸荠及自生苗铲除干净 ,减少初侵染菌
源 [24 ]。
4. 4 治虫防病
荸荠的主要虫害是荸荠螟 [14 ]。荠苗受害后留下
大量虫伤口 ,使植株生长变弱 ,抗病力下降 ,有利于
秆枯病菌从伤口侵入 ,加重病害的发生流行。 因此 ,
及时防治虫害也是防治荸荠秆枯病的重要措施之
一 [24 ]。
4. 5 叶面喷药
发病初期及时用药 ,可选用 45%秆枯净可湿性
粉剂 500倍液 [20 ] ;或 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 250倍
液 ;或 45%代森铵 1000倍液 [ 19 ];或 25%阿米西达悬
浮剂 800倍液 ;或 2. 5%适乐时悬浮剂 1000倍液 ;或
25%施保克乳油 1500倍液 [ 27]等药剂防治。 新近报
道 ,斑即脱 [28 ]和炭疽立克乳油 [ 29]在大田上对荸荠秆
枯病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两者喷施 1000倍液防效均
在 90%以上 , 1500倍液防效在 80%以上。
参考文献:
[1 ] 赖传雅 ,梁均 ,白志良 ,黄健平 .荸荠秆枯病病原菌研究
[ J].广西农业大学学报 , 1996, 15( 2): 93~ 95.
[ 2] 李清铣 ,王连荣 .江苏荸荠秆枯病的发生、危害及病原
菌鉴定 [ J].江苏农学院学报 , 1985, 6( 1): 35~ 39.
[ 3] 蒋冬花 .浙江省荸荠上镰刀菌种类及其致病性 [ J].植
物保护学报 , 1997, 24( 4): 313~ 316.
[ 4 ]  Lentz Paul L. Fungi on Chinese Wa terchestnut [ J].
The American midland natura list , 1962, 67( 1): 184-
193.
[ 5] 刘爱缓 .荸荠枯萎病病原及其生物学研究 [ J].植物保
护学报 , 1999, 26( 3): 255~ 256.
[ 6] 蒋冬花 ,陈鸿逵 ,王拱辰 .荸荠枯萎病—— 浙江省一种
荸荠新病害 [ J].植物病理学报 , 1988, 1( 4): 197~ 201.
[7 ] 李本金 ,童川拉 ,郑元梅 ,郭亚木 ,蔡跃庆 ,连白冬 .福建
荸荠枯萎病病原菌鉴定 [ J].福建农业学报 , 1999, 14
( 1): 12~ 14.
[ 8] 鲍建荣 ,詹有才 ,吴学素 .荸荠茎腐病病原菌鉴定及生
物学特性的研究 [ J].植物保护学报 , 1993, 20( 4): 307
~ 311.
[9 ] 赖传雅 ,蒙玉娟 .广西发现荸荠小球菌核病 [ J].广西植
·275·颜梅新等:荸荠秆枯病的发生及其防治研究
保 , 1999, 12( 1): 9.
[ 10 ] 李清铣 ,王连荣 .江苏水生植物病害种类初步调查鉴
定 [ J].江苏农学院学报 , 1985, 6( 1): 33~ 41.
[ 11 ] 张爱芳 ,王文相 ,陈宁 .荸荠黄梢病的生物学特性及防
治效果 [ J].安徽农业科学 , 2002, 30( 1): 96~ 97.
[ 12] 赖传雅 ,梁钧 .广西水生经济植物病害初步调查 [ J].
广西农业科学 , 1998, ( 2): 79~ 81.
[ 13 ] 钟慧敏 .荸荠主要病虫种类及其防治 [ J].植保技术与
推广 , 1995, 15( 3): 32~ 33.
[ 14 ] 宛新友 .荸荠两病一虫综防技术 [ J].安徽农业 , 1996,
( 6): 15.
[ 15 ] 杨文成 .荸荠秆枯病的发生与防治 [ J].四川农业科
技 , 1997, ( 4): 21~ 22.
[ 16 ] 赖传雅 .荸荠秆枯病的发生与防治 [ J].广西农业科
学 , 1994, ( 2): 85~ 86.
[ 17] 王连荣 ,李清铣 .荸荠秆枯病的发生及防治 [ J].江苏
农业科学 , 1989, ( 10): 26~ 27.
[ 18 ] 梁钧 ,赖传雅 ,黄健平 ,白志良 ,李界秋 ,杨少波 .荸荠
秆枯病菌生物学性状研究 [ J ].广西农业大学学报 ,
1995, 14( 4): 288~ 294.
[ 19 ] 王连荣 ,李清铣 ,夏正俊 .荸荠秆枯病菌生物学性状的
研究 [ J].江苏农学院学报 , 1988, 9( 2): 49~ 52.
[ 20 ] 陈家贵 ,何小兰 ,赖传雅 .荔浦县荸荠秆枯病的发生流
行与防治策略 [ J].广西植保 , 1996, 9( 3): 5~ 6.
[21] 王勤海 .荸荠秆枯病的发生及其防治技术 [ J].湖北植
保 , 1998, ( 4): 28~ 29.
[22] 王文相 ,张爱芳 ,徐瑞琳 ,陈宁 ,张俊长 .荸荠秆枯病的
发生与防治 [ J].安徽农业科学 , 1999, 27( 1): 378~
379.
[23] 江发茂 .荔浦县荸荠秆枯病的发生规律及防治 [ J].广
西园艺 , 2000, ( 3): 27~ 28.
[24] 谭光新 .贺州市 2002年荸荠秆枯病大发生原因分析
及防治对策 [ J].植保技术与推广 , 2003, 23( 5): 17~
18.
[ 25 ] 赖传雅 ,梁钧 .环境因素对荸荠秆枯病流行动态的影
响 [ J].西南农业学报 , 2000, 13( 3): 54~ 55.
[ 26 ] 邱建福 ,吴金元 .荸荠秆枯病药剂防治技术初讨 [ J].
湖北植保 , 2002, ( 3): 13~ 14.
[27] 赖传雅主编 .农业植物病理学 (华南本 ) [M ].北京:科
学出版社 , 2003.
[ 28 ] 李人柯 ,饶雪琴 ,黄长安 ,古方芳 .斑即脱防治荸荠秆
枯病药效试验 [ J].广东农业科学 , 2001, ( 4): 44~ 45.
[29] 李人柯 ,曾志雄 ,黄长安 ,古方芳 ,程玉莲 . 25%炭疽立
克乳油防治荸荠秆枯病药效试验 [ J].广西农业科学 ,
2002( 2): 72~ 73.
(责任编辑 温国泉 )
·276· 广西农业科学  2006年第 37卷第 3期